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浣溪沙》赏析教案资料
2024年度-纳兰性德《浣溪沙》ppt课件
1
2
3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长相思·山一程》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蝶恋花·出塞》
纳兰性德《浣溪沙》ppt课件
目录
诗人及作品背景介绍 诗词内容解析与赏析 艺术手法与技巧探讨 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挖掘 知识拓展:相关诗词作品欣赏 互动环节:课堂活动与讨论
01
CHAPTER
诗人及作品背景介绍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一年后太子更名胤礽,于是纳兰又恢复本名纳兰成德。号楞伽山人,清朝著名词人。
社会生活的写照
诗词中描绘了清代社会的各种生活场景,如宫廷生活、民间习俗、商业贸易等,为后人提供了了解清代社会的珍贵资料。
民族关系的反映
诗词中涉及了满族与汉族等其他民族之间的互动和融合,展现了清代民族关系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清代社会风貌反映
对满族文化的传承
01
纳兰性德的《浣溪沙》作为满族文化的杰出代表,对于传承和弘扬满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逐句解读与意境描绘
意境描绘
句子解析
主题思想
阐述诗的主题思想,即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表达了对生命、爱情和人生的独特感悟。
情感表达
分析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如孤独、忧郁、思念等,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寄托。
主题思想及情感表达
03
CHAPTER
艺术手法与技巧探讨
浣溪沙纳兰性德课件
时代背景
政治环境
纳兰性德生活在清朝初年,这一时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迅速,为文化艺术的繁荣提 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文化氛围
清朝统治者重视文教事业,提倡尊孔读经,加强了对思想文化的控制。然而,在这样的背 景下,纳兰性德等文人依然能够创作出具有独特个性和艺术魅力的作品。
民族融合
随着满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纳兰性德等满族文人逐渐接受了汉族文化的影响,并在创作 中加以吸收和借鉴。这种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为纳兰性德的词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06
课堂互动与讨论环节
学生朗读或背诵《浣溪沙》
01
02
03
学生准备
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自 行预习《浣溪沙》这首词 ,熟悉其内容和背景。
朗读环节
在课堂上邀请学生主动朗 读《浣溪沙》,要求读音 准确、流畅,注意停顿和 重音。
背诵环节
鼓励学生尝试背诵这首词 ,可以分组比赛,看谁背 得又快又准。
分组讨论:谈谈你对纳兰性德及其作品看法
押韵
《浣溪沙》押平声韵,韵脚为“麻” 、“佳”等韵部。押韵方式灵活多变 ,可以押同一韵部的不同韵字,也可 以换韵。
创作背景及主题思想
创作背景
纳兰性德生活在清朝康熙年间,是满清贵族中的一位才子。他的词作多写爱情、 友情、边塞等题材,《浣溪沙》便是其代表作之一。
主题思想
《浣溪沙》表达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词中通过描绘自 然景物和人物情感的变化,抒发了作者对生命短暂、时光易逝的深深忧虑和无奈 。同时,词中也透露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真挚情感的珍视。
04
意象分析与情感表达
意象描绘及特点
萧瑟秋风
词中通过“萧萧几叶风兼雨”等 句,描绘出秋天萧瑟凄凉的景象 ,为全词奠定了忧伤的感情基调
2024版浣溪沙纳兰性德ppt课件完整版
2024/1/27
4
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纳兰性德生活在清朝康熙年间,这是一个政治相对稳定、经济 繁荣、文化昌盛的时代。在这个时期,诗词创作达到了一个新 的高度,纳兰性德作为其中的佼佼者,他的词作在当时和后世 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纳兰性德的词作在清朝词坛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与朱彝尊、陈 维崧并称为“清词三大家”。他的词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意境深远,对后世的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
浣溪沙词牌格律及押韵规则
格律
双调四十二字,前段三句三平韵,后段三句两平韵。以唐末五代薛昭蕴《浣溪沙·红 蓼渡头秋正雨》为代表。此调以此词为正体,若薛词别首之少一字,韩偓词之添一 字,柳词之减一字,李词之添一字又摊破句法,皆变体也。
押韵规则
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又有《小庭 花》《减字浣溪沙》等二十余种异名。
2024/1/27
纳兰性德的词作语言简练明快、音韵和谐优美。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 法来增强词作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得他的词作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6
02 浣溪沙词牌解析
2024/1/27
7
词牌来源与含义
2024/1/27
来源
浣溪沙,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此调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另 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 兴趣和自信心。
2024/1/27
通过学生的表演,让其他同学更加深 入地感受到纳兰性德在词中所表达的 情感。
24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 取一首《浣溪沙》进行深入讨 论。
2024/1/27
引导学生从词中的意象、修辞 手法、历史背景等方面入手, 探讨纳兰性德所表达的情感。
九年级下册语文纳兰性德《浣溪沙》教案教学设计
浣溪沙【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容与情感。
2.多角度赏读,探究用词与写法之妙。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以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教学难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四首词的作者和写作背景的资料。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作者简介教师:同学们,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词的作者吧预设:纳兰性德(1655—1685),清词人。
原名纳兰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
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
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
亦工诗,颇得盛唐风格。
词集有《侧帽集》《饮水词》等。
2.课文背景教师:我们一起来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预设: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使觇梭龙打虎山,十二月还京,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二)新词学习,整体感知教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浣溪沙纳兰性德身向云山那畔(pàn)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一抹晚烟荒戍垒(shù lěi),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三)细读本词,精读细研教师: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这首词,用自己的话说说词句的意思。
1.词句出示: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注释】那畔:那边。
若为:怎样的。
(学生朗诵词句,自主尝试翻译。
)预设1:【译文】向着北方边疆那边一路前行,凛冽的北风吹散了骏马的嘶鸣声。
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季节,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学生朗诵词句,自主尝试赏析。
)预设2:“身向云山那畔行” 点明此行的目的地和路途的遥远。
预设3:“北风” 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
《浣溪沙》纳兰性德文学赏析
《浣溪沙》纳兰性德文学赏析引言:《浣溪沙》是词牌名,《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和《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清朝词人纳兰性德所作的词章,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纳兰性德《浣溪沙》两篇词章的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纳兰性德【清代】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赏析】这是一首悼亡词。
上阕是此时此地的沉思,下阕是对往时往事的回忆;上阕是纳兰性德此时此地的孤独,下阕是纳兰性德和妻子在曾经的短短三年之中那一些短暂而无边的欢乐。
上阕写丧妻后的孤单凄凉。
首句从季节变换的感受发端。
西风渐紧,寒意侵人。
值此秋深之际,若在往日,卢氏便会催促词人添加衣裳,以免着凉生病。
但今年此时,卢氏已长眠黄土,阴阳阻隔,天壤之别,她再也不能来为词人铺床叠被,问寒问暖地关心他了。
“谁念西风独自凉?”这句反问的答案尽在不言之中,混合了期待与失望的矛盾情绪。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开篇“西风”便已奠定了整首词哀伤的基调。
在西风吹冷、黄叶萧萧的冬天日子里,词人紧闭着窗子,独自觉得特别寒冷,但有谁关心呢?词人明知已是“独自凉”,无人念及,却偏要生出“谁念”的诘问。
仅此起首一句,便已伤人心髓,后人读来不禁与之同悲。
而“凉”字描写的绝不只是天气,更是词人的心境。
次句“萧萧黄叶”是秋天的典型景象。
在秋风劲吹之下,枯黄的树叶纷纷扬扬地通过窗户飘进屋内,给词人心头更添一层秋意。
于是,他便关上窗户,把那触绪神伤的黄叶挡在窗外。
窗户关上了,黄叶自然不会再来叨扰,但词人因此也同外界完全隔绝,因而处境更加孤独。
孤寂的感受使词人触景生情。
他独立在空荡荡的屋中,任夕阳斜照在身上,把身影拖得很长很长。
这时,他的整个身心全部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
次句平接,面对萧萧黄叶,又生无限感伤,“伤心人”哪堪重负?纳兰性德或许只有一闭“疏窗”,设法逃避痛苦以求得内心短时的平静。
浣溪沙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浣溪沙》【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
2.了解词的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词的内涵。
3.感悟作者寄寓诗词所表现的情感。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词的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词的内涵。
2.感悟作者寄寓诗词所表现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作家简介纳兰性德,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州正黄旗人,清代著名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岁入国子监,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
康熙十五年赐进士师。
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常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
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第一学人”。
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二.写作背景康熙二十一年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使觇梭龙打虎山,十二月还京,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三.了解大意上片翻译: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方向前进,北风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
深秋远远的边塞,使人不禁情伤。
上片:勾勒了一幅边关苦寒空旷的深秋晚景图。
下片翻译: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
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
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下片:抒发作者历史的厚重感和今古之悲。
四.赏析词句1.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身向云山那畔行”点明此行之目的地,让人想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中“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极言风声之强劲。
“吹断”二字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恶。
“断”不仅生动描绘马嘶声在北风中被阻断,更描绘了人被隔绝在荒凉地的感受。
听闻如此强劲,如此凛冽的北风,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
《浣溪沙》(纳兰性德)教学设计
《浣溪沙》(纳兰性德)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词人,积累文化常识。
有感情地诵读并积累。
2.品味语言,赏析诗歌,提高鉴赏能力。
3.理解词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赏析诗歌,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词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活动一、整体感知1.导入词,是宋代文学的名片,名家辈出,故有“宋词”之称。
但清初却有一位专学李后主词风的满族词人,不仅在当时受到了康熙帝的赏识,其词作更是被国学大师王国维高度评价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这位词人是谁?他就是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也叫纳兰容若,容若是他的字。
今天,我们就要自学他的词《浣溪沙》。
屏显:2.走近词人指名介绍。
补充。
屏显: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
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
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
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
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流传至今的名作甚多,像《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3.写作背景: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使觇(chān)梭龙打虎山(科尔沁以北直至黑龙江两岸,皆为梭龙地。
),十二月还京,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4.指导朗读。
5.对照注释,读懂词的大意。
屏显注释:那畔:那边;戍:保卫。
指名串讲。
点评。
屏显译文:向着北方边疆一路前行,凛冽的北风吹散了骏马的嘶鸣。
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季节,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落日时分,一抹晚烟荒凉萧瑟的营垒上,半竿红日斜挂在旧时关城,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来金戈铁马的故事,心潮起伏不平。
6.词主要写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点拨:描写边塞深秋远寒、荒烟落照的凄凉之景,表达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
《浣溪沙》纳兰性德文学赏析
《浣溪沙》纳兰性德文学赏析《浣溪沙》纳兰性德文学赏析《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纳兰性德【清代】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
断肠声里忆平生。
【《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赏析】传说明珠罢相后,在家中读起容若的《饮水词》忍不住老泪纵横,叹息道:“这孩子他什么都有了啊,为什么会这样的不快活?”若明珠知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这句话,或许他就能更深切地了解儿子的悲哀。
容若心里想要的,偏偏是他给不了的。
物质的极大丰裕会有两种作用:让人懈怠,或者是激发人有更深远的追求。
往往,越是万事无缺的时候,我们越会觉得掌心里一无所有。
你听,那个捷克人说——生活在别处。
幼抱捷才,仕途虽平顺,却不受大用的容若,恐怕也心知肚明——自己这御前侍卫的荣衔只是皇帝御座前的摆设。
明是用来安抚功臣之心,暗地里却是用来阻止他父子权势进一步扩张。
明珠的权势那样大,长子又是如此精明而富有才干。
不把他带在身边,而放到六部去历练,万一羽翼丰满尾大不掉,对皇权来说是不小的威胁。
八岁登极,深谙帝王心术的康熙怎么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对容若,明是亲近,暗藏挟制。
可以说是明珠的权势阻挡了容若的仕途,任他有“经济之才,堂构之志”也只得匍匐于皇权之下,身不由己地成为皇帝和自己父亲政治较量的牺牲品。
他便时时落落寡欢,虽身在富贵之家,气质却逾近落泊文人。
如此心意牵引付诸词章便满纸落寞。
这一阕《浣溪纱》身世之感犹重。
院子里的残雪映衬着月光折射在画屏上,使得绘有彩画的屏更看上去也显得凄冷。
夜已三更,帘外月色朦胧,人声寂绝。
不知何处落梅曲笛声响起,呜呜咽咽地惹断人肠。
下阕是容若因笛曲起意,自伤身世的叹息。
由词意看来,更应该是灵犀暗生的独自感慨,而不是朋友间当面的对谈倾诉。
本来词句至此,已令观者唏嘘不已,不料还有下一句,“断肠声里忆平生”更是伤人欲死。
见惯了哀而不伤,隐而不发,反而更容易被这样痛彻心肺的凄绝之美打动。
纳兰词《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赏析
纳兰词《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赏析谁先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
沉思往事细思量。
杯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西风乍起,人间天上,除却我心而外,芸芸谁会秋凉?不忍见萧萧黄叶,匆忙忙闭锁疏窗。
闭锁疏窗。
几多旧事,几度思量。
当年,春光窄窄,春睡足足,春意芳芳。
与你诗词对垒,酒浓茶醉,胜如为你梳妆。
而今只影空怀远,不解香魂何处,却晓得当时笑语、当时乐事,非是寻常。
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是一首充满哀婉情感的作品,它借助独特的词牌背景、深情的意境描绘、精心选择的意象、以及巧妙的修辞手法,成功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孤寂与悲凉,同时也展现了其卓越的文学才华。
一、词牌背景与创作情境《浣溪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词牌,其格式灵活多变,既有四言、七言的交错,又有韵脚的变换,非常适合表达丰富多变的情感。
纳兰性德选择此词牌,无疑是希望通过其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来更好地抒发内心的情感。
同时,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也与词人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
纳兰性德一生多情而不得,许多词作都是为抒发内心的痛苦和孤寂而作。
这首词也不例外,它反映了词人在某个特定时刻,面对西风独自凉的凄凉景象,所引发的深沉感慨。
二、情感表达与意境描绘在情感表达上,纳兰性德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一种深沉而又含蓄的悲凉情感。
他并没有直接表达内心的痛苦,而是通过描绘周围的景象,来间接地传递自己的情感。
如“谁念西风独自凉”一句,便以“西风独自凉”为引子,暗示了词人内心的孤寂与悲凉。
整首词的情感表达既深沉又含蓄,给人以强烈的共鸣。
在意境描绘上,纳兰性德善于运用自然景物来营造一种哀婉的氛围。
他通过对秋风、黄叶、残阳等意象的描绘,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凄凉而又萧瑟的意境。
这种意境与词人的情感相互呼应,使得整首词更加动人。
三、意象选择与运用纳兰性德在《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中精心选择了多个意象来表达情感。
如“黄叶”、“残阳”、“西风”等,都是具有悲凉色彩的意象。
纳兰性德《浣溪沙(一半残阳下小楼)》诗词注释与评析
纳兰性德《浣溪沙(一半残阳下小楼)》诗词注释与评析
浣溪沙(一半残阳下小楼)
一半残阳下小楼。
珠帘斜控软金钩。
倚阑无绪不能愁。
有个盈盈骑马过,薄妆浅黛亦风流。
见人羞涩却回头。
【注释】
无绪:无情绪。
盈盈:身段柔美、风姿绰约的年轻女子。
【评析】
此词写词人无意中瞥见佳人而心底略起涟漪,虽是情景偶合,但写来情灵摇荡,得自然真率之趣。
前二句写残阳下楼、珠帘挂钩,乃一日之最易触动内心之时,歇拍一句由此引出情绪,语势自然。
无绪者,无聊也;“不能愁”者,不能无愁也;倚阑者,欲有所见也。
按照常规写法,下阕当由此愁绪而生发,但词人却空灵其笔,只就倚阑所见写去:一个体态轻盈,几乎是素妆骑马的女子从眼前经过。
词人不仅极写其天然风韵,更写出其见人羞涩的情态与回头对视的多情。
这一眼神偶遇的瞬间,或许消解了原本深藏在词人心中的愁情,使词的情感从低沉转向明朗、轻松甚至活泼。
其情感之转折颇有意味。
此词也深得词体“要眇宜修”之致,语言轻柔、细腻而幽美,残阳是“一半”,楼是“小”,珠帘是“斜”控,金钩是“软”,骑马者“盈盈”,妆“薄”黛亦“浅”,等等。
凡此衬写其隐约无端之情,才显得辞情相称。
此词堪称婉约词之典范。
纳兰性德与《浣溪沙》的解读
纳兰性德与《浣溪沙》的解读1. 引言1.1 概述纳兰性德是清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人,他的作品《浣溪沙》更是享誉千古。
本文旨在对纳兰性德与其代表作《浣溪沙》进行深入解读,并探讨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表达和意义。
通过对纳兰性德及其作品的全面分析,可以进一步认识和赏析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来展开论述。
首先,将对纳兰性德进行简要介绍,包括他的生平背景、文学成就以及在文坛中的影响和地位。
然后,将对《浣溪沙》进行总览,包括该作品的来源与背景、内容与形式特点,以及主题与意义评析。
接着,将重点探讨《浣溪沙》中所呈现的情感表达,包括爱情主题呈现与描写技巧、忧伤与无奈的情感表达,以及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体悟与思考。
最后,在总结部分对纳兰性德及《浣溪沙》进行评价,并探讨其对后世的影响和价值,以及未来相关研究方向和探索的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纳兰性德与《浣溪沙》的解读,深入挖掘其情感表达和意义,并评价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通过本文的撰写,希望能够进一步推动对纳兰性德及其作品的研究与赏析,并为后续相关研究提出新的思路和方向。
2. 纳兰性德简介:2.1 生平背景: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字子瞻,号青谷子,清代著名诗人、文学家。
他的祖籍是江苏省镇江市,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
父亲纳兰容若是一位有才华的文人,因此性德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然而在他4岁时,父亲去世了,这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和创伤。
2.2 文学成就:纳兰性德以诗词创作而闻名于世。
他尤其擅长用琵琶曲调来配合他的词作,并且对乐府文学也有深入的研究。
他在创作中注重情感表达,将自身内心的苦闷、失意和追求真理的困惑等种种情感通过独特细腻的文字表达得淋漓尽致。
纳兰性德被誉为“浣溪沙之作者”,成名作品《浣溪沙》堪称中国文化中最为优秀和精致的传世经典之一。
此外,在戏曲创作方面,纳兰性德也有卓越的贡献。
他根据自己的演唱和故事情节的特点,改编了一些旧有的戏曲剧本,并创作了一些新的剧本,这些剧本受到了当时戏曲界和观众们的高度赞誉。
浣溪沙纳兰性德赏析
浣溪沙纳兰性德赏析
《浣溪沙·纳兰性德》是清代大诗人纳兰性德所作的一首词,全词共
分为四个部分,其中每一个部分都是以“还似旧时游上苑”“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开头,呈现出纳兰性德对于过去的怀旧情感以及对未来美好
的憧憬。
这里就对这首词进行赏析:
首先,这首词表达了纳兰性德对于逝去时光和过去青春岁月的深刻怀
念之情,词中“还似旧时游上苑,曾逢桂花一洒然”表现了他曾经在游玩
的场所上苑中看到的桂花之景,十分怀念这个曾经的经历。
而后第三、第
四句“游人犹倚画栏干,风送香裳遥相见。
”给人悠远唯美的感觉,让人
能感受到纳兰性德怀念过去的心情。
然后,在词中“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这句话,纳兰性德表达了他
当年的自我感觉,也是他过去青春时光所能给他的最好印象。
那个青春时代,是自己成长的时光,也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那时候的自己浑身散发
着青春的光芒,是多么的出色,这也是他回想起来时与别的同学来对的所在。
最后,这首词表达了纳兰性德对于未来的美好憧憬。
最后一句话“长
夜梦回巴山重,梦中岂有他乡?”表明了他追求的是人生的极致,是自己
的后半生能够处在美好的生活状态中,能够时时刻刻享受生活的精彩与美好。
整首词词意清晰,气韵深远,让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纳兰性德自身美
好的情感体验和无尽的爱恋之情,还能够从中汲取到不断进步和成长、不
断追求美好与享受生活的精神鸡汤。
浣溪沙赏析 纳兰性德悼亡词赏析
纳兰性德悼亡词赏析——《浣溪沙》据统计,纳兰性德现存词作共348首,其中悼亡词约61首,每首都有不同的柔情、每首都展现着不同的凄凄惨惨戚戚和肝肠寸断的切实情感。
王国维曾评价纳兰性德说“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纳兰性德擅用意向,多爱借物抒情,此物又常见为花。
情真意切景真作为纳兰词中显著的特征之一,意象的灵活运用功不可没。
“不见合欢花,空倚相思树”的合欢,“杨花糁径樱桃落”的杨花……在《浣溪沙》中,花的意象更是应用的绝妙。
“抛却无端恨转长, 慈云稽首返生香。
妙莲花说试推详”《浣溪沙》创作于纳兰性德妻子逝世一周年之际,此时的他尚未走出爱妻亡故的阴影,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发妻,柔肠似水、情意绵延。
这句词初读时情感已然浮于纸上,表达词人想要抛却烦恼、烦恼却挥之不散,无端而生的愁思日渐绵长。
于是怀着慈悲的心怀,日日向神佛稽首跪拜,祈求得赐传说中聚窟州神鸟山上返魂树所提炼的惊魂香,盼望爱妻能够起死回生。
词作中记叙了自己日夜推究佛门法经,此处以“莲花”借比莲华,引申至佛门妙法之上,表面借莲花抒情,有彰显爱妻纯净、出淤泥而不染之意,实则效仿寻常老百姓诵读《妙法莲华经》,将心意嘱托于宗教信仰,展现对凡间众生日日发愿却不得爱妻归来的悲痛。
结尾以“更从何处著思量,篆烟残烛并回肠”把心中的抑郁、苦闷和孤寂情感推向极致,表现以祈求的方式求上天垂怜的无助。
文字不带一个情字,却将情深意笃的过往情意展现的淋漓尽致。
纳兰词受其爱妻早逝影响,整体基调都絮绕着哀怨与悲伤,也因此成就了他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的独特词作特色。
传统诗词作者常用合欢表现情比金坚、用莲花彰显清雅高洁、用杨花喻示季节,但纳兰性德不同,在他的词作中常用花来寄托对亡妻的思想。
“花娇嫩”、“花感伤”、“花无力且无助,不得掌握自己的命运”,因此才借花哀悼,将个人情感与宗教佛法相结合,反复诉说、直抒胸臆。
综上所述, 纳兰性德的《浣溪沙》悼亡词中意象的选取源自对自我生平经历和情感经历的哀悼, 也正是这些经历催生他创作出精彩的悼亡词。
浣溪沙纳兰性德教学设计一等奖
浣溪沙纳兰性德教学设计一等奖《浣溪沙纳兰性德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教学目标:1、在吟诵背诵中感受本词语言清丽自然的特色。
2、体会本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教学重、难点:能熟读成诵并正确默写能理解词作大意,领会作者创作意图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欣赏词作的同时,能领会词作画面的美感,并体会作者的心境教学过程:一、导入:你对作者了解多少?作者和词作的简介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十三岁时,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
他是北宋前期较早的词家,作品大多反映富贵悠闲的生活,但他的词艺术成就较高,能以疏淡闲雅的语言写出较深的含义,音韵和谐,意境清新。
这首词选自《珠玉词》。
“浣溪沙”是词牌名。
《浣溪沙》是一首小令,其格式是分上下两阕(也叫上下两片),各有三个七字句,一、二、三、五、六句押同一个平声韵。
这首词写作者在暮春时节的思绪,表现了年华易逝的伤感。
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传诵名句。
二、学习过程:1、朗读词注意停顿和节奏2、赏析: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1)一曲新词酒一杯。
一曲:一首。
新词:刚填好的词,意同新歌。
(2)去年天气旧亭台。
去年天气:是说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
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
(3)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落日。
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
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4)无可奈何花落去。
无可奈何:不得已。
花落去:花谢,点明节令是暮春。
(5)似曾相识:意思是好像曾经认识。
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
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6)小园香径独徘徊。
香径:花间小路。
徘徊:来回走。
3、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词中关键词句所蕴涵的哲理和感情。
(1)“去年天气旧亭台。
”“去年”二字把今昔两幅相同的画面重叠在一起了,问题一:你知道作者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变故吗?故地重临,怀旧自不可免,文中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仔细体会思考“夕阳西下几时回?”这句话的含义。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浣溪沙》的作者纳兰性德及其作品背景;2.理解《浣溪沙》的意境和情感表达;3.能够背诵《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4.培育同砚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纳兰性德及其作品背景介绍;2.《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的诗歌赏析;3.《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的背诵。
三、教学重点:1.理解《浣溪沙》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背诵《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四、教学难点:1.理解古典诗歌《浣溪沙》中的意境;2.背诵《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五、教学筹办:1.老师筹办PPT课件;2.复制《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的诗歌材料;3.音响设备。
六、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介绍纳兰性德及其作品背景,引出《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的诗歌。
2.进修(30分钟):播放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音频,让同砚跟读。
然后对诗歌进行赏析,让同砚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练习(20分钟):让同砚分组背诵《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并进行小组展示。
4.总结(10分钟):老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同砚要多多观览古典诗歌,培育自己的审美情趣。
七、教室作业:1.背诵《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2.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浣溪沙》的理解和感受。
八、评判方式:1.教室表现评判:包括参与度、背诵状况等;2.作业评判:包括背诵状况和读后感的内容。
九、拓展延伸:1.邀请同砚自选一首古典诗歌进行背诵和赏析;2.组织古典诗歌朗诵竞争,激发同砚进修爱好。
十、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盘绕《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展开,通过诗歌赏析和背诵,让同砚更好地理解古典诗歌的魅力。
在将来的教学中,可以加入更多的古典诗歌内容,拓展同砚的文学视野,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这首词的背景和作者纳兰性德的生平;2.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3.培育同砚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4.提高同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设力。
纳兰性德《浣溪沙·杨柳千条送马蹄》诗词赏析
纳兰性德《浣溪沙·杨柳千条送马蹄》诗词赏析浣溪沙·杨柳千条送马蹄清代:纳兰性德杨柳千条送马蹄,北来征雁旧南飞。
客中谁与换春衣。
终古闲情归落照,一春幽梦逐游丝.信回刚道别多时.译文在杨柳依依的季节,我骑着骏马远行,春天北来的大雁都是去年去南方过冬的,只身在外,已经换了季节,有谁为我打点行装,替我换上春天的衣裳呢?自古以来,闲情逸致只能寄托在落日的余晖上,而我这个春幽梦,追逐着飘荡在空中的蜘蛛丝。
刚刚寄走家书,只说自己离家太久。
注释浣溪沙:词牌名,小令,又名《满院春》《小庭花》等,因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
双调,四十二字,前段三句,三平韵,后三句,两平韵。
古北口:长城的重要关口,地势险峻,在今北京密云县境,为北京与东北往来的必经之路.北来征雁:大雁每年春分节令前后从南方北归,以其前一年秋分时节由北南飞.故云北归雁为“旧南飞”春衣:春季穿的衣服,相对冬衣来说。
终古:往昔,自古以来。
闲情:悠闲、清闲之情.落照:落日之光。
杜牧《洛阳长句》:“桥横落照虹堪画,树锁千门鸟自还。
"幽梦:隐约的梦境游丝:飘动着的蛛丝。
晏殊《蝶恋花》:“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刚道:只说。
创作背景作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春天,纳兰性德扈从康熙帝出关避暑途中,看眼前之景有感而发,故作此词。
赏析上片从景色入笔,前两句“杨柳干条送马蹄,北来征雁旧南飞”,主要写眼前的景物,千万条柳丝在微风吹拂下摇摇摆摆,好像是在迎送这飞扬的马蹄;去年秋天往南飞的大雁,现在也飞回北方了。
“客中谁与换春衣”,既是抒情,也是上片的点睛之笔.自己扈驾在外,没有爱人在身边,又有谁来给自己换春衣。
盎然的春意与心中惆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下片进一步借景抒情,“终古闲情归落照,一春幽梦逐游丝”,通过“落照"“游丝”这两个意象,苦闷之情跃然于纸。
词人只好把自己的闲情逸致寄托在落日的余晖上。
梦境中,竟然隐隐约约追逐飘荡在空中的蜘蛛丝.这是作者对自己常年忙于侍卫职责,在消磨青春时光的扈从出巡中难得自由的慨叹,当然也流露出其对这种生活的厌倦.只能通过自然之景消磨时光.结尾一句“信回刚道别多时”,读来既心酸,又欣慰。
纳兰性德《浣溪沙》赏析教案资料
纳兰性德《浣溪沙》赏析教案资料精品文档精品文档浣溪沙(清)纳兰性德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赏析:一、关于纳兰性德:纳兰性德(1655.1.9~1685.7.1),清代著名词人。
原名成德,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
叶赫那拉氏,满清后族。
他出身满清贵族,虽然只有短短三十一年生命,但他却是清代享有盛名的大词人之一。
在当时词坛中兴的局面下,他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并称“清词三大家”。
他的词清丽凄婉,特别是为悼念其早逝的妻子卢氏而写下的许多词篇,更是泣血之作,哀感顽艳,使他成为中国词史上一位著名的“伤心人”。
纳兰性德与他的妻子:1674年,纳兰性德二十岁时,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为妻,赐淑人。
是年卢氏年方十八,“生而婉娈,性本端庄”。
成婚后,二人夫妻恩爱,感情笃深,新婚美满生活激发他的诗词创作。
但是仅三年,卢氏因难产而亡,这给纳兰性德造成极大痛苦,从此“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
沉重的精神打击使他在以后的悼亡诗词中一再流露出哀惋凄楚的不尽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
译文:独自在西风中,谁知道我的凄凉感伤呢?不忍心面对满眼的萧萧落叶,所以关上了疏窗。
我伫立在残阳中,深思往事。
(回忆当初)因为春日酒醉,她不忍心惊动我的酣睡,我和她曾经有过赌书泼花的闺房乐趣。
只是那时把与她相处的美好时光当做寻常情境。
赏析: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开篇“西风”便已奠定了整首词哀伤的基调。
词人明知已是“独自凉”,无人念及,却偏要生出“谁念”的诘问。
仅此起首一句,便已伤人心髓,后人读来不禁与之同悲。
而“凉”字描写的绝不只是天气,更是词人的心境。
次句平接,面对萧萧黄叶,又生无限感伤,“伤心人”哪堪重负?纳兰或许只有一闭“疏窗”,设法逃避痛苦以求得内心短时的平静。
“西风”、“黄叶”、“疏窗”、“残阳”、“沉思往事”的词人,到这里,词所列出的意向仿佛推出了一个定格镜头,长久地锲入我们的脑海,让我们为之深深感动。
浣溪沙纳兰性德[纳兰性德《浣溪沙·凤髻抛残秋草生》诗词赏析]
浣溪沙纳兰性德[纳兰性德《浣溪沙·凤髻抛残秋草生》诗词赏析]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
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
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
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
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纳兰性德《浣溪沙·凤髻抛残秋草生》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浣溪沙·凤髻抛残秋草生清代:纳兰性德凤髻抛残秋草生,高梧湿月冷无声。
当时七夕记深盟。
信得羽衣传钿合,悔教罗袜葬倾城。
人间空唱雨淋铃。
创作背景纳兰性德的妻子卢氏亡于康熙年间,纳兰因此精神上受到极大的打击,为了表达对亡妻的怀念与哀思,故作下此词。
赏析这是一首悼亡之作。
词中借唐明皇与杨贵妃之典故,将其对亡妻绵绵无尽的怀念与深邃哀思流畅地表达出来了。
首句“凤髻抛残秋草生”言妻子逝世。
“凤髻”指古代女子的一种发型。
唐宇文氏《妆台记》载:“周文王于髻上加珠翠翘花,傅之铅粉,其髻高名曰凤髻。
”“凤髻抛残”,是说爱妻已凄然逝去,掩埋入土,她的坟头,秋草已生,不甚萧瑟。
“高梧湿月冷无声”句描绘了一幅无限凄凉的月景。
妻子去后,作者神思茕茕,而梧桐依旧,寒月皎皎,湿润欲泪,四处阴冷,一片阒寂。
临此寞寞落落之景,作者不禁想起七夕时的深盟。
据陈鸿《长恨歌传》云:天宝十载,唐玄宗与杨玉环在骊山避暑,适逢七月七日之夕。
玉环独与玄宗“凭肩而立,因仰天感牛女事,密相誓心,愿世世为夫妇。
”“当时七夕记深盟”句即用玄宗杨妃之事来自比,言自己和妻子也曾像李杨一般发出“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的旦旦信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浣溪沙
(清)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赏析:
一、关于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9~1685.7.1),清代著名词人。
原名成德,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
叶赫那拉氏,满清后族。
他出身满清贵族,虽然只有短短三十一年生命,但他却是清代享有盛名的大词人之一。
在当时词坛中兴的局面下,他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并称“清词三大家”。
他的词清丽凄婉,特别是为悼念其早逝的妻子卢氏而写下的许多词篇,更是泣血之作,哀感顽艳,使他成为中国词史上一位著名的“伤心人”。
纳兰性德与他的妻子:
1674年,纳兰性德二十岁时,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为妻,赐淑人。
是年卢氏年方十八,“生而婉娈,性本端庄”。
成婚后,二人夫妻恩爱,感情笃深,新婚美满生活激发他的诗词创作。
但是仅三年,卢氏因难产而亡,这给纳兰性德造成极大痛苦,从此“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
沉重的精神打击使他在以后的悼亡诗词中一再流露出哀惋凄楚的不尽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
译文:
独自在西风中,谁知道我的凄凉感伤呢?不忍心面对满眼的萧萧落叶,所以关上了疏窗。
我伫立在残阳中,深思往事。
(回忆当初)因为春日酒醉,她不忍心惊动我的酣睡,我和她曾经有过赌书泼花的闺房乐趣。
只是那时把与她相处的美好时光当做寻常情境。
赏析: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开篇“西风”便已奠定了整首词哀伤的基调。
词人明知已是“独自凉”,无人念及,却偏要生出“谁念”的诘问。
仅此起首一句,便已伤人心髓,后人读来不禁与之同悲。
而“凉”字描写的绝不只是天气,更是词人的心境。
次句平接,面对萧萧黄叶,又生无限感伤,“伤心人”哪堪重负?
纳兰或许只有一闭“疏窗”,设法逃避痛苦以求得内心短时的平静。
“西风”、“黄叶”、“疏窗”、“残阳”、“沉思往事”的词人,到这里,词所列出的意向仿佛推出了一个定格镜头,长久地锲入我们的脑海,让我们为之深深感动。
几百年后,我们似乎依然可以看到纳兰孑立的身影,衣袂飘飘,“残阳”下,陷入无限的哀思。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这是格式较为工整的对仗句。
“被酒”即醉酒。
春日醉酒,酣甜入眠,满是生活的情趣,而睡意正浓时最紧要的是无人打扰。
“莫惊”二字正写出了卢氏不惊扰他的睡眠,对他体贴入微、关爱备至。
出句写平常生活,对句更进一层。
词人在此借用了赵明诚、李清照夫妇“赌书泼茶”的典故。
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夫妇俩都同样喜好读书藏书,李清照的记忆力又强,所以每次饭后一起烹茶的时候,就用比赛的方式决定饮茶先后。
一人问某典故是出自哪本书哪一卷的第几页第几行,对方答中先喝。
可是赢者往往因为太过开心,反而将茶水洒了一身。
成为流传至今的千古佳话。
纳兰以赵明诚、李清照夫妇比自己与卢氏,意在表明自己对卢氏的深深爱恋以及丧失这么一位才情并茂的妻子的无限哀伤。
纳兰毕竟是个痴情的人,已是“生死两茫茫”,天人相隔,而他仍割舍不下这份情感,性情中人读来不禁潸然。
整首词写了两种不同的生活图景,一是和妻子一起的美好。
一是眼前自己的孤单,两相对照,越发显出眼前的凄凉,越发突出对亡妻的思念。
比起纳兰,李义山算是幸运得多,当他问出“何当共剪西窗烛”时,是自知有“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而我们这位伤心的纳兰明知无法挽回一切,他只有把所有的哀思与无奈化为最后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
这七个字我们读来尚且为之心痛,何况词人自己,更是字字皆血泪。
当时只是寻常情景,在卢氏逝世后却成了纳兰心中美好的追忆。
大凡美好的事物,只有失去它之后我们才懂得珍惜,而美好的事物又往往稍纵即逝,恍若昙花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