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计量经济学9PPT课件
合集下载
《计量经济学入门》PPT课件
![《计量经济学入门》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24ecbb4a417866fb94a8e20.png)
Q i 0 1 P i 2 P 0 i 3 Y i 4 T i u i
其中
Q i ——某种商品需求量;
.
13
P i——该商品的价格 ;
P0 i ——可替代商品的价格;
Y i ——消费者收入 ;
T i ——消费者偏好; u i ——影响商品需求量的其他因素和随机因素
0 ~ 4 ——需求函数的回.归系数。
14
参考书目
基础书: 高等数学、西方经济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专业书: 1、《经济计量学》(第四版),张保法 编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与模型》, 唐国兴,复旦大学出版. 社,1988年版。 15
❖ 3、《计量经济学》(第三版),李子奈,高等 教育出版社,2010年3月版。
的变化情况。 ❖ 截面数据的时间是固定的。
.
26
GDP growth rate:
平面数据 年份 中国 美国
(Panel Data) 1994 11.8 4.08
❖ 平面数据是 时间序列数据
1995 10.5 2.7 1996 9.6 3.61 1997 8.8 4.47
与截面数据的 1998 7.8 4.32
2001.1
8.1
2001.2
7.9
2001.3
7.6
2001.4
7.3
2002.1
7.6
2002.2
8.0
2002.3
7.9
2002.4
8.0
2003.1
9.9
2003.2
. 8.2
25
截面数据 (Cross-Sectional Data)
❖ 截面数据又俗称横向数据,是一批发生在同 一时间 截面上的调查数据。研究某个时点上
其中
Q i ——某种商品需求量;
.
13
P i——该商品的价格 ;
P0 i ——可替代商品的价格;
Y i ——消费者收入 ;
T i ——消费者偏好; u i ——影响商品需求量的其他因素和随机因素
0 ~ 4 ——需求函数的回.归系数。
14
参考书目
基础书: 高等数学、西方经济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专业书: 1、《经济计量学》(第四版),张保法 编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与模型》, 唐国兴,复旦大学出版. 社,1988年版。 15
❖ 3、《计量经济学》(第三版),李子奈,高等 教育出版社,2010年3月版。
的变化情况。 ❖ 截面数据的时间是固定的。
.
26
GDP growth rate:
平面数据 年份 中国 美国
(Panel Data) 1994 11.8 4.08
❖ 平面数据是 时间序列数据
1995 10.5 2.7 1996 9.6 3.61 1997 8.8 4.47
与截面数据的 1998 7.8 4.32
2001.1
8.1
2001.2
7.9
2001.3
7.6
2001.4
7.3
2002.1
7.6
2002.2
8.0
2002.3
7.9
2002.4
8.0
2003.1
9.9
2003.2
. 8.2
25
截面数据 (Cross-Sectional Data)
❖ 截面数据又俗称横向数据,是一批发生在同 一时间 截面上的调查数据。研究某个时点上
计量经济学-第一章-导论-PPT课件
![计量经济学-第一章-导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96a40f9dd36a32d727581ab.png)
选择若干作为影响因素的变量
● 分析各种影响因素与所研究经济现象的相互关系
决定相互联系的数学关系式
● 确定所研究的经济问题与各种影响因素间的数量规律
需要有科学的数量分析方法
● 分析和检验所得数量结论的可靠性
需要运用统计检验方法
● 运用数量研究的结果作经济分析和经济预测
对数量分析的实际应用
结论:以山上东问经济题学的院研统计究与具数.有学学普院遍计性量经,济需教要研室有一门学科去研9究9
.
16
山东经济学院统计与数学学院计量经济教研室
★Frish:“统计学、经济理论和数学这三者 对于真正了解现代经济生活的数量关系来 说,都是必要的…三者结合起来,就是力 量,这种结合便构成了计量经济学。”
★ Goldberge:“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 学,它把经济理论、数学、统计推论应用 于对经济现象的分析。”
.
18
山东经济学院统计与数学学院计量经济教研室
二.计量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1926年挪威经济学家R. Frisch提出 Econometrics
○1930年成立世界计量经济学会
○1933年创刊《Econometrica》
○20世纪40、50年代理论的大发展和60年代的应用 领域扩张
○20世纪70年代以来非经典(现代)计量经济学的 发展
The Bank of Sweden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1980
"for the creation of econometric models and the application to the analysis of economic fluctuations and economic policies"
● 分析各种影响因素与所研究经济现象的相互关系
决定相互联系的数学关系式
● 确定所研究的经济问题与各种影响因素间的数量规律
需要有科学的数量分析方法
● 分析和检验所得数量结论的可靠性
需要运用统计检验方法
● 运用数量研究的结果作经济分析和经济预测
对数量分析的实际应用
结论:以山上东问经济题学的院研统计究与具数.有学学普院遍计性量经,济需教要研室有一门学科去研9究9
.
16
山东经济学院统计与数学学院计量经济教研室
★Frish:“统计学、经济理论和数学这三者 对于真正了解现代经济生活的数量关系来 说,都是必要的…三者结合起来,就是力 量,这种结合便构成了计量经济学。”
★ Goldberge:“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 学,它把经济理论、数学、统计推论应用 于对经济现象的分析。”
.
18
山东经济学院统计与数学学院计量经济教研室
二.计量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1926年挪威经济学家R. Frisch提出 Econometrics
○1930年成立世界计量经济学会
○1933年创刊《Econometrica》
○20世纪40、50年代理论的大发展和60年代的应用 领域扩张
○20世纪70年代以来非经典(现代)计量经济学的 发展
The Bank of Sweden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1980
"for the creation of econometric models and the application to the analysis of economic fluctuations and economic policies"
计量经济学内容串讲PPT教学课件
![计量经济学内容串讲PPT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fd7bfb584254b35effd3438.png)
|x’x|=0
系数不可以估计;不完全多重共线性时, Rank(X)=k,满秩,系数可以估计,但是 会导致模型估计结果出现问题。
2020/12/12
19
3注意: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线性关系, 并不意味着不存在非线性关系,当解 释变量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时,并不 违反无多重共线性的假定。
4 多重共线性常出现在时间序列数据 中,产生的原因:1. 经济变量之间具 有共同的变化趋势,2模型中包含滞后 变量(惯性作用) 3 截面数据在一定 情形下建立的模型4 抽样导致的偶然 样本
计量经济学内容串讲
2020/12/12
1
第一章 导论
2020/12/12
2
内容要点:
1 计量经济学的定义:计量经济学是以 经济理论和经济数据的事实为依据, 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通过建立 数学模型来研究经济数量关系和规律 的一门经济学科。
2020/12/12
3
2 计量经济学研究步骤: 选择变量和数学关系式 —— 模型设定 确定变量间的数量关系 —— 估计参数
联立方程组模型
2020/12/12
43
1. 联立方程模型是用若干个相互关联的单一方程,同 时表示一个经济系统中经济变量相互联立依存性的 模型
2. 联立方程模型中的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联立方程 模型中外生变量数值的变化能够影响内生变量的变 化,而内生变量却不能反过来影响外生变量
3. 联立方程模型中的联立方程偏倚 4. 联立方程模型的结构型模型和简化型模型
散点图), DW检验法(DW检验只能用于
检验随机误差项具有一阶自回归形式的自相
关问题。这种检验方法是建立经济计量模型
中最常用的方法,一般的计算机软件都可以
计算出DW 值,注意DW检验的缺点和局限
系数不可以估计;不完全多重共线性时, Rank(X)=k,满秩,系数可以估计,但是 会导致模型估计结果出现问题。
2020/12/12
19
3注意: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线性关系, 并不意味着不存在非线性关系,当解 释变量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时,并不 违反无多重共线性的假定。
4 多重共线性常出现在时间序列数据 中,产生的原因:1. 经济变量之间具 有共同的变化趋势,2模型中包含滞后 变量(惯性作用) 3 截面数据在一定 情形下建立的模型4 抽样导致的偶然 样本
计量经济学内容串讲
2020/12/12
1
第一章 导论
2020/12/12
2
内容要点:
1 计量经济学的定义:计量经济学是以 经济理论和经济数据的事实为依据, 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通过建立 数学模型来研究经济数量关系和规律 的一门经济学科。
2020/12/12
3
2 计量经济学研究步骤: 选择变量和数学关系式 —— 模型设定 确定变量间的数量关系 —— 估计参数
联立方程组模型
2020/12/12
43
1. 联立方程模型是用若干个相互关联的单一方程,同 时表示一个经济系统中经济变量相互联立依存性的 模型
2. 联立方程模型中的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联立方程 模型中外生变量数值的变化能够影响内生变量的变 化,而内生变量却不能反过来影响外生变量
3. 联立方程模型中的联立方程偏倚 4. 联立方程模型的结构型模型和简化型模型
散点图), DW检验法(DW检验只能用于
检验随机误差项具有一阶自回归形式的自相
关问题。这种检验方法是建立经济计量模型
中最常用的方法,一般的计算机软件都可以
计算出DW 值,注意DW检验的缺点和局限
计量经济学绪论(PPT39页).pptx
![计量经济学绪论(PPT39页).pptx](https://img.taocdn.com/s3/m/2904e9ba168884868762d6e4.png)
1985 Franco Modigliani1984 Richard Stone 1983 Gerard Debreu 1982 George J. Stigler 1981 James Tobin 1980 Lawrence R. Klein 1979 Theodore W. Schultz, Sir Arthur Lewis 1978 Herbert A. Simon 1977 Bertil Ohlin, James E. Meade 1976 Milton Friedman 1975 Leonid Vitaliyevich Kantorovich, Tjalling C. Koopmans 1974 Gunnar Myrdal, 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 1973 Wassily Leontief 1972 John R. Hicks, Kenneth J. Arrow 1971 Simon Kuznets 1970 Paul A. Samuelson 1969 Ragnar Frisch, Jan Tinbergen
Ragnar Frisch Norway Oslo University Oslo, Norway 1895 - 1973
Jan Tinbergen the Netherlands The Netherlands School of Economics Rotterdam, The Netherlands
economic problems"
Wassily Leontief USA
Harvard University Cambridge, MA, USA
1906 - 1999
The Bank of Sweden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1980 "for the creation of econometric models and the application to the analysis of economic
计量经济学.ppt课件
![计量经济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d40650731b765ce050814ca.png)
△ 定义 “用数学方法探讨经济学可以从好几个方面着手,但任何一个方面都不
能和计量经济学混为一谈。计量经济学与经济统计学绝非一码事;它也不同 于我们所说的一般经济理论,尽管经济理论大部分具有一定的数量特征;计 量经济学也不应视为数学应用于经济学的同义语。经验表明,统计学、经济 理论和数学这三者对于真正了解现代经济生活的数量关系来说,都是必要的, 但本身并非是充分条件。三者结合起来,就是力量,这种结合便构成了计量 经济学。”
《计量经济学》
第一章 绪论
•计量经济学 •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建模步骤 •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应用 •一个简单的例子
一、计量经济学
△ 计量经济学简历 ○ 1926年挪威经济学家R.Frish提出Econometrics; ○ 1930年成立世界计量经济学会; ○ 1933年创刊《Econometrics》; ○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大发展和60年代的扩张; ○ 20世纪70年代以来非经典(现代)计量经济学的发展。
随机抽取
能-OLS估计
[1] OLS:普通最小二乘法( ordinary least squares )的简称。 [2] 基本思想:寻找一个直线(或超平面)使得该直线和所有样本点的总距
离最小,用该直线(样本回归线)作为经济现象(总体回归模型)背后的 经济规律(总体回归线)的近似。
△ 问题3:所得近似结果可以信赖吗?
济
协整理论—现代宏观计量
学
Granger
时间序列: ARCH—现代金融计量
Engle
二、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建模步骤
△ 理论模型的建立
[1] 确定模型变量 ○ 根据经济学理论和经济行为分析,初步确定变量。 ○ 根据数据类型选择适当计量模型或理论。 ○ 注意:数据的可得性、入选变量之间的关系。
能和计量经济学混为一谈。计量经济学与经济统计学绝非一码事;它也不同 于我们所说的一般经济理论,尽管经济理论大部分具有一定的数量特征;计 量经济学也不应视为数学应用于经济学的同义语。经验表明,统计学、经济 理论和数学这三者对于真正了解现代经济生活的数量关系来说,都是必要的, 但本身并非是充分条件。三者结合起来,就是力量,这种结合便构成了计量 经济学。”
《计量经济学》
第一章 绪论
•计量经济学 •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建模步骤 •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应用 •一个简单的例子
一、计量经济学
△ 计量经济学简历 ○ 1926年挪威经济学家R.Frish提出Econometrics; ○ 1930年成立世界计量经济学会; ○ 1933年创刊《Econometrics》; ○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大发展和60年代的扩张; ○ 20世纪70年代以来非经典(现代)计量经济学的发展。
随机抽取
能-OLS估计
[1] OLS:普通最小二乘法( ordinary least squares )的简称。 [2] 基本思想:寻找一个直线(或超平面)使得该直线和所有样本点的总距
离最小,用该直线(样本回归线)作为经济现象(总体回归模型)背后的 经济规律(总体回归线)的近似。
△ 问题3:所得近似结果可以信赖吗?
济
协整理论—现代宏观计量
学
Granger
时间序列: ARCH—现代金融计量
Engle
二、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建模步骤
△ 理论模型的建立
[1] 确定模型变量 ○ 根据经济学理论和经济行为分析,初步确定变量。 ○ 根据数据类型选择适当计量模型或理论。 ○ 注意:数据的可得性、入选变量之间的关系。
计量经济学全册课件(完整)pptx
![计量经济学全册课件(完整)pptx](https://img.taocdn.com/s3/m/44be527a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0b.png)
预测与置信区间
阐述如何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 预测,并给出预测值的置信区间,以 评估预测的不确定性。
2024/1/28
8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模型设定与参数估计
介绍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形 式,解释多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 影响,以及最小二乘法在多元线 性回归中的应用。
模型的统计性质
探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统计性 质,包括回归系数的解释、拟合 优度的度量、多重共线性的诊断 与处理等。
经典线性回归模型
REPORTING
2024/1/28
7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模型设定与参数估计
介绍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形式, 解释因变量、自变量和误差项的含义 ,阐述最小二乘法(OLS)进行参数 估计的原理。
模型的统计性质
探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统计性质, 包括回归系数的解释、拟合优度的度 量(如R方)、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 验等。
贝叶斯计量经济学的定义
贝叶斯计量经济学是应用贝叶斯统计推断方法,对经济模 型进行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和预测的一门学科。
贝叶斯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贝叶斯计量经济学主要关注经济模型的参数估计和不确定 性问题,如线性回归模型、时间序列模型、面板数据模型 等。
贝叶斯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贝叶斯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先验分布的设定、 后验分布的推导、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模拟(MCMC)等 。
介绍如何在EViews中导入数据,进行 数据清洗、转换和预处理等操作。
计量经济学模型估计
介绍如何在EViews中建立计量经济学 模型,进行参数估计、模型检验和预 测等操作。
24
Stata软件介绍及操作指南
Stata软件概述
Stata是一款流行的计量经济学软件,具有强大 的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功能。
计量经济学ppt9
![计量经济学ppt9](https://img.taocdn.com/s3/m/2a96b90e52ea551810a6878c.png)
一个单位时导致的产出量的增加量。用 于描述投入要素对产出量的影响程度。 MPK f / K MPL f / L 边际产量非负:MPK 0, MPL 0, 边际产量递减: 2 2 (MPK ) f (MPL ) f 0, 2 0, 2 K K L L
生产函数模型
二、一些重要的生产函数及其参数估计方法
一、几个常用概念
生产函数
描述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的某种组
合同它可能的最大产出量之间的依存关系 的数学表达式,即
Y f ( A, K , L,)
其中,Y为产出量,A、K、L等表示技术、 资本、劳动等投入要素。
要素的边际产量
其它条件不变时,某一种投入要素增加
pj qi
替代品的需求互价格弹性:εij>0 互补品的需求互价格弹性:εij<0 独立品的需求互价格弹性:εij≈0
有收入补偿的价格弹性
当i≠j时,ij 0
qi qi p j qj ) ( I qi p j ij ( qi q qi ) pi i pi I qi
当b=0时,(1)式退化为CES形式
Y dk a k A exp A exp( ln ) 1 a k 1a L 1 a c k c( ) 1 1 a k a a a
1 a a
1 a 令 , Ae A, Aa a
1a
1 a
A
1 1 Y a ck 1 a 则 A( 1 a ) A(a k c) L a k 1 1 a K Y A(a ( ) c) L L
确定性边界生产函数的估计 取对数 ln Y ln f ( X ) u
计量经济学第一章PPT课件
![计量经济学第一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b07d203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a1.png)
02 回归分析基础
回归分析的定义
回归分析
是一种统计学方法,用于研究变 量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当一个变 量受到其他变量的影响时。
线性回归
在回归分析中,当自变量和因变 量之间的关系为线性时,即可以 用一条直线来描述它们之间的关 系。
非线性回归
在回归分析中,当自变量和因变 量之间的关系为非线性时,即不 能用一条直线来描述它们之间的 关系。
最小二乘法
01
最小二乘法是一种数学优化技 术,用于找到最佳拟合数据点 的函数。
02
在回归分析中,最小二乘法的 目标是找到最佳拟合数据的直 线,使得实际观测值与预测值 之间的平方和最小。
03
最小二乘法通过求解线性方程 组来找到最佳拟合直线的参数 。
模型的检验与诊断
R方值
用于衡量模型拟合优度的统计量,其值越接近于1,说明模型拟合 效果越好。
计量经济学的研究范围涵盖了微观经济学、宏观 经济学、国际经济学、金融学等多个领域。
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19世纪末期
统计学和经济学的结合,产生了经济计量学。
20世纪30年代
经济大萧条,人们开始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 分析经济问题。
20世纪50年代
线性代数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计量 经济学的发展。
21世纪
模型的参数估计
总结词
参数估计是根据样本数据估计线性回归模型中未知参数的过 程。
详细描述
最小二乘法是最常用的参数估计方法,它通过最小化残差平 方和来估计参数。即,对于给定的样本数据,找到一组参数 值,使得实际观测值与模型预测值之间的残差平方和最小。
模型的假设检验
总结词
假设检验是用于评估线性回归模型是否满足某些假设的过程。
计量经济学(共11张PPT)
![计量经济学(共1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c5f1c05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8a.png)
分析与模型应 用阶段
是否可用于决策? 应用
修改整理模型
结构分析
预测未来
模拟
检验发展理论
第五节 经济计量学和其它学科的关系
数理经济学是运用数学研究有关经济理论
数理统计学是运用数学研究统计问题 经济统计学是对经济现象的统计研究
经济计量学是经济学、统计学、数学三者结合在一起的交叉学科。
经济学
数理经济学
经济统计学
四、我国经济计量学的发展
70-80年代
80-90年代 1998年
开始介绍《经济计量学》的学科内 容和国外发展情况
1995年《经济计量学》的教学大纲 正式发表;全国许多高校相继开设 《经济计量学》课程。
将《经济计量学》列入经济类各专 业八门公共核心课程之一
五、经济计量学的内容体系
按照研究的方 法不同
《Econometrics》。
从30年代到今天,尤其是二次大战以后,计量经济学在西方各 国的影响迅速扩大。曾说:“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经济学是计量经 济学的时代”。1969年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弗里希和丁伯根。 自1996年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至1989年27为获奖者中有15位是计量 经济学家,其中10位是世界计量经济学会的会长。
(时间序列数据、截面数据)
二、参数估计
三、模型检验(拟合优度、t 检验、F 检验) 四、模型应用(预测、结构分析、 模拟)
第三节 经济计量学的特点
1.它是研究经济现象的,它不但给出质的解释,而且给出确切的量的 描述,从而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精密的科学。 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简单的数量对比-模型分析)
2.能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通过描述客观经济现象中极为复杂的因果关系,对 影响某一经济现象的众多因素(哪些是主要、次要因素)给出一目了然的 回答。
《计量经济学》课件
![《计量经济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c1b01be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c5.png)
序计 量 经 济 研 究 的 工 作 程
(三)参数估计
矩法 常用的参数估计方法极大似然法
最小二乘法
• 矩法——以样本矩代替总体矩建立方程, 求解参数的方法。
• 极大似然法——根据极大似然原理建立方 程,求解参数的方法。
• 最小二乘法——根据最小二乘原理建立方 程,求解参数的方法。
(四)模型的检验
前定变量外 滞生 后变 变量 量
滞后内生变量 滞后外生变量
前期的内生变量 前期的外生变量
• (4)控制变量
• 控制变量——人为设置的反映政策要求、决策 者意愿、经济系统的运行条件和运行状态等方 面的变量。
模型设计工作
经济变量的确定 模型方程的设定
• 计量经济模型——为了研究分析经济系统中的经 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而采用的随机性 的数学方程。 y f (x1, x2 ,, xn ) u
• 结构分析包括:(1)利用模型分析和测度系统 中某一变量的(绝对和相对)变化对其他变量 的影响;(2)比较分析变量及参数变化对经济 系统平衡的影响;(3)分析与研究变量相互关 系的变化对经济系统平衡点位移的内在联系。
• 政策评价——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和计算机技术, 模拟在不同政策(或决策)条件下,经济系统 运行的态势和结果,对政策(或决策)进行评 价和优选。
济 学 概
• 数理经济学为计量经济学提供经济模型; • 经济统计学为计量经济学提供经济数据;
述 • 数理统计学为计量经济学提供分析工具和
研究方法;
计量经济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图
经济学
数理经 济学
计量经 济学
经济统 计学
数学
数理统 计学
统计学
(四) 计量经济学的分类
计
计量经济学学习教材PPT课件
![计量经济学学习教材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aa5fa45312b3169a451a48b.png)
这里Y为因变量,X为自变量/解释变量。假定两者之间存在先行关 系。
(在不同情况下,数学模型的形式不一样,也可能是多个方程连立, 有多个解释变量)
5
③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
由于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不是确定的(以函数形式准确表达),必 须修改数理模型,建立计量模型:
Y a bX u
u为误差项,代表了影响变量间非确定关系的其他因素的影响。 这是一个线性回归模型。 Y 斜率为b Y 斜率为b
美国
中国 香港 日本
2.7
14.2 6.3 1.0
2.3
13.5 6.1 0.3
3.5
12.6 5.4 0.6
2.0
10.5 3.9 1.5
2.8
9.6 4.6 3.9
3.9
8.8 5.3 1.4
3.9
7.8 -5.1
11 -2.8
第二章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第一节 经典正态线性回归模型(CNLRM)
- 户数
总支出
- 6
462
- 5
445
115 7
707
- 6
计量经济学:数值估计,检验 3、计量经济学与数理经济学
数理经济学:以数学形式表述经济理论,不涉及理论的可度量性和经 验方面的可论证性。
计量经济学:利用数理经济学的数学方程式,并把之改造成适合于经 验检验的形式。
2
4、计量经济学与经济统计学 经济统计:经济数据的收集、加工,不利用数据来检验经济理论。 计量经济学:以经济统计数据为原始资料进行分析。
5、计量经济学与数理统计
数理统计:是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工具,但由于经济数据的特殊性, 力量经济学需要特殊的处理方法。
3
二、计量经济学的建模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7. 结束语
3
对供给方面的概述
1. 要素所有者、最大化行为和供给问题 2. 要素供给的原则 3. 无差有者、最大化行为和供给问题
1. 要素所有者
中间要素 所有者
原始要素 所有者
生产者
消费者
5
要素所有者、最大化行为和供给问题
2. 最大化行为 对中间要素的供给【生产者利润最大化】; 对原始要素的供给【消费者(或资源所有者)
2)△U/△L=△U/△Y×△Y/△L【要素供给的边际 效用等于收入的边际效用与要素供给的边际收 入的乘积。
3)完全竞争条件下要素供给的边际效用公式 dU/dL= dY/dL×dU/dY=W×dU/dY
10
要素供给原则
4. 自用资源的边际效用 自用资源的效用的直接性【消费者的闲暇】 自用资源的边际效用
的效用最大化】
6
要素所有者、最大化行为和供给问题
3. 要素供给问题 从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行为出发建立要素供给
量与要素价格之间关系的理论。 要素价格水平既定,消费者将其全部资源在
“要素供给”和“保留自用”两种用途上进行 分配以获得最大效用。
7
要素供给原则
1. 效用最大化条件——“要素供给”的资源的 边际效用与“保留自用”的资源的边际效用 相等。
2. 对效用最大化条件的分析 分析工具【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8
要素供给原则
3. 要素供给的边际效用
1)要素供给的效用【间接效用】:要素供给通 过收入与效用相联系。
△U/△L=△U/△Y×△Y/△L 【dU/dL=dU/dY×dY/dL】 收入增量为△Y;要素供给增量△L;效 用增量为△U
9
要素供给原则
2. 劳动的市场供给曲线的特征——向右上方倾 斜【区别于单个消费者的劳动供给曲线】
27
劳动的市场供给曲线和均衡工资的决定
3. 均衡工资的决定
W
D
S
W0
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 个人财富; 社会习俗; 人口年龄。
O
L0
L
28
土地的供给曲线和地租的决定
1. 土地、土地供给和土地价格 2. 土地的供给曲线 3. 使用土地的价格和地租的决定 4. 租金、准租金和经济租金
22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1. 闲暇的需求量和价格
价格【机会成本】——工资;
闲暇的需求量决定于劳动的供给量。
2. 闲暇的替代效应
工资【闲暇价格】上涨,消费者会减少对它的
“购买”,而转向其他替代商品,劳动供给增
加;
23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3. 闲暇的收入效应 闲暇价格【工资】上升,实际收入会上升。
【dU/dl,增加一单位自用资源所带来的效用 增量】。
11
要素供给原则
5. 要素供给原则 dU/dl=dU/dY×W 即【dU/dl】/【dU/dY】=W 【dU/dl】/【dU/dY】=W/Wy
收入的价格【Wy】;劳动的价格【W】
12
无差异曲线
1. 要素供给的原则:无差异曲线分析
Y K
U2
Y*
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者将增加对闲暇商品 的消费【收入效应,闲暇需求量与闲暇价格 的变化方向相同】 。
24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4. 对劳动供给曲线的解释 闲暇价格,即工资较低时,替代效应大于收
入效应,劳动供给量增加; 闲暇价格,即工资较高时,收入效应大于替
代效应,劳动供给量减少。
25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U1
U0
Y
E
O
l*
L
l
13
无差异曲线
2. 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等于预算线的斜率。 1)预算线的斜率:-(K-Y)/L=-L·W/L=-W 2)无差异曲线的斜率:
dY/dl=-W,即-dY/dl=W 【消费者增加单位自用资源所愿意减少的收入量】 【基数效用论】-dY/dl=MUl/MUY
14
要素供给问题
1. 要素供给问题——在消费者的初始非要素收 入、初始资源数量以及偏好均为既定不变的 条件下,则给定一个要素价格,就有一个要 素供给量。
15
要素供给问题
1. 价格扩展线
Y
K2
PEP
K1
K0
Y
O
l2 l1 l0
要素供给曲线
W
W2
C
U2 U1 U0 E
Ll
W1
B
A W0
L- l O L- l2 L- l11L6 - l0
29
土地、土地供给和土地价格
1. 土地的性质——1)一切自然资源;2)不可 再生性、不可毁灭。
5. 结论
6.
当工资的提高使人们富足到一定的程
度以后,人们会更加珍视闲暇。因此,当工
资达到一定高度而又继续提高时,人们的劳
动供给量不但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
26
劳动的市场供给曲线和均衡工资的决定
1. 劳动的市场供给曲线的形成——将所有单个 消费者的劳动供给曲线水平相加,即得到整 个市场的劳动供给曲线。
要素供给问题
2. 价格扩展线 消费者的自用资源l和收入Y;无差异曲线U0、
U1和U2;消费者的初始状态E; 全部收入K0=L·W0+Y;预算线为EK0; 要素价格W1和W2,全部收入K1=L·W1+YK; K2=L·W2+Y,预算线EK1和EK2。
17
劳动供给曲线和工资的决定
1. 劳动和闲暇 2. 劳动供给曲线 3. 替代效用和收入效应 4. 劳动的市场供给曲线和均衡工资的决定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
第九章
1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前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2
本章内容概述
1. 对供给方面的概述 2. 劳动供给曲线和工资的决定 3. 劳动供给曲线和工资的决定 4. 劳动供给曲线和工资的决定 5. *欧拉定理
劳动供给曲线
Y
K2 K1
K0
PEP U2 U1 U0
Y
W W2
W1
W0 E
C B
A 16-H
O
H1 H2 H0 16 H
O 16- H016- H22116- H1
劳动供给曲线
2. 劳动供给曲线的特征及原因 先向右上方倾斜,而后向左上方弯曲; 开始阶段,工资水平较低,高工资会增加劳
动供给减少闲暇;工资水平较高时,消费者 更注重闲暇。
18
劳动和闲暇
1. 消费者对时间资源的分配
劳动时间 (6小时)
时间资源 (24小时)
闲暇时间 (10小时)
休息时间(8小时)
19
劳动和闲暇
2. 消费者效用最大化 闲暇直接带来效用; 劳动通过收入带来效用; 消费者在闲暇和劳动收入之间选择以实现效
用最大化。
20
劳动供给曲线
1. 时间资源在闲暇和劳动供给之间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