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实验原理和方法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太阳系》资料:彗星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太阳系》资料:彗星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太阳系》资料彗星彗星(Comet),是进入太阳系内亮度和形状会随日距变化而变化的绕日运动的天体,彗星物质蒸发,在冰核周围形成朦胧的彗发和一条稀薄物质流构成的彗尾。

由于太阳风的压力,彗尾总是指向背离太阳的方向。

2014年2月21日,日本京都产业大学的研究小组发现彗星上有氨的存在。

根据最新报道称:科学家们近日在追踪"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的罗塞塔号飞行器上发现了属于该彗星的一些化学残留物。

科学家使用探测器对这些化学物质进行分析后,发现其主要成份为氨、甲烷、硫化氢、氰化氢和甲醛。

由此,科学家得出结论称,彗星的气味闻起来像是臭鸡蛋、马尿、酒精和苦杏仁的气味综合。

彗星是星际间物质,英文是Comet,是由希腊文演变而来的,意思是“尾巴”或“毛发”,也有‘长发星’的含义。

而中文的“彗”字,则是“扫帚”的意思。

在《天文略论》这本书中写道:彗星为怪异之星,有首有尾。

人们往把战争、瘟疫等灾难归罪于彗星的出现,但这是毫无科学根据的。

《春秋》记载,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比欧洲早630多年。

虽然彗星威力巨大,但撞击地球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1] 彗星的轨道周期范围很大,可以从几年到几十万年。

短周期彗星来自超越至海王星轨道之外的柯伊伯带,或是与离散盘有所关联。

长周期彗星被认为起源于太阳系外缘,迄今仍是虚拟的球壳状的奥尔特云。

长周期彗星可能是受到太阳系外侧的大质量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或是恒星经过时的引力摄动,而朝向太阳前进。

罕见的以双曲线轨迹进入内太阳系的彗星,是之前被抛入星际空间的,则只会穿越太阳系一次。

来自太阳系外,在银河系内可能是常见的系外彗星也曾经被检测到。

彗星和小行星的区别只是有无彗发或彗尾的存在。

然而,熄火彗星已经经过太阳许多次,几乎失去了它们所有的可挥发的冰和尘埃,因而可能就变得和小的小行星一样。

彗星实验

彗星实验

应用慧星试验研究细胞D NA损伤的原理与方法山西大学生命科学系环境生物毒理学研究室(太原030006) 孟紫强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二所 张连珍 提 要 对应用慧星试验(即单细胞微凝胶电泳(SCGE技术)研究细胞DNA损伤的操作过程、技术原理以及实验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进行了详细介绍和讨论。

关键词 慧星试验 单细胞微凝脉电泳 DNA损伤 哺乳类细胞 淋巴细胞 诱变剂往往是通过引起DNA损伤而诱发细胞突变和癌变。

近年来由Singh等改进和建立的慧星试验(Com et assay)即单细胞微凝胶电泳(SCGE)技术,是一项测定和研究细胞DNA损伤的新技术,该技术在国外有关研究领域内已得到广泛的应用〔1,2〕。

但在我国有关研究报道甚少。

为此,本文对我们研究室建立和改进的SCGE技术作了详细报道,以期与国内同行交流和进一步改进。

1 SCGE测定原理哺乳类细胞和人血淋巴细胞,其DNA的分子量很高且具有严密的超螺旋结构。

在理想的实验条件下,对淋巴细胞的分离、处埋、裂解、碱处理等过程均保持在避光条件下小心谨慎地操作,使细胞DNA不受损伤,其DNA结构仍象在活细胞中那样完整,外加电泳电场就不会使DNA在凝胶中泳动。

因此,在理想条件下,正常对照组细胞DNA在电泳之后仍应保持在原来位置。

在SCGE实验中,细胞DNA之所以从原位向电泳电场的阳极迁移,形成慧星状图象,其原因是:当细胞DNA受损伤产生链断裂时,DNA的超螺旋结构受到破坏;在细胞裂解液作用下,细胞膜、核膜及其它膜结构受到破坏,细胞内的蛋白质、RNA及其它成分均可进入凝胶而扩散到裂解液中,而核DNA分子量很高不能进入凝胶,只能留在原位。

在碱处理和碱性电泳液的作用下DNA解螺旋,使DNA的断链和碱易变性DNA片断从严密的超螺旋结构中释放出来;由于这些DNA断链分子量较小且碱变性为单链,所以在电泳电场中就可以离开核DNA在凝胶分子筛中向阳极移动,形成慧星状图象。

彗星实验

彗星实验

彗星实验(Comet assay),又称单细胞凝胶电泳(Singl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SCGE),各种理化因子作用细胞后引起的DNA链的断裂可用该方法检测[1~3],并在统计学基础上对损伤程度做出评估[4]。

本实验对Singh 等[5]建立的碱性彗星实验的一些步骤作了改良。

用超净工作台上的紫外消毒灯[可发射波长为254 nm的紫外线(Ultraviolet,UV),属于UVC波段范围]作为DNA损伤的诱导因子[7~9],诱导K562细胞DNA损伤,用改良彗星实验检测损伤程度,验证改良的实验系统是否可靠,同时筛选并评价DNA损伤的分析指标。

1 材料与方法1.1 细胞K562细胞,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免疫学教研室,37 ℃、5% CO2培养箱中培养,取对数期细胞进行实验。

1.2 紫外线照射装置紫外消毒灯(ZSZ-20型,20 W,天津市紫晶特种光源有限公司)。

1.3 主要试剂和仪器培养基:10%新生牛血清(杭州四季青公司),90%RPMI-1640培养液(Hyclone公司);双抗(青、链霉素,100 UI/ml);TritonX-100(Genview分装);二甲基亚砜、肌苷酸钠(Sigma分装);低熔点琼脂糖(FMC 分装);常熔点琼脂糖(Spanish分装)。

其余生化试剂均为分析纯。

电泳仪:由西北大学物理系提供;电泳槽:DYC33A型(北京市六一仪器厂);显微镜:Leica DM LB 2 (Leica 公司);彗星图象分析软件:CASP软件(casp-1.2.21.4 实验分组及UV处理收集对数生长的K562细胞,台盼蓝染色计数,细胞活力大于95%,用Hank's(pH7.4)调整细胞密度至1×105/ml,接种于塑料培养皿中(ф=35 mm,2 ml/plate),然后进行紫外线照射(0.3 mW/cm2)。

实验分为对照组和8个照射组,各照射组分别照射3、5、10、40,60、120、180、240 s,对照组不进行紫外线照射,之后进行彗星实验。

彗星实验技术在不同细胞DNA损伤检测中的应用

彗星实验技术在不同细胞DNA损伤检测中的应用

彗星实验技术在不同细胞DNA损伤检测中的应用作者:陈果李晔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年第06期摘要:文章对彗星实验在不同真核生物细胞DNA损伤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并介绍了基于彗星实验对植物、动物、人体细胞损伤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对彗星实验的应用范围、发展趋势和前景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彗星实验技术;DNA损伤;真核细胞;损伤检测;遗传毒理问题文献标识码:A中图分类号:Q52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06-0055-03 DOI:10.13535/ki.11-4406/n.2016.06.028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环境问题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热点问题。

工业三废、电离辐射、化学农药等有毒有害物质对生物界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它们不但影响生物的生命活动,而且会影响下一代的遗传性状。

因此,研究DNA损伤等遗传毒理问题对于环境安全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DNA损伤的检测方法可以分为间接检测DNA损伤和直接检测DNA损伤。

彗星实验是直接检测DNA损伤的一种方法,也称单细胞凝胶电泳,1984年由Ostling建立,经Singh 等改进。

该检测方法具有灵敏度高、所需样品量少、应用范围广、材料消耗少、技术简单、时间短、可进行单细胞水平的原位检测等特点,被广泛地应用于真核细胞的DNA损伤与修复、遗传毒理、环境监测以及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等相关研究中。

目前关于彗星实验技术的应用进展大多从其应用领域、范围着手,一定意义上限制了彗星实验在细胞层面上的科学意义以及更宽泛的应用前景。

文章从细胞角度切入,归纳总结近些年真核细胞作为彗星实验在应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就其发展提出发展畅想。

1 彗星实验彗星实验原理是细胞经过实验中裂解、DNA解链等过程后,电泳时损伤的DNA从核中溢出,朝阳极方向泳动,产生一个尾状带,未损伤的DNA部分保持球形,二者共同形成“彗星”。

在一定范围内,“彗星”的长度(代表DNA迁移距离)和经荧光染色后“彗星”荧光强度与DNA损伤程度相关,这样就可以定量检测单个细胞中的DNA损伤。

彗星实验(英语版)

彗星实验(英语版)

彗星实验(英语版)彗星”分析法在放射生物学中的应用来源:广东医学杂志点击数:196 更新时间:2007-4-25 文章录入:Admin“彗星”分析法在放射生物学中的应用贺玉香综述夏云飞审校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放疗科(广州510060)“彗星”分析法(comet assay)又叫单细胞凝胶电泳(single cell gel eletrophoresis, SCGE)或微凝胶电泳,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单细胞水平检测哺乳类有核细胞DNA损伤的新技术。

由Ostling等[1]1984年首次提出,后经Singh等[2]逐渐改进。

现主要分为中性SCGE和碱性SCGE。

其原理如下:去污剂或高盐裂解溶液破坏细胞膜,使得95%以上的蛋白质及细胞内其他成分渗出膜进入溶解液,DNA由于相对分子质量大而留在原位。

电泳时小的DNA断片在电场作用下移出细胞核。

经溴乙啶染色后在紫外线(uv)照射下发出荧光,每个受损的细胞均呈现“彗星”外观,明亮的头部为细胞核,一系列的DNA断片组成“彗尾”。

未受损的细胞只有“彗核”而无“彗尾”。

DNA断片迁移的距离与DNA断片分子质量和电荷数相关,DNA断片越多、越小,“彗尾”越长,又因荧光染料与DNA的结合是特异性的,因此,通过测定“彗星”尾部长度和荧光强度可推测DNA链断裂情况。

如为中性裂解液加上50 ℃的处理只能破坏DNA超螺旋结构,而DNA双螺旋结构保存完好,只有小的双链片段在电场作用下移出细胞核,形成“彗星”尾部,故主要用于DNA双链断裂的检测。

而碱性SCGE中用碱性裂解液(pH>123)处理细胞,不但使细胞内蛋白成分更彻底地分离,也有利于DNA双螺旋破坏和单链片段移行,故用于检测DNA单链断裂。

此法的突出优点是灵敏度高。

它可以测出每1657×10-17 kg中01个DNA的断裂,甚至检出自然光照体外淋巴细胞1 h 引起的DNA损伤[3]。

故可研究低剂量下的生物效应。

彗星实验要点

彗星实验要点

1、凋亡细胞的观察:看过国外此法作出的凋亡细胞彗星图像,很漂亮,用CASP软件分析后,其曲线呈典型的双峰,而正常细胞为单峰。

我的一些教训:观察凋亡细胞最好把电压、电流、和电泳时间均调低,否则,凋亡细胞中的DNA片断跑的太块,荧光下根本看不到凋亡细胞的尾巴。

注:我用的是中性条件,20V,200mA,20min, 凋亡细胞观察宜选用10V,100mA,10min.朋友们如果有异议,请不吝赐教,也对我有所帮助.2、解旋20分钟应该没问题,但是我认为您的电泳时间过长,当然我不知道您的电泳条件(电压、电流、),我认为20分钟足够了,时间长了一是浪费时间,二是彗星图像不好,不利于分析。

您的裂解时间有点短了,文献报道,最好不要少于1.5小时3、一般100ul0。

5%低熔点胶中含400个细胞就足够了4、本版【图片仓库】子版有我做的彗星图像,感兴趣可以看看http://www.dxy。

cn/bbs/post/view?bid=66&id=2729243&sty=1&tpg=1&age=05、注意,CASP只读.tif扩展名的图像,如果你的相机拍摄的图像可以有。

tif格式,就更好了,如果是.jpg格式,那还要在计算机中转换一下,不过很简单6、首先,荧光染色的东西最好马上看,否则影响结果。

其次,您的染色液量我觉得多了点,我用2ug/ml,1ml注射器1滴就可以.第三,要忠于实验结果,图象内容不能更改,可以用ACDSEE或PHOTOSHOP 转换图象格式或大小,所以,作出来的实验图象质量要好7、。

背景的选择问题,如果图片质量好的话,背景大小不同,对结果影响不是很大,如果图片背景乱七八糟,那背景框的选择肯定对结果产生很大影响。

我的建议:背景框不要太大,参考我贴的那个图.注意,背景框可以在细胞的上面或下面,如果背景框在上面时,分析后的图像(分析后出现一个头、尾分明的图像,是基本重合在细胞上的)质量很差,很不规则,那再把背景框调到下面试试,如果还是不好,那只能说你的结果质量不好了。

彗星实验

彗星实验

彗星实验(Comet assay),又称单细胞凝胶电泳(Singl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SCGE),各种理化因子作用细胞后引起的DNA链的断裂可用该方法检测[1~3],并在统计学基础上对损伤程度做出评估[4]。

本实验对Singh 等[5]建立的碱性彗星实验的一些步骤作了改良。

用超净工作台上的紫外消毒灯[可发射波长为254 nm的紫外线(Ultraviolet,UV),属于UVC波段范围]作为DNA损伤的诱导因子[7~9],诱导K562细胞DNA损伤,用改良彗星实验检测损伤程度,验证改良的实验系统是否可靠,同时筛选并评价DNA损伤的分析指标。

1 材料与方法1.1 细胞K562细胞,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免疫学教研室,37 ℃、5% CO2培养箱中培养,取对数期细胞进行实验。

1.2 紫外线照射装置紫外消毒灯(ZSZ-20型,20 W,天津市紫晶特种光源有限公司)。

1.3 主要试剂和仪器培养基:10%新生牛血清(杭州四季青公司),90%RPMI-1640培养液(Hyclone公司);双抗(青、链霉素,100 UI/ml);TritonX-100(Genview分装);二甲基亚砜、肌苷酸钠(Sigma分装);低熔点琼脂糖(FMC 分装);常熔点琼脂糖(Spanish分装)。

其余生化试剂均为分析纯。

电泳仪:由西北大学物理系提供;电泳槽:DYC33A型(北京市六一仪器厂);显微镜:Leica DM LB 2 (Leica 公司);彗星图象分析软件:CASP软件(casp-1.2.2,/index.php下载);CO2培养箱:BB16HF型(上海力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环地牌紫外辐照计(北京师范大学光电仪器厂)。

1.4 实验分组及UV处理收集对数生长的K562细胞,台盼蓝染色计数,细胞活力大于95%,用Hank's(pH7.4)调整细胞密度至1×105/ml,接种于塑料培养皿中(ф=35 mm,2 ml/plate),然后进行紫外线照射(0.3 mW/cm2)。

毒鼠强遗传毒理——彗星实验

毒鼠强遗传毒理——彗星实验

彗星试验一、实验原理正常细胞核是由DNA和蛋白质构成,DNA的双螺旋以核小体的组蛋白为核心形成超螺旋结构,再进一步形成高级结构,形成染色质,染色质的缠绕形成细胞核。

彗星实验又称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它能有效地检测并定量分析细胞中DNA单,双链缺口损伤的程度。

当各种内源性和外源性DNA损伤因子诱发细胞DNA链断裂时,其超螺旋结构受到破坏,在细胞裂解液作用下,细胞膜、核膜等膜结构受到破坏,细胞内的蛋白质、RNA 以及其他成分均扩散到细胞裂解液中,而核DNA由于分子量太大只能留在原位。

在中性条件下,DNA片段可进入凝胶发生迁移,而在碱性电解质的作用下,DNA发生解螺旋,损伤的DNA断链及片段被释放出来。

由于这些DNA的分子量小且碱变性为单链,所以在电泳过程中带负电荷的DNA会离开核DNA 向正极迁移形成“彗星”状图像,而未受损伤的DNA部分保持球形。

DNA受损越严重,产生的断链和断片越多,长度也越小,在相同的电泳条件下迁移的DNA量就愈多,迁移的距离就愈长。

通过测定DNA迁移部分的光密度或迁移长度就可以测定单个细胞DNA损伤程度,从而确定受试物的作用剂量与DNA损伤效应的关系。

毒鼠强的中毒机制尚不清楚,但有文献显示,毒鼠强的致惊厥作用可能是拮抗γ-氨基丁酸(γ-GABA)的作用,造成脑细胞凋亡。

因此,本实验通过检测不同剂量的毒鼠强对大鼠脑组织细胞DNA的损伤情况,探讨细胞DNA损伤与毒鼠强的毒作用间的关系。

二、试验目的:检测毒鼠强与细胞DNA损伤的关系。

三、试剂与器材(一)试验细胞来源:大鼠脑细胞(大鼠采用SD大鼠)(二)试剂1、毒鼠强纯品(98.5%,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提供)2、无钙、镁磷酸盐缓冲液(PBS缓冲液)将Nacl4.0g,KH2PO40.1g,KCL0.2g,Na2HPO40.58g,Na2HPO4·12H2O.45g,溶于500ml蒸馏水中。

3、琼脂糖用无钙、镁磷酸盐缓冲液配置4、细胞裂解液Nacl73.05g,Na2EDTA·2H2O18.6g,Tris(三羟甲基氨基甲烷)0.61g,肌氨酸钠5g,双蒸水400ml,先加入一些NaOH在磁力搅拌器上加热溶解。

彗星实验

彗星实验

Comet Assay 彗星分析系统软件功能:彗星试验-单细胞凝胶电泳Singl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是一种快捷、高灵敏度的检测DNA受损的方法.Comet Assay 专业彗星试验图像分析软件,提供专业快速的测量方法。

测量指标包括头半径,尾长度,积分光密度,头/尾DNA含量比例,尾矩,Olive 矩等多种参数。

具有自动或手动调节分割彗星头部和尾部功能同时提供对双染色系统的分析系统可广泛用于环境毒理学中对DNA具有损伤作用的分析:如紫外光、电离辐射、氧自由基等因素造成的DNA损伤。

以及细胞凋亡,抗癌药物的药物毒理学研究,遗传毒理研究和肿瘤治疗的跟踪监测等单细胞凝胶电泳(彗星试验):原理、应用和局限性彗星试验:原理、应用和局限性1. 前言过去十年中,彗星试验或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已成为一个评定DNA损伤的标准方法,广泛应用于遗传毒性试验、人类生物监测和分子流行病学、生态毒理学以及DNA损伤修复的基础研究,且因其简单、灵敏、多功能、快速、经济实用而赢得了广大科研工作者的青睐,和其有关的文献数目逐年上升。

在应用彗星试验时不会过多去考虑它如何运作和它提供何种信息,因为它在论证DNA损伤中的成功已足以证明它的价值。

这一点实在太可惜,因为它不仅能告诉我们细胞内存在的损伤的类型,而且能告诉我们损伤的程度。

尽管彗星试验是检测DN A断裂的基本方法,但由于对特异性核酸内切酶损伤的引入使其可以检测紫外线诱导的嘧啶二聚体,氧化碱基和烷基化损伤。

2.检测原理和检测指标2.1 背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Peter Cook和其同事们制定了一种用非离子去污剂使细胞溶解来研究核结构的方法。

这种处理除去胞膜、胞质和核质,并使核小体破裂(几乎所有的组蛋白均被浓盐提取),剩下的就是由核基质或RNA、蛋白质组成的支架以及DNA所构成的类核,其DNA的双螺旋以核小体的组蛋白为核心形成负超螺旋结构。

超螺旋的存在使DNA不能自由旋转,Cook 等提出一个模型,DNA间断的附加于基质,有效的形成一系列环状、而不是线性分子。

彗星实验技术及其应用

彗星实验技术及其应用

彗星实验技术及其应用李岗;吴声敢;蔡磊明【期刊名称】《生态毒理学报》【年(卷),期】2018(013)006【摘要】彗星实验是瑞典科学家Ostling和Johanson于1984年发明的检测毒物DNA损伤效应的方法.它经历了从最初的微电泳技术、中性彗星实验、碱性彗星实验、酶切彗星实验和双向垂直彗尾彗星实验等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在毒理学、遗传学和环境生态科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欧洲食品安全局等国际组织推荐的测定遗传毒性的方法之一.彗星实验的关键点包括单细胞悬液的制备、细胞裂解液的成分与比例,低熔点琼脂糖凝胶的浓度,电泳条件等.在典型应用领域,如蚯蚓、鱼、两栖动物、鼠和人的彗星实验很难找到标准实验方案.成功的彗星实验还需关注,实验设计时必须包括阳性对照,结果表述时必须有图为证,实验方案可能因物种或细胞而异.%In 1984, the Sweden scientists, O. Ostling and K.J. Johanson, devised the \"comet assay\"to identify substances that cause DNA damage. Since then, it has experienced refinements that include several improvements such as microelectrophoresis, the neutral comet assay, the alkaline comet assay,the enzyme-modified comet assay, and the two-dimensional perpendicular tail comet assay. This general method is applicable to wide fields of interests including toxicology, genetics, environmental sciences & ecology, and others.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and the 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 recommend comet assaya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ir genotoxicity testing strategy. The critical procedures in the comet assay involve the preparation of a singlecell suspension, modifications to the lysis buffer, the percentage of low melting point agarose, electrophoresis conditions, etc. It is difficult to standardize protocols for earthworm, piscine, amphibians, murine, and human subjects. Successful comet assay must also include key points such as inclusions of positive controls in experimental design, good comet image as supporting evide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al protocols depending on species and cell types.【总页数】18页(P79-96)【作者】李岗;吴声敢;蔡磊明【作者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所, 杭州 31002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所, 杭州 31002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业部农药检测重点实验室, 杭州 31002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浙江省农药残留检测与控制研究重点实验室, 杭州 31002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浙江省植物有害生物防控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杭州 31002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所, 杭州31002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业部农药检测重点实验室, 杭州 31002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浙江省农药残留检测与控制研究重点实验室, 杭州 31002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浙江省植物有害生物防控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杭州 31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1.5【相关文献】1.改良彗星实验和RAPD技术检测DNA损伤的实验研究 [J], 赖金龙;胡健慧;付倩;吴国;陶宗娅;张红;罗学刚2.彗星实验技术在不同细胞DNA损伤检测中的应用 [J], 陈果;李晔3.彗星实验在水污染遗传毒性监测中的应用 [J], 姜旭萌;赵咏梅;金荔红4.用彗星实验技术分析MTX对小鼠细胞DNA的损伤作用 [J], 杨建一;彭芸;李莉;杜圣家;单联喆;张新旺;王文娟5.用彗星实验技术检测环境遗传毒性物质 [J], 陈颖;王磊;王子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彗星实验载玻片说明书

彗星实验载玻片说明书

高新生物 咨询****************彗星实验载玻片使用说明书在彗星实验中,作为细胞的载体-载玻片虽然没有特殊要求,但是经过在普通载玻片上铺胶后,进行细胞裂解-洗涤-电泳等多个步骤时,琼脂糖凝胶在普通载玻片上十分容易漂移、断裂、混淆。

另外,实验往往需要进行多个样品,需要在多个普通载玻片上铺胶,过程十分繁琐。

为了解决以上由于彗星实验载玻片带来的不便和误差,可以使用专用的彗星实验载玻片。

优点:1、玻璃片上的孔板原材料PVC十分特殊,具有疏水性、低静电性,避免对细胞产生作用。

2、和琼脂糖凝胶结合良好。

3、孔板的孔径大小、数目,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实验载玻片,操作简便,可以重复使用。

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1 使用前对彗星实验载玻片的玻璃孔用棉签沾蒸馏水进行清洁,或用75%的酒精轻搽,以使玻璃面清洁、透亮。

2 实验时在彗星实验载玻片的玻璃孔涂布适量的0.8%普通熔点琼脂糖(加热熔解后用滴管涂布),即第1 层琼脂糖,琼脂糖铺满玻璃孔层即可,避免过厚,室温下凝固。

如不马上实验,晾干后无尘存放,1周内使用。

3 第2层琼脂糖铺胶:低熔点琼脂糖在70-85℃水浴加热至少20min 使之完全溶化,冷至37℃(可以放置于细胞培养箱中或水浴箱冷却至37℃,低熔点琼脂糖在37℃可维持3小时)。

将20μL 细胞(约10000个)和75μL的低熔点琼脂糖混合均匀。

然后,迅速将适量含细胞的低熔点琼脂糖滴到第1 层琼脂糖上,立即盖上另一干净盖玻片,置4℃10min 使第2 层低熔点琼脂糖凝固。

4 此彗星实验载玻片可反复使用,但由于孔板原材料PVC由胶水粘贴,反复使用容易脱落,使用者可以用胶水粘贴即可。

5 避免用酒精或其他有机溶剂浸泡。

彗星实验

彗星实验

彗星实验(Comet assay),又称单细胞凝胶电泳(Singl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SCGE),各种理化因子作用细胞后引起的DNA链的断裂可用该方法检测[1~3],并在统计学基础上对损伤程度做出评估[4]。

本实验对Singh等[5]建立的碱性彗星实验的一些步骤作了改良。

用超净工作台上的紫外消毒灯[可发射波长为254 nm的紫外线(Ultraviolet,UV),属于UVC 波段范围]作为DNA损伤的诱导因子[7~9],诱导K562细胞DNA损伤,用改良彗星实验检测损伤程度,验证改良的实验系统是否可靠,同时筛选并评价D N A损伤的分析指标。

1 材料与方法1.1 细胞K562细胞,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免疫学教研室,37 ℃、5%CO2培养箱中培养,取对数期细胞进行实验。

1.2 紫外线照射装置紫外消毒灯(ZSZ-20型,20 W,天津市紫晶特种光源有限公司)。

1.3 主要试剂和仪器培养基:10%新生牛血清(杭州四季青公司),90% RPMI-1640培养液(Hyclone公司);双抗(青、链霉素,100 UI/ml);Triton X-100(Genview分装);二甲基亚砜、肌苷酸钠(Sigma分装);低熔点琼脂糖(FMC分装);常熔点琼脂糖(Spanish分装)。

其余生化试剂均为分析纯。

电泳仪:由西北大学物理系提供;电泳槽:DYC33A型(北京市六一仪器厂);显微镜:Leica DM LB 2 (Leica 公司);彗星图象分析软件:CASP 软件(casp-1.2.21.4 实验分组及UV处理收集对数生长的K562细胞,台盼蓝染色计数,细胞活力大于95%,用Hank's(pH7.4)调整细胞密度至1×105/ml,接种于塑料培养皿中(ф=35 mm,2 ml/plate),然后进行紫外线照射(0.3 mW/cm2)。

实验分为对照组和8个照射组,各照射组分别照射3、5、10、40,60、120、180、240 s,对照组不进行紫外线照射,之后进行彗星实验。

彗星实验原理和方法

彗星实验原理和方法

彗星实验原理和方法彗星是太阳系中一种具有尾巴的天体,主要由冰和尘埃组成。

彗星实验是通过模拟彗星状况来研究其物理性质和行为的实验。

彗星实验的原理是利用实验室中的设备和材料模拟彗星的环境和特征,从而观察和测量彗星相关现象。

本文将介绍彗星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彗星实验的原理基于以下几个重要因素:彗星的组成、彗星的运动、彗星的进化过程。

彗星主要由冰和尘埃组成,当彗星靠近太阳时,太阳的辐射会使冰融化并形成尾巴;彗星的运动受到引力的影响,会围绕太阳轨道运动;彗星是古老物质的遗迹,可以提供有关太阳系形成和演化的信息。

彗星实验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设备进行,下面是一种常见的彗星实验方法。

材料准备:-细粒子状尘埃:可以使用石英粉末或其他微尘颗粒。

-液态冰:可以使用液态氮或液态二氧化碳,用于模拟彗星的冰质。

-模拟太阳光源:可以使用激光或强光作为太阳光源。

步骤:1.准备一个实验室内的真空室,可以模拟外太空的真空环境。

2.在真空室内,制备一块透明板,将细粒子状尘埃均匀地撒在板上,形成尘埃层。

3.涂抹一层透明粘合剂在尘埃层上,使其牢固粘在板上。

4.用液态冰均匀地喷洒在尘埃层上,形成冰层。

5.在一侧装置模拟太阳光源,将激光或强光聚焦在冰层上。

6.开启真空室,创建接近真空的环境,同时以控制速度旋转冰层。

7.开启模拟太阳光源,照射在旋转的冰层上。

8.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记录和测量。

主要关注冰的蒸发和尘埃的运动情况。

彗星实验的结果可以提供有关彗星物理性质和行为的信息。

例如,可以通过观察冰的蒸发和尘埃的运动模式来研究彗星尾巴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可以测量冰的蒸发速率和尘埃的扩散速度,从而了解彗星的物质损失和彗星尾巴的演化机制。

彗星实验的优点是可以在控制条件下进行观察和测量,可以重复实验以验证结果。

然而,由于彗星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彗星实验仍然有一定的限制和挑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

总之,彗星实验通过模拟彗星环境和特征,可以研究彗星的物理性质和行为。

用彗星实验技术检测环境遗传毒性物质_陈颖

用彗星实验技术检测环境遗传毒性物质_陈颖

2 彗星实验在环境毒理学领域的应用
理论上 , 几乎所有真核细胞发生的 DNA 损伤都 能用彗星实验来检验 , 人工培养的细胞株或者从动 物组织分离出来的细胞都可在离体或活体染毒后进 行彗星实 验 。 可用于彗星实 验的生物组织多 种多 样 , 比如无脊椎动物的肌肉 、腮 、生殖腺 、胚胎组织 、 消化腺 、足 、虹吸管等 , 脊椎动物的肝脏 、肾脏 、肠 、 脾 、肌肉 、 腮 、生殖腺以及植物和藻类的细胞等 。 对于不同类型细胞 , 其 DNA 单链断裂水平的背景值 不同 。 首先 , 不同种类的生物体对遗传毒物的灵敏 性千差万别 ; 其次 , 由于毒物作用的靶部位不同 , 同 一生物体内不同器官 、 组织的细胞引起的 DNA 损伤 水平也 不尽 相同 。 Aoyama 等[ 14] 发现 , 1-甲基-3 硝 基1-亚硝 基胍 ( MNNG) 和苯 并 [ a] 芘导 致 的绿 藻 ( Euglena gracilis) 细胞 DNA 断裂均表现出剂量 效 应关系 , 在同样条件下甚至比人体淋巴细胞的反应 更加明显 。 借助于彗星实验 , 人们已经研究和发现了许多物 质的 DNA 损伤作用 , 如直接作用和断裂 DNA 单链的 物质 、 烷基化剂 、 DNA 加合物 、 金属化合物 、 氧化剂和 交联剂等 。 比如 , 人们早就知道丙烯酰胺对人类和实 验动物有神经毒性的作用 , 但是 Maniè re 等[ 15] 发现该 化合物还能对哺乳动物的脑细胞和生殖细胞造成明 显的 DNA 损伤 。 另外 , 彗星实验技术也用于研究化 学物质对细胞凋亡这种生理现象的影响 , 凋亡细胞的 DNA 双链断裂 , 产生大量的 DNA 碎片 , 在彗星实验 中 , 彗星尾部迁移距离很长 , DNA 几乎完全脱核 , 形成 不同于一般损伤的特有形态 , 如前所述 , 改进后的彗 星实验对凋亡现象的检测更加灵敏 。 近年来关于彗星实验的研究工作不仅局限在筛 选化学物质是否会造成 DNA 损伤 , 而且在其损伤机 制 、损伤与修复关系等问题上也已有了新的探索 , 是 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方向 。 彗星实验既可以用于观 察 DNA 损伤的恢复情况 , 也可以检测由于不完全切 除修复造成的 DNA 缺口 , 为致突变研究提供基础数

彗星电泳方法整理

彗星电泳方法整理

Comet assay简介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Singl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 SCGE),又称彗星试验(Comet assay),是在核酸沉淀法(Nucleoid sedimentation)和晕圈分析(Holo assay)等检测技术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在单细胞水平检测有核细胞DNA断裂的新技术。

它主要包括Olive等建立的测定DNA双链断裂的中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和Singh等建立的测定DNA单链断裂的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

此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放射生物学、DNA断裂与修复、毒理学、肿瘤治疗评价、细胞凋亡等领域的研究。

是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可以检测DNA链的断裂和碱不稳定点,请问碱不稳定点是不是DNA上的脱嘌呤/嘧啶位点呀?还有个问题就是彗星试验检测到的DNA断裂其实是DNA损伤与修复的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DNA修复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核苷酸切除修复,因此DNA修复过程也会造成DNA链的断裂,所以彗星试验所反映的时间-效应关系,可能并非与真实的DNA损伤有偏差,因为它无法鉴别修复过程中的DNA断裂。

SCGE技术的原理:细胞核中的DNA为负超螺旋结构,而且很致密,通常DNA双链以组蛋白为核心,盘旋而形成核小体。

一般情况下,偶然的DNA单链断裂对核酸分子双股结构的连续性影响不大,而且不易释放出来,但是,如果用去污剂破坏细胞膜和核膜,用高浓度盐提取组蛋白,DNA 残留而形成类核。

如果类核中的DNA有断裂,断裂点将引起DNA致密的超螺旋结构松散,在类核外形成一个DNA晕圈。

将类核置于电场中电泳,DNA断片可从类核部位向阳极迁移,经荧光染色后,在阳极方向可见形似彗星的特征性图像,故称“彗星试验”。

彗星尾部即为迁移出类核的DNA片段。

此时彗星尾部有可能还与头部以单链或双链的形式相连。

DNA损伤越严重,导致DNA超螺旋结构越松散,产生的断裂点越多,DNA片段越小,从而在彗星尾部出现的DNA断片越多,则慧尾的长度、面积和荧光强度越大。

彗星组分的分子光谱特征分析

彗星组分的分子光谱特征分析

彗星组分的分子光谱特征分析彗星是太阳系中的天体,其特点是拥有明亮的尾巴和闪烁的光芒。

科学家们一直对彗星的起源和组分非常感兴趣。

通过分析彗星的光谱特征,我们可以了解到其所含有的化学元素和分子。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探讨彗星组分的分子光谱特征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光谱特征的基本原理。

当光通过物质时,会发生吸收、散射或发射的现象。

光谱分析就是研究这些现象,通过检测物质对光的吸收和发射来研究其组成和性质。

对于彗星的光谱分析,我们主要关注其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

而彗星光谱中最重要的组分就是分子。

通过对彗星的分子光谱特征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揭示彗星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

彗星中常见的分子有水、甲烷、氨气等。

这些分子在不同的波长范围内有特定的光谱吸收和发射特征,因此可以通过光谱分析来确定彗星中的分子组分。

水是彗星中最常见的分子之一,它的光谱特征非常明显。

水分子的吸收光谱主要集中在远紫外和近红外波段。

这是因为水分子具有较强的吸收特性,能够吸收宽波段的光。

通过检测彗星发射的光谱,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中含有水分子。

此外,水分子还可以通过散射光谱来间接检测,因为水分子的存在会引起光的散射,从而产生特定的光谱特征。

除了水分子,彗星中的甲烷和氨气也具有独特的光谱特征。

甲烷分子主要吸收在红外波段,因此可以通过红外光谱来检测。

甲烷分子在彗星尾部的光谱中有特定的吸收带,因此可以通过这些吸收带来确定彗星中甲烷的存在和含量。

氨气则主要通过红外光谱进行检测,其吸收带位于较长波长的红外区域。

通过彗星的红外光谱分析,科学家们可以确定彗星中氨气的存在和浓度。

此外,彗星中的有机分子也是光谱分析的研究重点之一。

有机分子是含碳的化合物,其在光谱中通常显示为复杂而结构丰富的吸收带。

彗星中常见的有机分子有甲醛、甲硫醇和甲酸等。

通过对彗星的紫外-可见光谱和红外光谱进行分析,可以检测到这些有机分子的特征吸收光谱,并进一步了解彗星中有机物的组成和性质。

总的来说,彗星组分的分子光谱特征分析是了解彗星化学组成和物理特性的重要手段。

CometAssay彗星分析系统

CometAssay彗星分析系统

Comet Assay 彗星分析系统软件功能:彗星试验-单细胞凝胶电泳Singl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是一种快捷、高灵敏度的检测DNA受损的方法.Comet Assay 专业彗星试验图像分析软件,提供专业快速的测量方法。

测量指标包括头半径,尾长度,积分光密度,头/尾DNA含量比例,尾矩,Olive 矩等多种参数。

具有自动或手动调节分割彗星头部和尾部功能同时提供对双染色系统的分析系统可广泛用于环境毒理学中对DNA具有损伤作用的分析:如紫外光、电离辐射、氧自由基等因素造成的DNA损伤。

以及细胞凋亡,抗癌药物的药物毒理学研究,遗传毒理研究和肿瘤治疗的跟踪监测等单细胞凝胶电泳(彗星试验):原理、应用和局限性彗星试验:原理、应用和局限性1. 前言过去十年中,彗星试验或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已成为一个评定DNA损伤的标准方法,广泛应用于遗传毒性试验、人类生物监测和分子流行病学、生态毒理学以及DNA损伤修复的基础研究,且因其简单、灵敏、多功能、快速、经济实用而赢得了广大科研工作者的青睐,和其有关的文献数目逐年上升。

在应用彗星试验时不会过多去考虑它如何运作和它提供何种信息,因为它在论证DNA损伤中的成功已足以证明它的价值。

这一点实在太可惜,因为它不仅能告诉我们细胞内存在的损伤的类型,而且能告诉我们损伤的程度。

尽管彗星试验是检测DN A断裂的基本方法,但由于对特异性核酸内切酶损伤的引入使其可以检测紫外线诱导的嘧啶二聚体,氧化碱基和烷基化损伤。

2.检测原理和检测指标2.1 背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Peter Cook和其同事们制定了一种用非离子去污剂使细胞溶解来研究核结构的方法。

这种处理除去胞膜、胞质和核质,并使核小体破裂(几乎所有的组蛋白均被浓盐提取),剩下的就是由核基质或RNA、蛋白质组成的支架以及DNA所构成的类核,其DNA的双螺旋以核小体的组蛋白为核心形成负超螺旋结构。

超螺旋的存在使DNA不能自由旋转,Cook 等提出一个模型,DNA间断的附加于基质,有效的形成一系列环状、而不是线性分子。

彗星实验原理

彗星实验原理

彗星实验原理引言:彗星是宇宙中一种常见的天体,它们由冰和尘埃组成,随着它们接近太阳,冰会融化并释放出尘埃和气体,形成美丽的尾巴。

彗星实验旨在模拟彗星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以深入研究它们的物理特性和化学成分。

本文将介绍彗星实验的原理和相关实验方法。

一、原理:彗星实验的基本原理是模拟宇宙中的低温和真空环境,使冰体受到太阳光辐射和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物质的释放和形态变化。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低温环境模拟在彗星实验中,科学家使用低温设备或液氮等冷却剂将实验室温度降低到接近宇宙中的低温环境,通常在几十到几百摄氏度以下。

这样可以使冰体保持固态,并模拟宇宙中的低温条件。

1.2 真空环境模拟为了模拟宇宙中的真空环境,彗星实验通常在高真空条件下进行。

科学家使用真空泵将实验室内的气体抽取,降低压强,使实验室内的气体浓度接近于零,以模拟真空环境。

1.3 光辐射模拟彗星实验中,科学家使用光源模拟太阳光辐射,照射到冰体上。

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和其他辐射能够加热冰体并引起其物质的释放和变化。

二、实验方法:彗星实验的具体方法可以根据研究目的和实验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实验方法。

2.1 冰体加热实验科学家将冰体放置在真空室内,并通过光源照射冰体,加热冰体表面。

随着冰体受热,冰体内的冰开始融化,并释放出尘埃和气体。

科学家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释放物质的特性来研究彗星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2.2 冰体射流实验科学家将冰体装置在喷嘴中,并通过真空泵抽取气体,使喷嘴内部形成真空环境。

然后,科学家通过加热冰体,使冰体融化并形成射流。

通过观察射流的形态和特性,科学家可以了解冰体在真空环境下的行为和变化。

2.3 冰体基质实验科学家将冰体与其他物质(如尘埃、有机物等)混合,并模拟宇宙中的条件。

通过研究冰体与其他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科学家可以推测彗星中的化学成分以及其形成和演化过程。

三、实验结果及意义:彗星实验的实验结果可以提供有关彗星物理特性和化学成分的重要信息,并对我们理解彗星的起源和演化提供帮助。

彗星之谜

彗星之谜

彗星之谜作者:张静来源:《科技视界》 2011年第33期彗星发光的原因光谱分析除提供了彗星成分的资料外,也告诉我们彗星发光的原因。

彗星光谱里有明亮的光带,而背景是边续光谱,强弱及谱带会随与太阳的距离远近而改变,这究竟表示什么呢?连续光谱的出现,表示彗星部分的光线是彗星的气体及固体质点反射太阳光而来,且越接近彗核,光度越强。

明亮的谱带则说明了彗星另外一个发光形式,这个形式是来自彗星本身的。

由于彗星的气体分子受太阳紫外辐射激发而发光。

激发的原理是:气体分子吸收太阳紫外光而获得能量,从低能阶激发至高能阶,然后在跃回基态时,释放能量,发出与吸收时相同频率的辐射,因而发光。

在光谱上亦因此出现发射明线,这种辐射在物理上称为“共振辐射”。

“共振辐射”是一种简单的荧光现象,故彗星这种发光的方法,乃称为荧光作用。

由于彗星发光的原因都与太阳辐射有关,所以随着距离不同,亮度亦有所改变,越近越亮。

一般来说,被照耀的物体亮度,与光源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但由于彗星除反射太阳光外,还自行发光,所以它的亮度便不是与距离平方成反比,而是与太阳距离的4次方至10次方不等成反比。

又由于气体分子受激发所需的能量各有不同,与太阳距离不同,受激发的气体成分各有不同,但光度有异,颜色亦会有变化,而令彗星形态如此多姿多彩。

彗星从哪里来从19世纪开始,人们对原本以为来无踪、去无影的彗星愈来愈了解后,大家就在想,这拖着长长尾巴的彗星,到底从哪里来呢?距今200年前(1796年),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出版了一本《宇宙体系论》,提出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认为彗星是由太阳系外星际云物质所形成的,因为受到邻近恒星的影响,加上行星与太阳引力的拉扯,使遥远星云物质被吸进太阳系,而形成彗星。

这项理论,直到1950年经过荷兰天文学家奥尔特(Oort)与斯特龙格林(Van Woerkom)的精密观测研究后,而为世人所接受。

根据他们的研究,这团星际云物质距离太阳约有225000亿千米,以光的速度(每秒30万千米)得走上866天。

叠氮钠对小麦叶片DNA损伤的彗星实验

叠氮钠对小麦叶片DNA损伤的彗星实验

叠氮钠对小麦叶片DNA损伤的彗星实验摘要: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为材料,以不同浓度梯度的叠氮钠溶液处理小麦叶片后,采用彗星实验研究叠氮钠对小麦的遗传损伤。

结果表明,叠氮钠能引起小麦基因的损伤,并随浓度的增加伤害程度加大,表明叠氮钠有明显的遗传损伤毒性,彗星实验可以利用植物细胞快速检测环境中对遗传物质有毒性的物质,是一种快速、简单、直接检测DNA损伤的手段。

关键词:彗星实验;叠氮钠;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遗传损伤目前,致突变物的检测是环境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

过去大量采用微核试验、染色体断裂和Ames实验,但是这些方法都是在大量烦琐试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且花费高,不利于广泛采用[1]。

彗星实验(Comet assay)又称为单细胞凝胶电泳(Single cellgel elelectrophoresis,SCGE),最早由Ostling等[2]提出。

彗星实验可以定量检测真核细胞中的多种DNA损伤,如单、双链断裂,碱性不稳定位点,不完全切除修复位点和DNA交联等[3]。

在之前的研究中,彗星实验多是利用动物细胞DNA的损伤检测环境污染物质的致突变性和基因毒性,直到1996年Koppen等[4]第一次报道了利用植物为材料进行彗星实验检测环境污染物质对基因的损伤。

此后不断有人利用植物彗星实验进行环境致突变物的检测[5],表明植物彗星实验和动物细胞彗星实验一样可靠,提供了环境污染检测的一种手段,但是对叠氮钠遗传损伤研究以微核居多,尚未有文献应用叠氮钠进行彗星实验研究其毒性。

本研究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为材料,应用植物彗星实验技术初步研究了叠氮钠对小麦叶片细胞DNA的损伤,以期为慧星实验进一步应用于植物基因毒性检测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 材料小麦品种由南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遗传学实验室提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