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象学研究问题述评_王攀峰
论走向生活世界的教学目的观_王攀峰
2007年第1期(总第324期)EDUCATIONAL RES EARC HN o.1,2007 Ge nera l,No.324论走向生活世界的教学目的观王攀峰 [摘 要] 教学活动作为一种与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领域,在本质上是一个不断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走向可能生活的动态生成过程。
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目的:一是基础性目的,即教学活动应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不断改善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二是发展性目的,即教学活动应积极建构学生完满的可能生活,不断提升他们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将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建构完满的可能生活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其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建构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理想目标和价值追求。
[关键词] 现实生活;可能生活;基础性目的;发展性目的[作者简介] 王攀峰,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博士 (北京 100089) 生活世界是人生活于其中,与人发生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具有丰富的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的真实世界。
在生活世界中,人既是一个现实性的存在,又是一个可能性的存在,这在客观上决定了教学活动必须首先认识到学生是一个现实性的存在,关注他们的现实生活;同时,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一个可能性的存在,积极建构他们的完满的可能生活。
在一定意义上,学生的现实生活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学生的可能生活则是教学活动追求的理想和目标。
也就是说,教学活动作为一种与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领域,在本质上是一个不断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走向可能生活的动态生成过程。
一、基础性目的: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改善学生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 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当学生的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活泼快乐的,他们才能真正理解和体验到自己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才能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无限的憧憬和期盼。
因此,教学活动必须加强对个体的人文关怀,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注重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切身体验,全面关照他们的多种生活形式。
论教育现象学及其应用
论教育现象学及其应用引言教育现象学(Phenomenology of Education)是对教育经验本身进行研究的一种哲学方法。
教育现象学始于德国哲学家胡塞尔(Edmund Husserl),后经过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等人的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哲学学科。
教育现象学的核心主张是从教育经验本身出发,探究教育现象的本质及规律。
本文旨在探讨教育现象学的本质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教育现象学的本质教育现象学的核心观点是“回归至事物本身”,又称为“再现原始经验”,即回归至教育经验的本身,去除外在干扰,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
教育现象学认为,教育不是单纯的客观存在,而是涵盖了教育者、学生、教育环境、教育过程等众多要素的综合体验。
因此,只有从教育经验本身出发,才能真正探究教育的本质。
教育现象学的研究方法是“变异再现”,即通过对教育经验的变异再现,从中捕捉到教育经验的本质。
这一方法要求研究者具有客观、中立的态度,不对教育经验进行任何预设或偏见。
同时,研究者需要具备教育实践的经验和敏感度,才能对教育现象的本质进行准确的捕捉。
教育现象学的核心概念是“意义”,教育经验的本质即是“意义”。
教育流程中的所有要素都是在某种意义之下被连接在一起的,因此,只有理解了意义,才能够真正的理解教育现象的本质。
教育现象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教育现象学的核心观念对于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避免片面地强加个人意识和情感。
同时,教育者需要注重教学环境的安排,创造具有意义的学习场景,针对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进行教学,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育管理中,教育现象学的观点指出了管理过程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教育管理要注重从管理本身的角度出发,尊重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创造有意义的管理氛围和管理形态。
在教育研究中,教育现象学的方法可以更深入地掌握教育现象,从而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通过变异再现的方法,研究者可以通过对教育经验的不同变异,在其中找到教育经验的本质和规律,为教育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第二十五章 现象学研究法
第二十五章现象学研究法【本章导读】在学前教育的研究途径中,教育现象学是整个研究途径中的一种,是从现象学中分离出来的。
教育现象学的研究方法受到现象学的研究方法的影响,在悬置、还原、反思中走进幼儿的生活世界,并从中选取有价值的研究问题,采取其独特的方法以及研究步骤进行研究。
本章重点介绍了现象学以及教育现象学的理论知识与理论基础,并详细介绍教育现象学的使用方法以及研究步骤,最后以一个完整的研究为案例说明,举例说明研究的方法与步骤,帮助读者一目了然地了解教育现象学的内容。
【关键词】现象学教育现象学悬置还原反思创作文本描述D老师做幼儿园教师已经一年多了,在这一年的教学过程中,D老师经常发现一件奇怪的事情:孩子经常在自己不注意的时候,偷偷跑进没有摄像头的厕所热烈的讨论着什么事情?可是每当自己走过去的时候,这些孩子便一哄而散,好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
不仅如此,D老师在这一年的观察中发现,孩子们只要一离开自己的关注不仅仅是在厕所相互耳语、有时候是操场的角落,有时候是阳台的角落,甚至在被子里……,只要在老师的视线之外,这群孩子便不顾一切的“说起来”,可老师们一来,这群孩子就会立即“噤声”。
这个问题困惑了D 老师很久,直到有一天,D老师无意间看到电影《看上去很美》,看到电影中的方枪枪和南燕一起在厕所里、墙角下、甚至偷偷跑到公园里说起“悄悄话”,D 老师才意识到这不仅仅是自己幼儿园的个案,而是在孩子们之间经常发生的事情。
D老师决定研究孩子们说“悄悄话”的这种现象在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意义,D老师试图用了很多方法,如观察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但是都得不到一个科学的结论。
在D老师一筹莫展时,幼儿园正好请来一位专家开展讲座,讲座的内容是D老师没听过的“教育现象学研究方法”的内容,在倾听的过程中,D老师豁然开朗——自己的问题适合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研究。
讲座结束后,D老师积极请教专家:孩子们之间的“悄悄话”如何用教育现象学如何进行研究?专家看到这个题目后不断称赞D老师,并帮助D老师完成这个课题。
透视教育现象学——论教育现象学研究中的三个基本问题
透视教育现象学——论教育现象学研究中的三个基本问题朱光明
【期刊名称】《外国教育研究》
【年(卷),期】2007(34)11
【摘要】现象学及其运动给当代社会科学特别是教育学研究带来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它所开拓的研究领域以及它带来的看待事物的态度和方法的变化。
教育现象学是受现象学运动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教育研究新取向,它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都有别于传统教育研究。
教育现象学以具体情境中的生活体验为研究起点,赋予生命体验以本体论地位;它努力克服传统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客观认识论,突出一种实践的认识论,即强调教育及其研究不可脱离情感意向、他人意识以及对践行的追求;在方法论上,它强调在反思生活体验的基础上,通过本质直观直接把握现象的本质。
教育现象学理论的新颖性给教育研究带来了新气象。
【总页数】7页(P1-7)
【关键词】现象学运动;教育现象学;生活世界;实践认识论;本质直观
【作者】朱光明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
【相关文献】
1.走向教育事物本身——教育的现象学透视 [J], 赵庆来
2.教育现象学:一门新型的教育学--访教育现象学国际大师马克斯·范梅南教授 [J], 李树英
3.现象学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爱迪生的家庭教育案例透视 [J],
4.教育现象学与现象学教育学的分野 [J], 荣司平
5.教育叙述探究与现象学研究之比较——以康纳利的叙述探究与范梅南的现象学研究为例 [J], 朱光明;陈向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教育现象学问题与启示
教育现象学问题与启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教育现象学中的一些核心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现代教育实践的启示。
教育现象学作为一种独特的研究方法,关注教育实践中个体的主观经验和感知,强调对日常教育生活的深入理解和反思。
本文将首先对教育现象学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并介绍其主要的研究方法和原则。
随后,本文将深入探讨教育现象学中几个重要的问题,如教育中的主体性、教育的情境性、教育的时间性等,并分析这些问题对教育实践的影响。
本文将结合现代教育的实际情况,探讨教育现象学的启示,以期能为教育实践者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促进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二、教育现象学的核心问题教育现象学,作为一种深入探究教育实践与经验本质的研究方法,其核心问题聚焦于如何理解和解释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意义。
这些问题涵盖了教育实践中的各个方面,包括师生互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习环境等。
师生互动是教育现象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在教育现象学的视角下,师生互动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交流。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方式、互动过程中的非言语行为以及互动结果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影响,都是教育现象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课程设置也是教育现象学关注的核心问题。
教育现象学强调课程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认为课程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
因此,如何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使其既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又能体现社会的价值观,成为教育现象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教学方法和学习环境也是教育现象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教育现象学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学习环境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如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教育现象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教育现象学的核心问题涵盖了教育实践中的各个方面,这些问题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教育现象学的理论体系。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本质和意义,为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教育现象学研究问题述评_王攀峰
教育学术月刊2013.1EDUCATION RESEARCH MONTHLY教育现象学研究问题述评■王攀峰曹冉摘要:当前教育现象学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理论建构。
从本体论出发,探讨如何从现象学的思想“看”教育学,旨在建构一门新型的教育学;从方法论出发,探讨如何用现象学的方法“做”教育研究,推动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型。
(2)意义探讨。
教育现象学对于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教学有何启示。
(3)方法应用。
国外研究注重将现象学方法运用于实际的教育研究领域,具有鲜明的实践特性和应用取向。
在此基础上,文章对当前教育现象学研究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归纳和反思。
关键词:教育学;现象学;教育现象学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教育现象学视野下学生学习的生活体验研究”(11YJC880114)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40-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311(2013)01-0025-05作者简介:王攀峰,女,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理论,教育研究方法;曹冉,女,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北京100089)。
自2001年始,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授马克思·范梅南的《教学机智》、《生活体验研究》和《儿童的秘密》等书在我国陆续出版,教育现象学①的热潮在国内也从此掀起。
至今,教育现象学在我国发展已近十年。
2006年,首届现象学与教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
2007年,现象学与教师发展研究中心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成立。
2010年,第二届现象学与教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再次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
目前,与教育现象学相关的成果十分丰富,国内外已有上百篇学术论文及十多篇硕博士学位论文。
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现象学的理论建构、教育现象学对教育研究的启示、教育现象学研究方法的应用等问题上,本文尝试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些述评。
一、教育现象学“是什么”———作为理论的建构胡塞尔给现象学所下的定义是:“现象学:它标志着一门科学,一种诸科学学科之间的联系;但现象学同时并且首先标志着一种方法和思维态度:特殊的哲学思维态度和特殊的哲学方法。
现象学视域下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现象学视域下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张文丽来源:《教师·中》2020年第11期摘要:现象学“回到事实本身”的精神、“生活世界”理念为审视教师教育提供了新的视域。
现象学视域下的教师教育存在以下问题:教师培养偏重理论知识传授;“工具理性”价值导向盛行;课程教学远离教育教学实践;教育培训远离教师生活世界。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需从塑造教师人文品质、践行“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注重教育教学实践、關注教师生活体验等方面加以改进,为教师专业发展助力。
关键词:现象学;教师教育;生活世界;专业发展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6-14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32-0106-02现象学自产生以来,不仅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教育的影响也颇为深远,教育现象学、现象主义教师教育思想应运而生。
现象学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教育的意义,使失落已久的教育的本真面貌逐渐显现,对教师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一、现象学的基本内涵(一)“回到事实本身”的精神“回到事实本身”是现象学的基本原则,其本义是要悬置一切知识,经过现象学还原“回到事实本身”。
具体而言,现象学还原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悬置”,“悬置”即将我们对世界的自然态度、传统观点和理论构造置入括号中存而不论,需要我们对认识的事物从一开始就不确立任何未经检验的理论,把我们所有的理论和前有的意见“括起来”,排除所有的主观臆想,只要求具备纯客观的立场;另一方面是“本质直观”,现象学的“本质”是一种清楚地摆在观察者面前(不是一种隐蔽于表象)的现象,是一种东西自身显示的外在表现,任何人都可以感觉到。
(二)“生活世界”理念欧洲的近代科学由于恪守纯客观性的实证主义方法,唯精确性、唯实验确凿性、唯工具性、唯抽象普遍性,而忽视了意义丛生的生活世界与人的主体性,生活世界意义的丧失是欧洲科学危机的根源所在。
教科书研究方法的现状_问题与建议_王攀峰
(一) 教科书研究方法论 1.教 科 书 研 究 的 教 育 学 视 域 国内外研究者把教育学和心理学作为教科书 研究的理论起点和基础视域,以此出发,探讨教 科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教科书知识的传授,发 现教师教授教科书与学生学习教科书的规律,揭 示教科书的基本特征和理论,其方法包括理论思 辨和实证统计。 20世纪初,杜威明确提 出 “教 材 心 理 学 化” 的主张,认为不应该把教科书当作某种固定的和 现成的东西,教科书要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结合起
教育现象学对教学反思的启示
教育现象学对教学反思的启示教育现象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的学科,通过对教学实践中的各种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和解释,以期揭示出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性。
教育现象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可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反思工具,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从中获得启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教育现象学对教学反思的启示。
一、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在教育现象学的视角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输者,而是学习者的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育现象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认为学习过程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和归宿。
因此,教育者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同时,教育者还应该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他们的反馈和建议,从中获取对自己教学工作的反思和启示。
二、研究学习环境的影响教育现象学指出,学习环境对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教育者需要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环节,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条件。
例如,教育者应该关注教室的布局和环境氛围,保持教室的整洁和明亮,为学生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同时,教育者还应该关注学习资源的配置和利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重视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因素教育现象学认为,情感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情感因素既包括教育者对学生的关爱和支持,也包括学生对学科和学习活动的情感体验。
因此,教育者需要在反思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通过温暖的语言和亲切的态度,为学生提供积极正面的情感支持。
同时,教育者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对学习的热爱,通过创设情境和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
四、面向未来的教育思考教育现象学强调教育的未来性和发展性,认为教育者应该具有前瞻性的思考和反思能力。
教育者在教学工作中应该反思当前的教育实践,同时也应该反思未来教育的需求和趋势。
例如,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教育者应该积极探索和利用教育技术,打造适应未来发展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教育现象学方法及其应用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现象学方法鼓励教师反思教学实践,有助于提高教 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改进教学方法
现象学方法通过对教学方法的反思和审视, 有助于发现和改进教学方法中的不足之处。
在教育政策制定中的应用
提供实证依据
01
现象学方法提供对教育现象的深入描述和分析,为制定教育政
策提供实证依据。
评估政策效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现象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 系。
教育现象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教育现象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实践中 的现象,包括学生的学习经验、教师 的教学实践、学校文化、教育政策等 方面。
VS
教育现象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证 研究和定性研究。实证研究是通过数 据收集和分析来探究教育现象的规律 和特征,而定性研究则是通过对教育 现象的深入观察和描述来理解其内在 的意义和价值。
局限
然而,现象学方法也存在一些局限:首先,它过于依赖研究者的主观经验和感受,容易导致主观性过强;其次, 由于研究者的个人背景和经验会影响观察和描述的结果,因此需要严格控制研究者的偏见和预设观念;最后,现 象学方法的研究结果可能缺乏普遍性和可重复性。
03
教育现象学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 应用
在教育理论构建方面的应用
05
教育现象学方法在教育改革中的 应用
促进教育理念转变
尊重学生主体性
现象学教育强调关注学生的主体体验,促进教育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提倡全面素质教育
现象学教育倡导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教育者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转变单纯追 求知识传授和考试成绩的教育理念。
现象学教育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 作,推动教育者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转变单一的竞争性学习模式。
浅析教育现象的论文(2)
浅析教育现象的论文(2)浅析教育现象的论文篇二《教育现象学浅析》摘要:教育现象学又称现象学教育学,是将胡塞尔的现象学引入到教育领域中而形成的新兴理论,强调尊重教育中的教育主体的经验感受,关注鲜活的教育现象。
本文简要介绍了教育现象学的内涵、特点以及运用教育现象学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的程序。
关键词:教育现象学;研究方法;特点;1901年,胡塞尔的著作《逻辑研究》的出版标志着现象学的诞生。
他以“回到事物本身”为口号,提出了著名的“悬置”、“加括号”的现象学还原法,其“目的是要人们扩大和加深直接经验的范围,要求人们更充分更如实地倾听现象,学会不是从书本或他人的教唆中学习知识.而要从自己直接的感知、观察、知觉中获得知识。
它反映出传统承袭下来的一些信仰和理论当作出发点,要求消除理论认识对人认识的误导,转向纯粹的现象。
”在现象学的影响下,教育现象学在欧洲诞生,较早把现象学理论引入教育领域的是德国海德堡大学校长克里克(E.Krieck,1882-1947)。
“由于克里克借用胡塞尔(E.Husserl)的现象学的本质分析方法论教育科学,故梅塞尔(AugustMesser)曾将其教育学称之为‘现象学的教育学’”,其研究“在一定意义上推进了教育学科学化的进程”。
现象学教育学(荷兰的叫法)的真正发展是在20世纪40—70年代,在此期间,“现象学教育学”这个术语在西欧教育思想领域逐渐被采用。
教育现象学继承了现象学的衣钵,反对实证主义、技术主义在教育领域大行其道。
提出教育研究要回到真实的教育情景中来,努力寻找教育日常生活意义。
教育现象学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世界中的体验,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个人经验、与他人的对话交流并重视学生在主体交互作用中的表现及受到的影响,努力寻找教育中本应该充满人性的教育生活的本来面目,而不是被实证主义抽干的变量与数据。
以直观的方式去理解教育整体的模样与性质,以全人的视角关照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理解我们的教育生活的意义,理解学生学校生活的意义,从而加深我们对生命的理解。
教学活动的本质: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
教学活动的本质: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
王攀峰
【期刊名称】《课程.教材.教法》
【年(卷),期】2009(029)010
【摘要】教学活动起源于人的现实生活的需要,是人类现实生活的重要内容.教学活动是一个与人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领域,它与人的现实生活之间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教学活动是一种教育性的生活,是一种主体性的生活,也是一种动态生成性的生活.
【总页数】6页(P34-39)
【作者】王攀峰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北京,10008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
【相关文献】
1.一种本质论对另一种本质论的颠覆——评路德斌《荀子与儒家哲学》 [J], 王堃
2.政府的经济学本质: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源 [J], 徐开金
3.论党的一般本质与特殊本质--"两个先锋队"理论研究 [J], 乐治洲;朱玉知
4.中小学作业的本质:一种师生特殊生活过程 [J], 金燕娜;孟歆云
5.自然的生活世界与能动的生活过程:一种历史性的剖析 [J], 唐正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教育中的非介入性研究:理论与方法
教育中的非介入性研究:理论与方法
王攀峰
【期刊名称】《教育科学》
【年(卷),期】2008(024)004
【摘要】非介入性研究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研究方法,本文探讨了非介入性研究的三种主要类型:内容分析、话语分析和符号分析,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分别阐明了它们的主要内涵、主要特征和分析步骤.
【总页数】6页(P39-44)
【作者】王攀峰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北京,10008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一034
【相关文献】
1.社会性软件在开放教育非学术支持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J], 邹燕
2.社会性软件在开放教育非学术支持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J], 邹燕;
3.心理干预结合健康教育在妊娠期妇女介入性产前诊断中应用研究 [J], 袁玲
4.PDCA在远程教育非学术性支持服务质量提升中的应用研究 [J], 蒋明蓉;张琳琳;李梦蕾
5.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在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心脏康复中的应用研究 [J], 焦海旭;何亚菲;林文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主体性教育实验的回顾和反思
Retrospect and Reflections on Subjective Education
Experiment
作者: 王攀峰
作者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
出版物刊名: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页码: 30-34页
主题词: 主体性 反思 回顾 教育实验研究 发展阶段 发展历程 教育理论 教育技术 教育实践教师
摘要:主体性教育实验在25年(1978-2003)中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主体性教育实验的
萌发阶段,二是主体性教育实验的成型与发展阶段.在回顾主体性教育实验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三点反思:(1)主体性教育实验从单项实验走向整体实验不应只是一种"形式"的深入;(2)主体
性教育实验既需要教育理论的指导,又有赖于教育技术的开发;(3)主体性教育实验研究要根植于教育实践,依赖于教师的参与.。
教育叙事研究刍议
On education narratives
作者: 王攀峰[1]
作者机构: [1]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089
出版物刊名: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页码: 5-10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8期
主题词: 教育叙事研究;教育故事;质性研究
摘要:作为一种质性研究方法,教育叙事研究关注生活体验、诠释意义与价值,所叙之事非虚构之事。
教育叙事研究的开展有助于研究者面向教育事实本身,有助于沟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鸿沟,有助于表达教师的个体实践性知识。
其分析步骤包括:确定研究问题,选择研究对象;进入研究现场,建立合作关系;收集研究资料,形成现场文本;分析研究资料,重新讲述故事;撰写研究文本,形成扎根理论。
教育现象学视野下公共教育学教学的视角转向
教育现象学视野下公共教育学教学的视角转向
王攀峰
【期刊名称】《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00)005
【摘要】调查发现,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学科的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教材内容远离课堂生活、教学过程缺乏人文情怀、课堂学习缺乏学生参与、课程评价缺乏实践关怀,这些问题严重影响教育学教学的实效性.教育现象学为公共教育学科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人文的视角,呼唤着建构一种以学生发展为取向的教育学.具体表现为改革教材:不仅关注知识的宏大叙事,而且关注个体的经验叙事;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一种“替代父母的关系”: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科知识,而且要关心孩子的生活;好的教师应该富有教育机智:不仅关注教学的技术层面,而且关注教学的实践智慧.
【总页数】6页(P61-66)
【作者】王攀峰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08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
【相关文献】
1.现象学教育学视野下的教学建设
2."生本"视野下的公共教育学课程改革
3.基于教育现象学的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改革
4.现象学视野下\r幼儿美术教育体验式教学
模式的研究5.经验、体验与公共教育学——现象学视野中的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改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教育定量研究范式:价值、困境与创新路径
教育定量研究范式:价值、困境与创新路径
王攀峰;王亚荣;翟静丽
【期刊名称】《大学教育科学》
【年(卷),期】2024()2
【摘要】教育定量研究范式是以实证主义为基础,运用数学工具或统计分析等手段对教育现象或教育过程进行测量,依据数据资料检验理论假设,揭示教育现象中各种因素相关关系的研究范式。
它是提升教育研究科学化的关键,是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工具,也是适应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的必然趋势。
但是,当前教育定量研究在推动教育学走向科学化与实证化的过程中面临着多重困境,表现为方法的“内生性”问题、量化的“前提性”问题和研究的“规范性”问题。
我国教育研究向实证研究范式的转型、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据共享与公开机制的形成,为定量研究范式创新提供了现实可能。
未来,教育定量研究范式应在多种维度上进行变革和创新,推行复制性研究,发展计算教育学,加强教育预测研究。
【总页数】9页(P50-58)
【作者】王攀峰;王亚荣;翟静丽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0
【相关文献】
1.县域教育治理现代化转型:价值、困境与创新路径
2.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价值、困境与路径
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探析
4.高职院校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价值、任务、困境及路径——基于《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实施背景的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术月刊2013.1EDUCATION RESEARCH MONTHLY教育现象学研究问题述评■王攀峰曹冉摘要:当前教育现象学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理论建构。
从本体论出发,探讨如何从现象学的思想“看”教育学,旨在建构一门新型的教育学;从方法论出发,探讨如何用现象学的方法“做”教育研究,推动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型。
(2)意义探讨。
教育现象学对于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教学有何启示。
(3)方法应用。
国外研究注重将现象学方法运用于实际的教育研究领域,具有鲜明的实践特性和应用取向。
在此基础上,文章对当前教育现象学研究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归纳和反思。
关键词:教育学;现象学;教育现象学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教育现象学视野下学生学习的生活体验研究”(11YJC880114)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40-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311(2013)01-0025-05作者简介:王攀峰,女,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理论,教育研究方法;曹冉,女,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北京100089)。
自2001年始,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授马克思·范梅南的《教学机智》、《生活体验研究》和《儿童的秘密》等书在我国陆续出版,教育现象学①的热潮在国内也从此掀起。
至今,教育现象学在我国发展已近十年。
2006年,首届现象学与教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
2007年,现象学与教师发展研究中心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成立。
2010年,第二届现象学与教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再次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
目前,与教育现象学相关的成果十分丰富,国内外已有上百篇学术论文及十多篇硕博士学位论文。
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现象学的理论建构、教育现象学对教育研究的启示、教育现象学研究方法的应用等问题上,本文尝试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些述评。
一、教育现象学“是什么”———作为理论的建构胡塞尔给现象学所下的定义是:“现象学:它标志着一门科学,一种诸科学学科之间的联系;但现象学同时并且首先标志着一种方法和思维态度:特殊的哲学思维态度和特殊的哲学方法。
”[1]根据这一定义,现象学概念包含着两层含义,即“作为方法的现象学”和“作为哲学的现象学”。
由此,现象学对于教育学的影响也相应地表现在本体论和方法论这两个方面。
总体来看,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主要沿着如下两条路径展开:(一)从本体论出发,探讨如何从现象学的思想“看”教育学,旨在建构一门新型的教育学现象学首先是作为本体论意义的理论基础引入教育领域的。
在现象学哲学的总体背景下,人们开始关注教育的生活世界,注重人的情感体验,探寻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目前,研究者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教育现象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教育现象学在世界范围内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教育现象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我们应该怎样来看待教育现象学呢?与一般的教育学理论相比,教育现象学具有哪些特点?1.关于理论基础。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哲学基础,教育现象学也是如此。
教育现象学从各个流派的现象学中吸取了思想资源和精神养料,由此,逐渐形成其独特的理论形态和研究取向。
有学者认为,教育现象学受不同现象学流派的影响,形成了四种不同的理论取向:以胡塞尔为代表的超验现象学取向;以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马塞尔为代表的存在现象学取向;以伽达默尔、保罗·利科为代表的解释现象学取向;以舍勒、列维纳斯为代表的伦理现象学取向。
它们共同构成了教育现象学发展的理论模式。
[2]也有学者提出,现象学的哲学传统至少有六大学派:基于胡塞尔的超验现象学派;基于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等的存在主义现象DOI:10.16477/ki.issn1674-2311.2013.01.003教育学术月刊2013.1学派;基于维特根斯坦等的语言现象学派;基于莱文纳思的伦理现象学派;基于伽达默尔的解释现象学派;基于范登伯格的实践现象学派等。
教育现象学更多的是从前五种流派中汲取哲学营养,并从实践现象学中获得方法的指导。
[3]2.关于历史渊源。
受西方现象学及现象学运动的影响,教育学领域也开始融会贯通现象学的理论与方法,教育现象学作为一门“新”的教育学形态日渐形成。
有学者在回顾现象学对教育学研究影响的基础之上,把教育现象学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孕育、产生、繁荣发展三个阶段:(1)20世纪20、30年代,德国海德堡大学校长克里克最早把现象学理论引入教育领域;(2)20世纪70年代,教育现象学诞生于荷兰,以兰格威尔德为首的乌特勒支学派提倡和发展了这一学说;(3)同时代,教育现象学在北美获得进一步发展,以马克斯·范梅南、史密斯和奥凯等人为代表的阿尔伯塔大学(University of Alberta)则成为了教育现象学的研究中心。
[4]3.关于主要观点。
教育现象学是基于现象学思想及方法论对教育学的重新理解,旨在建构一门新型的实践取向的教育学。
马克思·范梅南认为,教育现象学的主要特征是:(1)它致力于成为一门实践科学,以寻求对事物的理解,并决定如何围绕它们展开行动;(2)通过分析具体的情境,发展出一套教育科学知识体系;(3)把情境分析应用于经验,用以描述人们与世界相互联系的方式;(4)总是致力于为教育实践提供建议。
只有这种基于现象学的理论才能生成一种鼓励儿童成为负责的成年人的教育哲学。
[5]有学者认为,教育现象学是一门实践哲学,从实践哲学视角探索教育现象学的理论建构,其主要特点在于以意义为单元,以实践的思维方式为线索,把意义这个开放的、没有边界规定的单元组织在一起,形成其理论建构。
[6]有学者认为:教育现象学把教育理解为参与其中的人与人之间的生活方式,认为教育学不能从抽象的理论论文或分析系统中去寻找,而应该在生活的世界中去寻找;教育现象学是一门人文学科,致力于探寻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致力于观照人的精神世界;教育现象学具有规范性、实践性、反思性;教育现象学把生活世界作为其探寻的起点和基础,认为教育要植根于生活世界,发现生活世界中的问题。
[7]还有学者认为,教育现象学具有如下特征:(1)关注课堂的显性情况,更关注其隐性方面;(2)关注课堂里面的情况,更关注课堂之外学生的生活世界;(3)关注教之“学”,更关注教之“育”;(4)关注教师的技术层面,更关注教师的实践智慧,即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育机智;(5)关注现象学哲学的理论,更关注现象学方法在教育中的实践。
[8]由此可见,西方的教育现象学研究早在20世纪20、30年代就兴起了,21世纪初,我国学者才纷纷涉足该研究领域,并进行了相应的探索,主要探讨了教育现象学的理论基础、历史发展及理论内涵。
其中,宁虹教授及其学生、高伟教授等人围绕这一问题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在该研究中做了开拓性的工作。
②他们尝试从现象学哲学的视角重新理解教育,确立一种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教育现象学理论范式,构建一种相对独立的新型的教育学知识体系。
(二)从方法论出发,探讨如何用现象学的方法“做”教育研究,推动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型现象学作为方法对当代教育研究也具有重要影响。
以现象学方法来探讨教育问题,以现象学精神来“做”教育研究,由此推动了当代教育研究从探寻普适性规律的理论研究范式向寻求具体情境意义的实践研究范式的转变。
为此,有学者将教育现象学也称之为“实践的现象学”或“实践教育现象学”。
在这一领域,研究者们致力于探讨如下问题:作为方法的现象学给教育研究带来怎样的影响?具有强烈实践取向的教育现象学应该做些什么,以及如何来做?我们应该如何按教育现象学的方式从事教育与教育研究呢?我们如何以一颗好奇心来保持对生活体验的关注呢?1.哲学方法论的探讨。
现象学作为方法引入教育研究,确立了教育现象学这样一种新的研究视域,提供了一种新的“看”教育的方式和路径。
有学者指出,现象学是以“入世”的精神,在看、思和言中“参与”、“创造”、“改变”实事为底蕴的,这与始终面向(教育的)实事且以“行动”为底蕴的教育学不谋而合,教育哲学本质上永远是一种行动哲学和有关实事的哲学。
现象学对于教育研究的启发在于,“学会看”,学会以现象学的态度和精神来进行教育研究。
[9]有学者指出,教育现象学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都有别于传统的教育研究。
教育现象学以具体情境中的生活体验为研究起点,赋予生命体验以本体论地位;教育现象学努力克服传统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客观认识论,突出一种实践的认识论,即强调教育及其研究不可脱离情感意向、他人意识以及对践行的追求;在方法论上,教育现象学强调在反思生活体验的基础上,直接把握现象的本质。
[10]还有学者认为,现象学还原是胡塞尔建立现象学本体论的一种基本方法,它包含意识还原、本质还原、先验还原,反思是现象学还原的一种基本途径。
把现象学还原的方法引入教育领域,将使教育学研究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研究目的上呈现出新的面貌。
[11]2.研究方法的理论阐述。
教育现象学研究也称为生活体验研究,是一种致力于探索出理解自我及他人生活体验的方法。
马克思·范梅南在《生活体验研究———人文视野中的教育学》一书中把教育现象学研究定位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写作的解释现象学的方法,并对该研究方法的内涵、特征、主要环节及基本条件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他认为,教育现象学研究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教育现象学研究是对生活体验的研究;第二,教育现象学研究是对引起人们注意的现象的解释;第三,教育现象学研究是对本质的研究;第四,教育现象学研究是对我们生活经验的意义的描述;第五,教育现象学研究是对现象的人文科学研究;第六,教育现象学研究是一种周全反思的积极实践;第七,教育现象学研究是一种对人类生存意义的探寻;第八,教育现象学研究是一种诗化活动,是对初始经验的思考,是对最初体验的描述。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教育现象学研究是建立在六种研究活动的基础之上:第一,转向对一个深深吸引我们并使我们与世界相联系的现象的关注;第二,调查我们真实经历过的经验而不是我们所抽象的经验;第三,反思揭示现象特点的根本主题;第四,通过写作和改写的艺术方式来描述这一现象;第五,保持与这一现象的强烈而有目的的教育学关系;第六,通过考虑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来协调整个研究。
[12]3.研究步骤的实践关照。
在借鉴西方教育现象学思想的基础之上,国内学者归纳和探讨了教育现象学研究的具体实施步骤。
有学者提出,教育现象学研究的步骤包括:(1)选择研究问题;(2)体验收集;(3)阅读体验描述;(4)提炼基本要素;(5)列出独特要素;(6)提炼主题;(7)开展联想变动———得出本质意义。
在开展上述研究步骤中,研究者要遵循以下几点:悬置、开放、保持兴趣和好奇。
[13]有学者提出,教育现象学没有统一、具体的方法,只有一些可供参考的“做”现象学的依据,比如:(1)生活化的选题;(2)对话式的访谈;(3)描述性的写作;(4)现象学式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