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下册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一、教学内容分析1. 单元主题部编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六单元的主题是“地球的演变”。
该主题旨在让学生了解地球从形成至今所经历的各种变化,掌握地质变迁的基本知识。
2. 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 描述地球的形成过程;- 理解地球演变的原因及特点;- 掌握地质变迁的基本知识;- 培养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3. 教学内容本单元共包含3个课时,分别是:- 第1课时:地球的形成- 第2课时:地球的演变- 第3课时:地质变迁二、学情分析1. 学生已有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地球的基本知识,如地球的结构、地球的运动等。
此外,学生还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 学生需求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时,需要进一步拓展对地球演变过程的认识,了解地质变迁的原因及特点。
同时,学生需要提高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三、教学策略1. 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等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增强学生对地球演变过程的理解;- 组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地质变迁的实例。
2. 教学环节-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对地球演变的好奇心;- 新课导入:介绍地球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地球演变的原因及特点;- 实例分析:分析地质变迁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地质变迁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提高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学生对地球形成过程的掌握程度;- 学生对地球演变原因及特点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地质变迁实例的分析能力;- 学生观察、分析、总结能力的提升。
五、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地球模型;- 地质变迁实例图片;- 相关练习题。
六、教学时间本单元共需3个课时。
七、教学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结合实际生活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变过程;- 组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地质变迁的实例。
部编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目标本次集体备课的目标是为了帮助五年级学生在科学下册第五单元中达到以下研究目标:1. 理解植物的生长需要光线、水和土壤等条件。
2. 了解不同植物在不同条件下的适应性。
3. 学会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
4.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内容1. 植物的生长条件:- 光线:植物需要充足的阳光才能进行光合作用,提供能量。
- 水:植物通过根吸水,供给养分,维持生命活动。
- 土壤:植物从土壤中吸取养分和水分,根据不同的植物种类对土壤要求有所不同。
2. 植物的适应性:- 不同植物对光照、水分和土壤要求有所不同,根据这些要求植物分布在不同的地区。
- 植物的适应性使其能够在各种条件下生存和繁衍。
3. 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 学生们将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记录植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变化。
- 可以观察植物的根、茎、叶片等部分的生长变化,并进行记录和比较。
4. 动手实践活动:- 学生们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一些相关的实验,如在不同条件下培养植物、比较植物的生长情况等。
- 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植物的生长需要和适应性。
教学策略1. 提供具体的实例和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植物的生长条件和适应性。
2. 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3. 鼓励学生进行动手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4. 进行小组合作研究,让学生彼此交流和分享观察和实验结果。
总结通过本次集体备课,我们将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植物的生长需要和适应性,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能力。
这将有助于学生在科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也为学生今后对植物和生态问题的理解打下基础。
部编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一、课程目标本单元通过研究天空中的天体,使学生了解太阳、地球、月亮之间的关系,初步了解天体运行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和探索能力,激发对宇宙的好奇心,并树立环保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研究太阳、地球、月亮的基本特征和相互关系。
2. 探索天体运行的基本规律。
3. 了解宇宙中的其他天体。
三、教学重点1.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太阳、地球、月亮的基本特征和相互关系。
2. 学生初步认识天体运行的基本规律。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学生观察太阳、地球、月亮的形状、颜色和特征,进行比较分析。
2. 实验法: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感受地球绕太阳公转、月亮绕地球运动的规律。
3. 演示法:利用多媒体等教具,向学生展示宇宙中的其他天体。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观察夜晚的星空,让学生感受宇宙的神秘和美丽。
2. 研究太阳的特征:学生观察太阳的形状、颜色,了解太阳的能量来源和作用。
3. 研究地球的特征: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颜色,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4. 研究月亮的特征:学生观察月亮的形状、颜色,了解月亮的自转和绕地球运动。
5. 实验探究:进行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感受地球绕太阳公转、月亮绕地球运动的规律。
6. 演示宇宙中的其他天体: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了解宇宙中的其他天体。
7. 小结归纳: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归纳,梳理理解。
8. 练巩固:进行相关练,巩固所学知识。
9.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宇宙的奥秘,激发兴趣。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对太阳、地球、月亮的观察和实验的参与度。
2. 综合考核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练题、实验报告等。
3. 学生对宇宙科学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以上是《部编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的教学文档,希望对您有帮助。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和掌握地球的运动方式:自转和公转。
2. 了解自转和公转对人类和自然界的影响。
3. 掌握地球自转引起的现象,如春分、秋分、白天黑夜交替等。
4. 掌握地球公转引起的现象,如四季变化。
二、教学内容1. 自转与公转的概念及相关知识。
2. 自转引起的现象及其解释。
3. 公转引起的现象及其解释。
三、教学重点1. 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运动方式和规律。
2. 理解和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现象。
四、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提问和示意图引起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现象。
3. 示范法:通过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实际现象,让学生亲自观察和实践,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2. 概念讲解: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其运动方式。
3. 现象解释:解释地球自转引起的现象,如春分、秋分、白天黑夜交替等;解释地球公转引起的现象,如四季变化等。
4.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来加深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理解。
5. 练巩固:组织学生对概念和现象进行相关练,加深记忆和理解。
6. 总结归纳: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对人类和自然界的影响。
六、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和理解情况。
2. 组织小组讨论,相互评价和交流研究情况。
3. 给予学生练题和小测验,考察他们对地球运动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相关内容。
2. 示意图、实物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
3. 预先准备好的案例和练题。
八、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进一步了解地球运动的具体现象和规律。
2. 拓展课外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其他行星的运动方式和引起的现象,加深对宇宙的认识。
---以上为部编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的大纲,具体内容和教学细节请根据实际情况和教材进行调整和安排。
五年级科学下册集体备课
塘沟中心小学集体备课记录
时间
2016.02.21
地点
办公室6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3)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4)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教学难点
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每课
教学
重点
难点
第一课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第二课
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第三课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第四课
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研究
科学概念: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第二课
科学概念:
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年级
五年级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精选.pdf
金阳街道学区集体备课————五年级科学下册
点了?(分组讨论估计的方法。) 3、汇报、交流估计方法。 4、要准确地知道现在的时间,该怎么办?(看钟
表) 5、请看看钟表,现在几点了?你们小组谁估计的
最接近? 三、 1 分钟有多长? 1、师出示大时钟,结合叙述:教材 P50 黑底部分
文字。 2、体验一分钟有多长? A、集体闭上眼睛,体验一分钟,师看时间。 B、你们还可以找哪些活动,来体验一分钟?小组
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理解重复进行实验的价值;感受探究计
时工具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动手制作一个单摆并观察和测量单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
的次数。 【教学难点】 通过观测理解摆的等时性。
课前准备: 摆钟一个或摆钟的录象、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铁架
台、棉线、镙帽等。
教学过 程
我的修改
(二次备课)
金阳街道学区集体备课————五年级科学下册
四、延伸: 在同样的瓶子里装水, 如果水是一滴一滴地往下 漏,漏完 100 毫升水,所需要的时间将怎样变化?
板书设计:
用水测量时间
古代的水钟:受水型、泄水型
滴漏实验:流 100 毫升水需要(
),
推测:流 10 毫升水需要(
),流 50 毫升水需要 (
),
流 300 毫升水需要(
则指导学生对摆钟的制造原理和设计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与 建 议 教 学
钟表、小木杆、自制日晷、量筒、塑料瓶、铁架台、螺帽、细线、 资 源 木条。 与 开 发 课
时 8 课时
安 排
金阳街道学区集体备课————五年级科学下册
课 时备课
课题 1、时间在流逝 课型 新授 总课时 17 授课日期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教材分析主讲稿
第二单元《空气》单元备课【课标要求】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质,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
举例说出人类保护环境的举措,能够针对现实环境问题提出适当建议。
【单元教学内容】《空气》以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空气为研究对象,按照空气的成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特点与作用、燃烧、灭火与逃生、空气污染与治理的顺序构建了本单元的5课内容。
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空气中含有多种成分;利用多种感官,认识氧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支持燃烧的特点,了解氧气的作用;学会制取二氧化碳,学会探究二氧化碳的特点和作用;知道燃烧的条件,并据此了解灭火与逃生的科学方法;调查周围空气污染的情况,了解人们为保护空气采取的措施,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具体的探究问题有:空气中有哪些成分?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气,氮气可以做什么?氧气有哪些特点?氧气有什么作用?吸入的氧气越多对健康越有利吗?怎样制取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有哪些特点及作用?物体燃烧时会产生哪些现象?需要具备的条件有哪些?怎样预防和处理烧伤、烫伤?灭火的方法有哪些?遇到火灾怎样逃生?我们为什么需要清新的空气?为了让空气更清新,人们采取了哪些措施等。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与探究,让学生对空气及主要的气体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
【单元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质,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
知道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知道人类保护环境的举措,并能够针对空气污染问题提出自己的适当建议。
科学探究:能基于所学知识,通过观察,调查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比较完善的研究空气成分的计划。
能基于所学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等方法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表现出对研究空气成分和燃烧需要条件的探究兴趣。
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完成探究。
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形成集体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环境。
了解社会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集体备课
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集体备课五年级下册科学共包含六个单元,包括《植物的感知》、《动物的感知》、《植物和动物的交流》、《森林生态环境》、《地球与地图》和《能源与环保》。
以下为每个单元的备课内容。
一、《植物的感知》1. 教学目标:了解植物的感知方式,掌握植物对光、水、温度等因素的感知能力,并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
2. 教学重点:学习植物的感知方式和生长的基本条件。
3. 教学难点:掌握植物对各种环境因素的感知能力,并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
4.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实验演示、小组合作等方式。
5. 教学内容:(1)植物的感知方式:对光、水、温度、重力和化学刺激的感知。
(2)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光、水和养分。
6. 教学评价:通过实验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动手能力进行评价。
二、《动物的感知》1. 教学目标:了解动物的感知方式,掌握动物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知能力,并了解人类的五感官与动物的感知能力的异同。
2. 教学重点:学习动物的各种感知能力和特点。
3. 教学难点:理解人类的五感官与动物的感知能力的异同,掌握动物适应环境的能力。
4.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实验演示、小组合作等方式。
5. 教学内容:(1)动物的各种感知能力和特点。
(2)人类的五感官和动物的感知能力的异同。
(3)动物适应环境的能力。
6. 教学评价:通过实验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思考能力进行评价。
三、《植物和动物的交流》1. 教学目标:了解植物和动物之间的交流方式,掌握植物和动物的相互依赖关系,并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2. 教学重点:学习植物和动物之间的交流方式和相互依赖关系。
3. 教学难点: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植物和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
4.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实验演示、小组合作等方式。
5. 教学内容:(1)植物和动物之间的交流方式:①植物通过化学物质、震动等方式与其他植物和动物进行交流。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1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四课内容,分别是《细胞》《我从哪里来》《人的一生》《我像谁》。
第一课《细胞》是四课内容的研究和认识基础,第二课《我从哪里来》即是第一课的延伸,又是在学习了动物怎样繁殖后代之后,自然而产生的一种必然联系,即人是怎样繁殖后代。
第三课《人的一生》直接承接第二课,研究人从出生到现在,我们身体发生了很大变化,今后还将发生变化,人在生命的不同年龄阶段,身体的特点各不相同,人的一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衰老、死亡四个阶段,第四课《我像谁》重点讲遗传和变异,让学生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都是遗传的,认识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求知欲。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丰富学生对生命世界的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生命科学的内容奠定基础。
本单元让学生通过亲自查找、搜集和整理资料以及观察、游戏等探究性的学习,在相互合作与交流中走进生命世界,感受生命的神奇,从而使学生产生珍爱生命、关注生命科学、关注自我健康成长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为他们后续的科学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科学探究:能针对生命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表达与交流。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指导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科学知识:知道生命体的基本特征:由细胞构成,能够生长,繁殖,遗传和变异,有一定的生命周期等。
知识脉络1、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2、细胞是由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最早发现的。
3、草履虫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是单细胞原生动物。
4、洋葱表皮细胞是由一个个小格子组成的。
(会画出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了解显微镜结构)5、细胞的种类有:血细胞、肌肉细胞、叶子的薄壁细胞、口腔上皮细胞、水蕴草细胞鸭跖草的下表皮细胞。
6、生物体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细胞不断生长、繁殖、衰老、死亡7、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集体备课及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及教案
1. 集体备课概述
本次集体备课旨在为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提供教案和备课材料,以帮助教师顺利准备和开展教学工作。
教案和备课材料的设计参考了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的要求,采用简明的策略和方法,确保教学过程简洁、清晰,避免引入法律复杂性和确保信息准确性。
2. 教学目标
- 理解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 准备适合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教学材料和活动
-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单元中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3. 教学内容和活动安排
3.1 单元概述
本单元主要介绍......
3.2 教学重点
- 重点一:......
- 重点二:......
3.3 教学活动
- 活动一:......
- 活动二:......
4. 教学方法和手段
- 采用讲解、示范和互动等教学方法,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 利用实验、观察和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 结合多媒体和教学工具,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参与度。
5. 教学评估
通过课堂作业、小组讨论和观察实验等方式,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教学方法。
6. 教学资源
教材、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课堂练题等资源。
7. 参考资料
-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
- 教学研究资料和专业教育期刊
希望以上文档内容能对您的教学备课工作有所帮助,祝教学顺利!。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集体备课
2.制作轮轴,研究作用
(1)学习使用简易材料制作一个轮轴。
(2)演示各组制作的轮轴并设疑:使用轮轴能够省力吗?
(3)提出假设,设计实验。
(4)分组实验,研究轮轴的作用。
1)将轮轴悬挂在铁架台上,将细绳穿过轮和轴。
2)用弹簧秤在轮轴上提起两个钩码,观察读数。
重点
通过组装器材进行实验,发现运用轮轴可以省力。
教学
难点
通过实验、测量,发现轮与轴的直径相差越大,越省力。
教学
准备
教师
起子、螺丝、测力计、钩码、线、大小不同的圆盘。
学生
起子、螺丝
教学流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部分
(1)出示P9图,请问选择哪一中起子可以更省力的将螺丝拧进木头?
(2)出示门的把手,问学生,为什么要在所的末端放一个比较大的把手呢?如果没有这个大的把手,而是一个很细的把手,那又会是什么样的效果呢?
(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滑轮构造上的特点。
(2)能够识别动滑轮和定滑轮。
(3)能够就两种滑轮的不同作用提出假设并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3.情感目标:
(1)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数据的重要意义。
(2)建立一种物体可以有多种用途的意识。
教学
重点
知道动滑轮、定滑轮各有什么作用。
教学
难点
组装滑轮装置进行实验。
授课时间:年月日
课题
斜坡的启示
主备教师
第1课时(共1课时)
教学
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斜面也是简单机械,了解它的结构特征及其组成。
(2)知道斜面的变形及其功能。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4单元集体备课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遗传和变异》1、从种瓜得瓜说起【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寻找同种植物的果实、动物的一家、人的一家中的相似和差异,能从中归纳出什么是遗传和变异现象,并对此有个初步的认识。
2、调查自己家族并观察身边植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进一步提升对于遗传和变异的认识。
3、能设计调查、观察记录表并实施研究,能对搜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到探究生命奥秘的乐趣。
2、乐于和他人交流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
科学知识1、知道什么是遗传和变异现象。
2、知道生物的很多特性是遗传的,了解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性之一。
【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认识遗传和变异现象并寻找更多的证据。
难点:动植物中遗传和变异调查活动的落实和组织。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同一品种植物的果实(西瓜、米、黄豆等),宠物一家的图片或音像资料,遗传特征调查表、植物遗传和变异观察记录表。
学生准备:自己一家人的照片(尺寸较大的全家福,每人1张)。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2、那“一母生九子,连娘一起十个样”又是什么意思呢?3、刚才我们讨论的现象似乎是里所当然的事了,其实这些现象中蕴藏着自然界中神奇的秘密。
是什么秘密呢?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活动:寻找相似与差异1、同一品种的植物果实中,有哪些相似和差异之处呢?老师这里有同一品种的黄豆、玉米、花生、葵花籽,现在发给每个小组一些,请同学们认真观察。
(科学不是纸上谈兵,给学生提供实物是非常必要的,学生除了观察种子外部的情况,还可以观察内部的情况。
)2、讨论交流:你重点观察的是什么种子,它们有哪些相似和差异的地方呢?3、植物的果实有相似和差异的地方,那动物呢?老师课件展示宠物猫的一家,提问:图中有猫爸爸、猫妈妈和它们的孩子,它们有哪些相同和差异之处呢?(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观察回答,一是小猫和猫爸爸妈妈的异同,二是小猫之间的异同。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一、单元概述本单元的主题是“地球与宇宙”,主要内容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宇宙的奥秘等。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运动规律,初步认识宇宙的构成和奥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知道地球是绕着太阳运动的;(2)认识宇宙的构成,了解一些常见的星体;(3)学会使用简单的科学仪器,如地球仪、望远镜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地球的形状和运动规律;(2)利用地球仪、望远镜等仪器,观察宇宙中的星体;(3)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科学探究任务。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1)地球的基本形状:椭球体;(2)地球的赤道和极点;(3)地球的扁率。
2. 地球的运动(1)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2)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
3. 宇宙的奥秘(1)宇宙的构成:恒星、行星、星系等;(2)恒星的一生:诞生、成长、死亡;(3)星际物质。
四、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的形状和运动规律;2. 利用地球仪、望远镜等仪器,增强学生对宇宙的认识;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4.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科学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掌握地球的形状、运动规律等基本知识;2. 学生能运用地球仪、望远镜等仪器进行科学观察;3. 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能与他人共同完成科学探究任务;4. 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科学学习。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部编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2. 教具:地球仪、望远镜、实验器材等;3. 课件:PPT、flash等;4. 网络资源:相关科学网站、视频等。
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地球的形状;2. 第3-4课时:地球的运动;3. 第5-6课时:宇宙的奥秘。
小学科技活动五年级下册集体备课
小学科技活动五年级下册集体备课教学内容水沸腾的秘密第 1 课时主备人瞿支英复备人授课时间第周星期参备人本组全体教师教材分析水的沸点与大气压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大气压力大,沸点高;大气压力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学生的实践,让他们知道什么是沸腾,沸腾跟什么有关过程与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由此形成合乎逻辑的实验结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认真、细致、努力的科学研究精神。
教学重点沸腾跟大气压力的关系教学难点沸腾跟大气压力的关系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观察法教具准备大号烧杯1只,盐水瓶1只,酒精灯1盏,三角架1个,石棉网1个,温度计1支,带针头的注射器1支。
教学过程个性复备一、导入:1、平时烧水,当水温上升到100℃时,水沸腾起来,我们称为水烧开了。
2、水烧开以后水温还能上升吗?3、水一定要加热到100℃才能沸腾吗?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新授:1、动手做(1)在烧杯里装半杯水,用酒精灯给烧杯里的水加热。
(2)用温度计测量烧杯内水的温度变化。
(3)当水没有沸腾时,水温是多少?当水沸腾时,水温是多少?(4)水沸腾后,继续加热一会儿,再测一测,水温升高了小学科技活动五年级下册集体备课吗?(5)停止加热.待水温下降到90℃左右时,小心地将烧杯中的水倒入盐水瓶中,用橡皮塞塞紧瓶口。
用注射器针头刺穿橡皮塞,用力把注射器的活塞向上拉。
此时,瓶内的水有什么现象产生?(哇!奇迹产生了。
刚才还平静的水一下叉沸腾起来了。
)松开手让活塞返回,水还沸腾吗?再用力拉活塞,水又会怎样?2、知道吗?水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水的沸点。
水的沸点与大气压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大气压力大,沸点高;大气压力小,沸点低。
在通常情况下(地面上的大气压力为1个标准大气压)水的沸点是100℃。
因此,当水加热到100℃时,水就沸腾了。
用普通的容器烧水(如前面用烧杯加热水),水温达到沸点后(100℃),无论你怎么加热,水温只能停留在100℃,再也不会上升。
3但是,在实验中,当你用注射器向外拉活塞时,瓶内的空气被抽掉一部分,使得瓶内的大气压力减小了,导致瓶内的水的沸点也降低了,所以,尽管水温低于100℃,水仍然能沸腾起来。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材分析主讲稿
第一单元心和脑落实课标要点1、举例说出人体对某些环境刺激的反应方式和作用;列举保护这些器官的方法。
(10.1)2、简要描述脑是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生物基础。
(10.3)3、举例说出为保护脑的健康需要采取的主要措施。
比如,人需零充民的腰职,需要避免长期的横神凭少防止外界的刺赏冲撞,保持愉快、积极的情绪等。
(10.4)4、列举睡眠、饮食、运动等影响健康的因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0.5)单元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人脑具有高级功能,简要描述脑是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生物基础2、知道神经系统是由脑烽髓和周围神经共同组成的;知道人体对某些环境刺激的反应方式和作用。
3、了解人体是怎样保护脑的;了解保护脑的主要方法。
科学探究1、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分析人的行为和情感表现,总结脑的功能,通过交流讨论,知道大脑有不同的区域,各具有不同的功能。
2、能基于所学的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有关人体怎样对环境刺激作出反应的信息。
3、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保护脑的方法,学会保护自己的脑。
科学态度1、表现出对脑和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2、当在多人实验结果不一致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分析原因,再次实验,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
3、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初步了解所学的脑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了解人类对脑功能的好奇和社会需求是脑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动力。
教材分析教科书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了本单元知识体系,即人脑的结构和功能、神经系统的组成、保护脑健康的主要措施、心脏的结构和保护措施以及血管的种类和保护措施。
《我们的脑》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
第二部分活动过程。
活动一:谁”在支配人的行为和情感?活动二:认识我们的脑。
第一部分:认识脑的结构。
教科书呈现了两幅人脑的示意图(左图是从后面看,右图是从侧面看),还呈现了正文文夫“脑分为大威小脑脑干三个泳分。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表格式集体备课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表格式集
体备课
一、教学目标
本单元旨在让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过程和科学方法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促进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
精神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科学实验的基本过程和要求
2. 科学实验中的观察和记录方式
3. 科学实验中的数据分析和结果验证
三、教学计划
第一课:科学实验的基本过程和要求
1. 引入科学实验的重要性和目的
2. 介绍科学实验的基本过程:提出问题、制定假设、设计实验、进行观察和记录、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3. 讲解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准备材料、控制变量、重复实验
等
第二课:科学实验中的观察和记录方式
1. 引导学生研究如何进行准确的观察
2. 教授常用的观察记录方式:文字描述、绘制图表、拍摄照片
等
3. 练学生使用观察记录方式进行实验记录
第三课:科学实验中的数据分析和结果验证
1. 解释数据分析的重要性和方法
2. 示范如何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3. 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验证和探究
四、教学方法
本单元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包括讲授、示范、引导和探究等。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旨在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评价
本单元的教学评价主要采用以下方式:
1.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记录和观察能力
2. 检查学生对科学实验基本过程和要求的理解程度
3. 针对学生的实验结果和分析过程给予评价和反馈
以上是本教案的简要内容和安排,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设计和完善。
祝您教学顺利!。
部编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目标本次集体备课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第四单元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培养孩子们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并提高他们的研究成绩。
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植物与生活:了解植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研究常见植物的特点和分类。
2. 植物的繁殖:探究植物的繁殖方式,包括有性和无性繁殖,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总结。
3. 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生长需要的条件,研究光合作用和植物的生长规律。
4. 植物的适应性:研究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探究。
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采取以下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法:通过情景故事、图片和视频等形象化的教学材料,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研究欲望。
2. 探究式研究:设计一系列的探究性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和观察,主动探索问题,并形成自己的理解和结论。
3. 合作研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和团队意识。
4. 情感教育:借助课堂活动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和情绪管理能力,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
教学活动安排根据教学内容和策略,我们拟定了以下教学活动安排:1. 活动一:观察植物的特点和分类- 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并记录植物的特点。
-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将不同植物进行分类,形成分类表格。
2. 活动二:实验探究植物的繁殖方式- 学生选择不同的植物样本,进行观察和记录。
-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植物的有性和无性繁殖方式。
3. 活动三: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学生选择不同种类的植物,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种植和观察。
- 学生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形成生长曲线图。
4. 活动四:实地考察植物的适应性- 学生组织实地考察,观察不同环境下的植物生长情况。
-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植物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策略。
教学评价与反馈为了评价学生的研究情况和教学效果,我们将采取以下评价方法:1. 观察记录: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表现和研究笔记等,记录学生的研究情况。
五年级下册科学集体备课教案新部编本
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教学难点】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一:物体7种,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2、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3、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
(说明:两次排列,隐含着如何整理信息的教学意义,在本课教学中主要作为下面活动的契引,故不专门安排记录单,仅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完成,其中表示沉浮可在排列后把浮的物体位置上移沉的物体位置下移即可。)
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说明:排除无关材料的干扰,用新材料新活动再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对小刀的安全使用作必要的说明,为避免划破桌面,建议垫一块小木板或硬纸板),引导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有关物质的密度,它是物质固有的特性之一。密度是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它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本单元还有一些很重要的具体概念:当把物体放人一种液体,相同体积下物体与液体重量的不同将决定作用在物体上的浮力的大小。相同体积下,比液体重的物体会下沉,液体轻的物体会上浮。
本单元的编写思路是: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继而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体积大小、重量、液体的密度),最后形成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有关沉浮现象的本质解释。
每课
教学
目标
第一课
科学概念: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第二课
科学概念:
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耿丽老师:
第1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本活动按“教师出示材料样本—学生预测和思考沉浮理由—小组实验观察”的顺序进行,因为观察前的预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更是调动学生思维的必然条件。而且选择的7种物体是一组有结构的材料,既有容易判断沉浮的,也有难以直接判断沉浮的,比如胡萝卜、蜡烛头等,这样的设计都体现了用材料有效调控教学的目的。
(1)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3)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4)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塘沟中心小学集体备课记录
时间
2016.02.21
地点
办公室6
年级
五年级
学科
科学
参加人
五年级全体科学老师
主持人
耿丽
中心发言人
耿丽
备课
内容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一至四课
单元
课时
划分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1课时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1课时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1课时
4.造一艘小船1课时
单元
教学
目标
1.科学概念
(2)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3)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4)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
3.情感目标:情感、态度、价值
(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2)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
周业飞:
第3课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安排了两个实验操作活动:
活动一:让学生明白把同一块橡皮泥作成各种不同的实心形状之后,它的重量没有变,体积没有变,那么它在水中的沉浮也不会发生改变。这个实验活动涉及到测量橡皮泥的体积,为后面测量排开的水量做好了铺垫。
活动二:学生通过测量五种不同形状橡皮泥的排开的水量,并从测量的数据中发现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中的体积小;浮的排开的水量大,即浸入水中的体积大。从而得出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大。
教学难点
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每课
教学
重点
难点第Biblioteka 课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第二课
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第三课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第四课
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研究
过程
及
思路
详记
马剑:
本单元将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关沉和浮的许多问题。学生将探究不同物体的浮沉,形成他们关于对物体是上浮还是下沉现象的解释,而且能够明白物体与被放液体间的相互关系。当学生开始理解了他们所观察的结果之后,他们将鉴别出导致物体上浮或下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描述的语言可能和科学家精确的定义不很相同,但通过这些探究可以修正或完善他们的想法,使他们在理解上得以提高。这个探究过程会使学生认识到他们也可以弄明白事物的规律。
张丽:
第2课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本课活动内容较多,考虑到探究时间限制,故把制作潜水艇的活动略去,但本活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是很有意义的,可作为课外科技活动落实。另把“小瓶子实验”中的装液体改为装沙子,更方便操作。
教材中的第一部分看起来似乎比较凌乱,实际上其中的一些问题的设计是要解开一个重要的实验思想:控制变量。为什么按轻重顺序排列的七种物体,却不能看出他们在水中沉浮的规律?表面上的按质量排序和其他一些隐含的变量,需要学生认真思考才能分辨清楚。所以这一环节一定要引导学生细细思考。学生的理解有很多,回答也多种多样。这部分的重点是要让学生想到“可能是物体的轻重和体积大小都在影响物体的沉浮。”
过程与方法:
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第三课
科学概念: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过程与方法:
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马剑:
第4 课造一艘小船
本课教材安排了5个活动内容,为了更有效利用时间,我对教材作了比较大的调整,把“用橡皮泥造船”和“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合并为“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把原教材“船的发展史”和“船的展览会”合并作为第二个教学内容,而把“用其他材料造船”放在最后,可以比较机动的处理课堂教学时间。
第四课
科学概念:
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过程与方法:
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
单元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