中考记叙文阅读指导之线索
中考记叙文阅读:线索的作用
中考记叙文阅读第五讲抓住题眼,把握阅读线索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是把材料或故事串联起来的一条脉络。
俗话说:“彩线穿珍珠”,“彩线”就是线索,“珍珠”就是材料或故事。
不是所有的文章都有线索,只是叙事性文章或文学作品有线索。
任何叙事性文章或文学作品都至少有一条线索,有的则有几条线索。
1.以人物活动为线索。
如朱自清的《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通过叙写父亲过铁道卖橘子的过程,表现了父子相爱相怜的真挚动人的感情。
2.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如《春》这篇写景散文就以作者的喜爱为线索;《济南的冬天》以对济南的喜爱、热爱为线索;《秋天的怀念》全文写三次看花,作者对母亲的漠视到理解,文章以我对母亲的怀念和我不理解母爱的愧疚、自责为情感线索。
3.以具体事物为线索。
如《羚羊木雕》,全篇以羚羊木雕这一物品为线索,围绕其写了父母逼问木雕,我送木雕,我要回木雕几件事,赞美了我和友人间美好的友谊,批评了父母不理解孩子的鲁莽行为,呼吁做父母的应该理解少年,尊重他们的人格。
4.以时间为线索。
如《金色花》写孩子变成金色花与妈妈一天的游戏玩闹。
以“当你沐浴后做祷告”“吃过午饭、黄昏时”这些表示一天内时间推移的词句来组织全篇,推动情节的发展。
5.以事件为线索。
如《散步》这篇文章就以散步这一事件作为线索,文章仅仅围绕散步这一中心事件,写了事情的起因(母亲身体不好,要母亲多走走)、经过(散步中发生走大路或走小路的分歧)、结果(母亲顺从孙儿,走小路);又如《陈太丘与友期》。
~6. 以地点为线索。
如《小橘灯》,按地点的转换,全文可分四部分:叙述乡公所楼上发生的事;叙述小姑娘家的情形;叙述回寓所后的交谈;交代离村后的情形。
当然,不是什么事物都可以随便作为叙述线索的,只有那些能够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文章或文学作品主题思想的具体事物,才可以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
查找文章线索的方法1.看标题;2.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物线、事线);3.注意抒情议论句(情线);4.开头结尾句(段)。
记叙文写作线索技巧的指导
记叙文写作线索技巧的指导记叙文写作线索技巧的指导一:一、以实物为线索在写人的记叙文中,如果把这个人所做的事随意选入材料中,往往会犯材料堆积、凌乱的毛病。
如果确定一个实物为线索,尤其是人物珍爱的实物,围绕这样的线索组织材料,全文就会中心突出、布局紧凑。
史铁生的《老海棠树》,是一篇作者怀念奶奶的文章,讲述的是祖孙两人的回忆和爱。
奶奶所有的活动都在海棠树下,海棠树不仅是线索,也是作者情感的寄托,是抒发感情的媒介,是将生活片段有机串联起来的“彩线”。
写事的记叙文,尤其是写几件事的时候,用确定的实物为线索,可以将人和事都集中在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
二、以事件为线索我们写记叙文,通常是写较为简单的600字左右的记叙文,所以一般情况下是以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为线索,把要写的人物、事件、情节串联起来。
这样做的好处是,“我”是某一事件的见证者或者参与者,这就突出了所写内容的真实性,同时也便于直接抒发情感,发表观点,表明态度。
如胡适的《我的母亲》是以儿时母亲对“我”的教育为线索行文的,请欣赏其中的精彩片段: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
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
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
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
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
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来叫我穿上。
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
”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
”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
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
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
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
中考作文指导:写记叙文妙用线索贯穿全文的方法
初中语文备考-写记叙文妙用线索贯穿全文的方法技法指津在搬运东西的时候,我们常会找一根绳子,把要搬运的几样东西捆扎起来,这样运送就会更加方便。
这根串联物品的绳子,在我们的文章中就是“线索”。
顾名思义,线索是指事情可寻的端绪、路径,或贯穿于整篇文章的思路、脉络等。
在记叙文写作中,用一根线把事件按一定顺序串联起来,让所选的写作素材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根“线”就是叙事的线索。
优秀的记叙文,常常有一条线索贯穿全文。
通过线索把文章内容有机地连缀起来,可以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浑然一体。
有时尽管材料内容比较散乱,但只要把握住行文的线索,就可以将这些材料合理地“穿”起来,使文章层次清晰明了。
线索对于记叙文行文十分重要,如果线索不清,文章必然杂乱无章,给人不佳的阅读体验。
有了好的写作素材和想法,再加上使内容连贯的线索,那么你的文字、你的故事就会成为一串美丽的珍珠。
一般来说,叙事的线索可以是人物、物品、事件、地点、时间,也可以以感情为线索。
记叙文中的线索我们可以参照如下方法来设置:一、时空连“线”法。
一般来说,记叙文的线索往往会与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相结合。
如孙犁的《荷花淀》采用详略自如、运笔如流水的写法,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安排情节(所涉时间包括“月亮升起来—很晚—鸡叫的时候—第二天—过了两天—快到晌午—正午—这一年秋季—冬天”),在时间轴上自然地叙述出夫妻话别、探夫遇敌、荷花淀伏击战、打扫战场这四个片段,脉络清晰。
时间线索是记叙文中比较常用、且清晰的线索,往往会以明确时间关联词来串联全文,全篇以以时间的推移来推进情节的发展。
比如课文《一定要争气》中就是以时间为线索,重点记叙了童第周在中学读书和在欧洲留学两个时期的事。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时间线索并非一定要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讲故事”,在运用时间线索来贯穿文章时,可以综合运用多种叙述方法,比如倒叙、插叙、补叙等,将这些方法结合顺叙来推进情节的发展,比如采用倒叙方式将故事的“亮点”放到开头,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吸引力,利用补叙的方式让读者更加容易理解等等。
记叙文阅读考点四——把握文章线索(练习+答案)
记叙文阅读考点四——把握文章线索(练习+答案)题目:把握文章线索在阅读记叙文时,我们需要把握文章的线索,这是文章始终的脉络。
作者通过线索把表现中心的材料联结起来,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把握文章的线索,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理清作者的行文脉络,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要把握文章的线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明确几种常见的线索,如以核心人物、事物、事件、时间、地点转换、作者情感变化等为线索。
其次,关注文章标题,有些标题本身就是文章的线索,有些则包含线索的因素。
第三,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这些往往是为了突出文章主题,显示文章的层次。
第四,找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因为文章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最后,有些文章同时具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要善于分辨。
在阅读记叙文时,我们还需要注意记叙的人称。
叙述的人称实质上是作者叙述时的观察点、立足点问题。
在阅读时,要把握好记叙的人称对于理解文章主题、把握人物情感、理清文章思路都是非常重要的。
例题:从维熙的《义重情深的恩赐》中,可以看出作者通过南水北调的行程为线索,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到达襄阳后,我被这座城市的风情所吸引:汉水从城市中央穿过,清波碧浪;南边是城,北边也是城。
在南湖宾馆洗脸时,我发现这里的水比北京的水清亮。
在“人文汉水襄阳笔会”启动仪式上,我分享了我对襄阳的感受。
那天晚上,我和文友们在汉江上夜游,古城亭台和现代楼阁的灯火映照相辉映,让我产生了相见恨晚的痴醉之感。
然而,我的痴爱之情也引发了忧郁。
我在来襄阳之前读到了一则新闻:今年襄阳雨水偏少,水位下降致使江中鱼类繁殖率下跌,这对襄阳人民来说是个负面信号。
汉江今年本身就水脉欠缺,还要为更为缺水的北方“补血”,这不是自残之举吗?两天后,我们登上了丹江口水库大坝。
当文友们纷纷拍照时,我想尝尝水库的水。
无计可施之际,我向讲解员求救。
她告诉我,部分瓶装水是从库区深水岩洞中灌的。
她还告诉我,库边之水属于二类净水,库心的水则为一类最佳水质。
中考记叙文阅读之线索专题练习
中考记叙文阅读之线索专题练习记叙文中的线索线索在记叙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是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某物、情感或某一问题等。
通过选择适当的线索,作者可以将文章中的材料有机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是一种常见的方式。
例如,《伟大的悲剧》通过时间的推移来叙述了XXX和他的队员的悲壮失败和覆灭。
文章中使用了一系列时间标记,如1912年1月16日、1月18日、2月17日夜里1点钟、3月2日、一天中午、3月21日和3月29日等。
以空间的变换为线索也是一种常见的方式。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地点的转移来组织材料,从而展示人物的见闻和感受。
类似的文章中,人物活动的空间很大,地点的转换很具体而且明显,至少变换的地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
《登上地球之巅》中的登山运动员的行踪也是通过时空的推移来组织的,由于地点的转变是靠任务活动来实现的,所以,这类文章的线索也被称为“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或“任务行踪为线索”。
以人物为线索也是一种常见的方式。
例如,《最后一课》中,“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通过“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
以一事为线索是指通过一个事件来展开故事。
例如,《皇帝的新装》中,情节发展的线索是皇帝的新装,从“爱新装”到“展新装”。
以一物为线索也是一种常见的方式。
这个“一物”可以是具体的物件,如《羚羊木雕》中的“羚羊木雕”,也可以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花儿落了”。
最后,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也是一种方式。
通过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展示故事的发展和主题的阐述。
这个问题似乎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因为每个人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都不尽相同。
但是,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线索去探究这个问题。
一条线索是从人类的历史和文化角度出发,探讨世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俗和,来认识世界的多元性。
例如,中国的春节、美国的感恩节、印度的排灯节等,都是反映不同文化的重要节日。
记叙文阅读之线索-记叙文阅读之线索教案
面对这皱纹满面的仙人掌和它的秀丽辉煌的金色花,我竟酸楚地流下
5.本文对比奇妙鲜亮,结合你的理解,说说文章从哪些方面进行了对
了眼泪。我想起自己过去曾无所顾忌地嘲讽它的丑陋,我深为自己的浅薄 比。
庸俗而感到惭愧。
可以想象,这仙人掌,它曾经有过柔软的叶、窈窕的枝。但为了抗拒
沙漠的压榨,它才变得冷峻而顽强,在沙漠吞噬掉很多娇美的花卉之后,
这是我看过的最美的花!
经受的四种改变。
此刻,仙人掌傲慢地高擎着它。仙人掌上的皱纹愈加深刻了。是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赖以立身的不过是一捧泥土。要开出这样奇异的金色花,它不能不倾注
3.找出本文的主旨句。
全部心血啊!
4.“我〞刚开始“不喜爱〞“不关心〞仙人掌的缘由是______________。
我们还能欣赏仙人掌秀丽的金色花。
它并非只是一朵安静亮丽的花,它的不甘消灭的美令弱者也令强者肃
然起敬。
美,一旦与坚韧结合,就能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选自《当代学生》2021 年 Z2 期,有改动〕
第3页共3页
5.以人物为线索。如《背影》一文,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来布局 谋篇。
6.以的思想感情或思想感情的进展改变为线索,如《荔枝蜜》一文。 【阅读指导】 线索在记叙文中的作用,主要表如今三个方面: 1.对主题的作用:可以使主题更集中。因为主题是通过材料来表达的, 材料又是由线索串联起来的,假如没有线索,材料就是一盘散沙,也就无 所谓主题的表现了。 2.对人物的作用:可以使人物形象更饱满,更突出。因为人物形象必 需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塑造,而事例也要由线索来串联,假如没有线索将事 件串联起来,人物的特点是难以刻画鲜亮的。 3.对结构的作用:可以使文章结构更缜密,更严谨,这二者的有机结 合,可以使文章形成整体。如《白杨礼赞》一文,假如没有“赞美〞这条 抒情线索,文章的结构就无疑会混乱。
中考记叙文阅读指导之线索
分析记叙文之线索【阅读目标】1.把握记叙文的线索及其种类。
2.理解线索在一篇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概念阐释】线索是贯串文章始终的脉络,是记叙文布局的重要手段。
作者通过线索使文章的人物、事件、场面、环境、细节等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阅读指导】记叙文的线索多种多样。
人物、事件、感情变化、地点的转换等都可成为文章的线索。
下面就介绍几种常见的记叙文的线索。
一、以人物为线索。
文中人物可以是文章的主人公,也可以是整个事件的见证人或经历者。
这个人物是作者特意安排的一条眼线,是连缀故事情节的必要人物。
如《最后一课》一文,就是以小弗郎士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
以人物为线索的作品往往具有较强的真实感,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二、以事件为线索。
全文紧紧扣住某一事件,逐层深入。
如《羚羊木雕》一文,文章以羚羊木雕为线索,由开始父母对羚羊木雕下落的追问,引出羚羊木雕来历的不平凡及其珍贵,从而回忆和万芳友谊的真挚并互赠礼物的经过,引起读者的思考:两代人应该怎样相处?友谊与金钱孰重孰轻?三、以情感为线索。
全文围绕某种情感组织文章,完成对主题的表达。
如《春》一文,就是以作者的感情发展为线索,即“盼春—绘春—赞春”。
文章开头“盼望着,盼望着”写出了作者对春天的盼望之情;中间的段落则是对春天美景的具体描绘;结尾“春天像小姑娘……领着我们上前去”表达的是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四、以时间为线索。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等,文章用时间脉络串联起了整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最后从事件中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五、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如《皇帝的新装》一文,文中的线索是: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这一中心事件。
【即学即练】阅读下文,回答文后各题。
一次温暖贴心的流浪马德那年,他坐上南下的火车。
车过黄河的时候,已近黄昏。
12.中考记叙文阅读——把握线索 顺藤摸瓜
中考记叙文阅读——把握线索顺藤摸瓜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是文章的纲,是选择材料的准绳,是谋篇布局的重要因素。
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
《词典》对“线索”的解释是:“线索,比喻事物发展的脉络或探究问题的途径。
”抓住了线索,对把握行文思路、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弄清文章主旨都很有好处。
抓住线索,首先要明确记叙文线索的种类。
记叙文的线索有以下几种:①以实物为线索。
以一个具体的实物为线索贯穿全文,将各种人或事都集中到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
②以人物为线索。
有些记叙文,按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人生历程的见闻来组织材料,把人物作为文章的线索。
③以事件为线索。
故事情节通常包括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有些文章事件本身便是线索。
④以时间为线索。
以时间的推移来组织材料的,时间就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⑤以地点为线索。
以地点的转换来安排层次的,地点就是叙事的线索。
⑥以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有些记叙文,以人物的喜、怒、哀、乐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
⑦有的文章还存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或相映成趣贯穿材料,或一明一暗共同揭示主题。
把握文章线索,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如:了解材料是以记叙什么内容为主;了解材料是否明确地体现了记叙的线索,有没有表现其结构层次的标志性语句。
然后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准确把握文章的线索,如可借助文章的标题和过渡句等,理清文章脉络。
把握线索,理解文章便可事半功倍。
演练1评语①那年我上小学三年级。
寒假前到学校拿学期成绩单。
回家时我和六七个没带书包的好友同行。
刚领的成绩单拿在手上,已经被我们折得皱巴巴了。
②“老师给你们什么评语?”阿益问。
“还没看,不知道。
”包括我,好几个人都这么说。
反正不会是什么好话,我心想。
③“来猜我的是什么?”阿益掀开成绩单一角,露出老师的评语的最后一个字:“马”。
④“害群之马?”我说。
⑤“没那么糟!”阿益掀开成绩单。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之线索理解加练习
记叙文之线索1.概念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是贯穿在整篇文章中的情节脉络,以及作者表现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
它的作用就像链条一样,串联起文章中的全部人、事、景、物,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
一部叙事作品通常都有一条或一条以上的线索,但起主导作用的只有一条。
2.分类(1)以某一物为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一物”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具体物件。
如《羚羊木雕》一文的故事情节是围绕“羚羊木雕”展开的。
“羚羊木雕”在文章结构、实现主题、塑造人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一物”还指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
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
其中的“花儿落了”一语双关,既指爸爸栽植的花花草草,也指爸爸的生命。
(2)以事件为线索:中心事件情节通常包括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有些文章事件本身便是线索。
如《分马》,先写分马前的动员,又写分马的具体情况,最后又写换马。
全文自始至终以“分马”这一中心事件为线索,写得有条不紊,主次分明。
《社戏》,《卖蟹》(3)以人物为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孔乙己》中的“我”,就是一个线索人物。
小说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反映出孔乙己的性格和遭遇。
“我”不仅是孔乙己悲惨遭遇的见证人,也是安排故事情节的重要线索。
《最后一课》一文,“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我”在村公所外看布告→到教室后发现教室情况不同寻常,上课时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4)以时间为线索:如《一定要争气》中,以童第周的成长为线索,讲述了童第周学习的刻苦努力。
《第一场雪》这篇文章中用了大量的时间名词:“前天”、“昨天”、“前些天”、“中午”、“黄昏”、“下午”……很明显的,这篇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
(5)以地点或(行踪)的转换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很明显的按照地点转换为顺序。
柳宗元《小石潭记》也是以行踪为线索。
(6)以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一般称暗线如《春》以“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不喜欢蜜蜂——想去看看蜜蜂——赞颂蜜蜂——想变成蜜蜂,把思想感情贯注于文章之中,其发展变化就构成了文章的线索。
中考记叙文阅读技巧 记叙的线索
中考记叙文阅读技巧记叙的线索线索,指事情可寻的端绪,路径,或贯穿于整篇文章的思路、脉络等。
在写作中,用一根线把事件按一定顺序连起来,让这些材料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根“线”就是叙事的线索,即究竟按什么顺序来表达。
线索是在文章中起连贯作用的。
如果有了好的材料,再加上有使之连贯的线索,那么文章就成为一串美丽的珍珠。
在一篇文章里,事物开展的过程或作者所表述的思路,常常成为贯串始终的一条线索。
读文章,抓住了线索,就容易掌握段落结构,领会中心思想。
写作文时,抓住了线索,就容易做到围绕中心,组织材料,使文章中心明确,条理井然,显得内容集中,脉络清晰。
1.以事情开展顺序为线索,就是按照事情的发生,开展,经过和结果的顺序,如《落地的红枣也不能吃》。
就是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线索来写的。
2.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就是把事情开展过程中比拟明显的时间写出来,并表达在此时间内发生的内容。
3.以地点变换的顺序作线索,以写景、参观访问过程为内容的文章一般用地点变化顺序作线索,表达时要写清每个地点上的事情。
4.以具体的事物为线索。
5.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中心事件在文章中起主干作用,围绕它来写一些相关的事6.以事物特点的几个方面为线索。
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只有一条线索,有的文章是双线并行甚至是三条线索展开的。
如《少年闰土》这篇文章,明线是在写闰土的特点,暗线写出了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①首先了解文章的体裁和内容,是写人叙事写景的记叙文,还是抒情散文,表现手法是不是借物喻人,借物抒情。
②注意文章的标题,有的文章的标题直接提醒文章的线索,特别是标题是物的。
③有时文章中的某个词或某个事物从头至尾反复出现。
④有时候用议论或抒情来显示线索。
⑤有的文章同时具备两条线索,明线和暗线。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课件:记叙文阅读——线索(共28张PPT)可修改全文
⑦“咱们一起卧薪尝胆,若是期末还是倒数第一,我就不教你们了,在家 ‘歇菜’!”
⑤三五日后,土里的火慢慢熄灭了,土也给火烧透了。这时看 上去,火土堆就像一个个硕大的圆形的红薯,外表黑不溜秋,但一 撇开皮,却一片鲜红。抓一把火土在手,你会觉得像是抓着一把红 色的荞面,轻飘飘的,凑近鼻子,还能嗅到炒面的甜香。有的人家 轻轻扒开火土堆一角,把火土灌进一个长长的布袋里做枕头,说可 治失眠,更多的人家用竹箕挑一些回去做花或果树的养料。不小心 掉在乡路上的一点火土,人们也会轻轻捧起,就像对待谷粒,珍贵 得不行。
⑭我在他们的作文评语中斩钉截铁地写:“跟你们的约定是认 真的。”
⑮有一天,课代表也忐忑不安地问我:“老师,这是真的 吗?”“当然是真的!”我爽然答道,“没见人家美国总统还引咎 辞职嘛!”“可总得有倒数第一啊!万一……”课代表无奈地欲言又 止。我却笑着不睬。
“石榴”在文中有着 极为重要的作用, 请简要分析。
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始终贯 穿全文。请分别写出这两条 线索并说明理由。
小试牛刀
燃烧的火土 ⑥当农历打春的响雷,像演出前招人的乐鼓,唤醒乡村的长夜,烧火土 的人,这天会起一个大早,去把属于自家的火土堆摊开,人们用锄头一扒土 堆,火土一触即碎,这时,远远看去,晃桥河两岸,就像摊晒着一地辣椒、 一地高粱或一地荞麦,更像落了一地灿亮的红霞。紧接着,趁着第一场春雨, 烧火土的人在上面播种下青菜、白菜、苤蓝、莴笋、辣子、茄子等一些蔬菜 的种子,然后在上面铺上薄薄一层干松毛。烧过的土提前复苏、复活。小苗 从火土上发力,三天五天后,红土上就一片碧绿了,且小苗的叶叶片片上一 个虫眼也没有。烧火土的人袖手站在一旁,像风中的小苗一样,连连点头。 那时我觉得,春天是从晃桥河岸的火土上形成燎原之势的。“惊蛰过,暖和 和。”像被火土捂热一样,到了惊蛰,满世界便都是春天的领地了。 ⑦这些年,作为县级媒体的一名小记者,我大多时间行走在乡间的大地 上,感到分外踏实,总觉得时刻承接着多少人求之不得的地气。有时,我会 不自觉地把手指伸进黑黑的泥土的体肤里,我感到它的潮湿,深邃和隐忍, 恰如生命的源头,但我同时发现,时下有不少农民,大多靠化肥和农药种 “卫生田”,也就是不往田地里施用一点农肥,致使土壤板结,像再也发不 开的面,庄稼也虫灾频发,防不胜防,在一些人家的苗圃里,我常看到被形 形色色的虫给咬得大洞小眼、不成样子的小苗。听到主人抱怨说打什么药水 也治不了虫害时,我总会忍不住建议他们:“不把土烧一下再育苗?”年轻 人听了我的话一脸迷茫,倒是中老年人听了,他们的眼里会一下子亮起来, 像从土里闪射出的火光。
中考作文复习《记叙文写作——线索》教案
中考作文复习《记叙文写作——线索》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记叙文写作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2. 培养学生运用线索组织文章结构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在中考作文中获取高分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线索的定义和作用2. 常见线索的类型及运用3. 如何在文章中设置和运用线索4. 线索在记叙文写作中的重要性5. 结合实例分析线索在优秀作文中的应用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记叙文写作的基本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线索的定义和作用:详细讲解线索在记叙文中的含义、作用以及如何运用线索组织文章结构。
3. 分析常见线索类型及运用:举例说明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等常见线索的运用方法。
4. 讲解如何在文章中设置和运用线索:引导学生学会在文章中巧妙地设置线索,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5. 线索在优秀作文中的应用:分析优秀作文中线索的运用,让学生感受线索在记叙文写作中的重要性。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修改一篇自己在写作中存在线索问题的作文。
2. 选取几篇优秀作文,让学生分析其中线索的设置和运用。
五、课后作业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成课堂笔记。
2. 写一篇作文,运用所学的线索技巧,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收集更多关于线索在记叙文写作中的应用实例,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相互交流和借鉴。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在线索认知和运用方面的进步。
2. 结合学生的作文修改情况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线索技巧的掌握程度。
3. 鼓励学生在课后主动收集和分享优秀作文中线索的运用实例,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七、教学策略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优秀作文来学习线索的运用。
2. 运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在修改自己作文的过程中发现并改进线索问题。
3. 采用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八、教学资源1. 优秀作文示例:用于分析和讲解线索在记叙文写作中的应用。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文章线索学生版
文章线索【知识讲解】1.答题技巧:(1)明确几种常见的线索。
常见的线索有:①以人物为线索;②以事物为线索;③以事件为线索;④以时间为线索;⑤以地点为线索;⑥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记忆方法:人物事时(适时)地抒发思想感情。
(2)如何寻找线索。
1.文章标题:有很多文章的标题直接揭示了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2.找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文中,为了突出强调文章的主题,有些句子反复出现,称之为反复句。
反复句显示了散文的脉络层次。
3.找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因为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2、线索的作用:(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物)有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例题讲解】父亲的长笛小时候,每天晚饭后,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
那时,她特别爱听,笛声一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哼唱。
母亲也停下手边的活,侧耳倾听,发丝垂在脸上,格外柔美。
夏天的傍晚,父亲有时会拿着长笛去巷口儿。
邻居们说:“来来,吹一段儿!”“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笛长横放嘴边。
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
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她开始讨厌父亲吹长笛,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
那天晚上,她写完作业后,父亲又拿出长笛来吹。
笛声刚响,她就大吼一声:“唉呀!别吹了好不好!烦死人了!”笛声戛然而止。
她看也没看父亲一眼,转身跑回自己屋。
她三年级时,父亲的工厂倒闭,两年后,左腿残疾又没技术的父亲被安排当了环卫工,负责她学校周边街区的卫生。
那天,一个捣蛋鬼在班里嚷嚷:“门口那扫地的老大爷是小敏她爸!”顿时,嘘声、哄笑声连成一片。
她感到无地自容,趴在桌子哭了。
那一刻,她只恨父亲没出息!她毕竟还是个懂事的孩子,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父母。
只是不再喜欢父亲吹长笛了,每次父亲一吹就被她狠狠地制止。
渐渐的,家里就听不到笛声了。
上了初中,离家远,她从不跟别人提家里的事。
中考语文阅读:记叙的线索
中考语文阅读:记叙的线索中考语文阅读:记叙的线索在中考语文阅读中,记叙文的阅读是一个重要的部分。
而在记叙文的阅读中,掌握记叙的线索对于理解文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结合实例,帮助大家理解记叙的线索,提高中考语文阅读的能力。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记叙的线索。
线索是指贯穿全文的情节或事件的发展脉络。
它把文章中的各个部分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晰,连贯自然。
在记叙文中,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类型:1、时间线索:按照时间顺序描述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
例如,某篇记叙文以“日出”、“早晨”、“中午”、“晚上”的时间线索来组织故事。
2、地点线索:通过描述特定的地点或场景,展开情节。
例如,某篇记叙文以“学校”、“家庭”、“公园”等地点来组织故事。
3、人物线索:通过主人公或主要角色的视角和行动来展开情节。
例如,某篇记叙文以一个少年的视角,描述了他的成长经历。
4、事件线索:以某个特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为主线,贯穿全文。
例如,某篇记叙文讲述了一场火灾的发生、人们的救援行动以及灾后的重建。
在阅读记叙文时,抓住线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
那么,如何寻找和把握文章的线索呢?1、注意文章开头和结尾:通常来说,文章开头会点明线索,而结尾会总结或呼应开头。
2、关注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句子:这些关键词和句子可能会暗示线索的存在。
3、分析文章的结构:了解文章的结构有助于把握文章的线索。
总之,掌握记叙的线索对于理解记叙文至关重要。
在中考语文阅读中,学会分析线索,理解作者的意图,提高阅读速度和准确性。
多读一些优秀的记叙文,积累阅读经验,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线索和主旨。
初中现代文阅读五、分析文章线索(解析版)
第05讲分析文章线索,辨别明线暗线【考情梳理】【考点精讲】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联起来的一条主线,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中的体现,它将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
1.记叙文线索分类(1)以核心人物为线索:围绕人物的见闻感受或事迹展开故事情节。
(2)以核心事物为线索:围绕某一有特殊意义的事物组织材料。
(3)以核心事件为线索:叙事时不止写一个事件,主写的事件便是文章的核心事件,以此为线索带出次要事件。
(4)以时间为线索:按时间的推移组织材料,文中有明显的时间标志。
(5)以地点为线索:以地点的转换来安排文章层次,多见于以写景、参观访问过程为内容的文章。
(6)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没有中心事件和具体的故事情节,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
2.线索的作用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
文章通过记叙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联珠缀玉般地串联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线索在记叙文中的作用有三个方面:(1)可以集中表现主题,因为主题是通过材料来体现的,材料又是由线索串联起来的,如果没有线索,材料就是一盘散沙,也就无所谓主题的表现了;(2)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加突出,因为人物形象必须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塑造,而事例也要由线索来串联,如果没有线索将事件串联起来,人物的特点是难以刻画鲜明的;(3)可以使文章结构更缜密,更严谨,使文章形成整体。
【解题方略】1.确定文章线索(1)明确几条常见的线索:某个有意义的实物,某个中心事件,某个中心人物,时间、地点的转换,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等。
(2)关注文章的标题,很多文章的标题直接揭示了文章的线索,或包含线索的因素。
(3)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人、事、物或语句。
(4)关注文中的议论、抒情句。
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多为画龙点睛的重要语句,往往隐含着文章的线索。
(5)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的线索不止一条,往往有几条线索同时起着作用。
如明线和暗线相互交织,主线和副线相互交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记叙文之线索
【阅读目标】
1.把握记叙文的线索及其种类。
2.理解线索在一篇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概念阐释】
线索是贯串文章始终的脉络,是记叙文布局的重要手段。
作者通过线索使文章的人物、事件、场面、环境、细节等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阅读指导】
记叙文的线索多种多样。
人物、事件、感情变化、地点的转换等都可成为文章的线索。
下面就介绍几种常见的记叙文的线索。
一、以人物为线索。
文中人物可以是文章的主人公,也可以是整个事件的见证人或经历者。
这个人物是作者特意安排的一条眼线,是连缀故事情节的必要人物。
如《最后一课》一文,就是以小弗郎士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
以人物为线索的作品往往具有较强的真实感,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二、以事件为线索。
全文紧紧扣住某一事件,逐层深入。
如《羚羊木雕》一文,文章以羚羊木雕为线索,由开始父母对羚羊木雕下落的追问,引出羚羊木雕来历的不平凡及其珍贵,从而回忆和万芳友谊的真挚并互赠礼物的经过,引起读者的思考:两代人应该怎样相处?友谊与金钱孰重孰轻?
三、以情感为线索。
全文围绕某种情感组织文章,完成对主题的表达。
如《春》一文,就是以作者的感情发展为线索,即“盼春—绘春—赞春”。
文章开头“盼望着,盼望着”写出了作者对春天的盼望之情;中间的段落则是对春天美景的具体描绘;结尾“春天像小姑娘……领着我们上前去”表达的是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四、以时间为线索。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等,文章用时间脉络串联起了整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最后从事件中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五、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如《皇帝的新装》一文,文中的线索是: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这一中心事件。
【即学即练】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各题。
一次温暖贴心的流浪
马德
那年,他坐上南下的火车。
车过黄河的时候,已近黄昏。
他从车窗望去,在夕阳的照耀下,黄河波光黯淡,弥散着无边的落寞。
他有些伤心,颓然坐在那里,一言不发。
“小伙子,你去哪里?”对面座上,一个中年男人,白净的衬衫,白净的面庞,就连这笑眯眯的问话,也泛着动人的白净。
“我哪里也不去。
”他冷淡而不合逻辑地应了一声。
男人笑笑,说:“你要是出来玩的话,我们不妨结伴走。
”他苦笑了一下,没有说什么。
是的,这次从家里跑出来,他也不知道要到哪里去。
按说,高三了,也快高考了,他不该这样。
可是,那个家,他实在不愿待下去了。
父母离异后,他跟着父亲。
父亲喝醉后,不是骂他就是打他。
父亲说,看到他,就想起了他的母亲,于是,父亲就把所有的气都撒在了他身上。
他出来,就不想回去了。
去哪里,他不知道;能到哪里,他也不知道。
买完车票后,他的口袋里已经没剩多少钱了。
按照他的想法,他就这样流浪下去,哪怕沦为一个乞丐。
因为,他对生活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了。
对面的男人并没有因为他的无礼而生气,男人拿出面包和火腿肠,说:“吃吧,我带了不少呢。
”说完,不由分说塞给了他。
他没有推却,他知道,既然流浪了,没必要那么客气。
“兄弟,”男人突然神色有些暗淡,说,“这段日子,我的心情很不好,和单位的领导吵了一架,就跑出来了。
我也不知道要到哪里去。
如果你也是出来玩的话,我想和你结个伴……”
男人的话一下子拉近了与他的距离。
“大哥,我也是从家里跑出来的。
我和你一起走。
”两个落难的人,一下子走到了一起。
之后他们游览了西湖、钱塘江、黄山。
十多天的相处,他敞开了心扉,把所有不幸遭遇都告诉了男人。
男人很同情他,同时也抚慰他,鼓励他,让他重新燃起了对生活和人生的希望。
如果后来他没有考上大学,如果他没有到那所高校任教。
也许,男人只是他生命中的一个过客。
他到那所学校后,惊奇地发现,男人竟然也在那儿任教,姓王,是中文系的教授。
久别重逢,他们又聊起几年前的事。
原来,他从家跑出来的那天,王教授正好去北京出差回来。
“当时,我发现你有些不对劲,就决定帮帮你。
至于我的故事,那是临时编的,只是想让你相信我。
”他吃惊地说:“你是怎么看出我的情况来的?”“从你凌乱的衣着、黯然的神色、恍惚的眼神中,最主要的是靠我的直觉。
”王教授又是一笑,就像几年前他们初次见面时那样,纯净、恬淡,充满着人性的善与美。
“你的直觉?”“是的,我的直觉。
因为,我年轻的时候,也有过和你一样的遭遇。
在路上,一位婆婆收留了我,给了我爱与温暖,才使我走到了今天。
所以,当我试探出你果真是从家里跑出来之后,就决心把你从人生的困境中拉出来。
”
那次离家,实在是一次危险的流浪。
然而,正是这次流浪,让他遇到了王教授,
(选自《做人与处世》2009年第5期)
1.请写出本文的行文线索。
2.作者为什么称那次流浪为“一次温暖贴心的流浪”?
3.你认为王教授是一个怎样的人?
4.请你根据对文章的理解,续写文章最后一段文字。
(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