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主要理论
医学心理学第四章主要理论流派
![医学心理学第四章主要理论流派](https://img.taocdn.com/s3/m/a4a397f3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f9.png)
医学心理学第四章主要理论流派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学科领域,旨在探讨人的心理与身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健康的心理因素。
在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中,存在着多个主要理论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解释方式。
本文将介绍医学心理学中的主要理论流派及其特点。
1. 心理生理医学派(Psychophysiological Medicine)心理生理医学派主要强调身体和心理的相互作用。
其核心概念是身体和心理状态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两者相互影响。
这一流派的学者认为,心理因素可以影响身体的健康状况,而身体状况也可以对心理产生影响。
心理生理医学派的代表性理论是“应激反应模型”(Stress Response Model)。
该模型认为,当人面临应激刺激时,身体会产生应激反应,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进而对身体产生影响。
这一模型的研究揭示了应激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以及身体状况对心理的影响。
2. 行为医学派(Behavioral Medicine)行为医学派将心理学、行为学和医学相结合,以寻求行为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其研究重点是探索人的行为对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行为管理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行为医学派的代表性理论是“行为与健康模型”(Health Behavior Model)。
该模型认为,人的行为与健康存在密切的关系,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健康状况。
因此,通过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地改善健康状况。
3. 心身医学派(Psychosomatic Medicine)心身医学派强调心理和身体之间的关联性,认为心理因素可以导致身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它关注情绪、心理状态和健康之间的相互作用,主张通过心理干预来改善身体症状。
心身医学派的代表性理论是“心身症状模型”(Psychosomatic Symptom Model)。
该模型认为,当个体面临压力和情绪问题时,可能会出现一系列身体症状,如头痛、背疼等。
姜乾金《医学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主要理论)
![姜乾金《医学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主要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61855c8d6c175f0e7cd137a0.png)
第2章主要理论2.1 核心讲义一、行为学习理论(一)行为的概念1.狭义的行为概念“行为”是指个体活动中可以直接观察并进行科学研究的对象。
2.广义的行为概念“行为”是个体内在的和外在的各种形式的运动,包括主观体验、意识等心理活动和内脏活动,不仅外显的行为动作可以进行观察和研究,而且这些内在的心理活动和内脏活动也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被观察或研究。
3.行为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正常的或病态的行为,都可通过学习过程而形成。
学习是支配人的行为和影响心身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对行为学习各环节进行干预,可以矫正问题行为,进而治疗和预防一些疾病。
(二)经典条件反射1.实验与解释二十世纪初,巴甫洛夫用食物刺激使狗的口腔产生唾液分泌反应,当食物(非条件刺激)与唾液分泌无关的中性刺激总是同时出现(强化),经过一定时间结合以后,铃声成为食物的信号,转化为条件刺激。
此时,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过程称为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习得性行为,是大脑皮质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
这种条件反射过程不受个体随意操作和控制,属于反应性的行为,也称为经典条件作用。
经典条件反射就是某一中性环境刺激反复与非条件刺激(UCS)相结合的强化过程,最终成为条件刺激(CS),引起了原本只有非条件刺激(UCS)才能引起的行为反应(CR)。
2.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意义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强调环境刺激S对行为反应R的影响。
据此,许多正常的行为现象或异常的行为问题,可以通过经典条件作用而获得。
行为治疗中的系统脱敏疗法,则是通过建立条件反射性的松弛反应,以帮助患者克服“习得性”的紧张行为反应症状。
3.经典条件反射的特点(1)强化强化是指环境刺激对个体的行为反应产生促进过程。
如果两者结合的次数越多,条件反射形成就越巩固。
(2)泛化泛化是反复强化的结果,不仅条件刺激(CS)本身能够引起条件反射,而且某些与之相近似的刺激也可引起条件反射的效果,其主要机制是大脑皮质内兴奋过程的扩散。
医学心理学第四章 主要理论流派
![医学心理学第四章 主要理论流派](https://img.taocdn.com/s3/m/d286e9316c175f0e7cd1372e.png)
医学心理学(第7版)
一、经典精神分析理论
(五)释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超我的监督检查机制在睡眠时变得松懈,潜意识中的本
能冲动以伪装的形式趁机闯入意识而得到表现,构成了梦境。可见,梦是对清 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表达,是通往潜意识的一条捷径。借助对梦的 分析和解释可以窥见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并可以用来治疗心理疾病。
和思想负责,依赖人的理智和逻辑能力,以问题为中心,以现实合理的途径求得
问题的解决。它注意思维和行为,较少直接针对情感和情绪,强调现在和将来, 不纠缠于过去,重视“怎么办”,而不是“为什么”。
医学心理学(第7版)
一、主要的理论内容
(三)认知行为理论 3. 贝克的认知疗法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贝克在1976年出版的《认知治疗和情绪困 扰》中提出了认知治疗的理论观点: 个体的情感和行为是由其自身认识外部世界的方法决定的,即思想决定了 他的内心体验和行为反应。 心理障碍的产生不是激发事件的直接后果,而是通过了认知加工,在歪曲 或错误的思维影响下促成的。 错误思想常以“自动思维”的形式出现,不易被认识到,不同的心理障碍 有不同内容的认知歪曲。
一、主要的理论内容
B 非理性信念
A 事件 D 观念调整
C1 消极结果
C2 积极结果
医学心理学(第7版)
一、主要的理论内容
(三)认知行为理论 2. 格拉瑟现实治疗理论 美国心理治疗学家威廉·格拉瑟(William Glasser)的现 实治疗理论是建立在控制理论基础上,假设人们可以对他们的生活、行为、感受
注意 保持 运动再现 动机确立
医学心理学(第7版)
五、行为学习理论的临床应用举例
病人的一般资料:王某,女,20岁,大学生。 求助过程及方式:由父母陪同来心理门诊求治。 求助的主要原因:病人半年前与男友分手之后,心情低落,产生难以抗拒的饮食欲望,在外暴饮 暴食,一直吃到撑得难受才罢休,暴食后心情稍有缓解。之后每逢心情不好,或遇事不顺心即会 产生强烈的饮食欲望,暴饮暴食。开始时每2至3周发作一次,每次暴食维持1~2天,饭量是常人 的3~5倍。发作时,每1~2小时即会产生难以忍受的饥饿感,若不进食,则头晕、心慌、易怒, 进食后缓解。3个月前发作变得频繁,发作维持时间变长。体重明显增加。而因担心身材改变,而 在暴食后采用引吐、导泻、增加运动量等方法,以消除暴食引起身体发胖的恐惧心理。一再发誓 不再滥吃,但饥饿感来袭时,又无法控制。病人近半年来学习效率下降,有时旷课,感觉难以应 付考试。 重要的成长经历:病人9岁时父母离异,之后随父亲生活,在病人不开心的时候父亲就会给她买好 吃的东西来哄她开心,她就会觉得心情好些,病人认为吃东西让胃满满的能改善心情。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5faabdcce2f0066f53322f9.png)
2.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3.记忆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4.想象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5.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15、会谈法可以分为________和结构式会谈。
16、 气质可以分为多血质、________胆汁质及_______。
17、意志的前提是_____________。
18、心理健康的研究角度有,病理学、_________与“文化学”。
19、与意志自觉性相反的特点是_______与___________。
6.情绪和情感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7.意志
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8.人格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9.动机
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作为现代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0、根据测验方法,心理测验可以分为:________、操作法和________。
在整个记忆活动中,无论是对事物的记忆、保持和回忆,都是凭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来进行的。
11、心理评估的常用方法包括:调查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行为学习理论
强调人的正常的和病态的行为包括外显行为及其伴随的心身反应,都可通过学习过程而形成。学习是支配人的行为和影响心身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对行为学习各环节进行干预,就可以矫正问题行为,进而治疗和预防疾病。
医学心理学第四章主要理论流派
![医学心理学第四章主要理论流派](https://img.taocdn.com/s3/m/09350d68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65.png)
医学心理学第四章主要理论流派医学心理学作为一个学科领域,涉及到人类身心健康和疾病的关系。
在医学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理论流派逐渐形成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本文将介绍医学心理学第四章主要理论流派,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医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一、生物医学模型生物医学模型是医学心理学中最常用的理论流派之一,它认为身体和心理是相互关联的,疾病可以通过生物学机制来解释。
该模型关注身体的生理过程,例如遗传、神经系统、细胞水平的异常变化等,以解释疾病的发展和治疗。
生物医学模型试图通过药物、手术和其他生物干预措施来处理身体上的问题,但它在解释心理和社会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时有所局限。
二、心理动力模型心理动力模型强调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
这个模型认为,个体的心理活动,特别是潜意识的冲突和不满,会对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心理动力模型将焦虑、抑郁、冲突和防御机制等因素与疾病的发展联系起来。
心理动力模型在医学心理学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心理治疗和解决潜意识冲突来提高身体健康。
三、认知行为模型认知行为模型认为,人们对事件的反应主要是由个体的认知和行为模式所决定的。
这个模型认为,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对身体健康和疾病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认知行为模型的核心理念是,通过改变不良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可以改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认知行为模型在医学心理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如压力管理、疼痛管理和心理康复等。
四、社会心理学模型社会心理学模型认为,社会因素对身体健康和疾病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社会心理学模型强调人际关系、社会支持、社会网络和文化因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这个模型认为,人们的健康和疾病是由社会环境和个人关系的复杂交互作用决定的。
社会心理学模型在医学心理学中的应用涉及到健康宣教、健康促进和社区干预等领域。
五、整合模型整合模型试图将不同的理论流派进行整合,以更全面地解释身心健康和疾病。
整合模型认为,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学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个体的健康和疾病。
医学医学心理学
![医学医学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2e5dc6ef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a9.png)
THANKS
感谢观看
实践方向
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为提高心理健 康服务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05
医学心理学的未来发展与挑战
医学心理学的跨文化研究
文化差异对疾病认知的影响
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疾病的认知、解释和应对方式是否 存在差异。
跨文化心理评估
研究如何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准确的心理评估,制定适应 不同文化的评估工具和程序。
行为疗法
系统脱敏疗法
通过逐渐暴露患者于恐惧 或焦虑的刺激,帮助其逐 渐适应并克服恐惧或焦虑 。
厌恶疗法
通过给予患者一些不愉快 的刺激,如轻微的电击或 注射药物,以消除不良行 为或瘾癖。
松弛疗法
通过教授患者一些放松技 巧,如深呼吸、渐进性肌 肉松弛等,以缓解紧张和 焦虑。
认知疗法
理性情绪疗法
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其非 理性信念和思维模式,以减轻
认知心理学理论
总结词
认知心理学理论强调人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解 释和认知过程对行为的影响。
详细描述
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受到他们对 客观现实的认知和理解的影响。这个理论关 注个体如何获取、储存、处理和使用信息, 以及这些认知过程如何影响个体的情感和行 为。它认为认知过程是有意识的,可以通过 自我观察和实验来研究。
理治疗。
03
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的法律责任与权益
分析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在提供服务时可能面临的法律责任和权益,为相
关政策和法规的制定提供参考。
06
医学心理学案例研究
案例一:抑郁症的心理治疗
要点一
总结词
抑郁症的心理治疗是医学心理学中重要的案例之一。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医学心理学主要学派的理论观点
![医学心理学主要学派的理论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3504f993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7d.png)
1.精神分析基本理论 ⼜称⼼理动⼒学理论,于19世纪末由弗洛伊德创⽴,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
强调潜(⽆)意识的研究,潜意识内的⼼理冲突是⼼理障碍的原因。
主要理论体系包括意识(⼼理)结构理论、⼈格理论、⼈格的发展性⼒学说、防御机制和精神分析治疗。
(1)弗洛伊德的⼼理结构将意识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潜意识中有原始冲动、本能和被压抑的欲望。
前意识是“检查官”,防范和阻⽌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随便进⼊意识。
(2)⼈格理论认为⼈格是由本我、⾃我和超我组成,本我存在于潜意识,是⼈格中最原始部分,遵循“快乐原则”;⾃我⼤部分存在于意识,是⼈格结构中最重要部分,遵循“现实原则”,调节和控制本我、超我和现实之间的关系;超我类似于良⼼、良知,⼤部分存在于意识,按“⾄善原则”⾏事。
(3)⼈格发展理论将⼈格的形成分为五个时期,依次为⼝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殖期。
该学说过分强调早期性本能的压抑是⼈格发展不健全和⼼理障碍的主要原因,过分强调潜意识冲突的作⽤。
2.⾏为主义理论 代表⼈物是华⽣。
主要观点是认为⼈的所有⾏为(正常或病态、外显与内隐)都可以通过学习过程⽽形成。
⾏为主义者主张研究刺激(S)和反应(R),反对研究意识,因此称为S-R学说。
其他代表⼈物和理论有:①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②斯⾦纳的操作条件反射;③班杜拉的社会观察学习。
3.⼈本主义理论 以马斯洛和罗杰斯等⼈为代表,兴起于1950~60年代。
主张研究对⼈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关⼼⼈的价值和尊严,认为个⼈成长受到阻抑是⼼理障碍的原因。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罗杰斯的“患者中⼼疗法”促进了⼼理学的发展。
⼈本主义理论反对精神分析学派把⼈视为本能的牺牲品,也反对⾏为主义理论视⼈被评为“巨⼤的⽩⿏”,因此称为“第三势⼒(阵营)”。
4.⼼理⽣理学理论 坎农、塞⾥、沃尔夫是代表⼈物。
它的基本课题是⼼⾝问题,研究影响健康和疾病的⼼理与⽣理中介机制,研究⼼理社会因素等各种信息如何影响⼤脑⽪质功能,研究⼼理-神经-内分泌-免疫机制在疾病与健康中的作⽤机制。
(完整版)医学心理学知识点[第四至六章]
![(完整版)医学心理学知识点[第四至六章]](https://img.taocdn.com/s3/m/8117a63965ce0508763213f9.png)
第四章:主要理论流派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学说又称心理动力理论,由奥地利维也纳的精神病医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19世纪末创立。
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最重要的发现是潜意识,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次。
知识点:潜意识的相关概念意识:是心理活动中与现实联系的那部分,能被自我意识所知觉。
潜意识:是指个体无法直接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主要内容是不被外部现实、道德、理智所接受的各种本能冲动、需求和欲望,或明显导致精神痛苦的过去事件,如已经被意识遗忘了的童年时期不愉快的经历、心理上的创伤等。
前意识:是指当时意识不到但随时可以意识到的那些心理要素,是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缓冲地带。
知识点:人格的相关概念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
本我:存在于潜意识深处,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代表人们生物性的本能冲动,主要是性本能(又称力比多)和攻击本能,人格的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是人格中最重要的部分,其活动遵循“现实原则”。
“自我”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起协调作用,使两者之间保持平衡。
如果两者之间的矛盾冲突达到“自我”无法调节时,就会产生各种精神障碍和病态行为。
超我:类似良心、良知、理性。
是在长期社会生活过程中,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等内化而成。
其特点是能辨别是非、分清善恶,因而能对个体的动机行为进行监督管制,使人格达到完善的程度。
它遵循“至善原则”。
知识点:性心理发展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在性本能驱动和环境影响下,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形成了一些与各阶段相关的心理特点。
心理的性指的是口腔、肛门、肌肉、生殖器和皮肤等部位的躯体感觉,不同的发展阶段,快感集中在不同的部位。
性心理发展的五大阶段为:口欲期(又称口腔期,人格形成时间为1周岁之前)、肛欲期(又称肛门期,人格形成时间为2—4周岁)、性器期(又称性蕾期,人格形成时间为4—6周岁)、潜伏期(又称活动期,人格形成时间为6—10周岁)、生殖期(又称青春期,人格形成时间为10—20周岁)。
《医学心理学》课件
![《医学心理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e730929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c8.png)
认知理论
详细描述
认知理论关注个体如何获取、存储、 处理和运用信息,以及如何影响其行 为和情感反应。这些心理活动在人的 认知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结词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个体的认知出现 矛盾或不协调时,会产生心理上的紧 张或不适感,进而促使其寻求新的认 知来消除这种不协调状态。
详细描述
认知失调理论是认知理论中的一个重 要分支,它认为个体的认知系统是一 个整体,当个体面临新的信息或情境 时,会努力保持其内部认知的一致性 。当出现认知不协调时,个体会产生 一种心理上的紧张或不适感,进而促 使其采取行动来消除这种不协调状态 。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心理生理学理论关注心理活动与生理 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心理 因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该理论认为 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之间存在密切的 联系,如情绪状态、应激反应等都会 影响身体健康状况。
要点三
总结词
心理生理学理论认为情绪状态对身体 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如焦虑、抑郁等 负面情绪可能导致身体疾病的发生。
心理治疗
针对心理疾病患者,采用特定的心理 治疗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人本主 义疗法等,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 缓解症状。
心理评估与诊断
心理评估
通过一系列标准化评估工具和方法, 对个体的心理状态、能力、性格等方 面进行全面的评估,为诊断提供依据 。
心理诊断
根据评估结果,对个体的心理状态进 行分类和诊断,确定其是否存在心理 障碍或疾病。
人工智能在医学心理学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心理评估中的应用
01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提高评估的准
确性和效率。
人工智能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02
通过机器学习等技术,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心理治疗方案,提
第二章 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 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a7eb0485d0d233d4b14e6988.png)
第三节 精神分析理论
产生的背景
(1)社会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资本主义开始进入帝 国主义阶段,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大资产阶级过着奢侈放纵的 生活,劳动大众却日益贫困,中小阶级也面临破产的困境。这 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导致各种病态的社会现象的出现,各种神 经病和精神病的发病率增加。
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1. 人的本质是好的、积极的、善良的; 2. 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当环境适当时,都会努力争
取实现自己的目标; 3. 反对行为主义只相信可以观察到的刺激与反应。认为,正
是人们的思想、欲望和情感,这些内部过程和内部经验, 才使人们成为不同的个体 代表人物: 马斯洛(创始人,需要和动机); 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集大成者,心理咨询上:“来 访
用人类大脑的智慧去探寻大脑本身的奥 秘,可能吗?
任何心理现象都是大脑功能的体现。(正常 心理、异常心理、超常心理)
大脑是个巨大的存储器,能存储信息和有选择地 提取信息
记忆:选择、编码、存储、提取。
大脑具有很强的容错能力和联想能力、能够进行
思维。
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容错能力
联想能力
“你的朋友在外边等你。”
(3)各需要之间是
生理需要
彼此依赖、关联的。 高层次需要得到满
足,低层次需要并
不消失,但对人的
影响降低。
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的评价
优点:以健康人为研究对象,能够认识发挥人的内 在潜能,主张个人“自由选择”的积极作用。
不足:首先,马斯洛把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 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都称为基本需要,并认 为这些需要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 成熟的过程,这严重低估了环境和教育对需要发展 的影响;其次,马斯洛强调个体优先满足低级需要, 忽视了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连他自己 也承认,他“并不完全了解殉道、英雄、爱国者、 无私的人”。
医学心理学知识要点
![医学心理学知识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1e7db5dab9f3f90f76c61b89.png)
六、心身疾病:也称心理生理疾病,是指那些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转归一级治疗预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有病理改变的一类躯体疾病。
心身疾病的理论基础:心里动力学理论,心理生理学理论
心身疾病的诊断程序:躯体诊断,心理诊断。
①全身适应综合症(GAS)的全过程分为警觉,抵抗,衰竭三个阶段
②应激:是机体与环境直接缺乏适应,是机体对各种各样的刺激,包括环境的,心理的,生物的刺激所呈现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
应激原:凡是向有机体提供适应要求,并引起应激反应的客观变化都是应激原,也可称为刺激原或刺激。
心理应激:是指以心理社会因素造成的精神紧张刺激为应激原,作用于人体后引起的非特异性适应性反应,这种反应不仅是生理的,也是心理的
情感属高级曾经,是和机体社会需要能否获得满足相联系的体验,为人类所特有,有明显的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
意志过程:
人在实践活动中自觉的确定目的,根据目的调节自己的行为,客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
意志的特征:明确的目的,克服困难,意识对行为的调节
4.个性: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是指一个人带有倾向性,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3.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
①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称作感受性。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前者刚刚能感受到最小刺激的能力,后者刚刚能察觉出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感受性是感觉阈来衡量,二者呈反比关系。
记忆的基本过程是:识记过程,保持过程,再认过程,再现过程。
⑤思维:是对客观现实概括间接反映。
医学心理学主要理论
![医学心理学主要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e1913c6f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28.png)
医学心理学与医患沟通技巧相关知识讲座第三讲医学心理学得主要理论一、精神动力学理论(一)潜意识理论弗洛伊德将人得心理活动分出三个层次,即潜(无)意识、前意识与意识。
1、潜意识(unconscious)指人得原始冲动、各种本能与出生后被压抑得欲望,这些东西具有强大得能量,就是人活动得内驱力,决定或影响着人得全部有意识得活动。
2、前意识(preconscious)指无意识中那些能被召回得部分或能被人回忆起来得经验。
前意识介于潜意识同意识之间,担负着“检查官”得角色,严密防范以阻止潜意识得本能与欲望随便进入意识之中。
3、意识指直接与感知有关得心理部分,它调节着进入意识得各种心理现象,压抑着心理中那些先天得兽性本能与欲望。
(二)人格结构论人格(personality)就是由本我、自我与超我三部分交互作用构成。
1、本我(id):又称伊底、原我,存在于潜意识深处,就是人格中最原始得部分,代表人们生物性得本能冲动,主要就是性本能与攻击本能,其中性本能得冲动被称为力比多,对人格发展尤为重要。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2、自我(ego):就是人格中最重要得部分,自我得一部分就是意识得,也有一部分处于潜意识水平。
从动力角度瞧本我得愿望与力比多能量充填到自我,自我成为本我或内驱力得执行者。
在现实层面,自我就是现实生活得承担者,其活动遵循现实原则,通过延迟满足得方式以现实原则替代本我得快乐原则。
自我要协调本我与超我不合理得要求以及外部现实得要求。
自我就是否对环境有良好适应体现着心理健康得水平也就是判断人格成熟水平得重要标志。
3、超我(superego):类似于良心与道德,具有良知、理性等含义,大部分属于意识得。
超我就是在长期得社会生活过程中,由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等内化而成得,对个人得动机行为进行监督管制,使人格达到社会要求得完善程度,按“至善原则”行事。
(三)性心理发展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得心理在性本能驱力与环境得影响下,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形成了一些与各阶段相关得心理特点。
医学心理学 第3章医学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医学心理学 第3章医学心理学的主要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00207a59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0e.png)
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总结词
提出人类需求的五个层次,从基本的生理需 求到自我实现的需求。
详细描述
马斯洛认为人类有五个基本的需求层次,从 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 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些 需求是人类内在的、固有的,只有满足了低 层次的需求,人们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它涉及到个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旨在帮助个体识别和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和 行为习惯。它强调对个体思维方式和行为的深入分析,通过认知重构和行为疗法 来改善心理健康。
在医学心理学中,认知行为疗法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心理障碍和慢性疾病。例 如,对于慢性疼痛患者,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他们改变对疼痛的消极认知,通 过调整心态和行为来缓解疼痛和提高生活质量。
人潜能的发挥和自我成就的实现。
弗兰克·戈布尔的存在心理学
要点一
总结词Leabharlann 要点二详细描述关注个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强调个体在面对生命中的挑 战和困境时所采取的态度和选择。
弗兰克·戈布尔认为存在是人类最基本的经验之一,每个人 都有对存在意义的追求。他强调个体在面对生命中的挑战 和困境时所采取的态度和选择,以及这些态度和选择对个 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戈布尔认为心理健康不仅是没有心理 疾病的状态,还包括个体在面对困境时所表现出的积极态 度和选择,以及对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和追求。
荣格提出原型理论,认为原型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心理模式,对个体的人格 和行为起着重要的影响。
荣格强调对个体内心世界的探索,通过分析个体无意识中的情结来了解个 体的心理状态和人格结构。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01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但 可以通过努力和成长来克服。
医学心理学主要理论PPT课件
![医学心理学主要理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5bff817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2d.png)
情绪反应,发现“情绪中枢” 二十世纪40年代, 美国心理医生Wolff研究精神因素对胃
瘘患者胃液分泌的影响
心理生物学理论
研究现状 微观方面:心身相关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以脑为
中心的心理神经内分泌学和心理神经免疫学等学科 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以心理作业(如问题解决、信息处理、心理运动、情 感状态、厌恶或痛苦等作业)为应激源,同时配合各 种生物参数的记录
涉及脑的功能系统、神经网络、大脑皮质联系的组织 原则、神经信息的编码等方面
各种复杂心理因素(如准备、期待、注意、 动机及觉醒)的研究 各种心理因素对脑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影 响的研究 各系统的心理生理研究
潜意识(unconscious)
又称无意识,是人无法直接感知到的那部分心理活动,包括原始冲动和 本能,以及一些不被社会标准、道德理智所接受的被人压抑着的欲望,或 明显导致精神痛苦的过去的事件。
前意识(preconscious)
在意识和潜意识之间还有一种前意识,这就是指目前未被意识到,但 在自己集中注意或经过他人的提醒下可以被带到意识区域的心理活动 和过程。
可见中西医学,一个是以“功能人”为概念的 独特的哲 学医学理 论体系, 一个是以 “解剖人 、肉体人 ”为概念 的新兴的 现代医学 科学理论 体系,二 者都不是 以完整人 为研究对 象的科学 ,从理论 讲二者都 不是科学 的,势必 影响各自 发展。事 实也证明 这一切, (高血压 心脏病糖 尿病)中 医长期停 滞不前、 (高血压 心脏病糖 尿病)疗 效也不确 实。西医 尽管发展 到目前的 基因分子 层次,但 疾病发病 率居高不 下,对绝 大部分疾 病发病原 因认识不 清、发病 机理弄不 明
公共基础知识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概述
![公共基础知识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4b59f637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ef.png)
《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综合概述》一、引言医学心理学是一门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医学领域的交叉学科。
它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心理干预来促进健康和治疗疾病。
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对于提高医疗质量、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促进人类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医学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发展历程、重要实践以及未来趋势进行全面的阐述与分析。
二、基本概念1. 医学心理学的定义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它既关注心理因素对生理健康的影响,也关注生理疾病对心理状态的影响。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心理障碍的诊断与治疗、心理健康的促进、医患关系、医疗决策等方面。
2.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患者、医务人员和健康人群。
对于患者,医学心理学关注其心理反应、心理障碍的发生机制以及心理干预对疾病治疗的影响;对于医务人员,医学心理学研究其职业压力、心理健康以及医患沟通技巧等方面;对于健康人群,医学心理学关注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
3. 医学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医学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融合了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医学心理学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既注重心理现象的生理基础,也注重心理现象的社会文化背景。
三、核心理论1. 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创立,强调潜意识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在医学心理学中,精神分析理论被用于解释心理障碍的发生机制,如神经症、心理创伤等。
精神分析治疗方法包括自由联想、梦的分析、移情分析等,旨在帮助患者揭示潜意识中的冲突,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2.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可以通过改变环境和行为来改变人的心理状态。
在医学心理学中,行为主义理论被用于治疗各种心理障碍,如恐惧症、强迫症等。
行为治疗方法包括系统脱敏法、厌恶疗法、行为塑造法等。
3. 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强调人的认知过程对情绪和行为的影响。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ac281443968011ca200916f.png)
第二章主要理论第二节行为学习理论合理化:是常见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又称文饰作用。
(1分)指人遭受挫折无法达到所追求的目标或做了不符合社会规范的事时时,常常会以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以及原谅自己而摆脱痛苦。
(2分)示范作用:①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②班杜拉提出的③它强调通过对具体模型的行为活动的观察和模仿,可以使人学会一种新的行为类型。
第三章人的心理社会化:一个人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掌握社会经验和行为规范成为社会人,同时也积极地反作用于社会环境的双向过程。
感觉对比:同一感觉器官由于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会使感觉在强度上和性质上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感觉对比。
知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及其外部相互关系在人脑的反映;或者说是感觉器官和脑对刺激做出的解释、分析和整合。
知觉的基本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感觉记忆:个体的感觉器官感应到刺激时所引起的短暂的记忆,也称知觉前记忆或瞬时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称之为感觉记忆选择题:个体的感觉器官感应到刺激时所引起的短暂的记忆。
只有在感官层面,如不注意,转瞬即逝,直接以信息材料的物理特性编码,有鲜明形象性,信息存储时间极短,仅0.25~2秒,储存容量很大,它的信息原始。
短时记忆:感觉记忆中经过注意能保持到1分钟以内的记忆。
短时记忆容量有限,记忆广度为7+2个创克,短时记忆是信息处理的中间站,来自感觉记忆的信息可在短时记忆中得到加工而进入长时记忆长时记忆:又称二级记忆,能够长期甚至永久保存的记忆,一般来源于短时记忆的加工和重复,这种记忆的容量非常大,没有限度,构成了个体关于外界及自身的全部知识经验,保有时间长遗忘曲线:遗忘曲线是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豪斯对遗忘规律所作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绘制的,揭示记忆材料的保存数量(或遗忘数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曲线,该曲线表明识记后最初一段时间遗忘快,随时间的推移和记忆材料数量的减少,遗忘便渐渐缓慢,最后稳定在一定水平思维:是人脑借助言语、表象和动作对事物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医学心理学总结
![医学心理学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6a138b4fd0a79563c1e7277.png)
或先后出现的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这种刚刚能引起差别 感觉的刺激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异感觉阈限。差异感觉阈限的操作性定义 为一般次数能够识别出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物理差异。 韦伯定律:K=△I / I
I 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I 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 JND; K 为常数。 根据韦伯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某种感觉的敏锐度。韦伯分数越小,感觉 越敏锐。但是,韦伯定律只适应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2、 时间特性 感觉的时间特性是指感觉的持续时间,主要表现为潜伏期和后效。 感觉的潜伏期是指刺激物作用于感受器到产生感觉之间所经历的时间,不同感觉的 潜伏期是不同的。 感觉后效是指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的现象,其中最明显的是视觉的 后效,称为视觉后像。 三、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1、 感觉适应: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感受性发生改变的现象。 规律:持续作用的强刺激是感受性降低;持续作用的弱刺激使感受性增强。 感受性水平适应性调节提高对弱刺激的觉察能力,并在较强刺激下防止分析器过度 兴奋,使人能够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 2、 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改变的现象。 同时性对比:两个刺激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同时产生的感觉之间的对比。如灰 色在黑色背景下亮一些,而在白色背景下暗一些。 继时性对比:两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两种感觉先后发生时产生的对比。 如吃完苦药后喝白开水觉得有甜味。 感觉对比可以增强感觉之间的差别,使人更好地区分不同物体。 3、 感觉的相互作用:一种感觉在其他感觉的影响下发生感受性的变化。 规律:弱刺激提高其他分析器的的感受性;强刺激降低其他分析器的感受性。 4、 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心理活动的发生。如视听联觉、暖色和冷色, 5、 感受性的发展与补偿:感受性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结合后天的生活经验而发展成 熟。一种感觉的感受性有了缺陷,可以通过提高其他感觉的感受性加以补偿。 四、 知觉的概念 人脑对当时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但知觉不等于感觉的总和。 知觉的分类: 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特性: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味知觉; 根据人脑所反映的食物特性: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五、 知觉的基本特征 1、 选择性 人在知觉事物时,首先要从复杂的刺激环境中将一些有关内容抽出来组织成知觉对 象,而其他分则留为背景。根据当前需要,在众多刺激中选择少数刺激物作为知觉 对象进行组织加工。 知觉对象具有一定意义,并且轮廓清晰,似乎突出于背景之上;而背景则轮廓模糊, 对你不具有意义,也不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1) 主观因素:需要、兴趣、经验、情绪状态。 (2) 客观因素: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对象的新颖性、对象的运动。 2、 整体性 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许多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心理学与医患沟通技巧相关知识讲座第三讲医学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一、精神动力学理论(一)潜意识理论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活动分出三个层次,即潜(无)意识、前意识与意识。
1、潜意识(unconscious)指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与出生后被压抑的欲望,这些东西具有强大的能量,就是人活动的内驱力,决定或影响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活动。
2、前意识(preconscious)指无意识中那些能被召回的部分或能被人回忆起来的经验。
前意识介于潜意识同意识之间,担负着“检查官”的角色,严密防范以阻止潜意识的本能与欲望随便进入意识之中。
3、意识指直接与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它调节着进入意识的各种心理现象,压抑着心理中那些先天的兽性本能与欲望。
(二)人格结构论人格(personality)就是由本我、自我与超我三部分交互作用构成。
1、本我(id):又称伊底、原我,存在于潜意识深处,就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代表人们生物性的本能冲动,主要就是性本能与攻击本能,其中性本能的冲动被称为力比多,对人格发展尤为重要。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2、自我(ego):就是人格中最重要的部分,自我的一部分就是意识的,也有一部分处于潜意识水平。
从动力角度瞧本我的愿望与力比多能量充填到自我,自我成为本我或内驱力的执行者。
在现实层面,自我就是现实生活的承担者,其活动遵循现实原则,通过延迟满足的方式以现实原则替代本我的快乐原则。
自我要协调本我与超我不合理的要求以及外部现实的要求。
自我就是否对环境有良好适应体现着心理健康的水平也就是判断人格成熟水平的重要标志。
3、超我(superego):类似于良心与道德,具有良知、理性等含义,大部分属于意识的。
超我就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过程中,由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等内化而成的,对个人的动机行为进行监督管制,使人格达到社会要求的完善程度,按“至善原则”行事。
(三)性心理发展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在性本能驱力与环境的影响下,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形成了一些与各阶段相关的心理特点。
1、口唇期(0至1岁):口与口腔黏膜构成了满足欲望以及进行交流的最重要的身体部位。
母亲与婴儿建立起的安全的母子关系,形成幼儿最初的信赖感、安全感。
2、肛门期(约2~4岁):肛门与膀肌括约肌的使用就是对权利与意愿的一种躯体表达方式。
婴儿通过与父母关于定时、定点大小便的斗争,发展了灵活性、独立性与自主性,形成了一些心理特点。
肛欲期留下问题的孩子,在成年时表现的人格特点就是:洁癖、刻板、施虐与受虐、过分注意细节、嗜好收集与储藏、强迫、权利欲强等。
3、生殖器期(性器期,性蕾期,约4~6岁):此时躯体的性冲动为“婴儿的性”。
男孩会幻想父亲要阉割她,产生阉割焦虑;女孩则潜意识地感觉到来自母亲的焦虑与威胁,害怕母亲约束她的乳房,嫉妒她的身材。
为了解决这种冲突,男女儿童只好认同父亲与母亲,将父母形象内化发展出成熟的超我,并在心理上进入潜伏期阶段。
4、潜伏期(约6~10岁):儿童的性心理活动进入一段安静的时期,对动物、运动、自然界的好奇心与学校的学习、同伴的交往等活动日益增加。
5、生殖期(l0~20岁):此期躯体与性发育成熟,与原始家庭客体产生心理社会性分离,建立家庭外的亲密客体关系,个性己初步形成,认知功能继续得以发展,这些心理功能与文化与社会价值观进行同化与适应。
(四)精神分析理论的贡献与局限性精神分析就是一个宏大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其中潜意识理论就是最重要的发现,后来形成的许多心理学派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它的影响。
目前精神分析取向的客体关系理论、自体心理学等也已经成为主要流派。
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疗法被认为就是现代心理治疗的开端。
但精神分析缺乏有力的实验验证与数据支持;过分强调了潜意识心理冲突的作用,忽略了意识的能动性作用;弗洛伊德的研究对象主要就是病人,与正常人的心理状态有很大区别,因此结论的代表性也受到质疑。
二、行为学习理论(一)主要的理论内容一般认为,“行为”就是指个体活动中可以直接观察的部分。
行为学习的理论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与社会学习理论。
这三种理论的一个共同点就就是学习,它们都就是关于有机体学习的发生机制与条件的理论,其中每种理论各说明一种学习形式。
行为主义者对人类本性的观点就是:人就是被环境与遗传决定的反应或有机体,人既就是环境的生产者,也就是环境的产物,人的行为就是有规律的,人的行为就是学习来的。
(二)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20世纪初发现了经典条件反射,又称反应性条件反射,它就是以无条件反射为基础而形成的。
一个中性刺激通过与无条件刺激配对,最后能引起原来只有无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反应,这就就是初级条件反射。
在初级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又可以引起一个新的中性刺激从而建立次级条件反射。
(三)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在斯金纳箱中,安放有一个食物盘,把一只饥饿的鸽子放入箱中,它在寻找食物时可能啄红灯的窗户而获得了食物。
如果这种操作偶然重复若千次,鸽子就会主动啄红灯的窗户。
也就就是说它学会了获得食物的行为,食物就是对啄红灯的窗户的奖励,因此也称为“奖励性的学习”。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实验有力地说明:行为的后果直接影响该行为的增多或减少。
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行为强化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
强化就是指一个具体的行为的发生,有一个直接结果紧随着这个行为,导致了这个具体行为在将来被加强的过程。
行为强化分为正性强化与负性强化。
所谓正性强化就是指具体行为之后,出现了刺激结果的增加,导致其体行为的增强;所谓负性强化就是指具体行为之后,出现了刺激结果的移除,导致具体行为的增强。
(四)社会学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就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建者。
社会学习理论提出了另一种学习形式,称作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
社会学习理论家认为,人类的大量行为的获得不就是通过条件作用的途径进行的。
按社会学习理论的说法,构成人的模仿对象的范围极其多样,不仅有别人的行为,而且像书籍、电影等均就是被模仿行为的来源。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包括四个具体过程:首先就是注意过程,其次就是保持过程,第三就是运动再现过程,第四就是动机确立过程。
三、认知理论(一)认知理论的主要内容1、认知就就是接受、编码、操作、提取与利用知识的过程,它包括知觉、语言、智力、推理、问题解决、概念形成与创造性。
2、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借助通信工程、信息论、计算机科学以及语言学的概念来解释人的认知过程。
它把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作为研究的对象,把人脑视为一个信息加工器,心理过程就像机那样将输入的感觉信息加工成神经与心理事件。
3、认知与情绪的关系情绪的产生直接受认知与思维活动调节。
情绪越强烈,输入的信息越褊狭,认知就越可能走向极端,因为强烈的情绪很可能使我们扭曲、低估或不理会与情绪相冲突的信息,情绪反应并不就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不仅与认知过程密不可分,而且还影响着所有其她认知-情感元素。
4、与心理治疗有关的认知理论(1) Ellis的ABC理论:Albert Ellis认为人生来就具有理性与非理性两种潜在性质。
因此,任何人都可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非理性信念。
不合理信念主要有三大类,即人们对自己、她人及事物的非理性信念,绝对性思考与错误评价。
在Ellis的ABC理论中,A就是指刺激性事件,B就是指个体的信念系统,C就是继事件之后个体的情绪与行为反应的结果。
导致情绪与行为反应C的直接原因不就是事件A而就是B,即对事件的瞧法。
当人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长期处于不良绪状态中时,心理障碍就可能产生。
(2) Beck的认知行为治疗假说:Beck早年经验形成的“功能失调性认知假设”决定着人们对事物的评价,成为支配人们行为的规则,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们的行为。
由于形成在童年时代,很少受到质疑与检验,因此一直到成年仍保持它们的绝对性、这些假设就是自动思维的根源。
负性自动想法与功能失调假设源自六种错误的逻辑推理。
当大量负性自动思维被生活事件激活时,个体不加分析地接受了它所提示的评价信息,就会导致情绪抑郁、焦虑与行为障碍。
情绪与行为障碍反过来又加强了负性自动思维,形成恶性循环。
(3) Kelly的个人构念理论:就是对人们如何建构其世界的假说。
所谓个人构念就就是个人对事物理解与解释的方式。
Kelly认为每个人都像科学家那样试图主动预测与解释这个世界。
心理健康的人依据现实经验来确认她们的个人构念,而心理不健康的人的构念可能太坚固,新经验不能渗入或者过于松散或灵活,使人感觉混乱。
(二)认知理论的评述认知心理学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解释人们的认知过程,为心理学研究与应用开辟了新的途径,启迪了临床心理学家从认知的角度来考虑心理障碍的成因、干预与治疗,提出了认知疗法假说及方法与技术;认知理论就是把人瞧成就是计算机式的信息加工系统,用计算机的信息加工原则解释的认知很难体现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四、人本主义理论(一)马斯洛的理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不就是性本能,而就是人的需要。
她把人的需要称为“似本能”,需要有先天的遗传基础,但人的需要的满足与表现主要取决于后天的环境。
(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的分类人的需要分为两大类、五个层次。
人在满足高一层次的需要之前,至少必须先部分满足低一层次的需要。
1、第一类需要(匮乏性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与尊重的需要,就是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必须从外界获取,可激发匮乏性动机并推动人的行为。
2、第二类需要(自我实现等成长性需要):包括认识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就是一种超越了生存满足之后,发自内心的渴求发展与实现自身潜能的需要,可激发成长性动机,为人类所特有。
3、五个层次:由低级到高级分别就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罗杰斯的人的主观性与人生观1、现象域、经验域就是个人内部的主观意识状态、体验。
每个人都存在于以她自己为中心的不断改变的体验世界中。
知觉域对个体来说就就是“现实”,每个人都有对“现实”的独特主观认识。
2、人性观人基本上就是诚实的、善良的、可以信赖的。
某些“恶”的特性则就是由于防御的结果而并非出自本性,每个人都有着自我实现的倾向。
(四)自我与自我实现倾向自我有两个子系统,即自我概念与理想自我。
自我概念包括个体意识中知觉到的所有关于她的存在与她的经验方面的东西,就是一个人对她自己的知觉与认识。
实现倾向指的就是整体的人,包括意识与无意识、生理与认知,自我实现就是实现倾向的子系统,就是指意识知觉到的自我实现倾向。
(五)人本主义理论的评述该理论形成了具有相同内涵的人格发展观,从而领导了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运动;构建了一个新的心理学理论体系,在方法论上主张实现实验与经验(或主观)两种研究方式的统一;促进了以人为本的心理治疗观的发展,将治疗的着眼点放在人的成长与自我实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