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振荡教案

合集下载

电磁振荡试讲教案模板及范文

电磁振荡试讲教案模板及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电磁振荡的概念、振荡电路的基本组成及振荡原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振荡电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电磁振荡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电磁振荡的概念、振荡电路的基本组成及振荡原理。

2. 教学难点:振荡电路的振荡原理及振荡频率的计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电磁感应的相关知识,进而引入电磁振荡的概念。

2. 电磁振荡的概念解释电磁振荡的定义,并举例说明。

3. 振荡电路的基本组成介绍振荡电路的基本组成,包括振荡回路、谐振电容、谐振电感等。

4. 振荡原理讲解振荡电路的振荡原理,包括电场能和磁场能的相互转化。

5. 振荡频率的计算推导振荡频率的计算公式,并举例说明。

6. 实验演示进行电磁振荡实验,观察振荡现象,验证振荡原理。

7. 学生讨论分组讨论,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电磁振荡的特点。

8.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应用,分析电磁振荡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

9.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电磁振荡的概念、振荡电路的组成及振荡原理。

10.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电磁振荡的概念、振荡电路的基本组成及振荡原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振荡电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电磁振荡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电磁振荡的概念、振荡电路的基本组成及振荡原理。

2. 教学难点:振荡电路的振荡原理及振荡频率的计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电磁感应的相关知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概念——电磁振荡。

2. 电磁振荡的概念师:电磁振荡是指电路中电场能和磁场能相互转化的现象。

下面我们来举例说明。

3. 振荡电路的基本组成师:振荡电路的基本组成包括振荡回路、谐振电容、谐振电感等。

1. 电磁振荡-教科版选修3-4教案

1. 电磁振荡-教科版选修3-4教案

1. 电磁振荡-教科版选修3-4教案教学内容1.电磁振荡的概念与特点2.电磁波的基本特性3.电磁波与光的关系4.电磁波和无线电通讯的应用教学目标1.掌握电磁振荡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了解电磁波的基本特性和与光的关系3.理解电磁波和无线电通讯的应用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1.电磁振荡的概念和特点2.电磁波与光的关系3.电磁波和无线电通讯的应用教学方法1.讲授法2.案例法3.实验探究法教学过程第一节电磁振荡的概念与特点1.讲解电磁振荡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介绍电路振荡器的工作原理2.案例分析:手机震动的原理及应用3.实验探究: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 LC 电路振荡器,观察振荡现象并记录相应数据第二节电磁波的基本特性1.讲解电磁波的基本特性,如速度、频率、波长等2.案例分析:广播电台的发射与接收原理及应用3.实验探究:学生利用频率计实验测量电磁波的频率和波长,并计算出其速度第三节电磁波与光的关系1.讲解电磁波和光的共同特性,如反射、折射、干涉和衍射等2.案例分析: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及应用3.实验探究:学生利用光栅实验观察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并分析其原理和应用第四节电磁波和无线电通讯的应用1.讲解电磁波在无线电通讯中的应用,如广播、电视、移动通讯等2.案例分析:手机通讯、卫星通讯等现代通讯技术的应用3.实验探究:学生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无线电收发机,体验无线电通讯的奥妙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回顾电磁振荡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确认电磁波和光的关系,以及其在无线电通讯中的应用3.布置课后实验报告和阅读相关的科普读物或新闻报道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2.实验报告和作业成绩3.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的能力。

高中物理电磁振荡问题教案

高中物理电磁振荡问题教案

高中物理电磁振荡问题教案
教学内容:电磁振荡
教学目标:
1. 理解电磁振荡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2. 掌握电磁振荡的公式和计算方法;
3. 能够应用电磁振荡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电磁振荡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电磁场和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老师引导学生回顾电磁场和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讲解电磁振荡的概念和特点。

2. 提出问题:为什么电磁振荡是重要的物理现象?
二、讲解电磁振荡的原理和公式
1. 讲解电磁振荡的基本原理,包括电容器、电感线圈和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2. 推导电磁振荡的公式:T=2π√(L/C),其中T为振动周期,L为电感,C为电容。

3. 通过实例分析,演示电磁振荡的计算方法。

三、实例演练
1. 给出一个电容为0.1F、电感为0.2H的电路,求其振动周期。

2. 学生自行计算,并与同桌讨论,最后老师进行详细讲解和解析。

四、课堂小结
1. 老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电磁振荡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2. 学生提出疑问和问题,老师进行解答和引导。

五、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堂作业:计算电磁振荡的周期。

2. 阅读相关教材,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效果评估:
1.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电磁振荡的概念和原理;
2. 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电磁振荡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

电磁振荡教案

电磁振荡教案

电磁振荡教案教案:电磁振荡教学目标:1.了解电磁振荡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电磁振荡的数学描述和公式;3.理解电磁振荡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一、电磁振荡的概念和特点1.电磁振荡的定义;2.电磁振荡的特点。

二、电磁振荡的数学描述和公式1.电磁振荡的数学模型和方程;2.电磁振荡的周期和频率;3.电磁振荡的幅度和相位。

三、电磁振荡的应用1.电磁振荡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2.电磁振荡在电磁感应中的应用;3.电磁振荡在光学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电磁振荡的概念和特点1.引入:通过示意图和实际例子简单介绍电磁振荡的概念,如调频收音机的振荡电路。

2.定义:让学生理解电磁振荡是指电磁场能量在振荡电路中的周期性变化。

3.特点:分析电磁振荡的特点,如周期性、振幅、频率等。

二、电磁振荡的数学描述和公式1.数学模型:介绍电磁振荡的数学描述和模型,如LC振荡电路。

2.方程:介绍电磁振荡的基本方程,如电压和电流的线性关系。

3.周期和频率:讲解电磁振荡的周期和频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4.幅度和相位:解释电磁振荡的幅度和相位的概念和意义。

三、电磁振荡的应用1.无线通信:介绍电磁振荡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如手机和无线电的原理。

2.电磁感应:讲解电磁振荡在电磁感应中的应用,如变压器和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3.光学:介绍电磁振荡在光学中的应用,如激光和光纤通信的原理。

教学方法与手段:1.探究式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例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2.讲解与演示相结合:通过讲解概念和公式,结合实际示例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3.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活动,促进合作和交流。

教学评价与反馈:1.练习与应用:布置相关习题和实验,检查学生对电磁振荡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提问与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检查学生对电磁振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反馈与总结: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总结课堂重点和难点。

教学资源和学生活动:1.多媒体教学资源:投影仪、电脑、PPT等;2.学生活动:观察实例、提问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练习和实验。

4-1 电磁振荡 教案

4-1 电磁振荡 教案

4.1电磁振荡〖教材分析〗本节课程是本章的重难点内容,要理解好振荡电路的产生过程为下面的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做铺垫。

本节课要知道在电磁振荡过程中回路中的由流变化规律及申量变化规律,要知道在整个振荡周期内,能量的转化过程,为进一步认识由磁波的产生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物理观念∶理解电磁振荡的概念,体会物理观念产生的过程。

科学思维∶通过振荡电路的分析,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科学探究:培养学生实验探求知识的意识,增强求知欲望。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结合生活中各种相应现象及常识,理解电磁振荡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

认识到物理学是基于人类有意识的探索而形成的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与解释。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振荡电路中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教学难点:振荡电路的变化过程中电流、电量、能量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音叉,一盆水等。

〖教学过程〗图片展示:旅行者一号和拍摄的地球图片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能够接收到200亿千米之外旅行者1号发来的信息。

电磁波的发现和使用带来了通信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开阔了我们的视野。

一、新课引入水波是由机械振动形成的。

一颗石子投入水面会激起一阵涟漪,但是要形成持续的水波,则需要不断地击打水面。

电视、广播接收的是电磁波,要产生持续的电磁波,需要持续变化的电流。

怎样才能产生这样的电流呢?演示实验:用小锤敲打音叉,然后放入水中。

播放动图:不断击打的水面。

要产生持续变化的电流由两种一种是交流发电机,和电容器的充放电的过程。

我们现在用电容器来产生持续变化的电流。

二、新课教学演示:观察振荡电路中电压的波形把线圈、电容器、电源和单刀双掷开关按照图甲连成电路。

把电压传感器(或示波器)的两端连在电容器的两个极板上。

先把开关置于电源一侧,为电容器充电;稍后再把开关置于线圈一侧,使电容器通过线圈放电。

观察电脑显器显示的电压波形。

(一)电磁振荡的产生1.概念在前面的实验中电路的电压发生周期性的变化,电流也发生周期性的变化。

电磁振荡试讲教案模板及范文

电磁振荡试讲教案模板及范文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学目标:1. 理解电磁振荡的概念和基本特性。

2. 掌握LC振荡电路的构成和振荡过程。

3. 理解电磁振荡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电磁振荡的概念和基本特性。

2. LC振荡电路的构成和振荡过程。

教学难点:1. 电磁振荡的产生条件。

2. LC振荡电路的振荡频率。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电磁振荡实验装置3. 演示文稿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提问学生,引导学生回顾电磁感应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出电磁振荡的概念,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新课讲授1. 电磁振荡的概念和基本特性(1)电磁振荡是指电路中的电荷和电流在电磁场的作用下,不断地产生和消失,形成周期性的变化过程。

(2)电磁振荡具有周期性、能量转换和频率等基本特性。

2. LC振荡电路的构成和振荡过程(1)LC振荡电路由电感L、电容C和电阻R组成。

(2)振荡过程:当电路中充电到一定程度时,电容C放电,电流通过电感L,电感L产生自感电动势,阻碍电流的变化,使电流逐渐减小。

当电流减小到一定程度时,电容C开始充电,电感L放电,电流逐渐增大。

如此循环,形成振荡过程。

三、实验演示1. 通过实验装置演示LC振荡电路的振荡过程。

2. 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电磁振荡的产生条件和振荡频率。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电磁振荡的概念、基本特性和LC振荡电路的构成。

2. 强调电磁振荡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查阅资料,了解电磁振荡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演示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了电磁振荡的概念、基本特性和LC振荡电路的构成。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同时,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中物理电磁振荡的教案

高中物理电磁振荡的教案

高中物理电磁振荡的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电磁振荡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掌握电磁场中振荡的数学描述。

3. 能够应用Maxwell方程组解决电磁场中的振荡问题。

教学重点:
1. 电磁振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电磁场中的振荡数学描述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1. 能够灵活运用Maxwell方程组解决电磁场中的振荡问题。

教学准备:
1. 课件、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2. 相关实验器材。

教学流程:
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电磁场中发生的振荡现象,引出电磁振荡的概念。

2. 讲解:介绍电磁振荡的基本原理和性质,以及其在电磁场中的表现。

3. 演示:通过实验演示电磁场中的振荡现象,加深学生对电磁振荡的理解。

4. 计算:通过具体实例,讲解电磁场中振荡的数学描述和解决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计算练习。

5. 应用:引导学生通过Maxwell方程组解决电磁场中的振荡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6.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教学延伸:
1. 探究电磁场中的不同振荡模式。

2. 研究电磁振荡在无线通信等领域的应用。

教学反馈:
1. 设计相关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电磁振荡的掌握情况。

2. 留作业,督促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资源:
1. 教材资料。

2. 相关实验仪器。

3. 网络资源、教学软件等。

电磁振荡的教案示例

电磁振荡的教案示例

电磁振荡的教案示例章节一:电磁振荡的概念与原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磁振荡的定义和特点。

2. 让学生掌握电磁振荡的产生原理。

3. 让学生理解电磁振荡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电磁振荡的定义:电磁振荡是指电场和磁场交替变化,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周期性波动现象。

2. 电磁振荡的特点:电磁振荡具有周期性、稳定性、能量传递等特点。

3. 电磁振荡的产生原理:电磁振荡是由电荷的运动产生的,电荷在导体中做周期性的运动,形成变化的电场和磁场。

4. 电磁振荡的实际应用:电磁振荡在通信、雷达、医疗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电磁波的图像,了解电磁振荡的特点。

2.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电磁振荡的产生过程。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电磁振荡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并分享给全班同学。

章节二:电磁振荡的数学描述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电磁振荡的数学表达式。

2. 让学生了解电磁振荡的频率和波长之间的关系。

3. 让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方法分析电磁振荡的特性。

教学内容:1. 电磁振荡的数学表达式:电磁振荡可以用正弦或余弦函数来描述,表达式为E = Emsin(ωt+φ)或E = Emcos(ωt+φ),其中E为电场强度,Em为振幅,ω为角频率,t为时间,φ为相位角。

2. 频率和波长之间的关系:频率f和波长λ之间的关系为c = fλ,其中c为光速。

3. 分析电磁振荡的特性:通过数学方法可以分析电磁振荡的振幅、频率、相位等特性。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数学公式,理解电磁振荡的数学表达式。

2. 让学生通过计算实例,了解频率和波长之间的关系。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给定的电磁振荡特性,并分享给全班同学。

章节三:电磁振荡的测量与观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磁振荡的测量方法。

2. 让学生掌握电磁振荡的观测技巧。

3. 让学生能够使用仪器仪表进行电磁振荡的测量和观测。

教学内容:1. 电磁振荡的测量方法:电磁振荡可以通过示波器、频率计、功率计等仪器仪表进行测量。

电磁振荡·教案

电磁振荡·教案

电磁振荡•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LC回路中产生振荡电流的过程.了解电容器的充电、放电作用及电感阻碍电流变化的作用.2.会分析振荡电流变化过程中,电场能和磁场能的相互转化的规律,并会分析振荡电流在一个周期变化过程中,电容器上电荷的变化情况及电感线圈中电流的大小和方向的变化情况.3.知道阻尼振荡和无阻尼振荡的区别,以及振幅减小的原因.4.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电磁振荡等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类比推理能力,以及理解和概括能力.二、重点、难点分析1.先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总结得到几个基本概念:振荡电路,振荡电流,电磁振荡现象等.这部分知识,基本概念很抽象,研究对象多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磁场及其运动,理解起来也较为困难,所以做好演示实验是关键,再辅以类比推理和生动的比喻、描述,能增强可接受性.2. LC回路产生电磁振荡是本章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电磁振荡产生的物理过程较为抽象,所以重点应放在电路中电场能和磁场能的相互转化上;分析指出何时电场能转化为磁场能,何时磁场能转化为电场能;何时电场能最大,何时磁场能最大.与之对应的也要指出电路里电流何时最大,何时为零.其次还要明确电场能和磁场能相互转化的条件是电感线圈的自感电动势的作用和电容器的充放电作用.为了增强可理解性,此处可借助于单摆或弹簧振子的简谐振动,来类比、形容电磁振荡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情况.三、教具1. LC振荡电路演示仪(含晶体管振荡器)等.2.大屏幕示波器(用于观察振荡电流的波形).3.如有条件,可用计算机和彩显,使用三维动画软件,模拟LC电路中的振荡过程.四、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无线电广播、电视、人造卫星、导弹、宇宙飞船等,传递信息和跟地面的联系都要利用电磁波.现代社会的各个部门,几乎都离不开“电磁波”可以说“电” 作为现代文明的标志,“电磁波”就是现代文明的神经中枢,或者叫现代化的代名词.那么,电磁波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的?就要从电磁振荡开始学习.(二)主要教学过程设计1.电磁振荡.。

电磁振荡高中物理讲解教案

电磁振荡高中物理讲解教案

电磁振荡高中物理讲解教案
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电磁振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电磁场的产生和变化过程。

一、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电场和磁场的基本知识,铺设电磁振荡的基础。

二、概念解释:解释电磁振荡的概念,即在电路中,由于电容器和电感器的相互作用,电磁场和电磁波在电路中的频繁变化。

三、原理讲解:详细讲解电磁振荡的原理,包括电荷在电容器和电感器间的周期性流动,电场和磁场能量的转换和储存。

四、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具体的电磁振荡情况,例如LC振荡电路和RLC振荡电路,让学生了解不同电路参数对电磁振荡的影响。

五、案例练习:提供一些电磁振荡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电磁振荡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七、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电磁振荡的知识,加深对电磁学的理解。

八、反馈与评价: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意见,评价学生对电磁振荡的掌握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通过以上教学安排,相信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电磁振荡的概念和原理,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电磁振荡-教科版选修3-4教案

1.电磁振荡-教科版选修3-4教案

1. 电磁振荡-教科版选修3-4教案一、知识要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电磁振荡。

电磁振荡即指电磁场中电荷或电流在某一特定条件下周期性变化的现象。

在这个过程中,能量会从电磁场储存的状态向负载或周围环境传输。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要点包括:1.电磁振荡的基本概念及分类;2.电磁振荡的物理现象、特征和基本规律;3.电磁振荡的应用。

二、教学步骤1. 导入新知识引导学生了解电磁振荡的实际应用,如无线电收发、电声换能器、频率标准等,让学生认识到电磁振荡的重要性。

2. 知识点讲解核心知识点1:电磁场的振荡1.振荡的概念振荡是指一个物理量在某一时刻呈现一定数值,而后在另一个时刻降至零点,然后又轮换到原来的值,如此循环往复。

2.电磁场的振荡电磁场的振荡是指电磁场中电荷或电流在某一特定条件下周期性变化的现象,如无线电波的发射和接收就是利用了电磁场的振荡。

核心知识点2:电磁振荡的特征1.振荡的频率电磁振荡的频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电磁场中电荷或电流周期性变化的次数,用赫兹(Hz)表示,常见的有50Hz和60Hz。

2.振荡的周期电磁振荡的周期是电磁场中电荷或电流所需要的时间完成一次完整的周期性变化,一般用秒表示。

核心知识点3:电磁振荡的应用1.无线电无线电是利用电磁场的振荡进行信息的传输,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如广播电视、航空交通、卫星通信等。

2.医学应用如磁共振成像、电子生物学等应用,广泛用于临床诊断,对火灾、事故等也起到重要的救援作用。

3. 练习与讲解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当讲完每一个知识点后,教师会进行相关的练习,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同时又可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和疑惑。

4. 总结和归纳讲完本节课的内容后,教师会进行适当的总结和归纳,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体概念和理解。

同时,教师会询问学生对本节课讲解的问题和疑惑,并进行解答和澄清。

三、课堂实践为了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后自行完成实验,如利用振荡器实现电磁振荡的实验,在课堂上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讲述。

《电磁振荡》参考教案

《电磁振荡》参考教案

§电磁振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LC回路中产生振荡电流的过程掌握分析电磁振荡过程及变化的规律。

知道阻尼振荡和无阻尼振荡的区别2、过程与方法:了解物理过程的一般推理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动态和暂态的辨证关系【重点难点】1、重点:对振荡电路,振荡电流基本概念的理解和电磁振荡现象的认识电场能和磁场能的转化过程2、难点:LC回路产生电磁振荡是本章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

【授课内容】引入新课电磁振荡演示实验,简介仪器,电磁振荡示教板,电感L,电容C,另附晶体管振荡器,市售40V干电池,演示操作,先用40V电源给电容C充电,再将开关S拨到G端。

[提出问题]将会发生什么现象它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见课本图示,参照此图认真阅读课本关于电磁振荡的叙述,以便在头脑中建立起形象的电磁振荡的物理图象。

进行新课一、电磁振荡现象概念总结1、像这样产生的大小和方向交替变化的电流,叫做振荡电流,能产生振荡电流的电路,叫振荡电路,上面的LC回路叫LC振荡电路。

2、再将振荡电流信号取出接在示波器上观察波形,就会发现,LC回路里产生的振荡电流跟正弦式电流一样,也是按正弦规律变化的。

指出振荡电流实质上就是前边学过的交流电,它也是按正弦规律变化的。

二、电磁振荡的产生过程可结合投影幻灯,启发思考进行分析讲解①给电容充电,如图所示,电容器中储存一定的电场能E电②电容C放电,如图所示,电场能转化为磁场能C上带电量,电场能电压逐渐减小降低,电路中的电流、磁场能则逐渐增大,请同学们想一下这样转化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是“逐渐”的随后指出这是由于电容器的放电作用两极板上正、负电荷的吸引作用和电感L中电流变化时产生的自感电动势的“阻碍”作用所至,当C放电完了时,如图所示电场能为0,0=0,U=0,磁场能达到最大与之对应的振荡电流也达到最大Im.③反向充电过程,如图所示,是磁场能转化为电场能的过程,C放电完了时,由于L的自感作用,电路中移动的电荷不能立即停止运动,仍保持原方向流动,C反向充电,同理则有i减小,ε磁减小,而ε电增大Qc,Uc也随之增大,直到ε磁i减为零,ε电Qc,Uc增为最大,如图5所示。

电磁振荡(教案)

电磁振荡(教案)

【例1】一个 LC 振荡电路,在如图所 示的过程中,判断正确的是: A、电流强度在减小
B、电流强度在增大 C、电场能在转化为磁场能
-
D、磁场能在转化为电场能
+ i
【例2】LC振荡电路中电容器极板上电量 q 随时间t变化的图线如图,由图可知:
A、在t1时刻电路中的磁场能最小
B、从t1到t2,电路中的电流值不断变小
L
C
(1)两个物理过程:
放电过程:电场( ) 磁场(i ) q 充电过程:磁场( ) 电场(q ) i (2)、两个特殊状态:
q 充电完毕状态: max , i 0 i 放电完毕状态: max , q 0
2、电磁振荡的变化规律:
(1)总能量守恒=电场能+磁场能=恒量 (2)电场能与磁场能交替转化
周期性变化
充 i q 电
q0
imax
i C
放电
qmax ++
__
q i
i0
在振荡电路产生振荡电流的过程中, 电容器极板上的电荷q、通过线圈的电 流i,电场强度E和磁感应强度B都发生 周期性的变化,这种现象叫电磁振荡。 说明:电磁波是由电磁振荡产生的.
1、电磁振荡的特点:对称性和周期性
电场能 放电 q i 充电 i q 同 步 磁感应强度B 变 电路中电流i 化 磁场能
同 步 变 化
电容器带电量q 电容器电压u 电场强度E
步调相反
三、阻尼振荡和无阻尼振荡 1.无阻尼振荡: 振荡电流的振幅保持不 变,即作等幅振荡。
2.阻尼振荡: 振荡电流的振幅逐渐变 小,即作减幅振荡。
C、从t2到t3,电容器不断充电
D、在t4时刻电容器的电场能最小qo Nhomakorabeat1

2电磁振荡-人教版选修3-4教案

2电磁振荡-人教版选修3-4教案

电磁振荡-人教版选修3-4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会了解电磁振荡的基本概念、产生机理、以及应用,进而加深对电磁学知识的理解。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灵活应用掌握的知识。

3.提高学生对实验室操作的安全意识,培养学生独立进行实验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电磁振荡的基本概念、产生机理、以及应用。

2.学习电磁振荡的实验操作方法和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三、教学内容1.电磁振荡的基本概念–电磁振荡的概念–电磁振荡的自由振荡和受迫振荡2.电磁振荡的产生机理–感应电动势的产生机理–电磁感应实验3.电磁振荡的应用–电磁场中的质点运动规律–电磁波的基本性质4.实验操作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线路连接图设计–实验步骤–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四、教学方法1.讲授理论知识,解答学生疑问。

2.进行显微操作,让学生学习实验操作方法。

3.让学生自主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4.展示实验结果,让学生分析实验数据。

五、教学评价1.学生在实验中是否能够掌握电磁振荡的操作方法。

2.学生是否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在实验中解决问题。

3.学生是否能够理解电磁振荡的基本概念、产生机理、以及应用。

4.学生是否能够完成实验操作,并且对实验数据进行合理的处理和分析。

六、教学步骤1. 电磁振荡的基本概念1.讲解电磁振荡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电磁振荡的特点和基本规律。

2.讲解电磁振荡的自由振荡和受迫振荡,解释振幅、振动频率、周期和角频率的意义。

3.通过例子进行解释,让学生深入理解电磁振荡的基本概念。

2. 电磁振荡的产生机理1.讲解感应电动势的产生机理,引导学生理解感应电动势的概念和本质。

2.进行电磁感应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感应电动势的产生过程。

3.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解释感应电动势的产生原因。

3. 电磁振荡的应用1.讲解电磁场中的质点运动规律,引导学生理解电磁场中质点的受力和运动轨迹。

2.讲解电磁波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理解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机理。

电磁振荡-粤教版选修3-4教案

电磁振荡-粤教版选修3-4教案

电磁振荡-粤教版选修3-4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电磁振荡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理解电磁振荡的物理意义和应用;3.掌握计算电磁振荡的频率和周期的方法;4.学会通过实验验证电磁振荡的存在。

二、教学重点1.电磁振荡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计算电磁振荡的频率和周期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电磁振荡的物理意义和应用;2.通过实验验证电磁振荡的存在。

四、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教师向学生介绍电磁振荡的背景和相关应用领域,例如无线电通讯、医学成像和雷达探测。

学生理解电磁振荡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Step 2 讲解理论知识1.电磁振荡的定义:在电路中电荷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周期性地变化,导致电场和磁场的相互作用形成电磁场,电场和磁场在空间中周期性地变化,这种周期性的变化称为电磁振荡。

2.电磁振荡的特点:周期性、振幅相等、相位差90度。

3.电磁振荡的频率和周期的计算方法。

对于一个电容器和电感线圈串联的电路,电机振荡频率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f = \\frac{1}{2\\pi \\sqrt{LC}}$,周期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T = \\frac{1}{f}$。

Step 3 实验验证电磁振荡的存在1.实验器材:电容器、电感线圈、万用表、电源;2.实验步骤:•将电容器和电感线圈串联,形成一个电路;•给电路加上电源使之充电,再切断电源;•用万用表测量电容器中电荷的变化,用示波器测量电磁振荡的波形和周期。

3.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电容器中电荷随着时间变化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证明了电磁振荡确实存在。

Step 4 总结1.电磁振荡的物理意义和应用;2.电磁振荡的特点和计算方法;3.电磁振荡的存在和验证方法。

五、作业1.通过实验,计算电路中电容器和电感线圈的电机振荡频率和周期;2.思考电磁振荡的其他应用领域,并归纳总结。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电磁振荡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理解了电磁振荡的物理意义和应用,掌握了计算电磁振荡的频率和周期的方法,学会了通过实验验证电磁振荡的存在。

电磁振荡 教案

电磁振荡 教案

电磁振荡教案教案标题:电磁振荡教学目标:1. 理解电磁振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电磁振荡的数学表达式和相关公式;3. 能够分析和解决与电磁振荡相关的问题;4.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 电磁振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电磁振荡的数学表达式和相关公式。

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和应用电磁振荡的数学表达式和公式;2. 如何进行实验观察和数据处理。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电磁振荡的相关知识、实验设备和材料;2.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实例引入电磁振荡的概念,如弹簧振子、LC振荡电路等;2. 引导学生思考电磁振荡的特点和应用领域。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电磁振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讲解电磁振荡的数学表达式和相关公式;3. 解释电磁振荡的周期、频率、振幅等概念。

三、实验演示(20分钟)1. 进行电磁振荡的实验演示,如LC振荡电路实验;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3. 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验证电磁振荡的数学表达式和公式。

四、小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电磁振荡的应用领域和实际问题;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3.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考和创意。

五、知识总结(10分钟)1. 对电磁振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数学表达式进行总结;2. 强调电磁振荡的应用领域和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电磁振荡的理解;2. 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和实践。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实例、讲解知识、实验演示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全面了解电磁振荡的概念、原理和数学表达式。

同时,通过实验演示和小组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在布置作业时,可以设计一些拓展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1. 电磁振荡-教科版选修2-1教案

1. 电磁振荡-教科版选修2-1教案

1. 电磁振荡-教科版选修2-1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电磁振荡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理解电磁振荡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3.掌握计算电磁振荡的频率、周期和波长的公式。

4.能够用示波器进行电磁振荡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

二、教学重点1.电磁振荡的特征和产生过程。

2.计算电磁振荡的频率、周期和波长的公式。

三、教学难点1.理解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掌握使用示波器分析电磁振荡实验结果的方法。

四、教学内容1.电磁振荡的概念和特征–电磁振荡的定义–电磁振荡的特征–电磁振荡的类别2.电磁振荡的产生和传播–电荷在电场中受到的力–带电体的振动–频率、周期和波长的关系3.计算电磁振荡的频率、周期和波长–频率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周期公式的推导和应用–波长公式的推导和应用4.示波器测量电磁振荡–示波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示波器的调节和使用方法–电磁振荡的波形分析五、教学方法1.讲解电磁振荡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2.播放电磁振荡实验视频,说明实验过程和结果。

3.进行电磁振荡实验,使用示波器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

4.设计电磁振荡的计算练习,检验学生掌握情况。

六、教学工具和设备1.讲解和实验使用的电磁振荡模型。

2.示波器一台,信号发生器一台,电源一台。

3.电池、导线、电容器和电阻器等元器件。

4.书本和课件。

七、教学时间安排本教案共计2课时,按照以下时间安排:1.第一节课:电磁振荡的基本概念和特征(0.5课时)、电磁振荡的产生和传播(0.5课时)。

2.第二节课:计算电磁振荡的频率、周期和波长的公式(0.5课时)、示波器测量电磁振荡(0.5课时)。

八、教学评估1.通过课堂思考题和小组讨论,检查学生对电磁振荡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设计计算练习和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3.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反馈,纠正不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电磁振荡和电磁波
§6—1电磁振荡
教学目标:
1.理解并分析L C回路产生振荡电流的过程
2.掌握电磁振荡的概念
3.了解无阻尼振荡和阻尼振荡
教学重点:
分析振荡电流的产生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振荡电流的产生过程
教具:
电容器,电感线圈,灵敏电流计,电源,导线,电键,电脑,视频投影仪,视频展示台等
教学过程:
引课:
广播电台、电视台是利用电磁波向四周发送声音和图象信号的,地面对人造卫星,洲际导弹及宇宙飞船的控制及联系都是利用的电磁波,就是手机、B P机也是利用的电磁波,那么电磁波到底是什么呢?它是怎样产生的,有什么性质以及怎样利用它来传播各种信号呢?这一章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正象机械振动能够产生机械波一样,电磁振荡能够产生电磁波。

首先我们从电磁振荡开始学习,先来观察一个实验。

讲授新课
一、电磁振荡的产生:
1.实验:介绍实验器材和电路图
由此复习:①电容器充放电。

②自感现象和自感电动势的方向和大小。

2.现象:电流表指针左右摆动。

3.分析现象:
这表明电路里产生了大小和方向都做周期性变化的电流—— 振荡电流。

能够产生振荡电流的电路叫做振荡电路。

L 和C 组成的电路,是一种简单的振荡电路,简称L C 回路。

L
问:振荡电流是直流电还是交流电?为什么?
介绍振荡电流的频率与照明交流电的频率。

照明电路:50H z
电子技术中的振荡电流:几千赫兹到几十万兆赫兹
4.分析过程:(讨论四个过程和四个状态中各量的变化情况)
②画出q、I和e自的图象。

5.电磁振荡的概念:
在振荡电路里产生振荡电流的过程中,电容器极板上的电荷,通过线圈的电流,以及跟电流和电荷相联系的磁场和电场都发生周期性变化,这种现象叫做电磁振荡。

二、阻尼振荡、无阻尼振荡(学生自学)
在电磁振荡中,如果没有能量损失,振荡应该永远持续下去,电路中振荡电流的振幅应该永远保持不变,这种振荡叫做无阻尼振荡或等幅振荡。

事实上,任何电路都有电阻,要消耗能量,还有一部分能量要辐射到周围空间中去。

这样,振荡电路的能量将逐渐损耗,振荡电流的振幅将逐渐减小,直到最后停止振荡。

这种振荡叫做阻尼振荡或减幅振荡。

如果能适时地把能量补充到振荡电路中,用来补偿电路中的能量损耗,那么在振荡电路中也可以得到无阻尼振荡。

实际工作中需要的等幅振荡是用振荡器来产生的。

三、练习:
1.在L C振荡电路中,当电容器放电完毕瞬间,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B C]
A.电容器极板间的电压等于零,磁场能开始向电场能转化;
B.电流达到最大值,线圈产生的磁场能达到最大值;
C.如果没有能量辐射损耗,这时线圈的磁场能等于电容器开始放电时电容器的电场能;
D. ※线圈中产生的自感电动势最大.
2.(96高考)L C 回路中电容两端的电压u 随时刻t 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 B C ]
A. 在时刻t 1,电路中的电流最大;
B. 在时刻t 2,电路中的磁场能最大;
C. 从时刻t 2至t 3,电路中的电场能不断增大;
D. 从时刻t 3至t 4,电容的带电量不断增大. 四、 小结:
结合板书总结 五、 作业:
见讲义
[板书设计]
o
t
一、电磁振荡产生的过程
1.实验
2.现象
3.分析现象
振荡电流:振荡电路:
4.分析过程
①表格
②图象
二、无阻尼振荡、阻尼振荡(学生自学)
说课提纲: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分析L C回路产生振荡电流的过程
2.掌握电磁振荡的概念
3.了解无阻尼振荡和阻尼振荡
二、教学重点:
分析振荡电流的产生过程
三、教学难点:
理解振荡电流的产生过程
四、教学方法:
通过提问、实验、启发学生分析并得出正确结论
五、重点、难点的突破:
由于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分析和理解振荡电流的产生过程,而能否做好实验是这节课的关键。

但由于电路中能量损失过快过大,所以本实验不易成功。

即便能够做成功,但在分析振荡电流产生的过程中的四个过程四个状态八个物理量的变化的过程中也不便分析,这是由于能量损失过快,电路不易控制。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制作了这个课件来弥补实验的不足,且有利于学生自己分析理解振荡电流产生过程,变“难点”为“趣点”。

这样使学生感到难点不难,重点突出。

六、预计反馈结果及补救措施
由于本节课比较抽象,不易理解,估计是学生一听就懂,而一做就懵。

为此,应让学生多思考多动脑,认真分析整个振荡过程中四个过程,四个状态,八个物理量的变化情况。

七、关于作业。

不求多,但求精;布置作业有梯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