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的心里特征与教育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学困生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的研究

学困生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的研究

学困生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学困生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学习效果不佳或者无法达到预期学业水平的学生。

学困生在学校中所面临的问题既包括学习困难,也包括心理压力和自我认同等方面的困扰。

学困生存在的现象引起了教育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各种教育对策也在不断研究和实践中。

研究表明,学困生的出现不仅会对学生个体的学习发展造成困扰,也会影响整个教育系统的运行和发展。

在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帮助学困生克服困难,实现自身的学习目标,成为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研究旨在全面了解学困生的心理特征,深入探讨学困生教育对策,探讨心理辅导和心理疏导的有效性,研究个性化学习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以及家校合作机制的建设。

通过对教育对策的有效性评估,为今后更好地帮助学困生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教育方法和途径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学困生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遭遇困难,无法顺利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学生。

他们通常表现为学习成绩下滑、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不当等问题,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一定困扰。

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学困生的心理特征,探讨可行的教育对策,并评估其有效性,以期为学困生的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实用建议。

研究目的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明确学困生心理特征,探讨其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教育对策提供理论基础。

研究不同类型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差异,为个性化学习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探讨心理辅导和心理疏导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寻求有效的支持措施。

分析家校合作机制对学困生的教育帮助,探讨其可行性和实施路径。

评估所提出的教育对策的效果,为未来学困生教育工作的改进提供借鉴和建议。

通过对学困生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的研究,旨在促进学困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其学习成就和生活素质。

2. 正文2.1 学困生心理特征分析1. 自我认知困难:学困生往往对自己的能力和表现有着片面或消极的认知,缺乏自信心和自我激励能力。

学习困难学生心理及教育策略研究

学习困难学生心理及教育策略研究

学习困难学生心理及教育策略研究学习困难是指某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他们可能无法按照其他同学的速度跟上课程进度,也可能在某些学科上持续得不到良好的成绩。

学习困难的学生心理状况呈现多样化,可能会出现挫败感、焦虑感、自卑感等不良情绪。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育工作者需要了解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特征,从而建立有效的教育策略。

一、学习困难学生心理特征1.自卑。

许多学习大受挫的孩子会认为自己比较蠢,不如其他人,这种想法深深根植于他们的心灵深处,他们可能会减少与同学的交流和参加社交活动,或者选择逃避面对学习上的问题。

有研究显示,这个情绪问题会导致进一步的挫败感,这种负向情绪会在学生想要再次尝试时拖慢他们的反应速度,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2.不安。

学习困难的学生可能会在上课或进行考试前感到紧张和担忧,他们往往无法放松,这种不安会导致其记忆力减弱和专业素养降低。

很多时候,学生会有更敏锐的感受力,他们对周围的声音和人群都非常敏感,这是由于失去信心和焦虑感的影响。

3.固执。

很多学习困难学生自认为是努力却学不会的人,这可以带来一种坚定的信仰,但也能让他们变得固执,对尝试其他的解决方法抱有怀疑态度。

这些学生可能很难接受不同于曾经的套路的学习方法,认为无论是否有效,那都是他们所习惯的方式,会抱着“如果之前没学到,那么我永远也学不会了”的想法。

4.降低动机。

学习困难的学生往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自己的基准线降低,不再尝试挑战更高的难度。

他们缺少成功的体验和提升的信仰。

因此,当学习过于困难时,便不再愿意尝试教育者所建议的方法,而是选择更基本的学习方式。

这种行为可以缓解一时之间的疲惫,但如果经常这样做,便会丧失自我提高的能力。

二、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策略为了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解决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并应根据学生的个体需求定制不同的方案,具体策略如下:1.尊重学生。

教育者首先应该尊重学生,从而增强他们的信任和自尊心。

在此基础上,需要为他们提供带有积极指导意义的反馈。

学困生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的研究

学困生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的研究

学困生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的研究学困生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困难,成绩较差的学生。

学困生的存在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不容忽视的问题。

学困生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的研究对于教育教学工作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展开研究,并就如何实施有效的教育对策提出一些建议。

一、学困生心理特征研究1. 学习焦虑学困生普遍存在学习焦虑的问题。

他们可能会因为面对难题而感到沮丧、焦虑、甚至绝望。

这种焦虑会导致他们缺乏学习动力,以及对学习的恐惧感。

学困生的学习焦虑往往是由于自我价值感低、学习能力不足等原因造成的。

2. 自我意识低许多学困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价值产生了怀疑和否定。

他们往往在学习中遇到挫折时会认为自己是无能的,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

这种自我意识的低下会影响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

3. 注意力不集中学困生在学习时往往会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容易分心、做作业或复习时缺乏持续的注意力,这会导致学习效率低下,进而影响学习成绩。

1. 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努力,帮助学困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要告诉他们,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取得好成绩,更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要鼓励学生不要过于重视考试分数,而是要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2. 强化自信心学困生需要更多的鼓励和肯定,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家长和老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只有自信的学生才能更好地面对学习中的挑战。

3. 提供专业的帮助学困生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需要学校和家庭提供专业的帮助。

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学习辅导班、请家教或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计划等方式,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问题。

4. 关注学习环境学困生的学习环境对他们的学习成绩也有很大的影响。

学校和家庭要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包括提供安静的学习场所、充满学习氛围的学习空间等,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学困生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的研究

学困生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的研究

学困生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学困生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的研究是当前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课题。

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学困生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面临的一项重要问题。

学困生指的是在学习上遇到各种困难,成绩不理想且无法有效改善的学生。

这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自卑、自责、焦虑等负面情绪,影响着他们的学业和生活。

了解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对策。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和原因,提出有效的教育对策,帮助他们度过学习困境,实现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

通过对学困生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的研究,可以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其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公平。

希望本研究能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一定的参考,为学困生的改善提供一些帮助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和原因,探究其心理问题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帮助学困生克服心理障碍,提升学习动力和成绩。

通过研究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内心的困惑和痛苦,为他们提供更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通过深入探究学困生的心理原因,可以找到根源,针对性地制定教育对策,从而使学困生能够实现心理健康和学业成功的双重目标。

研究目的旨在为学困生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学困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1.3 研究意义学困生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无法有效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学生。

学困生的存在不仅对个体的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造成影响,也对整个教育系统和社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研究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可以更好地把握其思维方式、情绪状态和行为表现。

这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更加准确地识别学困生,及时介入帮助,避免问题进一步恶化。

探究学困生的心理原因有助于深入分析学困生的学习困难根源,从而找到更有效的教育对策。

学困生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的研究

学困生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的研究

学困生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的研究【摘要】本文围绕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展开研究。

在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分析中,我们发现他们普遍表现出自卑、焦虑、挫折感强等特点;通过探讨学困生的心理原因,我们指出家庭环境、学习压力等因素对其心理造成影响。

在教育对策的制定与实施中,我们强调了个性化教育、心理辅导等措施的重要性,以提高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本文还强调了心理辅导在帮助学困生克服心理障碍方面的重要性,提出了学困生心理特征的干预方法。

我们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总结了教育对策的有效性,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可以为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学困生、心理特征、心理原因、教育对策、心理辅导、干预方法、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未来研究、心理健康、学习困难1. 引言1.1 研究背景学困生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并且表现出较低学业成绩的学生。

学困生在学校中并非少数,他们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

对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原因进行研究,能够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学困生,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对策,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实现更好的学习成绩。

研究学困生的心理特征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学困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还能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更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通过深入分析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可以发现问题的根源,从而指导教育对策的制定与实施,使学困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学习环境,提高学业成绩。

对学困生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原因,可以为制定有效的教育对策提供理论依据,促进学困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业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的重要性在于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和原因,为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教育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研究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学困生的内心世界,找出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所面临的困难和压力,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和辅导。

研究学困生的心理原因,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找出学困生出现学习困难的根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避免出现反复。

学困生的心理辅导策略研究

学困生的心理辅导策略研究

学困生的心理辅导策略研究简介:在教育领域中,学困生指的是那些在学业上遇到困难、显示出心理压力或适应问题的学生。

针对这一群体,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学困生心理辅导的策略和方法,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学习能力和自信心。

一、了解学困生心理特点学困生通常表现出以下一些共同的心理特点:低自尊;焦虑和抑郁情绪;失去动机或兴趣;自卑感强烈等。

通过了解这些特点,来实施相应并专门化的辅导策略是很重要的。

二、建立信任与亲密关系在进行心理辅导时,建立起一个良好与稳定的师生关系非常必要。

建立信任不仅可以使学困生更愿意分享他们内心深处,而且还可以为后续成功辅导打下坚实基础。

三、倾听与沟通倾听可能是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技巧之一。

当学困生感到被接纳和理解时,他们更容易打开心结。

为了有效沟通,教师需要给予学困生充足的时间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同时表现出真诚与关切。

四、提供积极反馈积极激励与赞赏对于学困生尤为重要。

及时给予学困生鼓励和肯定,在每一次进步或成功中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认可,并且通过这种方式来增强他们的动力和自信心。

五、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一个根据个别学困生实际情况制定的个性化计划有助于促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并面对学习上的困难。

该计划应包括具体的目标设定、时间规划等,并通过调整教材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估方式来满足特殊需求。

六、提供情绪管理技巧学困生可能会在面对学业压力时产生负面情绪,如焦虑、紧张等。

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这些情绪,可以教授一些简单而实用的情绪管理技巧,如深呼吸、放松训练和积极思考方式等。

七、培养学习策略教导学习策略是帮助学困生改善学习问题的关键。

通过授予合适的学习技巧,如时间管理、记忆方法和注意力控制等,能够提高他们的自律性和学习效率。

八、鼓励参加社交活动学困生常常因个人问题而在社交方面感到困难。

鼓励他们参加体育、艺术或其他特长类社交活动可以提供额外的机会来与同伴建立联系,并增加自尊心以及对团队合作的信心。

学困生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的研究

学困生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的研究

学困生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的研究学困生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无法达到正常学习水平的学生。

学困生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的研究对于帮助学困生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成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学困生的心理特征以及针对这些特征提出的教育对策,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学困生的心理特征1. 学习动机不足学困生往往缺乏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习缺乏兴趣,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他们可能对学习缺乏信心,觉得自己无法完成某些学习任务,导致产生消极情绪,影响学习效果。

2. 自我认知不足学困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了解不足,常常缺乏对学习环境、学习资源的合理利用,不懂得如何调整学习状态和方法,从而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3. 心理压力大学困生通常面临着来自学业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可能会对自己未来的发展产生焦虑和困扰,影响学习情绪和学习状态。

4. 自我价值感低学困生往往因为学习成绩不佳而产生负面情绪,觉得自己没有价值,从而影响到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二、教育对策1. 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并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该多以正面的态度和言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和支持。

2. 确立学习目标学困生需要明确的学习目标,教育工作者应该帮助学生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且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帮助学生逐步实现学习目标。

3. 激发学习动机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课外活动等,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4. 提供个性化指导针对学困生的不同特点和问题,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辅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对学生进行适应性教育和培训。

5. 心理疏导对学困生的心理压力和消极情绪进行疏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观念,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调适机制,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6. 与家长合作教育工作者应该与学生的家长密切合作,及时沟通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寻求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共同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成绩。

学困生的心理问题及矫正研究

学困生的心理问题及矫正研究

学困生的心理问题及矫正研究
学困生是指在学业上遇到困难的学生,他们的心理问题可能与学习压力、自我认同、社交关系等多个方面有关。

以下是学困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以及矫正策略:
一、学困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
1. 学习压力过大: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较大的压力,他们可能因为无法跟上学习进度、无法完成学习任务而感到焦虑和无助。

2. 自尊心受损:学困生可能会因为学业成绩不佳而感到自卑和自我怀疑,认为自己无法取得进步,从而失去信心。

3. 社交焦虑:学困生可能因为担心被他人评价而不敢与同学交流,导致社交能力受限。

4. 抑郁情绪:学困生可能因为学业压力和心理困扰而产生抑郁情绪,表现为情绪低落、失去兴趣和活力等症状。

二、矫正学困生心理问题的策略
1. 建立支持系统:学校和家庭应该为学困生提供支持,帮助他们减轻学习压力,增强自信心。

可以组织学习小组、提供课后辅导等多种形式。

2. 调整学习方法:针对学困生的学习困难,可以引导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3. 培养自尊心:通过鼓励、肯定等方式帮助学困生建立自尊心,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4. 增强社交能力:鼓励学困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与同学建立
良好的关系,提高社交能力。

5. 关注心理健康:定期对学困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排解心理困扰,增强心理素质。

6. 与家长合作: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和支持学困生的成长。

综上所述,学困生的心理问题需要得到充分的关注和解决。

通过建立支持系统、调整学习方法、培养自尊心、增强社交能力和关注心理健康等策略,可以帮助学困生克服心理困扰,取得学业上的进步。

学困生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的研究

学困生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的研究

学困生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的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学生中,有一部分学习困难,成绩不佳,他们被称为学困生。

学困生不仅对自己的学习和发展造成困扰,也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挑战。

针对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和教育对策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于促进学困生的成长和教育工作的改进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学困生的心理特征1. 自我意识薄弱学困生往往对自己的认识模糊,自我评价较低,缺乏自信心。

在学习中常出现焦虑情绪,怯场,丧失兴趣等问题。

2. 自控能力差学困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在学习上缺乏耐心,难以持之以恒,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学习计划难以坚持。

3. 情绪不稳定学困生的情绪容易波动,情绪波动大,容易受到外界情绪影响,难以保持内心的平静与稳定,常常受到困扰。

4. 人际关系较弱学困生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较为内向,容易产生交流障碍,与他人的交流关系较为脆弱。

5. 注意力不集中学困生的学习状态难以持久,往往在学习中缺乏注意力,难以专心致志,不易集中精力完成任务。

二、学困生的教育对策1. 建立自信心教育工作者应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引导学困生克服自卑情绪,建立自信心。

针对学困生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计划,让学困生在不断的成功经验中建立自信。

2. 培养自控力在教育过程中,应引导学困生培养自我控制能力,建立正确的学习习惯和规律,教育学困生克服不良的学习行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关注情绪管理教育工作者应引导学困生逐步克服情绪的波动,通过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学困生管理情绪,平复心情,让学困生在平和的情绪状态下进行学习。

4. 加强人际交往学校应加强合作学习、小组交流等形式,促进学困生的人际关系建立,鼓励学困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困生的社交能力。

5. 注重注意力训练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学困生的注意力培养,引导学困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困生的专注力,增强学习效果。

学困生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的研究

学困生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的研究

学困生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的研究学困生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获取知识或技能比同龄人困难,进步比同龄人慢或随年级升高而落后的学生。

学困生的存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学习和成长,也对教育工作者、学校及家庭带来一定的挑战。

深入了解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并制定相应的教育对策对解决这一问题至关重要。

一、学困生的心理特征1.自信心不足学困生普遍具有自信心不足的心理特征。

他们可能因为长期的学习困难而产生自卑感和不自信心理,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甚至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这种自信心不足的心理特征会使他们产生消极情绪,影响学习积极性,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

2.焦虑和抑郁面对学习困难,学困生往往会产生焦虑和抑郁的心理特征。

他们可能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担心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同时也可能受到同学或家长的责备和批评,使得他们产生自我否定和消极情绪。

长期的焦虑和抑郁会严重影响到学困生的心理健康,甚至产生其他心理问题。

3.自我保护心理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学困生往往会产生自我保护心理。

他们可能会采取逃避、推脱责任、找借口等方式来掩饰自己的学习困难,不愿意面对问题,甚至对学习进行抗拒。

这种心理特征使得学困生难以接受教师或家长的帮助和指导,增加了解决学习困难的难度。

1.建立自信心针对学困生的自信心不足特征,教育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心。

教育者可以通过积极的鼓励和肯定来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优势和潜力。

教育者可以采取渐进式的学习方式,逐步提高学困生的学习目标和能力,帮助他们建立起学业自信心。

教育者可以组织学困生参与集体活动和小组学习,让他们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和支持,从而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

2.关注心理健康针对学困生的焦虑和抑郁特征,教育者需要重视学困生的心理健康。

教育者可以设置心理健康辅导课程,让学困生了解心理问题的成因和应对方法,学会通过积极的心理调适来缓解焦虑和抑郁。

教育者可以建立心理健康支持体系,为学困生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服务,及时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学习困难学生心理及教育策略研究

学习困难学生心理及教育策略研究

学习困难学生心理及教育策略研究在当今社会中,学习困难学生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是常有的事情,但是对于一些“学习困难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却要比常人多得多,这就需要我们及时地发现并理解他们的学习困难心理,进行针对性的教育策略研究,因此,本文将着重探讨“学习困难学生心理及教育策略研究”。

一、学习困难学生的主要心理特征1.自卑感:许多学习困难的学生由于自己的学习成绩与别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自卑感。

这种自卑感一旦形成,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还会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机和行为产生不良影响。

2.焦虑和压力:学习困难学生由于长期存在无法解决的学习问题,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焦虑和压力。

这种焦虑和压力的不断积累,会严重影响学生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

3.自责:学习困难学生在长期困扰学习问题的情况下,往往会产生自责心理,觉得自己不够努力或者不够聪明,而这种自责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是极大的影响。

4.沮丧感:学习困难学生在经历多次不成功的学习中会产生沮丧感,但这种情绪也会极大的影响到他们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学习成绩。

二、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策略研究1.调整课程设置:学习困难学生往往有些科目难以学习,我们可以通过调整课程的难度和步骤来帮助他们逐步学会。

老师应该将课程的难度分为不同的等级,让学生根据自己水平的不同选择包括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等不同的学科难度。

2.利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目前普及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在学习困难学生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利用多媒体教学将教学内容以图形、声音和影像等方式呈现出来,以便学生更加清晰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学习能力:学习困难学生通常比普通学生更容易沉迷于自己的困境,忽视了与同学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教师应该鼓励学习困难学生与同学交流思想、互相帮助,这样能够让学习困难学生感到被关注和感受到来自同窗的支持。

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及其辅导策略

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及其辅导策略

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及其辅导策略学困生是指在学习上存在一定困难的学生,他们可能面临诸如学习习惯不良、学习动力低、自信心不足等问题。

了解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并采取相应的辅导策略,对于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和辅导策略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学困生的心理特点1. 学习动力低下:学困生常常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对学习缺乏积极性。

他们可能因为学习压力过大或者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而产生厌学心理。

2. 自信心不足:由于学困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和挫折,他们的自信心往往受到打击。

他们可能觉得自己永远无法超越困难,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3. 学习方法不当:学困生由于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常常在学习上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不知道如何高效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4. 学习习惯不良:学困生常常存在学习习惯不良的问题,如拖延症、不会自主学习、不善于总结等,这些问题导致他们无法有效地利用时间和资源。

二、辅导策略1. 调整学习动力:为了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动力,辅导员要积极调动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增加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同时,辅导员要帮助学困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让他们明确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2. 建立自信心:辅导员要重视学困生的自信心问题,要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成果和进步,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

此外,辅导员还可以通过与学困生建立亲密的关系,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 教授学习方法:为了帮助学困生改善学习方法,辅导员可以向他们介绍一些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如制定学习计划、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培养思维能力等。

并且要根据学困生的具体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

4.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辅导员可以通过培养学困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会他们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学习笔记等。

同时,辅导员还可以帮助学困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定时复习、及时总结、积极参与课堂等。

综上所述,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辅导策略需要针对其特点进行制定和实施。

学困生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的研究

学困生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的研究

学困生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的研究
学困生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遭遇困境,以至于需要额外的关注和支持来克服学术障碍的
学生。

学困生的心理特征通常表现为自卑、焦虑和自卑。

本文将探讨学困生的心理特征以
及教育对策。

学困生的自卑特征主要表现在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缺乏信心。

他们通常认为自己比其他
学生差,难以取得好成绩。

这种心理状态会让他们陷入消极情绪,觉得无论如何都无法改
变自己的失败命运。

在教育上应该注重学困生自信心的培养,鼓励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
建立自信,让他们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努力改变自己。

学困生的焦虑特征主要表现在对学习的过度担忧。

他们通常担心自己无法跟上其他学
生的学习进度,害怕自己的成绩无法达到父母的期望,甚至可能出现考试焦虑症状等。


教育上应该重视学困生的情感需求,降低他们的焦虑水平。

可以采取一些必要的调节措施,如鼓励学困生放松心态,通过建立紧密的家校联系,让家长了解学困生的状况,提供必要
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减轻焦虑。

学困生的自闭特征主要表现在与人沟通困难、自我封闭。

这种心理状态会使他们失去
自我表达和交往的信心,进而导致与他人疏离。

在实施教育对策时,应鼓励学困生多和同
学交流,通过和同学交往,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同时,可以采用导师制,采取适
当的心理治疗方法,帮助学困生走出自闭。

总之,教师、家长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制定出针对学困生的教育对策,提高学困生
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降低焦虑和自闭情绪。

只要给予适当的关注和帮助,学困生也可以
成为成功的学生。

学困生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的研究

学困生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的研究

学困生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的研究学困生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表现出学习困难或学习差的学生。

他们在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心理特征。

本文将探讨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一、心理特征1. 学习焦虑:学困生往往对学习过程感到焦虑,担心自己无法达到期望的成绩,从而导致学习动力不足。

2. 自卑情绪:学困生常常因为自己在学习方面的困难而产生自卑情绪,觉得自己不如他人,缺乏自信心。

3. 学习动力不足:由于学困生一直处于困难状态,他们可能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动力,对学习兴趣下降。

4. 自我评价偏低:学困生往往倾向于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自身的能力不足,而忽视了其他因素的影响。

5. 学习方法不当:学困生往往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可能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二、教育对策1. 调整学习环境:为学困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包括减少干扰因素、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料和资源等,以提高学习效果。

2. 建立学困生自信心:教师在与学困生交流时要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

3. 提供个性化辅导:针对学困生的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4.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定时复习、总结笔记等,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效率。

5. 培养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学困生的兴趣和特长,设计有趣的学习内容,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6. 提供情感支持:针对学困生的情感需求,教师要关心他们的情感状态,提供情感支持和安慰,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扰。

通过以上教育对策,可以帮助学困生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动力。

教育对策也应因人而异,根据学困生的具体情况和需求进行调整和优化,以达到最佳效果。

学困生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的研究

学困生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的研究

学困生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的研究学困生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遭遇不同程度的障碍,无法达到正常学业成绩的学生。

学困生心理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自卑心理学困生往往因为学习成绩不佳,通过与优秀生的比较,会觉得自己不如他人,产生自卑情绪。

自卑情绪会影响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使他们对自己的价值感和面对学习的信心产生挫败和动摇。

二、焦虑心理学困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容易产生焦虑心理。

他们往往会担忧在学习中失败的后果,焦虑情绪会影响学生的集中注意力和思考能力,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三、心理适应能力差学困生在困难面前往往表现得无能为力,缺乏应对挫折的自我调适能力,这是因为他们在平时生活中缺乏经验,面对复杂的学习任务时不能把握应有的就事论事的应对策略,从而会导致情绪崩溃。

针对学困生的心理特征,教育界需要采用有效的教育对策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发挥潜能。

教师和家长要不断鼓励学生,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和特长,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有价值的。

同时,要切忌过分强调学习成绩,避免形成过于功利的心态,导致学生自尊心缺失。

二、降低学习焦虑教育者需要教授学生学习技巧和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建立自信,从而降低学习焦虑。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方式,以鼓励学生的探究欲和学习兴趣。

三、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教育者需要让学生面对挫折和不成功的情况,并指导他们积极应对和解决问题,强化他们的适应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将学习过程拆解成小步骤,让学生慢慢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在培养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增强学生应对压力与挑战的能力。

总之,帮助学困生克服学习障碍,可以采用多方面的教育对策。

教育者要从学生的特点、心理需求和学业水平出发,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去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让学生取得成功,实现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

学困生的心里特征及教育对策研究报告课题

学困生的心里特征及教育对策研究报告课题

学困生的心里特征与教育对策研究一课题名称:学困生的心里特征与教育对策研究二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开展。

常言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月有圆缺,学有迟速〞。

学生的差异必然存在,教师必须成认并尊重这种差异。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习上的困难生也逐渐增多,这一群体我们称之为"学困生〞。

"学困生〞问题是我们教育对象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也是我们教育对象整体的一个不可无视的组成局部,尽管他们的人数不多,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他一直困扰着教师和学校,同时也给家长带来巨大的烦恼。

许多差生由于得不到及时帮助,最后对学习彻底放弃,带着遗憾离开学校,继而给社会带来危害。

让这局部学困生安康成长,全面开展,学有所成,对学校、家庭、社会,特别市学生本人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 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活动的时机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认为学困生的实质是学习个体自信心的缺乏与自我概念的消极,因此学困生的教育过程就是树立信心的过程。

3 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奖励竞争机制的外在刺激4. 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认为人的智能具有多元性,*一智能的高度开展,是对人的才智的一种发现和提升,而对于自身不太兴旺的*一智能,可以通过后天的开发使其得到开展。

四、研究的对象和方法:1 对象:本班学年总评成绩分别处在后十位的学生为样本2、方法:〔1〕)调查法: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反应,分析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2〕个案研究法:通过对班级个别困难学生进展了解,制定措施,实施教育,观察结果,探索规律〔3〕行动研究法:针对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制定相应对策,在方法上运用,观察效果,并根据反应的问题,调查对策,继续深入研究五、研究过程1 申报阶段:〔2017年7月—8月〕:认真选题,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学习困难学生心理及教育策略研究

学习困难学生心理及教育策略研究

学习困难学生心理及教育策略研究学习困难是指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或障碍,导致其学习效率和成绩有所下降。

这些问题或障碍可能来自于环境、个体、学习方式、学科特性等多个方面。

心理方面:学习困难学生往往有以下心理问题:1. 自卑感: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困难学生往往会陷入自卑的情绪中,认为自己比别人差,因而对自己失去信心。

2. 焦虑和紧张:良好的学习状态需要一定的放松和心态平衡,然而对于学习困难的孩子而言,学习常常是一个带有压力和焦虑的过程,这使得他们难以进入学习状态。

3. 厌学情绪:长时间学习不见成效,缺少学生支持和鼓励等原因,会使学习困难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教育策略方面:如何帮助学习困难学生缓解思维压力,降低情绪障碍,提高学习信心和效率,增强自信心?1. 心理关注:家长和老师在日常与学习困难学生相处时,应关注到他们的学习困难和情感状态,及时与他们交流,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上的种种困难。

2. 情感调节:帮助学生改善负面情感体验,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老师应对学生认真倾听,给学生以鼓励,使其有信心和勇气面对困难。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加大自身心理调节的力度。

3. 拓展学习渠道:优化课程设置,利用多种教学方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由浅入深,使得学习困难学生也能跟上班级学习进度,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增强学习的兴趣。

4. 亲密关系建立:建立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使学生在学习的中间产生信任和归属感,有助于心情的稳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获取更加高质量的学习效果。

总之,学习困难学生是需要我们关注和关怀的群体,我们需要采取正确的、全面的教育策略,为他们提供充足的支持和指导,达到心理和认知方面的平衡,让他们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和成绩的提升。

学生心理特征与教育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学生心理特征与教育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学困生心理特性与教育对策研究》题结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积极推动和全面实行素质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战略举措, 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素质教育事实上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中心的教育,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 是一个个思想感情、爱好爱好、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各不相同的人。

一个学校, 一个班集体, 假如只把注意力放在中生和优生的层面上出不了成绩, 也不叫素质教育。

我们更应当充足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 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揭示学习规律, 教给学习方法, 发展他们的能力。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农村小学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假如教师忽视了学困生这一特殊群体, 就谈不上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从这个意义上说, 转化学困生, 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是前提, 调动他们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 与培养中生优生同样重要, 特别是在当前学校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今天, 重视对学困生的关爱和帮助, 不让一个学困生掉队就更有其重要意义。

因此本课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研究目的在推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相结合, 将课堂教学中的共性规定和个性发明相结合, 纠正教育实践中的不良育人观, 构建符合本校特点, 符合教育规律的转化学困生模式, 从而促进我校的素质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三、研究对象: 高年级学困生。

四、研究内容研究的重要内容:1.学困生的成因及学困生的心理分析, 重要研究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自身、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因素。

2.学校教育方式如何适应学困生, 如何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 研究学校教育中的学困生转化策略。

3、课堂教学如何转变学困生, 研究课堂教学中的转化措施。

4、学校、社会和家长如何形成合力, 共同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

五、研究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 学习课改的理论和别人的经验应用于自己的课题实验。

借鉴现代教育理论, 广泛吸取各校先进经验, 采用行动研究法, 在实践中提高理论, 在理论指导下完善实践。

学习困难学生心理特征及干预策略的研究

学习困难学生心理特征及干预策略的研究

学习困难学生心理特征及干预策略的研究学习困难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或障碍,无法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学生。

这种学习困难可能与个体的心理特征有关。

本文将探讨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特征,并提出相应的干预策略。

一、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特征1. 自我认知困难:学习困难学生常常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表现缺乏准确的认知。

他们可能低估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产生自卑情绪。

同时,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困难缺乏清晰的认识,往往无法准确定位和解决问题。

2. 学习动机问题:学习困难学生往往缺乏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兴趣。

他们可能对学习任务缺乏兴趣,缺乏学习目标和动力,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同时,他们也可能存在学习动机的波动性,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失去学习的动力。

3. 学习策略问题:学习困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

他们可能没有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不懂得如何组织学习材料和安排学习时间。

这导致他们在学习中容易迷失方向,效率低下。

4. 注意力问题:学习困难学生通常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

他们可能容易分散注意力,无法长时间专注于学习任务。

这可能与他们的认知能力、兴趣和情绪状态有关,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二、学习困难学生的干预策略1. 提供积极的反馈:学习困难学生需要得到积极的反馈,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教师和家长应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进步,并给予鼓励和肯定。

同时,要避免过度批评和负面评价,以免加重学生的自卑情绪。

2. 培养学习兴趣:学习困难学生需要通过培养学习兴趣来提高学习动机。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有趣的学习环境、引入生动的教学内容和教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和交流,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将其融入到学习中,也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3. 教授有效的学习策略:学习困难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并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同时,教师还可以教授学生如何组织学习材料和安排学习时间,以提高学习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困生的心里特征与教育对策研究》一课题名称:学困生的心里特征与教育对策研究二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常言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月有圆缺,学有迟速”。

学生的差异必然存在,教师必须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习上的困难生也逐渐增多,这一群体我们称之为“学困生”。

“学困生”问题是我们教育对象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也是我们教育对象整体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尽管他们的人数不多,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他一直困扰着教师和学校,同时也给家长带来巨大的烦恼。

许多差生由于得不到及时帮助,最后对学习彻底放弃,带着遗憾离开学校,继而给社会带来危害。

让这部分学困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学有所成,对学校、家庭、社会,特别市学生本人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 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活动的机会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认为学困生的实质是学习个体自信心的缺乏与自我概念的消极,因此学困生的教育过程就是树立信心的过程。

3 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奖励竞争机制的外在刺激4. 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认为人的智能具有多元性,某一智能的高度发展,是对人的才智的一种发现和提升,而对于自身不太发达的某一智能,可以通过后天的开发使其得到发展。

四、研究的对象和方法:1 对象:本班学年总评成绩分别处在后十位的学生为样本2、方法:(1))调查法: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反馈,分析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2)个案研究法:通过对班级个别困难学生进行了解,制定措施,实施教育,观察结果,探索规律(3)行动研究法:针对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制定相应对策,在方法上运用,观察效果,并根据反馈的问题,调查对策,继续深入研究五、研究过程1 申报阶段:(2009年7月—8月):认真选题,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2 准备阶段:(2009年9月---10月):制定研究计划,进行文献研究,进行相关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

3 实施阶段(2009年11月---2010年3月):分析原因,制定对策,并付诸实践。

先进行个案研究,总结经验,同时,撰写可以研究的论文。

4 总结阶段(2010年4月---10月):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申请成果鉴定。

五研究的内容:(一)从学生自身出发进行教育(1)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和认识落后的原因,找出今后努力的方向。

(2)指导学困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3)激发学困生的学习潜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4)纠正学困生的行为偏差,培养其良好习惯(5)优化学困生的心里环境,帮助他们找回学习成功的自信心。

(二)家校结合,学困生转化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1)因材施教老师与家长联系分析孩子成长的每一个足迹和不足之处,并找出原因,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作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再差的孩子都不会达到绝望的边缘(2)家长需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家长的素质提高了即可为学生搭建一个和谐、温馨的生活空间,让学生有积极向上的心里支持,他们是容易走出“学困生”的阴影的。

六研究策略1、以知促情,以情知理,是转化的核心。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

无私的爱能苏醒学生的精神世界,能够加深教师与学困生之间的感情,赢得学困生的信赖。

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转化学困生的工作中,应该坚持有爱心,有信心,有耐心。

当他们学习赶不上队时,热情给予辅导;当他们犯错误时,批评教育要讲究方法和尺度;要压得下心头上“恨铁不成钢”的火气;要容得下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反复。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那教师如果也能像父母一样关心、理解他们,他们会更尊重老师,听老师的话,如果做得不好他们会觉得对不起老师,这样他们时时刻刻都会努力。

对于学困生、留守儿童,教师要多一份关爱,适时进行家访,加强家校联系,适时找学困生谈话,了解学生身心和学习、生活上的困难,以便及时帮助它们、解决他们的困难。

3 、抓住典型,有效激励,是转化的动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扬激励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比平常高出3~4倍。

”恰当的表扬和鼓励,能满足其好胜心,激发其学习兴趣。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困生学习中的典型事例。

(1)抓作业中典型。

每一位学生都希望自己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赏,学困生也不例外,在作业批改时,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语,恰当的批语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抓课堂上典型。

对学困生在课堂上出色的表现,教师同样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语,恰当的表扬鼓励,可以缩短师生的心理差距。

如:“观察得真仔细”、“试一试,你能行”、“你的见解,令人佩服!”,从而有效地增强教育教学的活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3)抓学困生的闪光点。

如何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是对教师个人修养与教学方法的挑战。

当发现学困生略有了一点学习兴趣时,绝不能松懈,要步步为营,及时鼓励。

当学困生尝试成功并取得进步时,须抓住其典型事例进行大力宣传,给其他学困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激励他们以榜样为目标奋起直追4、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

在学困生眼里,往往觉得自己这也差、那也差,老师一定不喜欢他、不关心他,如果教师能特别关注这些学生,他们就会觉得教师很重视自己,有时甚至要比其他学生关心的更多一些,让他们觉得老师还是很喜欢他们的。

5、转化学困生中要有爱心、耐心,而且要持之以恒。

部分学困生由于以前基础差,后来学的知识难以接受,学习越来越差,表现也退步,变得消极、冷淡。

这类情况教师要在平时加强对这些学生的辅导,对以前不懂的地方细致讲解,作业布置难度适当降低,批改要细,帮助他们逐渐进步。

6、强化心理辅导。

对家庭原因、社会原因造成学困的学生,如父母离异、父母单身等情况,教师要及时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懂得自己存在的价值,理解自己肩负着将来改变这一现状的责任,使他们增强生活的意义,产生分发图强的决心。

7、家校携手,适时沟通,是转化的合力。

家庭教育往往是潜移默化的。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位家长的愿望。

但现实往往不尽人意。

当家长自己的期望与子女的实际相差甚远时,往往对子女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情绪,从而对子女施加各种压力,或经常埋怨指责,造成学困生巨大的精神压力,从而使孩子对学习产生抵触或恐惧心理。

因此,密切家校联系,增进家校间的沟通、理解、信任、支持尤为重要。

实践证明,教师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能融合教师与家长们的关系,拉近学校与家庭间的距离。

学校、家庭有机结合,步调一致,对学困生关怀、体贴、启发、诱导,促使他们的智力、情感和个性健全地发展,使之逐步跨入先进的行列。

6、查漏补缺,抓好“双基”,是转化的保障。

(1)加强学困生个别辅导,多为学困生开“小灶”。

课外辅导是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困生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要他们把每一节课的知识点全部在课堂上理解并掌握,有一定的难度。

如果不重视个别辅导,势必给他们造成知识衔接上的不牢固,久而久之,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将会越来越差。

因此,加强学困生的个别辅导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2)开展“结对子”活动,及时地为学困生扫除知识障碍。

学困生往往很自卑,一般遇到困难他们不会主动去请教。

实践告诉我们,“开展“学困生与学优生” “特困生与教师”结对子模式,能及时解决学困生平时遇到的“拦路虎”,学优生对每一个新的知识点、练习、作业都要帮助一一落实。

既减轻了教师课外辅导的压力,又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

学困生从中受到关心,既有了知心的小伙伴,也有了取得进步的小帮手。

而学优生在帮教中自身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七、研究的初步成果(一)认识成果1 教会学困生主动学习的方法。

在研究中,我对学困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进行了探索,总结出以下四条经验。

一要激发学习的积极性:1创建情境、激发兴趣;2激发成功、增强自信;3融洽关系、寄予期望。

二要培养学习习惯和方法:1、抓学习常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2帮助掌握正确学习方法。

三要降低学习常规难度:1教学目标分层,目标让学生明确;2教学内容有弹性,内容让学生选择;3练习让学生自选,测试分层。

2 、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的培养分这几步。

一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思路:1、要提高认识,树立信心;2、要教给方法、严格要求;3、要因材施教、全面要求。

二是良好学习习惯于培养途径:1、上课的要求:认真做好课前准备;独立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认真听别人讲话;发表自己的意见。

2、作业的要求:认真书写;独立完成作业;做完检查。

3 、关注学困生的心理健康。

学困生的心理障碍有:畏惧心理、从众心理、等侍心理、惰性心理、情感心理、挫折心理等。

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首先要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轻松愉快、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

其次是要善于赏识树立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喜悦。

另外还发掘学生潜能,调节自我完善,促进积极主动品质的形式。

经过一年的研究实践,12名学困生中,有3名已转化为学优生,5名基本脱困,还有4名在进步之中(图-4、图-5、图-6)。

研究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仍有不足,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努力,去研究。

学习习惯调查实验前 12人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作文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21.6% 31.3% 13.6%哪一部分学得最好 60% 2 4.6% 12.5%最讨厌哪一部分知识 7.9% 17.9% 43.7% 哪一部分知识学得最不好12.8% 29.2% 51.6%实验后 12人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作文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 34.5% 35% 31.5% 哪一部分学得最好 50.5% 30% 28% 最讨厌哪一部分知识 28.1% 34.5% 37.4% 哪一部分知识学得最不好27.7% 34.1% 38.2%实验前 12人能有时能不能上语文课是否能认真听38.6% 54.7% 3.7%能自觉完成语文作业84.2% 13.2% 2.7%语文作业能认真做吗45.8% 50.5% 4%实验后 12人能有时能不能上语文课课是否能认真听70% 54.7% 2.7%能自觉完成语文课作业90.2% 7.25% 2.6%语文课作业能认真做吗65.8% 31.5% 2.7%八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1、目前的研究对学困生现状调查比较多,但心理干预和教育对策方面的深入研究较少,而且难度较大。

2、学困生转变后容易反复,也就是不能坚持下去,这需要教师持续不断的督促、研究。

3、有的学困生转变较明显,但长期以来,周围的人包括家长、同学、老师等对他们的态度,他们还是不能完全与同学融合在一起,还需要进一步的心理疏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