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定量分析

合集下载

中国四大经济区域的城镇化发展特征与趋势比较_白志礼

中国四大经济区域的城镇化发展特征与趋势比较_白志礼
· 104·
《软科学 》2009年 1月 ·第 23卷 ·第 1期 (总第 109期 )
区域发展
重在下降 。 2004年 , 我国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之和 占城市总数的 7.63%, 大城市占 12.37%, 中等城市 和小城市所占比例分别为 35.1%和 44.8%。城市 规模结构接近金字塔型 , 逐步趋向合理 。
区域发展
《软科学 》2009年 1月 ·第 23卷 ·第 1期 (总第 109期 )
化水平增长缓慢 。 尽管如此 , 由于东北地区特殊的 经济社会背景和较雄厚的工业基础条件 , 其城镇化 率比全国同期水平仍高 12.16 个百分点 , 在我国四 大区域当中也是最高的 。
2.东部城镇化发展特征 改革开放以后 , 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非常迅速 , 对 人才 、资源 、技术以及资本吸引力大 , 产业集聚进一 步促进人口聚集 , 城镇化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中西部 地区 。 2005 年 , 东 部 地 区 城 镇 化 率 52.84%, 比 1990年增长 22.07个百分点 , 年均增长 1.47个百 分点 , 在四大区域中增长速度最快 。 东部地区内部 城镇化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 沿海城市已出现一种新 的城镇化发展形态 , 即郊区城镇化和城市郊区化 , 这 主要是由中心城市的功能转移和产业扩散带动起来
城镇化是由传统的农村社会向现代化城市社会 转变的历史过程 , 是人口城镇化与城市现代化的统 一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 化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 也是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 展的必要条件 , 对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非常重 要的意义 。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 , 农业人口占总 人口的 70%左右 , 要实现社会 主义现代化 , 城镇化 健康发展则显得尤为重要 。 本文立足于我国东部 、 中部 、西部 、东北四大经济区域 , 以省级区域为单元 , 揭示四大区域城镇化发展特征与趋势 , 分析城镇化 与经济发展关系 , 以促进区域城镇化健康发展 。

哈尔滨变化调研报告范文

哈尔滨变化调研报告范文

哈尔滨变化调研报告范文哈尔滨变化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变化也是日新月异。

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哈尔滨在过去几年中也经历了许多变化。

为了了解哈尔滨的发展状况,我们进行了一次对哈尔滨变化的调研。

二、调研目的1. 了解哈尔滨的经济发展状况。

2. 了解哈尔滨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情况。

3. 了解哈尔滨的居民生活状况。

三、调研方法通过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研,同时还参考了相关数据和报告。

四、调研结果1. 经济发展状况哈尔滨的经济发展较为迅速,GDP连续几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

主要的经济支柱包括工业制造、农业和服务业。

尤其是冰雪旅游业的兴起,为哈尔滨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2. 城市规划和建设情况哈尔滨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城市的交通系统不断完善,道路宽阔畅通,公共交通设施齐全。

同时,城市绿化率也有所提高,城市环境更加宜人。

3. 居民生活状况调研显示,哈尔滨的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人们的收入水平稳步增长,居民消费能力增强。

同时,城市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大幅提升。

五、调研分析通过对哈尔滨的调研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哈尔滨的发展状况是积极向好的。

良好的经济发展为城市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进步也为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环境。

六、问题与建议1. 尽管哈尔滨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

建议加大对交通规划和环保方面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城市的交通和环境系统。

2.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人文建设。

加强对文化和艺术等方面的投资,提高居民的文化素养和文化生活水平。

七、总结哈尔滨的变化与发展让人印象深刻。

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进步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让哈尔滨成为了一个宜居的城市。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问题和挑战,只有持续不断地改进和发展,才能让哈尔滨变得更好。

东北东部边境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以东北东部边境22个县为例的开题报告

东北东部边境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以东北东部边境22个县为例的开题报告

东北东部边境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以东北东部边境22个县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同时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门户。

然而,随着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以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困难和瓶颈。

特别是东北东部边境地区,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国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发展潜力还未得到充分挖掘。

因此,对东北东部边境县域经济发展进行研究,既有利于深入了解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也有助于制定科学的政策措施,加快推动该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本次研究以东北东部边境22个县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其产业结构、资源禀赋、地理位置等方面的特点。

深入研究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挖掘其潜力和优势,探索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可行政策。

具体而言,本次研究将采用文献调研、实地调研、统计分析等方法,收集和整理该地区的相关数据和资料,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并结合实地考察和专家访谈,对研究对象的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三、预期研究成果及创新点预计本次研究将主要有以下几点成果:1. 分析东北东部边境22个县的经济发展现状和特点,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及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2. 探讨东北东部边境县域经济发展的潜力、优势、挑战及机遇,揭示加速其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因和外在环境;3. 提出促进东北东部边境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和措施,以期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可行性路径和思路;4. 本次研究的创新点在于针对东北东部边境县域经济发展问题,从经济学角度出发,既考虑到地方产业特点以及可持续发展,也考虑到国际贸易和地缘政治的影响,提出了具有实用性的政策建议。

东北老工业基地FDI业绩的比较分析

东北老工业基地FDI业绩的比较分析
8. 2% 。 9
本 文 选择东 北 地 区 F 进 行 剖析 , 对 东 北地 DI 以 区 F DI进 行 一 个 整 体 的 、 观 的 和 有 效 的 评 价 . 客 并 由此 推 演 出 部 分 富 有 意 义 的 结 沦 和 政 策 建 议 。 研 究
在 F 规 模方 面 , 北 地 区与 全 国呈 现 出基本 DI 东 类 似 的 增 长 变 化 态 势 。 是 三 省 之 间 存 在 较 大 的 差 但 异。改 革 开放 以来 , 北 地 区 F 东 DI整 体 上 讲 在 不 断 增长 。 其是 19 尤 9 2年 以 后 , 了 1 9 除 9 9年 和 2 0 0 3年 , 其他年 份 大致 都 保 持 高 速 增 长 ( 图 1 。但 是 。 见 ) 值 得 关注 的是 , 北 地 区 F 所 占 全 国 F 东 DI DI比 重 长 期 保 持 在 一 个 比 较 低 的 水 平 上 , 本 以 6 为 主 轴 保 基 % 持 在 4% ~8%之 间 ( 图 2 。 东 北 三 省 FDI存 在 日 见 ) J J 显 的 差 距 , 照 党 中 央 制 定 的 最 新 标 准 , 宁 是 作 为 按 辽 东部地 区明显领 先 与 中部 地 区 的 吉 林 和黑 龙 江 ( 见 图 1。辽 宁 是 东 北 地 区 F ) DI的 主 要 贡 献 者 。 宁 辽 F DI与 东 北 地 区 F DI的 相 关 系 数 高 达 0 9 8 皮 尔 .7 ( 逊相关 系数 ) 辽 宁 F 。 DI的 增 长 变 化 与 东 北 地 区 的 变 化 十 分 接 近 , 且 占 有 其 巾绝 大 的 比 重 , 林 和 黑 而 吉 龙 江 F 长 期 保 持 在 较 低 的 水 平 上 , 9 3年 后 增 长 DI 19 缓慢 或基 本没有 增长 ( 图 1。 见 )

东北三省经济发展差异的时空演变分析

东北三省经济发展差异的时空演变分析

业 发展 中的规模 经 济 和 收 益 递增 效 应 , 在 区域 经 济 发展 过程 中 , 经 济 发 展 的集 聚 性 与 区 域之 间 的
差异 性是普 遍存 在 的现 象L 1 ] 。根据 托布 勒 的地理 学第 一定 律 , 空 间上 分 布的事 物是 相互 联 系的 , 但 距 离 近 的事物 之 间的相 似性 大于距 离较 远 的事物 之 间 的相 似性 _ 2 ] 。 近年 来 , 越来 越 多 的 国 内学 者 应 用 空 间 自相
研究[ 7 ] 、 对 中 国人 口分 布 格局 的研究 ] 、 对我 国 区 域科 技发 展空 间差 异 的研究 ] 、 对我国 C 2 C电子 商务 空 间布局 的分 析L 1 u ] , 等等 。 目前 在对 东 北地 区经 济 发 展 的研 究 文献 中 , 韩增 林 与 张 云 伟 通 过 建 立 由基 础 经 济 、 效益 、 结 构、 速度、 可持 续 发 展 5个 一 级 指标 和 2 1个 二 级
构 ] 。应 用 区域经 济 空间动 态发 展模 型对 中 国区


问题 的提 出
域 经济 生产 率增 长 率 进 行 分析 , 寻找 影 响其 增 长
的 区域 内外 因 素及变 动规 律 ] 。相关 研究 还包 括
由于地 理和 新 经 济地 理 因素 的 作 用 , 以及 工
利 用 空间 自相关 分析 对居 民群 体空 间聚 集现 象 的
第 1 5卷 第 3期
2 0 1 3年 5月
东 北 大
学 学 报
( 社


学 版

V o1 .1 5. No . 3
Ma v 2 0 1 3
J o u r n a l o f No r t h e a s t e r n U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

东北地区经济差异演变与空间格局

东北地区经济差异演变与空间格局

发达国家都经历过 , 并为制定各 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提供 了重要 依据…。改革开放特别是 1 9 9 0年代 以来 , 我 国
市场经济得到快速深入发展 , 区域差异 问题已逐渐成为 社 会 经 济 发展 中 的一 个热 点 , 引 起 学术 界 的广 泛关 注 。研究尺度方 面, 大部分研究集 中于全 国层面的各 省、 市、 县之 间经济 差异研究 。近年来 随着各级经 济区域的快速发展 , 单一省份 内部经济差异¨ 引的研究 也 日益增 多。特别是我 国区域性完整 的经 济区域 如长
异, 各省 区内部差异明显不同, 黑、 辽与 吉、 蒙东呈现 出经济发展 水平与 区域 差异水平 匹配的“ 高高” 、 “ 低低” 俱 乐部 发展趋 势; 经济水平呈现 出显著 的“ T ” 字型空 间格局 , 区域经济发展速度 南北差异明显 , 辽 中南城 市群是 东北地 区经 济发展 的核心地 。东北振兴战略 实施 对 东北地 区经济差异 演变与 空间格 局的 形成起到 重要 作 用, 主体 功能 区划将 进一 步促进 东北地 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
要从事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 究, ( E — ma i l ) l i r z 3 9 0 @1 6 3 . t o m。
通讯作者 :宋玉祥( 1 9 5 5一) , 男,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主要从事区
鉴于上述分析 , 结合东北 地 区现 实状况 , 本研究 应 用标准差 、 标准差系数、 泰尔指数 、 相对发展率等指标方
法, 突出东北地 区经济 总量差异及速 度差异两方 面 , 研
三角 、 珠三角 、 成渝经济 区等
域, 总体看来相关研究较少
, 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
] , 主要集中在城市群 、 资

大连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前景

大连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前景

大连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前景大连市位于中国东北地区辽宁省南部,是一个沿海城市,也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在过去几十年里,大连经历了迅速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对大连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经济发展状况1.工业产业的崛起大连市的经济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以重工业为主导经济发展。

大连的船舶制造、机械制造和化工等工业部门发展迅速,为大连的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大连港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港口之一,为大连的外贸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2.服务业的兴起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改革,大连的经济重心逐渐从传统的重工业转向了服务业。

金融、信息技术和高端制造业等行业取得了快速发展。

大连的金融业主要集中在金普新区,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金融机构入驻。

信息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大连已成为中国东北地区的IT产业中心。

3.旅游业的崛起大连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海滨风光,使得大连的旅游业蓬勃发展。

大连的旅游业主要分为海滨度假区和城市旅游区。

南部的海滨度假区是大连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城市旅游区则包括了大连的历史名胜和文化景点,为游客提供了深入了解大连历史和文化的机会。

二、发展前景展望1.优化产业结构大连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产业结构的优化。

今后,大连将进一步加强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金融、信息技术和旅游业。

加强金融服务,培育金融创新企业;加强信息技术产业,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等相关技术的发展;加强旅游业的开发,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这些举措将有助于大连实现经济结构的稳定和优化。

2.创新驱动发展为了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大连将加强科技创新,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大连已拥有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高校,为大连的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大连还将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通过创新,大连将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经济环境中脱颖而出,实现经济发展的新突破。

3.扩大对外开放大连将继续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东北地区经济社会状况与人口结构研究

东北地区经济社会状况与人口结构研究

东北地区经济社会状况与人口结构研究孙维旭【摘要】近年来,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并崛起成为引领东亚各国的领头雁,其中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功于人口年龄结构改善;因此,研究人口的分布状况对改善经济社会状况,政府调控政策有着重要意义.在现阶段我国超大人口总量的背景下,研究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哪些内在的关系显得日趋重要.针对几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本文结合通过查询统计年鉴对相关地区的统计数据进行研究,收集了东北地区三所省会城市及周边的经济社会数据,对东北地区经济现状和人口流动状况、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等指标进行分析,寻找东北省会城市国内生产总值和各年龄段人口结构的潜在关系;通过建立合理的层次分析模型,探究影响人口结构的主要因素,最后对东北地区经济社会状况和人口结构的关系进行总结并根据结论提出合理的建议.【期刊名称】《产业与科技论坛》【年(卷),期】2018(017)009【总页数】2页(P104-105)【关键词】东北地区;经济社会;人口结构【作者】孙维旭【作者单位】吉林财经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一、引言(一)研究背景。

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相对滞后。

东北三省辽宁、黑龙江、吉林经济增速分别为3.2%,5.8%,6.6%,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思考。

与此同时该区域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且人口流失愈演愈烈。

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东北地区的人口问题尤其严重,改善现阶段人口结构迫在眉睫。

因此,对于地广人稀的东北区域来说,优化人口结构,充分开发人力资源,调整经济社会和人口结构的资源配置尤为重要。

(二)研究意义。

人口结构变动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相互作用,是我国现阶段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条件。

本文对东北区域人口结构近20年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进行探索,并根据需要制作合理的统计图表;将东北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系统,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作回归分析、对可能引起人口结构变化的因素建立层次分析法模型。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比较与评价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比较与评价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比较与评价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国各地的经济在不同程度上都得到了提升。

然而,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却存在巨大差距,这一现象称为“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本文将就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比较与评价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了解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

一、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存在1.地域差异中国国土辽阔,自然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分布也不均衡,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条件和开发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之一。

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优质的服务资源,以及便捷的交通、信息、人才等资源,自然优势和经济优势显著;而中西部和东北等地区则由于历史、自然等多种原因,导致资源短缺、市场疏于发展,不具备较强的经济竞争力。

2.政策引导不均政府的政策在短时间内会对地区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而这一政策引导的不均会导致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

例如,一些地方政府出于促进地方产业发展的目的,通过优惠措施提供了大量的补贴和资金支持,这样可以吸引大量的企业引进投资和发展,提高地区经济的竞争力,但也会使得其他地区面临市场压力过大、资源枯竭等问题。

3.产业结构不同不同地区的经济结构各不相同,也会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

一些地区拥有特别有利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使得其具备了发展特定产业的条件,如东北的重工业,福建的电子制造业,广东的电器家电行业等。

但是,这样不同的产业结构必然导致不同地区的经济收益和市场运作方式也各不相同,因此地区经济差距也会逐渐拉大。

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1.资源倾斜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直接导致资源倾斜,为了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发达地区大量输出资金、技术和人才,而相应地,欠发达地区则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流失”、“经济困境”等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受到影响的地区难以有效地利用自身优势,挖掘潜力、实现快速发展,加剧了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

2.市场与消费不平衡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市场的需求和消费水平,尤其是消费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时,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中国各省经济发展差异性研究及实证分析

中国各省经济发展差异性研究及实证分析

中国各省经济发展差异性研究及实证分析李波;祁浩宇【摘要】衡量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有助于我国实现经济全面发展、全民奔小康的宏伟战略.我国各省的经济基础、地理位置、交通和人文等环境的不同,必然导致各省经济发展有差异.各省经济发展差异较大时,会导致经济发展劣势地区人口流向经济发展优势地区,由此会带来治安、城市拥堵等一系列问题,也会影响全民奔小康的战略目标的实现.不同地区GDP数据反映了各地经济发展状况,这里采用国家统计局的分省GDP数据,探讨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文章利用基于巴氏度量的模糊聚类方法,对分省年度GDP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度量了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水平.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各省GDP总体增长态势稳中向好,各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相对不大,各地的经济政策有效激励了各地区的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发展稳中向好的态势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增强.【期刊名称】《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年(卷),期】2018(000)003【总页数】4页(P85-88)【关键词】GDP;发展差异性;巴氏度量;模糊聚类【作者】李波;祁浩宇【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安徽蚌埠233030;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安徽蚌埠233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一、引言国内生产总值(GDP)反映了特定时间内某地区所产生的价值,是衡量该地区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对GDP数据的分析,一直是经济领域的热点问题。

相关学者提出多种分析方法,分别讨论了多种经济现象,Michele Battisti研究了地区经济状况的评价问题[1](P837-840)。

Michael A. Williams探讨了全球GDP增长率分布问题,基于数据的分析得到制约经济增长动力的规律[2](P750-758)。

Shahram Amin探讨影响GDP条件方差的因素并不是传统因素[3](P376-387)。

众多重要成果基于GDP数据的分析,由此可见,GDP数据是分析经济状况的重要依据[4](P92-94)。

东北三省人口结构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东北三省人口结构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东北三省人口结构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作者:贾非董苹苹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年第21期[摘要] 东北地区近年来面临着人口结构失衡和区域经济发展缓慢的问题,检验两者之间的协调关系有助于理解东北三省两种现象的发生与发展机制,并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灰色关联系数法的实证结果显示,东北地区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和财政收支的关联性最强,人口年龄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关联性最高。

这些结果意味着,东北地区人口的年龄结构与经济发展具有较高的协调性,尤其对于优化产业结构和财政收入而言,改善东北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人口结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中图分类号]F091.348.2 [文献标识码]A1; ; 引言人口外流和极低的生育率使东北地区老龄化速度快于全国平均水平,东北人口危机某种程度上说是中国代际更替失衡的缩影(银玉芝,2015;姜玉,2016)。

东北地区较为严峻的人口结构问题已经导致东北地区陷入“未富先老”的困局(李新玲等,2015)。

侯力(2015)认为,东北地区突出性的人口问题主要表现在人口净迁出规模不断扩大、老龄化日趋严重、出生率低和边境地区人口流出趋势明显四个方面。

这些问题将导致东北地区房地产业危机、城市空心化以及政府债务危机等严重后果(侯力,2015;易富贤,2015)。

2014和2015年,东北地区经济增速明显下降,东北三省GDP增速连续全国垫底。

经济不振的原因多被归咎于市场经济转型迟缓、政府职能错位、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依赖型经济以及人口因素(许宏伟,2015)。

从人口因素来讲,有观点认为东北地区人口流出符合生产力优化布局的规律,从长期看可能有利于东北经济转好(马庆斌,2015);更多的观点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东北将更大程度上面临人口结构本身造成的经济困局(易富贤,2015)。

为此,只有缓解东北地区人口问题,才能避免东北地区边缘化。

段成荣(2015)认为,根据人口迁移推拉理论认为,东北地区人口流失局面可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迅速得到扭转,振兴东北势在必行。

各省发展经济的优劣势

各省发展经济的优劣势

06
结论和建议
结论总述
1
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早,具有先发优势,但面 临着产业结构单一、资源短缺和环境压力较大 的挑战。
2
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但 产业结构不合理和人才流失问题较突出。
3
东北地区重工业发达,但新兴产业发展较慢, 同时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和资源枯竭等问题。
对东部地区的建议
人才引进优势
人才聚集度高
东部地区由于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较高,吸引了大量优秀的人才聚集 ,具有较高的人才素质和竞争力。
人才引进政策灵活
东部地区在人才引进方面政策比较灵活,通过优化政策环境、提高福利待遇 等方式,吸引了大量海内外优秀人才流入。
劣势分析
资源短缺
东部地区资源相对短缺,如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对经济发展造成一定限制。
东北地区的大型国有企业较多,如鞍钢、大庆油田、吉林化 纤等,这些企业在技术创新、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具有明显优 势。
地理位置优势
东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与俄罗斯、朝鲜等 国接壤,具有发展边境贸易和跨国合作的潜 力。
东北地区位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 节点上,可以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
济联盟等平台,拓展多元化的国际贸易。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01
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
02
运用统计数据和官方公布的数 据
03
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02
东部地区
经济优势
1 2 3
经济发展起步早
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先行者,具有较长 的经济发展历程和经验。
经济发展水平高
东部地区拥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先进的科 技水平、优秀的人才队伍等,使得其经济发展 水平较高。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分析近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的增长和持续的发展,然而,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状况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首先,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这些地区拥有较为发达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链,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一些城市,如北京、上海和广州,成为了国际化城市,拥有全球化的产业和金融中心。

东部地区的发展主要依靠制造业、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

其次,中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区域。

尽管中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不及东部地区,但其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并且地理位置优越,连接东部和西部地区。

近年来,中部地区通过加大对基础设施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投资,逐渐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例如,湖北、河南等省份的汽车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业正在快速发展,带动了当地就业和经济增长。

再次,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地区。

这些地区相对缺乏基础设施和技术创新能力,经济发展的基础较为薄弱。

然而,近年来,我国政府通过西部大开发政策和一系列扶贫措施,致力于推动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

西部地区通过发展新兴产业如旅游业、矿产资源开发等,逐渐加快了经济增长的步伐。

例如,重庆成为了经济增长较快的城市之一,西部地区的区域合作也有所增加。

最后,东北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之一、由于资源型经济的衰退和结构性问题的存在,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持续低迷。

为了推动东北地区的发展,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振兴老工业基地和推动产业转型等。

最近几年,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已经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尽管整体发展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

综上所述,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存在较大的差异。

东部地区拥有较高的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中部地区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而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仍然面临一些发展挑战。

我国政府通过加大投资和实施相关政策来推动这些地区的发展,以实现全面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黑龙江省13个地区城市化综合发展水平的分析

黑龙江省13个地区城市化综合发展水平的分析

黑龙江省13个地区城市化综合发展水平的分析姓名:yw黑龙江省13个地区城市化综合发展水平的分析yw摘要:首先选取2014年黑龙江省13个地区的12个指标,应用SPSS统计软件对此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然后结合主成分分析结果,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得到了黑龙江省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区域谱系图;最后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黑龙江省13个地区城市化综合发展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并以此提出提高黑龙江省13个地区经城市化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黑龙江省;城市化发展水平;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1. 引言黑龙江省位于东三省中地理位置最北的省份,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大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7%。

黑龙江省东北部为三江平原,西部为松嫩平原,东南部和北部为山地,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和工业基础都非常好的省份,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从整体上看,黑龙江省的各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相差悬殊,影响了黑龙江省整体的同步发展。

想要改善这种状况,缩小各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差距,实现黑龙江省整体的同步协调发展,就要了解各地区的经济状况,结合实际,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

本文选取了黑龙江省13个地区的12个发展指标,应用SPSS统计软件对此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并对此结果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得到了黑龙江省城市化发展水平的谱系图,最后结合各地的自身地理位置和经济状况,探讨了各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2. 黑龙江省13个地区城市化综合发展的“降维”分析2.1指标选取城市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本文选取了以下的12个指标作为分析黑龙江省13个地区城市化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并对这些指标作为主成分(降维)分析。

X1——年末人口数(以万人为单位)。

X2——地区生产总值(以亿元为单位)。

X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以元为单位)。

X4——农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元为单位)。

X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元为单位)。

X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以万元为单位)。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定量测评与实证分析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定量测评与实证分析

化 过 程 中 , 实 现 现 代 化 的 时 间 表 是 取 决 于 农 业 现

农 业 现 代 化 综 合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的 构 建
代化 状况 。 …农 业 现 代 化 是 指 特 定 经 济 体 从 传 统 农
业 逐 渐 转 变 为 现 代 农 业 的 过 程 ,此 过 程 使 农 业 生
北 地 区情 的实 现模 式 。
[ 基金 项 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 目 “ 中国特色 农业现代 化道路的实现模式研究” ( 8 J 0 3 0A Y0 )
[ 作者简介)王 国敏 ,四川大 学政 治学院教 授 ,博 士生导 师 ; 罗 浩轩 , 四川 大学政 治 学院博 士生 ; 赵 波 , 四川 大学政 治学 院博士 生 , 四川 成都 6 0 6 。 I 10 5

l0 ・ l
表 1 农 业现 代 化评 价指 标 体 系 各 指 标 的 权 重
综合指标
主体指标 ( 权重 )
群体指标 人均农村 固定 资产投资额 农业科技人员 占农业劳 动力 比重
耕地有效灌溉率
单位 元/ 人 %

权重 0 33 .2 0 0 29 .3 2
[ 关键词) 中国东北地 区 ;农 业现代 化 ;测评 体 系
[ 中图分 类号] F0 .3 [ 8— 17一 (0 2 4— 10一 8 2 1 )o 0 1 O
发 达 国 家 的 经 验 表 明 :一 个 国 家 在 迈 向 现 代
水 利 设 施 建 设 的 重 视 ,全 面 考 虑 指 标 体 系 的 综 合
性 、 系 统 性 、 可 比性 及 数 据 的 可 获 得 性 。
( ) 指 标 的 选 择 及 各 层 次 指 标 权 重 的确 定 一 整 个 指 标 体 系 由 4项 主 体 指 标 和 2 1项 群 体 指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区域经济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而各省份的经济实力、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也是不尽相同的。

本文将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一、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东部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等省份。

作为中国的经济龙头,这些省份往往拥有较成熟的经济体系,较高的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

这一地区的发展模式往往是由外向内不断扩散、持续升级的。

区域内企业不仅拥有较好的国内市场,还能充分开拓国际市场,保持不断提高的国际竞争力。

然而,东部地区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资源和环境压力过大,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一定的挑战。

同时,随着工资成本和房价的上涨,一些制造业和服务业逐渐流向中西部地区,这也对东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中部地区包括河南、湖南、湖北、江西等省份。

这些省份的经济发展相对较为落后,但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持和招商引资的加大,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逐渐加速。

在新一轮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政策的推动下,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得到了国家的重视。

中部地区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基于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

例如,河南省以农业和重工业为主导产业,湖南省以旅游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湖北省以新能源和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

通过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中部地区正在逐渐崛起为中国经济的新的增长极。

三、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西部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后发地区,但由于资源和劳动力成本的低廉,和国家政策的推动,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也逐渐加速。

西部地区的主导产业往往是资源相关产业和传统制造业,例如石油、天然气、煤炭、有色金属等。

中央政府近年来出台的扶持政策,例如西部大开发、精准扶贫等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西部地区的发展前景也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国内外许多知名企业也纷纷进入西部地区投资兴业。

四、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东北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老工业基地,曾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

辽宁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辽宁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辽宁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作者:于伽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4年第07期摘要:辽宁省作为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近些年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伴随而来的是区域内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地级市经济发展绝对差异呈不断扩大趋势。

以辽宁省内14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以人均GDP为总体测度指标,使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计算14个地级市人均GDP标准差以及标准差系数、偏态系数以及区位熵等指标测度分析1993年到2012年间辽宁省内经济发展差异的总体水平及其变化特征。

关键词:辽宁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70005030引言区域经济差异是指在某一时期和地区范围内,一些区域比另一些区域有更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更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更强的经济实力,致使空间上呈现发达区域与不发达区域并存的格局。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种常见的经济与社会现象,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也都经历过这一不平衡发展阶段,适度的差异有利于推动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产业空间升级转移和促进经济发展,但过大的区域经济差异则会给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负面影响。

区域经济差异研究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

影响区域经济差距的因素有很多,大体分为政策因素、地理位置因素、资源禀赋因素、人力与科技因素等原因。

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区域经济差异展开了广泛的研究,法国经济学家佩鲁于1955年首先提出增长极概念,认为增长是以不同的强度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再向外扩散,并对整个区域经济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冈纳·缪尔达尔认为市场力量的作用通常倾向于增加而不是减少区际差异,经济发展是从一些条件较好的区域开始的,条件较好地区的快速发展拉大了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1965年威廉姆森提出倒“U”型学说,认为在国家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区域间成长的差异将会扩大,之后随着经济增长,区域间不平衡程度将趋于稳定,当达到发展成熟阶段,区域间成长差异将渐趋缩小,最后倾向均衡增长。

中国四大区域的城镇化分析

中国四大区域的城镇化分析

49%
34%
10%
4%
3%
20丐纪80年代,我国城市政 策是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 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 到1998年后,各级城市丌断发 展,小城市在比重和绝对量上 呈下降趋势,主要是发展中等 城市和大城市。
1.2城镇化水平及比较
城镇化水平指一个地区城镇化所达到 的程度,是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城镇化指标是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是丐界各国衡量城镇化进展情况的最基本 方法。 城镇人口是居住在城市戒集镇地域范 围之内,享受着城镇服务,以从事二三产 业为主的特定人群,丌仅包括城镇中的非 农业人口,也包括在城镇从事非农业戒城 郊农业的农业人口,其中一部分是长期居 住在城镇、但人户分离的流劢人口。
3)构建功能明确,特色显著的城镇化体 系 我们必须依靠国情,以特大城市、 大城市为龙头和中心,中等城市为纽 带,小城市、小城镇为基础,使其相 互依托,相互协调,形成一个各具特 色的城镇体系结构、有自己文化的城 镇化体系。
4)驱劢中国社会结构变化的两个“车轮” 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建设 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重大丼措。 通过城镇化,吸引更多的农民到城市 就业和居住,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 新农村建设改变了农民的生产方式、 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为城镇 化提供坚实的物质文化基础。
中部城镇化:
中部城镇 化水平总体一 般,丏内部丌 同区域城镇化 差异相当明显, 城镇辐射能力 偏弱,农村 “空心化”的 现象已较为普 遍。
关亍农村空心化的含义,许多学者的认识是 指农村中的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劢力流向城市工作, 造成农村人口在年龄结构上的极丌合理分布;同 时由亍城乡二元体制和户籍制度的限制,以及村 庄建设规划的丌合理,导致村庄外延的异常膨胀 和村庄内部的急剧荒芜,形成了村庄空间形态上 空心分布状况。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劳劢力大规模 向城市转移的结果。 解决农村空心化应以解决人口空心化为核心, 以解决农村科技空心化、农村工作社会服务空心 化和资源空心化为突破口,逐步全面推进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

基于DEA模型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评价——对辽宁省的分析

基于DEA模型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评价——对辽宁省的分析

BC C 模型 , 其放宽了关 于固定规模报酬 的限制 , 而将技术效率( E) T 分解 为纯技术效率 (T 和规模效率( E 。 E 推估效率前沿边界 P E) s )以D A 产出的情况下 , 衡量要素投入减少的 比例 ; 出导 向模型则是在既有的要素投入下 , 产 衡量产 出增加的比例 。 hme等(9 1从要素投入 C a s 18 ) 对生产效率进行定义 , 他认为在产出既定 时, 如果一个产 出单元能减少某种要素投人数量 , 而不增加其它要素投入数量 , 则该产出单元 缺乏效率 , 这也是本文的所采用的效率标准 。 E 的基本模型主要可分为c R 型与B C D A c模 C 模型两种 , 以下就这两种模型一一说明。 率评估模 型从投入面分析并假设每一决 策单 元( M 的生产技术 为固定规模报酬 , D U) 利用线性规划方法 求得 效率前沿边界并计算每
将之扩展为c R c 模型 , 使其能够处理多项投入与多项产 出的问题 , 正式定义为D A。 并 E 数据包络分析实质上是一种线性规划模 型 , 它利
用所有受评估 的决策单元 (eio a i u i , MU) dcs nm kn nt D i g s 的投入与产 出变量 的观测值 , 构建一 个效 率前 沿边 界。 落在效率前沿边界上 的
勿庸置疑的 , 但是仍存在着经 济发 展的不平衡 , 主要表现在辽 宁东南部有辽东半 岛上发达 的大连 、 盘锦 、 阳、 沈 鞍山等市 , 西部有如阜 新 、 阳、 朝 锦州等欠发达城市 。 针对 经济发展不平 衡的现状 、 因和危 害等 , 原 目前 已有很多相关文献。 徐建华等 (0 5 运用多阶段系数 20 ) 嵌 套分 解法和小波分析法 , 空间尺度 和时间尺度两个方面研究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问题。 波等 (0 5 以人均G P 从 姚 20 ) D 作为主要考察指 标来衡 量地 区差距。 但综观这些研究成 果 , 很多是一般性 、 直观的定性分析 , 而定量分析工作主要是使用 国际间通用的评价指标如绝 对差异 、 相对差异 、 基尼系数 , 变异 系数 等 , 对某些产 出经济指标例如人均 国内生产总值 、 人均消费水 平等单独进行差异程度分析 , 并 没有从 经济 发展 效率的角度对各经 济数据进行综合性 分析 , 且包 络技术在 区域经济研究 中应用 尚不多见 。 鉴于此 , 文利用 数据包 本 络分析从投入产 出效 率角度考察辽宁省各经济区域的相对规模效率与技术效率 , 提出相 关建议 。 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中国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定量分析宗阳洋(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中国长春130024)摘要:首先选取2001年东北地区15个市的7个经济发展指标(第一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以及人均GDP,失业率,采掘业的从业人员占就业的比重和采掘业与制造业的比重7个指标),应用SPSS统计软件对此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然后结合主成分分析结果,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得到了经济发展状况的区域谱系图;最后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区域相似性和差异性。

研究结果表明:利用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方法分析中国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不仅可以克服传统的基于人工选用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所存在的数据不易处理的缺陷,而且结果准确性高,是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新的尝试。

关键词: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 主成分分析; 系统聚类; 中国东北地区1.引言进入2 1世纪之后,中国的经济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

从国际形势看,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合作已经启动,但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自从经历“9.11”事件之后本国经济陷入低迷,至今尚未全面恢复;日本经济则长期低速徘徊。

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如正式加入WTO ,推动APEC的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加强同中亚国家的合作等,但整体外部形势依然严峻。

这就需要我们从内部经济入手,找到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在国内经济中,由于存在众多的问题,无法一一列举,所以本文试图从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和失业率,人均GDP,采掘业的从业人员占就业的比重和采掘业与制造业的比重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从而制定相应的措施推动经济的增长。

为了今后能更好地制定经济发展措施促进经济发展,本研究选取了2001年东北地区15个城市的7个指标,应用SPSS统计软件对此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然后结合主成分分析结果,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得到了中国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谱系图;最后结合各地区自身的产业结构和,探讨了东北地区部分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相似性和差异性。

2.中国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降维”分析[1]2.1 指标选取经济发展状况包括人均GDP、第一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失业率和经济结构状况等。

根据这些标准选取了人均GDP、第一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失业率、采掘业的从业人员占就业的比重和采掘业与制造业的比重共计7个指标,并对这些评价指标作主成分(降维)分析。

X1——第一产业比重(以百分之一为单位)。

第一产业,又称第一次产业。

按“三次产业分类法”划分的国民经济中的一个产业部门。

指以利用自然力为主,生产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消费的产品或工业原料的部门。

其范围各国不尽相同。

一般包括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和采集业。

因此选取第一产业比重来代表基础产业状况。

X2——第二产业比重(以百分之一为单位)。

第二产业是传统产业经济理论中对产业划分中的一个产业部门,指以对第一产业和本产业提供的产品(原料)进行加工的产业部门,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因此用第二产业比重来代表工业发展状况。

[2]X3——第三产业比重(以百分之一为单位)。

第三产业,又称第三次产业,指不生产物质产品的行业,即服务性产业。

用第三产业比重来代表服务性产业发展状况。

[3]X4——人均GDP(以美元为单位)。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Real GDP per capita),也称作“人均GDP",常作为发展经济学中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是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它是人们了解和把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

它不仅可以反映各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基本情况,而且其值的大小亦是反映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

因此可用人均GDP来代表经济发展状况。

X5——失业率(以百分之一为单位)。

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是指失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率(一定时期全部就业人口中有工作意愿而仍未有工作的劳动力数字),旨在衡量闲置中的劳动产能,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失业状况的主要指标。

X6——采就比,即采掘业的从业人员占就业的比重,可代表第二产业就业占总的就业的比重。

X7——采制比,即采掘业与制造业的比,可以表示在第二产业中的产业结构状况。

2.2 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利用SPSS软件对原始数据做标准化处理,然后计算得出各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其结果见表1。

表1 相关系数矩阵Table1 The correlated matrix of 5 indices由表1不难得出,原始变量数据中,X1(第一产业比重)和X4(人均GDP),X2(第二产业比重)和X4(人均GDP),X2(第二产业比重)和X4(人均GDP),X6(采就比)和X7(采制比)均存在着较大的正相关。

X1(第一产业比重)和X2(第二产业比重),X2(第二产业比重)和X3(第三产业比重),X3(第三产业比重)和X4(人均GDP),X5(失业率)和X6(采就比),均存在着较大的负相关。

2.3 主成分贡献率及其主成分载荷分析通过SPSS软件计算得到主成分特征值、贡献率、累积贡献率(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前两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70.982%(理论上80%--85%,但是经操作对数据的处理发现只有这两个主成分,其他的不符合),所以选取前两个主成分,就可以综合代表7个指标所反映的中国部分地区经济发展的特征和基本情况。

主成分载荷矩阵(表3)表明:第一主成分(贡献率为40.035%)在第三产业比重有较大的负载荷(-0.917),表明服务型产业对基础产业有负的贡献方向,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产业比重、人均GDP具有很大的正载荷(0.986、0.912),反映了第二产业比重、人均GDP对基础产业有正的贡献方向,可以说明第一主成分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

第二主成分(贡献率为28.947%)在采掘业的从业人员占就业的比重和采掘业与制造业的比重上具有较大的正载荷(0.810,0.783),在失业率上具有较大的负载荷(-0.780),这说明第二主成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民经济中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

表2 主成分特征值、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Table2 The eigenvalue,contribution rate and accumulative contribution rate of PC表3 主成分载荷矩阵Table3 The load matrix of PCA2.4 15个城市主成分得分评价与分析计算15个城市在第一、第二主成分上的得分,如果一个区域在某一主成分上的得分为正,则意味着这一区域的该主成分在平均经济发展状况水平之上;反之,得分为负则表明在平均经济发展状况水平以下。

另外,也可以按照各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定义综合主成分得分,它反映了各城市经济的综合发展状况。

中国东北地区第一、第二主成分得分前五位的城市及其得分情况,具体见表4。

表4 第一、第二主成分得分前五名的城市Table 4 The five best cities with the high scores in PCA1,PCA2, PCA3, respectively从表4中可知,大庆,盘锦,霍林河,鞍山,七台河,松原,鸡西,双鸭山主成分得分均为正,说明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均在平均水平之上。

第一、第二主成分得分上的差异,综合反映了7个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指标在区域结合上的差异。

大庆,盘锦,霍林河,鞍山,七台河5个城市在基础产业方面表现的有为突出。

霍林河,七台河,松原,鸡西,双鸭山5个城市在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上表现明显。

而七台河和霍林河在第一、第二主成分得分中均有明显表现,表明它们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方面均有所发展,有明显的表现。

综合考虑15个城市在第一第二主成分上的贡献率,定义综合主成分得分,综合得分排在前三位的是大庆霍林河,盘锦,三个城市第一产业比重较小,第二产业发达与其他城市,城市结构稳定,城市综合经济发展状况明显好于其他城市,排名在后三名的是辽远,阜新,松原,它们的第二产业比重较低,人均GDP较低,城市综合发展水平较低。

3.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区域相似性和差异性分析系统聚类分析方法是定量地研究地理事物分类问题和地理分区问题的重要方法。

因此我们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所选择的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区域相似性和差异性作综合和系统的分析。

[4]3.1 基于平方Euclidean距离的聚类计算首先采用标准差标准化方法对两个主成分得分的数据进行处理;然后采用平方Euclidean距离测度样本间距离;最后计算出8种系统聚类分析方法的结果,通过比较选出最短距离法计算类间的距离并对样本进行分类,从而得到所选择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谱系图(见图1)。

图1 所选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的区域谱系图Fig.1 The pedigree map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elected city3.2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相似性和差异性分析当类间距离取1.3(谱系图中第一条长竖线所示)和3.5(谱系图中第二条长竖线所示)时,可以将选择的15个城市划分为五个类和九个亚类。

第一类:白山、双鸭山、鸡西、松原4个城市,其中白山、双鸭山、鸡西为一亚类,松原为一亚类。

这4个城市都是交通运输非常发达的地区,经济也都发展的特别好。

其中白山、双鸭山、鸡西为一亚类是因为这三个地区都位于东北东部,文化相近,人缘相亲是东北地区重要的粮食,煤炭木材钢铁基地[5]。

松原为一亚类是因为松原资源丰富,风光秀丽。

资源富集,特产富饶,松原幅员辽阔,地上地下资源富集,素有“粮仓、肉库、渔乡、油海”之美誉。

资源特点可以用“一黑、一黄、一绿、一白”来概括。

一黑,就是地下有以石油为主的丰富的矿产资源。

一黄,就是松原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上,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盛产玉米、大豆等作物。

一绿,就是松原地处世界三大草原之一的科尔沁草原和松嫩平原的交汇处,是欧亚草原带延伸的东端,也是吉林省草原比较集中、面积较大的地区之一。

一白,就是境内有“三江、一河、一湖”(第一松花江、第二鸭绿江、嫩江、拉林河、查干湖)。

第二类:鹤岗、伊春、阜信、辽远4个城市,其中鹤岗、伊春为一亚类,阜信、辽远为一亚类。

其中阜新,辽远为一亚类是因为它们的地理位置相近,同时资源种类也相同,资源丰富,属于资源型城市。

鹤岗、伊春为一亚类是因为地理位置比较相近,都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具有相同的气候条件,并且都是属于我国北方马铃薯一季作地区土壤肥沃[6]第三类:鞍山,抚顺,本溪。

其中鞍山和抚顺为一亚类,本溪独自为一亚类。

鞍山和抚顺为一亚类是应为,中国产煤最多的地方是辽宁省抚顺,产铁最多的地方是辽宁省鞍山,所以抚顺被称为中国的"煤都"、鞍山被称为中国的"铁都",两个地区的资源均是发展钢铁产业的必需物资,因此两地的重工业类型相近,经济结构也相似,具有相似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