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城市化的问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巴西现代化发展道路的主要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巴西现代化发展道路的主要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被葡萄牙统治三个多世纪,最早在拉美地区开始现代化的国家———巴西,自 1822 年获得独立起至 1888 年废除奴隶制期间,先后演变为君主立宪制和总统制国家。
这个曾经是世界上咖啡最大出口国的巴西现今是拉丁美洲规模最大、人口最稠密的国家,战略原料储量、矿产资源及再生性生物资源均居世界前列。
利用自身丰富的海路资源和大量劳动力,巴西继续致力于发展国内工业和农业。
作为金砖五国(BRICS)的首字母“B”,巴西2011 年 GDP 总量超越俄罗斯成为世界第六经济体。
作为拉丁美洲主要的经济力量体和领导者,巴西在解决国内收入分配不公和暴力犯罪等问题的同时,在国际方面既富有声望又有责任作为新型强国队伍的一员,引领 21 世纪全球现代化的变迁。
一、巴西独立前后的现代化进程透视巴西是拉丁美洲规模最大、人口最稠密的国家。
15 世纪开始逐步沦为葡萄牙的殖民地,1822 年巴西正式宣告脱离葡萄牙而独立并成立了巴西帝国。
此后制度几经国内革命不断更迭。
600年来,巴西现代化发展一波三折,究其进程可细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 15 世纪至 19 世纪的殖民地时期。
作为从伊比利亚半岛向美洲扩张的重要一环,巴西在纷争的大航海时期承担着葡萄牙舰队派往印度船只停靠站的职能。
300 年后,来自大不列颠群岛的资本主义商人通过资本输出、控制自然资源等考迪罗形式的统治间接奴役着新殖民地上的原住民们。
在传统社会结构遭受沉重打击的同时,这片南美大陆的土地也迎来了民主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新鲜的价值观。
巴西逐渐形成了地球上其他国家绝无仅有地融合了欧、非、亚和美洲印第安人血统的价值习俗。
拉丁美洲最大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自此启动,巴西的大国崛起道路第一次拥有了全球坐标。
巴西在 19 世纪 80 年代末以西化运动的形式开始了第二个现代化发展阶段。
由于近乎原封不动保留着独立后的传统政治经济结构,不仅传统大地产制妨碍了其资本主义的发展,君主制的遗存更使得资产阶级共和国降临巴西较其他拉美大陆国家晚了将近一个甲子年的时间。
巴西城市化的问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百花论坛1.1过度城市化与滞后城市化巴西属于过度城市化国家,巴西的过度城市化大约始于1950年。
1950-1980年的30年间,巴西的城市化水平从36.2%上升到了67.6%。
而同样的城市化水平增幅,发达国家多花了20年才实现。
在这一城市化增幅内,发达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2.5倍,而巴西只增加了60%,这说明巴西的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严重脱节。
到1996年,巴西城市化水平达到78.4%,2000年为81.4%,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仅为46%。
过度城市化带来的首先是城市人口过度膨胀。
1950-1970年间,城市人口以每年大约5%的速度增长,乡村的人口增长还不到2%;1970年之后,城市人口的增长有所下降,但仍然大于2%,而乡村人口却呈现出负增长。
第一大城市圣保罗1950年人口为250万人,1980年达到1350万人;同期,第二大城市里约热内卢人口由290万人增加到1070万人。
现在全国51%的人口居住在1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中,其中9个大都市占全国人口的29%。
其次是城市失业问题严重。
在巴西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经济发展所创造出的就业机会远远满足不了不断扩张的城市人口的就业需求。
1998年以来,巴西的失业率保持在两位数以上。
三是收入分配两极分化。
巴西贫富差距的悬殊程度在世界上是有名的,1960年基尼系数为0.5,1995为0.6。
1999年,占巴西人口1%的富人拥有国家53%的财富,而占人口20%的贫困家庭仅拥有2.5%的社会财富。
同年,全国贫困人口为5410万人,占总人口的34.9%。
赤贫人口为1360万人,占总人口的8.7%。
四是城市环境恶化。
由于城市规划的滞后和人口的迅速膨胀,城市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圣保罗已成为世界第四大受污染严重的城市。
与巴西不同,我国的城市化属于明显的滞后型城市化,也就是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水平。
据经济学家分析得出,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之间的合理比例范围是1.4-2.5:1,但中国的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比例一直小于1。
巴西经济发展起落及其经济改革的启示
巴西经济发展起落及其经济改革的启示发信站: 水木社区 (Mon Jun 14 22:14:33 2010), 站内巴西从1822年9月7日独立到20世纪30年代,一直是以种植咖啡和橡胶的单一农业经济国家。
巴西工业化起步于20世纪30年代,但真正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还是在战后,特别是60~70年代。
其中1968~1973年巴西经济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高增长,被誉为“巴西奇迹”。
然而,奇迹并没有持续多久,进入20世纪80年代,由于国际环境的巨变及国内政策的接连失误,巴西经济便陷入长期停滞之中,进而在90年代初期陷入严重衰退,货币体系崩溃,不得不发行新的货币。
与中国比较,巴西经济发展具有以下五个优势:(1)巨大的资源优势。
巴西人均耕地是中国的20倍,而且拥有名列世界前茅的铁矿、锰矿、铝矾土,以及及其丰富的森林资源。
(2)人口较少,人均经济指标具有优势,但优势逐年缩小。
1990年,巴西国内生产总值高于中国,人均GDP3200美元,远远高于中国的358美元,相当于中国的8.9倍;但到了2009年,巴西国内生产总值为15769.48亿美元,已经大大落后于中国的49092.80亿美元,人均GDP巴西为8237美元,仅相当于中国的2.3倍左右。
(3)国民经济产业结构更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巴西1990年第一产业比重为9.1%,第二产业为34.0%,第三产业为46.9%,2009年三次产业的比重调整为6.1%、25.4%、68.5%。
(4)汽车普及率及汽车等耐用消费品水平高于中国。
(5)城市化水平高。
巴西的城市化率接近80%,远远高于中国。
一、巴西奇迹巴西经济奇迹主要表现在:(1)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快。
在1968~1973年,巴西国内生产总值历年分别增长11.4%、9.7%、8.8%、11.3%、12.1%、14.0%。
这期间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巴西1957~1961年库比契克时期的年平均增长8.7%的历史记录。
正是由于这一时期经济的迅速增长,巴西经济由年居资本主义世界第十五位跃居第八位;(2)通货膨胀大幅度下降。
巴西“过度城市化”的教训值得借鉴
巴西“过度城市化”的教训值得借鉴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持续发展,城镇化率必然会继续提高。
然而在产业支撑乏力的情况下,过度追求城镇化率却是一件风险极高的事情。
巴西是“过度城市化”的典型——人口高度城市化但缺乏城市就业的支撑。
据统计,1970年巴西城市人口第一次超过农村,达到54%。
到了90年代,巴西的城市化水平就达到了70%。
在不到20年时间,巴西走完了从城市化中期到后期的所有过程,几乎只用了发达国家的一半时间。
巴西在城市化率快速增长期间,没有充分考虑到城乡结构因素、城市基础条件、工业产业布局、城市体系结构等方面影响,导致了城市化水平超出经济发展水平,农业问题突出,大城市膨胀而小城镇发展缓慢,各类城市在地理上分布不合理,贫富人口出现高度分化,生态环境污染等等问题。
巴西过度城镇化带来的问题值得中国借鉴和反思。
在城镇化能带来经济增长、促进投资、推动服务业发展、扩大内需等利好因素的推动下,片面追求数字面上的城镇化率成为部分官员推动城镇化的目标。
据统计,从2000年至2011年,中国的城市化率由36.2%提高至51.3%。
城市化率50%是一条社会动荡的危险警戒线。
这一警告引起了华尔街日报等媒体的高度关注。
城市化率达到50%之后,会带来众多社会问题,例如土地问题导致的社会冲突会加剧,产业形态发生改变,生活成本急涨,城市与乡村的有机关系可能被切断,城市二代人口融入社会困难等等。
中国既需要推动城镇化,但是也要认识到,中国不免并没有为城市化率达到50%而做好准备,追求更高的城镇化率必然带来难以预测的风险。
“强大巴西”计划对我国的影响及应对
“强大巴西”计划对我国的影响及应对一、强大巴西计划对我国的影响1.经济影响强大巴西计划通过一系列促进经济和贸易的政策和措施,将巴西打造成为一个强大的经济体。
这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特别是与巴西关系密切的行业和企业。
例如,中国进口的大豆、铁矿石等商品中,巴西分别占据中国总进口量的68%和22%。
如果强大巴西计划推进成功,中国采购的成本可能会升高,加剧中国经济的负担。
此外,强大巴西计划也将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进入巴西市场,这可能会降低我国对外投资的竞争优势,导致我国对外投资的规模和效益受到影响。
2.政治影响巴西是南美洲最大的国家,是世界上重要的新兴经济体之一,对于维护和推动南美洲地区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
强大巴西计划的实施,将进一步增强巴西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可能对我国在南美洲地区的政治利益产生一定的挑战。
3.文化影响巴西作为拉美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充满活力的文化风貌一直以来在国内备受关注。
强大巴西计划的推进,可能会进一步推动中巴文化交流与互鉴,对于中巴文化交流的深化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4.生态环境影响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国家之一,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价值。
然而,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巴西也面临着林地砍伐、野火等诸多生态问题。
强大巴西计划的推行可能会加剧巴西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全球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5.安全影响巴西是南美洲安全形势相对稳定的国家之一,但也面临着毒品走私、黑帮犯罪等不安全因素。
强大巴西计划的推进,可能会进一步加强巴西在南美洲地区的地位和影响力,对于南美洲的安全形势产生重要的影响。
对我国而言,应密切关注南美洲地区的安全形势变化,及时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二、应对措施1.拓宽贸易渠道为了应对强大巴西计划的经济影响,我国应拓宽与其他主要进口国供应商的贸易渠道,减少对巴西进口商品的依赖程度。
此外,还应积极推动自贸协定谈判,拓展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合作。
巴西城市化模式的分析及启示_李瑞林
1文章编号2 1002-2031(2006)04-0093-06巴西城市化模式的分析及启示李瑞林 李正升1摘 要2 巴西是世界上经济较为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相当高。
但是,它的城市化先于工业化,属于过度城市化模式。
20世纪30年代之前,巴西主要依靠外来移民推动其城市化进程,属于无工业化的城市化;之后,工业化起步,进一步加速了城市化的发展。
但是,由于历史、政策等多方面原因,巴西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区域不平衡和过度城市化、贫民窟等严重的城市问题。
研究巴西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实现城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1关键词2 巴西;城市化;城市问题1中图分类号2 F299.11;F 291.1 1文献标识码2 A1作者简介2 李瑞林(1978)),女,汉族,云南石林人,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空间经济学。
1基金项目2 教育部一般规划项目/东部隆起和中部塌陷的经济学分析(05J A790038)0阶段性成果。
1收稿日期2 2006-02-141修回日期2 2006-03-31从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水平的关系看,世界各地区的城市化状况可分成四种模式:同步城市化、过度城市化、滞后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同步城市化是指城市化的进程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过度城市化又称超前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
滞后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
逆城市化是指城市市区人口尤其是大城市市区人口郊区化、大城市外围卫星城镇布局分散化的城市化模式。
巴西是世界上经济较为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它的城市化先于工业化,属于过度城市化模式,2000年的城市化率为81.4%,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仅为46%。
20世纪30年代之前,巴西的城市化主要靠外来移民推动,属于无工业化的城市化;30年代之后,工业化的起步大大推进了城市化。
但是,由于土地过分集中等问题,大量人口涌进城市,城市不能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必要的生活条件,造成严重的/城市病0。
巴西“拉美化”问题及其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探讨论文
巴西“拉美化”问题及其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探讨论文“拉美化”是指拉美地区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以经济危机、政权更迭和社会失范为特征的整体性危机。
拉美是20世纪60、70年代之交开始走向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轨道的。
在一段时间里,拉美的有些国家譬如巴西等的现代化进程推进的比较顺利,而另外一些国家如哥伦比亚则从来就没有认真地走向过工业化的发展道路。
从参与全球化的方式来看,拉美国家走了一条典型的“外资主导型”开放道路。
依靠拥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和开放市场等比较优势,大量的引进外资,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及大型跨国公司的资本进入,带动本国的经济发展。
以下是店铺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巴西“拉美化”问题及其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探讨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巴西“拉美化”问题及其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探讨全文如下:第20届足球世界杯落下帷幕已近一年,在享受完这场足球盛宴后,人们不禁开始考虑这场盛宴给巴西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
长期以来被人们广泛研究的“拉美化”问题又一次成为了学术研究的热点。
“拉美化”这一概念一般用来描述拉美在经济发展中出现各种问题,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失调。
关于“拉美化”问题,国内学者分别从经济学、社会学等不同角度做出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研究成果颇丰。
学者程凯[1]认为,“拉美现象”可以理解为一些拉美国家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了经济停滞甚至后退的现象,而这个阶段一般出现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
学者金城[2]从经济学角度探讨了“拉美化”问题的实质,他认为由于拉美国家选择了“外资主导型”发展道路,在获得阶段性快速发展的同时,丧失了对于本国经济和资源的控制,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等问题。
学者崔效辉[3]则从社会学角度阐释了“拉美现象”,即社会阶层结构呈现出不合理的金字塔式,经济增长的成果被人数很少的主导型阶层分享殆尽,而城市贫民和农村无地、少地农民没有机会分享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成果,这种在拉美国家普遍存在的经济与社会之间结构失衡的现象被称为“拉美现象”.这些研究为认识和思考“拉美现象”及其影响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和理论依据。
美国、巴西城市化和小城镇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美国、巴西城市化和小城镇发展的经验及启示内容提要:我国正在进入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如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避免出现过度城市化和过度城郊化,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美国和巴西在城镇化与小城镇发展和管理方面既有共同之处,又各具特色"我国应认真总结和借鉴国外城镇化的经验和教训,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在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同时,重视乡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把积极培育主导产业作为城镇化和小城镇发展的重点;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城镇化和小城镇发展的规划和管理。
关键词:美国巴西城镇化为了借鉴美国、巴西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的管理经验,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2003年1月,我们考察团对美国、巴西进行了为期21天的考察。
期间,我们既考察了纽约、旧金山、西雅图、里约热内卢、圣保罗、库里蒂巴等大城市,也考察了夏威夷、迈阿密、巴西利亚、玛瑙斯、伊瓜苏等各具特色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考察团认为,尽管美国和巴西在经济上存在较大差距,城市化起步也不一样,但两国的城市化水平都很高,在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和管理方面,有很多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一、美国、巴西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和管理的情况及特点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城市化进程起步始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60年代,该国城市化的任务基本完成。
巴西是世界上经济较为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总量曾于1997年名列世界第8位"巴西的城市化进程晚于美国,源自19世纪80年代,伴随着巴西工业化而兴起。
到20世纪末,两国的城市化都达到较高的水平。
例如,美国85%以上的人口住在城市,巴西2000年的城市化率为81.4%,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仅为46%。
在考察中,我们发现,美国、巴西的城市化与小城镇的发展和管理,表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一)城市数量多,集聚度高,形成了大!中!小城市(镇)相互配合的城镇体系美国共有51个州,3043个县(郡),35153个市、镇。
巴西和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有何差异?
巴西和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有何差异?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化问题成为了当今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
在此过程中,巴西和中国都面临着不同的城市化问题,尽管两国的现实情况不同,但城市化问题的本质并未改变。
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巴西和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差异所在。
1. 城市化规划的差异巴西的城市化规划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以经济增长为重点,注重城市建设的美学和现代性。
但这样也导致了城市规划的欠缺,一方面造成了城市发展缓慢,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城市基础设施不足,环境问题困扰着城市的发展。
相反,在城市化进程中,中国将城市规划视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建设以人为本的城市美学,更注重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与环境维护。
它通过国家层面对城市化进行战略规划,引导城市的协同发展,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
2. 城市公共服务的缺失在巴西,城市公共服务的缺失成为了发展的重要障碍。
经济增长缓慢,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不足,使许多巴西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环境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和困难。
城市人口大幅增加,公共医疗、教育、交通等方面的问题愈发突出,也为巴西的城市化发展带来了大量的负面影响。
而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通过加强对城市公共服务的建设来推进城市的发展。
在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方面,中国一直在加强投资,并鼓励社会资本的参与。
与巴西不同,中国政府实行“统筹城乡发展”,启动创新项目,优化公共服务和资源,使得城市公共服务的质量得到了长足的提高。
3. 城市社会问题的困扰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社会问题,巴西和中国的情况略有不同。
巴西面临着犯罪率高、医疗资源不足、教育水平低等问题,尤其是巴西北部地区、边远地区和贫民窟地区的犯罪率和安全问题十分突出,给城市化带来了很大的阻力和挑战。
相比之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引起了新的社会问题,如失地农民、城市贫困人口、劳动力流动和社会保障等问题,然而中国在城市管理和社会保障体系上的重视以及对区域统筹发展的实践,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些社会问题的紧张局面。
20世纪60—70年代巴西“经济奇迹”的反思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20世纪60—70年代巴西“经济奇迹”的反思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摘要】巴西作为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面临着诸多问题。
1964--1985年的巴西,军人掌权,它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但同时也带来严峻的债务危机。
高通货膨胀率、低经济增长率和国际收支赤字一直反复出现在巴西军人政府统治时期。
而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可以从中借鉴到许多经验。
【关键词】巴西;经济历程;问题;启示一、20世纪60-70年代巴西“经济奇迹”历程概述巴西经济在威权体制下增长并创造“奇迹”,但也隐藏着许多的问题。
根据不同时间段呈现出的不同问题,可主要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1964-1967年:经济紧缩这段宪制制度中断的时期,以强化国家对经济干预为特点。
为整顿经济秩序,政府首先建立中央银行,1947年成立的负责协调货币政策的货币和信贷委员会(SUMOC)经政府改建为巴西中央银行。
紧接着政府又开始着手整顿国有企业。
政府决定提高铁路、航运等部门的服务价格,希望通过创收来扩大投资。
政府还加强税收征管的强制性并使所有未缴纳的收税根据通货膨胀率进行重新计算。
“政府开支的减少和税收的增加使财政赤字从1963年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2%降低到1964年的3.2%、1965年的1.6%”。
[1](二)1967-1974年:经济“奇迹”1967年3月,席尔瓦就任军政府第二任总统后,德尔芬·内托被任命为财政部长。
德尔芬主张通过放宽信贷刺激需求。
“1967年,银行对私人部门的信贷扩大了57%,经济增长4.8%,通货膨胀率只有24%”。
[2]而在汇率政策上,新政府抛弃旧有的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度。
1970年,巴西的出口值达到前所未有的27亿美元,是60年代初的两倍,比1964--1967年间的任何一年都高出60%。
巴西这一时期创造的经济“奇迹”,领先的是工业部门,增长率为12.6%,通货膨胀率仅为17%,外汇储备从1969年的6.56亿美元上升到1973年的64.17亿美元。
巴西城市化模式的分析及启示
巴西城市化模式的分析及启示一、引言巴西作为全球新兴经济体之一,在城市化进程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城市化模式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城市化进程不仅仅是城市人口数量是否增长的问题,更是对资源和环境的利用以及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从巴西城市化模式的角度出发,对其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分析,并提出具有启示意义的建议。
二、城市化模式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城市化是全球现代化进程的一部分,城市化模式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城市化模式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不同的城市化模式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不同。
在巴西,城市化模式对于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下面,我们就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城市化模式与资源利用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产生的废水、废气、垃圾等废弃物产量也随之增加。
对于资源的利用也存在很大的挑战。
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土地等自然资源变得越来越珍贵。
因此,城市化模式必须保证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以便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
2. 城市化模式与经济产业城市化进程将会促进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因此,在城市化模式中,如何选择和构建适合城市发展的经济产业,以及如何提高产业的效率和竞争力,是城市化进程的关键问题。
3. 城市化模式对既有社区的影响城市化模式不仅仅关乎城市的新兴社区,还需要重视对旧区和贫困人口的影响。
在城市化进程中,通常会出现不同社区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社会问题。
因此,城市化模式应当从整体上优化和调整城市社区,以便在不同社区之间平衡利益,改善既有社区和贫困人口的状况。
4. 城市化模式与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进程需要建设各种基础设施,并保证设施能够适用于不同的社区和经济承受能力。
因此,如何建立高效、独立、可持续的基础设施是城市化发展的一项非常关键的任务。
5. 城市化模式与环境保护随着城市化不断加快,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了城市化进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城市化模式需要保证在不对环境与自然造成破坏的前提下,满足城市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能源和资源。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李延军李海燕彭展①(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摘要:城市化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因素。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21世纪面临着加速城市化的重任。
研究具有代表性的发展中国家——韩国、巴西、印度的城市化进程,并吸取其经验教训,对我国的城市化战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度城市化滞后城市化21世纪是全球城市化的世纪。
纵观世界各国100多年的发展,始于英国十八世纪中期的城市化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城市化不仅是20世纪发展的主题之一,而且也是21世纪发展中国家仍然要面对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城市化问题尤为急迫和严峻。
如何借鉴和吸收国外城市化的经验教训,并结合中国的国情,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的城市化道路,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1 城市化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内容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曾在他的《现代经济增长》中所提到的,伴随着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会发生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从农业产业向非农产业的过渡,即工业化过程,城市和乡村间的人口发生变化,即城市化过程②。
众多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都印证了这一观点,如最先完成城市化的英国,伴随着工业革命后其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引起了城市化水平相应的提高。
由此可见,城市化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从比较静态的角度看,我国属于中等收入水平的国家,从动态趋势来看,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城市化对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①作者简介:李延军、李海燕、彭展,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
②西蒙·库兹涅兹,现代经济增长[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
会进步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城市化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即实现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的转变,从而缩小城乡的差距。
在我国解放后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巴西农村城市化的进程_特点和经验及其启示
2006.4( 总 324)
世界农业 World Agriculture
题, 旧城扩张式的新城区或旧城的新卫星城都可 以依托既存城市建一片 ( 个) 巩固一片 ( 个) 。 然而, 由于地广人稀, 巴西尚有一些早期未被开 发的大片地区, 尤其是中西部地区, 如马托格罗 索、多锡勒、戈亚斯、恩莱特格罗索等。当东部 沿海地区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时, 一些人就开始 充当开拓者, 逐步形成一些开拓者移民城市, 这 些新的中小城市没有现存的城市作依托, 远离经 济发达地区, 从而在建城之初, 就缺乏住房条件、 卫生设施条件、交通条件和公共服务条件。在后 来的城市发展竞争中, 一些新建中小型城市逐渐 失去竞争力而被另一些中小城市吞并或拖垮。这 就造成了巴西城市在过渡中的一个特别现象, 一 些新的城市在建设了 10 年 20 年以后, 就自然消 失了, 从而经济上受损失, 资源上受破坏。据一 项非正式估计, 在过去几十年间, 建成后又消失 了的雏形城市大约有 40 处之多, 不仅造成了资源 和经济上的浪费, 而且造成了重复的移民和贫困。
一、巴西的农村城市化进程及现状
1. 1930 年前城市发展雏形阶段 巴西是一 个资源丰富、地大物博的国家, 其城市化历程可以 追溯到 16 世纪, 那时, 在葡萄牙人经过了长期殖 民以后, 巴西随着种种著名出口产品的轮回变迁, 各地形成了各种出口交易中心, 成为其城市化的雏 形。比较著名的有: 16、17 世纪在巴西东北部形 成的巴西木和食糖交易中心, 18 世纪在哥亚斯和马 他格罗索形成的黄金中心, 19 世纪在亚马孙地区形 成的橡胶中心和 20 世纪在东南部形成的咖啡交易中 心。这些都使巴西在 1930 年以前就已出现了城市化 趋势, 圣保罗、里约热内卢等城市已初具规模。
巴西城市化过程中贫民窟问题对我国的启示
巴西城市化过程中贫民窟问题对我国的启示韩俊崔传义赵阳【摘要】最近,我们对巴西进行了考察,着重了解了巴西城市贫民窟形成的原因及其产生的社会问题。
通过对巴西的考察,我们认为,必须准确理解城市化的内涵,合理把握好城市化进度,特别是在城市化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好农民的土地问题。
巴西城市贫民窟现状经过几十年努力,巴西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就,已由农业国转变为现代工业化国家。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960年为1049美元,与我国目前的水平基本相当,到1980年达到2486美元,2000年人均G DP为3587美元。
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构成是9%∶33%∶58%。
战后巴西由于农村内部巨大的“推力”,经历了空前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过程,成为战后发展中国家中城…【关键词】城市化过程;对我国的启示;城市贫民窟;巴西;社会问题;土地问题;经济发展;形成的原因;准确理解;妥善处理城市化并不能自动解决农民问题,关键是为农民进城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
保持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稳定,使农民在城乡之间能够“双向”流动,对城市化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调整城市建设的思路,在城镇规划、住房建设、公共服务、社区管理上考虑城就业农民工的需要。
最近,我们对巴西进行了考察,着重了解了巴西城市贫民窟形成的原因及其产生的社会问题。
通过对巴西的考察,我们认为,必须准确理解我国城市化的内涵,合理把握好城市化进度,特别是在城市化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好农民的土地问题。
一、巴西城市贫民窟现状经过几十年努力,巴西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就已由农业国转变为现代工业化国家。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960年为1049美元与我国目前的水平基本相当,1980年达到2486美元,2000年为3587美元。
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构成是9%:33%:58%。
巴西城市化率由1960年的56%,提高到1980年的67.6%,2000年为的81.2%。
巴西城市化的特点是大城市化,农村人口集中进入大都市。
巴西城市化的问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兼与中国城市化相比较
8 . % , 同期 世 界平 均水 平仅 为 4 %。 14 而 6
过 度 城市 化 带 来 的首 先 是 城市 人 口过 度膨 胀 。 15- 17 9 0 9 0年 间 , 市 人 口以每 年 大 约 5 的速 度 城 % 增长 , 乡村 的人 口增 长还 不 到 2 1 7 %; 9 0年 之后 , 城
市 人 口的增长 有 所下 降 , 仍 然 大 于 2 , 乡村 人 但 % 而
化 ;0年 代之后 , 化 的起步 大 大 推进 了城 市 化 。 3 工业
但 是 由于土地过 分 集 中等 问题 , 量的 人 口涌进 城 大 市 , 市不能 为居 民提 供就 业 机会 和必 要 的 生活 条 城
件, 造成严重 的“ 城市病 ” 。与 巴西相 反 , 国 的城 市 我
化水 平远远落后 于 工 业化 水平 , 于滞后 城 市化 模 属
式 。 当前 , 国正处在 城市化 的加速 阶段 , 我 分析 巴西
城 市 中 , 中 9个 大 都 市 占全 国人 口的 2 %。3其 其 9 【 J
次 是城市 失 业 问题 严重 。在 巴 西城 市化 进 程 中, 城
城 市化过程 中产生 的一些城 市 问题 对我 国也有 警示
作用 。
收 稿 日期 :0 6 1 5 2 0 一O 一l
市 经 济发展 所创 造 出 的就业 机会 远远 满足 不 了不 断 扩 张 的城市 人 口的 就业 需求 。1 9 9 8年 以来 , 巴西 的 失业 率 保 持 在 两 位 数 以上 。 三 是 收 入 分 配 两极 分 化 。 巴西贫 富差 距 的悬 殊 程度 在世 界上 是 有 名 的 ,
在这 一 城市 化增 幅 内 , 达 国家 的 人 均 国 民生 产 总 发
巴西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措施与启示(一)
巴西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措施与启示(一)摘要]巴西是拉美第一经济大国,中巴两国同为发展中国家,两国经贸合作潜力巨大。
深入观察和研究巴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问题和采取的措施,对解决我国社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无裨益。
关键词]巴西中巴经贸合作启示与借鉴通过考察研究一些正处在和曾处在社会发展风险期的国家,其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会向我们充分证明:高度重视协调各类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的相对和谐稳定,在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
本文拟就巴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以及应对这些问题的政策措施,探讨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启示与借鉴。
一、巴西的基本国情与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巴西与我国一样,是个幅员辽阔的大国。
其位于南美洲东南部,总面积854.7万平方公里,占整个拉美国家面积的47%。
土地面积、人口、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均居南美首位。
其北邻苏里南、圭亚那、委内瑞拉、哥伦比亚,西邻秘鲁、玻利维亚;南接巴拉圭、阿根廷和乌拉圭;东临大西洋,有着长达7400多公里的海岸线。
国土的80%位于热带地区,南端属亚热带气候。
首都巴西利亚有230万人口,其他主要大城市有圣保罗、里约热内卢、萨尔瓦多等。
巴西的行政区划共分26个州和一个联邦区(巴西利亚联邦区),州下设市。
巴西的城市化水平大大高于中国,81%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全国共有5509个城市,其中100万人口的有12个,15万~100万人口的有79个,15万人口以下的有5428个。
巴西人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已基本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2007年人均GDP为6842美元,成为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和城市化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
巴西是个多民族多肤色多人种的国家,总人口1.8亿左右,居世界第五位。
其中白种人占54%,黑白混血种人占9.4%,黑人占5.3%,黄种人占0.4%,印第安人占0.16%。
,葡萄牙语为官方语言。
71%的巴西人信奉天主教。
像中国一样,巴西也正在逐渐成为老龄化国家,其妇女的平均生育率由20世纪的6.3个子女下降到现在的2.3个。
巴西经济为何崩溃,于中国有何参考意义?
巴西经济为何崩溃,于中国有何参考意义?我在巴西生活了两年,在南美生活了八年。
大数据,对比之类的真材实料我这里没有,我就说几个故事和感想吧。
2013年我第一次去巴西的时候,很直观的对比是1美圆差不多合2巴币,我们一天餐补15美圆,也就合巴币30块钱,一个椰子5块,公斤饭一顿20多将近30。
2015年我离开巴西的时候1美圆差不多顶4巴币,物价几乎不变。
明显的直观感觉就是补助的购买力高了好多。
去巴西的超市,在收银台的位置,一般会有两个人,一个人收钱,一个人负责给你把买好的商品装袋。
在巴西的办公楼里,很多电梯是你不用按的,不是说只能到你不用去按,是因为专门有人给你按。
巴西的城市化水平是远远高于欧洲的,巴西的城市化水平超过85%。
由于巴西高原和雨林的原因,其实巴西虽然面积大,但是可耕作地域不是很多,再加上高度的城市化,导致农村人口基数太少,有限的土地资源都掌握在大地主手里。
高票答案里说了,巴西主要的外汇收入是大宗商品出口,主要就是金属矿产和农产品,巴西拥有世界三大铁矿生产商淡水河谷,也是世界三大大豆生产国,巴油是南半球最大的企业,曾经他的油田遍布南美和葡语系国家。
但是巴西的福利也很高,在巴西的时候看过一个节目,是采访里约贫民窟的居民,让他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去各种州,市,社团,党派,社会机构等等福利机构领救济,一个月里他拿了差不多3000巴币的救济,我们公司前台的工资指导是多少么?2000巴币一个月。
对于巴西的情况,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
由于巴西自己地理的问题,导致巴西的可耕作土地主要集中在大西洋海岸线。
最早的时候葡萄牙国王在巴西任命了10来个大家族,每个家族的地盘就是以纬度来划定,这些家族的人,现在遍布巴西各地,光从姓氏上就可以看出来,我们单位一个小女孩家里就是这么一个家族的,里约还有一条大街是他们家的姓命名的。
这些家族从18世纪开始就形成了对巴西国内经济的寡头控制。
大地主只是这一情况的表现之一,寡头经济的一大特点就是希望利用最低的成本创造最大的利润,而高度依赖生产资料的生产方式才可以产生垄断,所以在巴西的经济构成里,除了极个别的巴西航空工业这种企业,大量的企业,比如巴油,淡水河谷等等都是站在大幅占有生产资源的基础上形成的垄断地位企业。
巴西城市化问题刍议
巴西城市化问题刍议㊀㊀一㊁城市化,即 人口集中到城市或城市地区的过程 ㊂它以城市地区数量的增加和每个城市地区人口的增长这两种方式来实现①㊂一种广义的城市化概念认为,城市化作为一个历史过程,起始于城市的出现㊂另一种狭义的城市化概念认为,就世界范围而言, 城市化自工业革命始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一种伴生现象,同时它促进了工业化进程㊂所谓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伴生现象,并不意味着这两种现象绝对地同时发生㊂在一些国家,城市化可能先于工业化㊂笔者将巴西工业化进程的起点定位于20世纪30年代,而它的城市化远在19世纪初就开始了㊂这主要是由葡萄牙王室驻跸巴西和随后出现的国家独立及奴隶解放所引起的㊂19世纪中叶之后,咖啡经济的繁荣和铁路的修建,使城市化得到强有力的推动和强大的物资支撑㊂二㊁葡萄牙殖民者于1500年 发现 巴西,但30年之后才开始向巴西移民㊂因此,最早的一批巴西城市大多是在16世①‘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2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272页㊂纪30年代以后出现的㊂如圣维森特建于1532年;奥林达,1535年;萨尔瓦多,1549年;里约热内卢,1565年等㊂在葡萄牙殖民者到达后的最初30年中,巴西尚没有城市㊂在这方面,巴西的情况与西属美洲有很大的差别㊂西班牙殖民者征服美洲之前,那里已存在较高的文化,已有不少人口高度集中㊁居民在数千人以上的城市,诸如墨西哥城㊁特诺奇蒂特兰城㊁阿兹特克等㊂葡萄牙殖民者占领巴西后所建的首批城市大多位于沿海地区㊂ 平原与沿海平地被选为建立最初的城市中心㊂ ①这与巴西最早的城市所承担的职能有关㊂巴西殖民地经济是建立在出口农业基础上的㊂因此,城市不仅要位于农作物产区,而且其位置还要便于与港口联系㊂同时,城市的位置还要兼顾其承担保卫海岸安全的军事功能㊂整个17世纪蔗糖周期建立的四十几座城市,均毫无例外地坐落在从北至南的沿海地区㊂这与西属美洲的情况相反㊂西班牙殖民者禁止在沿海建立城镇㊂在 建立在矿业经济基础上的西班牙殖民统治地区,因矿物开采的需要,城市散布于大陆内地 ㊂②但是在随后的巴西矿业周期里,新建的城市均位于内地的矿产区㊂经济发展方向的转变使城市化进程具有了新的特征㊂米纳斯吉拉斯等地区贵金属矿的发现,诱使大批采金者和作为劳动力的黑奴涌进内地矿区,从而促进了内地城镇的诞生和发展㊂如现今的戈亚斯城就是在1727年由圣保罗的寻金者建立的㊂它原名叫比拉沃阿,直至1935年之前,是戈亚斯州的首府㊂另外,米纳斯吉拉斯州的欧鲁普雷图(黑金城,原名维拉里卡)㊁马托格543巴西城市化问题刍议㊀①②儒兰德尔㊃桑切斯㊃罗斯等:‘巴西地理“,圣保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13㊁412页㊂同上㊂643㊀张宝宇集罗索州的库亚巴,以及圣保罗州的坎皮纳斯等,均是建于18世纪矿业周期时的内地城市㊂在当时许多城市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在欧鲁普雷图的居民中,仅奴隶就有8万 15万人㊂然而,随着矿业周期的结束,一些城市因资金抽出和劳动力的外迁而衰败㊂在埃斯皮尼亚苏(Espinhaco)山区,至今还留存着矿业周期城镇的遗迹,成为巴西城市化进程的一种特有现象㊂三㊁自19世纪初起,巴西出现原有城镇规模扩大㊁新城镇不断涌现的高潮㊂1808年,葡萄牙王室迁到巴西里约热内卢㊂这不仅促使里约热内卢人口增加,而且其居民的构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㊂城市的基础设施和文化设施建设迅速发展,欧洲建筑风格被大量引进巴西,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大批各类技术人才进入城市㊂王室迁驻巴西,意味着里约热内卢城已升格为葡萄牙帝国的首都,同时也吸引了巴西大庄园主纷纷进城兴建豪华住宅,以便于其参加王室活动㊂此外,王室迁至巴西后随之而实行的巴西港口对友好国家开放政策,以及1822年巴西在政治上取得独立,都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的发展㊂此时,城市所扮演的角色已不再是 农村权力的延长,而成为政治权力新的中心 ㊂①1727年咖啡种植传入巴西北部㊂约在19世纪中叶,咖啡种植业在里约热内卢州的巴拉伊巴河谷一带取得重大发展,咖啡业成为巴西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㊂随后咖啡种植业又扩展到圣保罗高原和米纳斯吉拉斯州东南部一带地区㊂由于国外市场需求旺盛和新的种植地域生产条件优越,咖啡经济取得了空前的发展㊂咖啡业的繁荣促进了城市和港口的建设,也带动了铁路的建设,铁路沿线相继出现了一些新的城镇㊂在1832 1896年间兴起的新①儒兰德尔㊃桑切斯㊃罗斯等:‘巴西地理“,圣保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22页㊂。
巴西生态城市建设的启示
巴西生态城市建设的启示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的阶段,城市的数量已由1949年建国初期的136个,发展到目前600多个。
如何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把城市人E1、资源、社会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协调统一。
推进节约型社会的全面实现,是现代城市发展所面l临的不容回避的问题。
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
到目前为止.已有海南、吉林、浙江等省建设生态省,扬州、广州、长沙、杭州等一大批城市都提出了创建生态城市的目标。
一、何谓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城市建设这一概念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是解决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和最现实的途径。
生态城市作为城市建设的理想模式。
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简单地说它是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区形式,其特点为自然、城市、人融为一体,形成互惠互生结构。
从产业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它包括生态农业的实施;实现清洁生产,以全过程的污染控制代替末端污染处理;能源结构更为合理,可再生清洁能源成为能源结构的主体。
此外,生态交通、生态建筑、生态旅游、生态卫生、生态文明等也是生态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城市在国际上有着广泛的影响,目前全球有许多城市正在按生态城市目标进行规划与建设,世界各国都在探索生态城市的建设模式。
在这之中位于巴西南部的库里蒂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接近生态城市的城市,它的成功无疑可以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
二、巴西库里蒂巴市生态城市建设经验(一)公交导向式的城市开发规划在20世纪60、70年代,巴西库里蒂巴市就走上了低成本,人与自然尽可能和谐的生态城市发展道路。
城市拥有逐步拓展的一体化交通网络、道路网络,并采取了致力于改善和保护城市生活质量的各种土地利用措施。
首先,库里蒂巴市通过追求高度系统化的、渐进的和深思熟虑的城市规划设计,实现了士地利用与公共交通一体化;其次,城市还鼓励混合士地利用开发的方式,而且总体规划以城市公交线路所在道路为中心,对所有的土地利用和开发密度进行了分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西城市化的问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兼与中国城市化相比较【原文出处】延边大学学报:社科版【原刊地名】延吉【原刊期号】200602【原刊页号】58~62【分类号】C8【分类名】新思路【复印期号】200604【作者】李瑞林/王春艳【作者简介】李瑞林,王春艳,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摘要题】百花论坛【正文】1.1过度城市化与滞后城市化巴西属于过度城市化国家,巴西的过度城市化大约始于1950年。
1950-1980年的30年间,巴西的城市化水平从36.2%上升到了67.6%。
而同样的城市化水平增幅,发达国家多花了20年才实现。
在这一城市化增幅内,发达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2.5倍,而巴西只增加了60%,这说明巴西的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严重脱节。
到1996年,巴西城市化水平达到78.4%,2000年为81.4%,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仅为46%。
过度城市化带来的首先是城市人口过度膨胀。
1950-1970年间,城市人口以每年大约5%的速度增长,乡村的人口增长还不到2%;1970年之后,城市人口的增长有所下降,但仍然大于2%,而乡村人口却呈现出负增长。
第一大城市圣保罗1950年人口为250万人,1980年达到1350万人;同期,第二大城市里约热内卢人口由290万人增加到1070万人。
现在全国51%的人口居住在1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中,其中9个大都市占全国人口的29%。
其次是城市失业问题严重。
在巴西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经济发展所创造出的就业机会远远满足不了不断扩张的城市人口的就业需求。
1998年以来,巴西的失业率保持在两位数以上。
三是收入分配两极分化。
巴西贫富差距的悬殊程度在世界上是有名的,1960年基尼系数为0.5,1995为0.6。
1999年,占巴西人口1%的富人拥有国家53%的财富,而占人口20%的贫困家庭仅拥有2.5%的社会财富。
同年,全国贫困人口为5410万人,占总人口的34.9%。
赤贫人口为1360万人,占总人口的8.7%。
四是城市环境恶化。
由于城市规划的滞后和人口的迅速膨胀,城市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圣保罗已成为世界第四大受污染严重的城市。
与巴西不同,我国的城市化属于明显的滞后型城市化,也就是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水平。
据经济学家分析得出,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之间的合理比例范围是1.4-2.5:1,但中国的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比例一直小于1。
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人口因素。
中国人口基数庞大,人地矛盾突出,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其二,历史因素。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通过户籍政策强制地将农村剩余劳动力锁定在有限的土地上,阻止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
其三,中国长期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
通过国家整合资源,利用工农业价格剪刀差重点扶持重工业发展,导致工业化发展水平大大高于城市化进程。
改革开放后,尽管放开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户口限制,并开始了由市场导向的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但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压力与二元经济结构的历史影响,使中国滞后城市化特征仍然十分明显。
1.2城市化过程中区域差异明显巴西城市主要集中在东南部的沿海地区,区域城市化水平差异大。
1949年,东南部的GDP占了全国的2/3(67.5%),其中一半就是由圣保罗生产的(36.4%),而东北部的份额还不到14%,南部为15.2%,北部和中西部都是1.7%。
1995年,东南部、东北部、南部、北部和中西部分别为57.2%、13.7%、17.4%、4.9%、6.9%。
东南部尤其是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的快速增长导致了人口由落后地区和乡村地区向大都市的流动,推动了大都市的进一步发展。
到了1960年,圣保罗超过了里约热内卢成为了巴西最大的城市,城市人口将近380万,相比之下,里约热内卢有330万人。
虽然政府在上个世纪70年代后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一体化政策,但是仍然没有改变这种局面。
1940-1980年间,人口超过2万人的城市中,城市人口在东南部的份额由64%降低到了59%,北部由3%增加到4%,东北部由21%下降到19%,南部由12%上升到13%,中西部由零上升到5%。
虽然从整体上看,东南部的城市人口比重略有下降,但是仍然占据了全部城市人口的一半以上。
中国的城市化也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较快,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城市化的区域差距很大,主要体现在东部与西部间的差距:(1)从城镇人口比重来看,西部地区的城镇人口比重偏低。
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有关数据,全国共有城镇人口45844万人,占人口总数的36%,东部共有城镇人口22475万人,占城镇人口总数的44.82%,而西部仅有城镇人口8330万人,仅占城镇人口总数的29.05%,比东部低15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个百分点。
(2)从城市数量来看,西部地区的城市数量偏少。
城市数量的多少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城市化水平的变化,2002年全国共有城市660座,其中东部287座,占全国城市总量的43%,而西部仅有城市126座,所占比重不到全国城市总量的1/5、东部城市数量的1/2。
按每千万人口拥有的城市数量来说,全国平均为5.36个。
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为5.95个、5.41个和4.51个。
以每万平方公里拥有的城市数量来计算,到2002年,全国平均为0.73个,东部和西部地区分别为2.3个、0.26个。
西部地区的城市密度大约是全国平均的1/3,为东部的1/10。
(3)从城市规模来看,西部地区的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
2003年,在全国450个大城市中(包括大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东部有231座,占51.3%,而西部仅有63座,占14%。
(4)从城市结构来看,东部城市体系较完备,西部地区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比重明显偏低。
大城市发展的滞后导致大、中、小城市的发展极不协调,中间通道过小,导致西部城市体系内部功能传递和信息交流不通畅,严重制约着城市体系在西部发展中的作用。
1.3城市贫困问题巴西城市化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贫民窟。
联合国人类居住规划署将贫民窟(slum)定义为“以低标准和贫穷为基本特征的高密度人口聚居区”。
在发展中国家,贫民窟泛指非正式的居住地,城市贫困在这些地区体现得极为明显。
[6]根据巴西地理统计局的界定,贫民窟是指50户以上的人家汇住一起,房屋建筑无序,占用他人或公共土地、缺乏主要卫生等服务设施的生活区。
1987年,巴西全国约有2500万人居住在贫民窟。
1991年,贫民窟有3188个,2000年增加到3905个,分布遍及巴西所有的大城市,现在已发展到中等城市。
圣保罗州是贫民窟最多的州,有1548个。
里约热内卢市是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和世界十大著名旅游城市之一,城区人口有550万人,其中就有150多万人住在贫民窟里。
4万人以上的贫民窟20多个,一个大的贫民窟占地139万平方米,有贫民15万多人,是拉美最大的贫民窟。
巴西贫民窟形成的主要原因有:首先,土地占有严重不平等,大量农民没有土地。
巴西的土地集中率居世界第二。
据巴西地理统计局的统计,1996年占农户1%的农村土地所有者,占有土地总面积的45%。
2003年巴西的土地占有结构是:面积低于10公顷的农户占全部农户的31.6%,他们的土地占全部土地的1.8%;而面积超过2000公顷的农户只占农户总数的0.8%,但他们的土地占全部土地的31.6%。
[3]全国大部分良田掌握在大庄园主手中,其规模最大的可以达到几万、十几万公顷。
国家重视出口农业,而忽视了面向国内市场的小农,对农业的优惠政策补贴大都落在大中型农业企业主手中。
农村中小农户和无地农民处境艰难,形成大量的无地农民向城市的流动。
其次,过度城市化带来的是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农村人口大量涌进城市。
由于大批农民缺乏知识和技术,很难在现代工业部门中找到工作,而且城市经济发展所创造的就业岗位供不应求,失业率居高不下。
高失业率导致了城市贫困人口的增加。
近20年来,巴西城市人口增长了24%,贫民窟人口增长了118%。
目前居住在城市贫民窟中的就有3500万人,占全国城市人口的25.4%。
第三是城市规划、建房用地、基础设施、社区发展没有考虑低收入人群的要求。
生活在城市贫民窟的80%的人收入在最低工资标准以下,他们很难在城市获得建房用地和住房,又不能退回农村。
第四是公共政策不够完善。
如巴西的税收体制是根据各州工资标准确定税收,按税收贡献向各地返回,使地区差距拉大。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的贫困问题仍然被认为主要发生在农村地区,中国政府主要着眼于消除农村贫困。
当时城镇地区涉及到的城市贫困只是总人口的一小部分,主要是“三无”人员(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无法定赡养人、抚养人)。
到了20世纪末,中国城市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国有单位和城镇集体企业的工作岗位急速锐减。
缩减工作岗位与创造就业机会之间的“时间差”导致了下岗、失业问题,城市贫困问题日益凸显。
此时,城市贫困人口除了传统的“三无”人员外,还包括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停产或半停产企业职工、早退休或被拖欠退休金人员、因疾病与孤寡年老伤残等领取最低生活保障线的人员等。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化必然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
如果对各种关系处理得不好,我国的农村贫困将转移到城市,从而加重城市贫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