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发展与精神障碍--精神医学和心理学专业学生和老师必备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起病于学龄期, 常见症状为注意缺陷、活动过多、行为冲动、学习困难等。患儿的注意力存在障碍, 自我控制能力发展不良,精细动作、协调运动、空间位置觉等发育较差。少数患者伴 有语言发育延迟、语言表达能力差 ➢ 分离焦虑
➢ 语言的发展 婴儿9-12个月进入学话前芽阶段。1岁到1岁半之间,获得第一批词汇,约50个,词汇量随着年 龄的增加而扩大,3-4岁的增加量最大,可达1000个左右,到了6岁则能够达到6000个。1岁半 到2岁半是学习语法的关键期,3岁基本掌语法规则,能够说完整的句子。语法的发展特点为:从 短句到长句、从简单句到复合句,从陈述句到多种句型,从无修饰的简单句到修饰句
青年期心理发展与精神障碍
青年期,包括青年前期(12-18岁,也称为青少年期)与青年晚期(18-35岁,也称为成人前期),青少 年期是个体第二个发育高峰期,生理上是以性成熟为主,伴随身高、体形等快速增长的剧烈变化期
青年期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 ➢ 青年前期 • 这一时期常常又被称为“心理断乳期”。相较于“生理断乳期”,两者的共同特点是断乳前 所形成的适当且必要的习惯,与新的需要、冲动不相适应并发生矛盾。青春期是从幼稚走向 成熟的过渡期 ➢ 青年晚期 • 埃里克森的理论体系中,这一阶段主要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分离性焦虑( paration anxiety)常发生于6岁以下的儿重,表现为与依对象,多为母亲分离 时出现的极度焦虑反应。可能与性格、生活事件的刺激,或对母亲过分依恋有关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选择性缄默症
选择性缄默症( selective mutism),多在3-5岁起病,女孩比较多见。患儿本身语言器官、 智力及语言能力正常,但在某些特定场合因为焦虑或极度害羞,不敢开口说话。这类患儿的 认知和语言发有没有异常,缄默的出现与心理因素相关
➢ 道德认知 幼儿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学习道德( ethics)准则,并以之指导行为。道德发展包括道德的认 知、情绪和行为等
➢ 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即儿童之间的人际关系。进入幼儿园后,儿童同伴关系飞速发展
➢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s consciousness),即自己对自己所有的身心状况的意识。自我意识的发展经 历两次飞,第一次出现在1-3岁,以婴幼儿学会使用代词“我”为标志。幼儿期的自我控制 能力较弱,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到5-6岁约80%-90%的儿重具有一定的自控能力, 学会抑制某些行为,停止某些动作,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够按照问题的难易程度做出适 当的反应,以及学会等待等 1. 性别(sex) 性别是自我概念形成中的重要概念 2. 第一反抗期 随着自我意识,儿童的自主一是提高
• 了解个体正常和异常的心理发展规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患者症状从何而来,有助于更好 地把握症状
•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分析患者的症状,了解其来龙去脉,其最终目的是让我们能够针对患 者存在的问题制定针对性的干预和预防措施
与精神障碍相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模式 ➢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针对儿童如何发展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对其周围的世界进行认知,瑞士心理学家皮 亚杰提出了对于儿童心理学产生重要影响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起源 于动作和感知觉。在个体与其外部世界不断的相互作用之下,认知的发展经历了具有逻 辑联系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 记忆的发展
出生后,婴儿的记忆保持时间不断地延长,1岁以后语言逻辑记忆能力、表象记忆能力初步 成熟。到了幼儿期,记忆的容量不断增加
➢ 思维的发展
思维( thinking)是对记忆中信息的运用和转化。婴儿期的思维处于感知运动阶段,特征为 直觉行动思维,即思维活动基于要儿的感知与动作,比较狭窄。要儿无法离开动作思考,动 作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婴儿仅能初步比较物体的特性,遇到类似情况可 以采用相同的处理方式,但对行动的结果缺乏预见性和计划性。思维和语言有了一定的联系
3. 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阶段 4. 第四阶段(9-15岁):亲密共享阶段 5. 第五阶段(12-):自主的相互依赖的友谊阶段
➢ 师生关系 儿童对教师的态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一定的变化
儿童期自我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人格形成的过程,其发展经过包含三个时期:①自我中心期(8月-3岁);②客观 化时期(3岁一青春期):③主观自我时期(成人期)。儿童的自我意识即属于客观化时期,是个体 学习角色最重要的时期、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自我意识由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我体 验三个方面构成
➢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症状。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 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会出现不同的行为特征,临床医生在判断正常和异常行为时,需要熟恶与 特定年龄相适应的行为和情绪特征 • 个体行为特征的出现是遵循一个渐进的正常顺序的。例如儿童感知觉发展中运动功能的发展必 定遵循“从上到下,由近及远,从租到细”的发展,按照 Kohlberg's的观点,人类道德认知 的发展也是循特定顺序的 • 个体所处的不同心理发育阶段存在着不同的心理社会应激,也存在不同的心理发展任务。了解 个体发展心理学特点对于更好地把握症状的来龙去脉具有重要意义
• 智商作为智力的客观指标,反映了个体的总体智能水平。目前的研究结果提示智商在14 岁以前是直线上升的
➢ 儿童期思维的发展 在皮亚杰的理论体系中,这一阶段属于具体运算阶段,并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
儿童期社会化发展 儿童在生理上已基本可以完全独立于父母而生活,随着学校生活的到来,儿童的社会生活日渐 丰富。儿童的社会化中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与师生关系是主要内容 ➢ 亲子关系的发展 尽管童年期的主导活动是学习,儿童在学校的时间逐渐增加。但在青年期前,儿童仍不能脱 离父母而独立生活,因此父母的教导强化、榜样及安慰等社会化心理机制对儿童产生着深远 的影响 ➢ 同伴关系的发展 儿童期学校生活所占比重逐渐增加,而同伴关系成为儿童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成分。友谊是 儿童在同伴关系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 1. 第一阶段(3-7岁):无友谊概念阶段 2. 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
心理发展与精神障碍
1. 绪论 2. 婴幼儿期心理发展与精神障碍 3. 儿童期心理发展与精神疾病 4. 青年期心理发展与精神障碍 5. 中年期心理发展与精神障碍 6. 老年期心理发展与精神障碍
PART 1
绪论
绪论
个体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死亡全程的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个体心理发展规律与临床精神病学的关系
4.行为功能的可变性 儿童早期的行为会整合进入随后的行为模式,个体在现实中不会 只表现出特定阶段发生的行为
5.连续性与变化 即使我们还远远不能理解发育背后的内在过程,发育过程本身是遵循 特定規则的
➢ 发育病理心理的理论与传统的行为主义学派的经验完全不同,然而,临床医生在评估个体的 心理问题、制订治疗方案的过程中仍然需要将二者结合起来
➢ 行为主义学派 • 某种程度上说,这类儿童自己塑造了相对于自身心理发展适宜的社会环境。儿童从出生 就既得的一些气质特征也决定了他们以后如何发展
发育病理心理 发育病理心理(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理论的提出始于1980年,最早是被用于儿 童临床心理的学术研究。发育病理心理学家关注某种特定障碍的病程随着个体发育不同阶段的 不同行为表现、前驱期表现、结局及其与非疾病的行为模式之间的关系 ➢ 发育病理心理且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整合性 是指行为只有存在于全部的心理背景下才有意义 2. 方向性 儿童对于其环境并非被动地反应 3. 模式和目标的分化 理论上来讲,儿经过一段时间的发育,他们对于环境的反应在 组织上变得越来越灵活和复杂
PART 2
婴幼儿期心理发展与精 神障碍
婴幼儿期的认知发展 ➢ 感知觉的发展
婴幼儿期的年龄范围为0-6岁,其中婴儿期为0-3岁, 幼儿期为3-6岁。婴幼儿期人的生理和心理都在飞速的 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生长阶段
感知觉的发展是人类认知发展的开端,最早发生,最早成熟。感知觉的发展并不是对环境的
被动接受,而是主动的有选择性的采纳
➢ 儿童智能的发展 • 解释人类智能构成的众多理论中,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提出的晶体智力与流体智力的概 念影响深远。晶体智力是指对从社会文化中习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应用的能力,是 在实践(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形成的能力。而流体智力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 与人的基本心理过程有关的能力,如知觉、记忆、运算速度、推理能力等,受个体学习 与经验习得的影响较小 • 儿童期智力发展的特点表现出晶体智カ与流体智カ两者的共同发展,尤箕是流体智力在 这一时期迅速发展
PART 3
儿童期心理发展与精神 疾病
儿童期心理发展与精神疾病
儿童期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 儿童期,通常指6、7岁至10~12岁的年龄阶段。学习是这一阶段儿童的主导活动和主要任务, 因此这一阶段也称为学龄期。这一时期,个体的心理发展迅速,可塑性也非常大
儿童期认知发展 ➢ 儿童期认知发展的神经生物基础 在儿童期,人的大脑仍然处于相对快速发展的时期。但从脑容量来看,在6~7岁时,儿童 的脑容量约为1280克,已经达到成人的90%左右;而在12岁时,人的脑容量则基本达到最大 值,约1400克
婴幼儿期常见的精神障碍 ➢ 孤独谱系障碍 孤独谱系障碍(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是一种起病于幼儿期,涉及情感、认知、 社会交往及行为等多个方面的神经精神发育障碍。患儿的语言发育迟、行为刻板、兴趣狭窄、 社交损害、不能建立正常的同伴关系。部分患儿存在智力障碍或神经系统疾
➢ 学习障碍 • 儿童学习障碍( leaming disabilities,LD)是指智力正常的儿童在阅读、书写、拼字、 表达、计算等方面的基本心理过程存在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特殊性障碍。这类儿童不存在 感觉器官和运动能力缺陷,学习困难也不是由其他精神疾病或教育缺乏所致
PART 4
青年期心理发展与精神 障碍
儿童期心理发展与精神障碍
➢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简称 儿童多动症,是儿童期最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与其年龄不相适应的注意力 不集中、多动和冲动行为 • 近年来,关于ADHD大脑“额叶定向控制分析能力缺陷”学说越来越受到关注
➢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
•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虽然同样属于心理发展的阶段论,但其区别于皮亚杰的认知发 展理论最大的一点是不同的道德认知水平可以在同一发展阶段同时并存,这就意味着个 体对于一个道德难题的判断和认知并不一定决定其最终的行为
➢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 弗洛伊德从个体原始的生物学本能出发理解心理发展的规律,提出了精神分析理论。他 将人类的心理划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将人格结构划分为“本我”,“自我”和 “超我”,认为个体心理发展需要经过口欲期、肛欲期、生殖器期和潜伏期四个心理发 展阶段。按照弗洛伊德最初的理论,个体在整个过程中是完全被动地从一个阶段进入到 下一个阶段,唯一发挥作用的是年龄(即生物学成熟度)。然而,从个体心发展过程来看, 个体在其中绝非是被动的。事实证明,这一理论模式缺乏科学的实证基础,更多的是基 于文学作品
幼儿期的社会性发展 ➢ 情结的发展 ➢ 气质 气质( temperament)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 向性等方面。托马斯和切斯的类型学说将儿童的气质分为三种类型 1. 容易型 2. 困难型 3. 迟缓型
➢ 依恋 依恋( attachment)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之间最初的社会性链接,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重要 标志。它并不是突然产生的,而是逐渐发展起来的。出生后7个月到24个月,逐渐形成特定 的依恋关系,婴儿会主动寻求与亲密的抚养者相处 1. 安全型依恋 2. 不安全回避型依恋 3. 不安全反抗型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