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专题六、七复习提纲.do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一、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

1、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1)贫富差距扩大(2)股票投机活动(3)分期付款方式的隐患(4)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2、特点:(1)范围广(2)时间长(3)破坏性大

3、影响:(1)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美国、法国社会动乱;德国法西斯上台(2)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4、胡佛政府的措施: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危机反而恶化

二、罗斯福新政(1933—1939年)

(1)背景:世界经济大危机下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使美国经济病入膏肓。资本主义制度面临崩溃的边缘。

(2)特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新政的“新”之处)

(3)过程:两个阶段及阶段成果

第一阶段:1933年3月到1935年初,主要是采取应急措施,直接稳定人心,摆脱危机;

第二阶段:1935年到1939年,主要是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成就。

(4)主要措施:

第一,整顿银行、恢复工业生产(中心措施)——《全国工业复兴法》);第二,调节农业生产——《农业调整法》;第三,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作用:增加就业,刺激消费,恢复生,稳定社会秩序。);第四,保护劳工权利;第五,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5)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6)影响:

①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③从深远影响看,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二战后的欧美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7)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6.了解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

(1)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表现: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20世纪50-70年代初,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20世纪70年代滞胀;20世纪80年代里根上台后实行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理论主张,减少政府开支,紧缩通货,削减税收,建设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使美国经济复苏。;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时代。

(2)90年代新经济:克林顿的政策“宏观调控、微观自主”,其宗旨是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干预,结果实现了“经济增长的同时伴随着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被成为新经济时代。

7.二战后,德、日四国经济运行模式的基本特征:

(1)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让市场充分发挥调节作用;同时,政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这个模式使得联邦德国经济奇迹般恢复与发展,成为西欧经济的“火车头”。

(2)日本从战后初期的“统制经济体制”到50年代中期以后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即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这个模式使得日本在短短25年内赶超英、法、联邦德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1987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8.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

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发展高科技;国家进行社会改革,社会福利政策普遍实行。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1.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

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根本原因是由苏俄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3.苏联的建立(1922年)。 1924年苏联第一部宪法诞生(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二、斯大林模式

1.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

(1)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按先发展轻工业,后发展重工业的途径进行的(原因:轻工业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也较容易。可以为重工业进行必要的资金积累和技术准备。)

而苏联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途径,客观原因是苏联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首先发展重工业可以更有效地保卫苏维埃政权。

(2)方针提出: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

(3)过程:“一五”计划(1928—1932)由一个农业国→农业工业国。

“二五”计划(1933—1937)实现工业化,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4)弊病:农、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农业集体化——全盘集体化

(1)目的;工业的需求(根本)

(2)方针提出: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

(3)过程:1929年开始——1937年完成。(1932年,富农作为一个阶级被消灭。)

(4)评价:积极意义——为苏联的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

弊端——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力,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3.斯大林模式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宪法的通过,宣布社会主义基本建成。

4.斯大林模式的特征

(1)经济:高度集中,指令性计划,“计划就是法律”

(2)政治:高度集权;

(3)思想文化:个人崇拜成为社会风潮,思想学术行政干预。

5.评价斯大林模式:

(1)一度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从长远看,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也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2)保证了党的领导,维系了政局的稳定,但缺乏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3)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系,统一了全国人民的意志,但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三、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1.苏联改革的主要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2.揭开苏联改革序幕的是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改革的突破口在农业方面。

勃列日涅夫改革改革的重点在工业方面。

两者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改革没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

3.戈尔巴乔夫改革(先经济后政治)

(1)影响:改革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使整个社会处于失控状态。政局不稳、思想混乱、民族问题严重、民族分裂运动愈演愈烈。

(2)评价:突破旧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却没有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导致苏联解体。

(3)教训:

①一定要抓好执政党建设。要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

②改革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最大的经验教训)

③要抵制和平演变和民主社会主义的侵蚀。(其他言之成理也可)

4.苏联完全解体的标志性事件是:1991年,《阿拉木图宣言》签署。(苏联总共存在69年)

5.苏联解体的原因

根本原因:苏联体制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障碍。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政治体制改革。

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6.苏联三次经济改革失败的启示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其他言之成理也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