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幼儿园 基于幼儿 融于生活 重在实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在幼儿园基于幼儿融于生活重在实效
上期,我们对“传统文化” 的几个核心问题作了概念上的诠释。从实践层面来说,传统文化教育,该如何在幼儿园落地?根据学龄前孩子的身心特点,应以怎样的方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对此,《上海托幼》近期组织了一场专业对话,小编特摘取其中部分内容,推荐给大家。
对话者
◆龚珮珮(上海市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顾问)
◆张明红(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系主任、教授)
◆姜勇(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系教授)
◆蔡志刚(闵行区教育学院教研员)
关键词:目标
“幼儿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旨在教会孩子‘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
龚珮珮:
陈鹤琴先生在他的“活教育理论”中提出,“活教育”的目的即“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在“童蒙养正”的幼儿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其目的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言——
首先是培养文明修养,让孩子在幼儿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即“做人”;
其次是文化认同,即对民族文化产生亲切感、形成归属感,让孩子确立“我是中国人”的观念,为培养“现代中国人”奠定基础。
由此,当下幼儿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有三个任务:
第一,让孩子亲近、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里也提到了“要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优秀,激发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
第二,让孩子了解中国文化常识,形成文化积淀;
第三,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初步掌握一些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象征的技能,如剪纸、书法、绘画等。
关键词:内容
“那些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文明成果、文化思想、道德传统的载体,都可以纳入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范畴”
张明红:
戏曲、剪纸等仅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小部分。在开展相关教育之前,我们必须先明晰传统文化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在我所查阅的资料中,传统文化的内涵被定义为“是民族文明成果的积淀,也是各种文化思想的意识形态的总和,强调民族的道德传承”;其外延为“民族在自然成长中积淀的规律”,如二十四节气,蕴涵着与自然相关的道理。
蔡志刚:
在我看来,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①风俗礼仪类,包括节日、节气、风俗、民俗、礼仪等;
②传统艺术类,例如琴棋书画、民间艺术(剪纸、灯彩、皮影戏等)、中式建筑等;
③传统语言和文学,例如民谣、童谣、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谚语、歇后语、方言等;
④民间游戏和运动,包括智力游戏(七巧板、翻花绳)、运动游戏(跳房子)、武术等。
当然,幼儿园的传统文化教育不用囊括以上所有内容,而应根据实际情况有所选择,使其与地域、社区、孩子的实际特点相贴近。在甄别过程中,幼儿园要注意两点:一要选择适合幼儿、易于理解、直观形象的内容;二要尽可能避免那些过于强调恭顺的内容,以免影响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
关键词:实施
“首先要让孩子喜欢中华传统文化,也就是激发他们的内驱力;其次要基于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
张明红:
谈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有效性,我认为有必要了解社会教育与社会性教育的区别。过去,人们总是把两者混为一谈,其实它们并不相同。社会教育是社会要求孩子达到的标准,不考虑孩子的特点,而社会性教育属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容,关注的是儿童社会性发展规律。我们用12 个字总结了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特点,即:情感为先(内驱力)、行为在后(行动力)、认知相随(认知力)。
情感是第一位的,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先要让孩子接纳、喜欢,感受到其中的“真、善、美”,才能让他们萌发行动的意愿。例如,教师常常要求孩子“不要浪费粮食”,因为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但是,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农民伯伯”太遥远,无法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下面这所幼儿园的做法很有启示性:
教师先询问孩子:“种出来的蔬菜、饲养的猪,能直接吃吗?”
在得到否定的回答之后,为孩子播放事先录制的幼儿园厨师买菜、洗菜、切菜、烧菜,以及保育员分餐的视频,具体真实地呈现“一餐一食来之不易”的过程和道理。
当有孩子挑食时,保育员会不失时机地在一旁用叹息声表达自己和厨师心中的难过,然后告诉孩子“现在全社会都在开展‘光盘’行动,我们小朋友也要‘光盘’”。
从孩子的“身边人”着手,激发孩子的内驱力,久而久之,孩子便自觉养成了“光盘”的习惯,因为“一定要吃完,不然厨师叔叔和保育员阿姨会很难过”。
这就是“情感为先,行为在后”的典型案例,既符合孩子的社会性发展特点,也保证了教育的有效性。
传统文化是依靠意识形态来传播的,有时是思想,有时是艺术表现,有时是建筑,有时是服饰,有时是社会交往活动,因此我们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不要仅限于艺术这一领域,更不能囿于“古代”。比如在“我是中国人”的主题背景下:
第一周:让孩子们了解“中国人是什么样子的”,认识民族服饰等,告诉他们“无论你属于哪个民族、来自哪个省,都是中国人”;
第二周:以“我的家在中国”为主题,介绍泰山、黄山、漓江、呼伦贝尔大草原等著名景点,使孩子们感受祖国的辽阔和美丽;
第三周:开展“我骄傲我是中国人”的活动,过去我们为四大发明骄傲,如今值得我们骄傲的事情更多——五星红旗飘扬在月球上,金砖国家峰会、G20 峰会等国际重要会议在中国召开,“一带一路”的建设,奥运会金牌总数名列前茅等;
最后一周:可以和孩子们聊聊“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让他们说说“明天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我能够为中国的明天做些什么”等。
即使是在同一个主题或核心经验之下,小中大班开展的内容也应该是不同的。比如9 月份开展的归属感教育,应按照《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由近到远,由熟悉到陌生,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的社会性要求设计课程——我爱我家(小班)、我爱幼儿园(中班)、我爱中国(大班)。这是由孩子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刚入园的小班孩子对家的依恋非常强烈,要求他们“爱幼儿园”是不现实的,可以给他们看爸爸妈妈的照片,把教室环境布置得和家一样温馨;中班孩子有同伴交往的需求,才能做到“爱幼儿园”。
关键词:教师
“提升幼儿教师核心素养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
姜勇:
要让孩子“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教师应该先“做教师,做中国教师,做现代中国教师”。传统文化教育与教师的核心素养密切相关。
教师的核心素养分为两部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必备品格是指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教师要喜爱传统文化、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才能将传统文化分享给幼儿;关键能力是指文化启蒙的能力,包括文化启蒙的意识、方法等。
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动态学习。在十多年幼儿园教师文化养成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逐渐提出了一种理论探索——文化存在论教育学(Cultural Exi st enti ali sm Pedagogy)。在此基础上,我们形成了三种集体养成模式——“文化阅读与分享模式”“文化欣赏与体验模式”“文化探究与展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