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课件 毫针刺法(定稿)(1)
合集下载
毫针刺法中职ppt课件
循法
行针与得气
循法 弹柄法 刮柄法 摇柄法 飞法 震颤法
*
方法 指用手顺着经脉的循 行经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轻柔 地循按。 作用 疏通气血 激发经气
30
辅助手法
循法 弹柄法 刮柄法 摇柄法 飞法 震颤法
*
弹柄法 行针与得气
方法 弹动针尾/针柄, 使针体振动 作用:催气 守气
31
辅助手法
循法 弹柄法 刮柄法 摇柄法 飞法 震颤法
2023/12/30
36
得气的表现
医者 手下沉紧/如鱼吞钩饵/徐和 患者 酸/麻/胀/重(热/凉) 或传导或见局部肌肉跳动 针刺未得气时,病人无特殊感觉,医生感到针 下空虚无物。 其他问题
金元.窦汉卿<<标幽赋>>
2023/12/30
37
得气的意义
1、是取得针刺疗效的保证 2、反映出机体正气的盛衰和病邪的轻重。 3、判断疾病的转归及疗效的快慢。 4、是施行补泻手法的前提。
部位
个体差异 病情 时令
针感
参考腧穴常用深度
年龄、体质、胖瘦等 虚实表里寒热/急慢 春夏浅 秋冬深
感应敏感 感应迟钝
凡刺浅深,惊针则止
《针灸大成》
*
26
五、行针与得气
行针手法
●行针概念
广义 从进针至出针的整个过程 狭义 进针后为促使得气、调节针感和为
使针感向某一方向传导而采取的操 作方法(运针)
行针法 行针基本手法 行针辅助手法
保持原有体位
预防 检查针具;
针刺时保留部分针身在体外
2023/12/30
45
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原因 针具质量 手法过重 刺伤血管
血 现象 疼痛 肿胀 皮肤青紫 肿 处理 按压 冷敷 加压包扎 热敷
毫针刺法(全)_图文
仅运用刺手将针刺入穴位的方法,多用于较短毫针的进针。
单手持针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2. 双手进针法(Double-handed needle insertion) 指刺手和押手相互配合,将针刺入穴位的方法。
(1)指切进针法 又称爪切进针法。用押手拇指或食指指端切按在腧穴皮肤上,
刺手持针,紧靠押手切按腧穴的手指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适用于短针的 进针。 (2)夹持进针法
震颤法(handle vibratingmethod)
针刺人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 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手法,使针 身轻微震颤的方法
作用
此法能推动气血,激发经气, 促使针后易于得气。
加强针感,助气运行,有催 气、行气的作用。
本法在针刺不得气时用之可 激发经气,如已得气者可以 加强针刺感应的传导和扩散。 (刮法、弹法不宜施行大角 度捻转)
3. 方向 (1)依经脉循行定方向 (2)依腧穴部位特点定方向 (3)依治疗需要定方向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二)进针法
刺手:右手持针,以拇、食、中指夹持针柄,其状如持毛笔,将针刺入穴 位。 押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固定针身。 1. 单手进针法(Single-handed needle insertion)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XX得气啦!得气 的临床表现是什
么呢?
1、患者的感觉、反应; 2、医者刺手的感觉
当针刺腧穴得气时,患者的针刺部位有酸胀、麻重等自觉反 应,有时还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觉,或呈 现沿着一定的方向和部位传导和扩散的现象;少数患者还会 出现循经性肌肤响动、震颤等反应,有时还可见到针刺腧穴 部位的循经性皮疹带或红、白线状现象。
毫针刺法(全)_图文.pptx
单手持针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2. 双手进针法(Double-handed needle insertion) 指刺手和押手相互配合,将针刺入穴位的方法。
(1)指切进针法 又称爪切进针法。用押手拇指或食指指端切按在腧穴皮肤上,
刺手持针,紧靠押手切按腧穴的手指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适用于短针的 进针。 (2)夹持进针法
震颤法(handle vibratingmethod)
针刺人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 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手法,使针 身轻微震颤的方法
作用
此法能推动气血,激发经气, 促使针后易于得气。
加强针感,助气运行,有催 气、行气的作用。
本法在针刺不得气时用之可 激发经气,如已得气者可以 加强针刺感应的传导和扩散。 (刮法、弹法不宜施行大角 度捻转)
3. 方向 (1)依经脉循行定方向 (2)依腧穴部位特点定方向 (3)依治疗需要定方向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二)进针法
刺手:右手持针,以拇、食、中指夹持针柄,其状如持毛笔,将针刺入穴 位。 押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固定针身。 1. 单手进针法(Single-handed needle insertion)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XX得气啦!得气 的临床表现是什
么呢?
1、患者的感觉、反应; 2、医者刺手的感觉
当针刺腧穴得气时,患者的针刺部位有酸胀、麻重等自觉反 应,有时还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觉,或呈 现沿着一定的方向和部位传导和扩散的现象;少数患者还会 出现循经性肌肤响动、震颤等反应,有时还可见到针刺腧穴 部位的循经性皮疹带或红、白线状现象。
毫针刺法(全)_图文.pptx
《毫针刺法》PPT课件
者会感到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
患者针刺部位有酸、麻、胀、重的感觉,
有时还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
等感觉,或呈现沿着一定的方向和部位传
导和动、震颤等反应,有的可见到针刺
腧穴部位的循经性皮疹带或红、白线状现
象。
精选PPT
18
得气的意义
得气与否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黄帝 内经》“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精选PPT
11
舒张进针法 :左手五指 平伸,食、中二指分开 置于所刺处。右手持针 从食、中二指之间刺入。 对于皮肤松弛或有皱纹 的部位,可用食、中二 指(或拇、食二指)将皮 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 绷紧,右手持针快速刺 入。用于皮肤松弛部位 的腧穴。
精选PPT
12
进针手法
提捏进针法 :左手拇、 食二指将所刺处皮肤 捏起,右手持针于捏 起处刺入。适用于皮 肤浅薄部位(如印堂、 列缺)的进针 。
行针的手法包括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
精选PPT
22
行针的基本手法 --提插法
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上提下插的操 作手法。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 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 提,如此反复构成了提插法。指力一定要 均匀,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 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 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精选PPT
15
直刺(90度)
斜刺(45度) 横/平刺(15-25度)
精选PPT
16
针刺深度
指针身刺入人体内的深浅。在临证操作时 除了遵循每个腧穴的常规针刺深度外,还 要根据病人的体质、年龄、病情、部位、 治疗目的等方面决定。
精选PPT
17
得气
针灸学课件6、毫针刺法
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调 节针感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
(一)、基本手法
1、 提插法:先将针刺入腧 穴一定部位, 施以上提下插的 操作方法。“提”就是将针由 深而浅的向上的操作过程; “插”就是将针由浅而深的向 下的操作过程,提插法就是提 针和插针的结合应用。
腹抵住针尖和针身下端,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时,中指随 之屈曲,针尖迅速刺入皮肤。
拇、食指挟持针身下端,针尖露出少许,进针时针 尖对准穴位迅速刺入,然后拇、 食指再挟持针身上端或 针柄,将针刺入深层
拇、食指挟持针柄下端,中指指腹紧贴在针身旁, 依靠拇、食指关节的的屈伸运动,将针刺入。
2、针管进针法
3、双手进针法
挟持进针法:以左手拇、食两指挟持消毒干棉球, 再挟持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 皮肤表面。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 压时,左手拇、食两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 皮肤。
提捏进针法:以左 手拇指和食指将针刺 部位的皮肤捏起,右 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 端刺入。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两指将所刺腧穴 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绷紧,使针从左手拇、食 两指中间刺入。
2、捻转法 :将针刺入 一定深度后,用拇指与食、 中指挟持针柄,施以前后捻 转动作,使针在腧穴内反复 前后旋转的动作。
(二)辅助手法
循法:针刺后如无针感,或得气不显著时,用手 指沿针刺穴位所属经脉循行路线的上下左右轻轻地按 揉或叩打的方法,称为循法。
刮法:指针刺达一定深度后,用指甲刮动针柄 的方法。如以拇指或食指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 或中指指甲,从下向上刮动针柄;或以拇指、中 指挟持针根部,食指由上向下地刮动针柄,此法 可激发经气,是一种催气、行气之法。
(一)、基本手法
1、 提插法:先将针刺入腧 穴一定部位, 施以上提下插的 操作方法。“提”就是将针由 深而浅的向上的操作过程; “插”就是将针由浅而深的向 下的操作过程,提插法就是提 针和插针的结合应用。
腹抵住针尖和针身下端,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时,中指随 之屈曲,针尖迅速刺入皮肤。
拇、食指挟持针身下端,针尖露出少许,进针时针 尖对准穴位迅速刺入,然后拇、 食指再挟持针身上端或 针柄,将针刺入深层
拇、食指挟持针柄下端,中指指腹紧贴在针身旁, 依靠拇、食指关节的的屈伸运动,将针刺入。
2、针管进针法
3、双手进针法
挟持进针法:以左手拇、食两指挟持消毒干棉球, 再挟持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 皮肤表面。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 压时,左手拇、食两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 皮肤。
提捏进针法:以左 手拇指和食指将针刺 部位的皮肤捏起,右 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 端刺入。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两指将所刺腧穴 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绷紧,使针从左手拇、食 两指中间刺入。
2、捻转法 :将针刺入 一定深度后,用拇指与食、 中指挟持针柄,施以前后捻 转动作,使针在腧穴内反复 前后旋转的动作。
(二)辅助手法
循法:针刺后如无针感,或得气不显著时,用手 指沿针刺穴位所属经脉循行路线的上下左右轻轻地按 揉或叩打的方法,称为循法。
刮法:指针刺达一定深度后,用指甲刮动针柄 的方法。如以拇指或食指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 或中指指甲,从下向上刮动针柄;或以拇指、中 指挟持针根部,食指由上向下地刮动针柄,此法 可激发经气,是一种催气、行气之法。
毫针刺法ppt课件
2.5 3 65 75
4 4.5 5
6
100 115 125 150
❖ 粗细规格表
号数 直径
26 27 28 29 30 31 0.45 0.42 0.38 0.34 0.32 0.30
32 33 0.28 0.26
34 35 0.24 0.22
❖ 一般临床以25~75mm(1~3寸)长和直径为0.32~0.38mm(28~ 30号)粗细者最为常用。
一、针具选择 二、选择体位 三、消毒
11
一、选择针具
1、毫针长短的选择 长针:肌肉丰厚,或胖人,病邪在里; 短针:肌肉浅薄,或瘦人,病邪在表。
2、毫针粗细的选择 粗针:体质壮实、肌肉丰满、实热证; 细针:体质虚弱、肌肉浅薄、虚寒证。
12
二、选择体位
选择体位重要性 在接受针刺治疗时患者体位是否合适,对于正 确取穴、针刺操作、持久留针和防止针刺意外都有重要意义。
后,方可持针操作。 (三)施术部位的消毒
用75%的酒精棉球,或0.5%的碘伏棉球擦拭消毒。擦拭时应从穴 位中心向外周作环行消毒。 (四)治疗室内消毒
治疗台上用的物品,定期消毒。治疗室内保持空气流通,卫生 洁净,并定期用专用消毒灯照射消毒。
23
复习思考题
1、应如何选择优质的毫针? 2、选择体位的原则是什么?临床常用体位有哪些? 3、针具的消毒方法有哪些?
6
第二节 针刺练习
练针目的
在针刺施术时,必须要有良好的指力和熟练的手法才能才能得 心应手。良好的指力是掌握针刺手法的基础,熟熟练的手法是运用 针刺治病的条件。指力和手法必须常练,达到熟练程度后,可使进 针顺利、减少疼痛、病人乐于接受,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7
1、指力练习
04毫针刺法.ppt1
夹持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或食 指切按在腧穴位置的
旁边,右手持针,紧
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
入腧穴。
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舒张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或食 指切按在腧穴位置的
旁边,右手持针,紧
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 入腧穴。 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提捏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或食 指切按在腧穴位置的
旁边,右手持针,紧
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 入腧穴。 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内心无慕,
如待贵人。”<<标幽赋>>
补泻
《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 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 则灸之。” 《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 ,虚则实之,满则泻之,宛陈则陈 之,邪盛则虚之。”
补泻
补法——能补益正气,使虚弱的功 能状态得到恢复的针刺方法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者不宜针刺; 体质虚弱者刺激不宜过强,应采取卧位。 2、 怀孕3个月以下者,下腹部禁针, 怀孕3个月以上者,上下腹部、腰骶部以及能
引起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
等均不宜针。
针刺注意事项
3、小儿囟门未合,头顶部穴位不宜针刺。 4、避开血管针刺,防止出血。 有出血性疾患或损伤后出血不止患者,不宜针刺。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能恢复正常的针刺方法。
影响针刺补泻的因素
1、机体的功能状态
2、腧穴的特性
3、针刺手法
常用的补泻手法
名称 提插补泻 补法 针下得气后,由浅而深,重插轻提, 提插幅度小,频率慢。 针下得气后, 拇指向前,食指向 后,左转捻转角度小,频率慢,用 力较轻 缓慢进针,快速出针 缓慢出针而快速按揉针孔 针尖随着经脉循行方向 顺经而刺 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 泻法 针下得气后,由深而浅,重提轻插, 提插幅度大,频率快。 针下得气后,拇指向前,食指向后, 左转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较 重 快速进针,缓慢出针 快速出针而慢按针孔,或摇大针孔 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方向,逆经而刺 吸气时进针, 呼气时出针
毫针刺法课件
毫针刺法
32
循法
指用手顺 着经脉的循行经 路,在腧穴的上下 部轻柔地循按。
毫针刺法
33
刮柄法
用拇指抵住针尾, 以食指或中指轻刮针 柄。
刮法可加强针感, 促使针感的扩散。
毫针刺法
34
摇法
轻轻摇动针体,可 以行针。
直立针身而摇,可 以加强针感。
卧倒针身而摇,往 往可以促使针感向一定 方向传导。
毫针刺法
毫针刺法
38
得气表现
针刺得气时,病人在针刺部位有酸胀重麻感, 有时还出现不同程度的感传现象(就是顺经络沿 线均有不同的感受)医生持针的手上也会感觉到 针下有沉重紧涩的现象。
针刺未得气时,病人无特殊感觉,医生感到 针下空虚无物。
毫针刺法
39
金元.窦汉卿<<标幽赋>>: “ 轻滑慢则未来,沉涩紧而已至。” “ 气之至也,如鱼吞钩之沉浮;气
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毫针刺法
22
管针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或食 指切按在腧穴位置的 旁边,右手持针,紧 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 入腧穴。
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毫针刺法
23
针刺的角度
• 直刺 • 斜刺 • 平刺
毫针刺法
24
针刺的方向
针刺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方向、腧 穴分布部位和所要求达到的组织结构等情 况而定。有时为了使针感到达病所,也可 将针尖对向病痛部.
毫针刺法
16
常用的进针方法:
1、单手进针法 2、双手进针法 A:爪切进针法
B:夹持进针法ຫໍສະໝຸດ C:舒张进针法D:提捏进针法
3、管针进针法
毫针刺法
17
单手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或食 指切按在腧穴位置的 旁边,右手持针,紧 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 入腧穴。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Do not be afraid and relax
✓ Acid, numb, expansion, heavy
检查、选择针具 针刺前的准备
毫针的检查
依次检查毫针的各个部分
检查、选择针具 针刺前的准备
毫针选择
●质量(地)不锈钢针 金针 银针 磁极针
检查各部
●针具规格
个人情况 体质 胖瘦
部位
头面 四肢 胸背 腰臀
针刺前的准备
注意 ✓ 暴露与松弛 消除紧张 ✓ 针刺期间勿改变体位
《难经》知为针者信其左 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刺手 掌握针具 施行手法 右手 ●押手 固定腧穴 协调助节进针针感 减轻疼痛 左手
《标幽赋》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 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
进针方法
持针姿势
✓ 二指持针法 ✓ 多指持针法 ✓ 两手持针法
针刺的角度
直刺
适用于大部分腧穴
斜刺
肌肉浅薄处 重要器官 血管 疤痕
平刺(横刺)
皮薄肉少 头面部 透针
毫针的进针方法
针刺的深度
毫针的进针方法
个人情况 年龄、体质 病情 阳证、新病宜浅刺
阴证、久病宜深刺
部位 参考腧穴常用深度 时令 春夏浅 秋冬深
凡刺浅深,惊针则止
《针灸大成》
●行针概念
广义 从进针至出针的整个过程 狭义毫针刺入穴位后,为了使患者产 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 弱,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 而采取的操作方法(运针)。
✓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 不宜针刺。
针刺注意事项
✓ 妇女妊娠三月内,下腹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 妊娠三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的腧穴均不宜
针刺。 ✓ 整个妊娠期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容易
引起流产的腧穴均不宜针刺。 ✓ 小儿囟门未闭合者不宜针刺头顶腧穴; ✓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等部位的腧穴,
毫针的进针方法
单手进针法
毫针的进针方法
将拇指、食指紧握针身 ,针尖抵于腧穴皮肤时 ,运用指力快速刺透表 皮,针入皮下的手法。
双手进针法
毫针的进针方法
爪切法 夹持法 舒张法 提捏法
爪切进针法
押手:拇指或食指之指甲掐切穴位上 刺手:持针将针紧靠左手指甲缘刺入皮下
本法适合于短针的进针
双手进针法
毫针的进针方法
循法
方法 经脉循行路线揉按 作用 推动气血 激发经气
行针方法
行针辅助手法
行针方法
循法 弹法 刮法 摇法 飞法 震颤法
弹法
方法 弹动针尾/针柄,使针体振动 作用 催气 行气
行针辅助手法
循法 弹法 刮法 摇法 飞法 震颤法
刮法
方法 刮动针柄 使针体振动
作用 催气 守气
行针方法
行针辅助手法
行针方法
循法 弹法 刮法 摇法 飞法 震颤法
行针辅助手法
循法、弹法 摇法、刮法 飞法、震颤法
单式补泻手法
提插补泻 捻转补泻 疾徐补泻 开阖补泻 呼吸补泻 迎随补泻 平补平泻
复式补泻手法
烧山火/透天凉
间 歇 行 针
出针
1、 晕针 2、 滞针 3、 弯针 4、 断针 5、 血肿 6、 气胸
针刺异常情况
表现 突然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
气短、出冷汗、恶心呕吐、精神疲惫、 脉沉细;严重者四肢厥冷、神智不清、
体位的选择
针刺前的准备
selection principles
✓Suitable for doctors
✓Comfortable to patients
卧位
针刺前的准备
常用体位
仰卧位 仰靠坐位 俯卧位 俯伏坐位 侧卧位 侧伏坐位
仰卧位
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 部分(前侧面)腧穴
卧位
★ 注意:一穴一针
消毒
针刺前的准备
针具/器械消毒
高压蒸气灭菌法 98-147kPa 115-123oC >30min 药液浸泡消毒法 75%酒精 30-60min
煮沸消毒法 水沸后15-20min
消毒
Doctor’s fingers Acu-points Treatment rooms
针刺前的准备
出针
留针与出针
毫针技术操作的最后步骤,是针 刺达到要求后将针取出的方法。
操作方法
刺手稍捻针柄使针下 轻松滑利,押手以消毒棉 球按压穴位,刺手慢慢将 针退至皮下并出针。出针 后可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 防止出血。
针刺流程
行针
消毒 进针
得气
留针
补泻
单手进针 双手进针 针管进针
行针基本手法
提插法 捻转法
复法和行针手法有哪些? ✓3、叙述晕针的症状、处理和预防。 ✓4、针刺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预习:灸法、拔罐疗法
谢谢大家!
针刺注意事项
✓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紧张时, 不宜立即针刺。
✓体质虚弱、气虚血亏的患者,针刺手 法不宜过强,并尽量选取卧位。
针刺前的准备
常用体位
仰卧位 仰靠坐位 俯卧位 俯伏坐位 侧卧位 侧伏坐位
俯卧位
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尻部腧穴和下肢 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卧位
针刺前的准备
常用体位
仰卧位 仰靠坐位 俯卧位 俯伏坐位 侧卧位 侧伏坐位
侧卧位
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 部分腧穴
坐位
针刺前的准备
常用体位
仰卧位 仰靠坐位 俯卧位 俯伏坐位 侧卧位 侧伏坐位
行针基本手法
提插法 捻转法
提插法
行针方法
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 下插的操作手法。
幅度(3-5分)、频率60次/分左右
行针基本手法
行针方法
提插法 捻转法
捻转法
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向前向后 捻转动作,使针在腧穴内反复来回旋转的 行针手法。
角度(180°左右)
行针辅助手法
循法 弹法 刮法 摇法 飞法 震颤法
● 针刺补泻原则: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陷下则灸之(《灵枢·经脉》)
针刺补泻
单式补泻手法 提插补泻 捻转补泻 疾徐补泻 开阖补泻 呼吸补泻 迎随补泻 平补平泻
复式补泻手法 烧山火/透天凉
留针
针刺得气后,将针留置穴内 一段时间后,再予出针的方法。
操作方法
静留(一般20-30分钟) 动留(间歇行针法)
刺手:持针从其间将针刺入 此法多适用于皮肤松驰部位腧穴的进针
双手进针法
毫针的进针方法
爪切法 夹持法 舒张法 提捏法
提捏进针法
押手:拇食两指将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 刺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的穴位,特别是面部 腧穴的进针
针刺的角度和深度毫针的进针方法
针刺的角度
针身与皮肤 表面的夹角
震颤法
方法 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 动作,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颤 作用 催气 行气
得气的定义
用针之类,在于调气
《灵枢 刺节真邪》
宁失其时勿失其气
《针灸大成》
得气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 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 位获得经气感应,又称针感。
得气的标志及影响因素 针刺得气
得气的标志
医者 手下沉紧/如鱼吞钩饵/徐和 患者 酸/麻/胀/重(热/凉)
(Needling Methods)
中医学 卢阳佳
教学要求:
1、掌握毫针的结构、常用进针方法、 行针与得气、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 防、针刺注意事项;
2、熟悉针具的规格;
3、了解针刺前的准备及针刺补泻。
毫针的结构
针尾 艾灸 角度
针柄
握持 行针
针根 针身
牢固 锈蚀 松动 易断
光滑挺直 弹性 锈蚀 弯曲
仰靠坐位 适宜于取前头、颜面
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
坐位
针刺前的准备
常用体位
仰卧位 仰靠坐位 俯卧位 俯伏坐位 侧卧位 侧伏坐位
俯伏坐位 适宜于取后头和项、
背部的腧穴
坐位
针刺前的准备
常用体位
仰卧位 仰靠坐位 俯卧位 俯伏坐位 侧卧位 侧伏坐位
侧伏坐位 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
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 穴
体位的选择
不宜针刺。
针刺注意事项
✓胸部、腹部、背部、头部的腧穴因深处 有重要内脏,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 角度、深度,不可深刺;
✓眼区的睛明、承泣、球后等腧穴,项部 的风府、哑门、天柱等穴要注意针刺角 度和深度,不宜提插,只能小幅度捻转
针刺时保留部分针身在体外
针刺异常情况
现象 疼痛 肿胀 皮肤青紫
血
原因 针具质量 手法过重 刺伤血管
肿
处理 按压 冷敷 加压包扎 热敷
预防 检查针具 注意手法适度
熟悉解剖
针刺引起创伤性气胸 针刺异常情况
表现 症状 体征 X线 原因 针刺方法不当、刺穿胸腔肺组织 处理 基本方法:出针 半卧位 镇静 密切观察病
松针状 钩 钝 针尖
规格
毫针的结构与规格
★针身的长短和粗细
长短规格
寸
1 1.5 2 2.5 3 4 5
毫米mm 25 40 50 65 75 100 125
粗细规格
号数 26 27 28 29 30 31 32
毫米mm 0.45 0.42 0.38 0.34 0.32 0.30 0.28
★指力、手法的锻炼(灵活协调性/精神专注)
晕 二便失禁、唇甲青紫、脉细微欲绝。 针 原因 体质与精神,体位 手法 留针
处理 出针 平卧保暖 温水 灸治 预防 针对原因/注意观察
针刺异常情况
滞 表现 针体活动困难 或伴疼痛 针 原因 精神紧张或疼痛/手法/体位/留针
✓ Acid, numb, expansion, heavy
检查、选择针具 针刺前的准备
毫针的检查
依次检查毫针的各个部分
检查、选择针具 针刺前的准备
毫针选择
●质量(地)不锈钢针 金针 银针 磁极针
检查各部
●针具规格
个人情况 体质 胖瘦
部位
头面 四肢 胸背 腰臀
针刺前的准备
注意 ✓ 暴露与松弛 消除紧张 ✓ 针刺期间勿改变体位
《难经》知为针者信其左 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刺手 掌握针具 施行手法 右手 ●押手 固定腧穴 协调助节进针针感 减轻疼痛 左手
《标幽赋》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 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
进针方法
持针姿势
✓ 二指持针法 ✓ 多指持针法 ✓ 两手持针法
针刺的角度
直刺
适用于大部分腧穴
斜刺
肌肉浅薄处 重要器官 血管 疤痕
平刺(横刺)
皮薄肉少 头面部 透针
毫针的进针方法
针刺的深度
毫针的进针方法
个人情况 年龄、体质 病情 阳证、新病宜浅刺
阴证、久病宜深刺
部位 参考腧穴常用深度 时令 春夏浅 秋冬深
凡刺浅深,惊针则止
《针灸大成》
●行针概念
广义 从进针至出针的整个过程 狭义毫针刺入穴位后,为了使患者产 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 弱,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 而采取的操作方法(运针)。
✓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 不宜针刺。
针刺注意事项
✓ 妇女妊娠三月内,下腹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 妊娠三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的腧穴均不宜
针刺。 ✓ 整个妊娠期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容易
引起流产的腧穴均不宜针刺。 ✓ 小儿囟门未闭合者不宜针刺头顶腧穴; ✓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等部位的腧穴,
毫针的进针方法
单手进针法
毫针的进针方法
将拇指、食指紧握针身 ,针尖抵于腧穴皮肤时 ,运用指力快速刺透表 皮,针入皮下的手法。
双手进针法
毫针的进针方法
爪切法 夹持法 舒张法 提捏法
爪切进针法
押手:拇指或食指之指甲掐切穴位上 刺手:持针将针紧靠左手指甲缘刺入皮下
本法适合于短针的进针
双手进针法
毫针的进针方法
循法
方法 经脉循行路线揉按 作用 推动气血 激发经气
行针方法
行针辅助手法
行针方法
循法 弹法 刮法 摇法 飞法 震颤法
弹法
方法 弹动针尾/针柄,使针体振动 作用 催气 行气
行针辅助手法
循法 弹法 刮法 摇法 飞法 震颤法
刮法
方法 刮动针柄 使针体振动
作用 催气 守气
行针方法
行针辅助手法
行针方法
循法 弹法 刮法 摇法 飞法 震颤法
行针辅助手法
循法、弹法 摇法、刮法 飞法、震颤法
单式补泻手法
提插补泻 捻转补泻 疾徐补泻 开阖补泻 呼吸补泻 迎随补泻 平补平泻
复式补泻手法
烧山火/透天凉
间 歇 行 针
出针
1、 晕针 2、 滞针 3、 弯针 4、 断针 5、 血肿 6、 气胸
针刺异常情况
表现 突然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
气短、出冷汗、恶心呕吐、精神疲惫、 脉沉细;严重者四肢厥冷、神智不清、
体位的选择
针刺前的准备
selection principles
✓Suitable for doctors
✓Comfortable to patients
卧位
针刺前的准备
常用体位
仰卧位 仰靠坐位 俯卧位 俯伏坐位 侧卧位 侧伏坐位
仰卧位
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 部分(前侧面)腧穴
卧位
★ 注意:一穴一针
消毒
针刺前的准备
针具/器械消毒
高压蒸气灭菌法 98-147kPa 115-123oC >30min 药液浸泡消毒法 75%酒精 30-60min
煮沸消毒法 水沸后15-20min
消毒
Doctor’s fingers Acu-points Treatment rooms
针刺前的准备
出针
留针与出针
毫针技术操作的最后步骤,是针 刺达到要求后将针取出的方法。
操作方法
刺手稍捻针柄使针下 轻松滑利,押手以消毒棉 球按压穴位,刺手慢慢将 针退至皮下并出针。出针 后可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 防止出血。
针刺流程
行针
消毒 进针
得气
留针
补泻
单手进针 双手进针 针管进针
行针基本手法
提插法 捻转法
复法和行针手法有哪些? ✓3、叙述晕针的症状、处理和预防。 ✓4、针刺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预习:灸法、拔罐疗法
谢谢大家!
针刺注意事项
✓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紧张时, 不宜立即针刺。
✓体质虚弱、气虚血亏的患者,针刺手 法不宜过强,并尽量选取卧位。
针刺前的准备
常用体位
仰卧位 仰靠坐位 俯卧位 俯伏坐位 侧卧位 侧伏坐位
俯卧位
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尻部腧穴和下肢 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卧位
针刺前的准备
常用体位
仰卧位 仰靠坐位 俯卧位 俯伏坐位 侧卧位 侧伏坐位
侧卧位
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 部分腧穴
坐位
针刺前的准备
常用体位
仰卧位 仰靠坐位 俯卧位 俯伏坐位 侧卧位 侧伏坐位
行针基本手法
提插法 捻转法
提插法
行针方法
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 下插的操作手法。
幅度(3-5分)、频率60次/分左右
行针基本手法
行针方法
提插法 捻转法
捻转法
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向前向后 捻转动作,使针在腧穴内反复来回旋转的 行针手法。
角度(180°左右)
行针辅助手法
循法 弹法 刮法 摇法 飞法 震颤法
● 针刺补泻原则: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陷下则灸之(《灵枢·经脉》)
针刺补泻
单式补泻手法 提插补泻 捻转补泻 疾徐补泻 开阖补泻 呼吸补泻 迎随补泻 平补平泻
复式补泻手法 烧山火/透天凉
留针
针刺得气后,将针留置穴内 一段时间后,再予出针的方法。
操作方法
静留(一般20-30分钟) 动留(间歇行针法)
刺手:持针从其间将针刺入 此法多适用于皮肤松驰部位腧穴的进针
双手进针法
毫针的进针方法
爪切法 夹持法 舒张法 提捏法
提捏进针法
押手:拇食两指将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 刺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的穴位,特别是面部 腧穴的进针
针刺的角度和深度毫针的进针方法
针刺的角度
针身与皮肤 表面的夹角
震颤法
方法 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 动作,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颤 作用 催气 行气
得气的定义
用针之类,在于调气
《灵枢 刺节真邪》
宁失其时勿失其气
《针灸大成》
得气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 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 位获得经气感应,又称针感。
得气的标志及影响因素 针刺得气
得气的标志
医者 手下沉紧/如鱼吞钩饵/徐和 患者 酸/麻/胀/重(热/凉)
(Needling Methods)
中医学 卢阳佳
教学要求:
1、掌握毫针的结构、常用进针方法、 行针与得气、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 防、针刺注意事项;
2、熟悉针具的规格;
3、了解针刺前的准备及针刺补泻。
毫针的结构
针尾 艾灸 角度
针柄
握持 行针
针根 针身
牢固 锈蚀 松动 易断
光滑挺直 弹性 锈蚀 弯曲
仰靠坐位 适宜于取前头、颜面
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
坐位
针刺前的准备
常用体位
仰卧位 仰靠坐位 俯卧位 俯伏坐位 侧卧位 侧伏坐位
俯伏坐位 适宜于取后头和项、
背部的腧穴
坐位
针刺前的准备
常用体位
仰卧位 仰靠坐位 俯卧位 俯伏坐位 侧卧位 侧伏坐位
侧伏坐位 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
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 穴
体位的选择
不宜针刺。
针刺注意事项
✓胸部、腹部、背部、头部的腧穴因深处 有重要内脏,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 角度、深度,不可深刺;
✓眼区的睛明、承泣、球后等腧穴,项部 的风府、哑门、天柱等穴要注意针刺角 度和深度,不宜提插,只能小幅度捻转
针刺时保留部分针身在体外
针刺异常情况
现象 疼痛 肿胀 皮肤青紫
血
原因 针具质量 手法过重 刺伤血管
肿
处理 按压 冷敷 加压包扎 热敷
预防 检查针具 注意手法适度
熟悉解剖
针刺引起创伤性气胸 针刺异常情况
表现 症状 体征 X线 原因 针刺方法不当、刺穿胸腔肺组织 处理 基本方法:出针 半卧位 镇静 密切观察病
松针状 钩 钝 针尖
规格
毫针的结构与规格
★针身的长短和粗细
长短规格
寸
1 1.5 2 2.5 3 4 5
毫米mm 25 40 50 65 75 100 125
粗细规格
号数 26 27 28 29 30 31 32
毫米mm 0.45 0.42 0.38 0.34 0.32 0.30 0.28
★指力、手法的锻炼(灵活协调性/精神专注)
晕 二便失禁、唇甲青紫、脉细微欲绝。 针 原因 体质与精神,体位 手法 留针
处理 出针 平卧保暖 温水 灸治 预防 针对原因/注意观察
针刺异常情况
滞 表现 针体活动困难 或伴疼痛 针 原因 精神紧张或疼痛/手法/体位/留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