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个问题李凯中

合集下载

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教改探讨

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教改探讨

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教改探讨作者:张艳红范建伟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24年第14期摘要: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从教学实践来看,该门课程在思政元素、思政案例的挖掘,思政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学时安排,教师思政意识和思政教学能力、教学方法等方面还存在不足。

因此,需要进一步强化课程思政元素和思政案例的挖掘与融入,优化理论教学和思政教学的学时安排,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思政教学能力,同时多管齐下,提高学生主动发言的积极性。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初探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24.14.0710引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全国重要会议上发表一系列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讲话,把思想政治工作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根据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各专业、各类课程要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

1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要性1.1是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迫切要求政治经济学课程资本主义部分的内容以马克思的《资本论》为基础,马克思的《资本论》出版至今已经超过150年,有人认为马克思的理论已经过时,政治经济学课程也被看作是一门枯燥的理论课程,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实际上,马克思的《资本论》是真正对人类发展进程产生过影响的理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和运行规律的分析至今仍会引起人们的共鸣。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相结合,指导了中国的革命和改革开放实践,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系列重要思想。

《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改革路径探究

《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改革路径探究

《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改革路径探究摘要:课程思政是高校实现全方面育人、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政治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基础学科,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正是经济学面临着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政教学脱节、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政治意识薄弱、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以及学生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因此需要根据课程特点,制定明确的思政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强教师的思政意识,探究适合新时代大学生特点的思政教学模式。

关键字:课程思政;政治经济学;路径一、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意义《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科中最古老的一门基础学科,是其他各个经济学分类学科以至于整个经济学学科体系的理论基础,将政治经济学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对于师生教育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1.1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政治觉悟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处于逐渐成熟的时期,但随着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使得现代大学生受到诸多不稳定、矛盾因素的影响。

同时,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增多,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她们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

而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与变迁,科学地说明了当今世界两种社会经济制度的经济运动规律,并为其他学科提供方法论指导,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始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和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政治觉悟。

1.2有利于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我国一直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高校要立足育人目标,将育人和价值塑造理念贯穿至所有课程,坚持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相结合。

政治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学科体系的理论基础,需将思想政治知识与经济学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掌握专业的知识技能,而且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品德好、素质高且能力突出的优秀人才,实现全方位育人。

二、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课程思政虽取得初步成效,但仍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结构大于功能”的问题2.1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政教学脱节长期以来,高校的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具有明确分工,部分教师认为专业课负责智育,思政课程负责德育,二者各自为战,泾渭分明。

浅析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问题及建议

浅析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问题及建议

浅析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问题及建议作者:杨艺瑾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03期[摘要]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在不断的改革更新,在此过程中很多教学问题不断出现。

本论文浅析了某些教学问题,并提出了几点自己的建议。

论文中,对政治经济学的概念进行了详析并对其进行了分类。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概述;分类;教学改革;问题;建议[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0192-02一、政治经济学的概述及分类(一)概述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购买及出售以及法律、社会习俗惯例,以及政府之间的关系的一门独立学科。

起源于道德哲学,主要受到18世纪发展起来的政治,社会经济的影响。

19世纪,“Economics”(经济学)一词代替了“Political Economy”(政治经济学)。

不过一个的著名学者William Stanley Jevons,倡导用数学模型解决经济问题,并且建议将政治经济学变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

我们今天所说的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在含义上有很大的差异。

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和源自芝加哥和维吉尼亚州学院产生的公共选择学说等等。

(二)分类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在马克思的重要著作资本论中,马克思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批判。

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劳动的付出没有得到同样的回报,剩余价值被没有付出劳动的“资本”所剥削。

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产品的社会化必然会导致产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解决的办法只有实行计划经济,实施计划经济就要不断的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同事马克思发现了经济规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经济学领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2.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以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代表作,他认为市场有自动的调节功能,强调市场自由竞争,减少认为干预,政府对市场经济是一种辅助作用,它主要的职责是维护市场竞争的秩序。

关于《政治经济学》教学难点及其对策分析

关于《政治经济学》教学难点及其对策分析

关于《政治经济学》教学难点及其对策分析摘要:《政治经济学》中包涵着许多定义、范畴等抽象的内容,和生活实际联系较远。

本文从《政治经济学》的教学难点入手,并寻求其解决的对策,从而为《政治经济学》的教学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教学难点对策分析一、《政治经济学》教学难点1.劳动创造价值。

政治经济学中谈到劳动在人和自然之中,是借助于劳动资料完成的,需要和生产相结合才能产生价值,因此生产要素在价值的创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具有使用价值,虽无法衡量,但都是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

通过劳动生产的商品中,其劳动包括具体和抽象劳动。

人类在劳动中在一定的物质上有一定的耗费,这就产生了具体劳动;同时人类在劳动中消耗了体力,称之为抽象劳动。

这些都能确定商品的价值。

2.人的劳动影响价值。

人的劳动影响到商品价值的产生,也是其创造的唯一源泉。

随着社会物质水平的提高,各个生产要素都会对商品的价值形成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这就需要在商品价值的创造中把握劳动和生产要素的相互关系。

在劳动之外的其他生产要素是否能创造价值?劳动生产的结果从表面上来看都是人类本身所创造的价值,这些都离不开生产要素,由此可见,商品的生产价值是由人的劳动和其他的生产要素而共同创造的。

生产结果是人类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只有通过人类的劳动才能实现;其他的生产要素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人类的劳动效率,从而影响到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其他的生产要素如科学技术本身不能成为价值的源泉,虽然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虽然它的进步作用显而易见,但与劳动创造价值理论并不产生冲突。

同时物质资料的劳动不会产生价值,也不会成为价值的源泉。

综上,可以说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

3.劳动价值论与分配制度理论。

不同的商品通过交换产生价值,其提供的效用决定其价值的高低。

商品的价值不只是能通过劳动来创造,还要通过在生产的过程中各个生产要素共同去产生,各生产要素都参与商品价值的创造,提供了生产性的服务。

关于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10页文档资料

关于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10页文档资料

关于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中国经济学教学目前存在“两张皮”即学生需要学习两门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在培养经济学专业学生的过程中具有什么重要的地位。

因此,搞好《政治经济学》的课程建设是十分重要的。

作为经济学科的理论基础,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政治经济学的教学改革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当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文拟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对几个问题思考,以期教学改革取得更好效果。

一、明确教学目标专业课《政治经济学》的教学目标是什么?一直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比较迷茫的问题。

(王梅、李建权,2006)“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确定政治经济学的教学目标,应当从传道、授业、解惑这三个方面考虑。

经济学专业学生选择经济学专业,他们需要成才,即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真正人才。

学生成为经济学专门人才的愿望要求政治经济学确立以下教学目标:第一,政治经济学在“传道”方面就是要给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和学习的方法。

政治经济学的不仅是经济理论学科而且是思维学科。

政治经济学作为思维科学包含一个方法论的体系,这个体系以唯物辩证法为根本大法,以此为基础形成抽象分析法、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归纳演绎法、定量分析法、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方法等方法论体系。

因此,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应该包括思维方法的培养,即培养学生学会用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去思考,去独立地分析解决问题。

第二,政治经济学在“授业”方面就是要向学生进行经济学基本知识的教育,让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础知识,为下一阶段学习其他经济学学科打好基础;同时要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政治经济知识和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解释经济现象的能力。

经济学基本知识只是告诉学生经济事物和经济现象是什么的问题,还没有告诉学生为什么及这些现象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什么的的问题。

通过对经济规律的揭示,我们就是要告诉学生生活中的经济事物与经济现象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具有客观必然性的关系。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个问题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个问题
方式存留于公有企业 , 表现为国家的红利 。 在大量存在的非
这是沿用 2 0世纪 8 0年代 时期教 育部的统一计划 。 我上这 门
课好些年 了,总听到学生有 “ 难学”“ 难领 会”之类的抱怨 。 这应该不是个别教 师教 学中的问题 。 本人 同意辽宁大学周健
公有制经济 中, 剩余价值 的生产和分配则采取 了最一般的形 式。 对于剩余价值 的追求 , 不仅仍然是非公有制经济运转 的 动力所在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是社会 经济发展 的条件 。 我 国当前贫富差距 的拉大 , 一个重要原 因是初次收入分配 中
对剩余价值还 有一 般本质属性 的界定 , 即产 品价值超过其所 耗费 的劳 动要素价值 而增加 的价值 。劳动力转化 为商 品形 式, 依 靠市场机 制进行配置 , 使劳 动力具有 的创造性能力获 得 了创造价值 和增殖价值 的新属性 。 从这个 角度看 , 价值规
律支配下的价值增 殖过程是 商品经济 生产社会所共有 的, 其 剩余价值 的具体表 现在 不同制度条件 下有 不同的特殊属性 。

教 学 内容 问题 :要增 强 经济生 活 中 实 际 问题 的理论说 服 力
在政治经济学教 学内容 的处理 上,据本人了解 , 一般教
师都注意到 了:精选课堂讲授 内容 ,增强现实针对性 ,注意 理 论系统性和关注重点 的统一 , 并能根据 不同专 业人才培养 目标要求取舍教材 内容、 增强实践教学等 , 取得 了相应效果 。
课堂理论 学习与增强社会 阅历、 提 高实践能力有效地 结合起
来。在 学 习 “ 商品与价值 ”的理论 时 ,布置学生利用课外时
间围绕 “ 价值规律在零售商 品中的表现”这个 问题 去市场作
些小 调查 , 然后 写出调查材料 上交 ; 结合 “ 资本周转”教学 , 去当地较 大的企业 了解企业经营与管理情况 ; 结合资本经营 与虚 拟经 济的教 学内容 , 请证券公司的专家来 系里作关于证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方式改革探索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方式改革探索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方式改革探索【摘要】政治经济学是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内容理论性较强。

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理论抽象、内容难理解、学生兴趣不高、学习积极性丧失等问题。

但政治经济学作为经管类专业的现行必修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据基础性的地位。

所以,有必要探求一种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目前的教学现状。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教学方式改革政治经济学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将人们在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发生的经济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从而揭示经济规律的一门学科。

其性质属理论经济学,是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先行必修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所以该课程本身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在《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中普遍出现了“学生兴趣不高、将政治经济学等同于高中所学的政治、纯粹为了考试而学、上课不听、考前死记硬背”等现象。

从学生考试中的答题情况来看,学生对于一些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点掌握较好,因而得分率较高,但对于需要综合分析的题目,如案例分析题、多项选择题得分率很低。

可见,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缺乏灵活性。

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得知主要原因在于“兴趣不高、内容抽象”,对该课程的学习多半依靠考前的死记硬背。

高校一般都将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办学目标。

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发展后劲,同时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并且要求有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综合创新能力。

但从目前政治经济学教学状况及效果来看,并不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究其原因,可以从教和学两方面来探讨。

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方式单一,无法将抽象的理论用比较通俗、简单的方式展现出来,故而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从学的方面来讲,目前大部分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上大学之前基本上都是在家长的安排、要求、监督下纯粹为考试而学,升入大学之后,没有了家长的逼迫,学生大多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安排学习。

政治经济学教学对策分析

政治经济学教学对策分析

政治经济学教学对策分析目前一些高校政治经济学的教学越来越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教师教学积极性弱,学生学习兴趣低,课程重视程度下降等问题急需解决,针对这些问题,分析了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对策。

标签:政治经济学;案例教学;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0012502政治经济学是充当整个经济学科和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基础理论支撑的学科和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却出现了很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高校教师重点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1 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在近几年的政治经济学讲授中,深感教学的困难,具体表现在:(1)在教学中煞费苦心地强调政治经济学学科的重要性,反复讲解重点概念,基本原理,学生仍是不理解,学生学习兴趣丧失。

(2)政治经济学教学的长期道德说教,尤其是社会主义部分,使学生认为政治经济学是既讲政治,又讲经济,而学生普遍对政治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厌烦。

笔者就曾经遇到有学生一学期学下来仍认为学的是政治。

(3)学生课堂听课积极性不高,为得学分而学。

(4)学完后不知道如何运用理论,考试死记硬背,考完忘完。

这些情况使得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尤为不好讲,形成“教师不好讲,学生不爱听”,最后教师和学生都在应付的局面。

2 原因分析2.1 政治经济学的部分原理与高中政治重合,学生学习不感兴趣政治经济学的部分基本原理与高中政治重合,学生认为再重新学习一遍意义不大,自然提不起兴趣。

而且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又一般安排在大一的第一学期,学生入校接受的都是如英语、思想政治,数学等的基础教育,也容易使学生认为政治经济学就是单纯的一门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

而对政治的学习,学生普遍不感兴趣。

2.2 课程内容过于抽象、理论,不容易理解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抽象程度很高的学科,学生学习这门课普遍感到困难的是内容抽象、深奥,基本范畴多而且含义丰富,难以迅速掌握不同范畴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细微区别;也很难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来感知某些概念,感觉理论与自己很遥远。

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doc

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doc

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一、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在民族地方院校,基于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下同)课程本身固有的复杂性、教材编写的固化,以及生源状况与师资结构的特殊性等,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致使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真谛理解不够、领悟不深,以致更多地把其当作政治性、意识形态类的批判性课程,而对其与时俱进的品质,如承认市场竞争、股份制、资本运作等的有效性和合理性重视不够,这种认识上的片面性极不利于学生对社会转型期某些重大改革问题的认知,不利于其自身的社会适应性,进而影响民族地区经济体制的全面深化改革,阻碍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建构。

因而对该课程的改革必要而迫切。

二、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课程本身:内容抽象、逻辑性强、有争议点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基础是马克思撰写于19世纪的鸿篇巨著《资本论》,内容主要是从商品这个最基本的细胞开始,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涉及到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的循环与周转以及剩余价值的分配理论等。

该课程内容比较抽象,语言较为生涩,需要学习者具备高度抽象的阅读理解能力。

比如,对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商品价值的构成与创造、资本的循环与周转、马克思两大部类理论、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农产品按社会生产价值出售等内容的描述就属此类。

其次,知识点前后关联度大,逻辑性强,需要学习者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如若没有一个宏观的体系框架做指引,前面的知识又不理解、没记牢,就会严重影响对后续知识的领悟和掌握。

再次,一些论点在学术界存有争议,需要学习者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去伪存真的能力和与时俱进的品质。

比如非物质生产部门是否创造价值、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力是不是商品、公有制企业是否存在剩余价值、资本主义是否灭亡、何时灭亡、社会主义国家的两极分化贫富差距等问题,所有这些对生源基础相对薄弱的民族地方院校文科生而言,是有很大难度的。

对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对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对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摘要:政治经济学是财经类高校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政治经济学面临被边缘化的倾向。

作为高校政治经济学教师对此深感忧虑。

本文对政治经济学课程、教材、教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

并从教学指导思想、编写一本体系合理内容精炼的政治经济学教材、政治经济学立足课堂教学等方面提出了提高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建议政治经济学是财经类高校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政治经济学面临被边缘化的倾向。

作为高校政治经济学教师对此深感忧虑。

本文是笔者在政治经济学教学实践中遇到问题提出的看法与观点,作为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一、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当前,各种版本的政治经济学教程多达上百种。

教材内容和体系改革的主要模式有:改良模式、嫁接模式、混合模式。

目前我们使用的是由逄锦聚等主编的面向世纪政治经济学教材(第四版),这一教材虽然经过了多次修改,但在内容和体系上依然有不妥之处。

、目前使用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存在的问题。

首先从教材的内容来看,本教材的内容共有章。

这本教材的编写具改良、嫁接、混合三种模式组合为一体。

其内容的组合既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理论,也有现代西方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这些理论的大综合。

这本教材至今已有四版。

出版的时间分别是年、年、年和年。

教材字数均在多万字。

教材的特点:内容广泛。

从这一特点的积极效用看,它不失为一本或者说更适宜做为高校教师备课的参考用书和学生自学教材。

但目前,这一教材的授课对象是普通高校全日制学生,其内容就显得庞杂,缺少应有的精练。

另外,教材中以表格形式所采用的数据过于陈旧,比如教材第页表“美国制造业的剩余价值率(年年)”、教材第页表“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重要经济部门的生产中国有企业所占的比重(%)”。

这些数据不能反映这一经济现象的现实。

这与面向世纪课程教材这样的命题不相适应。

谈“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

谈“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

谈“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摘要:从2006年开始,作为独立的思想政治课的“政治经济学”转而成为财经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

角色和功能的转变以及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

本文认为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应该坚持相对稳定性和与时俱进的统一,既要体现在教材内容的创新,也要体现在教师授课时的灵活把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创新应该从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方面入手,教师应该把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与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应该高度重视自学方法。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一门课程能否吸引学生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关键在于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否吸引学生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结并反思近些年来“政治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教材内容滞后、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并与其他课程之间的交叉和重复等以及单一的“满堂灌+粉笔板书”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正是抑制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的重要原因。

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吸引学生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

一、改革教学内容,将相对稳定性和与时俱进统一1.“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定位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是由其功能定位决定的。

自新中国成立至2005年前,“政治经济学”(如果不作特殊说明,“政治经济学”即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不仅仅是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基础必修课,它还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改革,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和中宣部、教育部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2005年)的基础上,2005年部分高校试行“2005方案”,2006年9月1日,这一方案推向全国。

在“2005方案”中,将原来独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程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一起整合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新形势下《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新形势下《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史 贤华 ,夏 岩磊
( 州学院 经济管理系 , 徽 滁州 291) 滁 安 3 0 2

要: 从近年来的教 学实践来看, 国各高校普遍存在“ 全 学生不爱学, 师不好教 ” 教 的窘境 , 深化马克思主义政
治经济学教 学改革迫在眉睫 。教 学改革的关键在 于必须切 实改革教学 内容 与教 学方法 , 不断地探 求创新教 学 艺术 , 高教学效果 , 提 增强 实践教 学和案例教 学, 使课 堂教 学更加 生动具体 , 散发理论魅 力。 关键词 : 政治经济学; 教学现 状; 学改革 教 中 图分 类 号 : 4 . G6 20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31 9 (0 90 0 80 17 74 2 0 )50 8 —3
《 政治经济学 》 程是 经济学 和管 理学一 级学科 的理 课
论 基础 课 程 , 是 我 国各 个 学 科 专 业 马 克 思 主 义 思 想 政 治 也
中相应地一 、 、 二 三卷等内容就更加 难以理解 , 这就好 比无 从辨别钥匙 就无 法打开大 门 , 生在课程之初 就失去 了学 学
价值本质的分析 等 , 本身 极具抽 象 , 这也 是《 资本 论 》 的重
要的研究方法 和魅 力所 在。但是学 生较 难理 解看不 见摸 不到 的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问决定 的价值 , 就不好把握 劳动
的思想 , 把本来就 似 坠入云 里雾 里的学 生搞懵 懂 了; 从 但
学生角度看 , 公 共课不重要 ” “ “ 、 马克思那 套过 时 了” “ 、 想
第1卷 第5 1 期
20 年 1 09 O月
滁 州 学 院 学 报
Vo _ 1 No 5 l1 .
JU N LO H Z O NV RIY 0 R A F UH UU IEST C

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作者:陈玉和来源:《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3年第5期摘要:正确认识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有效的改进相关问题,对于巩固政治经济学课程的理论基础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笔者从政治经济学教学客体、讲授主体、学习主体三个方面分析了目前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教学;问题;措施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和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而政治经济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构成部分,其基本理论内容与中国改革实践的融合发展对党的指导思想的切实贯彻和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然而,近年来,高校《政治经济学》课程却出现了日益严重的被“边缘化”状况。

在这一严峻的形势下,我们有必要对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剖析,以期找到解决这一困局的有效措施,从而巩固和保障《政治经济学》课程在高校教学中的理论基础地位。

一、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目前的政治经济学教学现状而言,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具体我们可以从教学客体——教材、讲授主体——教师、学习主体——学生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现行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及其内容存在的问题教材是课程讲授过程中所依托的重要客体,高质量的教材是教学环节顺利展开、学生高效学习的重要保障。

就目前《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材而言,却存在着教材内容陈旧且雷同、教材内容与实践缺乏联系等问题。

1.教材内容陈旧且雷同目前,国内高校所使用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大致可以分为经济学系列教材和自主编写教材两类。

如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经济学系列教材中的《政治经济学教程》属于前一类教科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张丰兰主编)则属于后一类教科书。

经济类专业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经济类专业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经济类专业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作者:李朝林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第03期摘要:文章分析了政治经济学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完善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的建议,以增强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吸引力。

关键词:经济学专业;政治经济学;教学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经济学专业的基础学科。

在我国的许多大学,政治经济学越来越被边缘化,学生也越来越不重视。

这固然与社会上客观存在的淡化马列主义思潮对大学的影响有关,但也与这门课程本身存在的问题有关。

一、存在的问题(一)课程设置问题2006年,在国家对“两课”进行改革前,政治经济学是作为一门政治课来上的,因此传统上一般都是安排在大一的第一学期。

改革后,大多数高校依然沿袭传统把它安排在第一学期。

这样遇到两个问题:一是由于政治经济学的部分内容在中学是被作为政治课程中的内容来上的,因此,有些学生依然把政治经济学当作政治课,思想上不重视;二是由于政治经济学是理论经济学,揭示的是经济规律,学习需要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经济现象的认识能力,而刚踏入大学校园的大一的学生显然在这方面有很大不足。

(二)教学内容问题第一,“两课”改革后,原来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就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部分内容。

这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政治经济学在内容上就有部分相同,而这两门课程有时会安排在同一学期。

两门课分属不同的教学部门,不同的老师上,在授课难易度方面不容易协调,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同时也容易使学生对课程产生抵触情绪。

第二,政治经济学自身在内容体系上存在差别。

目前,我国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在内容体系上较为典型的有两种:一是按照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种经济制度来安排内容体系的;二是按照“五过程体系”来安排的。

不同的体系安排使得不同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在内容上存在差别。

(三)教学方法问题第一,教师照本宣科或“照屏宣科”。

《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索

《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索

《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索随着时代的进步,政治经济学教学当中的一些问题开始暴露出来,因此应对其进行必要的改革,要明确对教学改革的思路,要明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改进研究方法,创新政治经济学教学的新模式。

标签:改革;实践;创新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在我国的中、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经济改革实践不断深入的今天,它的意义尤为重要。

它既是培养学生能力一门必需的工具课程,又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门基础课程。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学冲破了大量长期形成的理论禁区,如所有制问题,商品经济的命运和市场经济体制问题等等,经过学术界艰辛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不仅更新着理论体系和内容,吸取了西方经济学的科学成份和分析方法,而且提出了许多创新的理论,如农村经济改革和乡镇企业发展模式,国有企业经营责任制,股份制经济理论等等。

这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做了大量的必要的和有益的理论准备和指导。

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不适应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发展和培养21世纪我国优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一的需要。

一、适应新的形势,改革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力图使教学内容面向实际贴近生活,增强政治经济学课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提高这门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要弄清学生不愿听政治经济学课的原因。

不少老师反映政治经济学这门课有的学生不爱听,原因究竟在哪里呢?我在教学中的体会是首先是理论长期落后于实际,如战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有很大发展,说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还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但在讲课中,这方面的内容,我们阐述较少,而反复论证的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腐朽性、垂死性等等。

这种讲课结果导致了理论越来越脱离实际。

学生从电影、电视,各种报刊获得的信息与教师介绍的大相径庭。

理论脱离实际,是造成学生对这门课不感兴趣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其次政治经济学课的教师新知识太少,信息量太小。

对《政治经济学》教材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政治经济学》教材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政治经济学》教材改革的几点思考
侯廷智
【期刊名称】《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
【年(卷),期】2006(004)001
【摘要】自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后,我国理论界对高校政治经济学教材的重新编写问题开始了新一轮的讨论,本文提出了自己的思考:第一,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建立,提出应该采纳理论界研究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即按照马克思六册计划的体系结构撰写;第二,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建立,主张仍然应该沿用马克思创立的体系结构;第三,提出了应该合理借鉴西方及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丰富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问题;第四,对目前政治经济学教材中存在的几个具体问题提出了纠正,强调教材的编写应坚持科学严谨的态度.【总页数】7页(P33-39)
【作者】侯廷智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北京,10224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
【相关文献】
1.“政治经济学”教材改革:历程、争议与共识 [J], 周绍东;王松
2.对中专《政治经济学》教材改革的几点思考 [J], 敬永
3.高校政治经济学教材改革的几点思考 [J], 高洪力
4.对政治经济学教材改革的几点思考 [J], 侯廷智
5.政治经济学教材改革的新成果──评《政治经济学》一书的创新及使用效果 [J], 郑秀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4卷第1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4 No.1 2013年1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an.2013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个问题李凯中(湖南科技学院 经济与管理系,湖南 永州 425100)摘 要: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是高校最受关注的课程之一。

从地方性高校经贸类学生的教学实践来说,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注重学生的应用及实践能力培养,教学内容要增强经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理论说服力,教学方式方法问题要以多样化形式注重学用结合,课程开设时间也以适当后推为宜。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中图分类号:F0-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3)01-0129-03一教学原则问题:理论联系实际要注重学生的应用及实践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政治经济学教学的基本原则。

理论当然是政治经济学中的原理和 观点;实际是什么?有人认为:实际就是现实生活,就是历史和文化沉积的存在[1]。

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中的运用,我们通常的做法就是援引历史的或现实的现象,举例论证某个经济观点或问题,这无疑是正确的和必需的。

本人认为仅此还不够,必须对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进行充实和拓展。

根据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功能和社会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更应注重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地方性本科院校来说,学以致用,渗透实践能力培养,这一方面显得更为迫切。

对经济学理论的应用,主要是指学生能够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观点去观察和思考社会经济现象,自觉地去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经济问题。

关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简单理解为训练专业技能与技巧。

从根本上说,实践能力就是在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基础上形成的经济活动行为能力。

它包括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指导的对一般的经济问题分析能力,对经济形势和市场状况的判断能力,对经济行为中的政策法规和道德准则的认知与执行能力,从事相应经济活动的运筹策划与组织管理能力,以及从事具体业务的操作能力。

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是政治经济学教学原则的重要完善,它不仅有利于提高政治经济学课堂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迫切需要的经济工作第一线高素质人才。

认识收稿日期:2012―10―23作者简介:李凯中(1952-),男,湖南永州人,湖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系教授,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

到了这个问题,就会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自觉渗透在日常课堂教学中。

在讲“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问题时,便组织小讨论:“如果你当老板,会怎样安排资本的构成比例和运行时间?”学生都会认真思考,给出各种答案,效果比较好。

二教学内容问题:要增强经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理论说服力在政治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据本人了解,一般教师都注意到了:精选课堂讲授内容,增强现实针对性,注意理论系统性和关注重点的统一,并能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取舍教材内容、增强实践教学等,取得了相应效果。

由于政治经济学在高校课堂中担负着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课”和经贸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的双“基础”功能[2],它的教学质量与理论统摄力就应有更高的要求。

双“基础”功能不是喊出来的,而是靠课程的逻辑力量和理论吸引力,靠解释现实经济生活实际问题的说服力自然形成的。

要担负起双“基础”功能的使命,必须做的事情就是保持教学内容的鲜活和力度。

这种鲜活和力度来自于教师对政治经济学理论观点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经济学科学方法来对不断变化发展的经济现象,对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增强学术解释力和说服力,或曰对学生的理论征服力。

政治经济学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不足,是目前存在的普遍现象[3]。

在市场化、信息化的当代社会,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困惑颇多,课堂是他们对这些问题释疑解惑的一个重要捷径。

他们认为有听头、有收获,就会集中注意力。

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就不能只在理论上兜圈子,而要注重教学内容的鲜明时代感、现实感和针对性,要“接地气”,把一些容易引起迷惑的实际问题讲清讲透。

129如通货膨胀。

教科书上的经典解释是“由于货币符号发行失去控制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货币现象。

”从历史上看,货币符号发行失去控制的情况,往往与战争时期或一个政权濒于崩溃的背景相联系。

现实生活中物价总是不断上涨,肯定与多发纸币有关,但又不是“战争”或“政权危机”原因所引起。

如何来说明“通货膨胀”?黄达先生认为:人们判断货币供给多还是不多,只有一个途径,即物价水平是不是升高了,“在经济发展的非战争时期,货币供给为什么总是过多?”因此,不能仅仅照本宣科去讲货币发行过多而拉动物价上涨,还要看到货币供给往往是“被动”过多以保证物价的调高[4]。

如为了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为了提高劳动者工资水平,就不得不增加货币供给。

同样,人们要求提高生活质量,而生活质量的提高意味着人力成本的提高,人力成本的提高意味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工价、物价自然就会上去。

又如剩余价值问题。

剩余价值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关键。

它既是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理论工具,也是分析市场经济的一个普遍理论范式[5]P194。

我们通常讲,剩余价值实质是由劳动者剩余劳动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

这是从资本与劳动对立的角度即剥削的角度来阐释的,甚至是作为罪恶来谴责的。

在马克思看来,剩余价值表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特殊规定性,即以资本为中心的剩余价值生产活动,这个过程是以资本家无偿占有为根本特征的,因而呈现出资本与劳动的尖锐对立。

马克思同时对剩余价值还有一般本质属性的界定,即产品价值超过其所耗费的劳动要素价值而增加的价值。

劳动力转化为商品形式,依靠市场机制进行配置,使劳动力具有的创造性能力获得了创造价值和增殖价值的新属性。

从这个角度看,价值规律支配下的价值增殖过程是商品经济生产社会所共有的,其剩余价值的具体表现在不同制度条件下有不同的特殊属性。

还要看到,剩余价值理论为分析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的基本问题提供了指导。

在现阶段,相当部分居民收入的基本途径是劳务收入,即以不同形式在各类用工部门“打工”挣工资。

只要存在雇佣劳动现象,就不同程度受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的支配。

即使公有制单位,也并没有消除劳动力个人所有与生产资料国有或集体所有的界限,劳动者与公有生产资料的结合,仍然要采取劳动力买卖的形式,劳动者仍然要创造剩余产品,只不过剩余产品以公共价值的方式存留于公有企业,表现为国家的红利。

在大量存在的非公有制经济中,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则采取了最一般的形式。

对于剩余价值的追求,不仅仍然是非公有制经济运转的动力所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

我国当前贫富差距的拉大,一个重要原因是初次收入分配中过于偏重向资本所有者分配,而劳动者分配比长期偏低,这是国家分配政策调控的重要方面。

三教学方式方法问题:以多样化形式注重学用结合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多功能的双边活动平台。

教师的教式教法是引导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根据政治经济学内容较抽象,观点、范畴、概念较多的特点,只用平铺式的原理阐述或概念诠释,学生听起来显得枯燥乏味,兴趣激发不起来,知识点掌握不了,更别说能力培养了。

同时,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对理论或现实问题有许多的困惑或质疑,他们不仅需要解惑,还需要探寻自己的想法,渴望能表达对于某个问题的真实感受,这就需要给他们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

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运用生动事例、案例、设问、提问或小讨论等方式方法,能较好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增加学生讨论和演讲的机会,丰富多媒体教学,完善考核形式,注重考察学生的实际能力。

这些教式教法凡是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都会不同程度地运用。

本人在教学实践中还感觉到,政治经济学的一基本理论和观点,需要与时俱进同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理解,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来加深体验,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深入到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工作情景中,了解现代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和新特点。

本人在教学中做过一些尝试,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做起来”的一些方式,结合相关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指导学生组织专业性社团活动,去企业、公司参观考察等课外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紧密结合社会生活,把课堂理论学习与增强社会阅历、提高实践能力有效地结合起来。

在学习“商品与价值”的理论时,布置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围绕“价值规律在零售商品中的表现”这个问题去市场作些小调查,然后写出调查材料上交;结合“资本周转”教学,去当地较大的企业了解企业经营与管理情况;结合资本经营与虚拟经济的教学内容,请证券公司的专家来系里作关于证券运作的学术讲座;依托学生社团经济管理协会坚持开展两年一度的全校性网络“模拟炒股大赛”,依托市场营销协会与企业联合开展一年一度的“某某杯营销策划大赛”等。

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的在提高政治经济学理论学习兴趣的同时,社会阅历、实践能力了得到明显的培养。

四课程开设时间问题:以适当后推为宜政治经济学课程在开设时间上一直安排在大一第一期。

这是沿用20世纪80年代时期教育部的统一计划。

我上这门课好些年了,总听到学生有“难学”“难领会”之类的抱怨。

这应该不是个别教师教学中的问题。

本人同意辽宁大学周健老师的意见,即政治经济学作为专业基础课放在大一第一期这个时间并不合适,安排在大二年级开设较为适宜[1]。

一是大一新生缺乏基本的经济学感觉。

在美国和英国等经济学水平较高的国家,高中阶段就已经开设经济学课程,其高中生就已具有一定经济学素养。

在我国,高中阶段即分130文理科,理科类考生不但没有开设经济学课程,而且与经济学略微有关的政治常识也因高考不需要而被削弱了;文科考生虽然中学政治常识中也讲过“生产关系”、“商品”“价值”之类基本概念,但与掌握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是两回事。

平时,那些以高考为最终目标的学子们对于国际国内的经济大事甚至周边的经济现象关心甚少,根本不会去思考经济问题,也就谈不上经济学素养了。

而大学相对宽松的环境和自主独立的生活方式给大一新生提供一个感受经济生活的机会,他们可以从中积累对经济学的感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就是从具体到抽象,由具体的实际出发,充分占有材料,然后在此基础上探寻经济运动规律。

在学生们具有经济感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才有可能让学生们更容易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经济学素养。

二是从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历史逻辑看,应该在学完西方经济学后再开设。

西方经济学是研究经济运行层面和操作的理论,相对来说内容直观具体而容易理解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