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学课件

合集下载

水文地质基础知识 ppt课件

水文地质基础知识  ppt课件
孔隙-松散岩层 裂隙-基岩 溶隙(溶穴)-可溶性岩石
空隙性
指岩石空隙的大小、多少、形状、分 布特点以及连通情况等。这些特性 对于地下水的埋藏、分布、运动有 重要的影响。
岩石中的空隙
松散岩层孔隙特点
孔隙率(度):一定体积岩石(包括孔隙)中孔隙体积所占的比例。
n Vn 100% V
影响松散岩层孔隙度的因素
“理想土”模型
颗粒排列方式和密实程度 颗粒大小和形状 分选程度 土壤结构(单粒、团粒结构) 其他因素:次生裂隙、根孔、虫孔等
裂隙
成岩裂隙 构造裂隙 风化裂隙
裂隙性
裂隙的方向、宽度、延伸方向、充填情况等。 裂隙率
Kr Vr V
溶穴
发生在可溶性岩石之中 具有继承性 岩溶率(溶隙率)
岩石空隙的特性(均匀性、方向性、连通性)
松散岩类:空隙分布均匀、连通性好 基岩裂隙:不均匀、具方向性、不同方向裂隙可形成裂隙网
络 可溶岩溶隙:极不均匀、很强的方向性、容易形成各自的岩
溶水流系统。
按含水介质的地下水分类
层。
支持毛细带 中间带 土壤水带
水文地质学研究的重点是饱水带。但包气 带作为补给通道作用也不容忽视。
地下水赋存
含水层
定义:饱含水的透水层,或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 层。
辨异:饱含水的弱透水层(粘土、沿粘土等);不含水的透 水层(沙漠、被疏干的含水层等)
隔水层
定义:不透水的岩层,或不能透过并给出一定水量的岩层。 辨异:隔水层的相对性,并非完全隔水-弱透水层
下可以进行三种状态的相互转化 全球水文循环是闭合系统,局部为开放系统 水文循环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换和其他物质的运移和聚集

2024版水文地质学基础ppt课件

2024版水文地质学基础ppt课件

水文地质学基础ppt课件CONTENTS•水文地质学概述•岩石中水存在形式与性质•地下水流动系统与补给排泄条件•孔隙裂隙岩溶发育规律及其对渗透性影响•不同类型含水层特征及其富水性评价水文地质学概述01水文地质学定义与研究对象水文地质学定义研究地下水分布、运动、形成、变化及其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以地下水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涉及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作用。

水文地质学发展历史及现状发展历史从19世纪中叶开始形成,经历了描述性、定量化和系统性三个阶段。

现状当前水文地质学已发展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广泛应用于水资源评价、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等领域。

水文地质学与其他学科关系与地质学的关系地质学为水文地质学提供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水文地质学则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专注于研究水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与水文学的关系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都研究水的循环和分布,但水文学更侧重于地表水的研究,而水文地质学则更关注地下水。

与环境科学的关系环境科学为水文地质学提供了宏观的研究视角和综合分析方法,水文地质学则为环境科学提供关于地下水环境的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撑。

岩石中水存在形式与性质02岩石中水存在形式吸附水附着在岩石颗粒表面或矿物晶体内部的水分子,受固体表面吸附力作用。

毛细水存在于岩石毛细孔隙中的地下水,受毛细力作用上升。

重力水在岩石大孔隙或裂隙中,受重力作用自由运动的水。

岩石中水物理化学性质溶解性水能溶解多种物质,形成水溶液,改变水的化学性质。

密度与温度水的密度随温度变化,4°C时密度最大,具有热传导性。

粘滞性水的粘滞性随温度降低而增大,影响地下水的流动。

表面张力水的表面张力使水滴呈球形,影响毛细水的上升高度。

岩石中水运动规律达西定律描述水在孔隙介质中的渗流速度与水力梯度成正比的关系。

渗流基本方程描述非饱和带与饱和带地下水流运动的偏微分方程。

地下水流系统由补给区、径流区和排泄区组成的统一整体,具有层次性。

地下水资源评价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开采技术经济条件等,对地下水资源数量和质量进行评价。

水文地质学基础共40页PPT课件

水文地质学基础共40页PPT课件

某地潜水等水位线图(平面)




由于潜水在重力作用下由高处向低处流动,一般情况下,潜水面不水平,是一个向排泄区微微倾斜的曲面 。 该曲面往往与地表面一致,但起伏比较平缓 。 潜水面首先受地表水文网密度和切割深度的控制。 在地形切割强烈地区,地下水补给河水,潜水面向河道倾斜;在河流的下游,河床往往高于地面,河水位高于潜水位,河水补给潜水,则潜水面向河流外侧倾斜。 潜水面形状还受含水层岩性及过水断面大小影响 含水介质透水性越强,其中潜水水面越缓;介质透水性越差,潜水面越陡。在均质的介质中,当潜水流经较大的过水断面时,其水力坡度变缓。
3.3 地下水分类
孔隙水
裂隙水
岩溶水
包气带
上层滞水
上层滞水
上层滞水
潜水
孔隙潜水
裂隙潜水
岩溶潜水
承压水
孔隙承压水
裂隙承压水
岩溶承压水
上层滞水(a) 、潜水(b)、承压水(c)
a
b
c
一、潜水与潜水含水层概念 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稳定含水层中的水。 自由表面—没有隔水顶板或只有局部隔水顶板,与大气直接相通,除大气压强外不受其它任何附加压强。 稳定—具有一定的空间连续性(范围),以与上层滞水区分。 潜水含水层:赋存潜水的岩层。 建筑房屋时的基坑排水,大堤堤角处的散浸渗漏(潜水)
3.1 包气带与饱水带
3.2 含水层 隔水层 弱透水层
一、基本概念 饱水岩层中,根据岩层给水与透水能力而进行的划分: 含水层(Aquifer): 是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各类砂土,砂岩等 隔水层(Aquifuge): 不能透过与给出水或透过与给出的水量微不足道的岩层——裂隙不发育的基岩、页岩、板岩、粘土(致密) 弱透水层(Aquitard): 渗透性很差,给出的水量微不足道,但在较大水力梯度作用下,具有一定的透水能力的岩层——各种粘土,泥质粉砂岩、砂质页岩

2024版《水文地质学基础》ppt课件

2024版《水文地质学基础》ppt课件
受地形、地貌、岩性、构造、气候等因素控制,不同地区地下水的分布和富集 程度有很大差异。
地下水循环过程及补给排泄关系
地下水的循环过程
大气降水、地表水、土壤水等通过入渗、径流等方式转化为地下水,地下水再通过 蒸发、泉流、人工开采等方式排泄到大气或地表。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关系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有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凝结水等,排泄方式主要有泉流、蒸 发和人工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等。在天然条件下,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研究人类活动(如开采、灌溉、排水等)对地下水运动的影响,通过数
值模拟预测和评价其可能产生的后果。
03
地下水污染运移模拟
针对地下水污染问题,建立污染物运移的数学模型,通过数值模拟预测
污染物的扩散范围、速度和浓度变化,为污染治理提供依据。
水文地质勘察方法与
06
技术手段
水文地质勘察任务和内容
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地形地 貌、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地理条 件及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下水分 布与埋藏条件等地质状况。
改变地下水流场
工程建设可能改变地下水的补给、 径流和排泄条件,导致地下水位 下降或上升,影响地下水动态平 衡。
破坏含水层结构
工程开挖、填筑等活动可能破坏含 水层的连续性,导致地下水渗流路 径改变,影响地下水的赋存状态。
引起地面沉降
抽取地下水或工程降水等行为可能 导致土层压密,引发地面沉降,对 地面建筑和基础设施造成威胁。
开发利用现状
全球范围内,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程 度不断提高,但存在过度开采、污染 等问题。
前景展望
随着科技进步和环保意识提高,未来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将更加注重可持 续性,采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实 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

2024年水文地质学课件-(含)

2024年水文地质学课件-(含)

水文地质学课件-(含附件)水文地质学课件一、引言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涉及到地下水资源的形成、分布、运动、化学成分以及与岩石、土壤等地质体的相互作用。

水文地质学对于理解和管理地下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本课件旨在介绍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二、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2.含水层和隔水层:含水层是指能够储存和传递地下水的岩石或土壤层,而隔水层则是指不能储存和传递地下水的岩石或土壤层。

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分布和性质对于地下水的流动和储存具有重要影响。

3.地下水流动:地下水流动是指地下水在岩石和土壤中的运动过程。

地下水的流动受到重力、压力差和地质构造等因素的影响,其流动速度较慢,通常以米/天或米/年为单位。

4.地下水循环:地下水循环是指地下水从地表水体、降水等水源进入地下,经过流动、储存和排泄等过程,最终返回地表水体的循环过程。

地下水循环对于维持水资源平衡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三、水文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地下水勘探:地下水勘探是指通过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探、钻探和试验等方法,了解地下水的分布、性质和储量等信息。

地下水勘探是水文地质学研究的基础,对于水资源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2.地下水模拟:地下水模拟是指利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技术,模拟地下水的流动、传输和化学反应等过程。

地下水模拟可以帮助预测地下水的动态变化,为水资源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地下水监测:地下水监测是指通过监测井、水位计、水质分析等手段,对地下水的水位、水质、水温等参数进行长期观测和分析。

地下水监测可以帮助了解地下水的现状和变化趋势,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依据。

四、水文地质学的应用1.水资源开发和管理:水文地质学可以为水资源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包括确定水源的位置和储量、评估水资源的可持续性、优化水资源配置等。

2.环境保护和治理:水文地质学可以帮助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包括地下水污染的监测和治理、废物处置场的选择和管理等。

《水文地质学》PPT课件

《水文地质学》PPT课件

承压水初见水位(H1)
承压水位(测压水位)(H2) ➢承压水位埋深(H)
承压水(层间水)主要特点
特点: • a、有稳定的隔水顶板和底板,没有自由水
面,水体承受静水压力; • b、与外界联系较差,水位、水量、水质等
2、有关空隙的几个基本概念
孔隙:组成松散岩石的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 裂隙:应力作用下坚硬岩石破裂变形产生的。可分为成岩裂隙、
构造裂隙和风化裂隙; 溶孔(洞):可溶的沉积岩在地下水溶蚀下产生的空洞; 孔隙度φ:某一体积V岩石中孔隙体积Vn所占的比例
φ = Vn / V 裂隙率Kr :裂隙体积Vr与包括裂隙在内的岩石体积V的比值
径流与大气圈地表水的联系潜水与大气圈地表水联系密切积极参与水循环动态变化显著与大气圈地表水的联系较弱动态较稳定精选ppt55潜水潜水承压水层间水承压水层间水等水位等水位潜水等水位线表示了潜潜水等水位线表示了潜水面及含水层顶面水面及含水层顶面承压水等侧压水位面是承压水等侧压水位面是一个虚构的面钻孔打一个虚构的面钻孔打到该高度上取不到水到该高度上取不到水必须打到含水层顶面才必须打到含水层顶面才能见到水能见到水对水量对水量增减的增减的反映反映补给和排泄时主要表补给和排泄时主要表现为潜水位和含水层厚现为潜水位和含水层厚度的变化度的变化厚度变化不明显主要厚度变化不明显主要表现为侧压水位变化表现为侧压水位变化资源补资源补潜水积极参与水循环资潜水积极参与水循环资源易恢复补充但由于受源易恢复补充但由于受气候影响大含水层厚度气候影响大含水层厚度有限资源缺乏多年调节有限资源缺乏多年调节不易恢复补充但含不易恢复补充但含水层厚度一般较大往水层厚度一般较大往往具有良好的多年调节往具有良好的多年调节精选ppt56本章完精选ppt57已知一个钻孔已知一个钻孔aa井底含水层的深度为井底含水层的深度为960960米

水文地质学第一章ppt课件

水文地质学第一章ppt课件
地下水的运动
地下水在重力作用下由高处向低处运 动,同时受地质构造、地貌、气候等 因素的影响。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地下水的补给
主要通过大气降水、地表 水渗入等方式进行补给。
地下水的径流
地下水在补给区接受补给 后,沿一定路径向排泄区 运动。
地下水的排泄
地下水通过泉水、蒸发、 人工开采等方式排泄到地 表或大气中。
本课程的学习目标与要求
学习目标
掌握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水文地质问题的能 力。
学习要求
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按时完成作业和实验报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02
地球的水圈与水循环
地球的水圈组成与特点
水圈的组成
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地下水等。
水圈的特点
连续而不均匀,不断循环运动,与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等相互作用。
透水性
01
指岩石允许水透过的能力,用渗透系数表示。
给水性
02
指岩石在重力作用下能释放出一定水量的性质,用给水度表示。
透水性与给水性的关系
03
透水性好的岩石,其给水性一般也较好,但两者并非完全对应。
岩石的持水性与释水性
持水性
指岩石在饱水状态下保持水分的能力。
释水性
指岩石在失水状态下释放水分的性质。
持水性与释水性的关系
利用卫星或航空遥感影像,解译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水文地质试验的类型与实施
抽水试验
通过抽水设备在钻孔中进行抽水,观测地下水位变化,计算水文 地质参数。
注水试验
向钻孔中注入水,观测注水量和地下水位变化,判断含水层富水 性。
压水试验
通过一定压力将水压入钻孔中,观测压水量和地下水位变化,评 估含水层渗透性。

《水文地质》课件

《水文地质》课件

● 06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水文地质的基本 概念
水文地质是研究地下水运动规律和地下水与地质环境关系 的学科,通过对地下水系统的深入了解,可以更好地应用 于环境保护和工程建设中。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也是未来的 重要方向。
地下水运动规律
地下水循环
描述地下水在地球 中的循环方式
地下水排泄
解释地下水的排泄 方式
01 矿区地下水的运动规律
地下水在矿区中的流动特点
02 矿产开采影响
矿产开采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
03
矿产开采对地下水的影 响
矿产开采活动可能导致矿区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紧缺,地 下水质污染等问题。矿产开采对周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较大,需要进行科学评估和合理控制,以保护地下水资源的 可持续利用。
学习方法
结合理论与实 践
多进行案例分析
加强动手能力
多进行田野调查和 实验
评估方式
课堂测验
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 度
作业与实验报告
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独立思 考能力
参考书目
《水文地质学》
深入了解水文地质 领域的理论知识
《水文地质与 水文地质工程》
应用水文地质知识 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 02
第2章 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
● 04
第4章 地下水与地质环境
岩溶地质特点
岩溶地质是一种特殊的地质构造,其特点包括岩溶溶蚀作用 强烈、地下水流动通道复杂等。岩溶地质景观丰富多样,例 如溶洞、溶岩地貌等,对地下水运动有重要影响。
岩溶地下水运动规律
溶蚀作用影响
溶蚀作用形成的裂 隙是地下水流动通

水文特性
地下水水位波动大, 水质多变
能够运用水文地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水文地质学》ppt课件(2024)

《水文地质学》ppt课件(2024)

01
02
03
04
水均衡法
通过计算区域水均衡要素,评 估地下水资源量。
解析法
利用数学物理方程描述地下水 运动,通过解析解计算资源量

数值法
建立地下水数值模型,模拟地 下水运动过程,评估资源量。
综合法
结合多种方法,综合考虑地质 、水文、气象等因素,进行综
合评价。
2024/1/29
16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问题
定义
研究地下水的分布、形成、运动 、化学和物理性质及其与周围环 境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特点
综合性、区域性、实践性、预测 性。
4
水文地质学研究意义
水资源评价与合理开发
为水资源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指导水资源的合 理开发和利用。
工程地质问题
研究地下水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预测和防治 工程地质问题。
环境地质问题
物探
2024/1/29
应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如电法、磁 法、重力法等,间接推断地下水的分
布和埋藏条件。
钻探
利用钻探设备向地下钻进,获取岩芯 、水样等资料,揭示地下水的赋存状 态。
化探
通过采集和分析地下水、地表水、土 壤和岩石等样品中的化学元素和化合 物,了解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21
水文地质图编制和成果表达
2024/1/29
8
地下水循环过程
01
02
03
地下水的补给
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 水等通过包气带下渗,成 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
2024/1/29
地下水的径流
在重力作用下,地下水由 高处向低处流动,形成地 下径流。
地下水的排泄
通过泉、人工开采、蒸发 等方式排泄到地表或大气 中。

水文地质学课件

水文地质学课件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地球上的水·自然界的水循环·与水文循环有关的水文、气象要素第一节地球上的水一.地球上水的存在:不仅存在于大气圈、地球表面、岩石圈和生物圈中,也存在于地球深部的地幔乃至地核中。

二.浅部层圈水与深部层圈水1.定义浅部层圈水:从大气圈到地壳上半部的水。

包括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及生物体中水。

深部层圈水:地壳下部到下地幔中的水。

2.深部层圈水·地壳下部深约15~35KM处,地温达400℃以上,压力也很大,为压密的气水溶液。

·不以普通液态水或气态水形式存在,而是呈离解状态的水,其与地壳矿物内部的结合水均是非自由态存在的水。

·地球深层圈水和矿物结合水与地球浅层圈自由水是相互联系、转化的整体。

·广义的水圈包括地球各层圈中以各种不同状态存在且相互转化的所有水。

第二节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构成一个系统。

这一系统内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即是自然界的水循环。

自然界的水循环按其循环途径长短、循环速度的快慢以及涉及层圈的范围,可分为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两类。

1.水文循环: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水文循环的速度较快,途径较短,转换交替比较迅速。

2.小循环与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为大循环。

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称为小循环。

3.地下水资源具有以下特点:·可恢复性。

·系统性:和地表水资源密切联系和相互转化·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有较大的储量和较大的调蓄能力·复杂性4.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上地幔软流圈对流运动时的水分循环·在成岩、变质和风化作用过程中水分子的分解与合成转换及分子态水进入矿物或从矿物中脱出形成再生水的转换第三节与水文循环有关的气象、水文因素1一.主要气象要素降水、蒸发、湿度、气温和气压二.水文要素流量、径流总量、径流模数、径流深度和径流系数气温·气温随时间的变化是指一个地区气温的昼夜变化、季节变化和多年变化。

水文地质学课件ppt课件

水文地质学课件ppt课件
岩石水理性质的意义
影响地下水的赋存状态、分布规律、运动特征以及地下水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等。
达西定律是描述地下水运动的基本定律,它表明地下水的运动速度与水力梯度成正比,而与地下水的粘滞性成反比。
地下水运动基本规律
包括含水层的渗透性、地下水的粘滞性、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气候条件等。
地下水运动的影响因素
生物性污染
加强污染源监管,减少污染物排放。
源头控制
采取工程措施,如截污沟、防渗墙等,防止污染物进入地下水。
过程阻断
对已污染的地下水进行治理,如抽出处理、原位修复等。
末端治理
04
CHAPTER
水文地质调查方法与技术
03
研究地下水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01
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为水资源评价、开发利用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
生态环境保护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水文地质学将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更大作用,如地下水生态修复、土壤污染治理等。
多学科交叉融合
未来水文地质学将与更多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形成更为综合的研究领域和应用方向。
国际化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水资源和环境问题,推动水文地质学的国际化发展。
02
预测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提出防治措施和建议。
水文地质测绘
通过野外实地观察和测量,收集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气象等资料,编制水文地质图件。
遥感技术应用
利用卫星、航空等遥感技术获取大范围、多时相的地表信息,提取与水文地质相关的特征信息,为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提供重要手段。
利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如重力、磁法、电法、地震等)探测地下岩层的物理性质差异,推断地下水的赋存状态和运移规律。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件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件

03
严格执法
加强地下水管理执法 力度,严厉打击非法 开采、污染地下水等 行为。
04
监测与预警
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 体系,及时掌握地下 水变化情况,发布预 警信息。
06
水文地质灾害及其防治对策
Chapter
水文地质灾害类型及成因机制
地面沉降
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土层压密,引起地 面下沉的现象。
地裂缝
通过钻探揭露含水层,获取地下 水文地质参数,如水位、水温、 水质等,同时可进行抽水试验和 长期观测。
水文地质勘察报告编写要求
报告内容应全面、准确、客观 地反映勘察工作成果,包括勘 察目的、任务、方法、工作量
及质量评述等。
对勘察区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 深入分析,提出合理的地下水 资源评价、开发利用和管理建
水文地质灾害防治对策与措施
加强地下水管理
合理规划地下水开采布局和开采量,防止过量开 采导致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
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实时监测地质灾害动态 变化,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ABCD
工程地质勘察与评价
在工程建设前进行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和评价, 查明地质条件和潜在地质灾害风险。
地质灾害治理与修复
04
水文地质勘察技术与方法
Chapter
水文地质勘察目的与任务
目的
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为地下水资源评价、开发利用和管理提供基础资料;为工程建设提供水文地 质依据,防止和减轻地质灾害。
任务
基本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含水层与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分布及埋藏条件;地下水类型、补 给、径流、排泄条件及动态变化规律;地下水水质、水量及开发利用条件等。
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地下水开采或地表水渗 透等因素导致地面出现裂缝。

水文地质学课件pdf

水文地质学课件pdf
水文地质学课件pdf
目录
• 水文地质学基本概念与原理 • 地下水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 • 地下水污染与防治技术 • 岩溶地区水文地质特征与工程问题 • 裂隙岩体水文地质特性与工程应用 • 专门性话题讨论与前沿动态分享
01
水文地质学基本概念与原理
Chapter
水文地质学定义及研究对象
水文地质学定义
研究地下水分布、运动、形成、 变化及与周围环境相互关层、隔水层、地下水流、水质、 水温等。
地下水赋存条件与分类
赋存条件
地下水的赋存需要具备一定的地质构 造、岩性、地貌、气候等条件。
分类
根据埋藏条件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 、承压水;根据含水层性质可分为孔 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06
专门性话题讨论与前沿动态分 享
Chapter
海量数据处理在水文地质领域应用前景
大数据技术在水文地质领域的应用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水文地质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挖掘,揭示地下水运动规律和水资 源分布特征。
数据驱动的水文地质模型
基于海量数据,构建高精度、高分辨率的水文地质模型,为地下水资源的评价、管理和保 护提供科学依据。
岩溶地区地下水水质一般较好, 但易受污染,且污染后治理难度 较大。
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岩溶问题探讨
01
02
03
地基稳定性问题
岩溶地区的溶洞、溶蚀裂 隙等导致地基承载力降低 ,易引发地基失稳问题。
渗漏问题
岩溶地区的溶蚀裂隙、管 道等构成地下水的运移通 道,易引发工程渗漏问题 。
突水突泥问题
在隧道、矿井等地下工程 中,岩溶地区的突水突泥 问题严重威胁施工安全。
地下水污染与防治技术
Chapter
地下水污染来源及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d-qw 第五章 地下水化学成份及形成 19
水中的H2S气体具有臭鸡蛋味。 ①来源:主要来自硫酸盐的还原,另外可来 自火山喷发气体的析出。 还原时: SO42-+2C+2H2O→H2S+2HCO3-
2.H2S
chd-qw
第五章 地下水化学成份及形成
20
②环境:
H2S的生成说明是在缺氧环境下,因为O2较 S活泼,大量氧存在,硫将失去电子而被氧化, 而在无氧时,硫才成为氧化剂,得到电子被还 原。另外,必须在脱硫细菌的作用下,并且有 有机质的存在。 H2S一般出现在封闭的地质构造中,H2S的 大量出现,说明地下水循环不畅,补给量受到 限制,一般地下水(浅层)基本不含H2S。 H2S含量大于2mg/l的地下水为H2S矿水, 洗浴可治疗皮肤病,在深层水中,特别是在油 田水中,H2S含量可以很高,保加利亚一油田 地下水中H2S含量高达10g/l。
chd-qw 第五章 地下水化学成份及形成 15
厌氧细菌 anaerobic bacteria
chd-qw
第五章 地下水化学成份及形成
16
一个大气压下,温度与氧含量的关系: 温度℃ 氧 10.06 9.09 cm3/l 10.19 7.87 7.04 6.36
chd-qw 第五章 地下水化学成份及形成 22
②含量:
一般地下水CO2 含量小于40mg/l,最大 时也不超过150mg/l。 但CO2含量有时很高,我国江西省浔邬 县 横 迳 温 泉 含 CO2 725 mg/l, 冷 泉 含 CO2 1263 mg/l。(2005年数据) 黑龙江省乌尼阿尔山矿泉含CO2 2190 mg/l。 前苏联高加索矿水中1300m深处, CO2含量达40g/l。
chd-qw 第五章 地下水化学成份及形成 3
§ 5.1 概述
在地下水中,就其组分而言,有:有 机物、无机物、气体、微生物和元素的同位 素组分。 就元素在水中的存在形式又有:单一 离子、分子、复阴离子、化合物和络合物。 就水溶液的类型,可以分为:真溶液、 胶体溶液和悬浮液。 所以说:地下水是一种复杂的溶液。
2HNO3→2HNO2→2HNO→N2
第五章 地下水化学成份及形成 chd-qw 18
④如何判断非大气来源的氮
用氩、氪、氙与氮的比值确定 大气中它们的比值恒定(Ar+Kr+Xe)/N2=0.0118 =0.0118 大气来源 <0.0118 N2多,有非大气来源 >0.0118 一般Ar(氩)多 如果地下水中上述比值正好等于0.0118,说明氮 无其它来源,仅大气起源。 如果小于0.0118,因Ar、Kr、Xe均为惰性气体, 不会与其它物质化合而减少,所以小于0.0118时,说 明N2含量比大气来源的多,多余的N2则为非大气来源。 如果比值大于0.0118则可能是含放射性同位素, Kr40 较多,因为Kr40 衰变后可变成Ar(氩),增大Ar 的含量,比值增大。
chd-qw 第五章 地下水化学成份及形成 12
5.2.2 地下水的其它物理性质
1.比重
2.颜色
3.透明度
4.放射性
chd-qw
第五章 地下水化学成份及形成
13
§ 5.3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 5.3.1 主要气体成分
地下水中气体含量尽管很少,但对其研究: ①可以帮助弄清地下水赋存的环境;
②对其它组分的存在影响很大。
chd-qw
第五章 地下水化学成份及形成
2
§5.1 概 述 一、地下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 是十分复杂的溶液solution
水是良好的溶剂,这是水最突出的特性。 地下水运移于岩石空隙中,由于水的这种特 征,必然要和岩石发生相互作用,使岩石溶解, 就此而言,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 盐分进入地下水中,因而自然界的水是非单 纯的纯净水,而成为一种溶液。由于在地下径流 的过程中,环境不断地发生变化,物理化学条件 不断改变,所以这种溶液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最终使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变得非常复杂。
chd-qw
第五章 地下水化学成份及形成
17
③反映的环境:地下水中氧的多少,表明了地下水
所处的氧化还原的环境。O2较N2活泼的多,当处在封 闭环境中或水源被有机物污染时,由于氧化作用,溶 液氧很快被消耗,当得不到补充时,氧缺少;厌氧细 菌繁殖并活跃起来,有机物质发生腐败作用,使水源 产生臭气。 现在在2000~3000m深的卤水中,发现有高浓度 的氧(200 cm3/l),可能是由于放射性元素的放射 作用产生的。 N2 主要起源于大气,如水中N2 单独存在(没有 O2),说明O2 已耗尽,体系处于较为封闭的还原环境, 否则氧将得到补充。 在封闭环境中,去硝化作用可将NO3-、NO2- 分 解并析出自由N2,其反应式为:
成分
地下水中以离子形态存在的成分 很多。天然水中普遍存在,且含量较 大的通常有七种。
chd-qw
第五章 地下水化学成份及形成
26
1.Cl- negative chloride ion
氯在地壳中仅为0.017%,但在地下水中广泛分布,且 有时含量很高,为什么? ①Cl在元素周期表中是第七主族第三周期。决定了它 不容易形成难溶矿物,即一般氯盐溶解度都比较高。 ②除热带潮湿地区的红壤因表面有特异的电化学性质 外,一般土粒表面很难将这样一种离子半径大,表 面电荷多的离子吸附到其表面,即氯离子不容易被 土粒表面吸收。 ③氯离子不能被生物所积累,一般不被植物或细菌吸 收,即使吸收,不被积累,排放仍在水中。 由于上述三个原因,因而决定了氯离子在水中含量可 以很高,又因为它不易被吸附,不易沉淀,可以随 水流的流动而蔓延,具有很强的迁移能力,因而决 定了它在水中分布广泛。
chd-qw 第五章 地下水化学成份及形成 9
chd-qw
第五章 地下水化学成份及形成
10
chd-qw
第五章 地下水化学成份及形成
11
5.2.2 地下水的其它物理性质
一般地下水都是无色、无味、无气味、透明、低 盐量的液体。当地下水中含有某些化学成分时,其物 理性质就发生了变化。如: 含H2S → 绿色 → 臭鸡蛋味 Fe2+ → 淡红褐色 → 铁腥味 Fe3+ → 淡蓝绿色 → 淡墨水味 腐植质 → 暗黄色 → 鱼腥味 H2CO3 → 甜味 有机质 → 甜味(不适于饮用) NaCl → 咸味 Na2SO4 → 涩味 MgCl2或MgSO4 → 苦味 H2S+碳酸气 → 酸味
地下水中的气体成分:
空气来源 N2 O2 CO2 Ne(氖) Ar(氩) 生物来源 CH4 CO2 N2 H2S H2 O2 化学来源 CO2 H2S H2 CH4 CO N2 HCl HF SO2 Cl2 放射性和核反应来源的气体 He(氦) Rn(氡)
chd-qw 第五章 地下水化学成份及形成 14
chd-qw 第五章 地下水化学成份及形成 21
3.CO2carbon dioxide:
①来源:a.浅部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b.深部高温条件下CaCo3的分解; (400℃ ) CaCo3 CaO+CO2↑ ←-→ c.大气 空气中CO2 按体积只占0.03%,这样的分压仅相当 于1升蒸馏水中溶解0.5mg的CO2。但天然地下水中 CO2 含量常较高,有两方面可能的原因:一是CO2 气 体较重,愈向下分压愈大,有人测得在地下6m深处空 气中CO2含量达7%;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包气带的生物 作用。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空气中CO2 显著增加, 补给地下水的CO2增大。
1.氧和氮
①来源:
主要来自大气,随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入渗一起进入地下;也 有生物来源;对氮还有化学来源。
②影响氧含量的因素:
(1)淡水含量高。氧在水中的溶液度较大,在15℃、 1 0 1 3 24 . 6 2 Pa( 一 个大 气 压 )下 , 每 升蒸 馏 水 可溶 解 氧 10.06mg(7.04cm3/l)。 (2)矿化度大的水、氧含量少。对于矿化度大的水,其它离 子成分含量很高,氧作为一种氧化剂,易于氧化其它成分而 消耗,海水的溶液氧仅为淡水的80%。 (3)地下水埋藏越浅,越容易获得大气中的氧,氧含量较大, 否则则相反。 (4)温度越高,溶解氧越少。
chd-qw 第五章 地下水化学成份及形成 28
②来源:
A.NaCl与其它Cl- 的化合物的溶解; B.含Cl-的矿物如方钠石、氯磷灰石的溶解; C.沿海地区海水飞沫,海水入浸; D.火山喷发物中,Cl2含量较多,到大气中, 随大气水入渗; E.西北干旱地区地表常结了一层盐皮,随降 水溶解带入地下; F.工业污染、排放废水; G.动物体中排出。
chd-qw 第五章 地下水化学成份及形成 7
§5.2 地下水的物理、化学性 质(physical characteristic)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包括: 水 温 temperature、 颜 色 color、 透 明度transparence、味道taste、气味 odor、比重、放射性、导电性electric conductivity等。
chd-qw
第五章 地下水化学成份及形成
4
二、研究地下水化学成分的意义
1.帮助阐明地下水的起源、形成和分布; 2.完善成矿理论; 3.找矿标志; 4.宝贵的液体矿产和矿水; 5.工农业及饮用水等都有水质要求。
chd-qw
第五章 地下水化学成份及形成
5
三、水化学成分形成作用研究 方法的指导思想
以前学者们的研究偏重于分类,如 阿廖金分类,舒卡列夫分类,及各种离 子含量的比例。现在的研究趋势主要是 从水岩体系来研究。水与岩石是相互作 用的体系,我们把这归结为水文地球化 学体系,在溶液与介质的化学场中,以 热力学方法来研究溶液的平衡。
chd-qw
第五章 地下水化学成份及形成
8
5.2.1 地下水的温度
地壳表层有两个热能来源:一个是太 阳的辐射,另一是来自地球内部的热流。根 据受热源影响的情况,地壳表层可分为变温 带、常温带及增温带。 地下水的温度受其赋存与循环处所的地 温控制。处于变温带中的浅埋地下水显示微 小的水温季节变化。常温带的地下水水温与 当地年平均气温很接近。增温带的地下水随 其赋存与循环深度的加大而提高,成为热水 甚至蒸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