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伦坡短篇小说赏析
爱伦坡的梦中之梦解读
![爱伦坡的梦中之梦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d393047a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a3.png)
爱伦坡的梦中之梦解读【最新版】目录1.爱伦坡其人及其作品2.梦中之梦的故事梗概3.梦中之梦的文学意义及主题4.梦中之梦的象征意义5.结论正文1.爱伦坡其人及其作品爱伦坡(Edgar Allan Poe)是美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短篇小说家、诗人和文学评论家,他的创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生活在 19 世纪的美国,作品以神秘、恐怖和黑暗风格著称。
爱伦坡的一些著名作品如《破镜》、《乌鸦》和《红死病》等,都反映出他对人类内心深处的探索和挖掘。
2.梦中之梦的故事梗概《梦中之梦》是爱伦坡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名叫伦普的男子,在梦中经历了一个充满离奇和恐怖的故事。
在梦中,伦普发现自己被埋葬在一个地下墓穴中,正当他绝望之际,一个长着狮子头的生物出现在他的面前,告诉他可以通过喝一种药水来忘却痛苦。
喝下药水后,伦普进入了另一个梦境,但这个梦境同样充满了恐怖和痛苦。
在经历了种种折磨后,伦普终于从梦中醒来,却发现自己仍然无法摆脱那些恐怖的回忆。
3.梦中之梦的文学意义及主题《梦中之梦》是爱伦坡探讨人类内心恐惧和痛苦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伦普在梦中所经历的种种恐怖和痛苦,表现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挣扎和无奈。
作品的主题可以理解为:痛苦和恐惧往往来源于内心,是人类无法逃避的现实。
这种主题在爱伦坡的其他作品中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
4.梦中之梦的象征意义在《梦中之梦》中,许多元素具有象征意义。
例如,地下墓穴象征死亡和埋葬,狮子头生物则象征恐惧和痛苦。
这些象征意义反映了爱伦坡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以及对生命的悲观态度。
通过这些象征,爱伦坡传达了他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警示。
5.结论总之,《梦中之梦》是爱伦坡的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通过描绘主人公伦普在梦中所经历的恐怖和痛苦,表现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挣扎和无奈。
爱伦坡黑猫的文学价值和意义
![爱伦坡黑猫的文学价值和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c1caa7cf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d8.png)
爱伦坡黑猫的文学价值和意义爱伦·坡的《黑猫》可真是文学宝库里一颗独特又神秘的明珠啊。
这篇小说啊,就像一场在黑暗中摸索的冒险。
它的文学价值那可高了去了。
从故事的情节来说,那是一环扣一环,就像连环锁一样。
故事里的主人公对黑猫的态度变化,简直像坐过山车。
一开始的喜爱,那是满心满眼的宠溺,就像孩子对待最心爱的玩具。
可是到后来呢,莫名其妙地就转为厌恶,这种转变让人猝不及防。
这就好比是天气,前一刻还晴空万里,下一刻就乌云密布了。
这种情节的大起大落,让读者的心就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揪着,一直悬在半空。
它没有那种平铺直叙的乏味,而是充满了意想不到的转折,读起来就像在走迷宫,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转角会遇到什么。
再说说它的意义吧。
《黑猫》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中的黑暗面。
我们每个人啊,心里可能都藏着一些自己都不敢面对的东西。
就像主人公,他的残忍和堕落,是不是在现实生活中也能找到影子呢?有时候,我们在压力或者欲望面前,是不是也会做出一些违背自己本心的事情呢?这篇小说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脆弱和复杂。
它不是那种简单地告诉你善恶对错的故事,而是把人性的丑恶赤裸裸地摆在你面前,让你自己去思考。
这就好比是给你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你得自己去发现它的纹理和瑕疵。
在文学的世界里,《黑猫》的描写手法也是一绝。
爱伦·坡对环境的描写,就像是一位画家在精心绘制一幅黑暗系的画作。
他笔下的房间,那黑暗、潮湿、压抑的感觉,仿佛能透过纸张渗透出来。
你能感觉到那股子寒意,就像冬天没穿够衣服,冷风直往骨头缝里钻。
还有对黑猫的描写,那只猫不再仅仅是一个动物,而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符号。
它的独眼,就像是黑暗中的一盏鬼火,让人看了就心里发毛。
这种描写啊,让整个故事都笼罩在一种神秘而恐怖的氛围之中。
从象征意义上讲,黑猫可不仅仅是一只猫啊。
它就像是厄运的化身,从它一出现,就仿佛给主人公的生活带来了阴霾。
但同时呢,它也像是主人公内心深处的良知。
主人公对黑猫的迫害,是不是也意味着他在不断地压抑自己的良知呢?这就像是一场内心的战争,善与恶在看不见的战场上厮杀。
爱伦坡《乌鸦》赏析
![爱伦坡《乌鸦》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eb081b03186bceb19e8bbde.png)
爱伦坡《乌鸦》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乌鸦》赏析
爱伦坡,美国哥特式文学大师与先驱,他深信“诗歌的最好主题是死亡,尤其是美丽尤物的死亡,将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具诗意的主题”。
而其在《乌鸦》中也糅合了具有死亡之美的哥特式元素。
《乌鸦》一开篇就给读者营造了一幅阴森恐怖的画面:在阴郁寒冷的午夜,除寒风呼啸之外只余男子的翻书声,一切沉浸在无边的黑暗之中。
突然而至的敲门声,惊醒屋内之人,应门而去却发现屋外空无一物,只有肆虐的狂风融合在黑夜之中。
旋身离去敲门声又起,乌鸦随声而至,停留在房门的半身雕塑上。
午夜恐怖而阴森,为乌鸦——这来自幽河冥界的使者奠定了基调。
而故事又发生在狭小阴暗的小屋,这就突出显现了哥特式写作手法——恐怖与死亡交融(午夜,封闭小屋,乌鸦,亡魂)。
小屋也曾是男子与妻子的爱巢,紫色窗帘,紫色天鹅绒椅,浪漫温馨,如今物什仍在,人却消亡,空余男子,睹物思人。
此时乌鸦强行进入男子封闭的空间,以它的四字箴言“永不复回”,打碎了男子的幻想。
颤抖的灵魂在呼啸的寒风中追问着冥之使者可有神药忘却相思之苦,红尘之恼,换来的还只是“永不复回”。
永不复回的时光,永不复回的爱人,将会带走沉浸在永恒悲痛中无法醒来的灵魂:既然现世无法再见,那就相约幽冥河畔,彼岸尽头再相遇,相拥。
爱伦坡侦探小说鉴赏
![爱伦坡侦探小说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1f97497c27284b73f24250ba.png)
爱伦坡侦探小说《罗杰疑案》鉴赏:典型的“逻辑推理”模式故事概要:玛丽·罗杰是寡妇爱丝黛·罗杰的独生女。
她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
漂亮的玛丽罗杰为拿布兰克先生卖香水。
在姑娘在店里干了一年多之后,有一天忽然失踪,谁都不知道她去了哪里。
报界立刻将此事大肆渲染,警局也准备立案调查。
可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上,失踪了一个星期的玛丽又忽然回到香水店站柜台。
她身体健康无恙,只是稍带愁容。
除了亲友的问安外,谁来询问她都一概不答。
不久后玛丽罗杰向老板辞职,回到她母亲那里去了。
回家后大约过了五个月,姑娘忽然再度失踪,三天当中她杳无音讯,第四天有人发现她的尸体漂在塞纳河上,就在圣安德烈街那一区对面的岸边,离僻静的圆木门一带的荒郊不太远。
经过一系列的调查分析,推理认证,主人翁奥基斯特·杜宾解决了这个看困难重重的疑案,而罪犯就是玛丽罗杰的情人海军军官洛塔利奥。
文章结构:文章分为5个部分:首先是引子,然后是:第一章:香水女郎;第二章:围绕着尸体;第三章:真理来自细节;第四章:对密林打问号;第五章:水手结开门见尸。
小说的第一章叙述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案例。
受害人玛丽罗杰是巴黎一个买香水的漂亮小姐,经历了一次失踪却毫发无损的归来。
几个月之后,被人发现尸体漂浮在离僻静的圆木门一带的荒郊不太远塞纳河上。
这样的时间发生,警方毫无头绪,致使悬赏通缉罪犯,吸引读者眼球。
第二章开始描述线索,尸体的检验报告,全部证词的详细笔录,暗潮汹涌,并且埋下伏笔,看似不经意的线索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设置干扰,利用自相矛盾的报社分析评论误导读者,把案情发展曲折化;第三章为这篇小说的精彩之处,通过主人翁杜宾对细节的分析,大胆推理,把所有的线索理清,推翻了报刊上的错误引导,将故事继续推进。
露出答案展示推理技巧,逻辑性和科学性使读者拜服第四章拨云见日,解释线索,杜宾大胆还原案件经过,猜想最可能的情况。
第五章根据“水手结”找出真凶。
爱伦坡黑猫
![爱伦坡黑猫](https://img.taocdn.com/s3/m/780bc5a3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27.png)
爱伦坡黑猫简介《爱伦坡黑猫》是美国作家爱德加·爱伦·坡于1843年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
这部小说以奇异的氛围、复杂的情节和深刻的心理描写而闻名。
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在酗酒之后逐渐陷入疯狂,倾向于暴力,并且受到一只黑猫的追逐。
这部作品探索了人类的心理黑暗面和疯狂的本质,是爱伦·坡文学风格的典型代表之一。
故事梗概故事以名为普路托的叙述者开始,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讲述他自己的不幸和疯狂。
普路托是一个善良的人,但却因为酗酒问题而患上了疾病。
他的性格开始变得孤僻和易怒,逐渐变成了一个暴力倾向的人。
在他家中,普路托和他的妻子养了一只名叫普拉顿的黑猫。
尽管普拉顿曾经是普路托最喜欢的伴侣,但随着普路托疯狂的程度加深,他开始对普拉顿表现出敌意。
最终,他深深地恨上了这只猫,最终动手杀死了它。
在普拉顿的死后,另一只黑猫出现在普路托面前。
这只猫长得和普拉顿一模一样,除了一点——它的毛发上有一个白色的斑点。
普路托试图忽略这只猫,但它却不断地出现在他的家中,甚至出现在他的梦中。
在短暂的宁静之后,普路托的家开始受到神秘的火灾侵扰,并且他的妻子也因为意外而死亡。
普路托开始深陷疯狂,不断追逐那只黑猫。
无论他逃到哪里,这只猫永远都会找到他。
最终,普路托变得彻底疯狂,他把这只黑猫当成了自己唯一的敌人,试图将其杀死。
然而,在他的冲动中,他不小心用斧头杀死了他的妻子。
结局故事的结局揭示了普路托的真实状态。
他的家被警察包围,而他自己因为谋杀被捕。
然而,在他被处决之前,他发现那只黑猫的画像画在了墙上。
画像中,猫站在一个绞刑架上,上面有一根奇怪的细绳,和普拉顿的尸体一模一样。
看到这幅画像,普路托意识到,他曾经杀死的那只猫是普拉顿的复仇之魂,而他的谋杀行为只是复仇的结果。
主题与分析《爱伦坡黑猫》以其深刻的心理描写和复杂的情节而闻名。
它探索了人类的心理黑暗面和疯狂的本质。
故事中,普路托的酗酒问题导致了他的心理和道德堕落,最终使他堕入疯狂的深渊。
爱伦坡黑猫读后心得体会
![爱伦坡黑猫读后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4082293b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a3.png)
爱伦坡黑猫读后心得体会《黑猫》是美国作家爱伦·坡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是坡笔下的经典之作。
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贾斯帕·戴维斯(The story's unnamed narrator)的亲身经历,展示了人性的黑暗面以及罪恶的力量。
我对这篇小说深受启发,下面是我对其的心得体会。
首先,小说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阴暗。
通过描述主人公与黑猫的关系,坡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冲动。
在小说中,主人公对黑猫的痛苦行为感到厌恶,但他却无法抑制自己的冲动,反复折磨和杀害了黑猫。
这一描写使我深思人性的复杂性,我们时常陷入矛盾的欲望和罪恶之中,往往在内心的较量中失去理智和控制。
而主人公对黑猫的冷酷行为也为我们提醒了不可饶恕的罪恶行径会带来的灾难。
此外,小说还探讨了命运和罪过的关系。
主人公在悔过之后,重新寻找了一只黑猫并以此为宠物。
然而,这只黑猫的出现似乎预示着命运的捉弄和惩罚。
它的出现让主人公重新陷入了罪恶之中,最终导致了他堕入深渊。
这部分情节让我深深地思考命运和罪恶之间的关系,人类行为不可避免地会对自己的命运产生影响,罪行所带来的后果也必然会引发不可预测的后果。
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中黑猫这一动物形象的运用也使我震撼。
在坡笔下,黑猫成为了恶意、邪恶以及主人公罪恶行径的象征。
坡通过黑猫的形象,寓意着恶魔般的力量,它也引发了主人公心理的混乱和痛苦。
这一形象的运用使得小说的情节更加紧凑,同时也加深了读者对人性和罪恶的思考。
而小说最后以黑猫的复仇为结局,使得人与动物之间的较量更加引人入胜。
最后,小说的叙事技巧也值得称赞。
坡以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同时,他使用了伏笔和暗示来制造悬疑和紧张的氛围,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坡描写了主人公内心的恐惧和痛苦,以及他逐渐失去理智的过程,让读者跟随着情节进展,感受到了故事的张力和紧迫感。
这样的叙事方式使得读者更易于投入故事中,与主人公共情。
爱伦坡的梦中之梦解读
![爱伦坡的梦中之梦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883030af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aa.png)
爱伦坡的梦中之梦解读摘要:1.爱伦坡简介2.《梦中之梦》的创作背景3.《梦中之梦》的故事情节4.《梦中之梦》的主题解析5.《梦中之梦》的艺术特色6.总结正文:【1.爱伦坡简介】艾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美国著名文学家、诗人、文艺评论家,被认为是美国浪漫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以神秘、恐怖、惊悚为主题,独树一帜,对后世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2.《梦中之梦》的创作背景】《梦中之梦》(The Sandman)是爱伦坡创作于1848 年的一篇短篇小说。
故事讲述了一个因沉溺于梦幻而逐渐走向崩溃的男子,反映了作者对现实与梦境、生与死等哲学命题的思考。
【3.《梦中之梦》的故事情节】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奥古斯特·杜潘的男子,他痴迷于梦境,深信梦中的世界比现实更加真实。
在一场大病之后,他陷入了长时间的昏迷。
在昏迷中,他梦见了一个手持沙漏的神秘沙曼人,沙曼人告诉他,他将永远陷入梦境,不再醒来。
然而,在梦境中,奥古斯特却因无法忍受恐怖的梦魇而祈求醒来,最终在现实与梦境的交织中痛苦死去。
【4.《梦中之梦》的主题解析】《梦中之梦》探讨了现实与梦境、生与死之间的界限。
爱伦坡通过描绘主人公对梦境的沉溺,以及他在梦境与现实之间的挣扎,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无奈和悲观。
在作品中,梦境成为了一个象征,寓意着人生的无常和无法逃离的宿命。
【5.《梦中之梦》的艺术特色】爱伦坡在《梦中之梦》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隐喻,例如沙漏、沙曼人等,增强了作品的意象和氛围。
此外,爱伦坡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叙述,使读者更容易感受到主人公在现实与梦境之间挣扎的心理状态。
这种独特的叙事手法使得作品具有很强的代入感,令人回味无穷。
【6.总结】《梦中之梦》作为爱伦坡的一部经典短篇小说,以神秘、恐怖的氛围展现了现实与梦境、生与死之间的纠葛。
通过对主人公心理状态的细腻描绘,作品传达了作者对人类命运的悲观看法。
爱伦坡短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爱伦坡短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8ec46c1eff9aef8951e06a7.png)
爱伦坡短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摘要:爱伦坡写下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短篇小说,其中女性形象特别引人注目。
经过仔细阅读分析,发现她们有着某些共同点。
本文拟从外貌、命运、爱情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梳理爱伦坡笔下这些美丽女性形象的共性并揭示她们的存在意义。
关键词:女性;美丽;死亡;爱情引论爱伦·坡出生于美国波士顿一个流浪艺人家庭,自幼失怙,一生颠沛,情感也颇多挫折,年仅四十就撒手人寰,只留下毕生的心血佳作。
纵观坡的一生,可能唯有“痛苦”二字可蔽之,正如他自己所言:“我经常沉湎杯中物,但喝酒并没使我感到半点儿乐趣。
我不惜生命和名声,不顾理智,我一味喝酒,并非追求乐趣,而是竭力逃避令人痛苦的回忆,逃避无法忍受的孤寂,逃避迫在眉睫的大限。
”他的短篇小说因其哥特式恐怖美感而深受追捧,其中那些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令人印象深刻,正如有研究者指出哥特式小说最突出就是不幸女子形象本文拟就坡的短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展开分析,并找寻她们的魅力共性。
一、美丽病态的外部形象爱伦·坡笔下的女性都有着一致的外部形象,她们大多病态孱弱但又美丽惊人,脸上有着不正常的红晕,这可能与坡生命经历中几位重要的女性都因肺结核去世有关,结核病人脸上总有不健康的潮红。
坡的母亲就在他三岁就去世了,坡后来翻看到母亲年轻时候的照片才知道母亲原是一位才貌双全的美人,但是在坡的印象中却一直是一个缠绵病榻的黯淡形象。
所以,坡可能在小说中将理想的母亲形象幻化在了他笔下的女性身上。
《艾蕾奥瑙拉》中天真烂漫的艾蕾奥瑙拉美得像女神但又纯洁无瑕;《椭圆形画像》中的新娘是个举世无双的美人儿,原来过得快快乐乐,无忧无虑;《鄂榭府崩溃记》中的妹妹玛德琳虽然并没有直接写到她的样貌,但是文中提到她与鄂榭是孪生兄妹,长得一模一样,所以完全可以将鄂榭看作是她的重像,眼睛水汪汪,嘴薄唇白,头发乌黑,在她死后,胸口和脸上泛出一丝红晕;而那个意志强大到令人生畏的丽姬娅则是坡理想中的女性形象,他不厌其烦地花费了大量笔墨来刻画丽姬娅的绝美容颜:她身材修长,消瘦娇弱,肤色纯白,头发乌亮,嘴唇红艳,眼睛则更是让人神魂颠倒,令人崇拜。
浅析爱伦坡在《黑猫》中哥特式的写作手法
![浅析爱伦坡在《黑猫》中哥特式的写作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d6de758e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60.png)
浅析爱伦坡在《黑猫》中哥特式的写作手法1. 引言1.1 爱伦坡简介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美国著名诗人、小说家、文学评论家。
他的作品以神秘、恐怖、悲伤为特点,被誉为“哥特小说大师”。
爱伦坡擅长运用心理描写和象征手法,通过讲述诡异的故事来探讨人性的阴暗面。
他的创作对美国乃至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黑猫》背景介绍《黑猫》(The Black Cat)是爱伦坡创作于1843年的一部短篇小说。
这部作品讲述了一个名叫普尔的酒鬼,因妻子阻止他虐待一只黑猫而将该猫杀害,随后又误杀了妻子并砌墙藏尸。
最终,黑猫的尸体被发现,使普尔罪行败露的故事。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通过对爱伦坡在《黑猫》中的哥特式写作手法进行分析,旨在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进一步探讨哥特式文学在恐怖氛围营造、人物心理描写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此外,本研究还旨在为我国哥特式文学创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2. 爱伦坡哥特式写作手法概述2.1 哥特式文学特点哥特式文学源于18世纪末的英国,以恐怖、神秘、超自然和古堡等元素为特点,强调氛围的营造和人物的心理刻画。
哥特式文学作品通常充满紧张、压抑的氛围,以及对人性阴暗面的深入探讨。
2.2 爱伦坡哥特式写作手法爱伦坡是美国哥特式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其作品以恐怖、死亡、超自然等主题为核心,运用独特的哥特式写作手法,展现了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艺术魅力。
他的哥特式写作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独特的叙述视角:爱伦坡善于运用第一人称叙述,使读者更容易进入故事情境,感受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2.恐怖氛围的营造:通过细腻的描绘和象征手法,爱伦坡将恐怖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
3.情节设置与悬念:爱伦坡擅长运用出人意料的情节转折和紧张的悬念,增强故事的吸引力。
4.人物形象与心理描写: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剖析,展现人性的复杂和阴暗面。
2.3 爱伦坡在《黑猫》中的哥特式表现《黑猫》是爱伦坡哥特式写作手法的典型代表。
爱伦-坡《厄舍古屋的倒塌》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
![爱伦-坡《厄舍古屋的倒塌》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cbbeff6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3e.png)
爱伦-坡《厄舍古屋的倒塌》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爱伦-坡《厄舍古屋的倒塌》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导语】:《厄舍古屋的倒塌》外国文学作品简析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爱伦坡(18071849)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曾被列入世界最杰出的短篇小说之一。
爱伦坡作品赏析
![爱伦坡作品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741201cf18583d049645981.png)
姚盼
艾德格.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49年在美国巴尔的摩过 世,作品于生前未受到应有的 瞩目,死后又被遗忘了近一个 世纪。今天,爱伦坡遗留下来 的恐怖、科幻故事、诗与短篇 小说再度引起西方文坛广泛重 视,他不但是美国浪漫主义文 学的开路先锋,更被视为当今 侦探小说叙事架构的确立者。
And my soul from out that shadow floating on the floor, shall be liftedNevermore!
而我的灵魂,亦将随那暗影飘浮在地,不 再升起,永已矣 . ——艾德格.爱伦坡〈乌鸦〉(The Raven)
坡的故事的永久魅力在于它们不使用任何 煽情技巧或模糊表达却能让读者感到一种强 烈的恐怖。它们关注于最高境界的死亡之美, 快乐与残酷的联想,以及对血腥的迷恋。 坡对主题的迷恋可以部分反映出他对人 类精神困境的前瞻性关注。
疯狂,疯狂是理性的反面。坡 曾暗示说疯狂是平常现实的较高 层意识(敏感)的一个方面,或 许就是最高智力的标志。所以在 表现疯狂的小说里,主人公兼叙 述者总是极为聪明又极其敏感, 他们敏感于外物的某种威胁,利 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除这种威胁, 结果就表现为残酷而疯狂的杀戮 行为,如《泄密的,心》 (TheTell-TaleHeart)里,叙 述者感到老人那只鹰眼的威胁; 而《黑猫》(TheBlackCat)一 篇里,叙述者对第一只黑猫的眼 睛感到恐惧,对第二只猫胸前的 绞架状斑纹又感到害怕,所以一 心一意要置他(它)们于死 地。
美丽,死而复生和二者兼备。在 好几个短篇小说中,他所高度关注 的是死亡的本质及其魅力,美妇人 之死或死而复生是他诗歌的主题, 也是他小说的主题,可以看出坡对 它的兴趣。与此相关的是对死后存 在的可能性的冥想。尽管他一直相 信上帝的存在,他对一种可能性却 充满了兴趣,即个体的人通过自己 意志的作用,或者通过外界影响可 以在死后仍使生命延续下来。在 《丽姬娅》(Ligeia)一篇中,他 玩味着生命可以由意志加以延长的 想法。丽姬娅认为人并非一定要死, 除非他意志薄弱。她后来依附另一 女子死而复生;在《莫瑞娜》 (Morella)一篇中,莫瑞娜似乎 超生为了她的孩子。
爱伦坡作品及其视角分析
![爱伦坡作品及其视角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a5f9b0703d8ce2f006623d9.png)
作者及作品简介埃德加.爱.伦坡,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短篇小说先驱,被誉为世界上侦探小说和科幻小说的鼻祖。
爱.伦坡于1809年1月19日出生在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
他的一生非常坎坷,年幼时父亲离家出走,母亲病故,之后被商人约翰.爱伦坡收养;爱.伦坡在养父母那得到过家庭温暖却最后被养父逐出家门;少年时受过良好教育但由于各种原因被弗吉尼亚大学退学;虽然是个天才作家,但以写作为生的他一生穷困潦倒。
他的死因就如同其小说一样是个谜,人们对于他的死因也有各种猜测。
他的短篇小说对现代西方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英国作家柯南的侦探小说《福尔摩斯探案集》,法国作家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及今天广为流传的各种推理小说都深受其影响。
爱.伦坡主要作品有诗歌《乌鸦》《至海伦》等。
在他短暂的一生中爱.伦坡共写了70多篇小说,其中主要作品有《莫格街凶杀案》《红死病的化妆舞会》《厄舍古屋的倒塌》《黑猫》等。
他的小说风格怪异离奇,充满恐怖气氛。
除短篇小说外,文学评论在他的创作中也占很重要的地位,评论霍桑《古老的故事》的论文以及评论狄更斯《老古玩店》的论文等作品至今被视为文学批评的典范之作。
接下来,我们主要从他的三部作品以及其特殊角度对小说和诗歌进行分析。
《乌鸦》《厄舍古屋的倒塌》《椭圆形画像》《乌鸦》爱伦坡对美好事物的凋零有着强烈的迷恋。
追根究底,这还源于他儿时的丧亲之痛,与中年的丧妻之痛。
而已逝女子的影子常在他脑海里盘旋,引领他在诗歌王国里翱翔。
哥特式风格又恰如其分地被其用于诠释他心底深处的恐惧与压抑。
众多作家在描写恐怖情节时,常对外部环境进行大力渲染,而他则更注重对人内心世界的雕琢。
他深信“诗歌的最好主题是死亡,尤其是美丽尤物的死亡,将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具诗意的主题”。
他用诗歌践行了自己的写作原则,并将一生都奉献给了这种哀伤的美丽。
为更清晰地展现爱伦坡的哥特式写作风格,下面以《乌鸦》为例并诠释其中所蕴含的死亡之美与哥特式元素。
爱伦坡的梦中之梦解读
![爱伦坡的梦中之梦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ef10336a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fe.png)
爱伦坡的《梦中之梦》是一篇具有强烈心理悬疑氛围的短篇小说。
故事以一个名叫伦普的男子为主角,他经历了一个充满离奇和恐怖的梦境。
首先,从叙事角度来看,爱伦坡运用了独特的叙事方式,让读者通过主角的梦境进入了一个迷离、神秘的世界。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强了故事的心理悬疑感,也引发了读者对主角经历的种种恐怖和痛苦的强烈代入感和探索欲望。
其次,爱伦坡在语言运用上展现了精湛的技巧。
他的文字优美而富有诗意,通过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营造出了梦幻般的氛围。
例如,在描述主角的梦境时,他运用了许多华丽的形容词和比喻,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主角内心的混乱和困惑。
此外,小说中充满了各种意象和隐喻,例如地窖、药水、梦境等,它们在营造神秘和恐怖氛围的同时,也暗示了主角内心的复杂情感和无法摆脱的困境。
在主题上,《梦中之梦》探讨了人类对恐惧和痛苦的记忆以及梦境对人的影响。
小说中主角从梦境中惊醒后仍然无法摆脱那些恐怖的回忆,这表明人类对恐惧和痛苦的记忆往往比对快乐的记忆更为深刻。
同时,小说也探讨了梦境如何影响人的心理状态和情感体验。
总的来说,爱伦坡的《梦中之梦》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优美的语言、意象和隐喻等手法,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悬
疑、神秘和恐怖的世界。
同时,小说也深入探讨了人类对恐惧和痛苦的记忆以及梦境对人的影响等主题,使读者在享受故事的悬疑和恐怖元素的同时,也能对人类内心世界有更深入的思考。
实例分析爱伦坡作品的主题特征
![实例分析爱伦坡作品的主题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41ab42ab77232f60dccca1b8.png)
实例分析爱伦坡作品的主题特征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一个饱受争议却又是世界文坛中最具影响力的著名作家之一,是19世纪美国文学批评家和诗人,最著名的是他的诗歌和短篇小说,有着“侦探小说的鼻祖”和“恐怖小说之父”的称号,又被称为是科幻小说的先驱、唯美主义者、神秘主义者、短篇哥特式小说的巅峰和象征主义先驱之一。
《泄密的心》(The Tale-Tell Heart)是愛伦坡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首次出版于1843,是经典的哥特式小说体裁之一。
它讲述的是一个敏感孤独的男子谋杀邻屋老头的故事,杀人的动机完全就是因为叙述者无法忍受隔壁家的老头那对秃鹰般的灰蓝色眼睛。
谋杀是经过精心策划的,经历了一个星期的反复模拟,并最终在第八天将老头残忍杀害,然后将死者的尸体切割成小块并埋藏在地板下面。
警察来访,在几乎就要摆脱警察的盘问时,叙述者因最终忍受不了那由幻觉产生的地板下老人的心跳声,在极其癫狂的状态下,承认了杀人真相。
下面就以《泄密的心》为主要代表,来分析并探讨爱伦坡作品的主要主题特征。
1 消极主题的特征分析爱伦·坡的小说,以永恒的死亡为主题,它不同于浪漫主义所描述的那种感伤的死亡,也与哥特式小说中纯粹恐怖的死亡有所差异,当然也区别于现代主义荒谬的死亡。
坡的作品是独一无二的——以他繁复的笔法,渲染出恐怖诡异的氛围,勾勒出离奇的故事情节,以及那个亦真亦幻,让人惊诧万分、难以置信的世界。
爱伦坡以死亡为主题的作品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特征:怪诞,疯狂和美。
1.1 怪诞怪诞在这里指的是荒诞,恐怖和冷酷。
黑暗世界是爱伦坡小说塑造的主要形象。
他所描述的惊悚的场景让人不寒而栗,大大提升了读者视觉和听觉的感性体验。
《泄密的心》不是爱伦坡最典型的小说,但它是他心理恐怖小说的典型。
故事最可怕的不是情节本身,而是对年轻人疯狂的的心理描写。
紧张的气氛使整个故事被恐怖和恐惧所笼罩。
the cask of amontillado的写作特点
![the cask of amontillado的写作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b691b49d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0c.png)
the cask of amontillado的写作特点
《The Cask of Amontillado》是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的短篇小说,其写作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情节紧凑,充满悬疑:故事以第一人称叙述,从一开始就设置了悬念,让读者对主人公的动机和计划产生好奇。
坡通过精心构建的情节,逐步揭示真相,使读者始终保持高度的紧张和兴趣。
2. 心理分析深刻:坡对主人公的心理进行了深入剖析,展示了他的复仇欲望、理智与疯狂之间的斗争以及对死亡的痴迷。
这种心理分析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主人公的行为和动机。
3. 气氛烘托:坡运用了细腻的描写和紧张的氛围烘托,使读者感受到故事中的恐怖和压抑。
例如,对地下酒窖的阴森描写以及对主人公病态心理的刻画,都增强了故事的恐怖氛围。
4. 象征主义手法:故事中使用了象征主义手法,如“ Montillado ”这个名字象征着死亡和毁灭,而“cask”则代表着封闭和压抑。
这些象征元素为故事增添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5. 独特的叙事风格:坡的叙事风格简洁、精确,用词考究。
他擅长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和比喻,使故事更富有感染力。
总的来说,《The Cask of Amontillado》以其紧凑的情节、深刻的心理分析、紧张的氛围烘托、象征主义手法和独特的叙事风格成为了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长方形箱子爱伦坡解读
![长方形箱子爱伦坡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db3c17c3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35.png)
长方形箱子爱伦坡解读长方形箱子是美国作家爱伦·坡在1844年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也是他以犯罪和谋杀为主题的代表作之一。
故事的主要情节围绕着一个巧妙和残忍的犯罪案件展开。
故事的开头,敘述者透露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即他参与了犯罪并将其隐藏在一个长方形的木箱子中。
他提到这个箱子放置在一个房间里,并且他从未感到后悔或被良心所困扰。
然后,敘述者开始回忆他犯罪的细节。
他描述了一个老人,他相信老人的一只眼睛在“恶魔”那里。
出于深深的厌恶和恐惧,故事的主人公决定杀死这个老人。
他等待了几个晚上,直到他认为时机合适,然后进入老人的卧室进行行凶。
在行凶时,他非常谨慎,以免唤醒老人或引起其他人的怀疑。
然而,在杀死老人的瞬间,他听到了敲门声。
他非常冷静地处理了这一情况,把老人的尸体藏在他的卧室里,然后进入屋子的其它地方与访客交谈。
在经历这一切后,敘述者被自己的技巧感到骄傲和自负。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敘述者发现他对犯罪行为的骄傲开始转变为强烈的焦虑和恐惧。
他变得非常神经紧张,对各种平凡的事情都感到恐惧和敏感。
他开始听到一种奇怪的声音,这声音似乎是来自那个被藏起来的长方形箱子。
渐渐地,敘述者对声音变得越来越敏感,他无法忍受它。
他感到声音越来越强烈,仿佛它诉说着他的罪行。
最后,他无法忍受了,决定把自己的犯罪揭露出来。
在小说的结尾,故事的主人公告诉了警察关于他犯罪的细节,并引导他们来找到隐藏在长方形箱子里的尸体。
敘述者声称自己无法再忍受声音的折磨,内心的恐惧迫使他坦白。
《长方形箱子》是爱伦·坡在这个故事中探索了罪行和犯罪者内心世界的主题。
故事中的敘述者最初是为自己的犯罪骄傲和自豪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内心变得焦虑和恐惧。
这个故事展示了犯罪对罪犯的心理影响,以及内疚和恐惧如何逐渐侵蚀一个人的内心。
天使与魔鬼的结合——爱伦坡短篇小说分析
![天使与魔鬼的结合——爱伦坡短篇小说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6c6bf57ba0d4a7302763acf.png)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天使与魔鬼的结合——爱伦坡短篇小说分析曹静 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尹婧红 江苏科技大学摘 要:通过爱伦坡短篇小说分析,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天使篇,一部分是魔鬼篇,揭示人性的善与恶。
关键词:天使;魔鬼;人性作者简介:曹静(1981-),女,江苏镇江市人,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讲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国际交流;尹婧红(1976-),女,江苏镇江市人,江苏科技大学讲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外语教学、外语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8-112-02爱伦坡是侦探小说的鼻祖,也许是时间的原因还是认知的原因却没有他的神秘小说有名。
纵观他的小说创作,其故事主题大都“揭示了人类意识及潜意识中的阴暗面”,这一点显然迥异于当时的一些积极向上的浪漫主义作家。
‘爱伦•坡以这样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深入刻画与呈现了非现实状态下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特征,试图“以非现实、非理性的表达方式来揭示现代人的精神因顿”。
他借助想象奇特、恐怖怪异的故事情节,通过夸张、隐喻和象征等修辞方法表现人性的危机,激起读者浓厚阅读兴趣的同时,震撼心灵,发人深省。
’[1]他的恐怖语言虽有阴郁、黑暗但却带有浪漫主义的气息。
本文从爱伦坡一系列诡异小说入手分析剥离出爱伦坡想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1、魔鬼篇“每个人内心深处都住了两个人,一个是天使,一个是魔鬼。
”而爱伦坡用简练的语言把内心深处的不完美淋漓展现出来。
“其实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魔鬼,它可能住得很深,可能在沉睡,但一定记得,它是存在的。
至于它什么时候会被唤醒——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
控制恶魔的前提,是你要勇敢承认自己心里有恶魔。
”[2]爱伦坡不少小说虽短,但都是大面积描写心理,环境也衬托心理状态。
渲染气氛:恐惧、无助、绝望、挣扎。
《跳蛙》、《陷坑和钟摆》、《一桶白葡萄酒》、《厄舍古屋的倒塌》、《黑猫》、《泄密的心》类似的几篇有是说复仇的,提到了复仇的动机、复仇的准备、复仇的过程、复仇的结果。
爱伦·坡小说的死亡主题解读
![爱伦·坡小说的死亡主题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e8d26f00844769eae009ed0b.png)
爱伦·坡小说的死亡主题解读一.死亡的奇异之美坡十分注重美学效果,他强调作品对读者所能唤起的心情和发生的效果。
他以为,“那种最剧烈最高尚同时又最纯真的快乐存在于对美的凝神观照之中,美是灵魂的激动,或许说是灵魂愉悦的升华。
”[1]坡经过制造惧怕奥秘的气氛,怪诞新奇的情节来烘托死亡的奇异之美,让人的内心震撼,灵魂得以升华。
坡在小说的故事气氛方面承袭了传统哥特小说的梦境气氛,又大肆渲染暴力与惧怕,突出了封锁压制的共同效果。
故事大都发作在鬼魅的中央——幽闭的城堡、古宅、卧室、书房、地窖、藏尸所。
这些场景都有共同的特点,它们整天不见阳光、黑暗压制,给人以一种朦胧而惧怕骇人的气氛。
而作者也经过各种惧怕的词汇,如坟墓、阴霾、病态等,来渲染死亡的气息。
《厄舍府的倒塌》是最能表现这种惧怕气氛的短篇小说。
故事自始至终都弥漫着令人毛骨悚然的气氛。
坡的小说惧怕不只体如今缜密的气氛营建上,还体如今精巧的故事情节布置上。
坡经过大胆奇异的想象设计了光怪新奇的故事情节,使惧怕的局面一步步延伸,让全文到达高潮。
《厄舍府的倒塌》中玛德琳死尸复生一段是这篇小说最为惧怕新奇的情节。
坡首先为死尸复生作了一系列铺垫,如叙事者总是尽力压制自己的惧怕心思,觉得玛德琳并没有真正死去,在那个灾难性的夜晚,他有一种难以忍受、十分剧烈的惧怕感。
于是,为了减轻这样的惧怕他末尾阅读《疯狂的特里斯特》,而故事中那啪啪啦啦的破门声、毒蛇临死前的惨叫声与理想中玛德琳棺材的劈开声、囚牢铰链的摩擦声和地下室的挣扎声交相辉映,使小说的惧怕抵达了高潮。
当披着血袍、“体无完肤”、“骨瘦如柴”的玛德琳站在门口,“摇摇晃晃……重重地摔倒在哥哥身上……他被拽到地上,成了具尸体,一个惧怕的牺牲品”,[2]小说到此惧怕的力气全部迸发了出来,随着古邸的轰然倒塌,读者的心灵也遭到了无比的震撼。
这篇小说每一个情节都旨在营建一个惧怕的效果,让读者真正体会到了“心灵的惧怕”,感遭到了惧怕的魔力,奥秘而梦境,充溢了奇异的美,震撼人的心灵。
《一桶白葡萄酒》——心灵式恐怖的哥特小说
![《一桶白葡萄酒》——心灵式恐怖的哥特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1d896464561252d380eb6e6a.png)
《一桶白葡萄酒》——心灵式恐怖的哥特小说摘要:爱伦坡的短篇故事《一桶白葡萄酒》是一部典型的哥特小说,营造了心灵式恐怖。
其哥特式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哥特式主题、恶魔式人物与恐怖气氛。
作者运用哥特手法,通过描写一次精心策划的复仇谋杀过程与刻画一个虚伪、狡诈、残忍的人物蒙特里梭,暴露了人性中的阴暗面,体现了善恶冲突,从而揭露和批判了美国早期社会制度的阴暗面。
关键词:爱伦坡;《一桶白葡萄酒》;哥特式特征;恐怖哥特小说起源于欧洲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运动,是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哥特式小说的鼻祖是贺拉斯.瓦尔普(Horace Walpole),他的《奥特朗托堡》(The Castle of Otranto,1764)成了哥特式小说的开山之作。
哥特小说的主要特点是:“故事情节恐怖刺激、充斥着凶杀、暴力、强奸、复仇、乱伦,甚至有鬼怪精灵或其它超自然现象出现;小说气氛阴森、神秘、恐怖,充满悬念。
”[1]自贺拉斯瓦尔普之后,哥特式小说在英国开始发展,并对其它国家特别是德国与美国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国早期作家中深受英国哥特小说影响的主要有查尔斯布朗、华盛顿欧文、爱伦坡(以下简称坡)、纳撒尼尔霍桑、马克吐温、亨利詹姆斯、威廉福克纳等人,他们的一些作品中采用了哥特式手法;无疑,他们都促进了哥特式小说的发展。
其中尤以坡的影响最为显著,他的哥特小说成就了他在美国哥特小说发展中的地位。
坡一生坎坷,生前死后外界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但他对美国文学及世界文学作出的贡献是不可抹杀的。
坡的大部分作品都运用了哥特式手法,特别是在他写的恐怖、惊险故事中。
他的哥特故事脍炙人口,大都短小,结构紧凑,情节丝丝入扣,散发着恐怖魅力。
《厄歇尔家的崩溃》、《泄密的心》、《黑猫》、《红死魔的面具》、《丽姬亚》、《一桶白葡萄酒》等都带有哥特式传奇色彩。
其中坡1846年发表的《一桶白葡萄酒》(The Cask of Amontillado)便是运用哥特手法的经典作品之一。
爱伦坡短篇小说赏析
![爱伦坡短篇小说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41b7d0cf12d2af90242e6ed.png)
一声梧叶一声秋——由《人群中的人》浅析爱伦坡笔下的现代社会版权所有:快绿斋主人浙江大学内容梗概“我”大病初愈坐在伦敦D咖啡馆的窗前,掌灯时分,观察咖啡馆里和街上的人群。
一开始“我”只是总体看,后来开始关注细节,从他们的服饰和举止来判断他们的身份和地位。
“我”先观察上流社会的人。
他们中有“志得意满”“虚伪夸张”的世袭贵族、有闲阶级和生意人;也有“傲慢”、追逐时髦的低级职员和“体面”的高级职员;还有“假作诚实”的扒手,“印堂发黑”的赌徒,“耍小聪明”的“绅士。
接着“我”观察下层社会的人:小贩、醉汉、乞丐、女工、妓女……随着夜深,他们越来越多。
“我”转而观察每个人的面孔。
这是“我”观察到一个老人,他有着极为特殊的表情,充满了矛盾,那表情“包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包含着小心谨慎,包含着吝啬小气,包含着贪婪,包含着冷酷,包含着恶毒,包含着渴血,包含着得意,包含着快活,包含着极度的恐惧,也包含着无比的绝望”。
“我”想进一步观察他,于是就开始跟踪他。
老人的衣着也充满矛盾,又脏又破的衣服下竟有一把镶钻的短剑。
“我”跟随老人来到一条条街,如果人少,老人就痛苦不安;如果人多,老人就快活紧张。
从街巷到集市,从广场到大剧院,最后甚至到了贫民区。
当人们渐渐散去,老人脸上是“比绝望还强烈的表情”。
然而他并不停止,又回到市中心,像昨天一样又开始追逐人群。
“我”最终不再追踪,而是径直来到老人面前,但他对“我”视而不见。
“我”得出结论:老人是人群中的人,“我”无法了解他。
作家简介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_1849)是美国19世纪诗人、短篇小说家和文艺评论假。
在诗歌方面,爱伦坡可以与弗罗斯特和惠特曼等大诗人一比高下,吟哦他创作了一批以音韵美和悲恸美著称于世的诗篇。
在小说方面,他也能与马克吐温和福克纳等大小说家相提并论,因为他开创了美国侦探小说和现代科幻小数的先河,用演绎心灵恐怖的创作手法提升了哥特小数的艺术地位,并以夸张怪诞的方式渲染了讽刺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声梧叶一声秋——由《人群中的人》浅析爱伦坡笔下的现代社会版权所有:快绿斋主人浙江大学内容梗概“我”大病初愈坐在伦敦D咖啡馆的窗前,掌灯时分,观察咖啡馆里和街上的人群。
一开始“我”只是总体看,后来开始关注细节,从他们的服饰和举止来判断他们的身份和地位。
“我”先观察上流社会的人。
他们中有“志得意满”“虚伪夸张”的世袭贵族、有闲阶级和生意人;也有“傲慢”、追逐时髦的低级职员和“体面”的高级职员;还有“假作诚实”的扒手,“印堂发黑”的赌徒,“耍小聪明”的“绅士。
接着“我”观察下层社会的人:小贩、醉汉、乞丐、女工、妓女……随着夜深,他们越来越多。
“我”转而观察每个人的面孔。
这是“我”观察到一个老人,他有着极为特殊的表情,充满了矛盾,那表情“包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包含着小心谨慎,包含着吝啬小气,包含着贪婪,包含着冷酷,包含着恶毒,包含着渴血,包含着得意,包含着快活,包含着极度的恐惧,也包含着无比的绝望”。
“我”想进一步观察他,于是就开始跟踪他。
老人的衣着也充满矛盾,又脏又破的衣服下竟有一把镶钻的短剑。
“我”跟随老人来到一条条街,如果人少,老人就痛苦不安;如果人多,老人就快活紧张。
从街巷到集市,从广场到大剧院,最后甚至到了贫民区。
当人们渐渐散去,老人脸上是“比绝望还强烈的表情”。
然而他并不停止,又回到市中心,像昨天一样又开始追逐人群。
“我”最终不再追踪,而是径直来到老人面前,但他对“我”视而不见。
“我”得出结论:老人是人群中的人,“我”无法了解他。
作家简介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_1849)是美国19世纪诗人、短篇小说家和文艺评论假。
在诗歌方面,爱伦坡可以与弗罗斯特和惠特曼等大诗人一比高下,吟哦他创作了一批以音韵美和悲恸美著称于世的诗篇。
在小说方面,他也能与马克吐温和福克纳等大小说家相提并论,因为他开创了美国侦探小说和现代科幻小数的先河,用演绎心灵恐怖的创作手法提升了哥特小数的艺术地位,并以夸张怪诞的方式渲染了讽刺的效果。
至于在文学评论方面,他又可以与亨利詹姆斯等文学评论家相比较,因为他推崇“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和易“激荡读者心灵”为目标的效果理论,从而成为美国批评界独树一帜的人物。
《人群中的人》一文是在1840年写作并发表的。
当时爱伦坡供职于《格雷姆杂志》,1839年他写出了著名的《厄舍古屋的崩塌》和《威廉威尔逊》两部哥特小说。
这一时期是成年后爱伦坡第一次过上了经济相对宽裕的生活。
在《人群中的人》后,同年,他又写出了《摩格街谋杀案》,1841年,他写了《大漩涡底余生记》、仙女岛》和《艾蕾奥瑙拉》。
【1】摘要:本文基于对爱伦坡《人群中的人》细致赏析,结合爱伦坡在这一时期的生活背景,分析作者在本文中表达的对现代社会的态度和深刻见解及预见性。
并联系现实评定这篇文章在现在的意义。
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环境、人物两方面分析《人群中的人》;第二部分,结合爱伦坡的世界观和文艺理论归纳出作者对现代社会的反思并通过比较几篇爱伦坡相近主题的诗歌进一步体会《人群中的人》想要表达的深刻思想关键字:现代社会 孤独 爱伦坡从作家简介中我们可以看到,爱伦坡在这一时期开始尝试新的文体。
他刚刚攀到哥特小说的顶峰,就迫不及待地朝着其他高峰进发,比如说科幻小说等。
这篇文章在《爱伦坡小说全解》中将其归入道德自省类,是比较合适的。
他通过对人物的描写,让读者对他笔下人物的内心进行解读。
虽然,《人群中的人》仍带有与哥特小说类似的文章布局,比如先渲染氛围,着重表达心理的感受,但却没有哥特小说最大的特点:惊悚、恐怖、悬疑。
所以说这篇小说无疑是爱伦坡的一个新的尝试。
爱伦坡不仅在哥特小说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他的其他小说中也体现出他对人物心理的剖析和对社会的思考。
在本文中,体现了他作为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感,紧密回应了19世纪的文化危机,表达了对人类的生存困境和发展危机的深刻焦虑和严肃使命感。
第一部分第一节 氛围——浮世绘爱伦坡在文章开头,用2300多字的篇幅描绘各种各样的人,从上流社会到下流社会,每一类人都被他刻画的栩栩如生。
从那些人的动作、表情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人虽然有着不同的地位、不同的职业,但却有着相同的特点:虚伪、冷漠、精神空虚、表面浮华。
而社会是由人构成的,这些人的共同特点也就是这个社会的特点。
爱伦坡未加一字点评,仅仅通过白描,让一幅现代社会的浮世绘跃然纸上。
这部分背景文字看似冗长,但其实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是对现代社会的总括,并营造出小说主人公——一个人群中的老人——出现的氛围。
下文对老人的描述事实上是对社会中个体的剖析。
第二节 人物——人群中的老人作者第一次提到老人用了一连串的形容词:巨大的精神力量,小心谨慎,吝啬小气,贪婪,冷酷,恶毒,渴血,得意,包含着快活,极度的恐惧,无比的绝望。
这种表情与老人的充满矛盾的衣着相互呼应。
我们会关注到老人有一把镶钻的短剑,而短剑在英国传统文化中有这样的含义:左手短剑体型较小,一般不超过50厘米,所以隐蔽性较强;而且左手短剑一般装饰很好,像一件艺术品,很容易让人放松警惕。
在机会来临时,也可以成为一件致命的武器,被称为“隐蔽的杀手”。
【2】这个评价与老人的内心十分相符。
他对人群有一种矛盾情感——渴望而又害怕。
渴望是因为他害怕孤独,害怕被抛弃,害怕与人有隔阂的感觉,害怕审视自己空虚的内心,不敢正视自己,剖析自己,只想把自己淹没在人群中。
因为人是有群性的。
只有与人群在一起时,一个人往往才会有归属感和安全感。
但这其实是对自己责任和内心的逃避。
当老人觉得自己被注意到时,他“浑身颤抖”“匆匆走进街里,焦虑地回头看了一眼,然后撒腿就跑”,就是这种心理下特有的行为。
作者说,“这个老家伙是个极会隐藏自己的高明罪犯。
他不甘孤独。
他是人群中的人。
”,因为正像一滴水进入大海就很难把它再分出来,一个人进入人群后,无论是他自己还是别人都很难再将它区分出来。
他的内心会受人群的影响而被同化,在追逐人群的过程中会迷失自己。
老人就像行尸走肉一般,对他而言,生活只有一个状态,就是日复一日、毫无目的地追逐人群,逃避孤独。
所以作者说“跟踪他是没有用的。
我无法了解他,无法了解他的行为”,因为他本来就没有自己的踪迹,没有自己的想法,跟踪他、了解他都是无意义的。
他对人群的逃避心理可以从他每次处于最热闹的人群中时的表现看出来。
“陌生人又恢复了原来的神态。
他低着头,皱着眉,一对眼睛东张西望,打量着四周的人”“极度的恐惧”“小心谨慎,吝啬小气,贪婪,冷酷,恶毒,渴血”,他为什么在自己一直想方设法追逐的人群中反而会有“恐惧”、“谨慎”的心理?这是因为他清楚地知道这是一个空虚、冷漠的社会,人是虚伪的,他害怕被伤害,虽然身处人群中,但并不被人们了解和认识,因而会陷入更大的的孤独。
并且他仇视那些尽情在人群中享受的人,而他只能追逐他们,间接感受那种空洞的热闹,并以此来麻醉自己,暂时摆脱孤独。
他害怕有朝一日连这种虚假的热闹浮华也会消失,他会沉沦在挥之不去的孤独中。
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当老人追无可追时,他“脸上流露出一种比绝望还要强烈的表情”。
因为他无可逃避地、暂时意识到他追逐的一切都会逝去,孤独仍是孤独。
分析完文章的主体内容,重新阅读文本我们会对题记和开篇谜一样的语言有更深的认识。
题记“无法孤独的人是痛苦的”,为本文表现人类的精神困境的主题埋下伏笔。
这不仅仅是老人心灵的概括,也是对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越来越疏远,人们无可避免地变得越来越孤独,这是由现代化进程带来的后果。
所谓“寂寞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也正是对这种社会形态的刻画。
作者在开头说,“据说,有一本德文书是不准人阅读的。
书中有一些不得讲出的秘密。
世界上每天夜里都有许多人在病榻上死去,他们痛苦地抓着临终忏悔牧师的手,神色凄凄,心情绝望,喉咙里噜噜作响,不敢把心中的秘密一吐为快。
”。
这里,人们心中的秘密我认为就是“我是孤独的,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这句话。
我们要意识到,“老人”不是一个人,而是社会中任意一个人的代表。
老人没有姓名,没有职业,他身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孤独。
进一步说,人群中各个社会阶层的人也同样是孤独的,他们在人群中寻找慰藉,但每个人都拒绝被了解,因此他们永远是孤独的。
第二部分 爱伦坡对现代社会的态度第一节 爱伦坡的时代与他的文艺理论爱伦坡生活在美国物质蒸蒸日上的时期,但他并不像其他作家那样去刻意地歌颂它,以迎合当时的文学批评家,而是按自己独树一帜的文学理论进行创作。
人类的生存状态,在当时的社会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然而,“工业化、现代化这些所谓的人类文明的程度越高,人们的精神压力似乎就越大,也越来越空虚,形成精神上的荒原。
”现代读者往往能从爱伦坡的小说中找到孤独和异化的自我。
“他在一百多年前就敏锐地察觉到现代社会的弊病,睿智地预见到现代人的这种生存困境,当之无愧地成为现代人的启示者”。
【3】爱伦坡的“效果美学”在本文中也有所体现。
效果理论的核心是产生“搅动读者心灵的效应”,他说,“人们谈论美的时候,不是指一种性质……而是一种效果。
”这里的“效果”指的是文章的“整体效果”。
【4】虽然本文并不像心里哥特小说那样对读者心灵的搅动那样大,但这篇文章的确引起我们反思现代社会。
现代主义作家关心的是怎么写,写什么并不重要,他们“往往都是有机形式主义者,认为内容即形式,形式即内容,离开了形式便无所谓内容。
”从这个角度说,爱伦坡的效果美学是现代主义的先声。
但他“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主张又是继承了当时流行的浪漫主义思想。
【5】而现代主义文学可以看作是19世纪传统的浪漫主义文学向以王尔德为代表的唯美主义文学转变,王尔德的代表作《道连·格雷的画像》就明显受到爱伦坡《椭圆形画像》的影响。
所以爱伦坡的“效果美学”起到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节孤独——爱伦坡作品永恒的主题爱伦坡在1848年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说:“我的敌人与其把我的酗酒归因于神智错乱,倒不如把我的神智错乱归因于酗酒……那是一种介乎于希望与绝望之间的漫无尽头的可怕的彷徨,我要不一醉方休就没法再承受那种煎熬。
从那正是我自己生命的死亡中,我感觉得了一种新的,可是——上帝啊!一种多么悲惨的存在。
【6】这段表白,也正是爱伦坡投入到“老人”身上的情感。
虽然在写作《人群里的人》时爱伦坡内心并没有如此悲伤,但从小到大的生活阴影在他的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痕。
爱伦坡一生都“在商业经济的洪流中颠簸沉浮,在出版行业的竞争中奋力打拼,在理想与现实中挣扎取舍,在多重身份中游走穿梭。
”【7】老人似乎是他的内心写照。
他在诗歌《孤独》中写道:从童年其我就与其他人不一样:我看不见他们眼中所见,我从寻常的春天中找不到激情;也对同样的事感觉不到忧伤。
我的心,无法被同样的声音唤醒而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