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班级:小组:姓名:

学习目标

1.掌握人物通讯的文体特点,分析文章通过事例、言行表现人物的特点。

2.梳理全文内容,分析细节描写,了解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上的贡献及其精神品格。

知识链接

1.文体知识

人物通讯:是用来报道特定人物的一种新闻体裁,以写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主,以人物的新近行动为新闻,重在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

类型:

①传记式: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②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

③群像式: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新闻:广义上,发表于报刊、广播、互联网、电视上的评论与专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属于新闻之列,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时评、访谈等,其中通讯按照题材可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风貌通讯、工作通讯;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以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全文的“眼睛”,可以只有一个标题,也可以前有引标题或后有副标题。

导语:一般是开头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括。

主体:正文部分,是导语内容的具体化。阐述生动具体的新闻事实。

以上三部分

.....缺一不可

....

背景:新闻发生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

结语:作最后的总结或某些内容的补充,背景和结语有时也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新闻“六要素”[5W1H]: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件(What)、原因(Why)、结果(How)。整合成一句话即新闻的导语:某人某时在某地做了某事出现了某种结果,有何意义。

新闻文体的共同特征: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

消息与通讯的区别

2.袁隆平简介

袁隆平,汉族。1930年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1959年到1961年,国家处于三年困难时期,连续几年的自然灾害导致全国性粮食短缺。作为青年教师的袁隆平下定决心,要拼尽毕生精力,用科学来战胜饥饿。1964年他开始杂交水稻研究。1971年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1978年晋升为研究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95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的籼(xiān)型杂交水稻研究获我国迄今唯一特等发明奖;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袁隆平“功勋科学家”称号;袁隆平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和世界粮食基金会“2004年世界粮食奖”等9项国际奖励,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国际上甚至把杂交水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2001年袁隆平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3.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设立于2000年,是国家科学技术奖中的最高等级,授予为当代科学技术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该奖每年评选一次,每次授予不超过两名,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荣誉证书、奖章和800万元奖金。

课前学习

1.结合创新设计预习部分,整理本文中出现的成语,并积累在笔记本上。

2.一篇好的通讯要让人物鲜活的立起来,一定要把人物放在事件中进行描写,请同学们预习课文,按照时间顺序概括作者写了哪些事,看看谁能找全。

①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②1961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株”。

③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④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⑤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⑥袁隆平的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课堂探究

1.要把人写活了,还得运用细节描写凸显人物个性,本文中就出现了非常传神的细节描写,下面是几段课文节选的细节描写,请圈出能体现人物性格特征的细节词,并结合文段所在的小标题分析分别体现了袁隆平先生怎样的性格特征。

(1)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下课铃声响过之后,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连裤腿都没挽,就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他返回试验田对那些出现分离的稻株进行研究,高的、矮的、早熟、迟熟……一一做了详尽记录。经过反复统计计算,袁隆平证明,这次发现完全符合孟德尔的分离规律。

分析:“拍去”、“掖着”、“匆匆来到”等动作的描写突出袁隆平对水稻研究的痴迷;“屏气静神”“欣喜”等神态的描写,“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的心理描写突出在科研成果取得巨大进展时的惊喜,“抚摸”写出他发现这株与众不同的稻穗时视若珍宝的心情;“一一做了详尽记录”的记叙突出袁隆平对待工作的严谨细致,又结合前文情节,可看出他的敢于创新的科研精神。细节描写突出袁隆平工作之认真细心,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苟。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平凡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实践。

(2)1964年7月5日,“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6天了。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棵雄花花蕊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

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分析:通过袁隆平的目光(突然停留)、行动(马上标记)、心情(欣喜异常)三个细节,就把袁隆平作为一个优秀科学家难能可贵的创新品质形象而具体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了。

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拓展延伸:像这样的细节描写本文中还有很多,作者把对象放在情节中表现,在写作中通过细节描写细腻的刻画人物形象,找找看,还有哪些细节描写,在文本中勾画,然后分享给大家。

2.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是:(1)围绕主题选取典型事件,(2)小标题清晰明白、结构统一,

通过事件、精神品质和小标题梳理,大家是否发现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亮点?

(1)“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可选的事例很多,但是作者围绕主题,选取可以突出人物个性的事例,选材精,不庞杂。同时大量的细节描写,突出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身上的精神品质。

(2)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工作态度、方法;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学术精神、品格;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道德操守、准则;饥饿的威胁在退却——个人理想、志向。

小标题体现布局谋篇的精细,小标题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组织材料,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3)表达方式上,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本文采用了倒叙的手法,从2001年春节的第二天写起(几天后他就要赴京领取国家最高科技奖),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发起了挑战):发现特异稻(欣喜)→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试种特异稻(失望)→分析研究(自信)→发现真理(收获),并在记叙的同事不断地穿插议论。

课堂小结

主旨归纳: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