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诗学比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诗学比较研究初探

摘要:诗学这一术语,最早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诗学就是关于诗的艺术。而现代意义上的诗学和传统的诗学有很大的区别,它本质上是一种文艺理论或文学理论研究,是文学批评理论研究的总称。中国和西方由于社会文化特征的不同,导致中国诗学和西方诗学呈现迥异的色彩。因此,要对中西诗学进行比较研究,就要对中西诗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特征进行比较,从而找到中西诗学产生不同的真正根源,以有利于中西比较诗学的发展。

关键词:诗学比较文化特征

一、引言

诗学一词,最早见于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诗学的概念包含了诗和技艺两个方面。即诗学是关于诗的艺术。在古希腊,作诗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创作或创造,而是等同于一个制作或生产的过程。因此,那时作诗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技艺。而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不但探讨了诗的种类、功能、性质,也探讨了其他艺术理论以及悲剧、模仿等美学理论,这样,亚里士多德就把诗放到了一般的意义上,即艺术。这就给诗学定了位,将诗学概念引入了美学,把诗学看作了一般的文艺理论。而中国古代使用诗学一词,其内涵和西方是很不相同的。在中国古代,诗学有时是指《诗经》之学,有时也指诗歌的创作技

巧和批评著述。如元代杨载的《诗学正源》,明代周鸣的《诗学梯航》等。这些著作所使用的诗学意义一般主要指诗歌的创作与技巧,同时也涉及诗歌自身特点和规律的理论问题,这就是所谓的狭义的诗学概念。而我们今天所讨论的诗学概念已经不同于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的诗学了,同时也并不完全等同于西方古代的诗学概念,而是一个融文艺学、文艺理论及美学理论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学科理论的总称。而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文学艺术及文学理论,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之上的,因此,要对中西诗学进行比较研究,离不开对中西诗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及文化特征的比较研究,通过比较中西方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及文化特征才能真正找到导致

中西诗学呈现不同特色的根源,从而使我们能够更深刻地认识中西方诗学,推动中西比较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

二、中西方政治、经济特点的不同导致中西诗学的不同

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国和西方所经历的社会形态大致相同,但所表现出来的政治、经济特点却又各具特色。总体来看,西方社会经济更具有商业性特点,政治制度则具有民主政治的特点,而与之相对的中国社会则以农业性经济和宗法制度为基本特征。反映在文学上,西方古代文学以叙事文学为主而中国古代文学则以抒情文学为主。

西方社会商业经济的特点和中国社会农业经济的特点都对中西

方诗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西方社会那种海上冒险经历,对

金钱的追求,以及战争与掠夺等多彩的生活经历是文学艺术最直接又取之不尽的来源。俗话说艺术源于生活,于是以叙述和描绘这些生活经历的叙事文学如史诗和悲剧便应运而生。著名的荷马史诗、埃斯库罗斯的悲剧等,正是商业性社会海上冒险生活的体现。这种充满惊奇与恐惧的具有浪漫色彩的叙事文学,正是西方文艺理论产生的丰厚土壤。而且,西方文论中大讲模仿,史诗中大讲情节与典型,以及浪漫主义在西方文学界长期占据的统治地位都是与西方社会的叙事文学传统密不可分的。而以小农经济为特点的中国社会,没有那些令人惊心动魄的海上冒险与奇遇,有的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间天伦之乐以及天人合一的美妙情景。于是抒情文学变应运而生。《诗经》便是这一文学特点的典型代表。《诗经》中的《伐檀》、《蒹蘧》以及《黍离》等都充满了感物抒情的韵味。因此,现实主义是中国社会经济特点的在文学艺术变现中的最终体现。中国古代文论中大讲抒情言志,大讲意境神韵,是与这种文学艺术实践密不可分的。

此外,中西方社会经济特征,又对其社会政治及文化心理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西方高度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必然要求建立一个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民主政权,而西方的这种民主制度从商业经济中产生,又反过来极大地促进了商业经济的发展,而这种民主制度的土壤和气候,又培育了古代西方人民的极端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以及敢于冒险、勇于探索的

民族性格。这种民族性格,在著名的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中都有鲜明的体现。与此相反,中国的农业型经济及与此相适应的宗法制度,则将中华民族塑造成了一种截然相反的封闭性、保守性的民族性格。反映在文学创作上,西方社会虽然以叙事文学为主,却又大讲宣泄和狂欢,主张个人情感的完全释放和精神的彻底解放;中国文学虽主张抒情言志,却又提倡情感的节制,勿过勿滥,主张在克制中达到情感的中和以及文质彬彬,在安贫乐道中走向物我两忘的空灵境界。

三、中西方宗教及伦理特征对中西诗学的影响

在西方社会的商业性经济中,贸易是最主要的经济活动,在生产力还不是很发达的古代社会,商人们的贸易活动充满了与大自然恶劣的环境、气候的抗争以及与各种灾难与冒险的搏斗。而在自然界的威力面前,个人的力量总是显得非常渺小,人们总觉得不大容易把握自己的命运,于是只好乞求一种超自然的力量的帮助,乞求神灵的保佑,以求得精神上的安慰。于是宗教便应运而生。而西方古代社会这种根深蒂固的宗教传统,对西方古代的文学艺术及诗学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在这一点上,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与荷马史诗自不待言,而古希腊的悲剧则更鲜明地体现了宗教的迷狂。其中,埃斯库罗斯的著名悲剧《普罗米修斯》中神鹰啄食普罗米修斯肝脏的悲壮场面最为典型。此外,西方古代文论还深受神学的影响,大力宣扬文艺远离社会现实,为上帝服务的主张。因此,在漫长的西方世

界历史上,宗教似乎总是占据着统治地位,其它的一切上层建筑似乎都受到宗教的支配,各种文学艺术形态及文化形态都染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从希腊神话到古罗马悲剧,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在几乎所有的西方文学及文艺思潮中,都可以捕捉到宗教的影子。柏拉图的“迷狂说”,亚里士多德的“宣泄说”,以及尼采的“酒神”精神和个人英雄主义都是宗教狂热在文学理论中的显著表现。

与西方比较而言,中国古代农业型经济中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不是尖锐对立的。在农业型经济中,自然界对人类来说是安生立命之本,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人只有和自然界保持高度的统一才能达到安居乐业,而即使发生了地震,洪灾等自然灾害,人们也认为是自然对人类的警告,是人类自己犯了错误,只要改正错误,就不会再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在此背景下,便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天人感应的天人合一说。因此,尽管中国古代也产生了众多的神话传说,产生了鬼神迷信,但是神的权威在中国古代是极其有限的,人们虽然敬仰神灵,但神在中国古代人们的心目中并不是世界的主宰,它是位居于自然之下的,而且,中国古代的神灵也并不像西方那样和人是完全对立的关系。因此,表现在文学上,古代中国人并没有那种征服自然和战胜自然的强烈情感,而是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顺天意而行事,听天由命。孔子的克己复礼,老子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都是这种农业型社会乐天安命特征的理论升华。

四、中西方思维特征与中西诗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