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工程简介

合集下载

南水北调精神宣讲题目

南水北调精神宣讲题目

南水北调精神宣讲题目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南水北调工程简介
2.南水北调精神的内涵
3.南水北调精神的价值和意义
4.如何传承和发扬南水北调精神
正文
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为了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而实施的一
项重大战略工程。

这项工程不仅规模宏大,技术难度高,更是体现了一种坚定的信念和伟大的精神。

这种精神,被称为南水北调精神。

一、南水北调工程简介
南水北调工程分为东、中、西三条线路,总长超过 1200 公里,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该工程的主要目的是将长江流域丰富的水资源输送到华北、西北等地区,以解决这些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二、南水北调精神的内涵
南水北调精神是一种以人民为中心,敢于创新,勇于担当,团结协作,坚韧不拔的精神。

这种精神体现在工程的规划、建设、运营等各个环节,是推动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动力。

三、南水北调精神的价值和意义
南水北调精神不仅对于南水北调工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我国的其他重大工程建设,以及全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它体现了我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和奋斗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如何传承和发扬南水北调精神
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南水北调工程,理解南水北调精神。

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
社会意义
1、解决北方缺水; 2、增加水资源承载能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3、使中国北方地区逐步成为水资源配置合理、水环境良好的节水、防污型社会; 4、有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对北方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制约,促进当地城市化进程; 5、为京杭运河济宁至徐州段的全年通航保证了水源。使鲁西和苏北两个商品粮基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二)输水工程
1.总干渠 黄河以南总干渠线路受已建渠首位置、江淮分水岭的方城垭口和穿过黄河的范围限制,走向明确。黄河以北曾比较利用现有河道输水和新开渠道两类方案,从保证水质和全线自流两方面考虑选择新开渠道的高线方案。总干渠自南阳市淅川县陶岔渠首引水,沿已建成的8公里渠道延伸,在伏牛山南麓山前岗垅与平原相间的地带,向东北行进,经南阳过白河后跨江淮分水岭方城垭口入淮河流域。经宝丰、禹州、新郑西,在郑州西北孤柏咀处穿越黄河。然后沿太行山东麓山前平原,京港高铁、京广铁路西侧北上,至唐县进入低山丘陵区,过北拒马河进入北京境,过永定河后进入北京区,终点是玉渊潭。总干渠全长1241.2公里。天津干渠自河北徐水县西黑山村北总干渠上分水向东至天津西河闸,全长142公里。总干渠渠首设计水位147.2米,终点49.5米,全线自流,主要控制点水位、流量为:控制点或渠段 设计流量(立方米/秒) 设计水位(黄海标高)(米) 渠首~方城 630(加大800) 147.2~137.8 过黄河 500 119.5~106.0 进河北 415 91.3 进北京 70 61.1 进玉渊潭 40 49.5 天津干渠 70 64.9~2.7 黄河以南渠道纵坡1/25000;黄河以北1/30000~1/15000。渠道全线按不同土质,分别采用混凝土,水泥土,喷浆抹面等方式全断面衬砌,防渗减糙。渠道设计水深随设计流量由南向北递减,由渠首9.5米到北京3.5米,底宽由5.6米~7米。总干渠的工程地质条件和主要地质问题已基本清楚。对所经膨胀土和黄土类渠段的渠坡稳定问题、饱和砂土段的震动液化问题和高地震裂度段的抗震问题、通过煤矿区的压煤及采空区塌陷问题等在设计中采取相应工程措施解决。总干渠沟通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需穿过黄河干流及其他集流面积lO平方公里以上河流219条,跨越铁路44处,需建跨总干渠的公路桥571座,此外还有节制闸、分水闸、退水建筑物和隧洞、暗渠等,总干渠上各类建筑物共936座,其中最大的是穿黄河工程。天津干渠穿越大小河流48条,有建筑物119座。

南水北调工程资料

南水北调工程资料

南水北调工程资料1952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视察黄河时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这也是南水北调的宏伟构想首次提出。

“南水北调工程”,旨在缓解中国华北和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战略性工程。

就是把中国汉江流域丰盈的水资源抽调一部分送到华北和西北地区。

我国南涝北旱,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

因其破坏水循环自然平衡,以及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该工程也被部分人反对。

[总体规划]推荐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

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中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

西线工程截至目前,还没有开工建设。

[项目意义]2012年9月16日至17日,南水北调工程是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投资额最大、涉及面最广的战略性工程,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

工程建设起到了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

[11] 东线工程可为苏、皖、鲁、冀、津五省市净增供水量143.3亿立方米,其中生活、工业及航运用水66.56亿m3。

农业76.76亿立方米。

东线工程实施后可基本解决天津市、河北黑龙港运东地区、山东鲁北、鲁西南和胶东部分城市的水资源紧缺问题,并具备向北京供水的条件。

促进环渤海地带和黄淮海平原东部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改善因缺水而恶化的环境。

为京杭运河济宁至徐州段的全年通航保证了水源。

使鲁西和苏北两个商品粮基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南水北调工程是实现中国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战略举措。

受地理位置、调出区水资源量等条件限制,西、中、东三条调水线路各有其合理的供水范围,相互不能替代,可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前期工作情况和国家财力状况等条件分步实施。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是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缓解黄淮海平原水资源严重短缺、优化配置水资源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是关系到受水区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省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民生工程。

南水北调完整版

南水北调完整版

线路走向 开凿穿过巴颜喀拉山的输
(解决西北 水隧洞引水入黄河上游
缺水的问题)
可调水量 源地水质
较小 最好
二、工程进展情况
❖ 1、投资方面 ❖ 截至2012年3月底,我办已累计下达南水北调东、
中线一期工程投资2125.2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 247.3亿元,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106.5亿元, 南水北调工程基金159.3亿元,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基金1146.8亿元,贷款465.3亿元。 ❖ 工程建设项目(含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工程)累计 完 成 投 资 1455.3 亿 元 , 占 在 建 设 计 单 元 工 程 总 投 资 2188.7亿元的66%,其中东、中线一期工程分别累计完 成投资232.0亿元和1205.7亿元,分别占东、中线在建 设计单元工程总投资的78%和64%;过渡性资金融资利 息16.7亿元,其他0.9亿元。


世界上受益人口最多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供水规划区人口
4.38亿人(2002年)。仅东、中线一期工程直接供水的县级以上城市就
有253个,直接受益人口达1.1亿人。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可增加
防洪库容33亿立方米,与非工程措施和中下游防洪工程相配合,可使
汉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标准由目前的2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消
南水北调完整版
工程简介
❖ 南水北调就是指在长江下游、中游、上游规划了 三个调水区,形成南水北调工程东线、中线、西 线三条调水线路。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 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联接,构成我国中部地区 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 体格局。
南水北调——五个世界之最
❖ 世界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横穿长江、淮河、黄河 、海河四大流域,涉及十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输水线路长,穿 越河流多,工程涉及面广,效益巨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巨型水利工 程,其规模及难度国内外均无先例。仅东、中线一期工程土石方开挖 量17.8亿立方米,土石方填筑量6.2亿立方米,混凝土量6300万立方 米。

南水北调工程概况.doc

南水北调工程概况.doc

南水北调工程概况.doc
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2000年国务院批准、2002年正式开工的承载着国家战略意义的
大型水利工程,主要目的是通过长达1300千米的水利工程将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水资源有效地调至北方缺水地区,保障北方城市和农业生产的用水需求。

南水北调工程由中线工程、东线工程和西线工程三条主线组成,其中中线工程是南水
北调工程的主体工程,东线工程和西线工程则是补充工程。

中线工程起点位于湖北江夏区的沙墩港,终点位于北京密云水库,全长1418.91千米,分为四个分段:南水南干渠、丹江口水库、中间干渠和北水北干渠,同时涉及东线和西线
工程的各自分部工程,实现了长江与黄河之间的跨流域调水。

东线工程起点为江苏扬州市,终点在河南省南阳市,全长1720千米,主要分布在淮河流域、黄河流域和海河流域。

东线主要任务是从长江流域调水至河南、山东、天津等地区,解决这些地区的淡水短缺问题。

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历程经历了数次调整和完善,同时也面临着种种问题和挑战,如
地质复杂、水的质量问题、水污染治理难度大等。

但是,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从未停歇,
各项工程在多方面的努力下也越来越完善,目前中线一期工程已于2014年6月正式通水,东线、西线也取得了重要的建设成果,为北方地区的水资源治理和调配工作作出了巨大的
贡献。

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体现了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性,同时
也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独特而深远的贡献。

南水北调相关知识点

南水北调相关知识点

南水北调相关知识点一、南水北调工程概况。

1. 工程目的。

- 解决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

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南方水资源相对丰富,北方水资源匮乏,南水北调通过跨流域调水,以缓解北方地区的用水紧张局面,满足城市生活、工业生产和农业灌溉等多方面的用水需求。

2. 工程线路。

- 东线工程。

- 起点在长江下游扬州附近的江都水利枢纽。

利用京杭大运河以及与其平行的河道输水,逐级提水北送,途径江苏、山东、河北等省,终点到达天津。

东线工程主要供水区域为黄淮海平原东部地区,包括山东、江苏、安徽等省的部分地区和河北东部、天津等地。

- 中线工程。

- 从长江中游的丹江口水库引水。

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通过陶岔渠首闸,沿豫西南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穿过黄河,继续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

中线工程的供水范围主要是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省(市)的大中城市。

- 西线工程。

- 西线工程规划从长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调水入黄河上游,以解决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干旱缺水问题。

目前西线工程处于规划研究阶段。

3. 工程规模。

- 南水北调工程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

它涉及众多水利设施的建设,包括水库、渠道、泵站等。

例如,中线工程的丹江口水库,总库容达到290.5亿立方米,是南水北调中线的水源地,其大坝加高工程也是工程中的重要部分。

二、工程建设中的技术难题及解决措施。

1. 穿黄工程技术。

- 在中线工程中,穿黄工程是关键技术难题之一。

需要在黄河河床下开凿隧洞,将南水北调的水安全地从黄河南岸输送到北岸。

施工过程中采用了盾构法等先进技术,盾构机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进行掘进,同时要解决防水、防沙等问题,确保隧洞的稳固性和输水的安全性。

2. 水质保护技术。

- 为了保证调水的水质,在水源地及沿线采取了一系列水质保护措施。

例如,在丹江口水库及其上游地区,加强了水污染治理,关闭了大量污染严重的企业,建设了污水处理设施,对入库河流进行综合整治,通过植树造林等生态措施减少水土流失,从而保障水源地水质达到较高标准。

南水北调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

五解决方案
• 调水区生态环境保护计划
中线调水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东线调水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 输水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中线工程输水安全保障 东线工程输水安全防护
中线调水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丹江口库区及汉江上游规划措施 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通过水污染防治、水土保 持、生态示范县建设及源头地区生态保护区建设等 措施,保障丹江口库区水体水质安全。 汉江中下游规划措施 针对汉江中下游各种生态环境影响,规划提出建立 汉江平原生态农业示范区,控制农业面源污渠;建 立污染防治区,控制城市与工业污染。 东线调水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东线调水区主要关注长江口地区,通过划分生态功 能区,分区分类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保障长江 口地区生态安全及长江干流水质安全,其中重点是 上海水源区对于盐水入侵的预防,当大通流量小于 警戒水量时,应严格控制或停止东线调水。
• 中线工程输水安全保障 发挥在线水库的调蓄功能 设置节制闸实现干渠分段控制,减少输水 风险 • 东线工程输水安全防护 主要截污导流工程 截污导流工程与防洪排涝系统的协调
谢谢!
受水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 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是调水的主要受益地区,调水 工程的实施将不仅有利于改善黄淮海平原和黄河上 游即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状况,以及缓解黄河上、 下游争水的矛盾,还可减少拦蓄受水区当地地表径 流,使河流保持一定的入海流量,有利于减轻黄河、 海河等河道的泥沙淤积,部分恢复河流生态功能。 另外,调水还能够在相当程度上缓解受水区灌溉用 水与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争水的局面,提高灌溉保 证率,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但为保障北调水 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对工程实施后可能出现的局 部地段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水污染控制问题等, 可就有关科研结论和规划予以跟踪调查和验证。

南水北调工程培训

南水北调工程培训

目标
通过南水北调工程,实现水资源的 合理配置,保障华北地区的供水安 全,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组成部分
南水北调工程由东线、中线和西线 三条调水线路组成,其中东线和中 线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
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性
解决华北地区严重缺水问题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将为华北地区提供稳定可靠的水资源,缓 解该地区的严重缺水问题。
03
案例分析
04
该工程通过隧道和泵站将长江上 游的水输送到黄河上游,然后通 过黄河流域输送到西北地区。该 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面临了诸多挑 战,如地质条件复杂、生态环境 脆弱、技术难度大等。
案例总结
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的成功实 施,为解决中国西北地区水资源 短缺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 也为中国的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和 管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04 南水北调工程面 临的挑战与解决 方案
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补偿机制
01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因工程建设受损的生态环境进行补偿和
修复,保障生态系统的平衡。
生态监测与评估
02
加强生态环境的监测与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环境问题
,确保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小化。
环保技术应用
03
推广和应用环保技术,减少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高
管理内容
南水北调工程管理主要包括工程建设管理、工程运行管理、水资源调度 和水质监测等方面,旨在确保工程安全、稳定、高效地运行。
03
管理要求
南水北调工程管理要求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加强工程监
管和审计监督,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和规范标准,提高管理效率和水
平。
南水北调工程运营与维护
运营模式
南水北调工程运营采取市场化运营模式,通过公开招标或委托运营的方式确定运营单位, 由运营单位负责工程的运行和维护。

南水北调工程施工内容

南水北调工程施工内容

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跨流域水资源调配工程,旨在优化我国水资源分布,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

工程主要包括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输水线路,总长约4300公里。

本文将详细介绍南水北调工程施工内容。

一、东线工程东线工程起点位于江苏扬州,终点为天津,全长约1156公里。

主要施工内容包括:1. 输水管道铺设:在沿线地区铺设直径不一的输水管道,用于输送水资源。

2. 泵站建设:为了克服地形高差,东线工程设置了多座大型泵站,用于提高水资源的输送能力。

3. 交叉工程:东线工程穿越多条河流、铁路和公路,需进行相应的交叉工程设计和技术处理。

4. 生态保护:在施工过程中,注重沿线生态保护,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二、中线工程中线工程起点位于汉江流域的丹江口水库,终点为北京,全长约1432公里。

主要施工内容包括:1. 输水隧道建设:中线工程主要采用隧洞方式输送水资源,隧道建设是工程的关键环节。

2. 交叉工程:中线工程穿越多条河流、铁路和公路,需进行相应的交叉工程设计和技术处理。

3. 泵站建设:为了克服地形高差,中线工程设置了多座大型泵站,用于提高水资源的输送能力。

4. 生态保护:在施工过程中,注重沿线生态保护,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三、西线工程西线工程起点位于长江上游的岷江,终点为西北地区,全长约1190公里。

主要施工内容包括:1. 输水隧道建设:西线工程主要采用隧洞方式输送水资源,隧道建设是工程的关键环节。

2. 交叉工程:西线工程穿越多条河流、铁路和公路,需进行相应的交叉工程设计和技术处理。

3. 生态保护:在施工过程中,注重沿线生态保护,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四、工程施工技术1. 隧道施工技术:南水北调工程中的输水隧道建设,采用了钻爆法、TBM法等多种隧道施工技术。

2. 管道铺设技术:输水管道铺设采用了钢管、球墨铸铁管等材料,采用沟槽式铺设技术。

3. 泵站建设技术:泵站建设采用了高效节能的泵站设备,提高了水资源的输送能力。

南水北调知识点

南水北调知识点

南水北调知识点南水北调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以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水利工程。

它的实施目的是通过调水方式,从南方水资源丰富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输送水到北方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以下将介绍南水北调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知识点。

一、背景南水北调是在我国长期面临水资源供需矛盾的背景下提出的一项战略工程。

由于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相对匮乏,长期依赖地下水和降水补给导致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和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决定启动南水北调工程,实现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和利用。

二、主要通道南水北调工程主要分为三条主要通道:中线工程、东线工程、西线工程。

其中,中线工程是南水北调工程的核心和主干,起于湖南湘江中下游的岳阳,沿山地向北穿越长江,再经河南、河北,最终抵达北京。

东线工程起于江苏,贯穿山东半岛,并最终灌溉到北京、天津等地。

西线工程起于四川,途经陕西、宁夏,最终输至内蒙古。

这三个主要通道覆盖了我国南水北调的主要输水区域,完成了南水北调的总体布局。

三、建设规模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最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之一。

根据计划,这个工程总建设规模包括了东线、中线、西线和江南水源等四个部分。

其中,中线工程总长约1,268公里,输水量为每年152亿立方米;东线工程总长约1,448公里,输水量为每年143亿立方米;西线工程总长约2,400多公里,输水量为每年48亿立方米;而江南水源为补水北方提供了额外的水资源,每年输水量为171亿立方米。

这些数字足以显示南水北调工程在规模上是非常庞大的。

四、环境影响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不仅解决了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方面,南水北调工程为北方地区的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和城市供水提供了可靠的水源保障;另一方面,由于南水的调配和调度,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也面临一定的挑战。

因此,在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同时,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南水北调的知识点总结

南水北调的知识点总结

南水北调的知识点总结南水北调工程,是指将长江水资源通过中线工程输送至黄淮海地区,解决北方地区缺水问题的大型跨流域水利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经济建设中的一项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将从南水北调工程的背景、建设历程、工程特点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

一、背景中国素有“水资源短缺大国”之称,尤其是中国北方地区地广人稀,旱情频发,缺水问题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而长江流域则是中国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南水北调工程的提出,正是为了调剂中国南北地区的水资源不均衡,解决北方地区的严重缺水问题。

南水北调工程旨在通过输水系统,将长江水资源引入北方地区,为当地居民和工农业生产提供充足的水源,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二、建设历程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历程经历了长时间的筹备和规划,其中包括南水北调的初期谋划、中期规划和后期实施等阶段。

自20世纪50年代提出南水北调的设想起,中国政府便对其进行了多次论证和研究,直到1992年国务院批准了南水北调工程规划,标志着南水北调工程正式立项。

接下来的20多年时间里,南水北调工程分别进行了西线、中线和东线三期的建设,历经了各种困难和挑战,但最终成功实现了长江水资源向北输送的目标。

三、工程特点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止期最长的一项水利工程,其规模之大和技术之复杂堪称世界级。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跨流域输水。

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典型的跨流域输水工程,涉及长江、黄河、淮河等多个流域之间的水资源调剂,对工程的设计和实施提出了巨大挑战。

2. 多期建设。

南水北调工程分为西线、中线和东线三期建设,每期工程都在中国水利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尤以中线工程最为复杂和艰巨。

3. 生态保护。

在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过程中,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输水河段的生态环境,保障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4. 水资源综合利用。

南水北调工程不仅仅是一项输水工程,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水资源综合利用,使得输送过来的长江水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效益。

南水北调资料

南水北调资料

南水北调一、简介我国水资源的状况1、我国水资源人均水量少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居世界第六位。

但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710 m3,约为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4,列世界第88位。

因此,虽然我国水资源总量并不少,但人均和亩均水量并不丰富。

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由于季风气候的强烈影响,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我国南方地区耕地面积只占全国35.9%,人口数占全国的54.7%,但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总量的81%;人均而北方四区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国总量的14.4%,耕地面积却占全国的58.3%。

,严重缺水,我国降水和径流的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年际变化大,少水年和多水年持续出现,旱涝灾害频繁,平均约每三年发生一次较严重的水旱灾害。

3、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各地很不平衡在南方多水地区,水的利用率较低,如长江只有16%,珠江15%,浙闽地区河流不到4%,西南地区河流不到1%。

但在北方少水地区,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比较高,如海河流域利用率达到67%,辽河流域达到68%,淮河达到73%,黄河为39%。

4、水资源污染严重水环境污染问题涉及到人类的健康,“三湖、三河”污染态势在扩大,现在黄河已经找不到干净的水,很多地方都是劣质水,工业污染是黄河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占废污水排放总量的73%,每年由于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15亿元至156亿元。

同时,令人担忧的是,沿黄地区许多农田被迫用污水灌溉,给区域内居民健康带来危害。

据初步测算,区域内每年人体健康损失达22亿至27亿元。

5、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缺水的干旱半干旱我国面积占52%,地下水超采严重,水资源不够。

二、南水北调工程概述南水北调是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

从五十年代提出“南水北调”的设想后,经过几十年研究,南水北调的总体布局确定为: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以适应西北、华北各地的发展需要,即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山东南水北调工程施工(3篇)

山东南水北调工程施工(3篇)

第1篇一、工程背景山东省地处黄河下游,水资源短缺一直是制约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政府决定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将长江流域的水资源引入黄河流域,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紧张状况。

山东南水北调工程作为东线一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向山东输送长江水的重要任务。

二、工程概况山东南水北调工程东线一期工程自2013年11月15日通水以来,累计抽江水量400多亿立方米,充分发挥了国家水网主骨架、大动脉作用。

该工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引江工程:从长江下游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

2. 跨河工程:穿越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等湖泊,实现长江水向黄河流域的输送。

3. 输水工程:从东平湖出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穿过黄河输水到达鲁北,一路向东到达胶东半岛。

4. 配套工程:包括山东省13个受水地市规划的37个配套工程单元,如水库、泵站、渠道等,实现长江水在山东省的优化配置。

三、工程效益1. 缓解水资源短缺: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向山东调水突破70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山东鲁南、鲁北,特别是山东半岛用水紧缺问题。

2. 优化水资源配置:山东境内构建T字型骨干水网格局,实现了长江水、黄河水、当地水的联合调度优化配置。

3. 改善生态环境:工程实施后,河湖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千年大运河带来新生,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4.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南水北调工程为山东省提供了优质水源,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

四、未来展望山东南水北调工程施工为山东省水资源短缺问题提供了有力解决,未来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在新的发展阶段,山东省将继续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确保南水北调工程在保障水资源安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同时,山东还将积极推动水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努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第2篇一、工程背景山东省地处我国东部沿海,水资源短缺问题一直制约着当地经济发展。

南水北调工程的介绍

南水北调工程的介绍

南水北调工程的介绍
南水北调即“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战略性工程,分东、中、西三条线路,东线工程起点位于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

中线工程起点位于汉江中上游丹江口水库,受水区域为河南、河北、北京和天津。

工程方案构想始于1952年国家主席毛泽东视察黄河时提出。

自此,在历经分析比较50多种方案后,调水方案获得一大批富有价值的成果。

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区涉及人口4.38亿人,调水规模448亿立方米。

工程规划的东、中、西线干线总长度达4350公里。

东、中线一期工程干线总长为2899公里,沿线六省市一级配套支渠约2700公里。

2012年9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全面完成。

南水北调工程主要解决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淮海流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规划区人口4.38亿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一期)已经完工并向北方地区调水。

西线工程尚处于规划阶段,没有开工建设。

南水北调工程自2014年全面建成通水以来,南水已成为京津等40多座大中城市280多个县市区超过1.4亿人的主力水源。

其中,为沿线50多条河流实施生态补水85亿立方米,为受水区压减地下水超采量50多亿立方米。

2023年度,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共调水85.37亿立方米,超额完成年度调水任务。

南水北调工程——跨越水系最多的调水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跨越水系最多的调水工程
规划的东线、中线和西线到 2050 年 调水总规模为 448 亿 m3,2002~2010 年为 实 施 南 水 北 调 工 程 近 期 阶 段 ,总 调 水 规 模 约 200 亿 m3;2011~2030 年 为 中 期 阶 段,调水规模约增加 168 亿 m3,累计达到 368 亿 m3 左 右 ;2031~2050 年 为 远 期 阶 段,年总调水规模约增加 80 亿 m3。□
水利史话
南水北调工程
—— 跨 越 水 系 最 多 的 调 水 工 程
南 水 北 调 工 程 ,即 从 长 江 下 游 、中 游 和 上 游 分 三 条 线 路 (东 、中 、西 )分 别 向 北 方 调 水 的 工 程 的 总 称 ,形 成 与 长 江 、 黄 河 、淮 江 和 海 河 相 互 联 接 的“ 四 横 三 纵 ”水 网 格 局 。 三 条 工 程 最 终 建 后 ,初 步 计 划 年 调 水 总 量 约 为 380~480 亿 m3,接 近 于 在 黄 淮 海 平 原 和 西 北 部 地 区 增 加 一 条 黄 河 的 水 量 ,基 本 改 变 我 国 北 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状况。
工程在今后 50 年间分 3 个阶段实 施,预计总投资将达 4860 亿元人民币。
东线工程:利用江苏省已有的江水 北 调 工 程 ,逐 步 扩 大 调 水 规 模 并 延 长 输 水线路。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抽 引 长 江 水 ,利 用 京 杭 大 运 河 及 与 其 平 行 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并且连接起调蓄 作 用 的 洪 泽 湖 、骆 马 湖 、南 四 湖 和 东 平 湖。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 北 ,在 位 山 附 近 经 隧 洞 穿 过 普 河 :另 一 路 向 东 ,通 过 胶 东 地 区 输 水 干 线 ,经 济 南 输 水 到 烟 台 、威 海 。 东 线 工 程 可 为 苏、皖、鲁、冀、津 5 省市净增供水量 148 亿 m3。

南水北调工程名词解释

南水北调工程名词解释

南水北调工程名词解释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两大水系之间的水利调水工程。

该工程是中国为解决华北地区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而进行的一项重大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之一。

南水北调工程自发展建设以来,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为国家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了巨大贡献。

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调水方式,将长江和珠江的水源引入到黄淮海平原、北京、天津等华北地区,解决该地区长期以来的严重水资源短缺问题。

该工程由三个部分组成:中线工程、东线工程和西线工程。

中线工程是南水北调工程的主干工程,主要任务是将长江水资源引入到北京市、天津市及河北省的部分地区。

东线工程是将长江水资源引入到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区。

西线工程是将长江的水资源引入到宁夏、陕西等地区。

除了以上几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外,南水北调工程还包括了许多次要的分支工程,如调水过程中需要修建的隧道、渠道和泵站等。

这些分支工程的建设为整个南水北调工程的顺利进行起到了关键作用。

南水北调工程作为一项综合性的大型水利工程,在其建设过程中还涉及了许多专业名词。

比如,工程中使用的引水隧道和引水渠等设施,在水利工程中有着专门的定义和用途。

此外,还涉及到水库、泵站、输水管道、水源地保护等一系列专业名词。

这些名词的解释和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过程和运行原理。

总的来说,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建设和运行不仅为华北地区的水资源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也为全国的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通过了解南水北调工程中涉及的专业名词和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重大工程的建设和意义。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南水北调.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南水北调.

从长江中游北岸支流汉江加坝扩容后的 丹江口水库引水,跨越长江、淮河、黄河、 海河四大流域,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 输水总干线全长1267公里。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河南省淅川县陶岔 渠首到北京团城湖全长1277公里
2003年,一期工程正式开工。 截至2009年12月4日,南水 北调中线穿黄隧洞下游线进入约6 00米宽的黄河水面主河道掘进施 工地段,这标志着南水北调中线穿 黄工程已进入到攻坚阶段。
举世瞩目的南水 北调东线一期工 程于2002年 12月27日正 式开工建设,主 体工程总投资3 20亿元,其中 治污工程140 亿元。
二、南水北调的原因
南水北调的背景材料
思考:对数据进行比较,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个 方面分析为什么要实施南水北调?
流域 流域面 水资源总 水资源 积占全 量(亿立 占全国 国比重 方米) 比重 (%) (%) 28.2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以我国南水北调为例》
一、工程简介
南水北调工程是缓解 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 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 性工程。南水北调工 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 源合理配置,大大缓 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 重短缺问题,促进南 北方经济、社会与人 口、资源、环境的协 调发展。
1952年,毛泽东在视察黄河时提出“南方水多, 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宏伟 设想。 1992年,江泽民提出要抓紧南水北调等跨世纪 特大工程的兴建,南水北调的实施被提上国家议事 日程。 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于2002年 12月27日正式开工建设。 2008年底举行的南水北调第三次建委会确定 了工程建设目标。
经济意义
1、为北方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2、优化产业结构, 3、通过改善水资源条件来促进潜在生产力, 4、扩大内需,促和谐发展,提振国内GDP。

南水北调工程施工项目

南水北调工程施工项目

南水北调工程施工项目是我国重要的国家基础设施项目之一,旨在解决我国南北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简要介绍南水北调工程施工项目的背景、意义、工程内容和建设进展。

一、背景与意义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南方水资源丰富,北方水资源匮乏,尤其是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政府提出了南水北调工程,即通过引水工程将南方丰富的水资源调配到缺水的北方地区。

南水北调工程分为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其中东线和中线工程已列入国家“十五”计划,西线工程正在规划中。

二、工程内容南水北调工程施工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渠道开挖与衬砌:根据不同线路的地形地貌条件,开挖渠道并衬砌,确保渠道的输水能力和安全性。

2. 交叉建筑物施工:包括桥梁、隧道、倒虹吸等交叉建筑物的施工,以保证工程顺利进行。

3. 控制性建筑物施工:如节制闸、分水闸、排水泵站等控制性建筑物的施工,用于调节渠道水位和排放渠道污水。

4. 防护工程:包括渠道两岸的防护林带建设、渠道水面保洁、渠道沿线环境保护等,确保工程运行环境的稳定。

5. 附属设施建设:如施工道路、供电线路、通讯设施等附属设施的建设,为工程施工提供保障。

三、建设进展截至目前,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和中线一期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超过720亿元,调水规模达到720多亿立方米。

东线一期工程向山东、河北、天津等地调水70.61亿立方米,中线一期工程连续三年超额完成调水计划。

此外,南水北调后续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引江补汉工程也在积极推进中,预计总投资约为551.58亿元,工程完成后,多年平均调水量为39亿立方米。

四、总结南水北调工程施工项目是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重大举措,对于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工程的建设进展顺利,取得了显著成果。

然而,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如资金投入、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管理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南水北调工程的认识与评价
——
学号:
摘要南水北调是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

我国南涝北旱,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大大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

关键词:南水北调认识评价
南水北调线路图
前言自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主席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宏伟设想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关怀下,广大科技工作者做了大量的野外勘查和测量,在分析比较50多种方案的基础上,形成了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调水的基本方案,并获得了一大批富有价值的成果
正文南水北调总体规划推荐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

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

西线工程截至目前,还没有开工建设。

东线工程:利用江苏省已有的江水北调工程,逐步扩大调水规模并延长输水线路。

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

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经隧洞穿过黄河;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

东线工程开工最早,并且有现成输水道。

中线工程:从丹江口大坝加高后扩容的汉江丹江口水库调水,经陶岔渠首闸
(河南淅川县九重镇),沿豫西南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穿过黄河,继续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终点北京。

中线工程主要向河南、河北、天津、北京4省市沿线的20余座城市供水。

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西线工程的供水目标主要是解决涉及青、甘、宁、内蒙古、陕、晋等6省(自治区)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

结合兴建黄河干流上的骨干水利枢纽工程,还可以向邻近黄河流域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供水,必要时也可及时向黄河下游补水。

截至目前,还没有开工建设。

调水线路
南水北调东线、中线,西线引水线路图
丹江口大坝泄洪
南水北调中线主体工程由水源区工程和输水工程两大部分组成。

水源区工
程为丹江口水利枢纽后期续建和汉江中下游补偿工程;输水工程即引汉总干渠和天津干渠。

(一)水源区工程1.丹江口水利枢纽续建工程丹江口水库控制汉江60%的流域面积,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408.5亿立方米,考虑上游发展,预测2020年入库水量为385.4亿立方米。

丹江口水利枢纽在已建成初期规模的基础上,按原规划续建完成,坝顶高程从现在的162米,加高至176.6米,设计蓄水位由157米提高到170米,总库容达290.5亿立方米,比初期增加库容116亿立方米,增加有效调节库容88亿立方米,增加防洪库容33亿立方米。

丹江口水库后期规模正常蓄水位170m时,将增加淹没处理面积370km2,据1992年调查,主要淹没实物指标为:人口:22.4万人房屋:479.4万m2 耕地:23.5万亩工矿企业:120个(合乡镇企业),淹没固定资产原值1.2亿元。

2.汉江手动阀中下游补偿工程为免除近期调水对汉江中下游的工农业及航运等用水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需兴建:干流渠化工程兴隆或碾盘山枢纽,东荆河引江补水工程,改建或扩建部分闸站和增建部分航道整治工程。

(二)输水工程1.总干渠黄河以南总干渠线路受已建渠首位置、江淮分水岭的方城垭口和穿过黄河的范围限制,走向明确。

黄河以北曾比较利用现有河道输水和新开渠道两类方案,从保证水质和全线自流两方面考虑选择新开渠道的高线方案。

总干渠自南阳市淅川县陶岔渠首引水,沿已建成的8km渠道延伸,在伏牛山南麓山前岗垅与平原相间的地带,向东北行进,经南阳过白河后跨江淮分水岭方城垭口入淮河流域。

经宝丰、禹州、新郑西,在郑州西北孤柏咀处穿越黄河。

然后沿太行山东麓山前平原,京港高铁、京广铁路西侧北上,至唐县进入低山丘陵区,过北拒马河进入北京境,过永定河后进入北京区,终点是玉渊潭。

总干渠全长1241.2km。

天津干渠自河北徐水县西黑山村北总干渠上分水向东至天津西河闸,全长142km。

总干渠渠首设计水位147.2m,终点49.5m,全线自流,主要控制点水位、流量为:控制点或渠段设计流量(m3/s) 设计水位(黄海标高)(m) 渠首~方城630(加大800) 147.2~137.8 过黄河500 119.5~106.0 进河北415 91.3 进北京70 61.1 进玉渊潭40 49.5 天津干渠70 64.9~2.7 黄河以南渠道纵坡1/25000;黄河以北1/30000~1/15000。

渠道全线按不同土质,分别采用混凝土,水泥土,喷浆抹面等方式全断面衬砌,防渗减糙。

渠道设计水深随设计流量由南向北递减,由渠首9.5m到北京3.5m,底宽由56m~7m。

总干渠的工程地质条件和主要地质问题已基本清楚。

对所经膨胀土和黄土类渠段的渠坡稳定问题、饱和砂土段的震动液化问题和高地震裂度段的抗震问题、通过煤矿区的压煤及采空区塌陷问题等在设计中采取相应工程措施解决。

总干渠沟通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需穿过黄河干流及其他集流面积lOkm2
以上河流219条,跨越铁路44处,需建跨总干渠的公路桥571座,此外还有节制闸、分水闸、退水建筑物和隧洞、暗渠等,总干渠上各类建筑物共936座,其中最大的是穿黄河工程。

天津干渠穿越大小河流48条,有建筑物119座。

2.穿黄河工程总干渠在黄河流域规划的郑州桃花峪水库库区穿过黄河,穿黄工程规模大,问题复杂,投资多,是总干渠上最关键的建筑物。

经多方案综合研究比较认为,渡槽和隧道倒虹两种型式技术上均可行。

由于隧道方案可避免与黄河河势、黄河规划的矛盾,盾构法施工技术国内外都有成功经验可借鉴,因此结合两岸渠线布置,推荐采用孤柏咀隧道方案。

穿黄河隧道工程全长约7.2km,设计输水能力500m3/s,采用两条内径8.5m 圆形断面隧道。

(三)主要工程量和投资土方开挖 6.O亿m3;石方开挖O.6亿m3;土石方填筑 2.3亿m3;混凝土1583万m3;衬砌水泥土718万m3;钢筋钢材70万t;永久占地42.2万亩(含库区淹没23.5万亩) 临时占地11万亩中线工程控制进度的主要因素是丹江口库区移民和总干渠工程中的穿黄河工程。

穿黄河工程采用盾构机开挖,工期约需六年,并需考虑工程筹建期。

按1993年底价格水平估算,工程静态总投资约400亿元。

意义
社会意义
解决北方缺水
增加水资源承载能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使我国北方地区逐步成为水资源配置合理、水环境良好的节水、防污型社会
有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对北方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制约,促进当地城市化进程。

为京杭运河济宁至徐州段的全年通航保证了水源。

使鲁西和苏北两个商品粮基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经济意义
为北方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促决北方一些地区地下水因自然原因造成的水质问题,如高氟水、苦咸水和其他含有对人体不利的有害物质的水源问题
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通过改善水资源条件来促进潜在生产力,形成的经济增长。

扩大内需,保持全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结构升级和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意义
改善黄淮海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
实现可持续发展
改善当地饮水质量,有效解决北方一些地区地下水因自然原因造成的水质问题,如高氟水、苦咸水和其他含有对人体不利的有害物质的水源问题
有利于回补地下水,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

改善因缺水而恶化的环境
较大地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和环境特别是水资源条件
工程的争议及问题
一、南水北调的工程自提出后就引起了社会广泛的争论,反对者主要认为南水北调工程耗资巨大,涉及大量的移民问题,调水量太少,发挥不了经济效益,调水量过多,枯水期可能会使长江的水量不足,影响长江河道的航运,长江口的咸潮加深,更有可能引发地球自然环境生态危机。

支持者大多认为长江水量丰富,每年有大量的水流入大海,调一部分到北方缺水地区可解决北方的缺水问题,负面影响可以通过防范、补偿和综合治理开发措施,可以将影响减少到最低。

二、因为2010年初的中国西南大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力学所总工及灾害与环境研究中心总工刘树坤对南水北调工程提出了质疑。

他认为,西南这次出现百年难遇的干旱,应该对水文资料重新修订,对干旱出现频率,可能性都要重新评估。

“这些评估的结果都会影响水利调度,重大水利工程何时开始做,做多大,影响程度有多大,都应重新评估”,刘说。

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湖北省、河南省、33万人搬迁,搬迁给移民生活带来颠簸动荡。

有些移民因为得到的补偿款不足,在买下政府提供的住房之后,所剩款项只能购置一小块耕地。

而安置地工作机会馈乏,有些人不得不计划背井离乡到大城市打工。

四、南水北调成本已经高于现有的海水淡化成本,目前最低的海水淡化成本约为3元,南水北调目前成本约为10元,另有报道称已经达到18元。

参考文献:中国水利科技网
中国南水北调网站
《南阳日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