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治疗新进展
急性脑梗死治疗新进展-
![急性脑梗死治疗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99b8e208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bf.png)
急性脑梗死治疗新进展-发布时间:2021-08-31T11:15:05.380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4月8期作者:巫维芳[导读]巫维芳(句容市中医院;江苏句容212400)摘要:我国现阶段老年人口比例正在逐年上升,在此之间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也在肉眼可见地得到显著提升。
而对于急性脑梗死而言,其发病率之高、对患者健康之威胁,早已成为了医学领域的研究重点课题。
本文即针对近些年来脑部界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进展进行深入分析,以期能够间接促进我国在急性脑梗死治疗的医疗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为更多急性脑梗死患者带来福音。
关键词:溶栓治疗研究;药物选择;研究现状分析;急性脑梗死Abstract: At this stage, the proportion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 in my country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during which the incidence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has also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s for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its high incidence and its threat to the health of patients have long become a key research topic in the medical field. This article i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treatment progress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in the medical community in recent years, in order to indirectly promote the effective improvement of the medical level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treatment in my country, and bring the gospel to more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Keywords: thrombolytic therapy research; drug selection; research status analysis;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引言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也在逐渐提升,主要原因在于患者脑部供血动脉深受粥样硬化的影响、也有可能因为其中生产血栓,导致出现动脉管腔狭窄、闭塞等现象,很有可能因为缺氧而致使脑组织出现坏死现象[1]。
急性脑梗死的规范化诊疗与新进展概要
![急性脑梗死的规范化诊疗与新进展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731e99c8b8f67c1cfbd6b813.png)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2014版)
• 急性起病 •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 症状体征持续时间不限(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 灶时)症状体征持续24小时以上(脑CT或MRI无责 任病灶时) • 排除非血管性病因 • 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
(一)诊断流程
1
是否为脑卒中?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变 是否为缺血性脑卒中?进行脑CT/MRI检查排除出血性脑卒中
影像学检查
(2)常规MRI检查
常规MRI序列检查(T1加权、T2加权和质 子密度)在卒中发病最初几小时内的急性 缺血性改变不太敏感,仅能在不到50%的患 者中发现异常。
影像学检查
(3)MRI--DWI / PWI检查
缺血早期脑组织内即有水分子弥散降低的改变,弥散加权 成像(DWI)可在症状出现后几分钟内发现缺血区,能在 早期确定病灶体积、部位和病灶存在的时间,能检测到相 对较小的皮质或皮质下病变,包括脑干或小脑的病变。 灌注加权成像(PWI)通常在快速静脉注射顺磁性对比剂 后进行,可提供脑血流动力学状态的相对测量值,发现脑 组织坏死区。 缺血半暗带在MRI上通常表现为有弥散改变但无相应灌注 异常的区域(PWI-DWI不一致区)。
栓子来源鉴别
心脏\主动脉弓来源: 影像学上可表现为两侧大脑 半球病灶 颈总\颈内动脉来源:影像学上可表现为单侧病灶
急性期的一般处理
吸氧与呼吸支持 SPO2 <92%或血气分析提示缺氧时,应给与吸氧 心脏监测与心脏病变处理 24h需完成心电图及心肌缺血标志物检查,必要时心电监 护 体温控制 体温大于38°应给予退热处理 血压控制 血糖控制 营养支持
算与程序将组织图像变成数字信号输入储存,经
急性脑梗死治疗的研究进展
![急性脑梗死治疗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9aaf8d224b73f242336c5fd8.png)
中表达链激酶 ,其抗原性弱于天然链激 霉 ,r k进入血 液循 —s
环后 与纤 维 蛋 白原 结合 成 复 合 物 ,复合 物 作 用 于纤 维 酶 原 ,促
进其转变为纤溶酶起到溶栓作用 。李飞等” 。观察到 ,r k能 —s 降纤酶为一种蛋 白水 解酶 ,是从蝮蛇毒 中提 取 明显改善脑梗患者血液流变学 ,对患者的眩晕 ,肢体麻木等临
血 并 发症 明 显 减 少 。 由 于 上 述 特 点 ,L MWH 常 用 f急 性 脑 梗 的治 疗 。 赵建 华 等 用 L WH治 疗 急 性 脑梗 3 ,神 经 功 能 缺 M d 损 评 分有 所减 少 ,FB及 血 液 流 变 学 指 标 较 治 疗 前 明 显 减 低 , I
急 性 期 的 炎 症 反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早期溶栓治疗 急性脑梗死被认 为是能迅速开通闭塞的血管 的有效方法 ,能重建脑血液循环 ,挽救处于可逆状态 的半暗半 带脑细胞 ,缩小脑梗死 面积 ,减轻 神经功能受损 。 11 重组组织型纤维 酶原激 活剂 ( . n—P n—P A) A为 第 2 代选择性纤维 酶原激活剂 ,能激活血栓 中纤维蛋 白溶酶原 ,使 其转变为纤维 蛋 白溶 酶而溶 解血管 内血栓 ,很 少产生 全身抗 凝 ,纤溶状态 。r—P t A被 大多数 国家和 国际卒 中联合会 认为 是脑梗死的一线用药… 。有研 究认为 ,早 期使用 r—P t A静脉 溶栓治疗 急性脑梗 ,能降低病死加致残率 ,治疗时问越早疗效 越佳 ,6 b内溶栓是 安全有效 的 。对 于部分年老体 弱的人群 , 07 g k 可能更为安全经 济。谭安 雄等 认 为 ,在使用 r — .m /g t P A治疗 急性脑梗过程 中出血并 发症发生率较低 ,主要 是由于 r— A对血栓 部位 具有 高度选 择性 降解 纤 维蛋 白原 的特点 , tP 不产 生 自身纤溶 的作 用。r —P t A溶 栓途径 一般有 主动脉 和静 脉这 两个途径 ,有报道认为 ,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疗效无显著 性差 异 。但严斌 等 发现 ,动脉 溶栓微 血管 直接插入血 栓 ] 中,保护局部药物浓度 ,减少溶栓药物的用量 ,相对放宽 了溶 栓时间窗 ,且能减 低脑 出血 等并 发症 ,动脉溶栓优 于静 脉溶
急性脑梗死用药新进展
![急性脑梗死用药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9d980e5b77232f60ddcca1f9.png)
1 资 料 与 方 法 1.1 一 般 资 料 选 取 在 我 院 住 院 治 疗 的 100例 急 性 脑 梗 死 患者为研究对象 。人组标 准 :①符合全 国第 四届 脑血管病 学 术会议制定的脑 梗死 诊断 标准 ,经 h;③无 严重 肝 、肾功 能 障碍 ,肢体 肌力 4级 以
小青龙汤解 表 散寒 ,温肺 化 痰 ,其 中麻 黄 、桂枝 发 汗解 表 ,宣 肺平 喘 ;芍 药配桂 枝调 和营卫 ;干姜 、细辛 内以温 肺化 饮 ,外 可辛 温散寒 ;五味子温肺敛气 止咳 ,并 防肺气太 过耗散 之弊 ;半夏燥 湿化 痰 ,蠲 饮降浊 ;炙 甘草调 和诸药 ,再配 芍药 酸甘化 阴 ,缓解 麻黄 、桂枝 辛散太 过 ,共 成散 寒解表 ,化饮 平 喘之功 。诸药合用 ,既能发散 外寒 ,又能化痰 蠲饮 ,切合 慢性 支气管 炎急性发作期病机 。现代药理研 究证实 ,小青龙 汤能 减轻气 管炎性渗出 ,改善炎性 结构 ,缓解 支气管痉挛 ,保 护气 管 黏膜 上皮 ,恢复纤 毛运 动等作用 ,并且 有 良好 的抑 菌、抗 病 毒效果 。总之 ,对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 在西药抗感 染 ,止 咳化痰等对症 治疗 的基础 上 ,加用 小青龙 汤治疗 可 明 显提高疗效 ,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摘要 】 目的 探讨奥扎格雷钠注射液 (丹奥 )联合舒血 宁治疗急性脑梗死 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 100例 急 性 脑 梗 死 患 者 随 机 分 为 两 组 ,研 究 组 52例 ,应 用 丹 奥 联 合 舒 血 宁 治 疗 ,对 照 组 48例 ,应 用 复 方 丹参 加低 分子 右旋 糖 酐 治 疗 。观 察 15 d。 治疗 前 后 采 用 神 经 功 能 缺 损 程 度 评 定 标 准 评 定 临 床 疗 效 。结 果 治 疗 15 d末 ,研 究 组 显 效 率 84.6% ,总有 效 率 96.2% ;对 照 组分 别 为 41.7% ,79.2% ,两组 比较 均 有 显著性差异 ( =9.992,3.410,P<0.叭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 分较治疗前 均有 极显著性下 降 (P均 < 0.01),但 研究 组较 对 照组 下 降显 著 (P <0.05)。 两 组 均 未 出 现 明 显 不 良反 应 。结 论 丹 奥 联 合 舒 血 宁 治疗 急 性 脑 梗 死 疗 效 显 著 ,且 安 全 性 高 ,价 格 低廉 ,值 得 临 床 推 广 应 用 。
急性脑梗死治疗及早期康复新进展
![急性脑梗死治疗及早期康复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42ab2a2958fb770bf78a55f6.png)
王宣春, 鹿斌, 等. 糖 尿 病 肝 脏 基 因表 达 谱 代 谢 学 分 析 【 J ] . 【 1 6 ] 赵晓龙,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 0 0 9 , 1 . 9 ( 1 9 ) : 3 6 0 1 — 3 6 0 4 . 基 因 芯 片 技 术 的最 新 进 展 f J 】 . 国 际 检验 医学 杂 志 , 2 0 0 6 , 2 7 [ 1 7 】 陈志.
蒙古地区汉族人群2 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叨. 现代生物医学进
展. 2 0 1 1 . 1 1 . 1 ( 1 2 ) : 2 2 2 1 — 2 2 2 3 . 【 6 】 胡春 萍 , 苏 何玲 , 莫之婧 , 等. 等位基因特异性P C R 检 测 脂 联 素 基
2 0 0 3 , 3 ( 6 ) : 2 9 7 - 3 0 4 . ( 3 ) :Fra bibliotek2 4 9 .
( m 2 2 7 4 9 7 6 ) 基 因多态性叨. 卫生研究 , 2 0 1 1 , 4 0 (  ̄ : 1 6 2 - 1 6 3 .
【 9 】 王威, 姚武 , 周舫, 等. 创造酶切位点P C R — R F L P 检 ̄P O N2 ( r s 1 2 0 2 6 ) 基因多态性【 J 】 . 河南 医学研究 , 2 0 1 0, 1 9 ( 1 ) : 5 — 8 .
刘铜华 , 牛洁 , 等. 2 型 糖 尿 病 相 关基 因 的研 究 进 展 【 J 】 , 疑 f l 4 】 杨丽霞 , 难 病杂志 , 2 0 0 8 , 7 ( I ) : 5 6 — 5 8 . 陆斌, 刘志民.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对2 型 糖 尿 病 胰 岛 素抵 【 l 5 】 郑 骄 阳。 抗 脂 肪 信 号 转 导 相 关 基 因 的 研究 【 J 】 , 上海 医学, 2 0 0 5 , 2 8 ( 】 ) : 2 3 —
脑梗死治疗新进展
![脑梗死治疗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5e8febf6f61fb7360b4c6549.png)
脑梗死治疗新进展 《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近年来,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和心肌梗死、恶性肿瘤并列为致死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
在所有的脑血管病患者中以脑梗死为最多见,关于其治疗方面的研究较多,新的治疗方法也逐渐增多,下面就目前较流行的治疗方法综述如下。
1 恢复脑灌注脑梗死的治疗有效与否关键在于能否迅速的恢复脑灌注。
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学者就开始了脑梗死的溶栓,恢复脑灌注的研究。
近几年随着对脑梗死病理生理的深入研究及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人们普遍认为急性脑梗死后,缺血性神经元损伤有一个可逆和不可逆的转换过程。
脑缺血2~3h内再灌注可有效的保护脑组织,采用溶栓及早恢复缺血半暗带区的供血及神经元功能。
1.1 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溶栓治疗的时间是发病后越早越好,最晚不宜超过6h[1],最好在3h内进行[2,3]。
1.2 常用溶栓药物临床使用的溶栓药物主要有5种:链激酶(SK)、尿激酶(U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4]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甲氨苯甲酰化纤维蛋白溶酶原-链激酶激活剂复合物(APSAC)、重组单链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scu-Pa)[5]。
t-Pa 及rscu-Pa具有更强的纤溶活性和更短的半衰期,疗效已经得到广泛肯定,且出现再梗死或出血倾向者明显减少。
其他常用药物有蛇毒制剂,巴曲酶[6]等,后者不仅有溶栓作用,而且还有对脑缺血再灌注时降低一氧化氮(NO)的神经毒性作用,减轻脑水肿程度,对缺氧后损伤的神经元有保护作用[7]。
脑缺血再灌注时NO含量明显升高,它具有典型的双重性,少量可扩张脑血管,调节脑血流,改善微循环及抗血小板黏附、聚集,过量则以自由基的形成对神经细胞产生毒性[8]。
1.3 用药途径和方法在溶栓治疗中,给药途径有全身静脉给药和局部动脉给药溶栓两种。
早期局部给药疗效肯定,通过动脉插管把药物直接注射到梗死部位,再通率达52%以上[9,10]。
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研究新进展
![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研究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649c88a4dd3383c4ba4cd20c.png)
缺 血 性 脑 血 管 病 是 中 老 年 人 的 常 见 病 、 发 病 , 仅 患 病 多 不
h 给 予 尿 激 酶 静 脉 和 动 脉 溶 栓 治疗 , 果 较 好 。 总 的 来 看 , , 效
s q e c n n t p l a i n f r d t ci n a d ma s s r e i g o e u n i g a d i a p i t o ee t s c o o n s —c nn f e
ih d h b t.h asmi so itd w t eataa sml d ni e s e a ea ta se aa scae ih b t.h s e aie t d l l i f
De An  ̄d G , a d S S n t d e T S a T, o a i Md e .S mp e fu r s e t e F, ta 1 i l o c n l e
Ka a a k v KV , u a Ch k a e . de t i ai n o h o r s No l A, a i C, ta I n i c t t e fu s l s 1 f o f
陈
萍, 李慕军 , 敏清 , 孕妇血浆胎 儿 D A的父源性 a地 李 等. N
14 . 5 4
m to [ ] l a nl20 2 ( ) 1~ . ehd J .JCi LbA a,06,0 1 : 7 n 黄 留玉. C P R最 新技术原理 、 方法及应 用[ . 京: MJ 北 化学工业 出版社 ,0 5:0 . 20 4 4
率高 , 致残率和复发率 也高。一组 1 7 269例脑梗死病 例中 , 病 在探索治疗脑梗死 的有效方法 。 至今 仍不 能达到 明显 效果 但 而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一直引起人们 的广泛 关注 , 现在 已经成 为急性脑梗死治疗 的研究热 点。已经有大 量的临床研 究资料
急性期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急性期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6e0c0a7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0b.png)
急性期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一、引言脑梗死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
进展性脑梗死是指发病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逐渐加重,呈阶梯式进展,病情恶化。
急性期治疗是降低脑梗死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的关键。
本文将对急性期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进行探讨。
二、急性期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现状1. 早期识别与诊断早期识别和诊断是急性期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关键。
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4.5小时内,若符合溶栓治疗适应症,应尽快进行溶栓治疗。
此外,可通过影像学检查(如CT、MRI)和神经功能评估量表(如NIHSS)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以判断是否进展性脑梗死。
2. 溶栓治疗溶栓治疗是目前急性期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最有效的方法。
溶栓药物主要包括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尿激酶(UK)。
研究显示,溶栓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然而,溶栓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脑出血等并发症。
因此,在选择溶栓治疗时,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3.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是急性期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重要手段。
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研究显示,抗血小板治疗能够降低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复发风险和死亡率。
然而,抗血小板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出血等并发症。
因此,在选择抗血小板治疗时,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4. 抗凝治疗抗凝治疗是急性期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另一种方法。
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肝素等。
研究显示,抗凝治疗能够降低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复发风险和死亡率。
然而,抗凝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出血等并发症。
因此,在选择抗凝治疗时,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5. 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近年来急性期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新技术。
介入治疗主要包括动脉溶栓、机械取栓等。
研究显示,介入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然而,介入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脑出血等并发症。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新进展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0ee9c0e16294dd88d0d26b41.png)
国农 村 医学 杂 志 2 0 年 5月 第 6卷 第 3期 C iee Ju a o u a Me ii y 0 8V 1 , o 08 h n s o r l f R rl d n Ma 2 0 o. N . n c e 6 3
脉溶栓 治疗 。
磁 扫描 成像 ( I 和正 电子 发 射 断层 扫 描 ( E 等 MR ) P T)
研究 认 为 3 6小时 内溶 栓治疗 是十 分有效 的 。时 间 ~ 窗 为 6小时 的 溶栓 出血 率 略高 于 3小 时 。 无显 著 但
性 差异 。不 同个 体 对缺 血 的耐 受能 力 不 同 , 时间 故
血栓 或 少 量 血 块 的 栓 塞 以及 术 后 暂 不 适 宜 静 脉溶
栓 的患 者 。但 动脉 溶 栓 需要 D A等 昂 贵 的检 查设 S 备 、 作 复杂 、 时长 、 训 练有 素 的介 入 和神 经专 操 耗 需 科 医师 的配 合 。 这使 得 动脉 溶栓 难 以在 更 多 医 院开 展。 甚至许 多符 合条 件 的病 人也 不 能及 时 被施 行 动
为 了早 期再 通 闭塞 动 脉 。 复 血 供 。 量挽 救 神经 恢 尽
功 能 。随着 神 经病 学和 溶 栓剂 的研 究 和 发展 , 溶栓
设备 简单 、 方便 快捷 、 作 技术 容 易掌 握 、 伤相 对 操 创
较 小 、 在 短 时 间 内完 成 、 用 较 低 、 者 易 于 接 可 费 患
时 内施行 动 脉 内溶栓 。 能够 在脑 组织 不 可 逆性 损伤
展做 一简要 综述 。
1 溶 栓 治 疗 的 时 间 窗
缺 血脑 组织 的病 理 损伤 呈渐 进 性 发 展 。 此溶 因 栓 时机 有 时间 限度 。 即时 间窗 。该 理论 认 为 缺 血半 暗带 和 中心坏 死 区是 一 个 动态 的 病理 生 理 转 化 过 程。 如果 能 及 时恢 复 血供 。 血 半 暗 区 的大 部 分 脑 缺 细胞 可 以避 免缺 血性 坏死 。但 时间 窗仍是 目前 国 内 外学 术 界争 论 的焦 点 。 至今 不能 统 一 。最 近应 用 核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新进展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337594f7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af.png)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新进展摘要: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高的特点,不同的发病时期,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其中,急性脑梗死是一种非常严重且危险的疾病,在患者发病后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甚至死亡。
所以,科学评估患者病情,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是非常有必要的。
鉴于此,本文以综述视角,就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新进展进行了探讨,主要从溶栓治疗、血管内治疗、降纤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抗凝、脑保护治疗、改善侧支循环治疗、外科治疗及其他治疗等九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力图在本文的综述分析帮助下,能够为临床医师如何选择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方法提供帮助。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治疗方法;最近进展脑梗死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行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多见于老年人。
随着中国步入老年化社会,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担。
急性脑梗塞发生后,血管内形成的栓子及缺血缺氧的脑组织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疗,病情逐渐恶化,神经系统的临床症状会越来越严重[1],科学评估患者病情,实施有效的治疗尤为重要[2]。
所以,临床医师了解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新进展是非常必要的,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病后给予科学的治疗方案,增加抢救的成功率,减少致残率及死亡率。
1溶栓治疗1.1“时间窗”治疗急性脑梗死发病后会引起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的脑神经功能缺损,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时间窗内给予血管再通治疗,因此,在最短时间内采取有效的治疗,是确保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
近年来国家积极推进脑卒中中心的发展,为更多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赢得了时间,保障了生命。
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在为患者实施溶栓治疗时应该科学地选择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才能保障治疗的有效性,改善临床症状[3]。
通过相关研究分析探讨得出,急性脑梗死发病后6h内为最佳溶栓治疗时间[4],超过6小时后恢复血流,可引起再灌注损伤、继发出血和脑水肿。
急性脑梗死的血管再通治疗新进展
![急性脑梗死的血管再通治疗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a7064b9625c52cc58ad6be7e.png)
脑缺血发病 6h 内恢复血流,使得缺血半暗带的脑组织获得再 灌注,最终缩小梗死核心区域并改善预后,缓解神经功能缺损引起 的不良的临床症状。与静脉溶栓相比,动脉溶栓药物更容易达到 血管栓塞部位,故而其血管在通率较高。但是亦要承担局部高浓 度溶栓药物引起的颅内出血的风险。与静脉溶栓相比,动脉溶栓 所需求的技术更高,而且动脉溶栓对操作者的要求高,穿刺所需的 时间越长可使治疗所用的时间越长,越不利于患者的预后,而且导 丝可引起血管痉挛,所以在选择动脉溶栓治疗时要做好充足的准 备。在操作过程中,还需对患者的机体组织、心血管指标及各器官 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异常症状,降低病死率。在溶栓过程 中所应用的尿激酶是第一代溶栓剂,其溶栓效果已得到临床广泛 的肯定和应用。在溶栓前应该严格把控溶栓患者的适应症、禁忌 症和时间窗,治疗后加强对患者身体各项指标的检测,降低致命性 脑出血发生率。
1 静脉溶栓(IVT)
目前临床一线用药依然是以尿激酶为代表的,静脉溶栓药物 到目前已经发展了到了三代。研究表明 [2],链激酶显著增加了多 部位出血的风险,且存在过敏性和抗原性,危险性高,已不适用于 临床治疗。尿激酶仍是我国常用的溶栓药物,能显著改善患者的 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治疗效果,该疗法相对安全。第二代溶栓 药物 包括阿替普酶(rt 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等选 择 性 纤 溶 药,血 管 在 通 率 明 显 高 于 第 一 代,而 且 不 良 反 应 发 生 率 低。第三代溶栓药物 包括去氨普酶、瑞替普酶、替奈普酶等,但目 前第三代药物的相关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较少,需对其 疗效和安全性作进一步研究。脑梗死溶栓医治后的再通率与病发 到开始溶栓之间的时间间隔有很大关联。我国、美国与欧洲规定 的溶栓的治疗时间窗是不一致的,分别是 6h 内、3h 内与 4.5h 内。 除了时间窗外,在通率与血管闭塞部位亦有关联,近端血管闭塞再 通率远低于远端血管。可能近端栓子较远端栓子更大的缘故。一 项荟萃分析研究在脑梗死自发性再通率为 24.1%,静脉溶栓在通 率为 46.2%[2]。但是患者如果存在动脉粥样硬化和糖尿病等疾病 时,可使血管再通率降低。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进展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51f042f7c8d376eeaeaa31ca.png)
综 述 ・
21年3 00 月第 4 卷第 8 8 期
急 梗死的 疗 性脑 治 进展
马寿 民
( 河南省洛宁县人 民医院内二科 , 河南洛宁 4 10 ) 77 0 【 要】急性脑梗死 是脑血管疾病 中的常见病 , 摘 其发病 率和致残率均较 高 , 脑梗死急性期 的治疗 直接影 响预后 , 溶栓 、 降 纤、 抗凝 、 应用脑 保护剂等治疗疗 效 , 已被临床所 肯定 , 治疗 越来越 受关注 和重视 。现 就对脑梗 死现 阶段 的治疗做 都 其
机理达到溶栓治疗 的 目的。经过国外 、 国内多年 的应用经验 , 而
且通过大样本的对 比研究 ,溶栓治疗能显著改善急性缺血性卒
中患者的临床转归。
1 1 U K .
中心 , 多国家 , 随机双盲实验 比较氯 吡格雷 (5 /) 7mg 和阿司匹林 d
(2m d , 35  ̄ )氯吡格雷可显著 降低新的缺血性事件 ( 缺血性 中风和
脑梗死 ( 发病 6 内) h之 的疗效及其安全性 , 采用多 中心 随机 、 双
引起 的颅内外出血发生率高 , 患者死亡率高 , 因此 , 普通 肝素作 为抗凝药物基本不用于缺血性卒 中急性期治疗 。杨霄鹏等报道, 低分子量肝素抗凝血酶活性较弱 ,与普通肝素相 比抗血栓作用
盲、 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结果显示 , 缺血性脑卒 中发病 6 h内 , 对 有溶栓治疗指征且无禁忌证者给予 U 00 0 100 0 K 10 00 5 0 0 U静
13 r-PA . t
安全有效 , 而且越早应用疗效越好 , 值得推广应用 。
2 . 降 纤 治疗 2
目的是 降解纤维蛋 白原 , 增加纤溶 系统活性 , 抑制血栓形成
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研究新进展
![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研究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5643846e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f3.png)
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研究新进展摘要:益气活血通络汤是我国中医药学方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临床应用方面具有十分广泛的特点,也可以称其为桃红四物汤,主要由桃仁、黄芪、红花、当归等构成的处方,具有调理气血、益气通络的效用。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将益气活血通络汤作用于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中,能够达到怎样的效果。
关键词:益气活血通络汤;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研究前言:急性脑梗死指的是发病两周以内的缺血性脑血管病,这种疾病发病率是比较高,特别是在中老年人群当中,主要是多种原因导致支配颅内的动脉出现闭塞,所以血管支配区的脑细胞出现缺血,缺氧,坏死,这就是脑梗死。
脑梗死的机制也比较多,有动脉粥样硬化导致,有小动脉病变形成,还有心源性脑栓塞。
脑梗死的特点都是突然发病,患者迅速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比如出现语言不清,肢体麻木无力,行走不稳等临床表现。
这属于神经内科的急症,一定要尽快去医院就诊,及时进行治疗。
1益气活血通络汤的药理成分关于益气活血通络汤的成分,主要包含(1)赤芍:是苦而微寒的药,归于肝经。
赤芍的作用是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用于热病、温热病出现的高热,身上出现斑疹,也用于热症导致的吐血、鼻子出血的热邪疾病,也用于目赤肿痛,同时也用于肝郁导致的胁痛。
赤芍活血化瘀的作用很强,可以治疗跌骨损伤,也用于疮疡。
赤芍主要是能够清血分里边的湿热,而且有散淤血的功用;(2)炙甘草:炙甘草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切片,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微有光泽,切面黄色至深黄色,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
炙甘草汤具有益气滋阴,通阳复脉治疗功效;(3)川穹:川芎它的药性辛温,归肝胆心包经,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
因为川芎辛散温通,可以活血化瘀,又能够行气止痛,具有通达气血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气滞血瘀之胸胁腹部诸痛症;(4)桂枝:属于樟目,有平冲降气、温通经脉等功效;(5)丹参:丹参的主要作用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调整心律、扩张外周血管、改善心肌供血、改善微循环,具有活血化瘀、益气止痛的作用,可以治疗心绞痛、高血压、颈椎病、胸闷疼痛等,丹参能防止血栓的形成,降低血脂,抑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减少癌细胞的退化。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现状与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aa59cd0780eb6294dc886c25.png)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现状与进展急性脑梗死是由于脑动脉闭塞,导致该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并出现瘫痪、语言功能障碍等相应部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其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均高,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因此研究有效的急性脑梗死治疗方法尤为重要。
而溶栓治疗是目前国内外唯一公认积极有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方法[1]。
本文就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溶栓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改善患者的治疗质量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溶栓治疗的理论基础脑组织中几乎无能量储备,因而对缺血缺氧非常敏感,因此脑组织必须有连续不断的血液供应。
当局部脑组织血流量下降到正常值的40%时,首先会出现脑电功能障碍;当局部脑组织的血流量下降到正常值的30%时,会出现神经细胞的电衰竭,此时神经传导就会消失,但神经元仅仅丧失部分功能,在形态和结构上的改变很轻微;而当局部血流量下降到正常值的15%~20%时,神经细胞就会出现膜衰竭,膜衰竭后6~8h会出现神经细胞相继性坏死,此时即使恢复局部缺血脑组织的血流量,也无法恢复梗死神经细胞的相关功能。
而介于电衰竭与膜衰竭域值之间的脑组织被称为缺血半暗带,该部分脑组织为可逆状态,其仅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形态和结构尚完整,如能迅速恢复局部脑血流量,仍可以恢复其生物活性,从而阻止其发展成为梗死灶。
但如果局部缺血脑组织血流量小于正常值的15%,则任何治疗方法均难以逆转;有研究[2]表明当局部血流量介于20%~35%之间时,如能及时积极溶栓治疗,则效果明显,可以恢复部分甚至全部功能。
2 溶栓治疗的时间窗Lees等的荟萃分析表明溶栓开始时间越早,疗效越好[3]。
因此为提高溶栓治疗的成功率及疗效,临床上溶栓治疗以”时间窗”为主要参考依据。
目前被广泛接受的溶栓治疗时间窗为3~6h,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临床上大部分患者入院后都已超过了时间窗,仅很少部分患者能在发病后6h以内接受溶栓治疗,因此研究6h时间窗以外的溶栓治疗更具有临床意义[4]。
急性及进展性脑梗死急诊治疗现状与趋势
![急性及进展性脑梗死急诊治疗现状与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49fea51b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b4.png)
急性及进展性脑梗死急诊治疗现状与趋势摘要:急性及进展性脑梗死是临床上较为严重的一种亚型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持续进展,具有阶梯式加重表现,且致残致死率高于急性脑梗死。
本病早期并无严重症状表现,但病情进展快,能否及时开展治疗干预将对患者预后产生直接影响。
本文主要分析了急性及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并就其急诊治疗方法等展开综述,希望为急性及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提供必要的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急性及进展性脑梗死;急诊治疗;现状;趋势急性脑梗死是指脑部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的一种病症,主要是因为脑部供血突然中断造成,本病发病机制通常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导致血管狭窄甚至堵塞而引起急性脑供血匮乏问题。
根据文献报道,在脑血管疾病总发病率中,急性脑梗死所占比重达到了75%左右,其中10%的患者因此死亡,另有接近一半的患者残疾,且治疗后复发率极高[1]。
作为急性脑梗死的一种严重亚型,急性及进展性脑梗死发病率在脑梗死患者所占比例为26%~43%[2]。
患者发病后具有阶梯式加重表现,病情持续时间短则数小时,长则可达数天。
动脉硬化是急性脑梗死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血小板则被认为是始动因素,同时也是导致血栓形成的关键因素。
随着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加重,血管内斑块破裂后可导致内皮下胶原组织大量暴露,受炎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的刺激,血小板大量黏附在破裂部位,继而活化并将二磷酸腺苷、凝血酶以及血栓素A2等物质释放入血,血小板聚集率提升,并且和纤维蛋白交联导致血栓形成,引起动脉管腔狭窄。
血管狭窄影响正常血流速度,进一步导致管腔狭窄加重,梗死部分慢慢增加[3]。
临床表现主要是局限性脑缺血持续进展,患者神经功能持续减退,有较大几率导致残疾且加重残疾程度。
急性及进展性脑梗死具有较为复杂的发病机制,通常与血管壁、血流动力学以及血液成分等指标的异常变化存在相关性,而糖尿病、高龄、高血压、肥胖、风湿性心脏病以及高血脂均是脑梗死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4]。
急性脑梗死中治疗性无症状出血转化的研究进展
![急性脑梗死中治疗性无症状出血转化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32f21168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a1.png)
急性脑梗死中治疗性无症状出血转化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急性脑梗死中治疗性无症状出血转化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中风类型,它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发生血栓形成或者破裂导致相关脑区缺血和坏死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疾病。
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接受溶栓治疗的常常会出现治疗性无症状出血转化,这使得治疗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
对于治疗性无症状出血转化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一、治疗性无症状出血转化的概念及临床表现治疗性无症状出血转化是指在患者接受溶栓治疗过程中,脑部出现出血性病变,但并不伴随有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
这种出血性病变通常是在颅内血管成形术(DHC)、经颅超声波检查或者核磁共振成像(MRI)中发现的。
临床上,治疗性无症状出血转化的患者大多数在接受溶栓治疗24小时内出现,表现为脑部病变的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但患者并不会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出血症状。
这种出血病变的存在也会导致患者术后再出血风险增加、预后恶化、死亡率增加等严重后果。
目前,影响治疗性无症状出血转化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患者自身因素、治疗方法、医疗设备、操作技巧等。
患者的基础病情、年龄、溶栓药物的使用剂量和时间等因素在治疗性无症状出血转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治疗性无症状出血转化的治疗中,主要是通过对症治疗及呵护来减轻患者的痛苦和恢复脑功能。
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的监测,确保患者呼吸、循环等各种生命指标的稳定。
在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对出血病变进行监测和评估,避免再次出血的风险。
治疗性无症状出血转化的治疗还应该包括对患者的合理营养、心理护理和身体护理等。
通过适当的营养及合理的生活方式,可以为患者的康复创造良好的环境。
对于患者的心理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让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态,才能更好地恢复脑功能。
针对治疗性无症状出血转化,在近年来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
目前,围绕治疗性无症状出血转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新的治疗方法:目前,一些学者致力于研究新型的治疗方法,如神经保护剂、抗血小板药物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脑梗死治疗新进展
发表时间:2017-08-17T15:26:51.913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18期作者:翟晨[导读] 急性脑梗死是卒中最常见的因素,根据流行病学数据可以得知急性脑梗死占据卒中的2/3,拥有很高的致死致残发生的可能。
(丹阳市人民医院江苏丹阳 212300)
【摘要】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而且疾病结局欠佳,致死致残率很高。
引入新型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对急性脑梗死进行研究目
前已经初现成效。
本文将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现状进行阐述,并就其治疗新进展包括新疗法和新药物进行详细介绍,希望为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治疗;新进展;新疗法;新药物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8-0008-02 1.引言
急性脑梗死是卒中最常见的因素,根据流行病学数据可以得知急性脑梗死占据卒中的2/3,拥有很高的致死致残发生的可能。
从病理基
础上来说,发生脑部血管梗阻后,缺血中心的神经细胞由于缺少血供很快坏死,在周边的缺血半暗带脑细胞处于休眠状态,代谢率低,能承受相较于缺血中心部位稍长的缺血时间,是否能在半暗带脑细胞能够承受的缺血时间里面恢复大脑血液灌注,从而逆转急性脑梗死的结局是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关键点。
针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已经有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研究,本文将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现状尤其是目前治疗新进展进行阐释。
2.急性脑梗死治疗现状
急性脑梗死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溶栓治疗和药物治疗。
其中溶栓治疗对时间要求比较严格,虽然目前世界上的溶栓治疗时间窗的设定标
准不一,但是一般是在4.5~6个小时,在这个范围内的病人在排除禁忌症后可以进行动脉或者静脉溶栓。
使用药物主要是尿激酶、链激酶、rt-PA等,需要说明的是,静脉注入药物操作简便,很快就能操作,但是使用溶栓药的剂量大,相对来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而动脉溶栓虽然量小,但是操作比较繁琐。
两者各有利弊,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药物治疗主要是指脱水剂、神经保护剂和抗凝和抗血小板的药物。
脱水剂的使用是针对急性脑梗死时出现的细胞毒性脑水肿和血管性脑水肿双重作用导致的脑水肿而言,尤其是为了防止脑疝的发生。
目前最常使用的脱水剂是甘露醇、甘油果糖和复方甘油,在脱水剂的使用时,如果患者没有心肾基础疾病,且年龄较轻,建议甘露醇多次小剂量静脉滴注,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而如果是有心肾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建议使用后两者。
神经保护剂的使用可以有效降低再灌注损伤发生的可能,降低自由基的产生,稳定细胞膜,因此神经保护剂的使用时间目前临床建议越早越好。
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的双抗是急性脑梗死必须要使用的药物,对于减少血栓复发,提高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急性脑梗死治疗新进展
经历不断的科研投入,科学家对于急性脑梗的研究始终都在进行,针对脑梗的治疗也取得了很多进展,以下主要对治疗方法和治疗药
物的使用进行介绍。
3.1 急性脑梗死治疗疗法新进展
3.1.1急性脑梗死的狭窄血管内膜剥离术狭窄血管内膜剥离术能够显著改善大脑供血,但手术难度较大。
脑血管狭窄是脑缺血性梗死
的独立危险因素。
流行学数据显示,颈动脉狭窄引起的脑卒中占据缺血性脑梗的15%。
而且在重度颈动脉狭窄的患者中卒中发生率高达
13%,其中无症状者达到2%,临床发现这可能是狭窄处形成了稳定的动脉粥样斑块的原因。
因此,对动脉做狭窄内血管内膜的剥离开始逐
渐得到重视。
近半个世纪,对于颈动脉狭窄造成的缺血性卒中治疗的金标准就是颈动脉狭窄血管内膜剥脱,已经获得肯定疗效。
进而针对大脑其他血管采用血管内膜剥脱的可能进行探究,但是由于大脑内血管直径较小,发生急性脑梗死的一部分患者动脉发育不全,难以进行狭窄部位血管内膜的剥脱,目前这一研究依然在研究中。
3.1.2针对急性脑梗死发病机理的基因治疗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基因治疗飞速发展,利用全能或者多能干细胞诱导分化使其分化成
神经细胞对坏死的或者损伤的神经细胞的功能补偿已经成为可能。
目前通过股髓源性干细胞诱导向神经、血管组织进行分化,减少缺血、出血的损伤的研究正在进行中,有学者就干细胞植入在脑卒中的治疗进行meta分析,纳入1992~2012年20年间的61篇文献进行分析发现已有多个实验关于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卒中的动物模型,多个临床Ⅰ期或Ⅱ期试验已经完成,而且效果均显示明显的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
这一治疗方式存在的问题包括干细胞的来源以及如何进行移植、干细胞在宿主体内的整合方式以及生存率,还有移植的有效性等等,因此,这一治疗方式目前还等待进一步的研究。
3.1.3针对脑梗后遗症的康复治疗目前康复治疗逐渐在神经系统的回复中得到广泛使用,尤其是急性脑梗死具有致残率高的特点,加
之神经系统具有可塑性和功能重组,因此,在脑梗死患者基本情况稳定后需要及时进行康复,较少并发症的发生,回复功能。
并且,脑梗死的恢复治疗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可以是医院和家庭以及社区相结合的方式。
对于康复治疗开始的时间,目前国际上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过早会阻碍神经功能的回复,影响治疗效果,但是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h后开展康复治疗比较合适,康复方法是运动再学习、强直性运动以及机器人辅助等多种方式复合的。
3.2 急性脑梗死的药物使用新进展
在溶栓药的选择上,在尿激酶、链激酶为代表的的第一代溶栓药和以rt-PA为代表的第二代溶栓药的基础上,出现了第三代溶栓药,代
表药物是瑞替普酶(rPA)、重组去氨普美和替奈普酶(TNK-t-PA),它们具有特异性高、溶栓效果佳且半衰期长的优点,但是这些药物的应用剂量以及有效的时间窗仍然有待研究。
除外,还出现了一批效果良好的药物,包括抗凝药奥扎格雷钠、溶栓药巴曲梅等等。
中医也逐渐应用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通过药理学验证出现了很多中药,可以配合西药或者独立使用。
4.结论
急性脑梗死是与心血管疾病和肿瘤并肩的世界三大致死率高的疾病,因此,针对它的研究始终不曾停止。
对于既往的治疗方法进行改
进,并引入新型的疗法以及药物,利用中医进行脑梗的治疗是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方向,需要进一步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验证。
【参考文献】
[1]杨红专.脑卒中的康复治疗进展[J].中外医疗,2011,02:182-184.
[2]王晓金,孙建国,彭英,王广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自由基清除剂类药物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1,04:461-467.
[3]梁华峰,王宏,张云霞,刘春红,余鹃. 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当代医学,2011,16:144-145.
[4]黄丹丹,邓耀芳,黄汉宁,吴泳.硫酸氢氯吡格雷与低分子肝素钠联合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01:24-26.
[5]李皓亮.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20:13-14.
[6]张婷,高晓平.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与进展[J].安徽医药,2013,08:1414-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