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温的群体动力理论

合集下载

勒温群体动力学

勒温群体动力学

勒温群体动力学
勒温群体动力学:探究群体行为背后的力量
作为一种研究集体行为的理论,勒温群体动力学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群体行为过程中,许多看似不可预测的现象——比如人群中的拥挤、流动和转移——都可以通过群体动力学的分析得到解释。

本文将探究勒温群体动力学的理论基础、应用场景和未来发展方向。

基本原理
群体动力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粒子模型”,模拟了集体中的个体行为和交互。

勒温模型假定群体中的每个个体都是一个质点,该质点受到一些基本力,如斥力和吸引力的作用。

根据质点的位置和速度等参数的连续变化,可以推断群体的行为,如跑步、聚集、发散或变形等。

应用场景
勒温群体动力学在许多场景中都得到了应用。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可以使用这个理论来研究人群在不同建筑物之间的流动性、拥挤现象和漏洞;在医学研究领域,可以研究癌细胞间的互动和扩散;在自动驾驶技术中,可以研究车辆在道路上的转向和行驶轨迹等。

未来发展
尽管勒温群体动力学在应用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
些限制。

例如,该理论没有考虑到个体之间的关系、行为的动态性以
及解释复杂行为的因素。

未来,该理论需要进一步将单个个体纳入群
体行为研究中,进一步拓展其研究范围。

总结
勒温群体动力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研究集体行为的理论框架。

通过模
拟群体中的个体交互,我们可以理解和预测很多看似不可预测的现象。

虽然当前该理论在应用中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是在未来,我们
也需要不断挑战和拓展其性能,以更好地了解和控制群体的行为。

第二章 3-2群体动力

第二章  3-2群体动力

多种不同的角色,个人的行为会随着其所扮演角
色的不同而异。
(四) 角色特征
理解一个人的行为,关键是弄清他当时在
扮演什么角色。不同的群体对个体的角色要求不 同,同一个群体扮演不同角色时的行为模式也不 同。理解和影响群体成员的角色行为,需要了解 角色同一性、角色知觉、角色期待、角色冲突等
组织和群体角色的特征。
x
A B C
对于 x=A的错误判断(实际上x=B)由于群体压力 竟然有37%的人产生了从众行为。
1、从众形成的原因
(1)地位与角色期待。(如为了达到目的而做出“顺从”行为 等)
(2)群体的性质。 紧密型、专制型群体从众行为尤为普遍。 (3)环境和传统的影响。 (4)个体原因。
2、从众形式
个体在从众现象中的内心反应和表现行为大致有四种状态: ①“口服心服”——表面(行为)服从(从众),内心也服从(接受); ②“口服心不服”——表面(行为)服从(从众),内心不服从; ③“心服口不服”——内心服从,表面不服从;
实验结果:
由于参加实验的学生在实验中表现出病态反应, 在实验进行了6天之后,研究人员就不得不终止了 实验。应该注意,参加这次实验的人都是经过严格 挑选的神智正常、情感稳定的人。
你从这个监狱模拟实验中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这次模拟实验相当成功地证明了个体学习一种新角 色是多么迅速。 参加这次实验的学生,就像我们大多数人一样,是 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和自己的亲身经历,如在家庭(父母与 孩子),在学校(老师和学生),以及在其他包含有权和无 权关系的场合,学习到了关于罪犯和看守的角色定式的 内容。在这个基础上,这些学生就能够不费力地、迅速 地进入到与他们原来的人格迥然不同的假设角色中。在 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格正常、没经过新角色 要求训练的人,也会非常极端地表现出与他们所扮演的 角色一致的行为方式。

勒温的群体动力理论分析[文字可编辑]

勒温的群体动力理论分析[文字可编辑]
2018/10/12
凝聚力
? 群体凝聚力是吸引成员维系在一起,保持某种关系模式的情感因素。对于群 体系统,作用最强的凝聚力因素未自于其成员精神充实的程度,精神充实度 越高,群体的凝聚力也就越大。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 (1)目标凝聚力。群体目标是产生凝聚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个体受群体目 标的吸引,并内化为自己的追求,这样就会产生强烈的依赖与归属心理.群体 必须在达标与树标的追求中,才能保持对其成员产生长期的吸阴作用。
勒温的群体动力理论
1
2018/10/12
? 个体行为:勒温用“场”的理论研究个体行为。勒温借用物理学中磁 场的概念,认为人的心理、行为决定于内部需要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因此,要测定人的心理与行为就必须了解完成这一行为的内在的心理 力场和外在的心理力场的情境因素。当人的需求未能满足时,就会产 生内部力场的张力,环境起着导火线的作用。据此他提出了心理力场 的理论公式:B=f(P.E),其中B代表个体行为,P是个性特征,E是环境, f是函数。可以看出,人的行为是个性特征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关系 或结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群体意识 群体意识是指成员对群体的态度,或称以群体
为主体的意识。这是某一特定群体内占主导地位的、 对群体本身及所从事工作的看法。群体意识包括了理 想、价值观、道德标准、工作态度等成分。 ? 首先,它影响群体行为的方向。 ? 其次,群体意识影响群体行为的强度和持久性,也影 响成员的态度变化。 ? 最后,群体意识对群体的支配是不全面的,它不支配 个人的具体行为,也不会使每个人都表现出共同的10 行 为,它只指出群体成员行为的大致方向。
? (2)归属需要。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首先归属群体可产生安全感。依靠群 体可以相互弥补,相互帮助,分担压力。在这样的群体中,可以受到鞭策, 精神愉快,避免不必要的矛盾纠葛。

第五章 群体动力理论

第五章 群体动力理论

二、影响群体内聚力的因素 1.内部因素 • 领导威信与领导方式 • 目标设置与目标结构 • 群体成员的一致性 • 群体规模 • 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 • 群体成员需求的满足对群体的依赖性
2.外部因素 • 群体间的竞争 • 群体的社会地位
三、群体内聚力与生产效率 群体内聚力和工作、生产效率有着密 切而复杂的关系。通常情况下,高内聚 力的群体,其职工的士气和满意度都比 较高,有益于群体目标任务的完成。但 是不能绝对认为内聚力高,生产效率与 生产水平就必然高。
1.影响群体意识形成的因素多种多样,主 要有如下几种因素: (1)特定群体构成 (2)工作任务的特殊性 (3)其他
2.群体意识对行为的影响: • 首先,它影响群体行为的方向。 • 其次,群体意识影响群体行为的强度和 持久性,也影响成员的态度变化。 • 最后,群体意识对群体的支配是不全面 的,它不支配个人的具体行为,也不会 使每个人都表现出共同的行为,它只指 出群体成员行为的大致方向。
二、 群体士气 1.含义 群体士气又称团队精神,由群体的工 作精神和成员对组织的积极态度组成。
2. 群体士气与生产率、绩效的关系 戴维斯认为,在士气和生率之间,至少有 三种组合。
士 气
A
B C 生产率
3.影响士气的因素 ① 个人、群体、组织目标之间的一致性; ② 内部团结性; ③ 报酬合理性与需求满足公平; ④ 民主性等。
群体动力理论是心理学家勒温(K. lewin) 于1932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一系列研究的 基础上创立的。群体动力理论借用了物理 学中的“力场”观念,描述群体行为的产 生机制。所谓群体动力是指群体行为的动 力与方向。研究群体动力,就要研究影响 群体行为的诸因素。
一、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所共同接受并遵守 的行为标准与行为准则,它是一个群体能保 持一致的基本因素,它是由价值观、心理、 行为方面的相互接近达成一致而形成的。 1.群体规范包括 • 正式的明文规定的准则 • 非正式的、在群体生活中自然形成的、约定 俗成的行为标准

勒温和群体动力学(范文大全)

勒温和群体动力学(范文大全)

勒温和群体动力学(范文大全)第一篇:勒温和群体动力学勒温和群体动力学勒温1890年出生于东普鲁士即今天的波兰,他的父母是贫穷的犹太农民,当时德国的种族歧视非常严重,在勒温后来的生涯中,这一偏见对他的学术兴趣产生了某种影响。

勒温在柏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加入德国军队,成为一名二等兵。

所勒温有4年的当兵经历,后在柏林大学心理学研究所教书,在这期间,勒温的场论即群体动力学和拓扑心理学开始定型,正是这一理论使勒温闻名于大西洋两岸。

像其他学者一样,勒温后来移居到美国,先后在康奈尔大学、衣阿华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任职。

人们都称勒温是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这一荣誉称号主要来源于勒温开创的场论。

在勒温到达美国之后,由于传播学当时在大学里还没有作为一个科目来开设课程,勒温一直在从事着社会心理方面的研究,所以在最初到达美国的几年内,勒温一直处在大学的边缘地带。

直到勒温领导的试验——权威主义的、民主的和自由放任的领导。

米德称颂领导方式的研究是一种“实验人类学”,因为勒温等人在他们的实验室里创造了群体文化。

有关民主的和专制的小组的研究最终确立了勒温在美国的声望。

领导方式的实验在勒温从个体心理学向社会心理学的变化中是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

这一研究也越发增加了勒温对于群体影响个体行为的问题的研究爱好。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勒温从事了食品习惯变化方面的实地实验,对食用牛下水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从而提出了“把关人”的概念,“把关人”是控制信息在信道里的流通的个人;他们可以扣压信息,构成信息,扩展信息或重复信息。

怀特是勒温的学生,在勒温去世后,怀特将“把关人”思想继续向更宽的方向进展,研究了把关人在大众媒体环境下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勒温是一个很喜欢与人合作的学者,他在大学任教期间,开展了一个很有趣的聊天活动,即在一周内选择固定的一天,他和他的博士生们在咖啡厅里聚会,专门讨论这一周内他们所写的论文,或者其他学术方面的思想。

不可否认的是这一集体讨论是有益的,因为勒温的齐格尼克效果就是在施韦德斯希咖啡馆的侍者身上偶然形成的以及自由放任的领导风格的偶然发现。

勒温的群体动力理论范例

勒温的群体动力理论范例

研究群体动力,就要研究影响 群体行为的诸多因素。
那么,影响群体行为 的因素有哪些呢?
一、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所共同接受并遵守的行为 标准与行为准则,它是一个群体能保持一致的 基本因素,它是由价值观、心理、行为方面的 相互接近达成一致而形成的。
群体规范包括:
• 正式的明文规定的准则
• 非正式的、在群体生活中自然形成的、约定俗 成的行为标准
2020/3/14
• 驱动力
• 群体的驱动力是创造群体效应、促进群体发展演化的动力因素。成员的追求、能力、 兴趣、人际、意志等是群体驱动力的原动力。具体表现在:
• 航标驱动力。对群体而言,航标主要起到了凝聚力作用,但对于个体而言,航标则主 要起到了驱动力作用。个体在群体目标感召下,会冲破重重障碍,向着既定的航标努 力,需要注意的是确定的航标要恰到好处,太高太远,形成群体的多数人经过努力仍 旧不能达到,那么他们就会放弃追求;相反太低太近,形成群体的多数人稍经努力甚 至不费吹灰之力即能达到,那么确定的航标就会失去驱动效应。
2020/3/14
凝聚力
• 对于群 体系统,作用最强的凝聚力因素未自于其成员精神充实的程度,精神充实度 越高,群体的凝聚力也就越大。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 (1)目标凝聚力。群体目标是产生凝聚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个体受群体目 标的吸引,并内化为自己的追求,这样就会产生强烈的依赖与归属心理.群体 必须在达标与树标的追求中,才能保持对其成员产生长期的吸阴作用。
• 典型驱动力。群体的稳定,与其核心的确立是分不开的。那些学习优秀、工作踏实、 意志坚定巳被其他成员们接受的成员,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典型,是群体的核心。 他们容易引起格成员感倩上的共鸣,从而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就能对群体产生驱动力, 这个群体就能形成良好的风气。

勒温的团体动力学

勒温的团体动力学

勒温的团体动力学勒温的团体动力学是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发端于本世纪40年代,成为整个社会科学界所关注的中心,虽然它作为一种自觉的运动至70年代已趋于低潮,但它的内在活力,它的理论、方法和心理观,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

一、团体动力学的产生库尔特•勒温在1939年发表的“社会空间实验”一文中首次使用了“团体动力学”这个概念,借以标明他要对团体中各种潜在动力的交互作用,团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团体成员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等去作一种本质性的探索。

1945年勒温在美I 麻省理工学院创办了“团体动力学研究中心”,团体动力学作为一种专业和学科得以建立。

在其后的二十年间,团体动力学得到了迅速发展,其影响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一>关于团体动力学的定义从历史的角度来反观团体动力学,它本身具有三个层次的意义。

①属于一种意识形态,即关于团体应如何组织和管理的方法和态度。

在这种意义上,团体动力学十分强调民主领导的重要性,强调成员参与决策以及团体内合作气氛的意义。

②关于一套管理技术,如角色表现,团体过程中的观察和反馈等。

在这种意义上,团体动力学被广泛应用于人际交往培训,领导干部培训,以及工厂、企业、学校和政府部门的管理。

③一种对团体本质的心理学研究,旨在探索团体发展的规律,团体的内在动力,团体与个体、其他团体以及整个社会的关系等。

这第三种意义是团体动力学的真正的心理学的意义,也是勒温及大部分团体动力学家一致赞同的对团体动力学的定义。

它并不依赖于前两种意义,事实上,为意识形态和管理实践提供一个更好的科学基础,正是团体动力学的基本目标之一,但科学地理解团体生活的本质,却是团体动力学的根本目的。

(二 > 团体动力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如欲理解或改进人类的行为,改进人类的生活,那么必然要对团体及团体的本质有一个充分的了解。

因为人生活在家庭、学校、工厂、机关以及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社会组织之内,也就是无时不处于一种团体生活之中。

群体动力学理论

群体动力学理论

《群体动力学》选题目录一、群体动力学概述 (1)(一) 群体动力学的定义 (1)(二) 群体动力学的基本特征 (1)(三) 构成群体动力的五要素 (2)二、群体动力学的基本观点 (2)三、群体动力学的发展历程及意义 (4)(一) 历史脉络 (4)(二) 意义 (5)四、群体动力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6)(一)群体动力学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 (6)(二)群体动力学在班级建立和管理中的应用 (8)(三)大学英语小组活动中的群体动力学机制 (9)五、案例分析:成人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群体动力学应用实验 (11)六、总结与展望 (12)【摘要】群体动力学是由其创始人库尔特·勒温最早使用到文献中的,它是试图通过对群体现象的动态分析发现其一般规律的理论。

本文从群体动力学的定义出发,总结其基本特征及基本观点,通过了解其历史进程及发展趋势,提出它对教育的促进意义,并提供实例展示了群体动力学对实际教学的指导作用;最后,结合全文对群体动力学做了初步的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群体动力学;群体;成员;领导;教育应用一、群体动力学概述(一) 群体动力学的定义1、通俗理解研究诸如群体气氛、群体成员间的关系、领导作风对群体性质的影响等群体生活的动力方面的社会心理学分支。

2、科学定义从历史的角度来反观群体动力学,它本身具有三个层次的意义。

(1)属于一种意识形态,即关于群体应如何组织和管理的方法和态度。

在这种意义上,群体动力学十分强调民主领导的重要性,强调成员参与决策以及群体内合作气氛的意义。

(2)关于一套管理技术,如角色表现,群体过程中的观察和反馈等。

在这种意义上,群体动力学被广泛应用于人际交往培训,领导干部培训,以及工厂、企业、学校和政府部门的管理。

(3)一种对群体本质的心理学研究,旨在探索群体发展的规律,群体的内在动力,群体与个体、其他群体以及整个社会的关系等。

第三种意义是群体动力学的真正的心理学的意义,也是勒温及大部分群体动力学家一致赞同的对群体动力学的定义。

2024年安全管理中的群体动力(三篇)

2024年安全管理中的群体动力(三篇)

2024年安全管理中的群体动力所谓群体动力,就是群体中的各种力量对个体的作用力和影响力。

群体动力理论最早由德国心理学家勒温(KurtLewin)于20世纪40年代开创。

他援引物理学中的力场概念,来说明群体成员之间各种力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及群体中的个人行为。

他认为,人的行为决定于内在需要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并提出了以下的著名公式:B=f(PxF)式中:B个人当前行为的方向和强度;P个人的内部动力和内部特征;E个人当时所处的可感知到的环境力量。

上式说明,群体中个人行为的方向和强度取决于个人现存需要的紧张程度(即内部动力)和群体环境力量的相互作用关系。

Lewin认为,群体的行为不等于群体中各个成员个人行为的简单的算术和,它包含有集体的智慧,因而产生了一种新的行为形态,即两个人以上的协同活动所产生的力量会超过各个人单独活动时所产生的力量的总和,而且在某些条件下还能起质的变化。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曾经指出:一个骑兵连的进攻力量或一个步兵团的抵抗力量,同单个骑兵的进攻力量的总和或单个步兵分散展开抵抗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

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在群体活动中其成员往往会向低水平看齐,他们强求一致,压制了个体独特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泰勒的管理思想,就是以211人个别化为准则。

他认为工人在集体活动时所想的,只是不要比别人多卖力气,因而会降低生产率。

总之,群体动力来自于群体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表现为群体成员有着共同的目标、观点、兴趣、情感等,群体成员在群体动力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下,其行为会发生或好或坏的变化。

2024年安全管理中的群体动力(二)【引言】2024年,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仍然对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在这种背景下,安全管理中的群体动力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群体动力是指个体在一定条件下所产生的集体行为力量,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2024年安全管理中的群体动力,并对其进行论述和分析。

第七章 群体动力

第七章  群体动力

第一节 社会助长作用与社会抑制作用
二、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抑制作用的概念
群体的作用— 正是这种群体的作用,群体对个体 的心理和行为有很大的影响,这表现在 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抑制作用、群体规 范的影响、群体压力与社会从众行为等。
第一节 社会助长作用与社会抑制作用
二、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抑制作用的概念
社会助长作用。从事简单、熟练的工作,个 人与群体成员共同作业时,成就动机受到激发, 会转化为竞赛动机,希望自己的作业比其他人做 得更好,从而提高作业效率。 社会抑制作用。当个人所从事的是比较复杂 而又没把握完成的作业,或者他对完成作业还缺 乏熟练技巧,在这种情况下,有他人在场,反而 会对其工作效率起妨碍作用、干扰作用。 这就是说,有他人在场,有利于作业简单并 已掌握熟练动作的工作提高效率,却不利于未掌 握熟练技巧的复杂作业、思考性工作和学习新技 术效率提高。 对管理的启示。
第四节 群体士气
二、群体士气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士气调查的目的 提高士气与提高生产效率德关系 戴维斯将土气与生产效率的关系
A 线表示高士气、低生产效率;B 线表示高士气、高生产效率; c 线表示低士气、高生产效率。
第四节 群体士气
二、群体士气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分折戴维斯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到; 第—,戴维斯是以管理方法的利弊对比来研 究群体士气与生产率关系的,因此,其研究成果 与管理方格理论的结论一致,可以相互印证。 第二,戴维斯的研究成果,预示了群体士气 及群体绩效发展的可能性。 高昂的士气虽不一定能保证群体的生产效 率.但要提高群体的生产效率,它却是必不可少 的条件。
一、群体凝聚力的概念 二、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三、群体凝聚力对生产率的影响
第三节 群体的凝聚力
一、群体凝聚力的概念 群体凝聚力又称群体内聚力。它是指对 群体成员施加各种影响,使之在群体内积极 活动和拒绝离开群体的全部力量的总和,是 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 群体凝聚力表明群体对于成员的一种内 聚作用,是表现在群体成员身上的向心力。 具体来说,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 引力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它含有“向 力心”和“内部团结”的双重意思。

试论勒温群体动力理论对教师管理的启示

试论勒温群体动力理论对教师管理的启示

试论勒温群体动力理论对教师管理的启示【摘要】:简单介绍了勒温群体动力理论,并从群体动力系统三要素出发,分析了影响教师这一社会群体动力的各种因素,探讨了在学校管理中教师群体动力的调动和激发,对学校教师管理工作提出了些许建议。

【关键词】:群体动力;凝聚力;驱动力;耗散力;教师管理群体动力理论的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勒温。

他在研究人的心理行为时认为,人的行为取决于内部力场与情境力场--即内在需要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之后勒温又将此理论应用于群体行为的研究,并提出群体动力理论的概念,认为群体活动的方向同样决定于内部力场和情境力场的相互作用。

具体来说,一般的群体动力系统包含三大要素:凝聚力、驱动力、耗散力。

文章就是要从这三要素出发,对影响教师群体动力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教师管理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一、关于教师群体的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是吸引成员团结在一起并保持某种关系模式的情感因素。

但这种情感因素的产生一般需要通过组织协调并在管理过程中实现群体成员的内部需要而实现。

要进行教师管理,极大地激发教师群体行为的动机,我们就不可回避地要研究教师个体的需要。

(一)教师的物质需要虽然教师加入学校组织,并不单纯为了追求某种物质利益,但物质利益的提供常常可以产生极大的吸引力。

作为教师个体,其物质需求的满足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生活待遇,主要包括工资、奖金、住房、福利等。

这些待遇不仅仅是维持其个人和家庭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在一定意义上还被认为是一个人受到认可程度的体现。

第二是工作条件,这其中包括物质形态的条件如教学设备、办公环境等;也包括精神形态的条件如学校学术风气、领导的组织管理水平、个人心理生活空间的大小等。

没有必要的物质工作条件的保障将不可能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

因此,物质条件差的学校,一般不可能对教师产生有效的吸引力。

(二)教师的精神需要对于教师群体系统来说,虽然物质需要的满足不可缺少,但作用最强的凝聚力因素来自于其成员精神充实的程度。

第十一章 群体动力

第十一章 群体动力

(1)规模:规模越大冲突越大。 规模:规模越大冲突越大。 (2)参与:下级参与越多冲突越少。 参与:下级参与越多冲突越少。 (3)直线结构与参谋结构存在的矛盾。 直线结构与参谋结构存在的矛盾。 (4)奖酬制度:报酬悬殊大,冲突越大。 奖酬制度:报酬悬殊大,冲突越大。 (5)资源的相依性:在使用组织资源上,群体之间易有冲突 资源的相依性:在使用组织资源上, (6)权力:组织中各群体权力分布越不均匀,冲突越大 权力:组织中各群体权力分布越不均匀, 3.个人因素 3.个人因素 价值观、个性、素养等因素都可能引起冲突。 价值观、个性、素养等因素都可能引起冲突。
第十一章
二、 群体规范
群体动力
1, 群体规范的含义:群体内部所确立的,为群体成员 , 群体规范的含义:群体内部所确立的, 内部所确立的 共同意识到的并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的并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所共同意识到的并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2,群体规范的分类: ,群体规范的分类: 按对象划分: 按对象划分:正式群体的规范和非正式群体的规范 按存在形式分: 按存在形式分:成文的准则规范和不成文的意识规范 3,正式群体的规范的形成 , 认识争论阶段 趋同阶段 接纳阶段
第十一章
群体动力
谢里夫实验发现了影响群体规范形成的几个主要 的心理因素: 的心理因素:
人们自觉不自觉地选择一个参照榜样, (1)模仿 人们自觉不自觉地选择一个参照榜样,在意 识上接受,言行上临摹参照榜样的思维与言行方式。 识上接受,言行上临摹参照榜样的思维与言行方式。 个体无意识地受到他人对某件事物的态度, (2)暗示 个体无意识地受到他人对某件事物的态度, 评价和行为趋向方面意见的影响。 评价和行为趋向方面意见的影响。 人体有意识地接受了他人的意见,态度, (3)顺从 人体有意识地接受了他人的意见,态度,评 价和行为趋向,并自觉地改变自己相应的意见,态度, 价和行为趋向,并自觉地改变自己相应的意见,态度,评 价和行为的趋向。 价和行为的趋向。 综上所述, 综上所述,群体存在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它的一致性和协 同性,具体表现在全体成员在行为、 同性,具体表现在全体成员在行为、情绪和态度上的协调 统一,并进而产生一种“类化过程”,由此使群体成员收 统一,并进而产生一种“类化过程” 到暗示,产生相互模仿,表现出顺从, 到暗示,产生相互模仿,表现出顺从,在此基础上才形成 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

群体动力学理论

群体动力学理论

群体动力学目录• 介绍• 定义• 方法论上特点• 研究对象及目标• 理论奠基人K.勒温及其生平1介绍群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亦称“团体动力学”,试图通过对群体现象的动态分析发现其一般规律的理论。

最早在文献中使用群体动力学这一术语的,是其创始人K勒温。

他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个性特征和场(指环境的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

应用场理论研究群体、群体活动的过程、群体行为的动力,就叫群体动力学。

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的美国。

2定义简要的说:群体动力学就是在群体中,只要有别人在场,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就同他单独一个人时有所不同,会受到其它人的影响.研究群体这种影响作用的理论,即群体动力学.3方法论上特点(l)注重实验和调查等实证的方法。

(2)重视群体生活的动力性和相互关联性。

(3)与其他一切社会科学有着广泛的联系性。

(4)重视研究成果在社会生活中应用的可能性。

4研究对象及目标群体动力学以群体的性质、群体发展的规律、群体和个人的关系,群体和群体的关系等作为研究对象。

主要研究群体的凝聚力(如决定群体凝聚力强弱的因素),群体压力和社会规范(如从众现象等),群体目标(如群体目标的有无对群体性能的影响)和成员的动机作用(如竞争与合作),群体的结构特性(如交往结构、势力结构等),等等。

群体动力理论对社会心理学、组织管理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研究群体行为作出了很大贡献。

由于对群体活动的广泛研究,今后需要建立一个更加囊括性的理论,以使群体动力学达到体系化阶段。

5.理论奠基人K.勒温及其生平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 1890-1947),德裔美国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社会心理学的先驱,也是首先将格式塔心理学原理用于研究动机、人格及团体社会历程的心理学家。

他出生于普鲁士波森省的莫吉尔诺[2] 乡村的一个中产阶级犹太家庭,因心脏病突发逝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牛顿维尔(Newtonville)。

团体心理咨询理论

团体心理咨询理论

群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
❖勒温主要研究小群体。研究的问题是如何创建有 效团体,如何促进成员的成长和发展等。
❖团体咨询的指导者应该创建和谐的温暖的理解的 团体心里气氛,以使成员有强烈的安全感、肯定 感和归属感。
实验研究:群体氛围的实验研究
❖实验方法及程序:
❖他以类似童子军群体作业的方式进行研究,将被试分为条 件大致相似的三组,各组作业活动相同,惟各组领袖的领 导风格分为三种类型: ① 独裁型领导(authoritarian leadership):群体的一 切活动完全由领袖个人决定,群体中所有成员只能依令行 事,不容许有任何异议。 ② 民主型领导(democratic leadership):群体的一切 活动,由领袖和群体成员共同讨论而后决定,在讨论过程 中,领袖以群体成员之一身份参与,鼓励大家发表意见, 力求达到集思广益的目的。 ③ 放任型领导(laissez - faire leadership):对群体作 业进行方式,领袖不闻不问,完全由群体成员凭其所好各 行其是。
团体咨询理论
一、群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
❖群体动力学于30年代创立于美国,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勒温 (kurt lewin)。勒温提出场论(field theory)。
❖关于库尔特·勒温 [1890.09.09-1947.02.12] ❖德裔美国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社会心理学的先驱.
❖ 人际沟通的模式: (1)沟通过程五要素:信息源、传送者、通道、
接受者、目的地 (2)沟通的“五W”模式(拉斯韦尔):
传信者 (谁)
信息 (说什么)
媒介 (渠道)
受信者 (给谁)
效果
团体内的沟通形式(巴维拉斯提出的四种 形态)

勒温( Lewin) 等人的团体动力理论

勒温( Lewin) 等人的团体动力理论

全守杰.“学习共同体”研究理论考察与新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10):34-35. [1] John Retallick, Barry Cocklin. Learning community in education: issues, strategies and contexts[J]..Routledge,1996: 6.朱慧娟.高校学报建立战略联盟的构想[J].编辑学报2004 (2):121-122.冯猛刘玉照倡导专业规范,培养研究队伍,打造学术共同体——第二届“组织社会学实证研究工作坊”综述.社会.2006(4):195-205.2005 年10 月22 26 日,由上海大学社会学系、香港科技大学组织管理系和上海高校社会学E 研究院共同主办的第二届“组织社会学实证研究工作坊”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举行。

这次工作坊秉承2004年10 月在中山大学举办的第一届“转型中国的组织现象研究”(务虚会) 所达成的共识,旨在通过两代学人的深入交流,研讨专业化的研究规范,推动中国组织社会学实证研究向专业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重视学术传承,提高新一代青年学人的研究水平,培养研究队伍,打造学术共同体。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以及美国杜克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等国内外三十多所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六十多名资深专家和青年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

工作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实证研究报告评议会,由与会的资深专家对从三十多篇与会论文中遴选出的8 篇实证研究报告进行评议;第二部分是典范的实证研究文献的研读,由青年学者对照自己的研究,对由周雪光、李友梅两位教授精心选取的10 篇文献进行深入地研读和讨论;第三部分是关于产权社会学的专题研讨。

一、实证研究报告评议:反思与修正本部分内容分为政府与基层政权的组织现象、经济领域的组织现象之一(金融与市场) 、经济领域的组织现象之二(企业组织) 、N GO /·195 ·NPO 组织等四个板块,涉及温州的民间金融与民营企业、网络与求职行为、产业园区发展、城中村的改造、村庄的权力精英、复杂的集体行动和流浪儿童救助等方面的组织现象。

从勒温的团体动力学看高校班级管理

从勒温的团体动力学看高校班级管理

从勒温的团体动力学看高校班级管理高校班级管理是团队动力学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它旨在协调班级团队关系,提高集体效能,注重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中,勒温的团体动力学理论成为高校班级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

勒温的团体动力学理论主要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理解团队勒温将团队定义为一个具有互动过程的整体。

它不是简单的一个集合体,而是个体之间相互联系进而形成的一个整体。

在高校班级管理中,团队就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本课程的学习小组,包括学生在内的所有成员在整体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协作,各司其职,互相帮助,就可以培养出团队精神,从而建立一个富有活力和效率的团队。

二、确定团队任务在团队动力学中,任务是团队衔接的纽带,是团队合理协调的基础。

在高校班级管理中,团队任务是教师和学生为班级所制定的学习目标和评估标准。

通过认真地制定任务,可以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现实的激励和奖励机制,充分调动所有人的热情。

同时,团队任务也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以进一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协调能力。

三、建立基本规则团队规则是团队协调的基石。

在高校班级管理中,建立基本规则可以对团队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规则既要明确,又要能得到团队成员的认可和遵守,不然就无法起到规范团队行为和加强团队凝聚力之效。

同样,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团队的成员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协同的力量。

四、分配角色和任务为团队成员分配合适的角色和任务非常重要。

在团队动力学中,要通过客观和公正的评估,确定成员的优点和弱点,然后根据成员的特点和技能来分配角色和任务。

在高校班级管理中,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小组讨论以及学生表现的观察等方法,来确定分配角色和任务的方式,使每个团队成员都发挥出最好的能力。

总之,从勒温的团体动力学理论来看,高校班级管理需要重视团队精神,明确团队任务,建立基本规则,分配角色和任务等方面,才能有效地协调和管理工作,提高班级的学习效率和集体效能。

群体动力

群体动力

第七章群体动力群体动力是指群体中人和环境两方面的许多因素,诸如群体规模、群体压力、群体决策、群体凝聚力以及群体沟通、人际关系等等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包括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变化和协调过程。

第一节社会助长作用与社会抑制作用一、勒温的群体动力论关于群体动力的研究,最早起于德国心理学家勒温(Kurt Lewin,1890—1947年)。

勒温认为,人的心理与人的行为决定于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

当人的需要未得到满足时,会产生内部力场的张力,而周围环境因素起着导火线的作用。

人的行为动向取决于内部力场与情景力场(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而主要的决定因素是内部力场的张力。

“场”是借用物理学中“磁场”的概念。

根据“场”理论,勒温提出了他著名的行为公式即:人的行为是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或结果。

用公式表示则为:B=F(P·E)其中B是行为,P是个人,E是环境,F是函数。

勒温关于“场”理论最初只限用于个体行为的研究。

1933年他移居美国后,把“场”理论应用于研究群体行为,提出了“群体动力”(group dynamics)概念。

所谓群体动力是指群体活动的动向。

研究“群体动力”就是要研究影响群体活动动向的诸因素。

勒温在他的著作《群体动力学的新领域》、《群体决策和社会变革》中,用“场”理论和力学的概念,说明群体成员之间各种力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认为群体不是单个个体的简单总和,而是超越了总和。

群体对个体能发生巨大的影响,个人在群体中会产生不同于处在单独环境中的行为反应。

“群体动力”理论不仅对于组织行为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影响,并且对于研究群体行为作出了直接的贡献。

在群体动力论发表之后,勒温和他的学生在1945年建立了“群体动力研究中心”,对于影响群体行为诸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构成了组织行为学有关群体心理与管理的基本内容。

勒温首创的群体动力理论,是从动态和系统的观点,分析了群体中人和环境两方面的许多因素,诸如群体规模、群体压力、群体决策,群体凝聚力以及群体沟通、群体冲突和人际关系等等。

群体动力理论

群体动力理论

群体动力理论群体动力理论群体动力理论的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勒温。

勒温借用物理学中磁场的概念,认为人的心理、行为决定于内部需要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因此,要测定人的心理与行为就必须了解完成这一行为的内在的心理力场和外在的心理力场的情境因素。

当人的需求未能满足时,就会产生内部力场的张力,环境起着导火线的作用。

据此他提出了心理力场的理论公式:B=f(P.E),其中B代表行为,P代表个人,E代表环境,f 代表函数。

勒温的“场”理论最初只用于研究个体行为。

1933年他迁居美国后,又应用于研究群体行为,提出“群体动力”的概念。

所谓“群体动力”就是指群体活动的方向,而研究群体动力就是要研究影响群体活动动向的各种因素,因为群体活动的动向同样决定于内部力场和情境力场的相互作用。

群体动力理论的宗旨是寻找和揭示群体行为与群体中的个体行为的动力源,从心理及社会环境两方面去寻找对群体以及个体行为的推动力量。

它认为,要改变一个个体,最好从改变他生活的群体入手,因为任何一个人都有一种群体归属感,都不愿意被他所属的群体厌弃。

群体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阶段,其发展的走向直接与群体的素质密切相关。

群体中各成员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群体动力反应在群体内部,有以下一些关系:同伴依慕(Peer Attachments)、权威关系(Authority Relation)、利群行为(Prosocial Behavior)、合作(Cooperation)、竞争(Competition)、共生(Symbiosis)等等。

一般的群体动力系统包含三大要素:凝聚力、驱动力、耗散力。

其中凝聚力是保证群体稳定的因素,驱动力是促使群体发展和演化的因素,耗散力则是破坏群体稳定和演化、降低群体绩效的因素。

这三种动力构成要素同生并存舍群体中,他们相互作用、抗衡,彼此消化、转化,推动着群体的演化和发展。

1、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是吸引成员维系在一起,保持某种关系模式的情感因素。

群体动力学创始人:勒温人物简介

群体动力学创始人:勒温人物简介

02
勒温的理论体系
勒温的群体动力学理论
勒温认为,个体的行为受到群体的影响
• 他提出了场群体压力和群体规范的影响
勒温的群体动力学理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领导:勒温研究了领导在群体中的作用,提出了领导风格的概念 • 沟通:勒温强调了沟通在群体中的重要性,提出了沟通网络的概念 • 决策:勒温研究了群体决策的过程,提出了决策规则的概念
勒温的场论心理学
勒温提出了场论,认为个体行为受到环境的影响
• 心理场:勒温认为,个体行为受到心理场的影响,心理场包括个体、他人和物体 • 生活空间:勒温提出了生活空间的概念,描述了个体在生活中的心理环境
勒温的场论心理学为后来的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 勒温的研究受到了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强调个体与环境的整体性 • 勒温的研究为社会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勒温的纪念活动与奖项
• 勒温逝世后,心理学界和社会学界举办了许多纪念活动 • 例如,美国心理学会设立了勒温奖,表彰在群体心理学领域做 出杰出贡献的学者
• 勒温的研究和精神对后来的学者产生了深远影响
勒温对后人的启示与 意义
• 勒温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后来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 产生了深远影响
• 他试图解释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 • 勒温的研究受到了爱因斯坦和马克思的影响
勒温的重要成就与荣誉
勒温是群体动力学理论的创始人
• 他提出了场论和社会心理学的概念 • 勒温的研究为后来的社会心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提供了重要启示
勒温获得过多个国际心理学奖项
• 1920年,勒温获得柏林大学的洪堡奖 • 1930年,勒温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 1947年,勒温获得美国哲学学会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群体动力,就要研究影响 群体行为的诸多因素。
那么,影响群体行为 的因素有哪些呢?
一、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所共同接受并遵守的行为 标准与行为准则,它是一个群体能保持一致的 基本因素,它是由价值观、心理、行为方面的 相互接近达成一致而形成的。
群体规范包括:
• 正式的明文规定的准则
• 非正式的、在群体生活中自然形成的、约定俗 成的行为标准
2020/3/19
• 群体动力:所谓“群体动力”就是指群体活动的方向和对其构成褚因 素和相互作用的合力。而研究群体动力就是要研究影响群体活动动向 的各种因素,因为群体活动的方向同样取决于内在的心理力场和外在 的情境力场的相互作用。群体动力理论的宗旨是寻找和揭示群体行为 与群体中的个体行为的动力源,从心理及社会环境两方面去寻找对群 体以及个体行为的推动力量。
无核心效应。正如没有指挥的乐队不可能奏出最优美的乐章一样,没 有核心的群体也不可能产生最强的凝聚力与驱动力。个体都去实现自 我设计,追求自我奋斗,群体则会表现出个体间的相互干扰,破坏群 体的凝聚力。
消极环境效应。正如适当的环境影响会促进凝聚力的形成一样,消极 的外部环境也会对群体起破坏作用,产生群体的耗散力。要使群体发 挥长期的效应,需要不断改善周围的大环境。
• 内部力场:群体中各成员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群体动力反应在群体 内部,有以下一些关系:同伴依慕、权威关系、利群行为、合作、竞 争、共生等等。一般的群体动力系统包含三大要素:凝聚力、驱动力、 耗散力。其中凝聚力是保证群体稳定的因素,驱动力是促使群体发展 和演化的因素,耗散力则是破坏群体稳定和演化、降低群体绩效的因 素。这三种动力构成要素同生并存舍群体中,他们相互作用、抗衡, 彼此消化、转化,推动着群体的演化和发展。
二、群体压力 群体压力是指由于群体规范的形成而对其
成员在心理上产生的压力。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 响主要通过群体规范所形成的群体压力而起 ④ 强制压力
2020/3/19
三、群体意识 群体意识是指成员对群体的态度,或称以群体
为主体的意识。这是某一特定群体内占主导地位的、 对群体本身及所从事工作的看法。群体意识包括了理 想、价值观、道德标准、工作态度等成分。 • 首先,它影响群体行为的方向。 • 其次,群体意识影响群体行为的强度和持久性,也影 响成员的态度变化。 • 最后,群体意识对群体的支配是不全面的,它不支配 个人的具体行为,也不会使每个人都表现出共同的行 为,它只指出群体成员行为的大致方向。
耗散力
在群体内各成员的相互激励不仅能产生凝聚力和驱动力,也会形成一 个耗散势场,产生耗散力。耗散力的存在破坏群体凝聚,影响群体绩 效。一般来自以下几方面:
冲突效应。冲突是一种广泛而持久的耗散因素。有个人与群体在目标 追求上的冲突;有个人行为与群体规范的冲突;有人际关系的冲突; 有道德标淮的冲突;也有价值观念、物质利益的冲突。在一个群体中, 由于成员个体的追求、行为方式、道德标淮、价值观念不可能与他人 完全一致,甚至个体自身的多种愿望和要求也往往处在矛盾中,这就 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冲究。
• (2)归属需要。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首先归属群体可产生安全感。依靠群 体可以相互弥补,相互帮助,分担压力。在这样的群体中,可以受到鞭策, 精神愉快,避免不必要的矛盾纠葛。
• 适当的环境影响对于群体也是一种有效的凝聚因素。成员感受到的环境影响 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直接感受到的群内影响,指约束群体成员思想和行为的 责任、义务和行为规范等。群内规范的约束有利于群体的稳定,有利于成员 间的团结与协作。二是间接感受到的群外影响,指群体受到外部的影响与挑 战,这种信息会传递到每个成员身上,激发其团结一致,共同努力,迎头赶 上。
勒温的群体动力理论
2020/3/19
个体行为:勒温用“场”的理论研究个体行为。勒温借用物理学中磁 场的概念,认为人的心理、行为决定于内部需要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因此,要测定人的心理与行为就必须了解完成这一行为的内在的心理 力场和外在的心理力场的情境因素。当人的需求未能满足时,就会产 生内部力场的张力,环境起着导火线的作用。据此他提出了心理力场 的理论公式:B=f(P.E),其中B代表个体行为,P是个性特征,E是环境, f是函数。可以看出,人的行为是个性特征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关系 或结果。
• 典型驱动力。群体的稳定,与其核心的确立是分不开的。那些学习优秀、工作踏实、 意志坚定巳被其他成员们接受的成员,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典型,是群体的核心。 他们容易引起格成员感倩上的共鸣,从而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就能对群体产生驱动力, 这个群体就能形成良好的风气。
• 条例制度驱动力。个体都希望在群体中找到自己的确切位置,经过自己的努力取得的 成绩得到群体的认可。如果个体在群体中的位置排列的合理,就会保持群体的积极性, 驱动个体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这些政策具有挑战性与竟争性。竟争机制引入群体,可 以激发个体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个体要寻求对方的弱点进行攻击以 显示自己的优势,另一方面个体要克服自身的不足,迎头赶上,从而使个体与群体更 加完善。
2020/3/19
凝聚力
• 群体凝聚力是吸引成员维系在一起,保持某种关系模式的情感因素。对于群 体系统,作用最强的凝聚力因素未自于其成员精神充实的程度,精神充实度 越高,群体的凝聚力也就越大。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 (1)目标凝聚力。群体目标是产生凝聚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个体受群体目 标的吸引,并内化为自己的追求,这样就会产生强烈的依赖与归属心理.群体 必须在达标与树标的追求中,才能保持对其成员产生长期的吸阴作用。
2020/3/19
• 驱动力
• 群体的驱动力是创造群体效应、促进群体发展演化的动力因素。成员的追求、能力、 兴趣、人际、意志等是群体驱动力的原动力。具体表现在:
• 航标驱动力。对群体而言,航标主要起到了凝聚力作用,但对于个体而言,航标则主 要起到了驱动力作用。个体在群体目标感召下,会冲破重重障碍,向着既定的航标努 力,需要注意的是确定的航标要恰到好处,太高太远,形成群体的多数人经过努力仍 旧不能达到,那么他们就会放弃追求;相反太低太近,形成群体的多数人稍经努力甚 至不费吹灰之力即能达到,那么确定的航标就会失去驱动效应。
2020/3/19
四、 群体士气
含义:群体士气又称团队精神,由群体的工作精神和 成员对组 织的积极态度组成。
影响士气的因素: ① 个人、群体、组织目标之间的一致性; ② 内部团结性; ③ 报酬合理性与需求满足公平; ④ 民主性等。
2020/3/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