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理论
跨文化交际理论-跨文化交际主要理论
跨文化交际主要理论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交流、沟通和互动的过程。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交际在现代社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跨文化交际中的挑战,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跨文化交际理论。
本文将介绍其中几个主要的理论,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跨文化交际理论。
一、文化相对论文化相对论是跨文化交际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强调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观念,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避免将自己的文化观念强加给他人。
文化相对论提醒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接受和欣赏不同文化的独特之处。
二、文化适应理论文化适应理论认为,跨文化交际中的个体或群体会经历一个适应新文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学习新文化、调整自己的行为和观念以适应新环境,以及与当地人建立联系和互动。
文化适应理论强调了适应的重要性,并提供了适应策略,如观察、模仿和学习当地文化,以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三、沟通风格理论沟通风格理论探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沟通方式的差异。
不同文化的人们在沟通中可能使用不同的语言、非语言符号和沟通方式。
例如,一些文化倾向于直接和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另一些文化则更注重委婉和含蓄的表达。
了解不同文化的沟通风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意思,避免误解和冲突。
四、文化智力理论文化智力理论认为,跨文化交际中的成功取决于个体的文化智力水平。
文化智力是指个体对文化差异的意识和理解,以及在不同文化环境中有效沟通和适应的能力。
文化智力包括认知智力、情感智力和行为智力三个方面。
通过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文化智力,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跨文化交际中的挑战。
五、文化冲突理论文化冲突理论探讨了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冲突和摩擦。
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价值观、信仰、行为习惯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误解、偏见和冲突。
文化冲突理论提出了冲突解决策略,如建立共同目标、寻求共识、尊重差异和建立信任等,以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和谐与成功。
跨文化交际理论
• 提高理解能力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 提高理解能力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冲突
提高跨文化交际中的理解能力
• 学习和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 • 培养跨文化思维和跨文化视野 • 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沟通心态
跨文化交际中的沟通策略与技巧
沟通策略与技巧包括明确沟通目的、选择合适的沟 通方式、调整沟通速度等
跨文化交际中的有效沟通技巧
跨文化交际中的有效沟通技巧
• 避免使用难以理解的俚语和习语 • 注意语言表达的礼貌和尊重 • 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沟通心态
有效沟通技巧包括清晰表达、倾听、反馈、调整沟通方式等
• 有效沟通技巧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沟通效率 • 有效沟通技巧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冲突
提高跨文化交际中的理解能力
文化冲突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双方在价值观、 信仰、习俗等方面产生的冲突
• 文化冲突可能导致沟通障碍和关系紧 张 • 文化冲突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解决文化冲突的方法
• 增强文化意识和文化敏感性 • 学习和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 • 寻求文化共识和建立和谐的跨文化关 系
文化适应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 沟通策略与技巧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 际的沟通效率 • 沟通策略与技巧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 误解和冲突
跨文化交际中的沟通策略与技巧
• 根据文化背景和交际对象选择合适的 沟通方式 • 注意语言表达的礼貌和尊重 • 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沟通心态
05
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
跨文化交际理论的研究前景
跨文化交际理论将继续拓展研究领域和应用范围
非语言因素在 跨文化交际中
的影响
02
• 非语言因素差异导致误解和 冲突 • 非语言因素在跨文化交际中 的适应与学习
跨文化交际理论
跨⽂化交际理论第四章跨⽂化交际理论在过去的⼆⼗多年间,学者对跨⽂化交际理论的研究有了质的飞跃。
1983年,对于跨⽂化交际理论的初步探讨⾸次出现在《国际与跨⽂化交际年鉴》中。
随后,跨⽂化交际的理论探索渐⼊佳境,学者们互相借鉴、综合研究,使跨⽂化理论的发展突飞猛进,⾄今已有⼗⼏种之多,涵盖了跨⽂化交际研究的各个⽅⾯。
本章主要就⼀些研究⽐较成型、实践性较强的跨⽂化交际理论作以详细论述。
4.1 意义协调理论(Coordinated Management of Meaning, CMM)⼈们常常把谈话当成⽣活中最理所当然的事。
其实⼈们在交谈时经常按照⼤家预期的⽅式说话,这是约定俗成的⽅式。
为了了解交谈的本质,⼈们常常使⽤意义协调理论(Coordinated Management of Meaning, CMM)。
该理论是由美国传播学⼤师W·巴内特·⽪尔斯和弗农·克罗农(W. Barnett Pearce and Vernon Cronen)提出的。
他们认为交际过程受到规则制约和指导,因此,规则在该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意义协调理论⼀般指个体如何确⽴规则,创造和解释意义以及这些规则如何在交谈的意义协调中使⽤。
⽪尔斯和克罗农把⽣活⽐作是“没有导演的戏剧”,谈话则是这场戏剧中的主要产品。
由于没有导演也没有剧本,所以情节错综复杂,演员们根据⾃⼰的经验获得意义,同时⼜不停地与他⼈协调着他们的剧本。
实际上,那些能够读懂他⼈剧本的⼈在交谈中能够保持前后⼀致;⽽那些读不懂剧本的⼈则需要协调他们的意义。
可见,对谈话剧本达成共识⾮常困难。
⽪尔斯和克罗农这个鲜活的⽐喻阐明了意义协调理论的本质。
该理论是在哲学、⼼理学、教育学的研究成果之上提出的。
4.1.1 意义协调理论的前提假设意义协调理论关注的是个⼈以及个⼈与他⼈的关系,并且它揭⽰了个体如何把意义赋予某个信息。
该理论有以下⼏个前提假设:1.个⼈⽣活在交际之中。
跨文化传播的六个经典理论
跨文化传播的六个经典理论
1、文化混合理论:文化混合理论倡导将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传播实
践相结合,充分发挥两个文化的优势,从而在文化差异性的基础上实
现跨文化交流。
2、多样性管理理论:多样性管理理论指的是整合组织中的文化多样性,以有效实施跨文化交流并为组织提供新视角。
通过多样性管理,企业
可以充分发挥不同文化的优势,实现组织的创新。
3、文化本土化理论:文化本土化理论指的是要将产品、服务或技术等
从它原有的文化环境中转换并适应新文化环境,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
目标文化背景。
4、契约理论:契约理论是跨文化理论中最有名的一种,包括基礎契约
理论和弹性契约理论。
它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相互独立性和可变性,
建议从此判断组织是否有可能实现跨文化交流。
5、文化偏见与歧视理论:文化偏见与歧视理论认为,跨文化交流中的
失败通常是由于实施过程中受到文化偏见或歧视的影响。
文化偏见与
歧视造成的不利影响对于跨文化交流的成败至关重要,必须得到有效
控制和降低。
6、主体-环境互动理论:主体-环境互动理论指的是跨文化传播过程中,
传播者和传播受众之间不仅受自身文化的影响,也受到外部文化的影响,两者之间互相影响和驱动,以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跨文化交际学阅读笔记
《跨文化交际学》阅读笔记一、跨文化交际学的基本概念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如何进行交流、沟通以及相互理解的学科。
它涉及到不同文化间的语言、习俗、信仰、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并探究这些差异如何影响人们的交流行为。
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增进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跨文化交际学中,有几个核心概念是我们需要掌握的。
首先是“文化”,它是指一个群体或社会共有的语言、艺术、信仰、习俗、传统等行为模式和思想观念的集合。
其次是“交际”,它是指人们通过语言、符号等方式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的过程。
而“跨文化交际”则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通过语言、符号等交流工具,进行信息交换和文化理解的活动。
跨文化交际的核心特点包括多样性和复杂性,由于世界上存在众多不同的文化,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这使得跨文化交际呈现出多样性。
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交流障碍和误解,也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了复杂性。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需要具备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态度,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学会在交流中调整自己的交流策略,以达到更好的交流效果。
为了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我们需要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包括语言、习俗、信仰、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
这些差异可能导致交际中的误解和冲突,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交际能力、文化适应能力、跨文化意识等方面。
我们才能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更好地适应和融入不同的文化环境,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1. 跨文化交际的定义与内涵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如何进行有效沟通的学科。
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在阅读《跨文化交际学》我对其中的定义与内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通过语言、符号等交流工具进行信息、情感、观点等的交换过程。
跨文化交际理论
跨文化交际理论一.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1.“文化”的含义:①“文化”二字最初没有联系在一起,它的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
②西方的“文化”引申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泰勒认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理。
③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认为文化分为两种:狭义的文化指的是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文化的分类:按内容分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四个方面。
3.文化的特性:(1)文化史人类独有的,是区别人类和动物的主要标志,文化史社会遗产,而不是生理遗传。
(2)文化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习得的。
(3)文化中的大部分是不自觉的,人总是自然而然地表现其文化色彩的。
(4)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
(5)文化是动态的,文化的形态与一定的历史时期相联系。
4.隐性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内容:时间观念,对空间的利用,成就感,交际模式,对环境的取向,家庭关系,上下级关系模式,对个人的看法,对竞争和合作的偏爱,谦虚的挂念,对规章制度的需要,对宇宙的看法,法律的观念,工作积极性,对领导的看法,社交频率,友谊的性质,控制感情的模式,依据年龄、性别、阶级、职业、亲属的关系,确定地位及相关角色。
5.语言和文化的关系:①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一种文化不可能没有与之相应的语言;抽取文化内容,语言也不能独立存在。
②语言是用于记录文化的符号体系,是文化的主要载体。
③语言和文化相互依附、促进和制约。
6.人类交际的主要手段:符号是人们交际时使用的主要手段,任何符号都可以用来交际。
7.组成交际行为的八个重要因素:①信息源/行为源②编码③信息④渠道⑤信息接收者/反应者⑥译码⑦反应⑧反馈8.影响交际的因素:①宽泛的交际环境:包括价值观念,文化取向,宇宙观,社会结构,心理因素,物理环境因素等。
《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与实践》
《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与实践》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与实践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合作和交往活动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也因此成为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
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对象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的互动和交往,包括口头和非口头语言传达、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社会习俗等多个方面。
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与实践涉及到语言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其研究成果可以有效指导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规避误解和冲突,促进文化交流和合作,为全球化的进程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
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发展历程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人们开始重视跨文化交往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认为跨文化交往中的失误和冲突主要是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所导致的。
在此基础上,语言学家弗朗西斯·霍奇森(Hall)、爱德华·塔勒(Taylor)等学者先后提出了“高低语境文化”、“文化差异”等概念,来描述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这些概念为跨文化交际的理论构建奠定了基础。
20世纪60年代以后,跨文化交际理论逐步发展成为集语言、文化、心理等多方面知识于一体的学科。
美国语言学家萨姆·华兹(Hudson)发表了《跨文化交际研究理论框架的建立》一文,强调跨文化交际不仅仅是语言和文化的问题,还涉及许多其他因素,如情感、人际关系等。
英国古典语言学家约翰·加尔弗兰(Garfinkel)则提出了“文化话语分析”(CA),认为人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文化环境所约束的。
这些理论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跨文化交际理论的重要概念1、高低语境文化高低语境文化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美国语言学家霍奇森提出的。
高低语境文化主要来自于对文化中信息表达方式的不同理解。
在低语境文化中,信息表达以直白、准确、直接为主,它以清楚明确的文字语言为主要传播方式;而在高语境文化中,信息表达方式则依赖于身份、关系、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复杂交织,语言的隐喻、暗示、表情等非语言因素也更多地发挥作用。
跨文化交际理论在跨国企业文化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跨文化交际理论在跨国企业文化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跨国企业文化管理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领域,它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理解和协调。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跨文化交际理论被引入到跨国企业的文化管理中,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和客户。
本文将探讨跨文化交际理论在跨国企业文化管理中的应用,并分析其效果和挑战。
一、理论介绍跨文化交际理论是一个研究个体在异质文化环境中相互交流和理解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在不同文化下的沟通和交际过程中所涉及的文化差异和问题。
主要理论包括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爱德华·霍尔的高低上下文通讯模式、拉尔夫·斯特拉夫斯的跨文化适应模型等。
跨文化交际理论提供了一些原则和指导方针,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跨文化交流中的问题。
二、跨文化交际理论在跨国企业中的应用1. 跨国企业文化的认知和适应跨文化交际理论强调对不同文化的认知和适应,在跨国企业中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需要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才能建立良好的跨文化沟通和合作关系。
该理论提供了一种客观和有效的方法,帮助企业管理者和员工更好地适应和融入不同的文化环境。
2. 跨国企业团队的管理跨文化交际理论为跨国企业团队的管理提供了指导。
在跨国企业中,往往会存在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员工,他们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可能会受到文化差异的限制。
通过跨文化交际理论,企业可以帮助团队成员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增强合作和共同目标的意识。
3. 跨国企业市场营销策略跨文化交际理论在跨国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喜好和价值观可能存在差异。
企业需要根据目标市场的文化特征来调整和定制产品和营销策略,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跨文化交际理论为企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目标市场的文化特征,并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
三、挑战和应对跨文化交际理论在跨国企业文化管理中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培养员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学理论概述
跨文化交际学理论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跨文化交际越来越成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旨在研究和解决跨文化交流中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概述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体系和主要内容,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跨文化交际学的知识。
概念解析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涉及文化、交际和跨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学科。
其中,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群体的共同价值观、信仰、习惯和行为模式;交际则指的是人们运用语言、符号和非语言信号进行沟通的过程;跨文化交际则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过程。
理论体系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差异理论:该理论认为,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的许多误解和冲突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造成的。
因此,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是实现有效跨文化交际的基础。
2、文化冲突理论:该理论不同文化之间由于价值观、信仰和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冲突。
解决文化冲突的关键在于寻找共性和建立共识,以实现跨文化和谐。
3、交际能力理论:该理论强调跨文化交际者的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跨文化适应能力等方面。
提高交际能力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效果。
研究方法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定性定量分析、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等。
定性分析的是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意义和解释;定量分析则更注重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实证研究通过调查和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情况来验证理论假设;案例分析则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探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现状分析当前跨文化交际学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部分研究者过于理论构建,而忽略了实际应用;另外,跨文化交际学在非英语国家的普及度和重视度还有待提高。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跨文化交际学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
例如,在企业管理、国际关系、教育等领域,跨文化交际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对于解决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流问题和挑战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化与交际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
文化与交际: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引言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文化与交际的关系变得愈发密切。
人类的交际活动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文化背景,而是不断面临着跨文化交际的挑战。
因此,跨文化交际理论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将探讨文化与交际之间的关系,以及跨文化交际理论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文化与交际的关系文化是指一定社群或群体所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观、习俗、行为规范等。
它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决定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以及交际方式。
交际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传递信息、理解和沟通的过程。
在交际过程中,文化成为人们思考和行动的基础。
文化与交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
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际行为,决定了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和解读方式。
同时,交际也是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途径。
交际行为大量依赖于符号、语言和非语言的运用,而这些符号、语言和非语言都是文化的产物。
跨文化交际理论的研究现状跨文化交际理论是对跨文化交际现象和问题的理论解释和探讨。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交际理论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对跨文化交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该理论认为,人们的交际行为是受到文化认知结构的影响,人们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会受到所处文化背景的制约。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解读方式存在差异,这就导致了跨文化交际的问题。
比较研究方法论比较研究方法论是一种将不同文化进行比较的研究方法。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可以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
比较研究方法论主要通过对不同文化的价值观、社会制度、教育方式、交际模式等方面进行比较,揭示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特点和规律。
语用学和交际意向理论语用学和交际意向理论认为,跨文化交际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传达信息的有效性。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由于语言表达方式和交际意向的差异,常常会产生误解和不适应。
因此,研究语用学和交际意向理论对于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至关重要。
专业的跨文化交际理论
专业的跨文化交际理论前言跨文化交际是指在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过程。
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跨文化交际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挑战,学者们不断研究并提出了专业的跨文化交际理论。
本文将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跨文化交际理论,对其主要观点进行阐述。
一、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是跨文化交际中最著名的理论之一,由荷兰心理学家霍夫斯泰德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
该理论主要通过对不同国家文化的比较,分析了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六个维度,即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以及放纵与禁制。
其中,权力距离指的是社会中不同阶层之间的权力分配程度;不确定性规避反映了社会对不确定性的接受程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衡量了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体现了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认知;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揭示了不同文化对未来与现在的关注;而放纵与禁制则描述了社会对自发性的态度。
通过了解不同国家在这六个维度上的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例如,当我们与一个来自权力距离较大的国家的人进行交流时,我们需要注意避免使用直接的语言和姿势,以避免冒犯对方。
二、融入理论融入理论是由美国学者德尔·赫斯特和让·吉尔·马尔蒙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跨文化交际的主要目标是尽可能地融入对方文化,以达到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融入理论主张,人们可以通过扮演类似对方的角色,学习和模仿对方的行为方式、礼仪规范、语言等,以增加在跨文化环境中适应性和理解力。
同时,融入理论也提倡拓展自己的认知视野,接纳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以减少误解和冲突。
三、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克里斯·布鲁纳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和解释是通过社会互动和文化学习来形成的。
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会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和经验,对对方的言行进行认知和解读。
跨文化交际理论范文
跨文化交际理论范文1.文化冲突理论文化冲突理论认为,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常常源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信仰、习俗和行为模式的差异。
这种冲突可能导致误解、偏见和文化隔阂。
了解和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减轻冲突并促进和谐的交流。
2.文化意识与文化敏感度文化意识是指人们对不同文化存在的意识和认知。
文化敏感度是指人们对不同文化的敏感和理解能力。
培养文化意识和文化敏感度对于构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和增强跨文化沟通能力非常重要。
3.文化维度理论文化维度理论是由荷兰研究学者霍夫斯德提出的,该理论认为文化可以通过不同的维度来衡量和比较。
例如,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权力距离和权力平等、人际关系的紧密程度等。
了解不同文化的维度差异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行为。
4.语言和非语言交际语言和非语言交际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语言有时会产生跨文化交际的误解和困难。
不同语言的语法、词汇和语义差异可能导致信息传达的不准确。
非语言交际方式如身体语言、面部表情等也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重要作用。
了解和运用有效的非语言交际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
5.文化适应与文化熟悉度文化适应是指个人在跨文化环境中适应并融入本地文化的能力。
文化熟悉度是指个人对于不同文化的了解程度。
文化适应和文化熟悉度的提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和理解不同文化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和社会习俗。
6.跨文化沟通的策略与技巧跨文化沟通的策略与技巧是帮助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更有效地传达和理解信息的方法和技术。
例如,倾听和观察能力的培养、适应性的沟通方式、尊重和理解他人的文化差异等。
通过运用这些策略和技巧,人们可以更好地建立积极、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关系。
综上所述,跨文化交际理论提供了一系列的概念和研究成果,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相互理解问题。
这些理论和研究成果在实际应用中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并促进跨文化协调与合作。
跨文化交际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方法
跨文化交际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方法一、引言跨文化交际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日益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加速发展,不同国家、地区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日益频繁。
在这样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围绕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与实践展开探讨,深入分析其重要性和影响,并提出相关的实践方法。
二、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发展2.1 文化观念和认知理论文化观念和认知理论是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基石之一。
它强调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事物的不同认知和理解方式。
文化观念和认知理论认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会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来理解和解释事物,产生差异性。
这为跨文化交际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要求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充分理解对方的文化观念和认知方式,避免产生误解和冲突。
2.2 语用学理论语用学理论是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它研究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规则和意义传达。
语用学理论认为,语言的使用需要考虑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使用语言的方式和含义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需要充分了解对方的语境和文化背景,避免因语言差异而产生误解和障碍。
2.3 社会认同和身份理论社会认同和身份理论是跨文化交际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它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社会认同和身份认同,强调个体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认同和身份构建的重要性。
社会认同和身份理论认为,个体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会影响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行为和态度。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的实践中,人们需要重视对方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尊重和理解他们的文化差异和个体差异。
三、跨文化交际实践方法的探讨3.1 跨文化教育和培训跨文化教育和培训是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交际实践方法。
它通过为个体提供关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规则、文化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培训,帮助个体增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适应能力。
跨文化教育和培训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如学习不同文化的语言、参与跨文化交际活动等。
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与实践
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与实践第一章绪论跨文化交际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通过各种交际方式构建互动关系的一种交际形式。
由于全球化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人涉足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已不再是某些人的特权,而成为了人人必须掌握的能力。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阐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和方法。
第二章跨文化交际的理论2.1 文化维度理论文化维度理论是跨文化交际中最基本的理论之一。
该理论认为,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中存在着一系列的文化维度,这些维度包括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利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男性至上等。
通过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这些维度,可帮助人们理解彼此的差异,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2.2 社会语境理论社会语境理论认为,语言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与社会环境相互关联的。
在不同的社会语境中,语言使用者要根据实际情况和交际对象的身份、地位、背景等因素,适时地使用恰当的语言形式。
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不同文化的社会语境是十分必要的。
2.3 文化认知理论文化认知理论认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和认知是不同的。
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认知方式,可以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流。
例如,东亚文化中,沉默寡言被视为一种修养,而在西方文化中,沉默则可能被误解为无礼或者不感兴趣。
第三章跨文化交际的实践3.1 掌握基本交际技巧在跨文化交际中,合适的交际技巧是很关键的。
比如礼貌用语的运用、尊重对方文化习惯、避免敏感话题等都能让跨文化交际更加成功。
3.2 建立良好的跨文化关系建立良好的跨文化关系需要建立互信。
交流双方需要建立起互相尊重、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同时,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尊重其价值观念,可以成为建立互信关系的基础。
3.3 学习不同文化的礼仪习惯礼仪习惯是文化背景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的礼仪习惯可能会带来不同的效果,甚至影响双方的交流。
因此,学习不同文化的礼仪习惯,避免因文化差异而误解双方交流的意图,是跨文化交际中不可忽略的一环。
最有影响的四个跨文化交际理论
最有影响的四个跨文化交际理论最有影响的四个跨文化理论提出了区分文化差异的方法和维度,对帮助我们理解、解释和预测特定群体的文化行为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六大价值取向理论(克拉克洪和斯乔贝克)最早提出跨文化理论的美国人类学家。
Kluckhohn &StrodtbeckKluckhohn ,哈佛大学的教授,参与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战争情报处组建的专家队伍,研究不同文化的价值、民心与士气。
对日本民族心理的研究和价值观的分析、对美国德克萨斯州不同文化与种族的社区共存的大规模研究成果:《价值取向的变奏》——六大价值取向理论1、对人性的看法。
美国认为人性可善可恶,是善恶混合体,又可能改变;美国强调制度,尽可能考虑人性恶带来的坏行为。
很难改变。
“三岁看、老”中国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中国制度比较稀松。
2、人们对自身与外部自然环境的看法。
中国人讲求风水,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美国人更强调通过改变自然环境去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达到自己的目标。
人主导环境。
东南亚海啸事件:美国人认为是人类预测不准备;中国及亚洲国家认为是人破坏自然带来的灾难。
3、人们对自身与他人关系的看法。
中国:集体主义西方:个体主义4、人的活动导向美国“强调行动的社会,人必须不断的做事,不断的处于在动之中才有意义,才创造价值。
不仅要动,还要快。
快餐文化,亚洲社会。
静态取向,安然耐心被视为美德,强调“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强调无为而治。
当美国人发现问题总是倾向于立即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实施;而东方人有时会选择静观,什么也不做,让时间与外界环境自然成熟,再抓时机去把问题解决掉。
5、人的空间观念中国人倾向于把空间看做公共的东西,没有太多隐私而言;美国人、德国人倾向于把空间看做个人的私密之处,他人不能轻易走进。
6、人的时间观念一是关于时间的导向,即一个民族和国家注重过去、现在和还是未来。
一是针对时间的利用。
即时间是线性的,应在一个时间里做一件事;还是时间是非线性的,在同一时间里可以做很多事。
跨文化交际理论
跨文化交际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一.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1.“文化”的含义:①“文化”二字最初没有联系在一起,它的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
②西方的“文化”引申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泰勒认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理。
③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认为文化分为两种:狭义的文化指的是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文化的分类:按内容分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四个方面。
3.文化的特性:(1)文化史人类独有的,是区别人类和动物的主要标志,文化史社会遗产,而不是生理遗传。
(2)文化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习得的。
(3)文化中的大部分是不自觉的,人总是自然而然地表现其文化色彩的。
⑥译码⑦反应⑧反馈4.影响交际的因素:①宽泛的交际环境:包括价值观念,文化取向,宇宙观,社会结构,心理因素,物理环境因素等。
②情境因素:包括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角色关系,交际发生的场合、时间、所涉及的话题等。
5.“跨文化交际”的含义:①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实际交际的过程。
②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因为不同人的文化和社会背景、生活方式、受教育情况、信仰、性别、年龄、政治、经济情况等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差异,跨文化交际中双方的文化背景,可能基本相似,也可能相去甚远。
③不同国籍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与不同职业的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没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只是程度上的差异。
6.汉语教师了解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必要性:①世界上时空的紧缩不能使人们心理上的距离自动消失,语言只是日常生活交往中涉及的众多代码之一,语言代码仅是文化这一符号系统的一部分。
②人们在文化取向、价值观念、社会规范、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他们编译码的过程、言语和非言语行为、语言使用规律、语篇组织结构等众多方面的差异,因此不同文化的人们在相互交往时常会有“咫尺天涯”的感觉。
跨文化交际理论
最有影响的四个跨文化交际理论最有影响的四个跨文化理论提出了区分文化差异的方法和维度,对帮助我们理解、解释和预测特定群体的文化行为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六大价值取向理论(克拉克洪和斯乔贝克)最早提出跨文化理论的美国人类学家。
Kluckhohn &StrodtbeckKluckhohn ,哈佛大学的教授,参与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战争情报处组建的专家队伍,研究不同文化的价值、民心与士气。
对日本民族心理的研究和价值观的分析、对美国德克萨斯州不同文化与种族的社区共存的大规模研究成果:《价值取向的变奏》——六大价值取向理论1、对人性的看法。
美国认为人性可善可恶,是善恶混合体,又可能改变;美国强调制度,尽可能考虑人性恶带来的坏行为。
很难改变。
“三岁看、老”中国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中国制度比较稀松。
2、人们对自身与外部自然环境的看法。
中国人讲求风水,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美国人更强调通过改变自然环境去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达到自己的目标。
人主导环境。
东南亚海啸事件:美国人认为是人类预测不准备;中国及亚洲国家认为是人破坏自然带来的灾难。
3、人们对自身与他人关系的看法。
中国:集体主义西方:个体主义4、人的活动导向美国“强调行动的社会,人必须不断的做事,不断的处于在动之中才有意义,才创造价值。
不仅要动,还要快。
快餐文化,亚洲社会。
静态取向,安然耐心被视为美德,强调“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强调无为而治。
当美国人发现问题总是倾向于立即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实施;而东方人有时会选择静观,什么也不做,让时间与外界环境自然成熟,再抓时机去把问题解决掉。
5、人的空间观念中国人倾向于把空间看做公共的东西,没有太多隐私而言;美国人、德国人倾向于把空间看做个人的私密之处,他人不能轻易走进。
6、人的时间观念一是关于时间的导向,即一个民族和国家注重过去、现在和还是未来。
一是针对时间的利用。
即时间是线性的,应在一个时间里做一件事;还是时间是非线性的,在同一时间里可以做很多事。
最具影响力的四个跨文化交际框架
最具影响力的四个跨文化交际框架1. 文化维度理论(Cultural Dimensions Theory)文化维度理论是荷兰学者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提出的,它通过对不同文化在价值、行为和信念方面的差异进行比较,帮助人们理解不同文化间的交际方式。
该框架介绍了几个重要的文化维度,包括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等。
通过对这些维度的了解,个人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环境,避免误解和冲突。
2. 沃尔夫(Edward T. Hall)的高/低上下文文化沃尔夫提出的高/低上下文文化是指个人在交际中传递信息所依赖的环境背景。
高上下文文化认为信息的理解需要依赖于上下文和非言语因素,而低上下文文化更注重直接、明确的语言表达。
这个框架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不同文化在信息传递中的差异。
在高上下文文化中,交际者需要更多地依赖于非言语因素,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来理解对方的意思。
而在低上下文文化中,言语表达更为重要,非言语因素的作用相对较小。
3. 文化智商(Cultural Intelligence)文化智商是指个人在跨文化环境中有效适应和交流的能力。
它包括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尊重,以及在交际中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
通过提高文化智商,个人可以更好地应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挑战,避免误解和冲突。
这种框架强调了跨文化交际中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整能力的重要性,以及持续研究和发展的态度。
4. 多元视角(Multiple Perspectives)多元视角是指在交际中积极采纳多种不同文化的观点和态度。
它强调不同观点之间的对话和理解,以及避免以己度人的偏见。
这个框架可以促进跨文化交际中的相互尊重和开放性,帮助个人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的差异。
通过采纳多元视角,人们可以促进有效的合作和交流,从而达到更好的结果。
以上是最具影响力的四个跨文化交际框架,它们都能帮助个人在跨文化环境中实现更好的交际效果,并建立互相理解和尊重的关系。
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与实践
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与实践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互动,涉及到语言、价值观、信仰、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差异。
了解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和实践对于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合作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和实践,并提供一些建议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以及如何应对这些差异。
霍夫斯特德提出的文化维度理论是一种常用的跨文化交际理论。
该理论将不同文化按照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等维度进行分类,帮助人们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差异。
此外,霍尔的高、低语境理论也是一个重要的跨文化交际理论。
该理论指出,一些文化倾向于使用高语境的语言,这意味着他们通过非言语方式来传达信息,比如通过上下文和暗示来理解意思。
而另一些文化倾向于使用低语境的语言,这意味着他们更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注重文字本身的含义。
在实践方面,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需要一些具体的技巧和策略。
首先,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尊重的态度。
了解并尊重他人的文化背景,包括他们的价值观、信仰和生活方式,是建立良好跨文化交际的基础。
其次,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使用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我们需要注意语言差异,并尽量避免使用有可能被误解的词汇或口头禅。
尽量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太多的俚语或隐喻,以确保对方能够理解我们的意思。
此外,非言语交流也是跨文化交际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在交流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姿态、表情和眼神的使用。
不同文化对于这些非言语信号的理解和解读可能存在差异,我们应该尽量去了解并适应对方的习惯和要求。
最后,进行跨文化交际时,理解文化差异的意义也是非常重要的。
文化差异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差异,也包括人们在不同文化中形成的思考方式、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
通过理解这些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并且从中学习和成长。
综上所述,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与实践对于促进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合作至关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跨文化交际理论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间,学者对跨文化交际理论的研究有了质的飞跃。
1983年,对于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初步探讨首次出现在《国际与跨文化交际年鉴》中。
随后,跨文化交际的理论探索渐入佳境,学者们互相借鉴、综合研究,使跨文化理论的发展突飞猛进,至今已有十几种之多,涵盖了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各个方面。
本章主要就一些研究比较成型、实践性较强的跨文化交际理论作以详细论述。
4.1 意义协调理论(Coordinated Management of Meaning, CMM)人们常常把谈话当成生活中最理所当然的事。
其实人们在交谈时经常按照大家预期的方式说话,这是约定俗成的方式。
为了了解交谈的本质,人们常常使用意义协调理论(Coordinated Management of Meaning, CMM)。
该理论是由美国传播学大师W·巴内特·皮尔斯和弗农·克罗农(W. Barnett Pearce and Vernon Cronen)提出的。
他们认为交际过程受到规则制约和指导,因此,规则在该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意义协调理论一般指个体如何确立规则,创造和解释意义以及这些规则如何在交谈的意义协调中使用。
皮尔斯和克罗农把生活比作是“没有导演的戏剧”,谈话则是这场戏剧中的主要产品。
由于没有导演也没有剧本,所以情节错综复杂,演员们根据自己的经验获得意义,同时又不停地与他人协调着他们的剧本。
实际上,那些能够读懂他人剧本的人在交谈中能够保持前后一致;而那些读不懂剧本的人则需要协调他们的意义。
可见,对谈话剧本达成共识非常困难。
皮尔斯和克罗农这个鲜活的比喻阐明了意义协调理论的本质。
该理论是在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成果之上提出的。
4.1.1 意义协调理论的前提假设意义协调理论关注的是个人以及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并且它揭示了个体如何把意义赋予某个信息。
该理论有以下几个前提假设:1.个人生活在交际之中。
2.人类共同创造社会实在。
3.信息传递依赖于个人意义和人际间的意义。
意义协调理论的第一个假设说明了交际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皮尔斯认为人类交际的重要性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也就是我们生活在交际之中。
意义协调理论认为社会情景是互动创造的。
也就是说,正在进行社会交往的两个人共同创造了谈话的意义。
交际活动中的每个人都是人际交往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同时人际交往系统又能帮助解释每个人的行为和反应。
可见,个体创造了交谈的现实,所以每个互动都具有独特性。
西方学术界倾向于把交际看成是无色无味的思考和表达工具,皮尔斯和克罗农则与传统观念相悖,他们认为只有重新审视交际,在新的语境中理解交际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行为。
所以,首先要承认交际的重要性。
意义协调理论的第二个假设是人类共同创造社会实在。
这里所说的社会实在(social reality),是指个体对意义和行为的理解与他人交际互动的符合程度。
在两个人交谈之前,就已经有各自的交谈经验,在谈话中,两个人从不同的起点进入交谈,交谈的结果又会产生新的社会实在。
可以说,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创造了新的社会实在。
意义协调理论的第三个假设是信息传递依赖于个人意义和人际间的意义。
所谓的个人意义(personal meaning)指的是个人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从个人独特的经验出发获得的意义。
个人意义来源于人们过去和他人交往的经验,所以在这一点上体现了巨大的个体差异。
个人意义在交际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人们发现关于自己的信息和关于他人的信息。
当互动的双方对彼此的解释达成一致意见时,他们也就获得了人际间的意义(interpersonal meaning)。
人际间的意义是由参与者共同创建的,它来自不同的情景。
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所以获得人际间的意义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
在交谈中,人们是不假思索地获得了个人意义和人际间的意义。
以上是意义协调理论的三个假设,可见该理论关注的中心是交际、社会实在和意义。
4.1.2 意义协调理论的应用意义协调伴随着人们交谈的始终,但是却很难描述,唯一的办法是观察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行为。
由于人们的能力和天赋所限,意义协调经常出现问题。
当人们试图从谈话信息中获取意义时,意义协调也就开始了。
人们交谈中意义协调的结果只有三种:第一种是双发达成一致;第二种是没有达成一致;第三种是达成了一定程度的协调一致。
而在现实中,第三种情况发生的几率比较大。
4.1.2.1 意义结构的等级意义协调理论的学者认为,意义可以分为六个层次:内容、言语行为、契约、情节片段、生活剧本和文化模式。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层次包含在另一个层次之中,内容是意义的低级层次,文化模式为最高级的层次。
高级层次的意义能够帮助人们理解低级层次的意义,同时,人们是在不同的层次上对意义进行解释。
内容是人们接触到的原始数据,也可以说是未经解释的刺激,它包括行为、噪音、视觉刺激等形式。
内容层次是原始数据向意义转换的第一步。
言语行为是指“通过说话而执行的行为,包括抱怨、侮辱、承诺、断言和质疑等”。
言语行为传递了讲话者的意向而且指明了一个特定的交际应该如何进行。
例如,当你对爱人说出“我爱你”的时候,这几个字就是言语行为,因为这句话还充满着感情语气。
皮尔斯认为,言语行为不是物体,它们以意义的逻辑和交谈行为表现出来。
人们共同创造了言语行为。
契约是第三个层次。
它是指处于一定关系中的人对双方关系的可能与限制达成的同意。
契约对行为做出规定,是行为的指导方针。
契约还规定了关系的边界,帮助区分了我们和他们,而且它为态度和行为提供参考,比如,双发如何发言,或者有哪些话题是交谈中的禁忌。
情节片段是指有明确的开始、发展和结局的交际惯例,它描述了人们行为的语境。
人们在情节片段的强调程度上存在分歧。
不同的强调意味着对情节片段的不同表达,因此,就有同一情节片段的局内人视角和局外人视角。
值得注意的是文化是情节片段的基础,当人们在决定情节片段该如何发展时,总是怀有各自的文化期望。
生活剧本是指一系列过去的、现在的情节片段,生活剧本是与人们的自我感觉相关联的事物。
每个人经历的生活剧本各不相同,存在很大差异。
生活剧本还包括两个人一起创造的那些情节片段。
文化模式是关于世界秩序以及与世界秩序的关系的整体图像。
在解释意义时,个人与文化的关系非常重要。
当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以各自不同的视角解释意义时,就会产生交际的障碍。
在交谈的过程中,意义层次的作用十分重要。
每个人的经历不同,互动的方式也不同,因此,人们之间的意义等级有很大差异。
意义等级的区分有利于我们理解意义协调和管理意义。
4.1.2.2 影响协调过程的因素意义协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几个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道德感和是否可获得资源。
意义协调需要个体考虑到更高的道德规则。
道德感涉及伦理,道德规则的实质是个体在交流中表达伦理立场和观点的机会。
伦理是谈话内在的组成部分。
在交际中,每个人把不同的道德规则带入谈话中,人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如朋友、恋人、员工、丈夫等。
每一种角色都享有不同的权力,同时承担不同的责任。
比如在一些文化中,男性被认为是领导者和家庭保护者的角色,这种与女性的义务的冲突,就会影响他们交谈过程的协调。
此外,一个人资源获得能力也会影响意义协调。
皮尔斯所说的资源指的是“人们用来使自己的世界充满意义的故事、形象、象征和制度”,皮尔斯认为资源还包括感知、记忆和帮助人们与他们的社会实在保持一致的概念。
协调在交际中非常重要。
有时候,与他人的协调非常简单,有时非常困难,因为人们把不同的资源带入谈话,根据自己对意义的理解来做出反应。
比如,在工厂工作了10年的职工李某,虽然没有读过大学,但是他对自己工作的这座工厂非常了解,因而他受到自己手下几名员工的尊敬。
而张某是新被工厂聘任的大学生,他具有MBA学位,从事管理工作,招聘他是看中他的管理能力,希望他的到来能够给企业带来新的活力,结果张某成了李某所在部门的领导。
可见,由于两人的资源不同,必然导致交际上的困难。
对工厂的过去非常了解,与其他员工的融洽关系,自己在此的工作经历,和对企业目标的认识,这些都是李某的资源。
而张某的资源是大学的教育背景,并因此得到了这个工作机会和工厂里少数人的信任,而他对工厂历史却一无所知。
可见,两人的资源各不相同,他们的不同经历和背景使他们在交际时的意义协调存在很大障碍。
除了道德感和资源外,意义的协调还取决于交谈的规则。
4.1.2.3 意义协调的规则意义协调理论的核心之一就是规则。
意义协调理论的建立依据是规则论的立场。
他们认为,个人管理和意义协调的方法之一是使用规则。
意义协调理论的支持者认为,规则给与人们选择的自由和空间。
一旦对话的规则确立,交际双方就在规则给与的框架内享有足够的自由空间。
交际双方在交谈中能够使用所需的规则,不仅需要具有使用规则的能力,而且还要具备举一反三的灵活应变能力,但是很难用文字描述这些交际的技巧。
交谈中的规则不仅仅是对行为加以约束和规定。
交际双方必须理解社会实在,并且根据交际的情境对自己的行为加以协调。
意义协调者认为规则分为两类,即制度性规则和调节性规则。
制度性规则(constitutive rules)指的是在特定的语境下人们如何解释某个行为,如何通过一个层次的意义理解另一个层次的意义。
由于制度性规则的存在使我们能够理解别人讲话的意图。
比如,当你对父母、子女、恋人说“我爱你”的时候,这句话的含义并不相同。
在不同的关系中,我们采用了不同的规则,所以双方会根据关系的类型和情节片段来理解对方发出的信息。
可见,在交际中制度规则帮助人们对意义做出正确的理解。
另一种规则是调节性规则。
调节性规则(regulative rules)指人们采取的一系列行为,它们能够帮助引导谈话的发展方向。
制度性规则帮助人们解释意义,但是却不对人们行为的加以指导,而调节性规则恰恰能够对人们的行为提供指导。
可见,制度性规则与调节性规则有很大不同。
下面的小故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
一对共同生活了10年的夫妻发生了感情危机。
妻子发现丈夫有了外遇决定马上采取行动,这时候她需要使用制度性规则和调节性规则。
制度性规则告诉她,她必须与丈夫沟通,因为丈夫外遇是错误的。
同时,她的丈夫必须根据制度性规则对他们之间的这次谈话做出解释,而且还要在调节性规则的指导下采取适当的行动。
两个人对此事展开的谈话,也就是他们共同创造的社会实在。
在谈话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对方的规则系统。
因为对他们来说,在十年的婚姻生活中是第一次面对这样的问题,他们没有处理此类事情的经验,所以他们不清楚什么是制度性规则,什么是调节性规则。
在两个人交谈的过程中,他们会逐渐发现对方的规则系统,而且随着这个发现对方规则系统的过程,他们的谈话协调也可能发生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