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用书)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
新课标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十三章环境与发展第三节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教师用书
第三节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一、建设主体功能区1.主体功能区规划目的促使区域发展由盲目追求经济增长,转向依据主体功能因地制宜、有序开发考虑因素土地相宜开发的程度、自然资源的丰富度、生态环境的脆弱度和经济发展水同等我国现状①相宜开发的土地少;②自然资源分布不均;③生态环境比较脆弱;④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2.主体功能区分类及其功能3.广东在出台的《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对四个不同经济区域(如图)给予不同的经济发展功能定位,粤北山区4市明确定位为“生态发展区域”。
探讨将粤北山区4市明确定位为“生态发展区域”的缘由是什么?提示:该区域受人类影响较小,自然生态良好,是广东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
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1.推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京津冀地区具有空间上相毗邻的区位优势,利于其协同发展。
(√)(2)京津冀协同发展须要有效地进行产业整合,三地均衡布局相同产业类型。
(×)(3)雄安新区具有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开放程度高等区位优势。
(×)(4)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放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首要位置,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2.国家明确提出长江经济带发展要“共抓大爱护,不搞大开发”。
探讨该项定位体现的发展理念是什么。
提示: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三、海洋权益与海洋发展战略1.推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我国的海底油气资源主要集中在深海盆,近海大陆架上很少。
(×)(2)我国海洋发展战略的总目标是建设海洋强国。
(√)(3)海洋是我国国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国防的前沿阵地。
(√)(4)对有争议的海疆可通过军事力气来解决。
(×)2.在下图括号内填写有关海洋权益的概念。
3.为什么说渤海和琼州海峡是中国的内水?提示:内水是指领海基线向陆地一侧的水域,包括沿海国沿岸的河口、港口、海湾、海峡等。
我国的内海海疆包括直线基线与海岸之间的海疆,直线划入的领湾、领峡、港口、河口湾等,包括琼州海峡、渤海以及沿海分布的几百个港口在内的全部海疆。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3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讲荒漠化的防治__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含解析鲁教版
第13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认识荒漠化[易错提醒] 荒漠化不只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主要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但在一些半湿润地区甚至湿润地区也有发生,如我国华北地区的盐碱化、云贵地区的石漠化。
二、西北地区的荒漠化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的地域差异。
(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2.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易错提醒] 西北地区荒漠化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
其中人为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自然因素为这一过程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人类活动则大大加剧、加速了这一过程。
三、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防治内容(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3.防治原则(1)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2)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2018·山西太原期末)我国荒漠化类型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等四种。
以下为我国某省级行政区的四类荒漠化比重表,读表完成1~2题。
1A.东部地区B.中部地区C.东北地区D.西部地区2.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方针,下列措施对该省级行政区荒漠化防治最有效的是( )A.禁止采矿B.建设防护林C.实施封沙禁牧D.实施生态移民答案1.D 2.B(2019·四川绵阳一诊)降雨侵蚀力是指由降雨引起土壤侵蚀的潜在危险性,是客观评价由降雨引起土壤分离和搬运的动力指标。
重庆位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西北部和中部丘陵、低山为主,东部靠大巴山、武陵山山脉,长江自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境。
2021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部分第13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2讲区域重要生态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教学案新人教版
第2讲区域重要生态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森林、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最新考纲探究线索核心素养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1.综合思维:综合分析湿地、森林等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评价人类的开发、破坏带来的不利影响,掌握合理开发、保护的措施。
2.人地协调观:充分认识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意义,规范人类的开发活动,树立正确生态保护观。
[教材内案例]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1.森林的现状及作用(1)分布及现状①分布:A亚寒带针叶林(原始林)→俄罗斯、加拿大B热带雨林(原始林)→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地区②森林的现状:急剧减少,多数地方的原始森林破坏殆尽。
(2)森林的作用①经济价值:重要的自然资源。
②生态价值: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具有强大的生态作用和环保功效。
(3)森林破坏的后果导致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
2.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1)深刻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有“地球之肺”之称。
(2)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3)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3.雨林生态的脆弱性(1)雨林的生态优势(2)雨林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表现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土壤很贫瘠。
②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地上植被最容易遭到破坏。
③雨林被毁,养分遭受强烈淋洗而丧失,雨林生态系统很难恢复。
4.亚马孙雨林被毁的原因、开发计划、影响与保护(1)雨林被毁的原因(2)开发计划与影响(3)雨林的保护措施[轻巧记忆]“七字法”记忆森林的生态功能森林的生态功能可简化记忆为“水气净美物尘沙”七个字“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气”——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
“净”——净化空气。
“美”——美化环境。
“物”——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
“尘”——吸烟除尘。
“沙”——防风固沙。
[教材外案例]湿地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1.湿地概述(1)定义: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被浅水覆盖的土地。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课件 新人教版
高频(ɡāo pín)考点 巧突破
第二十页,共48页。
高频(ɡāo pín)考点 巧突破
2.某区域生态问题、原因分析和应 对措施
(1)综合分析某生态问题的成因 针对上述每一问题,要综合分析其成 因,一般应按以下(yǐxià)思路展开:
第二十一页,共48页。
高频(ɡāo pín)考点 巧突破
第二十八页,共48页。
高频考点(kǎo diǎn) 巧突破
排水出路。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分,如 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区又比较干旱, 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便 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 (zhújiàn)增加,形成盐碱地;如是洼地, 没有排水出路,则洼地水分蒸发后,即留 下盐分,也形成盐碱地。
第十页,共48页。
依纲梳理(shūlǐ)夯基 础
四、不同(bù tónɡ)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古代
人们对河流上游地区过度(guòdù,)破开坏垦固沙植被 分古绿洲相继被迫放弃
,大部
近代
北方农牧过渡地带大规模移民开垦 ,人口剧增,迫于 生计,农垦规模扩大,直接加剧荒漠化
现代
迫于 人口压力 和管理失误 ,荒漠化趋于严重
第三十三页,共48页。
热点(rè diǎn)探究显 身手
沙尘暴会破坏草原、耕地,影响大气 质量,严重时遮天蔽日,影响交通出行, 干扰人们生活。
沙尘暴也是“天使”:她塑造了黄土 高原,促进了物质迁移;她为海洋生物提 供了饵料;她可以抑制酸雨(沙尘呈弱碱 性(jiǎn xìnɡ));她可以缓解全球变暖……
当然,分析原因并不需对每一方面均 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对上述与某生态问 题有关方面进行分析说明,如分析黄土高 原水土流失成因,自然条件包括:由高原 山地向平原过渡、坡度较陡;降水集中于 夏季,多暴雨形成,冲刷力强;植被稀疏 ,覆盖率低;土质由粉砂颗粒组成,疏松 且垂直节理发育。人为原因包括:对植被 的破坏尤其是对森林的砍伐(kǎnfá);不合 理的耕作制度,如轮荒等;露天开矿的采 矿方式。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3单元区域协调发展第1节流域内部的协作发展——以尼罗河流域为例课件(鲁教版48张
易错易混·再判断 (1)流域内部协作开发的首要条件是水资源的协调利用与合理分配。( × ) (2)尼罗河流域组织成立的目的是在尼罗河流域各国平均分配水资源。 (×) (3)尼罗河流域各国区域水电开发与电力联网建设可以协调利用尼罗河的 水资源。( √ ) (4)对尼罗河流域进行协作开发的目的是帮助流域内各国摆脱贫困,加快经 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 √ )
一般指地面集水区 1.尼罗河流域 (1)尼罗河发源于 东非 高原,流经非洲东部与北部,自南向北注入地 中海,全长6 670千米,是世界上最 长 的河流。流域面积达300多万平方千 米,涉及11个国家。 (2)支流 ①白尼罗河:发源于 赤道 附近终年多雨地区。 ②青尼罗河:上游地处 埃塞俄比亚 高原,属热带草原气候区;下游流 经 沙漠 地区。 (3)资源状况:尼罗河流域属水资源 短缺 地区。
(2)读教材选择性必修2 P94图4-2-6“尼罗河流域开发中出现的问题”,探究 以下问题。 ①尼罗河上游维多利亚湖在开发中出现的问题是什么?
提示 过度用水,湖水水位下降;过度捕捞,鱼的种类、数量减少;围湖造田,破 坏湿地;废水排入,造成水质下降、水体富营养化;水葫芦等大量繁殖,影响 生态环境。
②青尼罗河流域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提示 开垦耕地、过度放牧、过度砍伐,导致森林破坏,引发水土流失,青尼 罗河泥沙含量增加,流域旱涝灾害多发,部分地区造成荒漠化。
增素能 精准突破
考点 流域内部的协作发展
新教材动向
新高考趋势
新教材本部分内容变化很大,知 1.考查方式及内容:结合流域内的地理条
识体系差别很大,案例选取由“长 件,考查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结合
江流域”变为“尼罗河流域”。从 材料和流域开发状况,考查流域内部水资
高三一轮复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ppt课件
物理风化 和风力作 用强,多 戈壁和沙漠
基本条件
大风日数 多,且集中在
冬、春两季
动力因素
气候干旱
风沙活动
平地多 沙质沉
积物
物质基础
气候异常
加剧
少 多
降 水 的 温带 变 大陆性 率 气候 大
出 现 异 常
使脆 弱的 生态 环境 失衡
荒 漠 化
抑制
Q3:荒漠分布区=荒漠化分布区?
农牧过渡带是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
高三一轮复习——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考纲解读
▪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 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 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回归教材
1.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区域发展会对生态环境施加压力,从而产生影响 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问题, 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长城以南
乌鞘岭以东
太行山以西
秦岭以北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原因 从平原向山地过度,坡度大 黄土质地疏松 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 地表植被稀少
(2)人为原因(主要原因)
人口增长
植被破坏: 毁林开荒 过度樵采 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 露天开矿等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对河流中下游:黄河含沙量剧增,下游河床淤积抬升, 形成“地上河”,加剧洪涝灾害
5.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首先应( B )
A. 治理盐碱地
B. 退耕还草
C. 保护沼泽地
D. 植树造林
6.该区域可能位于( D )
A. 云贵高原东部 B. 松嫩平原中部
鲁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区域发展 第十三章 区域联系与区域发展 微专题(十五) 京津冀协同发展
(2) 说明塞罕坝植树造林成活率低的自然原因。 [答案] 高寒(冬季漫长寒冷);干旱(或者降水少/水源短缺);多风沙;生态环境脆 弱;土壤贫瘠(或土地荒漠化严重)。 [解析] 塞罕坝植树造林成活率低的自然原因,主要从当地的大气状况(气温、降水、 风沙)、土壤等角度作答。
(3) 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塞罕坝成为京津冀地区生态屏障的原因。 [答案] 防止沙地南侵(或防止风沙对京津冀地区的侵袭);涵养水源,保障京津冀地 区用水(或是京津冀地区的水源地)。 [解析] 塞罕坝成为京津冀地区生态屏障的原因,结合京津冀地区风沙活动频发、水资 源匮乏这一特点,分析塞罕坝对其的改善作用。
第三篇 区域发展第十三章 源自域联系与区域发展微专题(十五) 京津冀协同发展
例题导入
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北京人口过度膨胀,交通日益拥 堵,房价持续高涨,资源环境承载力严重不足,其根本原因是北京集聚了过多的非首 都功能。要想解决北京发展的困局,需要坚持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集中疏解 与分散疏解相结合、严控增量与疏解存量相结合、统筹谋划与分类施策相结合的原则, 重点疏解一般性产业特别是高消耗产业,区域性物流基地、区域性专业市场等部分第 三产业,部分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功能,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而河 北省在京津冀经济圈中存在经济落后;创新能力不强,人才资源缺乏;产业结构不合 理;公共服务落后,资源环境矛盾突出;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诸多问题。下图 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联系示意图。
(4) 分析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_明__确__三__地__功__能__定__位__和__产__业__分__工__,__调__整__三__地__产__业__结__构__;__调__整__优__化__城__市__布__局__和__空__间________ _结__构__,__促__进__城__市__分__工__协__作__;__构__建__现__代__化__交__通__网__络__系__统__,__促__进__三__地__交__流__与__联__系__;__加__强__三__ _地__大__气__污__染__防__治__和__生__态__环__境__保__护__方__面__的__合__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地理高考一轮复习-第13章 第1讲 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成因与防治措施
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考一轮总复习 • 地理 • 人教版
返回导航
二、水土流失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 (1)自然原因:
因素
特征
降水 变率大,集中在___夏__季___,多暴雨,冲刷作用强
地形 从平原向__山__地___、高原过渡,地形坡度大,__坡__面__物__质___不稳定
(4)模式:___小__流__域__综__合__治__理___。
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返回导航
研析考点·破疑难
高考一轮总复习 • 地理 • 人教版
考点一 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措施
突难点 1.荒漠化的成因 (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返回导航
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考一轮总复习 • 地理 • 人教版
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考一轮总复习 • 地理 • 人教版
返回导航
悟典例
(2022·山东潍坊模拟)灌丛沙丘是风沙流遇到灌丛阻挡,沙物质在灌 丛周围堆积形成的沙丘类型。随着植物体的生长,灌丛沙丘体积不断增 大,灌丛沙丘的发育受到风况、沙源、水分等条件影响。专家对塔克拉 玛干沙漠腹地的塔中地区柽柳灌丛沙丘剖面沉积物进行了研究,经14C测 年显示,自剖面向下330 cm处的沉积物年代约为公元1359年。下左图为 塔中灌丛沙丘开挖剖面示意图,下右图为自公元1359年以来取样沙丘剖 面沉积物中值粒径变化及特征时段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考一轮总复习 • 地理 • 人教版
返回导航
2.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__4_0_0___毫 米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
高中总复习优化设计一轮用书 第13章区域发展 含答案
第十三章区域发展一、选择题都市圈(区)是指由起核心作用的中心城市和周边受到中心城市强烈辐射、有着紧密联系的城市组成的城市经济区域。
它是城镇化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
都市圈(区)的发育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下图为我国山东都市圈(区)分布图。
据此完成1~2题。
1.山东省都市圈(区)的形成得益于()A.城市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B.生产要素的空间集聚C.跨区域的人口迁移D.快速化交通通信方式的兴起2.山东省六大都市圈(区)的形成,有利于()A.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形成优势互补的城市分工与协作B.加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郊区城市化C.减轻大城市的土地承载压力,有效遏制环境恶化,建立多层次的城市空间网络2.A1题,据材料可知,都市圈(区)内的各个城市之间联系密切,信息、资金、人口、物质流动交换2题,通过材料可知,都市圈(区)是城镇化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都市圈(区)的发育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都市圈(区)的最大特点是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经济联系密切,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存在产业分工与合作。
(2022·山东德州模拟)西藏“一江两河”中部流域地区在地貌上属于藏南山原宽谷区,大部分谷地宽度为2~5千米,在拉萨河、年楚河等支流与干流汇合处,最宽可达10千米。
其年降水量400~550毫米,主要集中在5—9月。
受自然条件影响,河谷地带风沙地貌发育,风沙灾害严重。
下图为该区域某河段剖面示意图。
据此完成3~4题。
3.与我国西北沙漠相比,影响该地区风沙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年降水量小B.过度开垦C.河流水位变化D.过度放牧4.该地区风沙灾害治理面临的困难有()①沙土入渗强烈,保水能力较差②高台沙地和沙坡地的地下水位低③年降水量小,灌木不能生长④冬春季节河床和沙滩易裸露起沙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B3题,考查风沙的成因。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3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1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师用书
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一、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1.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1)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然条件。
如四大古代文明发祥地。
(2)自然条件只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
例如:自然条件优越 区域发展水平不高 南亚的孟加拉国 自然条件较差区域发展得很好日本(3)2.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1)自然资源种类:不同发展阶段,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资源种类不同。
例如,在农业社会,土地资源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工业社会,矿产资源对区域发展影响较大。
(2)自然资源丰富程度: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种重要能源或关键性矿产资源的发现与开发,会使区域经济发生根本性改变。
(3)分布和组合:极不平衡。
种类多而且数量大→很好地支撑经济发展→例如澳大利亚。
(4)自然资源如何开发、利用:区域发展的关键。
①过度依赖矿产资源→制约经济发展。
②矿产资源贫乏,利用其他优势→并未阻碍经济发展。
二、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1.生态脆弱区概念 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 分布 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特点 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土地易退化我国状况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例如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北方农牧交错带(1)北方农牧交错带。
①过渡地带{农区与牧区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②气候冷暖、干湿变化→农进牧退或牧进农退。
(2)土地退化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多大风。
②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开矿、樵采、道路建设等。
3.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1)治理原则。
①首先:树立以保护、恢复自然环境为第一要务的观念。
②其次:综合运用生物、工程、经济、社会等措施。
(2)具体措施。
措施具体做法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合理利用水资源构筑防护体系在草地退化严重地区,利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固沙防沙;在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严重地区,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地养地,自然恢复人工种植高产牧草,解决牲畜食草问题,使退化的草场通过休牧得以自然恢复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使牲畜数量控制在草场承载力范围内;减少山羊等对草场破坏严重的畜种比重,增加肉牛等比重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考点一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2022·全国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部分第13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课件新人教版
2.我国西南地区的石漠化问题
①地形:地形崎岖,坡度陡峻, 喀斯特地貌发育;
石漠化 的成因
自然 原因
②气候:降水多且集中,多暴雨,对山体冲刷严 重; ③土层:山坡土层浅薄,抗侵蚀能力弱; ④植被: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 ①破坏植被;②陡坡开荒
原因
石漠 化的 危害
①丧失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②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③水土流失加剧;④生态环境恶化
②气候: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原因
③土壤:表层土层疏松
化的 成因
①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人为
②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渗漏严重导致地下水位 原因
上升
次生 盐碱 ①土地生产力下降,耕地减少;②土壤板结,含盐量高, 化的 土地肥力下降;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危害 治理 ①引淡淋盐;②井灌井排;③合理灌溉,禁止大水漫灌; 措施 ④农田覆盖,减少土壤水分蒸发;⑤开挖排碱水沟
地变沙地,使土地沙化连片 区,特别是沙区边缘
发展
水资源利用 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 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
不当 地区
次生盐碱化
工矿交通建 邻近城镇或者工矿开发
设中不注意 区
环保
建设用地周围草场退化、沙 化
3.循因探寻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地区
措施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 农作区
4.(2019·湖南衡阳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巴黎气候大会上,内蒙古库布齐沙漠治理模式被联 合国授予“生态治沙”的典范。库布齐沙漠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北部, 黄河南岸,总面积约 145 万公顷,是中国第七大沙漠,也是距北京 最近的沙漠之一。每年春季,此地成了北京风沙的主要沙源地。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考点16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3.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 人口(rénkǒu)对激生增态环境压力加大。 (2)人类活动不当:过度(guòdù)、樵过采度放牧、过度(guòd、ù)开垦 水资源利用不当。 4.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防治内容 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不同地区 丘陵、山地 较干旱的地区 城市
交通道路两侧
热带雨林
森林的主要作用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调节气候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吸烟滞尘、净化 空气
维持全球碳氧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 调节大气成分、促进水循环
第三十页,共118页。
2.图示法记忆森林的生态环境效应
第十八页,共118页。
⑤森林 选择性采伐(c与ǎif更á)新造林相结合; ⑥加强雨林 缓冲区 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 林区的机会。
第十九页,共118页。
技能共同认知 一、典型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方法 一般,生态环境问题多从分布、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等方面着手分析,而成因与防治措施又是重心所在。
第二十页,共118页。
1.生态问题的成因分析方法 (1)自然原因:①地形原因(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状况等); ②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③土壤 条件(土壤组成、肥力等);④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 等);⑤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2)人为原因:包括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 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 当然,分析原因并不需要每一方面均展开说明,应有针 对性地对某生态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A.加强湿地管理,维护其生态功能
()
B.珍惜每一寸土地,禁樵禁牧
C.恢复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
2025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海洋
危害
大量废弃物进入 环境之中,改变 了当地的自然环 境组成成分,其 中有些废弃物在 环境中几乎不能 降解,造成较严 重的环境污染, 直接威胁人类健 康,影响人类生 活质量
治理措施
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 染物的排放(可通过 提高利用率、净化处 理后排放、使用环保 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 的),同时加强绿化, 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 对于全球性环境问题 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治理措施
自然原因(森林火灾、病虫害) 森林破坏 人为原因(毁林开荒、砍伐薪
柴、商业采伐等)
自然原因(气候异常、降水减少) 人类对自然资源 根本在于恢复
草场退化 人为原因(毁林开荒、砍伐薪柴、 的不合理利用、 生态,首先要
商业采伐等)
环境污染等都会 改变和停止不
自然原因(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泊 直接或间接导致 合理的人类活
(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不当或其他因素,导致耕地、草原和森林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
湿地干涸
和沼泽)
生态退化问题, 动,其次通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人为原因(毁林开荒、砍伐薪柴、 进而影响人类社 恢复植被、水
商业采伐等)
会经济发展,形 域等增强环境
生物多样性 减少
生存环境的恶化; 人类的过度捕猎
成恶性循环
的平衡功能
考向三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
我国滨海地区,因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传统农业发展一直面临众多困境。有学者 提出建设“滨海草带”,即在东部滨海地区扩大饲草种植面积,发展现代化农牧业。 这一理念的提出,可以有效缓解“粮草争地矛盾”,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据此完 成下面小题。
考向一:生态脆弱区的成因分析 考向二: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考向三:生态脆弱区的环境表现
高考一轮复习单元易错题专题训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考一轮复习单元易错题专题训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一、单项选择题鱼鳞坑是为增加水土流失,在山坡上开掘的交织陈列、相似鱼鳞状的半圆形或月牙形土坑,它可以阻拦空中径流,起到坚持水土的作用。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最宜植树的地点为A.①B.②C.③D.④2.鱼鳞坑有利于物质的A.风化 B.腐蚀 C.搬运 D.堆积1. C【命题立意】此题主要考察鱼鳞坑最宜植树的地点剖析,难度中等。
【解题思绪】③地点植树更有利于修养水源,增加坡面径流,坚持水土。
2.D【命题立意】此题主要考察鱼鳞坑的作用,难度中等。
【解题思绪】这种交织陈列的半圆形或月牙形土坑有利于物质的堆积,从而起到坚持水土的作用。
【易错剖析】此题组易错点在于对鱼鳞坑的了解,许多考生因对鱼鳞坑了解不片面而错选其他选项。
读图,完成3~4题。
3.制约图示区域城镇散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主导要素是A.交通线散布及线路等级 B.地表形状及土空中积C.热量条件及农作物产量 D.水资源散布及数量4.图示区域内,与现代相比,当代A.河流水量更大 B.城镇向河流下游迁移C.交通线离山地更远 D.山地森林掩盖率更低3. D【命题立意】此题主要考察制约图示区域城镇散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主导要素,难度中等。
【解题思绪】依据图示的经纬度位置判别,图示位于我国塔里木盆地,位于干旱地域,故水资源是限制人类活动的主导要素。
【易错剖析】许多考生从图示当代城镇的位置位于公路沿线,错误以为城镇散布受交通线散布的影响而错选A选项。
4. B【命题立意】此题主要考察区域天文特征比拟,难度中等。
【解题思绪】图示河流位于内陆盆地,故河流从山区向沙漠内流,那么图示反映当代的城市向河流的下游开展,反映河流下游荒漠化扩展。
【易错剖析】图示古城被沙漠掩埋,当代城镇多位于沙漠边缘的绿洲地带,考生能够会以为山地森林掩盖率更低,气候变干旱了,招致沙漠扩展了而错选D选项中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千米,其中:风蚀荒漠化187.3万平方千米;土壤盐渍化17.3万平方千米;冻融荒漠化36.3万平方千米。
【创新设计】2015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配套文档:第13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1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考点一荒漠化的含义及形成[知识整合])1.认识荒漠化(1)含义: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
(2)主要成因:荒漠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和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2.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的东西差异(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3.荒漠化的人为因素4.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1)古代:人们对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开垦,破坏固沙植被,大部分古绿洲相继被迫放弃。
(2)北方农牧过渡地带大规模移民开垦,人口剧增,迫于生计,农垦规模扩大,直接加剧荒漠化。
(3)现代:迫于人口压力和管理失误,荒漠化趋于严重。
[深度思考])1.荒漠化的含义及类型2.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西北地区是全球相同纬度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严重的地带。
干旱是本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下图:(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3)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气温的变率大。
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3.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题组递进])1.(2010·安徽文综,28)目前我国每年需要通过远洋货轮进口大量铁矿石。
下图所示区域是我国重要的铁矿石进口地。
完成下题。
图示区域铁矿开采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
A.森林锐减B.土地沙漠化C.土地盐渍化D.物种灭绝解析开矿易造成植被破坏,加上当地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更易造成土地荒漠化。
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三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十三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李白在诗中曾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和“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来形容巫山山脉的险峻。
人们习惯以巫山为界把长江上游部分区域分为“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如图)。
据此回答1~2题。
1.巫山一线东西两侧的“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A.无划分指标依据B.有明确的界线C.气候类型一致D.地形单元一致2.“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的划分体现了巫山对两地( )A.自然景观分异的影响B.城市景观差异的影响C.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D.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解析:第1题,巫山一线东西两侧的“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划分指标依据是地形特征,A错。
自然地理界线是模糊的界线,B错。
两侧都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类型一致,C对。
地形单元西侧是盆地,东侧是平原,D错。
第2题,“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的划分体现了巫山对两地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C对,D错。
两侧自然景观分异不是巫山影响形成,A错。
两侧差异是自然景观差异,B错。
答案:1.C 2.C“下沉式窑洞”是指在平坦的地面上向下挖深6~7米、长宽12~15米的土坑做院子,然后在坑的四壁挖窑洞。
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逐渐被人们遗弃,受原生绿色建筑思想的影响,现又被人们重视和保护。
读我国黄土高原“某下沉式窑洞景观图”(下图),完成3~4题。
3.与工业文明所建造的钢筋混凝土式房屋相比,“下沉式窑洞”逐渐被遗弃。
最可能是因为( )A.成本高B.通风差C.面积小D.通讯好4.为延长“地坑式窑洞”的使用寿命,下列保护措施最可行的是( )A.窑顶多种树B.石磙碾窑顶C.院内多建门D.洞内贴窗花解析:第3题,由于下沉式窑洞建在地下,与外界空气交换的渠道较少,不利于通风,所以逐渐被遗弃。
故选B。
第4题,窑顶多种树,树根会破坏窑体,不利于其经久耐用,A错。
用石磙碾窑顶,使得窑顶坚固,不易被水淹塌,B对。
院内建门和洞内贴窗花与窑洞使用寿命没有影响,C、D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认识荒漠化轻巧记忆数字法记忆荒漠化的概念(1)“三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
(2)“三退”——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
(3)“三化”——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4)“二因”——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的区域差异示意图植被景荒漠荒漠草原温带草原观降水量50 mm以下200 mm以下400 mm以下土地生自东向西减少产能力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1)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压力加大。
(2)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提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威胁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和原则(1)内容⎩⎪⎨⎪⎧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2)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3.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问题导思下图是宁夏沙坡头的草方格沙障你知道它的生态作用吗?提示:①能使地面粗糙,减小风力;②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
全析考点一|荒漠化的含义及成因1.荒漠化的含义及类型2.荒漠化的成因(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其成因具体分析如下:(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发展。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
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
因素分布地区破坏原因危害过度樵采能源缺乏地区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料严重破坏植被,易造成风沙侵蚀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增加收入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为求得短期经济利益,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加速了草场退化和沙化进程过度开垦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从事农业(种植业)生产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水资源利用不当绿洲地区中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导致下游水源短缺,生态恶化次生盐渍化灌溉农业区大水漫灌1.(2010·安徽高考)目前我国每年需要通过远洋货轮进口大量铁矿石。
下图所示区域是我国重要的铁矿石进口地。
图示区域铁矿开采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 )A.森林锐减B.土地沙漠化C.土地盐渍化D.物种灭绝解析:选B 图中铁矿石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西北地区,由于受沿岸西澳大利亚寒流的影响,该地区干燥少雨,主要形成了草原和荒漠景观,再加上铁矿石的开采,必然导致该地区土地沙漠化加剧。
2.(2012·重庆高考)依据图文资料和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生态环境脆弱的西北地区是我国后备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区之一。
为此,我国积极实施国际资源合作开发战略。
据报道,俄罗斯经济发展部建议将远东的几百万公顷土地(下图中阴影所示区域)出租给外国投资者。
我国投资者对此表现出极大兴趣。
下图是俄罗斯远东局部区域示意图。
(1)指出我国西北地区后备耕地资源开发不当会引起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2)俄罗斯拟出租土地所在区主要地带性植被是________。
与我国西北地区相比,该区土壤水分含量________。
分析全球变暖对该地区农作物生长的有利影响。
解析:第(1)题,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水源短缺,生态脆弱,如果耕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当,就会导致土地荒漠化加剧、水资源更加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第(2)题,结合图示纬度位置可以判断该地区主要地带性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由于气温低、蒸发弱,所以土壤中含水量较我国西北地区大。
全球气候变暖会使该地区温度上升、热量增加,这些都对农业生产有利。
答案:(1)①土壤盐渍化;②土地荒漠化;③水资源短缺加剧;④生态系统多样性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
(2)亚寒带针叶林高有利影响:①热量条件得到改善;②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时间延长;③农作物种植范围扩大;④农作物可利用的水分增加(降水增加)。
全析考点二|荒漠化的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渍化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干旱的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3.(2014·广东高考)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主要作用机制是( )A.降低风速进而增加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B.增加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而减少堆积C.促进风沙流携沙能力的增强而增大侵蚀D.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解析:选D 一般情况下,植被条件越好,地表受侵蚀作用影响越小,沉积作用越强,故植被可以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
4.(2012·四川高考节选)下图为亚洲某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针对该国面临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是( )A.调整农作物熟制B.大面积营造水土保持林C.广泛建设人工水域D.实施林草结合的防风固沙工程解析:选D 该国为蒙古,由于地处内陆,降水稀少,主要的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所以应该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为实施林草结合的防风固沙工程。
5.(2011·浙江高考节选)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
说出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农业土地利用类型。
沙地和旱地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应分别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审题答题规范专训]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1)设问中该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需从位置、地形、气候、植被等方面描述。
(2)设问中该区域的农业土地利用类型需从耕地、林地、草地等方面中选择。
2.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答案:内陆地区;高原地形;气候较干旱;植被稀少等。
耕地和牧草地。
沙地:治沙和合理利用草场。
旱地:水土保持。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 下图为我国各种荒漠化类型比重图,我国荒漠化的类型及其对应地区正确的为( )A.风蚀荒漠化——东北平原B.水蚀荒漠化——西北地区C.盐渍化——南方低山丘陵D.冻融荒漠化——青藏高原解析:选D 在我国,风蚀荒漠化多见于西北地区;水蚀荒漠化多分布于南方低山丘陵和西南喀斯特地区;盐渍化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灌溉区和华北半湿润区。
(2013·重庆高考)地理兴趣小组对某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
据此回答2~3题。
2.在调查之前,该组同学需要优先收集调查区的地形图和( )A.气温分布图B.降水量分布图C.工业分布图D.旅游景点分布图3.下图是几位同学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关系曲线,其中符合水土流失一般规律的是( )A.①B.②C.③D.④解析:2.B 3.A 第2题,小流域水土流失的发生主要与地势起伏状况、降水多少及降水强度、地表植被覆盖状况、土质等密切相关,因此地理兴趣小组对小流域水土流失进行调查之前应优先收集调查区的地形图和降水量分布图,故选择B。
第3题,一般来说,在一定坡度范围内,坡度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故①曲线符合。
读某区域地理要素变化统计图,完成4~5题。
4.1937~2008年,该区域( )A.荒漠化面积扩大到近5倍B.人均耕地面积增大C.载畜量和荒漠化面积增加幅度相当D.人口总量大致翻了一番5.导致该区域荒漠化形势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环境的变迁B.耕地面积的变化C.放牧强度的变化D.人口数量的变化解析:4.C 5.D 第4题,荒漠化面积和载畜量都大致增加到15倍左右,故A错误、C 正确;耕地面积扩大的幅度小于人口增加幅度;故人均耕地面积减小,B错误;人口密度增加到4倍左右,即人口总数约翻了两番,D错误。
第5题,耕地面积扩大,放牧强度增加是导致该区域荒漠化的原因,而这些又是由人口增加引起的。
(2013·海南高考)下图示意我国39°N附近某区域。
读图,完成6~7题。
6.图示区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 )A.甲B.乙C.丙D.丁7.如果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将会导致( )A.甲地区植被退化B.乙地区沙化C.丙地区荒漠化D.丁地区植被改善解析:6.D 7.C 第6题,从图中有时令河的存在可以判断,此地应该位于我国的干旱、半干旱区,而土壤盐渍化容易出现在这些地区。
四地中丁地海拔低,温度相对较高,蒸发旺盛,盐分在地表积累,从而形成盐渍化。
第7题,乙位于河流的上游,若取水过多会使下游的丙、丁植被由于缺水而枯死,出现荒漠化现象。
(2013·江苏高考)梯田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典范。
图1是四种不同类型梯田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回答8~9题。
8.图2中甲区地形适合修筑的梯田类型是( )A.水平梯田B.坡式梯田C.隔坡梯田D.反坡梯田9.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优点是( )A.保水保土效果更好B.修筑难度小C.利于机械化耕作D.便于灌溉施肥解析:8.C 9.A 第8题,根据等高线可知,甲区的地形是陡坡与平地相间分布,这样的地形应修筑隔坡梯田,即在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的地方发展种植业,而在等高线稠密、坡度较大的地方发展林业。
这样修筑梯田,既有利于水土保持,又便于发展种植业。
第9题,由图可知,反坡梯田是梯田边缘较高、梯田面向海拔高处倾斜的梯田,这样的梯田使水土顺坡而下的速度减慢,从而更有利于提高保水保土的效果。
10.(2015·绍兴一中高三检测)下图是我国四个限制开发的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关于其生态建设主要方向,叙述正确的是( )A.①封沙育草,涵养水源B.②控制开发强度,改善湿地C.③大力植树造林,提高草场载畜量D.④禁止超载过牧,退牧还草解析:选B 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