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7) 中图版必修1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中图版必修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课题】必修模块 1 第一章第四节题目地球的圈层结构【所需课时】 2 课时【课标要求及分析】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 通过相应图表或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并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 了解岩石圈的组成。
3. 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结构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掌握大气垂直分层结构。
【教材及学情分析】本节教科书介绍地球最显著的结构特征——具有圈层结构,从整体观念分析了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内部圈层从地球内部探测的主要手段---地震波入手,讲解了地球内部三个圈层划分依据及主要特征,同时指出了软流层的位置和岩石圈的范围,外部圈层主要介绍了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指出了每一个圈层的特点,包括范围以及与人类的关系,并且重点介绍了大气的垂直分层。
前三节的学习已使学生对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运动等地球知识有了较好的认识,也具备了一定读图、绘图能力和资料分析能力,并且根据已学知识,能够自我建构新的知识,高一的学生随着地理,物理课程的学习,已开始关注地球本身的结构,本节将内部圈层结构,外部圈层结构安排在同一章节,利于学生形成地球圈层结构的整体观念,同时,为下一章大气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基本知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
2.掌握地壳、地核、地幔的基本特征(界线、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等)。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及与人类关系。
4..掌握大气垂直分层结构。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教科书文字及相关图片,了解地震波的分类,特征及划分依据。
2.通过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分界面。
3.看图分析大气垂直分层结构及每一层特点。
4.通过表格分析总结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中图版必修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中图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掌握各圈层的主要特征和相互作用。
2. 能够运用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圈层结构概述介绍地球圈层结构的概念、分类和相互关系。
2. 地球的外部圈层讲解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的基本特征和功能。
3. 地球的内部圈层阐述地壳、地幔、地核的结构和特点。
4. 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分析各圈层之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
5. 人类活动与地球圈层结构探讨人类活动对地球圈层结构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圈层结构的概念、各圈层的主要特征和相互作用。
2. 教学难点: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特点,圈层间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的机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球圈层结构的图像和模型。
2. 案例分析法,以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地球圈层结构知识进行分析。
3.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地球的圈层结构概述2. 第二课时: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土壤圈)3. 第三课时: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4. 第四课时:圈层间的相互作用5. 第五课时:人类活动与地球圈层结构教案中图版必修《地球的圈层结构》共五个课时,涵盖地球圈层结构的基本概念、各圈层特征、相互作用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地球圈层结构知识,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情况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知识的掌握。
4. 期中期末考试:设置有关地球圈层结构的试题,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圈层结构的图像、模型和案例。
2. 教学教材:提供地球圈层结构的相关知识点和实例。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中图版必修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2)掌握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3)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研究方法和进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分析地球圈层结构的图像和数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热情和兴趣;(2)培养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相互作用;(2)各圈层的特点和功能;(3)地球圈层结构的研究方法和进展。
2. 教学难点:(1)地球圈层结构的具体划分和识别;(2)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3)地球圈层结构的研究方法和进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定义、特点和功能;2. 观察法:观察地球圈层结构的图像和数据,进行分析;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4. 报告法:小组代表进行口头报告,分享研究成果。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地球圈层结构的图像、数据和模型;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小组讨论记录表;3. 教学平台:多媒体投影仪、电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的美丽图片,引发学生对地球的兴趣,导入新课;2. 讲解:讲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定义、特点和功能,引导学生理解;3. 观察与分析:让学生观察地球圈层结构的图像和数据,进行分析,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填写小组讨论记录表;5. 口头报告:小组代表进行口头报告,分享研究成果;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
六、教学内容1. 大气圈的组成和作用:介绍大气圈的成分、分层及其在地球系统中的作用;2. 水圈的循环:讲解水圈的构成、地表水、地下水、冰雪覆盖等循环过程;3. 岩石圈的构成与运动:阐述岩石圈的组成、板块构造理论及地质作用;4. 生物圈的定义与特点:介绍生物圈的定义、范围及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教案(4页)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教案(4页)第一课时地球的外部圈层主备人:赖喜英【学习目的】1.知道地球具有清楚的圈层结构。
2.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划分依据。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主要特征。
【自主预习】1.地球具有特征。
从外部到外部可以分为、、、、、六个圈层,其中前三个圈层为地球的部圈层,后三个圈层为地球的部圈层。
2.地球外部圈层的划分是依据在地下不同深度传达速度的变化探测的。
3.地壳是位于地表至之间的局部,是由组成的,平均厚度为千米。
地幔是介于以下至之间的圈层,可以分为和。
上地幔上部,物质处于熔融形状,被称为,以为是的发源地。
地壳与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称。
地核是以下至的局部,包括和,两者都是由和组成的。
外地核呈形状,内地核为态。
【自主探求】〖探求活动1〗阅读资料,探求以下效果儒勒·凡尔纳一次失败的梦想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大局部是以迷信探求为题材的梦想小说,他充沛应用事先人类的迷信知识,在此基础上预测未来,奇想联翩。
他的作品曾风行一时,如探月潜海,启迪后世,更为先人所赞颂。
但他在1863年创作、1864年出版的«地心游记»中,作品文字固然富于诗意,梦想却是失败的。
«地心游记»讲的是,莱得布洛克教授和他的侄儿阿克赛在一位导游的协助下,由冰岛一个暂时寂静的火山口,沿岩石中的洞穴而下探求,历经险阻,终于抵达地心,最终奇观般地阅历一次火山迸发,从地中海的另一个火山口爬到了空中。
(1)你以为经过岩石圈中的洞穴可以抵达地心吗?(2)看法地球外部状况的最大困难是什么?〔3〕迷信家怎样获取地球外部的信息呢?〖探求活动2〗读教材第24页图1-4-1地球外部圈层结构表示图完成下表。
比拟莫霍面与古登堡面:〖探求活动3〗读〝地球外部结构简图〞,回答以下各题。
(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地球外部圈层的称号:A , B1 ,B2 ,D ,E ,F 。
高中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7) 中图版必修1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一、课标分析知识与能力:地球圈层结构包括内部和外部圈层,内部圈层是由两个不连续面划分出的三层构造。
对于各圈层的具体厚度和细致分层不作要求,需要突出的是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岩石圈,而上地幔上部存在软流层,它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这些就作为地球内部圈层的主要特征。
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速的变化作一般了解,地震波的类型及其特征、地震波在地球内部速度变化过程等不作要求。
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大气圈组要成分是氮和氧,其底部的大气状态对地理环境及其变化起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水圈是连续不规则的圈层,它以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等形式渗透到其它圈层,并进行着循环运动。
生物圈也存在于其它圈层中,占据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各圈层在此相互作用,形成自然环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绘制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示意图,掌握地球圈层结构,并掌握抓住主要特征图示结构组成的学习和表述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我国深空、深海、深陆探测计划和地球圈层结构图绘制,体验地球结构的优美,激发探索地球奥秘的兴趣。
二、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已具备地震、地壳、外部圈层等感性知识,具备一定读图、绘图能力和资料分析能力。
但由于本节内容的宏观性,学生接触不多、涉及其他学科知识,教师宜采用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采用比喻方式,提供相关图文资料,设置必要的问题,把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启发讲授相结合,引导学生用图表形式把复杂关系条理化。
三、重难点确定教学重点:地球内外圈层的空间分布、特点是教学重点。
它们相互作用形成自然环境,对认识以后各章涉及的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具有统摄作用。
教学难点:岩石圈和地壳的区别是难点所在,这是因为本节涉及了较多的地球圈层,在层之间形成的跨层结构容易和其他圈层相混淆。
四、教材分析利用教材中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图(图1.26)、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图1.27)和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图1.28)基本能完成课标要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一
3.收集有关地球圈层结构研究的最新科学进展,整理成一份资料汇编,与同学分享,拓展知识视野。
4.参考课本和课外资料,设计一份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问卷调查,了解身边人对这一知识点的认知程度,并尝试分析貌等,尝试用地球圈层结构原理解释这些现象。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中的地理学习中,学生对地球的结构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地球圈层结构的系统知识掌握尚不深入。在学习本章节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地球的基本构造、板块构造理论等内容,这为学习地球圈层结构奠定了基础。然而,由于地球圈层结构涉及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困难。此外,学生在分析地理现象时,往往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探索地球奥秘的欲望。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认识到保护地球圈层结构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学会与他人共同探讨、分析和解决问题。
4.通过学习地球圈层结构,使学生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探讨:
1.地球圈层结构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2.你认为地球圈层结构在地质历史演变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地理必修一中图版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地理必修一中图版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课方案《地球的圈层结构》教课方案【课题】地球的圈层结构【教课目标】1.知识与技术 : 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区分依照及构成;掌握地壳、地幔、地核的基本特色;认识地球的外面圈层之间的亲密关系及主要特色。
2.过程与方法 : 经过读内部结构图认识地球内部圈层的区分,明确地壳与岩石圈的范围、软流层的地点;运用比较法学习内部和外面圈层的特色。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 : 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及地球外面的各个圈层之间互相联系,认识事物是广泛联系的;经过地震波的应用认识到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经过探究地球内部物质培育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课要求】娴熟掌握教课内容基础上深入浅出、有条有理地叙述地球的内外圈层结构,重视对地震波、岩石圈等要点知识的解说;合理应用比较剖析法、概括法和演绎法,正确总结知识结构框架;列举有关科普小故事,拓展学生视线,加强学习兴趣。
【教课要点】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流传特色,差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区分实况及各层空间散布、构成和特色,特别是地壳的特色。
3.用图概括地球的外面圈层及其特色4.岩石圈观点,软流层知识。
5.区分岩石圈与地壳。
6.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地球系统观点的形成。
【教课方法】比较法、图表剖析法、概括总结法。
【教课参照书】《高中地理●必修一》(人教版);《地质学基础》(第四版宋春青等编著高等教育第一版社);《现代自然地理学》(马建华等编著北京师范大学第一版社)。
【教具】多媒体协助教课系统;地球内外面圈层结构图。
【其余教课准备】仔细阅读参照文件,做好教课计划,合理安排课不时间。
【教课过程】导入新课:大家在平常吃鸡蛋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鸡蛋是分几层?那么有没有哪位同学知道,我们的地球能够分几层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的有关内容。
因为我们平常都吃过鸡蛋,因此同学们都能记得鸡蛋的分层。
可是,我们的地球呢?有没有哪位同学以前到地球每个圈层去旅行过?仍是我们哪天也把地球剥开来看过究竟有几层?那我们是如何知道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的呢?学生思虑:1、哪一种方式能将地心的信息传达出来呢?2、为何能用地震波来探测地球内部结构?3、什么是地震波?它有如何的特色?4、什么是不连续面?地球内部有几个不连续面?你如何区分地球内部结构?阅读课本的有关内容,要求明确以下地理观点。
中图版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模板
中图版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模板中图版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1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重要特点,理解黄赤交角的成因及其重要性,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3.学会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建议关于地球的公转的教学建议关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教师可向学生介绍开普勒三定律,由此引入地球公转内容的讲授。
在课堂教学中,除利用课本中《地球公转的轨道示意图》和表1.2《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转变》进行讲解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本期的图片素材,或者自身制作动画进行演示,将地球公转运动中近、远日点(到达时间和日地距离),公转方向,角速度和线速度的转变特点,公转周期等知识点直观地展示出来。
地球公转的重要特点是一个重点内容。
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示意图》(数据库中媒体素材有相应的动画),分析得出地球公转的两个重要特点:①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保持66°34ˊ的交角;②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
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的教学建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也可以通过动画),让学生从赤道和南、北极投影的角度,观察地球的自转运动。
特别是在南、北极投影图上,要训练学生识别地球的自转方向。
关于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的教学建议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其结果就是形成黄赤交角。
在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搞清地轴、赤道平面、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三者之间的角度关系,利用《黄赤交角示意图》进行讲解,形成学生的空间概念。
这部分知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关于地球自转周期的教学建议学生对于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学习,是本节的难点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讲解地球自转周期,也可以通过与学生一起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向学生演示他们的区别。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地球的圈层结构》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地球的圈层结构》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组成;掌握地壳、地幔、地核的基本特征;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的密切关系及主要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内部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明确地壳与岩石圈的范围、软流层的位置;运用比较法学习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及地球外部的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通过地震波的应用认识到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通过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1)、运用图表说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两个不连续面及地壳、地幔、地核的特征。
(2)、用图归纳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特点。
难点(1)、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辅助教学、地球内外部圈层结构图【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走进生活,导入新课上天、入地、下海是人类向自然界挑战的三大壮举。
目前,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载人宇宙飞船可以在太空遨游,可谓上天有路,但对于我们脚下的地球却是入地无门。
地球内部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是否像传说中那样有十八层呢?有没有哪位同学知道,我们的地球可以分几层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的有关内容。
多媒体显示课题。
(从问题导向入手,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二、阅读课文启发思考【资料补充】1. 目前,世界最深的矿井不过几千米。
2. 目前,最深的钻井是12000多米。
3. 地壳运动能掀起地下20--30千米的物质到地球表层。
4. 火山喷发能将地下几百千米的岩浆翻到上层,但最深不超过450千米。
【教师讲授】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我们所能直接探测到的只是地球浅浅的一层表层,地球的内部结构,我们无法直接观察。
1.2地球的圈层结构(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一
(四)反思与评价
1.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学习方法和经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思维能力和价值观的培养,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3.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促进学生的思考和理解。
(四)总结归纳
1. 引导学生总结地球圈层结构的基本概念、特征和相互作用,巩固所学知识。
2. 组织学生进行思维导图或概念图的绘制,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体系。
3.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注意的知识点。
(五)作业小结
1. 布置一些与地球圈层球的圈层结构”为主题,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理念,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生动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让学生掌握地球的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四个圈层的基本概念、特征及其相互作用。
2. 问题导向:本节课以问题为导向,设计了一系列递进式的问题,引导学生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地思考地球圈层结构的问题。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组织讨论和辩论,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3. 小组合作:本节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让学生在互动中交流思想、分享成果,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表达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查找相关资料,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中图版必修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中图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概念;(2)掌握地球各圈层的主要特征及其相互作用;(3)能够运用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球结构示意图,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2)利用实验、资料分析等方法,探究地球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对地球科学的热情和兴趣;(2)培养关爱地球、珍惜资源的意识;(3)提高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培养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圈层结构概述(1)地球的圈层结构概念;(2)地球各圈层的划分及特点。
2. 地球的外部圈层(1)大气圈的结构与作用;(2)水圈的特点与功能;(3)生物圈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地球的圈层结构概念;(2)地球各圈层的主要特征;(3)地球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
2. 难点(1)地球圈层结构的划分及特点;(2)地球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四、教学方法1. 直观演示法:使用地球仪、地球结构示意图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2. 实验法:通过实验探究地球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3. 资料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特征;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2)提问:“地球有哪些圈层?”让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做好铺垫。
2. 讲授新课(1)介绍地球的圈层结构概念,讲解各圈层的划分及特点;(2)分析地球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引导学生理解圈层之间的联系;(3)通过实例,阐述地球圈层结构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课堂互动(1)提问:“地球的圈层结构有哪些作用?”引导学生思考;(2)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地球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3)分享成果: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地理必修一中图版第四节地球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地球圈层结构一、背景分析(一)课程标准及解读1、课标原文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慨括各圈层的主要特色。
2、课程标准解读本节课所波及的内容标准是“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归纳各圈层的主要特色”,对于本条标准的掌握应注意以下几点:(1)、本条“标准”的行为动词为“说出”(要求较低),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张开深入认识,而应抓其主要特色及与人类活动关系亲近的内容。
(2)、本条标准有两层含义: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认识地球的结构及特色。
隐性要求是认识自然环境的构成。
本模块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学习了有关“宇宙中的地球”今后,面对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什么是自然环境。
为此,教材设计了在宏观认识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
(二)、学情分析1、学生年纪特色分析高一学生的年纪大体在14 到16 岁之间,对未知领域有激烈的求知欲念,对地球有关知识有较激烈的学习兴趣,但对地球内部圈层的整体认知不够,未能系统的认识地球内部圈层及各层的特色。
2、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高一学生学习本课以前,在初中阶段对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已经有大体的认识,掌握了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的一些有关的知识。
在教材第一章前三节中学生已经认识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已掌握了太阳辐射的有关知识,理解了地球运动所带来的地理意义等,同时学生从《2019》这样的影视作品、阅读课外书本和图片中获取对地球的感性认识,为学生理解本节知识打下了很重要的基础。
3、学生学习能力分析高一学生因为刚进入高中校园思想比较活跃、已具备必然的形象思想能力。
具备用简单方法演示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能力,并能用地理现象来说明地球自转与公转。
具备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纬线和经纬度,在地球仪上判断方向,并能在地球仪上确立某个点。
有必然的读图和绘图能力。
除此,同学们对地球圈层有必然的生活体验,并且具备必然的分析能力。
4、学生学习风格分析高一学生的思想活跃,学习风格多样化并个性化。
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地球的圈层结构01 L预习准备区精心准备夯实基础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 •研究方法:地震波在不同口巴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2 •概述:根据地震波在地下口02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可将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3 .地球内部圈层的特征1.判断正误。
(1)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岩石圈指的就是地壳。
(X)(2)地球内部只有软流层物质处于熔融状态。
(X)2 .地壳的平均厚度是()A. 7千米B. 17千米C. 35千米D. 65千米答案B解析地壳的厚度不均,平均厚度为17千米。
3 .地球最外部圈层是地壳。
我们看到很多岩石和土壤(土壤是岩石变化而来的)。
岩石圈与地壳存在怎样的包含关系?(可以用图形表示)提示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 •概述(1) 分层: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口01生物圈Q(2) 关系:三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2 •大气圈(1) 含义:是指环绕地球的口02气体层Q(2) 位置:地球海陆表面以上,口032_000 -3_000千米的高空可大致看作大气的上界。
(3) 特征:大气密度随着高度增加而逐渐口04减小。
1.判断正误。
(1) 地球外部圈层自内向外依次是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
(X)(2) 生物圈是非常活跃、极其特殊和重要的圈层,占地球外部圈层的质量比例极高。
(X)2 .生物圈存在于()A. 水圈下层、整个大气圈和岩石圈上层B. 岩石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大气圈上层C. 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层D. 水圈下层、整个岩石圈和大气圈上层3. 水圈(1) 含义:由地球表层口05水体构成的连续的不规则圈层。
(2) 水体:包括地表水(砲海洋、河流、湖泊等)、地下水、型大气水、生物水等。
(3) 数量特征:地球上的水中有口嗟97%是海洋咸水,3%是□淡水。
约2/3的淡水储存在型南北极和高山地区的冰川中。
4 .生物圈(1) 含义:由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构成的圈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中图版必修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中图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2. 使学生掌握地球各圈层的主要特征和相互作用。
3. 培养学生的地球科学素养,提高其对地球环境变化的认知。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圈层结构概述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哪些部分?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什么?2. 地壳地壳的组成和特点地壳的板块构造学说3. 地幔地幔的组成和特点地幔的岩石圈和软流圈4. 外核和内核外核和内核的组成和特点地球的磁场与内核关系5. 地球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地壳与地幔的相互作用地幔对地壳的影响地核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球圈层结构的图像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实际地质事件为例,分析地球圈层结构的特征和相互作用。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提高其参与度和主动性。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逻辑分析和团队协作。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地球科学》等相关教材。
2. 多媒体资源:地球圈层结构的图像、视频和案例。
3. 网络资源:地球科学相关网站和学术资料。
六、教学进程:1. 地球的圈层结构概述(第1周)介绍地球圈层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讲解地球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2. 地壳(第2周)讲解地壳的组成和特点介绍地壳的板块构造学说3. 地幔(第3周)讲解地幔的组成和特点介绍地幔的岩石圈和软流圈4. 外核和内核(第4周)讲解外核和内核的组成和特点介绍地球的磁场与内核关系5. 地球圈层间的相互作用(第5周)分析地壳与地幔的相互作用探讨地幔对地壳的影响讨论地核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六、教学活动:1.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特征。
2.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地质事件,展示地球圈层结构的相互作用。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中图版必修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中图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2)掌握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3)能够运用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表,分析地球圈层结构的特征;(2)运用实例说明各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特征;(2)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2. 教学难点:(1)地球圈层结构的划分及识别;(2)各圈层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教材、多媒体课件、图表、实例等;2.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的外观,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圈层结构;(2)简要介绍地球的圈层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新课:(1)介绍大气圈:包括大气层的组成、特点及作用;(2)介绍水圈: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冰雪等,及其循环过程;(3)介绍岩石圈:包括地壳、地幔、地核,及其特征;(4)介绍生物圈:包括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环境。
3. 课堂互动:(1)提问:各圈层之间有什么联系?举例说明;(2)学生讨论: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影响地球环境?4. 实例分析:(1)分析气候变化对生物圈的影响;(2)分析人类活动对岩石圈的影响。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地球圈层结构的特征及相互关系;(2)强调地球圈层结构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所学内容,整理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点;2. 结合实例,思考地球圈层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3.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1. 引入地球科学的相关话题,如地球的构造、地震、火山等现象,与地球圈层结构进行联系;2. 探讨地球圈层结构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
1.2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以时事新闻、身边地理现象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的好奇心。
-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
3.强化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安排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地球圈层结构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结合学校地理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验,加深对地球内部热力学过程的理解。
2.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作业完成后,及时上交,教师将认真批改并及时反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地球圈层结构的组成及特点,特别是地壳、地幔、地核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2.地球内部热力学过程的理解,包括地热梯度、板块构造理论等。
3.运用地球圈层结构知识解释地质现象、自然灾害等实际问题。
4.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如GIS、遥感技术等,对地球圈层结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关键环节。在本节课开始时,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提问:向学生提问:“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地球是如何构成的?它有哪些神秘之处?”引发学生对地球结构的思考。
2.情境创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地球内部结构的神秘现象视频,如火山喷发、作业:
-设计一项实验:结合课堂所学,设计一项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实验,如模拟地震、火山喷发等,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撰写科普文章:以地球圈层结构为主题,撰写一篇科普文章,要求语言简练、图文并茂,向他人传播地球科学知识。
作业要求:
1.完成作业时,要求学生认真对待,书写工整,确保作业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课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
地球圈层结构包括内部和外部圈层,内部圈层是由两个不连续面划分出的三层构造。
对于各圈层的具体厚度和细致分层不作要求,需要突出的是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岩石圈,而上地幔上部存在软流层,它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这些就作为地球内部圈层的主要特征。
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速的变化作一般了解,地震波的类型及其特征、地震波在地球内部速度变化过程等不作要求。
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大气圈组要成分是氮和氧,其底部的大气状态对地理环境及其变化起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水圈是连续不规则的圈层,它以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等形式渗透到其它圈层,并进行着循环运动。
生物圈也存在于其它圈层中,占据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各圈层在此相互作用,形成自然环境。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绘制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示意图,掌握地球圈层结构,并掌握抓住主要特征图示结构组成的学习和表述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结合我国深空、深海、深陆探测计划和地球圈层结构图绘制,体验地球结构的优美,激发探索地球奥秘的兴趣。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具备地震、地壳、外部圈层等感性知识,具备一定读图、绘图能力和资料分析能力。
但由于本节内容的宏观性,学生接触不多、涉及其他学科知识,教师宜采用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采用比喻方式,提供相关图文资料,设置必要的问题,把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启发讲授相结合,引导学生用图表形式把复杂关系条理化。
三、重难点确定
教学重点:
地球内外圈层的空间分布、特点是教学重点。
它们相互作用形成自然环境,对认识以后各章涉及的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具有统摄作用。
教学难点:
岩石圈和地壳的区别是难点所在,这是因为本节涉及了较多的地球圈层,在层之间形成的跨层结构容易和其他圈层相混淆。
四、教材分析
利用教材中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图(图1.26)、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图1.27)和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图1.28)基本能完成课标要求。
对地震波传播速度图(图1.26)、P24和P25活动主要说明地震波在地球内部变化情况和四大圈层特点的拓展深化,不宜采用。
外部圈层相互作用形成自然环境的描述过于简单,需要补充相关材料。
五、学习目标
1.读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图(图1.26),说出地球内部不连续面和三个圈层。
分析或绘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图1.27),说明“两面”、“三圈”位置关系、岩石圈、软流层位置。
2.读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图1.28),说出地球外部圈层的名称、位置、主要成分和相互关系。
3.举例说明各外部圈层的特点和相互作用。
六、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
启发式讲授法为主,自编课件。
七、教学流程
八、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