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合集下载

第二节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第二节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第二节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既有显著的差别,又有密切的联系。

了解这种关系对于认识文学的发展规律有着重要意义。

一、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显著的差异,使得它们成为各自相对独立的品种。

正如中国民俗学泰斗钟敬文先生所说:“民间文学和一般作家文学,是两种树上开出来的形状和色香各异的花朵。

”二者差别形成的基础在于民间文学所具有的四大基本特征,区别主要有四点:第一,作者的差异。

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的群体创作,其主体是中下层民众,他们是直接从事声场劳动和各种经营的人,与官员阶层、作家群体在生活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别。

作者的这些差别与各自作品在创作方式、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上的差别息息相关。

作者差别的最显著标志是:民间文学具有群体性特征,是匿名的;作家文学是个人创作,作者有名有姓。

第二,民间文学是口传的文艺,主要以口头语言为载体,作品是朴素的、变异的;而作家文学以文字作为记载和传播的手段,风格较典雅,有书面化特点;而且作品出版后即固定不变。

第三,民间文学是民众生活的直接反映,或者说是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直接体现民众的生活、思想、感情和艺术特长;而作家文学是“一般所谓高级的精神的表现物或慰藉物”,即使很同情和理解民众,与民众自己反映自己生活的作品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第四,二者在功能上的差异。

民间文学有很强的实用性,往往产生和作用与生产、黄昏恋、祭祀等生存活动,成为一种生活手段。

作家文学虽然也有社会功利性,也可以间接的作用与社会生活,但是它的绝大部分作品毕竟不能直接运用与社会生活,而要通过培育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来实现其干预社会生活的功能。

二、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二者的相互影响。

首先是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远古时期,在以书面语言创作为标志的作家文学出现以前,文学的形式只有群体性的口头创作即民间文学。

也就是说,从文学的演进过程上讲,民间文学本是作家文学的源头或母体。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关系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关系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一)民间文学结构常常较简单,语言通俗,形式生动活泼。

由于辗转相传,反复加工,逐步完善,它具有群众性、集体性的特点。

是劳动群众智慧的结晶,是人民的愿望、要求和理想的集中反映,也是人民思想感情和意志的表现。

它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许多作品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民间故事《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牛郎织女》等,在经过不断地加工、完善后,成了民间文学的佳作,被改编成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

希腊的神话与荷马的史诗,也都如此,不仅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而且也是后人不可企及的典范。

口头文学源于无文字的原始社会,至奴隶社会又产生了史诗、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

文字产生之后,作家文学应运而生。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在于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创作的口头文学,作家文学是作家创作的书面文学。

一个是口头创作,一个是执笔创作。

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主要特点是立体性。

一是民间文学作品在民间口头流传时,产生种种异文。

二是民间文学作为一种口传的文学,是与表演性相联系的。

三是民间文学与人民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它往往是触景生情的即兴创作。

四是民间文学有多功能性、实用性。

五是民间文学有多种科学价值,必须进行多角度的研究,从社会科学乃至某些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对它进行研究。

优秀的作家文学和优秀的民间文学构成中国文学史的主流,二者相辅相成,各有千秋。

凡是大作家,凡是有学问的人,都重视民间文学的刚健清新,倡导学习民间文学的长处。

有人说,民间文学是作家的乳母。

有许多世界名著是汲取民间创作的浮汁才成功的。

这话不假,各国的民间文学对本国的文学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在我国例子很多,像《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都是根据民间传说故事的大量资料创作的,每一个回头就是一个故事或数个故事,形成了中国小说令人百看不厌的优良传统。

象鲁迅此等文学大师都受民间文学影响,有些人瞧不起民间文学——口头文学,认为它简单粗糙,其实不然,像新发掘抢救出的我国三大史诗《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都是活形态的口头文学,决不亚于希腊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

浅论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从阿来小说《格萨尔王》说起

浅论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从阿来小说《格萨尔王》说起

灯笼鱼的活动方法灯笼鱼是一种热带鱼类,通常生活在珊瑚礁区域。

这种鱼类因为其独特且鲜艳的外观而备受欢迎,许多人都在家中饲养这种美丽的生物。

但是,灯笼鱼的长时间静止会影响它们的健康。

因此,为了让灯笼鱼能够快乐和健康地生活,我们需要了解一些能够促进它们活动的方法。

1. 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灯笼鱼在野外生活时,其栖息环境通常是多样化的,包括珊瑚礁、海草床和各种洞穴。

因此,在家中饲养灯笼鱼时,为它们提供一个尽可能多样化的栖息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可以在鱼缸里添加一些珊瑚、海草和洞穴等特殊的装饰,这可以促进灯笼鱼的游泳和探险活动。

2. 给予它们足够的空间灯笼鱼是一种热带鱼类,它们通常对自己的领地有一定的要求。

因此,在饲养它们时需要为它们提供足够的空间。

一旦发现灯笼鱼在鱼缸中游来游去,还不时在一起窜动时,这就说明它们拥有了充分的空间。

如果发现灯笼鱼在鱼缸中只有一定区域游动,那就表明它们需要更大的空间。

3. 添加一些鱼类伴侣灯笼鱼通常是一种群居性生物,其在野外生活时常常和同种鱼类聚集在一起。

如果想让灯笼鱼更加活跃和愉快,可以尝试在鱼缸里添加一些与它们相同或类似的鱼作为伴侣。

这不仅可以促进它们的互动,还可以带来大量的自然氧气,这是灯笼鱼在游泳过程中所需要的。

4. 定期换水灯笼鱼很敏感,如果在水中积累了过多的废物和化学物质,会对它们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饲养者每周至少需要换一次鱼缸中的水,以维持水质的清洁和清新。

5. 分段喂食灯笼鱼是杂食性生物,在野外生活中,它们通常会在清晨和傍晚时段活动,并在此期间寻找食物。

因此,在家中喂养灯笼鱼时,建议将饲料分段喂食,例如早晨和晚上各一次,以模拟它们在野外生活时的饮食时间表。

总之,为了让灯笼鱼活动健康,饲养者需要为它们提供充足的空间、适宜的栖息环境、适量的饲料,并定期维护鱼缸的水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让灯笼鱼健康快乐地生活在家里。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具有极强的粘附功能。它能牢牢地吸 引住听众,使民间作品的继续流传加 工成为可能。口头文学是伴随着人类 的智慧之光一起步入人类生活领域的。 只要世界上有人存在一天,有口头语 言存在一天,口头创作就不会停止。
(二)、口头性的形成原因 民间文学的口头性的形成与发展有两个重 要因素:一是社会历史因素,一是口头语言本身的因 素。 (1)社会历史的因素。从社会历史因素看,人类 最古老的文学是伴随着口语而不是伴随着文字而产生 的,在没有文字出现的远古社会,口头创作是当时惟 一的形式,如狩猎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文字发明以后出现了阶级分化与社会分工,一般人并 没有掌握使用文字的条件,他们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 继续创作、传播着口头文学。 文字发明以后,出现了阶级分工,一般人没有掌 握使用文字的条件,他们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继续创 作,口头文学创作仍是民众从事文学活动的惟一方式。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在一些偏 远落后文化教育不普及地区和尚无文字的少数民族地 区,人们仍然只能用口头方式来创作发展自己的文学。


同是一首《看见她》,一北一南情趣各异:陆 地骑大马,水乡撑红船;北方的醇朴,南方的 婉丽,带着浓郁的地方色彩。
(2)因时代的长久而变异
一部作品,在数千年的流传中,由内容、情节的逐渐 丰富而导致了作品主题的重大变化。这是因为,随着时 代的发展,民众的生活际遇、感情威望都在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会自然地折射到口头创作中去。


陕西三原的: “你骑驴儿我骑马,看谁先到丈人家,吃 一袋烟儿就走介。大嫂子留,二嫂子拉,拉 拉扯扯到她家;隔着竹帘望见她:白白儿手 长指甲,樱桃小口糯米牙。回去说与我妈妈, 卖田卖地要娶她。” 江苏淮阴的: “小红船,拉红土,一拉拉到青江浦。买 茶叶,送丈母,丈母没在家,掀开门帘看见 她:穿红的,小姨子,穿绿的,就是她。梳 油头,戴翠花,两只小脚丁gāgā,卖房子卖 地要娶她。”

第一章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以及与作家文学的关系[26页]

第一章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以及与作家文学的关系[26页]

第一节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一、口头性 (一)定义:口头性是民间文学最显著的外部
特征,人们有时甚至就把民间文学称为“民众 口头创作”、 “口头文学”、 “口承文艺” 等。把握口头性是理解民间文学艺术特色的一 把钥匙 所谓口头性,指民间文学是一种口头创作、口 头传承并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和语体风格的文学 形式 民间文学口头性的显著标志是用口头语言包括 方言土语来进行创作和传播
(一)民间文学的表演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民间文学是一种活态的、立体性的文艺现象 第二,在沿袭某种程度的固定模式的基础上,民间
文学的“演述”及其文本会受到语境的影响 第三,民间文学是与特定环境中的民众生活融合在
一起的文艺现象,其意义往往并不限于作品本身所 能展示的那些内容,而是有更为丰富的或不同于其 文字表层意义的内涵及功能
第一节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一、口头性 (三)口头性的减弱和变异 在现代社会,由于人们文化程度普遍提高,传播媒
介日渐丰富和发达,因此,一方面口头作品的功能 减弱,另一方面口头性的形式也发生了若干变异, 比较典型和重要的表现是网络民间文学的生成与传 播 网络可看做民间文学创作和传播的一种特殊场合, 对它的口头性特征也应持变通的眼光来看。怎样看 待网上传承的民间文学,它对民间文学理论有何影 响,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值得认真考察和讨论
二、民间文学对作家 文学的影响
20世纪初,先驱者 们对中国现代文学的 开创与探索所借鉴的 资源主要有三个:
第一章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以及与作 家文学的关系
本章概要
本章学习民间文学的两个基本理论问题。其中,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问题是民间文学基本理论 中的核心问题,对正确看待和把握民间文学有 重要作用,对后面各章学习具体体裁有切实的 理论指导意义,须重点掌握,对每一个特征, 都要进行完整、透彻的理解

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文学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来说,文学是了解历史、思想、文化的重要窗口。

而作家,则是文学的创作者和传承者,他们的作品直接影响着读者的思想和价值观。

但是,作家的文学创作和作品往往受到民间文学的影响。

民间文学是指发源于民间、流传于人民之中的文学作品,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力,不仅为作家提供了创作素材,还培养了作家的文学意识和创作能力,为作家的文学创作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首先,民间文学为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民间文学是人民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涉及到的题材广泛而丰富,如民间传说、民间故事、谚语、民间歌谣等等,这些都成为了作家挖掘和创作的宝贵资源。

作家们可以从民间文学中汲取灵感,借鉴其中的情节、人物和语言,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文学作品。

比如,古代文学巨匠李白的《庐山谣》中就融入了大量的民间歌谣,这为该作品增添了浓厚的民俗气息和韵味。

可以说,民间文学是作家创作的重要源泉,对于作家的文学创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民间文学培养了作家的文学意识和创作能力。

作为人民的艺术,民间文学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人民的智慧,它以平民化的形式表达着人民的愿望和情感。

作家们在与民间文学接触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人民的命运与生活,也能够感悟到人民的真善美。

民间文学的质朴、深入人心的特点,培养了作家对人情世故和社会矛盾的敏感,使他们成为文学的观察者和抒发者。

同时,民间文学所倡导的人民性格、人民思想等,也为作家树立起了正确的文学观念和创作导向。

最后,民间文学为作家的文学创作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民间文学是人民群众的语言艺术,它与作家的文学作品存在着共通之处,通过民间文学的熏陶和影响,作家们创作出具有跨时代意义的经典之作。

以现代文学大师鲁迅为例,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民间文学的痕迹,如《狂人日记》中的人民百姓形象、《阿Q正传》中的民间英雄形象等等。

这些作品在表达人民的愿望和抱负的同时,也通过了对民间文学的改造和升华,成为中国近现代文学的瑰宝。

民间文学作家文学关系

民间文学作家文学关系

浅论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摘要:同属于文学范式的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两种文学形式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相互联系和影响,彼此从借鉴中融合,从融合中发展,从发展中相互依存,二者密不可分。

关键字:民间文学作家文学关系影响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里集体创作、在漫长历史中传承发展的语言艺术。

它既是该民族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有关历史、科学、宗教及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也是该民族集体持有和享用的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生活文化。

作家文学是个体基于对生活的观察体验之后独立创作,最后以文本作品形式出现的文学形式。

它是个体价值观及审美情趣的体现。

在文字出现前,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几乎没有联系,彼此像两条平行线,并无交集。

从出现文字起,在一定程度上,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之间就相连不断,二者像两条河流一样汇集交融,不可分割。

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二者的区别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主体、流传范围以及其他内容和形式上。

(一)创作主体的不同民间文学是扎根在人民大众生活土壤中的文学,是人民大众集体创作与传承的语言艺术,以口头非文字形式出现,需要在集体场合中进行酝酿,由广大人民群众不断修改加工,逐渐形成,以集体创作,是一种全民性创作的产物,可以代表广大民众的审美方式和审美情趣。

民间文学强调群众性。

不同于民间文学,作家文学是个人创作的产物,由一个作者在较短时限内完成,一旦开始写作,便以文字文本出现,以个体为单位,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而作者也掌握着自己作品的版权。

作家文学强调独创性。

(二)流传方式不同作家文学主要靠纸质媒体承载文字内容,而民间文学的传承主要靠口传心记,代代相传。

因此,作家文学的流传范围较之于民间文学更为广大,受地域局限也较小。

在我国农村,有很多民间故事家,他们没有文化,甚至不识字,却可以口述很多的民间歌谣、故事、传说。

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解析

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解析

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解析民间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作家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为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而且激发了作家的创作灵感,推动了作家文学的创新与发展。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对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进行解析。

首先,民间文学为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民间文学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传说、民间故事、民谣歌谣等。

这些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记录了历史与文化,也蕴含了人们的智慧和情感。

作家可以从中汲取灵感,创作出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学作品。

例如,著名作家鲁迅通过对民间故事的研究,创作了《狂人日记》,其中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使作品更具独特的风格。

其次,民间文学激发了作家的创作灵感。

民间文学的魅力在于其真实、生动的表达方式,它能够直触人心。

作家在接触民间文学时,往往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人情和独特气息。

这种感受能够激发作家内心的创作欲望,使其产生创作冲动。

作家通过对民间文学的借鉴和吸收,能够创作出更加真实、质朴的作品,更好地反映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真实感受。

此外,民间文学推动了作家文学的创新与发展。

作家们在与民间文学接触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借鉴其表达方式和创作手法,还能够通过对其进行改造和革新,使作品更具个性化和时代感。

例如,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许多作家运用了民间故事中的元素,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创造出了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

这些文学作品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拓宽了文学的边界,为作家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的来说,民间文学作为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对作家文学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为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激发了作家的创作灵感,并推动了作家文学的创新与发展。

因此,作为作家文库文档创作者,我们需要认识到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重要性,并在创作过程中充分利用这种影响力,创作出更加优秀、有深度的文档作品。

民族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

民族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

第四章民族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学习提示】民族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是各民族文学现象的两种表现形态。

民间文学先于作家文学产生,是作家文学的源头和母体,具有通俗易懂、口头性强、直接贴近人民大众生活,同生产劳动和歌舞、祭祀、婚嫁习俗、岁时节令等民间文化浑融为一体的有别于作家文学的鲜明特点。

民间文学哺育了各族作家的成长,给作家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和艺术养料;文人、作家对于保存、丰富、提高民族民间文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学习本章,应结合文学发展的历史和作家创作实践情况,认识民族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的密切关系,特别是前者对后者的“乳娘”意义。

第一节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共同处在民族文化的统一体中,彼此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民间文学由劳动大众用口语化的语言进行创作,同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

民间文学起始于歌舞、宗教、原始艺术浑融于一体的原始文化。

这是作家文学产生之前唯一的具有全民性的文学。

由于社会的发展,逐步出现了社会分工、阶级分化,有一部分人,如政治首领、宗教祭师脱离了生产劳动,并掌握了文字。

特殊阶层的出现为文人文学的产生奠定了社会基础,进而出现了有“俗”、“雅”之别的文学艺术。

民间文学,特别是鸿篇巨制式的作品,是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比作家文学在更广阔的领域中反映社会生活,体现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

民间文学是各民族民间文化的结晶,是民间宗教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的重要载体,也是民间口头艺术表现手法的总汇,由此决定了民间文学是作家文学的母体,是作家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的历史地位。

自古以来,民间文学对作家的成长,输入了源源不断的营养乳汁,哺育着作家文学的健康发展。

民间文学为作家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原型和多姿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法。

民间的散文体作品,主要包括神话、传说、故事等,在有史记载以前已经产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出现的志怪小说的源头。

后又经唐代传奇和宋代话本的促进作用,逐步过渡到明清章回小说。

第四章民间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四章民间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四章民间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要点:1.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2.民间文学与民族学的关系一、民间文学与俗文学、作家文学的区别(另外参考教材第十一章):第一,创作者不同,民间文学是大众集体创作,通俗文学是个人创作。

作家文学也是个人创作,通称为“精英文学”,代表主流文学成就。

第二,创作流传形式不同,民间文学主要以口语来创作和流传,通俗文学、作家文学主要是书面创作和流传,现在也可以改编为电视、电影,有更广阔的流传渠道。

第三,内容与思想倾向不同,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集体的创作,反映了整个民族或某一个群体的思想与情趣,通俗文学是个人的创作,反映的内容出自个人的生活感受,创作动机与商业因素有关,其思想和艺术水平良莠不齐。

作家文学主要以启迪思想为主,承担批判社会的功能,不追求商业利益。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后文再深入论述)二、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互动影响(见本人论文《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恩施方言与民族文学——以恩施州方言小说为例》1、播撒语言文化巴尔特认为:“文化,就其各个方面来说,是一种语言。

”嫁人莫嫁驼背腰//一世难睡安逸觉//两头压得梆梆紧//中间翘起尺把高[gāo]//好像河里架拱桥天上一群雁,地上一群鹅,鹅寻雁,雁寻鹅。

红莲藕,白莲藕,藕红藕白藕连藕。

——来凤民歌1)碓窝子里搁鸡蛋——跑不了!2)火炉靠水缸——一边热3)水过三丘——迟了4)懒婆娘喂鸭子——不捡蛋(简单)5.男子的头女子的腰,只准看不准捞。

分析下面两段对话,看描述了什么人物性格特点:“……那时节伢儿爹还在,他也是个老实坨子,比国智还老实一大截,除了挑水弄柴和上山挖草药,其他百事不管,做也做不周正,我瞧不上眼睛角儿。

那时节,也不懂什么计划生育……”,“鸡下蛋一般,一连就屙下八个,八个哇!想不着胎也没法儿。

”——李传峰《灵屋》“啊,您老的伢们才大有出息哩!大大小小的官儿一大群,您看如今这方圆几十里地,哪个有您老享福?吃的罐罐饭,喝的腊肉汤,还穿皮袍子哩!”“这算么子,去(引注:方言念qiè)!人家城里,不吃米饭,吃的什么巧克力,不喝腊肉汤,娘儿母子喝什么牛奶子青春宝。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作者:仲康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06期摘要: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相互影响,民间文学作品为作家文学作品提供了故事雏形和人物典型。

作家文学作品超越了民间文学作品传播和流传的时空限制,民间文学作品通过编剧改编进入荧屏,而影视作品进一步拓宽了民间文学作品传播范围和受众范围,使得民间文学作品更具合理性和感染力,但有时也是扭曲民间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本来面目。

关键词:故事雏形;人物典型;时空限制;合理性;感染力;扭曲[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6-0-01民间文学的产生早于作家文学,也就是说在作家文学产生之前已经有了一批民间文学作品,这批民间文学作品有其故事情节和某些典型的人物形象,而它们也深深影响到了作家文学,具体地说,民间文学作品为作家文学作品提供了故事雏形和人物典型。

我们以广为流传的《白蛇传》为例,白蛇传的传说被作家编辑成书,后来被改编戏曲,也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光影视作品就多达十几种。

每个版本的故事情节略有不同,但是基本上都会有白蛇许仙断桥相遇、共渡一只船、白蛇端午节饮雄黄酒现行、白蛇盗仙草救许仙、白蛇水漫金山救许仙等情节,在民间文学作品中这几个情节也是最基本的情节,因此我们说民间故事作品为作家民间文学作品提供了故事雏形[1]。

每个版本的《白蛇传》中的人物都会略有不同,有时会增加许仙的姐姐、姐夫,有的会增加他们的孩子,但是每一个版本中白蛇、许仙、青蛇、法海是必不可少的。

其他人物都是與他们有着密切关系,故事情节也是围绕他们展开,他们各具特色,特点鲜明,具有典型性。

民间文学的最大特点是口头流传行。

或是群众间相互传播和流传,或是通过民间艺人或者是传承者进行传播和流传。

但这这种传播和流传具有局限性,很难突破时空的限制。

空间方面,群众活动的范围和民间艺人的活动的范围是有限的,加之这种方式的传播主要依靠口头方式,而这些流传着往往会使用的方言,对于方言相差较大的地方,这种传播很难进行,因此民间文学传播的范围也是有限的。

举例说明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举例说明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一、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定义民间文学是指由民间传承、广泛流传的文学作品,通常是口头传统,包括民间歌谣、民间故事、谚语、民间小说等。

而作家文学则是指由专业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通常是书面传承,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

二、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相互影响1. 传承关系民间文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真实反映,为作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许多作家在创作中都从民间文学中汲取了灵感,充分展现了人民裙众的智慧和创造力,为作家文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2. 文学创作在文学创作中,作家们通常会根据民间文学的题材和风格进行创作,从而使作品更加贴合民众的口味,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共鸣力。

通过借鉴民间文学的元素,作家文学能够更好地传达情感,引发读者的共鸣。

3. 文学传播民间文学在广大民众中广泛传播,而作家文学则通过出版、网络等形式进行传播。

作家们在创作中也会借鉴民间文学的传播方式,以期作品能够更好地触及大众,促进文学的传承和发展。

三、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融合发展1. 创作手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的融合发展愈发密切。

作家们在文学创作中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写作手法,而是积极吸收民间文学中的多种语言形式和叙事手法,使作品更具有传统文化的韵味和创新性。

2. 文学题材作家们在选择作品题材时,更加倾向于反映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和普通故事,这与民间文学所描绘的内容高度契合。

通过创新的表达方式,作家们能够更好地刻画人物,营造生动的环境,使作品更具有代表性和感染力。

3. 文学情感作家文学在借鉴民间文学的也对情感的表达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挖掘,使作品更加富有内涵,更能触动读者的心弦。

民间文学中蕴含的朴实情感与作家文学的深刻情感得以完美融合,从而使文学作品更富有感染力,更具有时代性。

四、总结作家文学和民间文学虽然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传播途径,但二者之间并非割裂关系,相反,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

作家们在创作中积极吸收民间文学的精华,从而使自己的作品更贴近民众、更丰富多彩。

第十一章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

第十一章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

第十一章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第十一章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重点)一、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之间的关系。

㈠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艺术形式借鉴。

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少文学体裁的兴起,都发端于某种民间文学体裁样式的发现。

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作品的融入。

或为生动地描绘人物,或为活跃叙事,或为铺张叙事、结构情节,作家文学常常有意或无意地融入民间文学作品或其艺术手法。

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理论建设的作用。

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创作实践上,还表现在作家文学理论的建设上,而且这种传统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影响深远。

㈡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影响。

在保持民间文学生态平衡的意义上,文人、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不利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①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影响的第一个特征在于把民间文学由口语化转化为书面化。

②文人、作家对民间文学的哲学化和历史化。

③作家文学对民间艺术形式的损害和对民间文学作品思想的扭曲。

文人、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也有积极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文人、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保存和理性改编。

二、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相互影响的一般特点。

历史文化背景对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相互影响的制约作用。

大体上说,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一体到分离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相互影响的中介即为作家或创作者本人。

现代社会中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相互影响和深入发展:①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继续以新的形式相互影响。

②“民间”批评的崛起与深入影响。

③现代原型批评作为重要的文学批评流派,在更为深广的层面上揭示了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举例说明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之间的关系

举例说明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之间的关系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是文学领域中两种重要的文学类型,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举例说明,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之间的通联和区别。

一、民间文学的特点民间文学是指在民间流传并由民间创作的文学作品,它具有以下特点:1.口头传承:民间文学多是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流传下来,如民间歌谣、谚语、童谣等。

2.裙众性:民间文学源自人民裙众的生活和工作,具有普遍性和裙众性。

3.丰富多样:民间文学内容包罗万象,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谚语歌谣等。

二、作家文学的特点作家文学是指由专业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它具有以下特点:1.书面传播:作家文学多是以书面形式传播流传,如小说、诗歌、散文等。

2.精英文学:作家文学是由专业作家创作,具有一定的高艺术性和思想性。

3.广泛影响:作家文学作为精英文学,对社会和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三、两者关系举例说明1.《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典型的作家文学作品。

但在《三国演义》中,也包含了大量的民间传说和故事,如吕布与貂蝉的爱情故事、三国英雄的传奇故事等,这些元素都源自民间文学,充分体现了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之间的互动关系。

通过《三国演义》,我们可以看到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相互交融的现象,共同构成了这部文学经典。

2.丰子恺的漫画作品丰子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漫画家和文学家,他的作品既具有艺术性,又以幽默风趣的方式反映了民间生活和民间文学的内容。

他的漫画作品中常常描绘了民间传说和谚语故事,如《老子有喽啰》、《丰子恺漫画》等,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之间的通联,在艺术创作中融入了丰富的民间元素。

四、结论通过以上举例说明,我们可以看到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通联。

民间文学作为源头和根基,为作家文学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养料和创作素材。

而作家文学则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艺术再现,将民间文学的内容和精神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共同构成了文学宝库。

浅析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浅析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浅析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民间文学是由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一种语言艺术。

它起源于原始公社活动,是劳动人民用一种叙述方式来讲述生活、塑造形象的一种文学形式。

它分为三大类:一是民间故事,其中包括神话、传说、生活故事、寓言、童话、笑话等散文作品。

二是民间诗歌,包括民歌民谣、谚语、绕口令、对联、酒令等等韵文作品。

三是民间曲艺和民间戏曲,包括反映人民生活的民间小戏和曲艺。

曲艺包括评书、弹词、快板、相声等多种说唱文学形式。

作家文学是由专门作家创作的有一定书面形式的文学作品。

它包括有小说、散文、诗歌等体裁形式。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各有千秋却又相互链接。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有着许许多多的关系,首先,作家文学是民间文学发展的结果,作家文学是民间文学的表现。

其次,作家文学的许多创作素材和灵感来源于民间文学。

再次,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相互依存。

最后,作家文学的艺术形式受民间文学影响,历代作家在创作中的体裁、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都受民间文学的影响。

段宝林先生在《中国民间文学概要》中说到“民间文学是文学的源头,在原始公社的时代是唯一的文学。

在阶级产生以后,出现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社会分工,出现了专业的作家,这才有了‘作家文学。

””许许多多作家文学的出现都源于民间文学,比如说李季在创作长诗《王贵与李香香》的时候,曾经在陕北下苦功收集民歌,当时他记下的民歌素材有十多本,每一篇上面都是密密麻麻的字。

再如闻捷写《天山牧歌》的时候也曾深入新疆民众的生活,学习新疆民歌。

他当时记录了将近三千首的当地民歌。

由此可见作家文学是民间文学发展的结果,作家文学表现着民间文学。

作家文学的许多创作素材与灵感来源于民间文学。

例如韦其麟根据壮族传说《白衣鸟》改编的《灯花》取得了成功。

再如唐朝的《竹枝词》、《柳枝词》等,原本是无名氏所作,后经作家的润色得以流传下来。

这些种种都是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提供了素材和灵感,白居易的《长恨歌》正是源于李隆基与杨贵妃的传说,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的人物形象多源于神话故事里的原型。

民间文学作家文学(2)

民间文学作家文学(2)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比较文/王勃民间文学是扎根在人民大众生活土壤中的文学。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研究民间文学必然会论及二者的异同。

我们将二者加以比较分析,不难发现以下结论:第一,二者创作(形成)过程不同。

作家文学可以由一个作者,在较短时限内完成。

如当前某些畅销书的作者,日成万言,可谓高产作家。

而民间文学的创作决不存在此种情况。

一篇民间文学作品的产生需要在集体场合中进行酝酿,由广大人民群众不断修改加工,逐渐形成。

因此,要追溯一则民间文学作品的作者是谁,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可以说民间文学是全民创作的产物,可以代表广大民众的审美方式和审美需要。

而作家文学是个人创作的产物,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而作者也掌握着自己作品的版权。

第二,民间文学的流传比作家文学有较强的地域性。

一般说来,民间文学作品“有一个较为集中固定的流传地区,有一个流传中心。

” ①比如藏族的神话传说总是以藏民聚居区为中心;东北的二人转又以东三省为中心。

其传播又总是距中心越近则流传越广,甚至家喻户晓;距中心越远则流传越少,甚至无人知晓。

如锦州笔架山一带的渔民都听说过笔架山的由来,出了锦州,闻者便寥寥无几了。

相比之下,作家文学的流传范围要大得多,受地域局限较小。

第三,传承方式与传承结果不同。

很多古籍,历经千年,随不免在无数次的抄写传承中出现讹误,但在今人看来,仍可见其原貌,这就是纸质媒介传承的好处。

但民间文学作品随着历史发展,时代变革在不同讲述者口中都会不断变化,增删情节,创新内容。

早在南宋时期,《水浒》故事就在民间广为流传,故事的最初情节是梁山好汉有的战死,有的遇害自尽。

人们对这一结局不满,所以产生了许多梁山好汉幸存者再度聚义的传说,如《阮小二抗金兵》,京剧《庆顶珠》。

再如牛郎织女的传说,最早见于《诗经·大东》所记,还看不出牛郎与织女有什么爱情关系。

而《古诗十九首》中,他们已成为一对情人。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
第十一章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 第一节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一、民间文学是作家文学的源头和母体
•民间文学仍然是唯一的全民性的文学,民间文学 是各民族文学的源头和母体。
•民间文学是各民族民间文化的结晶,是民间宗教 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的重要载体,也是民间 口头艺术表现手法的总汇,由此决定了民间文学是 作家文学的母体,是增加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的历 史地位。
具体表现在互相关联,由浅层到深层三个层次。
一、题材和思想内容上: 思想内容上,民间文学集中体现了大众基本的道 德观念和价值标准,也决定了最基本的审美趣味。
•韦其麟根据壮族传说《百鸟衣》改编的话剧《灯花》取 得巨大成功来自对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合理改造 •不同民族民间文学中体现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具有的共通
•马克思:“希腊神话(民间)不仅是希腊艺术 (上层)的宝库,而且是希腊艺术的土壤(源 泉)”。
•高尔基:“各国伟大诗人的优秀作品都是从民间 集体创作的宝藏中吸取滋养,自古以来这宝藏曾提 供了一切诗的概括。一切有名的形象和典型。”
•作家文学源于民间文学,并从中吸收养分。
第二节 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关汉卿《窦娥冤》系根据晋干宝《搜神记》中的“东海 孝妇”为原型
二、文人作家对民间文学的消极影响
为求美而失真 因文化与审美观的时代差异和政治考虑对民间文学作品 加以“合理化”
第四节 通俗文学: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互相影 响的中介 • 通俗文学是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相互影响的中介
期末考察:
“感悟民间文学”
第三节 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影响
一,对民间文学的积极影响 1、对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保存和记录:
•苗、瑶、畲三族始祖神话《盘瓠子孙》最早记录在晋干 宝《搜神记》中,以后在《后汉书》,《魏略》等书都有 记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既有显著的差别,又有密切的联系。

了解这种关系对于认识文学的发展规律有着重要意义。

一、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显著的差异,使得它们成为各自相对独立的品种。

正如中国民俗学泰斗钟敬文先生所说:“民间文学和一般作家文学,是两种树上开出来的形状和色香各异的花朵。

”二者差别形成的基础在于民间文学所具有的四大基本特征,区别主要有四点:第一,作者的差异。

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的群体创作,其主体是中下层民众,他们是直接从事声场劳动和各种经营的人,与官员阶层、作家群体在生活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别。

作者的这些差别与各自作品在创作方式、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上的差别息息相关。

作者差别的最显著标志是:民间文学具有群体性特征,是匿名的;作家文学是个人创作,作者有名有姓。

第二,民间文学是口传的文艺,主要以口头语言为载体,作品是朴素的、变异的;而作家文学以文字作为记载和传播的手段,风格较典雅,有书面化特点;而且作品出版后即固定不变。

第三,民间文学是民众生活的直接反映,或者说是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直接体现民众的生活、思想、感情和艺术特长;而作家文学是“一般所谓高级的精神的表现物或慰藉物”,即使很同情和理解民众,与民众自己反映自己生活的作品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第四,二者在功能上的差异。

民间文学有很强的实用性,往往产生和作用与生产、黄昏恋、祭祀等生存活动,成为一种生活手段。

作家文学虽然也有社会功利性,也可以间接的作用与社会生活,但是它的绝大部分作品毕竟不能直接运用与社会生活,而要通过培育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来实现其干预社会生活的功能。

二、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二者的相互影响。

首先是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远古时期,在以书面语言创作为标志的作家文学出现以前,文学的形式只有群体性的口头创作即民间文学。

也就是说,从文学的演进过程上讲,民间文学本是作家文学的源头或母体。

作家文学在产生、壮大以后,仍然不断地从民间文学那里摄取养分和动力,以促进自身的成长与革新。

无论是作家个人受益于民间文学而取得卓越成就的例子,还是一个时代的文学得利于借鉴民间文学而创作出高潮的例子,都是不胜枚举的。

可以说,在文学史上,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始终起着重要作用,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大作家都受过民间文学的哺育,历代的文学高潮都同2民间文学有渊源关系,许多文学名著都取材或脱胎与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主要影响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 (一)民间文学在题材和思想内容上对作家文学的影响作家固然可以直接从社会生活出发建构其作品的题材和思想,但是在内容上显然取材于民间文学的作家作品也有很多,而且,后者通常比前者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在民众中流传。

比如中国第一大诗人屈原的创作在体裁和内容等方面就受到民间文学的很大影响。

他的代表作《离骚》有一些文学涉及神话内容,其中对抒情主人公驱鸟兽驾车、上天等情形的描写显然受到神话情节的影响。

屈原的《九歌》、《天问》受民间文学的影响就更大。

《九歌》差不多就是对楚地民歌的整理和再创作。

后汉王逸的《楚辞章句》记载了屈原创作《九歌》的缘起:楚国南郢沅湘流域素有信鬼神而好祭祀的习俗,祭祀时一定唱歌、跳舞并击鼓奏乐来取悦诸神。

当初屈原被放逐到这一带,“窜伏其域,忧怀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

”就是说,《九歌》是屈原见到当地名歌用词太鄙陋才在此基础上而作的。

朱熹在《楚辞集注》中则更明确地指出屈原的诗是:“见而感之,故颇为更定其词,去其太甚,而又因彼事神之心,以寄吾忠君爱国眷恋不忘之意。

”即屈原更改确定了民歌的词语,去掉了其中过于粗俗的成分。

现代民俗学者林河长期深入南郢沅湘流域,考察了这一带尚存的祭祀、歌舞等习俗,以令人信服的翔实资料论证了《九歌》与沅湘民俗的密切联系。

沅湘地区在现在的湖北、四川、贵州、广西与湖南诸省的交界处,居住着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等民族,至今仍保存着信鬼好巫的习俗,很多祭祀活动和祭祀歌曲富于原始古朴气息。

林河发现当地一些民歌与《九歌》惊人的相似。

楚地侗族有一首民歌的发音是ga jiu(声调大略皆为去声),译成汉语就是《九歌》。

“九”是当地侗人信仰中最大的神灵或鬼,又有“情人”的意思。

其歌中有这样的词句:九兮,九呀,九呀九!今天与九兮,多恩爱嘛,可惜明天兮,要分开。

九呀,九兮,荪荪哩!这段歌词酷似《九歌·少司命》中的诗句“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九歌》虽然去掉了当地民歌中过分的野性内容,但是仍然大量保留了“蛮越”文化中富于朴素美的内容。

《九歌》里不少诗篇写祭祀者歌舞娱神,女巫以色相诱神,与神相恋;神也贪吃好色,显示出当地文化中神与人比较接近,与人差不多是一种平等关系。

这与中原地区以庄严虔敬的态度祭祀神灵的习俗有显著差别。

而现代沅湘地区瑶族也有类似的民歌:“急急唱,急急唱个神要行,神屋有哥又无嫂,小娘有酒望郎斟。

”其中祭神者把神当做情郎,与他调情。

当地有一首送神歌,女子唱道:“解神意,歌妹解得神忧愁;解了神愁神归去,大神归去世无愁。

”林河这种取田野资料并以古证今的方法,使我们对屈原《九歌》与楚地民歌的密切关系看得更清晰。

屈原的《天问》主要是针对神话、传统的内容提出疑问,全诗有三百七十多句,提出了一百多个问题。

汉代大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也善于借鉴民间文学。

他曾几次远游,几乎跑遍了当时的中国,到处采集传闻轶事。

他对中国五帝时代的记述主要取自神话、传说,将口传的故事合理化。

他常用民间传说来塑造人物,如在写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争霸、廉颇蔺相如等故事时,都大量使用了民间传说的故事素材。

陶渊明有以刑天、夸父、精卫等神话为题材的诗篇,他的诗句有时化用民歌的句子,如《归园田》中“犬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化用古乐府中的句子“鸡鸣高树巅,狗吠深宫产生了中”。

汉魏六朝乐府民歌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继《诗经》之后的又一个高峰,对建安文学和唐诗重要影响。

在题材和思想内容上,汉魏六朝民歌有的表现下层民众衣食无着的穷困生活,有的写战争和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流离失所、家园荒芜的灾难,有的直率抒发热烈坚贞的爱情,有的写封建礼教和宗法制度对爱情的压抑和破坏,等等。

乐府民歌在表现这些内容时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汉乐府民歌善于对现实生活进行朴素真实的刻画,其真实感极强的细节描写往往有着很高的典型性,是经过提炼磨洗的,其描写很多都感人至深,或令人生出切复制痛,如《病妇行》、《十五从军行》、《孤儿行》等。

乐府民歌的这些杰出作品在题材和艺术手法上对后世诗人创作影响显著。

三国争战时期的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等身处乱世,生活动荡,能够深切体察民间疾苦,用乐府民歌体写下了很多现实性很强的作品。

如曹操《蒿里行》、陈琳《饮马长城窟行》写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巨大毁坏和苦难,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效果上与《十五从军行》等有相同之处。

曹丕的《上留田行》、曹植的《泰山梁甫行》、王粲《七哀诗》等也是这样的诗篇。

“诗仙”李白能写出那么多华丽多姿又自然流畅、宛如天成的诗篇,跟他善于向民歌学习有很大关系。

他仅用乐府古题所作的诗就有六卷,在他流传下来的九百多首诗中占了1/6。

他几乎尝试过所有的乐府古题来做诗。

他的《丁都护歌》和《战城南》等反映民间疾苦,深得汉乐府之精髓。

杜甫、白居易的创作与民间文学的密切关系也很明显。

杜甫的名作“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等,白居易的《卖炭翁》、《新丰折臂翁》、《杜陵叟》等都有古乐府之风。

唐传奇是文人根据民间传说创作的。

元杂剧大家关汉卿的《窦娥冤》是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创作的。

明清小说家冯梦龙、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的著作也都在很大程度上采用了民间传说和评书的内容。

蒲松龄更以善采民间故事闻名,他的《聊斋志异》里的鬼怪故事就是受民间故事的启发创作出来的,有许多情节采自民间故事。

曹雪芹的《红楼梦》虽是一部不易为一般下层民众接受的文人小说,也有明显的借鉴民间文学的痕迹,如开篇即借用了女娲补天的神话。

民间文学对中国现当代作家也有重要影响。

20世纪初,先驱者们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创与探索索借鉴的资源主要有三个: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民间文学与外国文学。

如现代诗人为探求中国新诗的作法就曾借鉴民歌,当时北大歌谣运动的发起就有这方面的目的。

许多作家的创作与民间文学关系密切。

鲁迅从小就喜欢民间文学,曾受过民间文学的大量教育和熏陶。

在他的回忆中谈到他小时听祖母、母亲或保姆讲故事,看《山海经》等图画书,以及看赛会、看社戏的事情。

这些经历对他的成长影响很大,以至于他成年后常回想起来,在文章中提到,或在作品中引述这些作品中的内容或句子,如《阿Q正传》里的“我手执钢鞭将你打”等。

他的《故事新编》中的《铸剑》等篇就是改作自民间传说或民间故事。

他还关心支持民间文学的搜集研究,自己也进行过这方面的研究和资料考证,并有不少精辟的论述。

老舍、赵树理也都十分熟悉民间文艺,这方面的素养是他们取得艺术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

特别是赵树理,我么可以把他看成作家借鉴民间文学的典范。

他对民间文艺不仅仅是熟悉,他本人简直可以称作“万宝全”式的民间文艺家。

他本来是一个精通各种庄稼活的农民,会演戏、说书、变戏法,还会各种乐器如拉弦、拉胡琴、打梆子、打鼓板等。

他的作品在审美趣味、表现手法、语言等许多方面与民间文学很接近。

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会,许多作家自觉地向民间文学学习,出现了大批以歌剧《白毛女》为代表的取材于民间文学的作品。

当代作家中也有很多借鉴民间文学的例子,而一些在民间传说基础上创作的电视剧如《武松转》、《戏说乾隆》、《刘罗锅》等还产生了广泛了的社会影响。

(二)民间文学为作家文学提供典型形象的素材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西游记》等中的不少人物都直接脱胎于民间版本。

在作为作家名著的长篇小说问世以前,同一种素材的民间文艺已经流传了几百年,经过民间传说、说书、戏剧等几种文艺形式的积累,作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再创作。

水浒故事最早是口头上流传的关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一些传说,后来有了宋元间的讲史话本《大宋宣和遗事》,这就是施耐庵《水浒传》的蓝本,小说中有44回素材来自话本,话本已有宋江等36员将领。

元杂剧中有水浒剧目31种,其中水浒英雄已发展为一百单八将。

特别是李逵、鲁智深的戏最多,形象也最鲜明。

吴承恩《西游记》是由唐代高僧玄奘去印度取经的故事演化而来的。

后来该故事进入说书活动,在宋末元初有了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这是《西游记的蓝本》。

已有了孙悟空的原型猴行者和沙和尚的原型深沙神。

但猴行者与后来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在形象上还有很大差距:此时的猴行者还是个白衣秀士,虽智慧博学,但并不像孙悟空那样敢作敢为,如他偷取仙桃的行为竟是在唐僧的鼓动下干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