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关键能力的课堂变革

合集下载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的改革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的改革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的改革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我国的教学中逐渐受到重视。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关乎学生的语文能力,更与他们的思维能力、文化修养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这种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改革也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及其培养方法,并提出相关的课堂教学改革策略。

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文化意识、学习策略以及人文情怀等方面的综合素养。

它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学习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文化修养。

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需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参与课堂探究和思考的主体。

下面将介绍具体的课堂教学改革策略。

二、课堂教学改革策略1. 建立启发性教学模式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将大量知识灌输给学生。

然而,在核心素养的培养中,学生需要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因此,建立启发性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

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问题解决和探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学习和讨论,从而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2. 引入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引入多元化的教学资源。

比如,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文字材料、音视频资料等来支持教学活动。

这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拓宽他们的学习视野,培养他们的文化修养和表达能力。

3. 倡导互动交流的学习氛围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中,互动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应营造积极、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辨。

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鼓励他们在课堂上主动发言,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2023年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变革心得体会

2023年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变革心得体会

2023年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变革心得体会2023年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变革心得体会1核心素养是现在教育的热门话题,近段时间阅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

全书共分为三篇内容,分别论述了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教学观重建,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

什么叫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针对我们一线教师最关心的的问题,这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一一阐述。

核心素养是人的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学校教育的聚焦点和着力点。

它是其他素养的基础,会生长出其他素养;它是每个人必备的素养,是一种普适应素养,适用于一切情境、一切学科;基础教育阶段是形成核心素养的关键时间,错过了这段时间,就很难形成。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核心素养的内涵“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就实际表现而言,核心素养指的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的学习方式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进行分析解决问题。

关键能力包括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三种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其他能力如创新能力、研究能力、设计能力等都是建立在其上的。

这三种能力是走向成功的基石。

必备品格表现在自律(自制)、尊重(公德)、认真(责任)三方面。

从核心素养的形成上,我们强调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互动融合。

当能力具备了积极的文化价值,具有了利他的道德情怀,才会成为众人认同的“人的素养”。

也就是说,要把学科教学的“学科关键能力”的习得过程,放到一个可以浸润、发酵的充满正能量的人文关怀中,成为有文化价值的能力、有道德的能力,即“人的素养”。

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课堂变革心得体会6篇

课堂变革心得体会6篇

课堂变革心得体会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学习总结、实习报告、工作计划、心得体会、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e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 such as learning summary, internship report, work plan, experien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osition, other model essay, etc.want to know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 please pay attention!课堂变革心得体会6篇在心得体会中大家都要思考生活中的细节,进而培养了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和理解,每一次心得体会都是对自己成长轨迹的一次总结,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潜力和能力,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课堂变革心得体会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史宁中: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

史宁中: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

史宁中:推进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80 6.5史宁中,东北师范大学原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当前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对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何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具备现代核心素养的合格公民,是热点也是难点问题。

因此,校长和教师要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有效教学、有效学习,推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

一教育理念变革:从“以知识为本”走向“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是学校实施教育工作的灵魂,是开展教学活动必须遵循的原则。

几十年来,我国的教育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以知识为本”使教育异化为记忆和训练我们可以将过去的教育理念称之为“以知识为本”。

其具体体现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大纲,我国最后一个教学大纲是1999年制定的。

当时制定教学大纲时,我们关心的问题是“应当教哪些内容”“应当教到什么程度”;因此,相应的考核便关注“规定的内容是否教了”“学生的掌握是否达到要求”。

总体来说,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以知识技能为核心的一维目标。

因此,几十年来,中国基础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核心内容的“双基”。

这种以知识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以大工业社会为基础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专门性人才。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凯洛夫提出的“三中心论”,即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就是这种教育理念的具体表现。

其实“双基”的提出非常好,抓住了教学的本质。

在数学“双基”中,基础知识主要是指概念记忆与命题理解,基本技能主要是指证明技能与运算技能。

我们要求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熟练,但是在现实中它却往往走向极端,即基础知识扎实靠记忆,基本技能熟练靠训练。

这就使得我们的教育变成了记忆和训练。

但是这些靠记忆掌握的知识往往遗忘程度也深。

有一次,我问大学文科一、二年级的学生“什么是三角函数”“如何求球的体积”等基础性问题,他们回答说“全忘了”。

后来我就想,我们能不能教给孩子一些让其终身受益、最终会留下来的东西?因此,在参与课程标准制定时,我开始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如何制定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教育价值是什么?开展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教与学的关系是什么?是一维目标还是三维目标?2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倡导智慧教育我们现在制定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这是现代的教育理念。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课堂教学转型》读书感悟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课堂教学转型》读书感悟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课堂教学转型》读书感悟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准确理解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前提,是从事课程改革后课堂教学的关键。

可以说,它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后课堂教学的转型。

那么,究竟何为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在特定学科或某一领域的知识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学科思维特征及态度,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核心素养水平的重要体现。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学科教育的本质。

在核心素养提出之前,我国基础阶段长久以来的学科教育只是“学科”和“基础教育”的融合,与现实社会之间缺少紧密联系,有时甚至到了脱节的地步,由此造成学生各阶段的学习是孤立存在的。

而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就学科本质而言,就是打破学科之间彼此孤立的思维方式,让学科基础教育立足现实,服务未来,让其成为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纽带,使之兼具“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把学科教育独特的育人价值和社会诉求展示出来。

如何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其实就是解决教学实践中“怎么教”的问题。

作为上连共同核心素养、下接学科教学的转换机制,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依托课程、引领实践。

因此,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打破学科之间与各核心素养之间相互分割的思维方式,从整体上把握,从而让各学科教学既凸显其学科本质,有彰显其学科独特育人价值的学科必备能力,既体现跨学科的核心素养,还可以与相关学科建立相互补充,互相关联的“学科群”。

要加强学科教学的实践性。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落实到学科教学中,而学科教学要体现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就要注意教学与实践的联系,要注意关注学科教学与学生当下的生活,未来的理想之间的联系,要让学生认识到学科核心素养与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

要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现实中立足。

无论是教育研究者,还是教育工作者,都要走进现实社会,和学生,家长,社会各界充分交流,从现实中寻找学科核心素养的立足点。

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成功因素

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成功因素

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成功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课堂教学改革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然而,要想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改革,需要考虑到一系列关键成功因素。

本文将从教师角度、学生角度和教学环境角度来探讨这些因素。

首先,教师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

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关键素质。

首先是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

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跟上时代的步伐,并在教学中灵活运用。

其次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再次是教师的沟通和引导能力。

教师应该善于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其次,学生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

学生的参与和主动性对于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是关键成功因素之一。

学生应该被赋予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学生的合作和交流也是重要的。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

另外,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

最后,教学环境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和教学条件。

首先,教室的布局和设施要符合教学需求。

教室应该宽敞明亮,设备齐全,能够满足不同教学活动的需要。

其次,教学资源的丰富度也很重要。

学校应该提供丰富的图书馆、实验室和多媒体设备等资源,以支持教师的教学活动。

另外,教学环境还应该注重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成功因素包括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学生的参与和主动性,以及良好的教学环境。

只有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改革和提升教育质量。

因此,教育界需要重视这些因素,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

基于学科关键能力的课堂变革

基于学科关键能力的课堂变革

基于学科关键能力的课堂变革课堂变革,一直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各种理念及教学模式众多,但一线的课堂教学实际变化很小。

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在总结反思的基础上,于2018年提出了“基于学科关键能力的课堂变革”方向,并开展了一系列培训、研讨、比赛、展示等活动,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本文力图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问题。

一、什么是“学科关键能力”?“能力”是指“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

”“关键”是指“对事情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学科”在这里主要是指中小学所开设的学科课程。

因此,“学科关键能力”是指中小学学科教学中所蕴含的、影响学生未来发展的决定性主观条件。

能力虽然具有“主观条件”的属性,但在学科教学中的发展过程,必然是客观教与学活动的结果;这种结果不应是完全“自发的”和“潜意识的”,而应当成为教与学过程中“目标清晰的具体行动”。

“能力”与“技能”是紧密联系,但又并不完全重合的概念。

能力是综合的,技能是专项的;没有技能,就难有能力。

因此,在具体的一堂课中,可能更多的表现为技能训练。

但学科教学仅仅停留在“技能训练”又是远远不够的。

“技能”与“方法”也是一对紧密联系的概念。

方法有大有小,在具体的一堂课中,也可能表现为掌握具体的方法。

“基于学科关键能力的课堂变革”,可以理解成“在学科教学中,更多指向学生关键能力的发展的课堂教学样态”。

不仅是学科教学价值取向的变化,更重要的教学方式的变革,是“教与学全流程的重构”。

二、为什么要强调“学科关键能力”?首先,从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

几千年教育的发展史,分析其教学的理念,可以聚焦到两句话:“课程即知识”,其核心是强调教学的价值取向在于“学生知识的掌握”。

因此,从某种角度观察,“知识掌握成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这一历史一直延续至今,今天仍然主导着我国的课堂教学以及评价体系。

“课程即经验”,其核心是强调教学的价值在于“学生经验的获得”,包括既有经验的改造和新的经验的获得。

基于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变革途径

基于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变革途径

第33卷第6期2019年11月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L a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ofA r t s a n dS c i e n c e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s )V o l .33N o .6N o v .2019收稿日期:2019G08G10作者简介:柴凤英(1963G),女,甘肃兰州人,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及无机化学.E Gm a i l :1357512630@q q.c o m.㊀㊀文章编号:2095G6991(2019)06G0121G04基于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变革途径柴凤英(兰州文理学院化工学院,甘肃兰州730010)摘要:深度学习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和学习型社会中人类必需的基本能力.在明晰深度学习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从确立高阶认知能力教学目标,凝练整合新旧知识联系,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合理地应用互联网和加强师生互动交流几个方面开展课堂教学变革.在教学实践中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水平及教学质量取得了显著成效.关键词:深度学习;课堂教学;问题情境中图分类号:G 420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1㊀问题的提出自进入21世纪以来,从全球范围看,人类已从信息化初期跨入信息化更为深入发展的 互联网时代 [1].信息技术㊁人力智力资本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人类步伐越走越快地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最基本的生产能力是获取㊁利用知识来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力.人类通过对知识的获得㊁加工㊁运用㊁共享和创新的学习过程,达到自我发展㊁社会改造的共同目标.学会学习㊁学会如何终身学习是人类一项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人类是否已经掌握 如何学习 这项能力的评价标准并不是知识的数量或广度,而是拥有整合新旧信息并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㊁灵活运用生成的知识体系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即深度学习的能力.深度学习能力是衡量学习者 学会了如何学习 的关键,深度学习能力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和学习型社会中人类必需的基本能力.教育发展呼唤深度学习,个性化学习呼唤深度学习[2].2㊀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与深度学习相对应,浅层学习是学习者在外界作用下,采用简单记述㊁重复训练和强化记忆获得新知识的学习方式[3].浅层学习是以机械记忆方式为主,缺乏知识之间的意义联结和复杂的生成过程,知识体系是零散的㊁孤立的,无法实现知识建构㊁迁移应用及问题解决[4].深度学习是对特定主题进行持续研究,使学生超越表层知识,达成对知识意义的深层次理解[5];是学生为了理解而学习;是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要求学生掌握复杂概念㊁深层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等非结构化知识,关注解决问题所需的核心论点和思路;是一种以提高学习能力㊁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宗旨的学习方式,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是个体将学习的知识从一种情境应用到另一种情境的过程;是学生胜任21世纪工作和公民生活必须具备的能力[1].深度学习不仅能记忆㊁理解必要的各学科基础知识,还能具有应用㊁分析㊁评价这些基础知识,并创造新知识和新产品的能力,是基于布鲁姆教学目标理论所导出的深度学习的本质与确切内涵所在.深度学习的特点是注重学习过程,学习中有反思㊁有探究㊁有顿悟,引导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体验和探究.注重批判理解,提倡学习者以批判和怀疑的态度看待学习材料,善于质疑辨析,善于在各种观点之间建立联系;强调对所学知识的整合,启发学生将新旧知识㊁多学科知识原有认知结构整合;能运用元认知策略同化和顺应知识;重视知识的迁移与运用,帮助学生在相似情境中举一反三,促使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3];是持续地构建自我与社会的实践;是在 自我 与 共同体 的张力中不断重构的过程[4].强调激发学生深层动机的整体学习,培养学生分析㊁创造等高阶认知能力重视展开切身体验和高阶思维学习[6].3㊀深度学习策略1976年美国学者弗伦斯 马顿和罗杰 萨尔乔基于学生阅读的实验,发现浅层学习处于较低的思维层次,不易迁移,而深度学习则是处在认知的高级水平,涉及到高阶思维,易于发生迁移.深度学习是基于学习者内在学习动机,依靠对问题本身探究兴趣,全身心投入的持久学习力;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学习状态;是思维向高阶思维阶段发展,能够与他人有效沟通合作,共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国外相关研究也表明,采用深度学习法的学生记住信息的时间持久,获得的分数高,对学习过程满意,有助于提高批判思维能力及更快地整合与表达信息[6].深度学习能力是学生胜任21世纪工作和公民生活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具备深度学习能力可以让学习者深度理解和灵活掌握学科知识并且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课堂和生活中的问题[7].在大学教学中怎样开展深度学习以提高教学质量,在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改革实践中还有许多工作要做.3.1㊀明确高阶认知能力教学目标目标是学习的起点和教学的依据.在本杰明 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的基础上,他的学生洛安德森对其认知目标分类进行了修订,将其归纳为 记忆㊁理解㊁运用㊁分析㊁评价㊁创造 .其中, 记忆㊁理解㊁运用 被称为 低层次目标, 分析㊁评价㊁创造 被称为 高层次目标 .当前学生学习中大都停留在记忆和理解的较低层面上,无助于改造世界和创新创造.教师应当树立科学的教育教学观念,把握学科教材的内涵和意义,关注事实和概念背后的方法㊁思想和价值,运用有效的教学模式,建立新型 学习共同体 ,智慧学习环境等途径[1],将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促进学生理解性学习,重视他们所接触到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并有意识地加以运用[8].例如,在无机化学结构(包括原子结构㊁分子结构㊁固体结构㊁配合物结构)内容教学中,教师应当深入挖掘学科教材所蕴涵的思想方法,设计典型问题情境,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使学生不仅理解所学知识及运用所学原理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建立问题空间,针对实际问题,分析得出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能够创造性地解决一些问题,同时使学生逐步树立结构意识.3.2㊀凝练教学内容,整合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好的学习材料可以引发学生对它的兴趣,并且能促动学生持续地研究它[9].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凝练将直接关系到学习者学习的深入程度.教学内容的功能绝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发思考.教师在明确课程目标前提下,依据学习者获取知识的规律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结构安排,以形成有利于学习者获取知识㊁发展能力㊁引发思考的教学体系[10].为了实现深度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 以点带面 .将较多的课堂时间用于学生的主动学习,使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理解学科的关键概念和核心知识,探究相关主题的内容.确定最为核心的学习任务需要教师深刻理解知识内容及其相互关系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及认知水平.学习过程是意义的建构过程.孤立化㊁碎片化的知识储存在记忆中,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只有整合知识,使教学内容呈现网络化,有利于知识的提取和迁移,有利于知识意义的建构.要力图使学生深入理解和建构知识的意义,掌握其内涵及本质,要建立新旧概念及新旧知识间的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不断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鼓励学生将各知识点以一定的结构关联,弄清楚知识产生的过程.例如,在无机化学平衡内容教学中,为了能使学生形成动态平衡思想,建立知识间的联系,采取主题式教学方式.确定的核心学习任务是:①化学平衡及其特征,包括酸碱反应㊁沉淀溶解反应㊁氧化还原反应㊁配位反应;②化学平衡移动的规律,包括反应商判据㊁酸碱平衡的同离子效应及缓冲溶液㊁溶度积规则和沉淀溶解平衡的同离子效应与盐效应;③标准平衡常数的应用,包括弱酸㊁弱碱㊁盐溶液及缓冲溶液p H的计算㊁溶度积常数㊁配合物的稳定常数的应用;④化学反应自发变化的判据,包括焓和自发变化㊁熵和微观状态数㊁G i b b s函数[变]判据;⑤电化学基础,包括原电池的构造㊁原电池电动势㊁电极电势㊁N e r n s t方程㊁电极电势的应用㊁元素电势图.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贯通了化学平衡知识内容,使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内容是一个意义体系,有利于学习迁移应用所学知识.在教学中不仅重视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建构知识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引导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在问题解决中促使学生理解所学知识,领会所学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对所学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22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33卷质量.3.3㊀创设问题情境当前课堂的最大困境在于学生普遍存在 虚假学习 和 浅层学习 的情况.课堂困境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忽视学生学习过程,单方面考虑教师教而压缩化的课堂教学进度与缓慢而复杂的学生学习历程之间的巨大落差.学习从问题情境出发,去寻找答案的过程,是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复杂的思维和互动过程.国内外学者对深度学习的研究表明:问题解决的学习能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学生通过问题解决进行学习,有助于学习过程的体验及学习意义的发生.学生在真实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有助于获得概念㊁理解原理㊁学会问题的解决方法步骤,建立解决一类问题的图式,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多重视角,增强思考自身见解的能力,努力靠自己来理解所学知识,广泛应用所学材料,并把它同已有经历和学习联系起来,使学生在掌握概念原理等结构化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掌握情境方面的非结构化知识.教师要善于创设有利于知识迁移和运用的教学情境,通过师生间互动将学习引向纵深,增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体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复杂的问题情境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和深度学习的最佳场域.设计出有价值的挑战性的复杂问题是深度学习的基本策略.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留给学生发展的空间与机会,引导学生将外在的目标要求内化为内在的知识与情感的要求.问题的设计要有助于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与思考,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在无机化学教学中,针对重点㊁难点知识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知识.如无机化学元素部分,事实性内容很多,我们就启发引导学生阅读㊁思考㊁有助于架起知识间联系㊁有助于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价值的知识内容设计问题,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知识,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真正理解,产生举一反三的效果.3.4㊀引导学生合理地应用互联网现阶段信息化的融合应用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给教育带来极大的冲击,深刻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方式.信息化社会的教育必然是基于网络环境的教育[11].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料和信息,但是网络信息并非都是正确的,对于缺乏判断力的学生,就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被灌输了错误的理念.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及时纠正从网络上得到的虚假信息或错误理论,支持和帮助学生利用互联网主动获取信息,在理解和提炼的基础上,完成个性化的知识体系的建构[12].3.5㊀加强师生间互动交流交流互动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越是积极,越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布鲁姆认为,教学质量的要义是向学生提供线索或指导㊁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以及给予强化及反馈 纠正.作业反馈是交流的一种形式,作业反馈能引导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注意和思考[13].在教学中,对于学生作业中的问题做到及时反馈,对个别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教学中不仅有课堂上的互动,针对认知目标中的重点㊁难点组织学生在线上小组合作学习㊁交流讨论,学生在线上完成练习,教师在线上批阅,应用大数据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也能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互动.4㊀结束语深度学习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理解,强调知识间的联系及知识的迁移运用,指向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14].在建设中国 金课 的时代背景下[15],应将深度学习纳入教学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育软实力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参考文献:[1]何克抗.深度学习:网络时代学习方式的变革[J].教育研究,2018(5):111G115.[2]刘哲雨.深度学习的探索之路[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8.[3]杨子舟.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J].教育探索,2016(7):32G35.[4]陈静静,谈杨.课堂的困境与变革:从浅表学习到深度学习 基于对中小学生真实学习历程的长期考察[J].教育发展研究,2018(15G16):90G96.[5]杨子舟.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J].教育探索,2016(7):32G35.[6]吴彩虹,熊弋帅.基于深度学习的军事理论课程课堂教学变革[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9(5):76G80.[7]常立娜.深度学习文献综述[J].开放学习研究,2018321第6期柴凤英:基于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变革途径(2):30G35.[8]肯 贝恩(K e n B a i n)[美].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M].明廷雄,彭汉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9]李璇律,田莉.课堂深度学习:要素 过程 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6):11G16.[10]赖绍聪.论课堂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与有效凝练[J].中国大学教学,2019(3):54G58.[11]杨宗凯.高校 互联网+教育 的推进路径与实践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13G16.[12]詹惠琴,古军,罗光坤.互联网时代下基于深度学习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8(11):88G89.[13]李海芬,刘培峰,张麓麓,等.基于深度学习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与学现状调查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9(2):54G59.[14]沈霞娟,张宝辉,曾宁.国外近十年深度学习实证研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19(5):111G117.[15]吴岩.建设中国 金课 [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G9.[责任编辑:纪彩虹]A p p r o a c h e s t oC l a s s r o o mT e a c h i n g R e f o r mB a s e do nD e e p L e a r n i n gC HA IF e n gGy i n g(S c h o o l o fC h e m i c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L a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o fA r t s a n dS c i e n c e,L a n z h o u730000,C h i n a)A b s t r a c t:D e e p l e a r n i n g a b i l i t y i s an e c e s s a r y b a s i c a b i l i t y f o r h u m a nb e i n g s i n t h e e r a o f k n o w l e d g e eGc o n o m y a n d t h e l e a r n i n g s o c i e t y.O n t h eb a s i s o f c l a r i f y i n g t h e c o n n o t a t i o no f d e e p l e a r n i n g,t h i s p aGp e r p r o p o s e s t o c a r r y o u t c l a s s r o o mt e a c h i n g r e f o r mf r o mt h e a s p e c t s o f e s t a b l i s h i n g t h e t e a c h i n gg o a l o f a d v a n c e d c o g n i t i v e a b i l i t y,i n t e g r a t i n g t h eo l da n dn e wk n o w l e d g e i nac o n c i s ew a y,c r e a t i n g r e a l s i t u a t i o n,g u i d i n g s t u d e n t s t ou s e t h e I n t e r n e t r e a s o n a b l y a n ds t r e n g t h e n i n g t h e i n t e r a c t i o nb e t w e e n t e a c h e r s a n ds t u d e n t s.A n d i t i s p r o v e d t h a t d e e p l e a r n i n g h a s a c h i e v e d r e m a r k a b l e r e s u l t s i n i m p r oGv i n g s t u d e n t s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a b i l i t y a n d t e a c h i n gq u a l i t y i n t e a c h i n gp r a c t i c e.K e y w o r d s:d e e p l e a r n i n g;c l a s s r o o mt e a c h i n g;p r o b l e ms i t u a t i o n(上接第97页)R e s e a r c ho n t h eC u r r e n t S i t u a t i o na n d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o fP h y s i c a lA b i l i t y a n dT e c h n i c a l T e s t i n go f J u v e n i l eM a l eB a s k e t b a l l P l a y e r s i nF u j i a nP r o v i n c eWA N GG e(C o l l e g e o fP h y s i c a l E d u c a t i o na n dS p o r t S c i e n c e,F u j i a n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F u z h o u350000,C h i n a)A b s t r a c t:M o d e r nb a s k e t b a l l g a m e s h a v e p u t f o r w a r d h i g h e r r e q u i r e m e n t s f o r a t h l e t e s p h y s i c a l q u a l i t y a n dv a r i o u s b a s k e t b a l l t e c h n i q u e s.I no r d e r t oh a v e ab e t t e r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o f t h e p h y s i c a l a n d t e c h n iGc a l c o n d i t i o n s o f t h e j u v e n i l em a l e b a s k e t b a l l p l a y e r s i nF u j i a nP r o v i n c e,t h i s p a p e r s t u d i e s t h e s t a t u r e l e v e l,p h y s i c a l q u a l i t y a n db a s k e t b a l l s k i l lm a s t e r y o f t h e y o u n g m e n s b a s k e t b a l l t e a m s i nn i n e c i t i e s o f F u j i a nP r o v i n c eb y m e a n so f f i e l dt e s t s,d o c u m e n t a t i o na n d m a t h e m a t i c a l s t a t i s t i c s.T h er e s u l t s s h o wt h a t t h e o v e r a l l p e r f o r m a n c e o f P u t i a n a n dF u z h o u J u n i o rB a s k e t b a l l T e a m s i s g o o d,t h e p h y s i c a l a n d t e c h n i c a l l e v e l o fN i n g d ea n d N a n p i n g a r e p o o r;t h es p r i n g i n e s s,u p p e rb o d y s t r e n g t h,p a s s i n g a n d c o n t r o l l i n g b a l l a n d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q u a l i t y o f F u j i a n J u n i o r B a s k e t b a l l P l a y e r s a r e n o t i d e a l,a n d t h e o v e r a l l l e v e l i s s t i l l f a r f r o mt h e s y l l a b u s.K e y w o r d s:F u j i a nP r o v i n c e;j u v e n i l eb a s k e t b a l l;p h y s i c a l q u a l i t y;t e c h n i c a l l e v e l;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42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33卷。

基于核心素养课堂变革培训 初中数学教师的培训心得

基于核心素养课堂变革培训 初中数学教师的培训心得

基于核心素养课堂变革培训初中数学教师的培训心得【原创实用版4篇】目录(篇1)1.培训对初中数学教师的意义2.培训的内容和方法3.教师在培训中的收获和体会4.培训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及影响5.教师在培训后的行动计划正文(篇1)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很荣幸参加了基于核心素养课堂变革的培训。

这次培训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并为我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方法。

以下是我在培训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认识到培训对初中数学教师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培训,我们可以学到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以适应教育改革的需求。

此外,培训还能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素养,更好地指导学生,提高教学质量。

本次培训的内容和方法丰富多彩,包括核心素养的理论讲解、实际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技能培训等。

这些培训内容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学会了如何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同时,培训还采用了小组讨论、案例分享等互动式教学方法,使我在参与中不断提高。

在培训过程中,我收获颇多。

首先,我明确了核心素养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认识到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授,还要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

其次,我学会了如何设计有趣且有效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最后,我明白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这次培训对我的教学质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我将所学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同时,学生的数学素养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我制定了以下行动计划:首先,我将继续深入学习核心素养相关理论,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

其次,我会尝试设计更多有趣且有效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我会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总之,这次基于核心素养课堂变革的培训让我受益匪浅。

目录(篇2)1.培训对初中数学教师的意义2.培训内容与方法3.教师在培训中的收获与反思4.培训对教学实践的启示5.结论正文(篇2)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参加核心素养课堂变革培训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关键能力的培养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关键能力的培养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关键能力的培养作者:马佑军来源:《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2024年第03期[摘要]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关键能力,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数学相关的生活实践与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它是使学习者适应时代要求并支撑起终身发展的能力,经历(体验)问题探究过程是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重要环节.[关键词]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关键能力;经历(体验);问题探究过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学科六大核心素养(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的培养是关键,必要的知识基础、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储备是培养关键能力的重心.让学生经历(体验)数学问题探究过程,对落实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极大的帮助.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良好的裨益.问题的呈现1设a,b是可使方程x4+ax3+bx2+ax+1=0至少有一个实数根的实数,对于所有这样的数对(a,b),求(a2+b2)min.数学中的经典问题(包含解答过程)给我们(教师和学生)留下了太多思考与回味,也为经常解题的我们一试身手搭建了良好平台,还为我们求解数学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更为我们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创造了可喜机会.面对一个新的数学问题,我们应该努力着手解决的是“从何处入手,向何方前进”(罗增儒教授《数学的领悟》).常用的手段是“将问题具体化、简单化、特殊化”,也就是将陌生的问题转化归纳成较为熟悉的问题.我们先仔细审查一下上述方程:①一元四次方程,这不是我们常见的问题类型.不能直接因式分解降低次数.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对方程形式化的改变.必是我们探究问题的突破口.②系数对称,这样的数学结构通常蕴含某种数学变换(倒数变换).基于这些审查.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逐渐清晰起来.即把高次方程转化成低次方程(通常情况是指最高次数不超过2的方程).考虑到系数对称,且x≠0,故原方程可以变形为(x2+1/x2)+a(x+1/x)+b=0.令t=x+1/x,易知|t|≥2,则t2+at+b-2=0(|t|≥2),该方程至少有一个绝对值大于或等于2的实数根,求(a2+b2)min.至此.陌生的问题通过恰当的变换转化成了熟悉的(至少是形式上的)问题.又该采用什么方法才能快捷地求解呢?比较自然的思路是:沟通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的关系.借助图象加以解决,略加尝试.可知分类较多(但还是可以解决的.只不过有点烦琐).不要忘记,对数学问题多角度、多侧面、多层面的探究往往是无可替代的好主意,用敏锐的眼光揭示题目蕴含的深层次意境.发掘题目内丰富的宝藏.发现无限广阔而又风光优美的数学(数学方法)新天地.这真是“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寻求基于学生学科学习的课堂变革

寻求基于学生学科学习的课堂变革

个 蕴 含 哲 理 的 问 题 , 可 以 是 一 次 小 小 的 活 作者 的感情 , 也 联系 自己的阅读经验 , 飞想象 , 力和感染力的教学语言有着至关重要 的作用。 放
动 。如在教学《 高窟》 荧 这一课时 , 用课件播放 以作者 的思想感情为经 , 以作者描绘 的景物为 教师要善于运用富有激情 的语 言 , 用现代化 采
足美 的, 的美是教材与教师集中的艺术体现 , 又有哪些特点呢?” 它 这样激发 了学 生的阅读兴 公店》 这首古诗时 , 引导学 生结合插图 , 体会由
是教 师创 造 性 劳 动 的美 。它不 仪 可 以促 进 学 生 趣 ,吸 引学 生积极 主动地参 与到 审美教 学活 菜 地 、 笆 、 篱 小径 和路边 新叶不 多的树 木组成
其实, 教的最终 目的是 为 了不教 ( )课 学 ,
的“ 声音 ”课 堂应 当是学 习的课堂 , , 是所 谓的 重 了“ , 学” 突出 了“ ”落实 了“ , 学 , 学” 让学生 的
身体健康地成 长,而且还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 动 中 来 。
陶 , 进 学 生智 力 的 发 展 , 高学 生 的 观 察 力 、 促 提
二 、 想 象 中感 悟 美 在
的幽深 画卷 , 感受 田园风光 的幽静 、 安逸 , 呈现 由黄蝶 、菜花 和儿童 构成的画面及儿童急走 ,
想象力 、 思维力和创造力 , 培养高 尚的人格。
撼 了。这时教师问 : 饮赏完 以后 , ‘ 你有什么感 的审美趣味。教学 中, 充分运用这些插图 , 引导 后 , 时课 件播放 , 适 让学 生聆 听美的声音 , 欣赏
受 ?” 此时 , 生表 达 的欲 望 已经被 激 活 了 。有 学 生 观 察 , 培 养 学 生 感 知 力 和 审 美 鉴 赏 力 的 美 的画面 学 是 学生 仿佛 身临其境 , 真正感受到 黄

学科关键能力视域下的高中历史课程建设

学科关键能力视域下的高中历史课程建设

学科关键能力视域下的高中历史课程建设作者:尚威来源:《中学历史教学》2021年第11期为深入贯彻落实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1]重要讲话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随后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从“四个评价”方向上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

同时,教育部考试中心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2014年)为政策依据,综合各方诉求提出了“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该体系涵盖了高考评价问题中的考查目的、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等核心问题。

这一系列举措实质是从国家顶层设计层面力图改变一种现状,那就是高考考试内容的有限性对基础教育阶段学习内容的限制,而这种限制严重制约着学生能力、知识和思维方式的多元化发展。

我国普通高中生在三年的学习中,通常会耗费较多学时组织多次的模拟考试来查缺补漏、训练解题速度和考试技巧以应对高考考试,这也间接导致我们的教学一定程度上仍停留于“知识本位”层级,使得基础教育越来越趋于脱离社会实践的无效学习。

这些问题的存在与“高考评价体系所倡导的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2]的评价理念大相径庭。

本文力图理清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能力培养目标和等级考试中必须考查的能力目标,并试图在此基础上立足于学科课程建设的角度探讨历史学科关键能力培养途径的多元化问题。

一、历史学科关键能力1.内容的界定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四层”考查目标,其重点是在回答“高考考什么”的问題。

而“四层”中的“关键能力”则是强调学生在教与学活动中应养成的一种适用于终生的能力,它囊括了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能力、创新能力等要素。

“关键能力是支撑个体终身发展和适应时代要求的能力,是发展学科素养、培育核心价值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基础。

”[3]在实际的学科考核中,一套试题的命制与能力考查往往呈现出统一性与交叉性特点,既有针对多种能力的同题性测量,也有针对某种能力的多题性测试,但总体是覆盖到多种能力的考查上的。

指向核心知识与关键能力的数学项目化学习

指向核心知识与关键能力的数学项目化学习

指向核心知识与关键能力的数学项目化学习作者:窦平来源:《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2021年第06期[摘要] 项目化学习已经成为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

数学项目化学习是基于数学学科的关键概念和能力的学习,聚焦学科的核心知识,在驱动性问题的引领下,强化“研中学”和“创中学”的过程,体现深度学习的基本要义,引领着课堂变革的方向。

数学项目化学习指向学生的关键能力,以持续研究、深度卷入和有效表达为主要特征的高阶学习力、自我管理的领导力和问题解决的合作力等能够得到有效培养。

[关键词] 项目化学习;深度学习;核心知识;关键能力项目化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从学科或跨学科的视角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项目化学习采用的是一种模拟的“生产方式”,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面对“缩微”了的真实社会的问题情境,确定“产品”的需求对象和“产品”的用途,运用各种工具和资源,设计并完成“产品”,展示推销“产品”,并对“产品”进行评价和反思。

“研中学”和“创中学”是项目化学习最基本的实践样态。

一、项目化学习:基于数学学科的实践1. 数学项目化学习的意蕴及其基本模型项目化学习有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与学科项目化学习之分。

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即以跨学科大概念为统领,涉及多个学科知识,运用多路径解决问题的学习设计。

学科项目化学习,是将项目化的设计要素融入学科教学,用学科概念作为聚合器,不断地聚集更多的知识信息并整合起来,用高阶认知“包裹”低阶认知,在不降低学科学业成绩和保证基础类知识与技能不损失的情况下,通过项目化学习的设计培育学生问题解决、元认知、批判性思维、沟通与合作等重要的能力。

数学项目化学习是基于数学学科中的关键概念和能力的学习,是以数学学科的关键问题作为驱动,引领学生深入持续地探索,进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的生长。

与传统数学教学相比,数学项目化学习,其持续探究式的学习历程打破了原来单课落实的特征,从学生的经验和核心知识单元的角度重新设计。

基于学习方式变革的课堂转型探索——问题化学习之一

基于学习方式变革的课堂转型探索——问题化学习之一

2019/10A施代永歹聚焦.学习科学探索历经16年的深入探索,上海市宝山区问题化学习研究所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研究之路,形成了具有创新价值的两条基本经验,构建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的学习方式。

本刊将以连载形式从问题化学习的理论层面、学校行动、新型课堂构建、学科教学实践、教师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基于学习方式变革的课堂转型探索——问题化学习之一文/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学院王天蓉上海市教育学会宝山实验学校徐谊【摘要】多年的问题化学习研究历程孕育出了中国特色研究之路,直击基础型课程的课堂学习方式变革,形成了两条基本经验,强调核心问题与问题系统在知识建构与问题解决中的双重意义。

【关键词】问题化学习学习方式课堂转型一、研究缘起1.“创新教育猜想”的提出1984年5月,著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在拜访邓小平时,提出了国内大学应该办博士后流动站的建议。

邓小平问:“博士已经很博了,为什么还要办博士后呢?”李政道解释道:“在大学阶段老师出题目给学生做,学生按老师教的方法去答题;到了研究生阶段,老师给学生出了题目,让他们按照各自的想法去解决问题,老师并不一定有预设答案。

博士后不是一种学位,而是一个过程,让学生学习和锻炼如何自己找方向、找方法、找结果出来。

”可是,有多少人能经历博士和博士后呢?到了高等教育再来让学生发现问题就太晚了。

为此,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祝智庭曾提出“创新教育猜想”,倡导在基础教育阶段让学生经历''学解老问题、学解新问题、解决疑难题与发现新问题”的学习循环,找到创新教育的突破口。

我们以祝教授“创新教育猜想”的思路为起点,一路探索前行。

从一开始单个问题的解决,走向探索系列化问题的解决;从“问题化的教”走向“问题化的学”;从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课堂转型,优化课程实施,最终走向培育面向未来的问题化学习者。

2.学与教的方式依然陈旧课程改革三十年,学校课程的结构与体系不断发展,但在当下的教学中,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仍然是教学的基本方式,学生总体上被动学习的局面并未改变。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推进教学改革(一)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推进教学改革(一)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推进教学改革(一)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也在不断更新,其中之一就是教学改革。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需要时刻关注并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要求。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推进教学改革成为了现在的趋势。

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科学习中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要素,是学科学习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推进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具体而言,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推进教学改革有以下几点:一、重视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学生发展综合素质必须的要素,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正的学习效果。

因此,在教学改革中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实践课程的设置和实践教学的质量提升,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真正的锤炼。

二、注重跨学科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是单纯的专业技能,更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能力和思维方式。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推进教学改革需要跨学科思维的引入,使学生以跨学科的视角去认识和解决问题。

三、重视创新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源动力,也是21世纪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素养之一。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推进教学改革需要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勇于探究,提高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四、注重交叉融合教学改革需要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使得学科之间的知识交流和沟通变得更为频繁和自然。

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强化交叉融合意识,利用好学科交叉的契机,让学科之间的知识得以相互融合。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推进教学改革是多方面的,但是总体来说可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同时,教学改革也需要教师的坚持与努力。

所以,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勇于尝试,从而不断创新,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课堂变革研究方法论转换及其实践重构——基于“新基础教育”_研究的分析

课堂变革研究方法论转换及其实践重构——基于“新基础教育”_研究的分析
间不被占用ꎬ 讲完自己想要讲的、 在教案中已经预设好的知识点ꎮ 教师中心的课堂教学ꎬ 能够在时间
上、 形式上保证教师能够高效地讲完知识点ꎬ 而且通过不断刷题还能保证多数同学内化所讲的知识
点ꎬ 达到听懂、 记住、 运用知识的能力水平ꎮ 有经验的教师ꎬ 娴熟开展 “ 讲、 练、 评” 教学ꎬ 尤其在
“ 练” 的环节ꎬ 通过学生做题收集学生在课堂中的现场状态ꎬ 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ꎮ 但是ꎬ 多数情况
的整体框架ꎮ 基于 “ 教学” 单位ꎬ 在实践中创造出逐层提升、 整体推进的互动生成式课堂变革实践结构ꎮ 内在
逻辑上ꎬ 课堂教学过程依据分析单位分为资源生成、 过程生成、 拓展生成三个阶段ꎬ 实现阶段间 “ 内容深化、
问题生成” 的综合融通ꎮ 相应地ꎬ 外在形态上ꎬ 课堂教学实施分为开放式导入、 核心过程推进、 开放式延伸三
位下ꎬ 教师在课堂上的首要教学任务是讲完所有的知识点ꎬ 尽可能涵盖考试内容范围ꎻ 而学生首要的
任务是 “ 听得懂” “ 记得住” “ 用得来” 教师所讲的知识ꎮ 更进一步ꎬ 学生还要通过 “ 刷题” 进行练
习ꎬ 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理解ꎬ 并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解题能力等ꎻ 通过正确 “ 做题” 来证明自己
———基于 “ 新基础教育” 研究的分析
张向众1 ꎬ 李正福2
(1. 云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ꎬ 云南 昆明 650500ꎻ
2. 楚雄师范学院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ꎬ 云南 楚雄 675000)
摘 要: 新时代课堂变革挑战在于寻求 “ 教师中心” “ 学生中心” 的破与立ꎬ 整体推进课堂教学的交互作
内的课堂 “ 高效” ꎮ 但是ꎬ 教师也越来越认识到ꎬ 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及其主动思考ꎬ 既不能促进学生
能力发展、 潜能开发ꎬ 也不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ꎬ 当堂听懂教学内容ꎬ 只能通过课后再花费时

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致性课堂变革策略

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致性课堂变革策略

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致性课堂变革策略作者:丘燕飞杨柳娇来源:《辽宁教育·教研版》2024年第01期作者简介:丘燕飞,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理创实验学校高级教师。

杨柳娇,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修远小学一级教师。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专项科研项目2021年度课题“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先生制’教学智慧实践研究”研究成果。

课题编号:BQW2021JXL008。

摘要:教了不等于学了,学了不等于学会了。

从教到学是知识对象的变化,而从学到学会是知识的构建,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实现对知识的加工。

为此,“教—学—评”一致性至关重要。

其中,教要问题导学,主体参与;学要核心导学,激活思维;评要能力导向,四个“当堂”。

基于新课标,教师应聚焦目标导向,落实学科素养,实施“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变革。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课堂变革;策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颁布后,全国掀起研读新课标的热潮。

笔者聆听了特级教师黄爱华执教的“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一课,黄老师的课堂一如既往的扎实、平实、真实和充实,他一贯的风趣、幽默和睿智深深吸引了我,令我一节课结束后仍意犹未尽。

黄老师精彩的课堂深刻诠释了一节好课应从目标导向、“教—学—评”一致性视角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

笔者现将个人的所见、所思进行分享。

一、教:问题导学,主体参与这里的“教”包含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能力。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教学目标,黄老师坚持以问题驱动,设计有趣的问题引起学生深入思考,课堂真正做到了“人课合一”。

尽管黄老师曾展示过“百分数的意义与读写法”,但此次课指向学科核心素养,是一次有意思且有意义的教学尝试,也是在“双减”政策背景下的一次教学展示。

(一)教學设计体现问题导学目标是灵魂,它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是终点。

在“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中,目标是要到达的目的地。

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实施

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实施

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实施作者:张超来源:《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7年第10期摘要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实施是核心素养扎根学校课程的重要途径。

以国家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教材为素材,以“综合”理念为指导,通过单学科和跨学科并行推进课程改革,旨在在夯实单学科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建立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主题综合的课程实施形态、工作坊教研机制、主题情境表现性评价,成为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实施的主要方式。

关键词核心素养跨学科主题情境表现性评价《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发布,让“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有了具体化和系统化的顶层设计。

怎样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从云端扎根学校、扎根课程、扎根课堂、扎根评价,促进学生全面、有个性地发展,成为当今学界讨论的热点话题,也考验着办学者及教师团队的智慧。

一、问题思维,系统思考学科课程综合化实施是当今世界小学课程发展的基本趋势。

目前,小学阶段普遍设置分科课程,保障了小学学科知识技能的完整性、连续性和严密性。

但是,“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统合”的现状,对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核心素养的培养力度不够[1]。

调研发现:分科教学中存在学生负担过重,教师综合实施能力不足,不同学科的教师教学内容重复交叉、效率低下等问题。

面对问题,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指导下,兼顾小学课程分科设置和学科教师综合实施能力不强的现实,开展基于学科、夯实学科素养,跨出学科、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显得十分重要而紧迫。

1.读懂学校,明晰方向在读懂学校历史、读懂教师、读懂资源的基础上,立足现实,针对学校课改中的问题,设计学校研究主题,确立学校发展方向,是一所学校课程领导者需要常常思考的问题。

小学教育应立足“做”的教育哲学,在“做”的过程中带着思想去实践,实践之中出思想。

通过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自下而上的实践探索相结合,推动核心素养在学校落地。

基于国内学校分科课程的现实,保持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设置不变,从一线教师分科教学的优势出发,以国家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教材为素材,以“综合”理念为指导,通过学科内和跨学科并行推动的课程改革,旨在夯实单学科能力基础,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这就是“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实施”的实践思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学科关键能力的课堂变革课堂变革,一直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各种理念及教学模式众多,但一线的课堂教学实际变化很小。

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在总结反思的基础上,于2018年提出了“基于学科关键能力的课堂变革”方向,并开展了一系列培训、研讨、比赛、展示等活动,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本文力图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问题。

一、什么是“学科关键能力”?“能力”是指“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

”“关键”是指“对事情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学科”在这里主要是指中小学所开设的学科课程。

因此,“学科关键能力”是指中小学学科教学中所蕴含的、影响学生未来发展的决定性主观条件。

能力虽然具有“主观条件”的属性,但在学科教学中的发展过程,必然是客观教与学活动的结果;这种结果不应是完全“自发的”和“潜意识的”,而应当成为教与学过程中“目标清晰的具体行动”。

“能力”与“技能”是紧密联系,但又并不完全重合的概念。

能力是综合的,技能是专项的;没有技能,就难有能力。

因此,在具体的一堂课中,可能更多的表现为技能训练。

但学科教学仅仅停留在“技能训练”又是远远不够的。

“技能”与“方法”也是一对紧密联系的概念。

方法有大有小,在具体的一堂课中,也可能表现为掌握具体的方法。

“基于学科关键能力的课堂变革”,可以理解成“在学科教学中,更多指向学生关键能力的发展的课堂教学样态”。

不仅是学科教学价值取向的变化,更重要的教学方式的变革,是“教与学全流程的重构”。

二、为什么要强调“学科关键能力”?首先,从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

几千年教育的发展史,分析其教学的理念,可以聚焦到两句话:“课程即知识”,其核心是强调教学的价值取向在于“学生知识的掌握”。

因此,从某种角度观察,“知识掌握成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这一历史一直延续至今,今天仍然主导着我国的课堂教学以及评价体系。

“课程即经验”,其核心是强调教学的价值在于“学生经验的获得”,包括既有经验的改造和新的经验的获得。

其本质是在教学中更多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受“课程即经验”这一理念的影响更加根深蒂固,尽管“经验课程论”的传播时间不短,但转化成教学的实践仍然任重道远。

“知识”和“能力”,仿佛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更有不少专家在传播新的课程理念时,完全否定传统的课程理念,将“知识”与“能力”两个价值取向完全对立。

这种认识是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

教育的变革,不同于其他社会或技术等的变革:不是“砸烂就社会建设新社会”,而是“继承与发展”。

教育的发展,没有完全过时的教育家,也没有完全过时的教育理论。

所谓教育的发展“不过是今天比昨天更丰富而已”,或者是“什么多了,什么少了”的某种变化。

因此,“基于学科关键能力的课堂变革”,不是要否定“知识掌握”的重要性,而是着重强调两点:一是将教学过程中更多处于“学生自发性”和“教师潜意识”的能力发展,转变成“教师的有意识”和“教学过程的学生自主化”,使学科教学更多指向学生关键能力的发展。

二是通过“教学过程的重构”,将“知识掌握的过程”与“学生能力发展的过程”整合成“以学生自主性学习活动为主体的学习过程”,求“知识与能力兼得之利”。

其次,从官方文件来看。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8年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

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

”并进一步指出要培养四种关键能力即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强调“五育并举”。

在“提升智育水平”段落,强调:“着力培养认知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保护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

”由此可见,目前官方文件更多使用的是“关键能力”的概念。

与“关键能力”相关的概念主要是“核心素养”。

2016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课题小组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18个基本要点。

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成果是“中国学生的全面素养”,而非“核心素养”。

同时,这一研究成果至今并无官方的明确认可。

与此同时,“素养是指一个人的素质或教养”,侧重于“道德与习惯”等方面。

素养与能力相关,但素养的表意更为广泛。

尤其在学科教学中,不如能力更容易把握。

其三,从课堂现状分析任何改革,不仅应着眼发展目标,更应基于现实问题的解决。

那么,课堂教学现实问题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在于教学方式单一,以讲授、提问为主。

大多数老师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是“把自己会的知识讲给学生听”,课堂缺乏能力发展的目标感、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感。

所谓“优质课”,往往也表现为“老师讲得好”,可复制的程度极低。

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在基线调研时开发了课堂观察表。

该观察表以每两分钟为一个观察点。

也就是说,一堂40分钟的课,会观察到20个时间节点上课堂所发生的事件。

根据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四省(区)100余节课的观察统计,约85%的节点都是老师讲授的活动。

不仅普通教师如此,全国不少著名教师也是如此。

某全国著名教师《丰碑》课堂实录字数统计:第一课时共3481字,教师活动文字2587字,占全部实录文字的74%。

第二课时共5929字,教师活动文字3070字,占全部实录文字的52%。

尤其是《丰碑》第二课时的教学,是典型的“问答式课堂”:教师提问118次,学生答问110次,齐答55次,占50%。

仅两个问题问过第二个学生,其他为“一问一答”。

这种以讲授和提问为主的课堂,实际效益如何?根据美国国家实验室的实验结果,学生以听讲的方式学习,实际效率是非常低的。

美国另一个统计分析数据也可以给我们重要的启示。

在课堂学习中,不同的学生偏好于不同的学习方式。

29%的学生偏向于依靠视觉学习,34%的学生偏向于依靠听觉学习,37%的学生偏向于依靠触觉学习。

很显然,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对于“偏好听觉学习的学生”更为有效,而对于“偏好视觉和触觉的学生”,其效率极低。

反而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有丰富的“动手做”的学习活动,不仅对触觉学习者有效,而且对于视觉学习者和听觉学习者也是有效的。

三、如何落实“学科关键能力”?基于学科关键能力的课堂变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涉及课堂目标、教学方式、教师能力,而且涉及教学评价与管理。

基于初步研究与实践尝试,提出如下行动建议。

第一,明确方向——课堂活动化在长期的一线观课议课过程中,笔者常常叩问三个问题:讲课、提问,是学生“高分之道”吗?学生的能力发展,靠“讲课”“提问”行吗?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兼得之道”是什么?反复的叩问和大量不同课例的比较发现了“活动—经验—能力—分数之间的关联”:没有活动,就没有经历!没有经历,就没有运用!没有运用,就没有经验!没有经验,就没有能力!没有能力,就难有高分!因此,活动才是教与学的关键!这里的“活动”,不是广义的学生学习活动,侧重于强调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不是碎片化的小活动,是指更具有整体性、课堂耗时更长的实践性、探究性、体验性或是合作性的课堂学习活动。

唯有“自主性的学习活动”能够实现课堂教学“知识掌握与能力发展兼得之利”。

在这样的课堂之下,“教师核心能力”不再是单纯的“讲授之能”或“提问之法”,而是“设计与组织学生自主性学习活动”。

尤其是“设计学生自主性学习活动”,是当前广大中小学教师普遍的缺失。

如果优质课能更多表现为精彩的“学生自主性学习活动”,那么优质课堂的“可复制程度”也就会显著提高。

因为,教师的讲授是难以复制的,唯有学生学习活动可以被不同教师重复使用。

第二,抓住重点——目标聚焦课堂教学目标是“决定去哪里的关键”,是课程理念的集中表现。

当前,各地普遍要求教师在撰写教案时按照“三维目标”的结构来描述教学目标,看似正确,其实谬之远矣。

三维目标是指学科要实现的目标按照三个维度来描述,但并不意味着每节课的目标都是三个维度。

所以,在实际课堂观察中(尤其是公开课或示范课),课堂教学目标泛化的问题较为突出。

一节课想做太多事情,结果什么都没有落实。

“多即是少”“少即是多”,是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时需要重点思考的哲学问题。

“一节课把一件事情做好”,是一种“舍得的智慧”。

在学科教学中,知识的掌握(尤其是关键知识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基础,但仅仅考虑知识掌握是不够的。

应当把学生能力的发展“从潜意识转变为有意识”;知识的掌握不能停留在知识本身,而是有意识地利益知识学习,去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每个学科都蕴藏着学生能力体系,不同学科能力体系又相互交叉。

各学校教研组可以在研讨的基础上,从学科出发,梳理学科能力。

“由小到大、由多到少”,逐步筛选出“学科关键能力”。

第三,放开手脚——教师退位学生为本或是学生中心,是当前广泛被接受的教育理念。

在教学中如何落实这些理念?方法和路径当然是多样的。

但在课堂之中,所谓“为本”或是“中心”的表现应当有一个基本指针,那就是“学生更多”,而不是“老师更多”。

课堂的现实恰恰表现出的是“教师更多”。

因此,教师需要“大幅度退位”,学生需要“大幅度进位”。

如何实现这“一退一进”?我认为基本路径就是:“把过去都是老师干的事,编着方、想着法,尽量交给学生干”。

“学生干”,就是活动,就会形成经验,也就会逐步发展为能力。

同时,“学生亲自干过”,一定会比“听过”“看过”印象会更为深刻,也许考试分数也会更好。

陶行知先生告诫我们:“小孩子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并大力倡导和实际应用“小先生制”、“教学做合一”。

这也就是美国国家实验室所证明的效率最好的学习方式——“做中学”和“教别人”。

第四,颠倒顺序——先学后教所谓“教学”,从逻辑顺序上讲,就是“先教后学”或者“先教后练”。

这种逻辑是演绎的逻辑。

也就是王阳明所主张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陶行知先生主张“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则是归纳的逻辑,具体表现为“行——知——行”。

在具体教学中则表现为“先做、后教、再练”在西方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试误教学法”,其教学的流程为“尝试——失败——学习——再尝试——成功”。

其教学的起点也不再是“老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尝试”。

学生的尝试和再尝试,也就是本文反复强调的“自主性学习活动”。

第五,重建模式——“三习”课堂课堂模式是牵引课堂变革的有效工具,特别是在改革初期具有较为重要的引导作用。

基于“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课堂理念”,可以建构“三习课堂模式”:预习——研习——练习。

“预习”,就是老师没有“教”之前,学生的预先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