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通道蛋白的基本结构与特异性通透机理

水通道蛋白的基本结构与特异性通透机理
水通道蛋白的基本结构与特异性通透机理

水通道蛋白的基本结构与特异性通透机理

王晶桑建利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 100875)

摘要水通道蛋白是一个具有跨膜运输水分子功能的蛋白家族。从1988 年Agre 等发现水通道蛋白起,目前在不同物种中已经发现了200 余种水通道蛋白,其中存在哺乳动物体内的有13 种。概述了水通道蛋白的结构、组织特异性分布及特异性通透机理。

关键词水通道蛋白水分跨膜转运

水分子的跨膜转运对维持不同区域的液体平衡和内环境稳态非常重要。水分子作为一种不带电荷且半径极小的极性分子,很早被证实能通过自由扩散穿透脂质双分子层。在发现水通道蛋白以前,人们一直认为这是水分子透过质膜的唯一方式。但通过实验发现,红细胞和肾小管细胞中水的通透速率之快远非简单扩散强度所能提供的,因此猜测,质膜上可能存在某种通道介导水的转运。

1 水通道蛋白的发现

1988年,Agre 等从人类红细胞膜上纯化分离分子量为32×106的Rh 多肽时,偶然鉴定到一种新的分子量为28×106的整合膜蛋白,并且通过免疫印迹发现这类蛋白也存在于肾脏的近端肾小管中[1],把它称为类通道整合膜蛋白(channel-like integralmembrane protein, CHIP28)。随后,在1991 年Agre 和Preston 成功克隆得到了CHIP28 的cDNA,通过分析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发现CHIP28 含有6个跨膜区域、2个N-糖基化位点、且N 端和C 端都位于膜的胞质一侧。另外,对比CHIP28 与早期从牛晶体纤维中克隆得到的主要内源性蛋白(major intrinsicprotein,MIP)的DNA 序列,发现二者具有高度同源性。由于很早以前就证实了MIP 家族的成员蛋白参与形成允许水和其他小分子通透的膜通道,因此,推测CHIP28 可能也具有类似功能[2]。1992 年,Preston 等通过在非洲爪蟾的卵母细胞中表达CHIP28,首次证实它是一种水通道蛋白。非洲爪蟾的卵母细胞对水具有极低的渗透性,当向其中显微注射体外转录的CHIP28 的RNA后,卵母细胞在低渗溶液中迅速膨胀,并于5 min内破裂。这一现象表明注射CHIP28 的RNA 后卵母细胞膜的水通透性有了明显提高。为了进一步确定CHIP28 的功能,将提纯的CHIP28 构建在蛋白磷脂体中,构建后的蛋白磷脂体对水的通透性增长了50 倍,但对尿素却不具备通透性[3]。这些结果最终证实了CHIP28 为水通道蛋白,后来它被命名为水通道蛋白-1(aquaporin-1,AQP1)。水通道蛋白的发现,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随着更多亚型的发现,水通道蛋白相关研究成为了膜转运方向的研究热点,Agre 也因其对水通道蛋白做出的突出贡献而获得2003 年诺贝尔化学奖。

2 水通道蛋白的分子结构

水通道蛋白分布广泛,目前已在哺乳动物、两栖类、植物、酵母、细菌以及各种各样的有机体中发现水通道蛋白的存在。水通道蛋白是一类高度保守的疏水小分子膜整合蛋白,各种亚型之间蛋白序列及三维结构非常相似。哺乳动物水通道蛋白的分子大小在26×106~34×106之间,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19%~52%[4]。因水通道蛋白的三维结构相似,一般以AQP1的结构作为代表。AQP1 是一条由269 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单肽链,对比AQP1 分子前后半段的氨基酸序列,发现2 段序列具有相关性,推测AQP1在进化上可能是通过基因复制而来。单肽链

在细胞膜上往返折叠形成6 个α螺旋的跨膜区域,并且肽链的N 端和C 端都位于质膜内侧;6 个跨膜区域由5 条环(A~E loop)相连。目前,被人们广为接受的水通道蛋白三维结构是“沙漏模型(hourglassmodel)”[4],模型指出:肽链中的B 环和E 环具有高度保守的天冬酰胺- 脯氨酸- 丙氨酸(Asn -Pro - Ala,NPA)特征性序列,B 环和E 环折返进入膜双分子层,2个保守的NPA 序列在膜的磷脂双层中间位置相互结合,6 条跨膜区域在四周包围,共同构成了一个供水分子通过的亲水通道(图1)。

通过对AQP1 的三维结构进一步研究发现,B环和E 环折返入膜后分别形成短螺旋B(HB)和短螺旋E(HE),中心孔道处起稳定作用的2 条NPA基序几乎呈90°交叉,所形成的亲水通道的直径约为2.8×10-10 m,刚好能容纳单个水分子通过,外围6 条跨膜区域呈现右手螺旋包围。构成中心孔道表面的除B 环和E 环外,还有螺旋2、5 以及螺旋1、4 的C 端部分。有研究指出,将B 环和E 环联系在一起的作用力主要是2 条NPA 基序中脯氨酸残基间的范德华力,同时也受到离子键和氢键的稳定。几乎所有AQP 分子的B 环和E 环上都有高度保守的NPA 特征性序列。但也有少数例外:在AQP11 和AQP12 中仅发现E 环上具有NPA 序列,另一个在B 环上的NPA 序列分别由天冬酰胺-脯氨酸-半胱氨酸(Asn-Pro-Cys,NPC)和天冬酰胺-脯氨酸-苏氨酸(Asn-Pro-Thr,NPT)替代[6]。在体内,AQP1 主要以同源四聚体的形式存在。研究发现,四聚体中某个水通道蛋白单体发生突变并不会影响其他3 个蛋白单体的功能,即每一个水通道蛋白单体是一个独立的功能单位。水分子的跨膜渗透是通过水通道蛋白单体的中心通道完成的,而无法通

过中聚体的中央孔洞(4 个单体衔接处的中心缝隙)[7]。每个单体通过跨膜的α螺旋与邻近的2 个单体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很有可能受到一些氨基酸残基之间的氢键的稳固。

3 水通道蛋白的种类

迄今为止,已有200 余种水通道蛋白在不同物种中被发现,其中存在于哺乳动物体内的水通道亚型有13 种,即AQP0-AQP12(见下表)。根据它们的基因结构和通透性,这13 种水通道蛋白可划分为3 组:传统水通道蛋白(orthodox aquaporins)(包括AQP0、1、2、4、5、6、10)、甘油水通道蛋白(aquaglyceroporins)(包括AQP3、7、9)和未明确分类的AQP8、11、12。目前对哺乳动物中较早发现的10 个水通道蛋白AQP0~AQP9 研究较为透彻,它们的功能也通过人类疾病的鉴定及对基因缺失小鼠的研究而被鉴定;而较近发现的3 个成员AQP10~AQP12 则相对研究较少,它们的胞内定位及表达异常导致的人类疾病都还未被鉴定[8]。

4 水分子特异性通透机理

水通道蛋白对水分子具有高度选择性。大部分水通道蛋白严格排斥除水分子

O+)、甘油以外的所有物质通过,包括结合水分子的氢离子(水合氢离子,H

3

和各种离子等,但也有部分水通道蛋白对甘油等小分子中性溶质具有通透性。AQP1膜蛋白的密度可达到大于109 个/μm2,。这一密度远远高于普遍的离子通道的密度(除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外,大多小于1 个/μm2)。

水通道蛋白是怎样对水分子进行严格筛选的呢?首先,通道的空间大小只能容纳单个水分子,限制了比水分子大的分子通过。以对水分子具有专一通透性的AQP1 为例,AQP1 的中心通道呈哑铃状,狭口处在脂双层中央B 环和E 环相互作用的NPA 序列位置附近。构成中心孔道表面的氨基酸残基中,亲水和疏水的残基数量基本是对等的。这些亲水残基在对水分子去水化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另外,中心孔道最窄处由4 个残基构成,包括亲水的His180、Arg195、Cys189 和疏水的Phe56。虽然这一缩口只有1 个氨基酸残基的跨度,但是它2.8×10-10 m 的直径仍然阻断了比水分子大的离子和溶质的通过。因此,这4 个残基的变化都可以对水通道的选择性产生影响。根据已有研究可知,His180 在只对水具有通透性的水通道蛋白中高度保守,但在一些对甘油也具通透性的水通道蛋白,如GlpF 中则被甘氨酸残基代替[11]。

另一个困扰人们已久的问题是何种机制阻断了水道蛋白对质子的跨膜运输。早在短杆菌肽中的研究就已表明,水可以以连续不断的方式通过膜上的开放孔,这种水分子排列成一条直线、质子由一个水分子传递到另一个水分子、并伴随着氢键的断裂和重建的过程,被研究者称为“Grotthus 效应”。既然水通道蛋白对水具有特异通透性, 那么可通过“Grotthus效应”传递的质子运输又是怎样被阻断的呢?

目前被较多人接受的另一个机制是在NPA 序列处有1对偶极子对水分子起着定向作用。在每个水通道的中心位置,NPA 序列上的Asn76 和Asn192 的氨基向孔道最窄处延伸。此时,位于此处的水分子与其邻近的水分子之间的氢键发生断裂,其氧原子替代性地与Asn76 和Asn192 的氨基形成氢键。这一变化重排了水的分子轨道,使最窄处水分子的2 个氢原子定向到与通道轴线垂直的方向(图2)。因此,中心处水分子的2 个氢原子无法与周围邻近的水分子形成氢键;另外,在通道最窄处的残基附近的氨基酸残基都是疏水的,因此不会有另外的残基与水分子的2 个氢原子形成氢键。这一模式使得位于通道上下2 部分中的水分子在取向上相反,不利于形成氢键链,从而也阻断了质子通过“Grotthus 效应”完成连续传输,同时,因为疏水氨基酸不参与形成氢键,也保证了水分子在通过孔道时只需要跨越一个相当低的能量障碍[7,12]。

a:NPA 基序上的偶极矩改变了中心水分子的定向,使通道

上下水分子取向相反。b,c:水分子与Asn192、Asn76 的氨基形成

氢键,水分子的2 个氢原子重定向至与通道轴线垂直[7]

据已有研究,水通道蛋白几乎严格排斥其他所有离子。从理论上来说,水合化的离子直径为7.16×10-10 m,而去水合化的离子只有1.9×10-10 m的直径,是可以通过最窄处为2.8×10-10 m 的中心通道的。孔道狭窄的阳离子通道

就具有使离子去水合化的能力,如KcsA 钾通道中就有16 个羰基氧以4 个每环的结构垛叠排列,这一结构具有分离与离子水合的水分子的能力。而AQP1 中孔道中的羰基氧的结构虽然足以分离体相水中的水分子,但是只能使水合离子部分去水合化,而后者则因直径仍大于狭口直径而无法通过水通道[13]。

主要参考文献

1 Denker B.M., Smith B.L., Kuhajda F.P. et al . Identification,purification, and parti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Mr 28000 integral membrane protein from erythrocytes and renal tubules.

J Biol Chem,1988,263(3):15634.

2 Preston G. M., Agre P.. Isolation of the cDNA for erythrocyte integral membrane protein of 28 kilodaltons:member of an ancient channel family.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91, 88:

11110—11114.

3 Preston G.M.,Carroll T.P., Guggino W.B.et al . Appearance of

water channels in Xenopus oocytes expressing red cell CHIP28 protein.Science,1992, 256(5055):385—387.

摘自《生物学通报》2011年第2期

水通道蛋白在肾脏纤维化中作用研究进展

Pharmacy Information 药物资讯, 2017, 6(2), 55-61 Published Online May 2017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506951810.html,/journal/pi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506951810.html,/10.12677/pi.2017.62010 文章引用: 张旻澄, 李霁, 于锋. 水通道蛋白在肾脏纤维化中作用研究进展[J]. 药物资讯, 2017, 6(2): 55-61. The Role of Aquaporins in Renal Fibrosis Mincheng Zhang, Ji Li, Feng Yu * Department of Clinical Pharmacy,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and Clinical Pharmacy,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Received: May 6th , 2017; accepted: May 23rd , 2017; published: May 26th , 2017 Abstract Renal fibrosis is a common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that usually appears during the process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s (CKD), which is a kind of progressive damage and almost irreversible. Renal fibrosis induces kidney dysfunction and finally causes renal failure. 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 is a pathological process that the epithelial cells lose their original characteristic and express the feature of fibroblast. Renal 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renal fibrosis and regulates the process of renal fibrosis. Aquaporin (AQP) is a kind of water channel protein that highly expressed in kidney, which is involved in water transport and the formation of osmotic pressure in kidney. The expression of AQPs changes when renal fibrosis oc-curs. Many renal diseases cause imbalance of water transport, so AQPs in kidney may take part in the regulation of various renal diseases, especially renal fibrosi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function and mechanism between various kinds of AQPs and renal fibrosis. At last, we make an outlook on AQPs as the potential target of the EMT process in renal fibrosis. Keywords Renal Fibrosis, 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 Aquaporin 水通道蛋白在肾脏纤维化中作用 研究进展 张旻澄,李 霁,于 锋* 中国药科大学基础医学与临床药学学院临床药学教研室,江苏 南京 收稿日期:2017年5月6日;录用日期:2017年5月23日;发布日期:2017年5月26日 *通讯作者。

(便宜+排版)通道蛋白和载体蛋白的异同

通道蛋白和载体蛋白的区别 1 载体蛋白 载体蛋白是几乎所有类型的生物膜上普遍存在的多次跨膜蛋白分子。每种载体蛋白能与特定的溶质分子结合,通过一系列构象的改变介导溶质分子跨膜转运,相关模型见下图: 该图中膜上的载体蛋白以两种构象状态存在:状态A时溶质结合位点在膜外侧暴露;状态B时,同样的溶质结合位点在膜内侧暴露。该模型认为,两种构象状态的改变是随机发生的。假如溶质浓度在膜的外侧高,则状态A→状态B的转变比状态B→状态A的转变更常发生,因此溶质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换句话说,物质究竟向哪个方向运输,取决于该物质在膜两侧的浓度差。除了被动运输,载体蛋白还介导逆浓度梯度的主动运输。由于运输过程向着被运输物质的自由能增加的方向进行,所以该过程不能自发进行,需要提供能量才能完成。一些离子(如Na+、K+等)在细胞内外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并且细胞能够维持这种恒定的离子梯度差,正是相关载体蛋白(如Na+,K+—ATP酶等)介导的主动运输的结果。 载体蛋白相当于结合在细胞膜上的酶,有特异性结合位点,可与底物(溶质)发生暂时的、可逆性的结合和分离,且一种特异性载体只转运一种类型的分子或离子;转运过程类似于酶与底物作用的饱和动力学曲线;既可以被底物类似物竞争性抑制,又可以被痕量的某种成分(抑制剂)非竞争性抑制以及对PH的依赖性等,因此有人将载体蛋白称为通透酶(permease)。与酶不同的是载体蛋白可以改变过程的平衡点,加快物质沿着自由能减少的方向跨膜运输的速率;此外与酶的不同是载体蛋白对转运的溶质不做任何共价修饰[1]。 2 通道蛋白 通道蛋白是一类跨越细胞膜双分子层的蛋白质,它所介导的被动运输不需要溶质分子 与其结合,而是横跨膜形成亲水通道,允许大小适宜的分子和带电离子通过。通道蛋白可以是单体蛋白,也可以是多亚基组成的蛋白,他们都是通过疏水的氨基酸链进行重排,形成水性通道。某些通道蛋白在革兰氏阴性细菌的外膜、线粒体或叶绿体的外膜上形非选择性的通道。绝大多数的通道蛋白形成有选择性开关的多次跨膜通道。这些通道可分为两大类:离子通道和水通道。

水通道蛋白的发现

人类对水通道蛋白的研究 自然界很多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如同一个由城墙围起来的微小城镇,有用的物质不断被运进来,废物被不断运出去。早年前,人们就猜测细胞这一微小城镇的城墙中存在着很多“城门”,它们只允许特定的分子或离子出入。而很久以前人们就知道人体重量的70%是水,水是构成生物体最重要的物质之一。水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那么水是如何进入细胞的呢一直以来,人们都以为水分子进入细胞膜是靠自由扩散,但后来研究中发现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磷脂,其中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的结构骨架,而水是很难通过脂溶性物质的,那么水是很难进入细胞的,而细胞中含有大量水分那么那么水分子是如何进入细胞的呢 早在100多年前,人们就猜测细胞中存在特殊的输送水分子的通道。20世纪50年代中期,科学家发现,细胞膜中存在着某种通道只允许水分子出入,人们称之为水通道。因为水对于生命至关重要,可以说水通道是最重要的一种细胞膜通道。尽管科学家发现存在水通道,但水通道到底是什么却一直是个谜。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彼得·阿格雷研究了不同的细胞膜蛋白,经过反复研究,他发现一种被称为水通道蛋白的细胞膜蛋白就是人们寻找已久的水通道。为了验证自己的发现,阿格雷把含有水通道蛋白的细胞和去除了这种蛋白的细胞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前者能够吸水,后者不能。为进一步验证,他又制造了两种人造细胞膜,一种含有水通道蛋白,一种则不含这种蛋白。他将这两种人造细胞膜分别做成泡状物,然后放在水中,结果第一种泡状物吸收了很多水而膨胀,第二种则没有变化。这些充分说明水通道蛋白具有吸收水分子的功能,就是水通道。2000年,阿格雷与其他研究人员一起公布了世界第一张水通道蛋白的高清度立体照片。照片揭示了这种蛋白的特殊结构只允许水分子通过。水通道的发现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目前,科学家发现水通道蛋白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它的种类很多,仅人体内就有11种。它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比如在人的肾脏中就起着关键的过滤作用。通常一个成年人每天要产生170升的原尿,这些原尿经肾脏肾小球中的水通道蛋白的过滤,其中大部分水分被人体循环利用,最终只有约1升的尿液排出人体。。阿格雷于2003年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说,这是个重大发现,开启了细菌、植物和哺乳动物水通道的生物化学、生理学和遗传学研究之门。 水通道蛋白的发现 1988年,Agre等从人类红细胞膜上纯化分离分子量为32x10 的Rh多肽时,偶然鉴定到一种新的分子量为28x10 的整合膜蛋白,并且通过免疫印迹发现这类蛋白也存在于肾脏的近端肾小管中?,把它称为类通道整合膜蛋白(channel—like integralmembrane protein,CHIP28)。随后,在1991年Agre和Preston成功克隆得到了CHIP28的eDNA.通过分析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发现CHIP28含有6个跨膜区域、2个N一糖基化位点、且N端和C端都位于膜的胞质一侧。另外,对比CHIP28与早期从牛晶体纤维中克隆得到的主要内源性蛋白(major in—trinsie protein,NIP)的DNA序列,发现二者具有高度同源性。由于很早以前就证实了MIP 家族的成员蛋白参与形成允许水和其他小分子通透的膜通道,因此,推测CHIP28可能也具有类似功能‘。1992年,Preston等通过在非洲爪蟾的卵母细胞中表达CHIP28,首次证实它是一种水通道蛋白。非洲爪蟾的卵母细胞对水具有极低的渗透性,当向其中显微注射体外转录的CHIP28的RNA后,卵母细胞在低渗溶液中迅速膨胀,并于5 min内破裂这一现象表明注射CHIP28的RNA后卯母细胞膜的水通透性有了明显提高。为了进一步通讯作者确定CHIP28的功能.将提纯的CHIP28构建在蛋白磷脂体中,构建后的蛋白磷脂体对水的通透性增长了50倍.但对尿素却不具备通透性[ 。这些结果最终证实了CHIP28为水通道蛋白,后来它被命名

水通道蛋白

水通道蛋白 水通道蛋白是介导水跨膜转运的一大 膜蛋白家族,分布于高等脊椎动物上皮细胞或内皮细胞。结构上由28-KDa 亚单位组成 四聚体,每个亚单位构成孔径约的水孔通道,在渗透压驱动下实现水双向跨膜转运【1】。目前11 种亚型已经在哺乳动物中被确定, 各种亚型的体内分布具有组织特异性,其中水通道蛋白-4 (Aquaporin 4,AQP4)以极化 形式集中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脑毛细血管 周边的星形胶质细胞足突或室管膜细胞【2】。血脑屏障为脑内另一调控水平衡的复合体,由无窗孔的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细胞间 紧密连接、基底膜、星形胶质细胞等组成,介于血液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限制血液中某些离子、大分子物质转移到脑实质,此屏障作用为维持CNS 内环境稳定、保障脑功能正常行使提供了重要保障。BBB 分化发育过程中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的形 成虽被认为是其成熟的标志,但BBB 生理功

能的实现有赖于各组成成分间的相互作用。近来对星形胶质细胞调控BBB 物质交换和 脑内水平衡方面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并认为与AQP4 表达有关。 本文就AQP4 与血脑屏障发育及其完整性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分化发育过程中AQP4 的表达 目前由于对鸡胚视顶盖中血管及BBB 分化的研究已较完善,因此常被用于BBB 的研究模型。Nico 及其同事【3】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了鸡胚视顶盖AQP4 在BBB 分化发育过程的动态表达。免疫电镜显示鸡胚视顶盖发育第9 d,BBB仅由不规则的内皮细胞组成,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尚未形成,AQP4 未见表达。待发育至第14 d,Western blot 技术首次在约30 kDa 链附近检测出AQP4 的免疫活性,电镜下显示短的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已形成,并串联构成BBB 的微血管,星形胶质细胞间断黏附于血管壁,AQP4 不连续地表达于血管周边,血管周围仍然存在小空隙。发育第20 d BBB 成熟,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形成,BBB 微血管

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的区别

载体蛋白与通道蛋白的区别 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美国科学家阿格雷与麦金农,她们因研究离子通道而获奖;不仅如此,人教版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在18页讲述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离子基础时也提到: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这就是静息电位产生与维持的主要原因;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 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外侧,表现为内正外负。上面讲的K+外流与Na+内流其实都就是通过膜上的离子通道完成的。同样就是必修一教材,在“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节中,提到协助扩散与主动运输都要依赖膜上的载体蛋白来完成。通道蛋白与载体蛋白都与相关物质的跨膜运输有关,那么两者到底有什么区别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从膜转 运蛋白谈起。 在细胞膜上广泛存在着膜转运蛋白(membrane transport proteins),负责无机离子与水溶性小分子的跨膜运输。膜转运蛋白分为两类:一类称为载体蛋白(carrier proteis),它既可以介导被动运输,又可以介导逆浓度或者电化学梯度的的主动运输;另一类为通道蛋白(channel proteins),只能介导顺浓度或化学梯度的被动运输(协助扩散)。 1 载体蛋白 载体蛋白就是几乎所有类型的生物膜上普遍存在的多次跨膜蛋白分子。每种载体蛋白能与特定的溶质分子结合, 通过一系列构象的改变介导溶质分子跨膜转运,相关模型见下图: 图1 示载体蛋白通过构想改变介导溶质(葡萄糖)被动运输的假想模 该图中膜上的载体蛋白以两种构象状态存在:状态A时溶质结合位点在膜外侧暴露;状态B时,同样的溶质结合位点在膜内侧暴露。该模型认为,两种构象状态的改变就是随机发生的。假如溶质浓度在膜的外侧高,则状态A→状态B的转变比状态B→状态A的转变更常发生,因此溶质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换句话说,物质究竟向哪个方向运输,取决于该物质在膜两侧的浓度差。除了被动运输,载体蛋白还介导逆浓度梯度的主动运输。由于运输过程向着被运输物质的自由能增加的方向进行,所以该过程不能自发进行,需要提供能量才能完成。一些离子(如Na+、K+等)在细胞内外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并且细胞能够维持这种恒定的离子梯度差,正就是相关载体蛋白(如Na+,K+—ATP酶等)介导的主动运输的结果。 载体蛋白相当于结合在细胞膜上的酶,有特异性结合位点,可与底物(溶质)发生暂时的、可逆性的结合与分离,且一种特异性载体只转运一种类型的分子或离子;转运过程类似于酶与底物作用的饱与动力学曲线;既可以被底物 类似物竞争性抑制,又可以被痕量的某种成分(抑制剂)非竞争性抑制以及对PH的依赖性等,因此有人将载体蛋白称为通透酶(permease)。与酶不同的就是载体蛋白可以改变过程的平衡点,加快物质沿着自由能减少的方向跨膜运输的速率;此外与酶的不同就是载体蛋白对转运的溶质不做任何共价修饰[1]。

水通道蛋白综述与展望

水通道蛋白水通道-从原子结构到临床医学 生物膜的透水性在生理学上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但负责此类蛋白质的蛋白质仍然未知,直到发现水通道蛋白1(AQP1)水通道蛋白。AQP1由渗透梯度驱动的水选择性渗透。人类AQP1的原子结构最近被定义。四聚体的每个亚基含有允许水分子单文件通过但中断氢键通过质子所需的单独水孔。已经鉴定了至少10种哺乳动物水通道蛋白,并且它们被水(水通道蛋白)或水加甘油(水甘油聚糖)选择性渗透。表达位点与临床表型密切相关,从先天性白内障到肾源性尿崩症。在植物,微生物,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中发现超过200个水通道蛋白家族成员,并且它们对这些生物体的生理学的重要性正在被揭开。 在20世纪20年代发现脂质双层提供了当沐浴在较低或较高pH或含有毒性浓度的Ca2 +或其他溶质的细胞外液中时细胞如何维持其最佳细胞内环境的解释。从1950年代开始发现离子通道,交换剂和共转运体为溶质的跨膜运动提供了分子解释。然而,长期以来,假定水的输送是由于通过脂质双层的简单扩散。来自具有高膜渗透性的多个实验系统的观察,例如两栖膀胱和哺乳动物红细胞,表明通过脂质双层的扩散不是水跨越膜的唯一途径。虽然提出了各种解释,但直到10年前发现AQP1才能知道分子水 - 特异性转运蛋白(Preston 等,1999)。

现在人们普遍同意扩散和通道介导的水分运动都存在。通过所有生物膜以相对较低的速度发生扩散。水通道蛋白水通道发现于上皮细胞的一部分10至100倍的水渗透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水通道蛋白水通道的选择性非常高,甚至质子(H3O +)被排斥。在大多数组织中,扩散是双向的,因为水进入细胞并从细胞释放,而水通道蛋白介导的体内水流则由渗透或液压梯度引导。扩散的化学抑制剂是未知的,扩散发生在高Ea(Arrhenius活化能)。相比之下,大多数哺乳动物水通道蛋白受汞的抑制,Ea等同于大量溶液中水的扩散(?5 kcal mol_1)。 水通道蛋白的发现说明了偶发性在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并且引起了上游流体运输过程中水如何穿过生物膜的范式的完全转变。这个话题对正常生理学以及影响人类的多种临床疾病的病理生理学非常重要。水通道蛋白在几乎每一种生物体中被鉴定出来,包括高等哺乳动物,其他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植物,真细菌,原细菌和其他微生物,表明这种新认可的蛋白质家族参与了整个自然界的不同生物过程。 一、发现AQP1 红细胞Rh血型抗原不知道参与水运(Heitman&Agre,2000),但是Rh的研究导致了水通道蛋白的偶

水通道蛋白的发现及对人体的作用

水通道蛋白的发现及对人体的作用 刘彦成 (渭南师范学院环境与生命科学系陕西渭南 714000)摘要: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 是一种对水专一的通道蛋白。具有介导水的跨膜转运和调节体内水代谢平衡的功能。水通道蛋白调节失控与水平衡紊乱等一系列疾病密切相关。 关键词:细胞膜;水通道蛋白(AQP);跨膜转运;疾病;调节 Abstract:The pass of water protein (aquaporin, AQP) is one kind of adding water single-minded channel protein.Has lies between leads the water the cross membrane transportation and the adjustment body domestic waters metabolism balance function.Pass of water protein adjustment out of control and level balance disorder and so on a series of disease close correlation. Key word:Cell membrane pass of water protein (AQP) cross membrane transportation disease adjusts 1 水通道蛋白的发现 1.1 细胞膜的运输方式 细胞是构成生物的基本单位,细胞与细胞之间则是通过细胞膜来沟通和实现基本的生命活动。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为磷脂和蛋白质,其结构为磷脂双分子层,磷脂双分子层上有糖蛋白,糖蛋白所在一侧为细胞外侧。物质跨膜运输可分为自 图1 细胞膜的立体结构 由扩散(不需能量、载体),协助扩散(不需要能量、需载体),主动运输(要能量、需载体)三种。还有一些大分子物质是通过胞吞、胞吐方式通过细胞膜,它们需要能量、不要载体。另外还有一种很主要的方式就是通道蛋白。 1.2 生物膜水通道的发现【1】 长期以来对于水的运输方式研究者普遍认为主要有两种:即简单的扩散方式和借助离子通道通过磷脂双分子层。 近些年研究者发现某些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对水的通透性很高, 很难用简单扩散来解释。如将红细胞移入低渗溶液后,很快吸水膨胀而溶血,而水生动物的

视神经脊髓炎与其特异性抗体_抗水通道蛋白4抗体_综述_

收稿日期:2007 09 03;修订日期:2007 10 30 作者简介:梁松岚(1975 ),女(汉族),黑龙江省人,主治医师,在读博士。 王维治(1946 ),男,山东省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及神经免疫学研究。通讯地址: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科,哈尔滨150086。联系电话:(0451)89661609。E mail:lun ar0941@https://www.360docs.net/doc/506951810.html, 。(通讯作者) 视神经脊髓炎与其特异性抗体 抗水通道蛋白4抗体(综述) 梁松岚,王维治,梁庆成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86) 摘要: 视神经脊髓炎(NM O)是累及视神经和脊髓的脱髓鞘疾病。最近,它的特异性抗体 抗水通道蛋白4(A Q P4)抗体被发现。A Q P4主要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CN S),参与胶质细胞与脑脊液(CSF)以及血液之间水的调节和运输。NM O 患者的A Q P4蛋白显著减少甚至丧失,血液及CSF 中存在抗 A Q P4抗体。实验证实,抗 AQ P4抗体对NM O 的诊断具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其抗体滴度水平有助于判断疗效和预后。关键词:视神经脊髓炎;抗水通道蛋白4抗体 中图分类号:R744 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2963(2008)02 0109 03 视神经脊髓炎(neur omyelitis optica,NMO )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以视神经炎和横贯性脊髓炎为特征,可导致失明和截瘫。50%的患者患病5年内失去视觉功能,不能独立行走。以前曾认为NMO 是多发性硬化(MS )的一个亚型,其实两者在遗传背景、发病机制、病理改变等方面都存在不同。在治疗方面,NM O 主要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免疫调节剂[干扰素、醋酸格拉太咪尔(g lati r am er acetate)]则推荐用于治疗M S [1] 。当严重进展性脊髓炎应用皮质醇治疗无效时,血浆交换对NMO 患者比对MS 患者更有益。但目前临床尚无特异性诊断标志物用于区分这两种疾病,许多以NMO 症状为早期表现的患者最终被诊断为M S,如能早期明确诊断则对改善NMO 和M S 预后非常有益。 最近,NMO 的疾病特异性血清抗体已被发现。Lenno n [2]等在NM O 患者血清中发现了一种称为NM O IgG 的自身抗体,可作为NMO 特异性的标志。它主要结合在病变的微血管、软脑脊膜、软脑脊膜下以及Virchow Ro bin 间隙(VRS)。NMO Ig G 作为NMO 的特异性自身抗体,它的靶抗原为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 4,AQP4),这提示NMO 也是一种自身免疫性通道病。 1 水通道蛋白(AQP)基因的克隆和AQP4 蛋白的表达分布 AQP 广泛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中。1991 年Ag re 完成了CH IP28的cDNA 克隆,并于次年成功地转染非洲蟾卵母细胞,显示了其选择性水通透的功能,即第一个水通道蛋白(AQP1)被克隆。迄今已发现11种水通道蛋白(AQP0 AQ P10)[3]。 AQP4是脑中重要的水通道蛋白,参与脑组织与血液、脑组织与CSF 间的水转运和渗透压调节。在CNS,AQP4主要存在于构成血 脑脊液屏障(BCB)的星形胶质细胞终足上,是星形胶质细胞质膜内在蛋白质。AQP4大量存在于视神经和脊髓,同时也遍及脑的各个部分。经免疫组化检测显示,在脑和脊髓接触毛细血管和软脑膜的星形胶质细胞终足上、下丘脑视上核胶质板、室管膜细胞的基底外侧膜均有AQP4的明显表达[4] 。血管周围的胶质细胞突起是水分子流动的主要部位。AQ P4通道可使水分子跨细胞膜移动,生理条件下AQ P4参与CSF 的形成和吸收,参与BCB 对水分子的转运调节,并调节细胞外间隙钾离子浓度;病理条件下,A QP4的表达发生变化,参与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水肿。 2 AQP4蛋白是NMO IgG 的特异性靶抗原 现已证实NM O Ig G 是NM O 相关疾病,包括复发型脊髓炎和复发性视神经炎的敏感和特异性标记。Lennon 等[1]运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发现,NM O IgG 能与脑内软脑膜和微血管成分、肾髓质的集合管和胃黏膜壁细胞特异性结合,而且

水通道蛋白

水通道蛋白 水通道蛋白(Aquaporin),又名水孔蛋白,是一种位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内在膜蛋白),在细胞膜上组成“孔道”,可控制水在细胞的进出,就像是“细胞的水泵”一样。 水通道是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所发现,他与通过X射线晶体学技术确认钾离子通道结构的洛克斐勒大学霍华休斯医学研究中心的罗德里克·麦金农共同荣获了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 水分子经过Aquaporin时会形成单一纵列,进入弯曲狭窄的通道内,内部的偶极力与极性会帮助水分子旋转,以适当角度穿越狭窄的通道,因此Aquaporin的蛋白构形为仅能使水分子通过之原因 水通道蛋白的发现 编辑 Agre等(1988)在分离纯化红细胞膜上的Rh多肽时,发现了一个28 kD的疏水性跨膜蛋白,称为形成通道的整合膜蛋白28(channel-forming inte—gral membrane protein,CHIP28),1991年完成了其cDNA克隆(Verkman,2003)。但当时并不知道该蛋白的功能,在进行功能鉴定时,将体外转录合成的CHIP28 mDNA 注入非洲爪蟾的卵母细胞中,发现在低渗溶液中,卵母细胞迅速膨胀,并于5 min 内破裂。为进一步确定其功能,又将其构于蛋白磷脂体内,通过活化能及渗透系数的测定及后来的抑制剂敏感性等研究,证实其为水通道蛋白。从此确定了细胞膜上存在转运水的特异性通道蛋白,并称CHIP28为Aquaporinl(AQPl)。 水通道蛋白分类 编辑 AQP0 AQP0最初称之为主体内在蛋白(major intrinsic protein,MIP),在晶状体纤维中细胞中表达丰富,与晶状体的透明度有关.AQpo的突变可能导致晶状体水肿和白内障。小鼠缺乏AQPO将患先天性白内障[61]。 AQP1 AQP1是1988年发现的,开始将这种蛋白称为通道形成整合蛋白(CHIP),是人的红细胞膜的一 种主要蛋白。它可以使红细胞快速膨胀和收缩以适应细胞间渗透性的变化。AQP1蛋白也存在于

水通道蛋白的基本结构与特异性通透机理

水通道蛋白的基本结构与特异性通透机理 王晶桑建利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 100875) 摘要水通道蛋白是一个具有跨膜运输水分子功能的蛋白家族。从1988 年Agre 等发现水通道蛋白起,目前在不同物种中已经发现了200 余种水通道蛋白,其中存在哺乳动物体内的有13 种。概述了水通道蛋白的结构、组织特异性分布及特异性通透机理。 关键词水通道蛋白水分跨膜转运 水分子的跨膜转运对维持不同区域的液体平衡和内环境稳态非常重要。水分子作为一种不带电荷且半径极小的极性分子,很早被证实能通过自由扩散穿透脂质双分子层。在发现水通道蛋白以前,人们一直认为这是水分子透过质膜的唯一方式。但通过实验发现,红细胞和肾小管细胞中水的通透速率之快远非简单扩散强度所能提供的,因此猜测,质膜上可能存在某种通道介导水的转运。 1 水通道蛋白的发现 1988年,Agre 等从人类红细胞膜上纯化分离分子量为32×106的Rh 多肽时,偶然鉴定到一种新的分子量为28×106的整合膜蛋白,并且通过免疫印迹发现这类蛋白也存在于肾脏的近端肾小管中[1],把它称为类通道整合膜蛋白(channel-like integralmembrane protein, CHIP28)。随后,在1991 年Agre 和Preston 成功克隆得到了CHIP28 的cDNA,通过分析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发现CHIP28 含有6个跨膜区域、2个N-糖基化位点、且N 端和C 端都位于膜的胞质一侧。另外,对比CHIP28 与早期从牛晶体纤维中克隆得到的主要内源性蛋白(major intrinsicprotein,MIP)的DNA 序列,发现二者具有高度同源性。由于很早以前就证实了MIP 家族的成员蛋白参与形成允许水和其他小分子通透的膜通道,因此,推测CHIP28 可能也具有类似功能[2]。1992 年,Preston 等通过在非洲爪蟾的卵母细胞中表达CHIP28,首次证实它是一种水通道蛋白。非洲爪蟾的卵母细胞对水具有极低的渗透性,当向其中显微注射体外转录的CHIP28 的RNA后,卵母细胞在低渗溶液中迅速膨胀,并于5 min内破裂。这一现象表明注射CHIP28 的RNA 后卵母细胞膜的水通透性有了明显提高。为了进一步确定CHIP28 的功能,将提纯的CHIP28 构建在蛋白磷脂体中,构建后的蛋白磷脂体对水的通透性增长了50 倍,但对尿素却不具备通透性[3]。这些结果最终证实了CHIP28 为水通道蛋白,后来它被命名为水通道蛋白-1(aquaporin-1,AQP1)。水通道蛋白的发现,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随着更多亚型的发现,水通道蛋白相关研究成为了膜转运方向的研究热点,Agre 也因其对水通道蛋白做出的突出贡献而获得2003 年诺贝尔化学奖。 2 水通道蛋白的分子结构 水通道蛋白分布广泛,目前已在哺乳动物、两栖类、植物、酵母、细菌以及各种各样的有机体中发现水通道蛋白的存在。水通道蛋白是一类高度保守的疏水小分子膜整合蛋白,各种亚型之间蛋白序列及三维结构非常相似。哺乳动物水通道蛋白的分子大小在26×106~34×106之间,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19%~52%[4]。因水通道蛋白的三维结构相似,一般以AQP1的结构作为代表。AQP1 是一条由269 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单肽链,对比AQP1 分子前后半段的氨基酸序列,发现2 段序列具有相关性,推测AQP1在进化上可能是通过基因复制而来。单肽链

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的区别

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的区别 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美国科学家阿格雷和麦金农,他们因研究离子通道而获奖;不仅如此,人教版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在18页讲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离子基础时也提到: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这是静息电位产生和维持的主要原因;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外侧,表现为内正外负。上面讲的K+外流与Na+内流其实都是通过膜上的离子通道完成的。同样是必修一教材,在“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节中,提到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都要依赖膜上的载体蛋白来完成。通道蛋白和载体蛋白都与相关物质的跨膜运输有关,那么两者到底有什么区别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从膜转运蛋白谈起。 在细胞膜上广泛存在着膜转运蛋白(membrane transport proteins),负责无机离子和水溶性小分子的跨膜运输。膜转运蛋白分为两类:一类称为载体蛋白(carrier proteis),它既可以介导被动运输,又可以介导逆浓度或者电化学梯度的的主动运输;另一类为通道蛋白(channel proteins),只能介导顺浓度或化学梯度的被动运输(协助扩散)。 1 载体蛋白 载体蛋白是几乎所有类型的生物膜上普遍存在的多次跨膜蛋白分子。每种载体蛋白能与特定的溶质分子结合,通过一系列构象的改变介导溶质分子跨膜转运,相关模型见下图: 图1 示载体蛋白通过构想改变介导溶质(葡萄糖)被动运输的假想模 该图中膜上的载体蛋白以两种构象状态存在:状态A时溶质结合位点在膜外侧暴露;状态B时,同样的溶质结合位点在膜内侧暴露。该模型认为,两种构象状态的改变是随机发生的。假如溶质浓度在膜的外侧高,则状态A→状态B的转变比状态B→状态A的转变更常发生,因此溶质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换句话说,物质究竟向哪个方向运输,取决于该物质在膜两侧的浓度差。除了被动运输,载体蛋白还介导逆浓度梯度的主动运输。由于运输过程向着被运输物质的自由能增加的方向进行,所以该过程不能自发进行,需要提供能量才能完成。一些离子(如Na+、K+等)在细胞内外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并且细胞能够维持这种恒定的离子梯度差,正是相关载体蛋白(如Na+,K+—ATP酶等)介导的主动运输的结果。 载体蛋白相当于结合在细胞膜上的酶,有特异性结合位点,可与底物(溶质)发生暂时的、可逆性的结合和分离,且一种特异性载体只转运一种类型的分子或离子;转运过程类似于酶与底物作用的饱和动力学曲线;既可以被底物类似物竞争性抑制,又可以被痕量的某种成分(抑制剂)非竞争性抑制以及对PH的依赖性等,因此有人

视神经脊髓炎与其特异性抗体——抗水通道蛋白4抗体(综述)

视神经脊髓炎与其特异性抗体——抗水通道蛋白4抗体(综述) 作者:梁松岚, 王维治, 梁庆成 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86 刊名: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NEUROIMMUNOLOGY AND NEUROLOGY 年,卷(期):2008,15(2) 参考文献(11条) 1.Lennon VA;Kryzer TJ;Pittock SJ IgG marker of optic-spinal multiple sclerosis binds to the aquaporin-4 water[外文期刊] 2005(04) 2.Lennon VA;Wingerchuk DM;Kryzer TJ A serum autoantibody marker of neuromyelitis optica 2004 3.Takata K;Matsuzaki T;Tajika Y Aquaporins:water channel proteins of the cell membrane 2004(01) 4.Pittock SJ;Weinshenker BG;Lucchinetti CF Neuromyelitis optica brain lesions localized at sites of high aquaporin 4 expression[外文期刊] 2006(7) 5.Vernant JC;Cabre P;Smadja D Recurrent optic neuromyelitis with endocrinopathies:a new syndrome[外文期刊] 1997(01) 6.Roemer SF;Parisi JE;Lennon VA Pattern-specific loss of aquaporin-4 immunoreactivity distinguishes neuromyelitis optica from multiple sclerosis[外文期刊] 2007(05) 7.Misu T;Fujihara K;Kakita A Loss of aquaporin 4 in lesions of neuromyelitis optica:distinction from multiple sclerosis[外文期刊] 2007(05) 8.Takahashi T;Fujihara K;Nakashima I Anti-aquaporin-4 antibody is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NMO:a study on antibody titre[外文期刊] 2007(05) 9.Weinshenker BG;Wingerchuk DM;Vukusic S Neuromyelitis optica IgG predicts relapse after longitudinally extensive transverse myelitis[外文期刊] 2006(03) 10.Paul F;Jarius S;Aktas O Antibody to aquaporin 4 in the diagnosis of neuromyelitis optica[外文期刊] 2007(04) 11.Matsuoka T;Matsushita T;Kawano Y Heterogeneity of aquaporin-4 autoimmunity and spinal cord lesions in multiple sclerosis in Japanese[外文期刊] 2007(05)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王慧娟抗水通道蛋白-4抗体对MS与NMO鉴别诊断价值的研究进展[学位论文]2008 2.陈敏水通道蛋白-4与视神经脊髓炎[期刊论文]-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3) 3.肖琴华.涂江龙.熊友生水通道蛋白4与视神经脊髓炎[期刊论文]-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8,16(4) 4.孙巧松.刘俊秀.丰岩清.国宁.陈曦.赖蓉.黄帆.SUN Qiao-song.LIU Jun-xiu.FENG Yan-qing.GUO Ning.CHEN Xi .LAI Rong.HUANG Fan中国人视神经脊髓炎疾病谱NMO-IgG/anti-AQP4抗体检测方法学的比较[期刊论文]-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0,31(6) 5.宋德禄.钟勇.Song Delu.Zhong Yong水通道蛋白4在视神经脊髓炎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眼科研究2009,27(7) 6.尤小凡.胡文立水通道蛋白4与视神经脊髓炎的发病机制[期刊论文]-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4) 7.武雷.黄德晖.吴卫平水通道蛋白4抗体在视神经脊髓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期刊论文]-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1,18(6)

AQP1 抑制剂4

关于乙酰唑胺与碳酸氢钠联合是否影响肿瘤的生长、转移及水通道蛋白的表达 摘要:这项研究目的在于探索乙酰唑胺影响肿瘤的生长、转移以及可能的机制。使用感染了Lewis肺癌的大鼠作为动物模型。相比于联合使用碳酸氢钠是否对于肿瘤的生长转移以及碳酸脱苷酶的活动,使用咪唑影响肺癌的影响。同时使用Western-blot技术和免疫组化技术研究水通道蛋白1在肿瘤组织中的可能发挥的作用。结果显示单独使用乙酰唑胺可以大量降低肺癌的转移和原发肿瘤的生长,并且是一个独立影响发挥作用的因素。乙酰唑胺可以极大的抑制碳酸脱氧苷酶在肿瘤组织中的活动。在附加了碳酸氢钠之后,乙酰唑胺对肿瘤生长、转移的数量、以及原始肿瘤中碳酸酐酶发挥的作用并没有被改变,但是在肺组织中转移的抑制率以及在肺组织碳酸苷酶的活动似乎产生了一个明显的逆转,于单独使用乙酰唑胺相比。明确的作用机制需要在未来被一步一步证明。Wwstern-blot技术和免疫组化技术同时显示水通道蛋白1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和单独接受过乙酰唑胺治疗的肿瘤组织。乙酰唑胺与碳酸氢钠结合使用并不能明显降低水通道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乙酰唑胺的抗肿瘤机制,其中尤其是对抗转移的作用可能一部分包含了抑制碳酸酐酶的活动或者降低了水通道蛋白中水通道蛋白的表达,无论联合碳酸氢钠与否。 简介: 肿瘤转移是肿瘤的一大特点,并且是死亡的直接原因,碳酸托苷酶(CA)是锌结合金属蛋白的一个家族,这一家族可以促进二氧化碳

可逆的水合作用,产生氢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并诱导ph值下降,一些碳酸托苷酶同工酶被显著的发现仅仅在肿瘤细胞中表达,这些CA同工酶通过细胞膜在邻近细胞中通过感应PH值和翻到质子和碳酸氢盐方面产生了一个重大的作用。研究已经显示酸性PH可以增加肿瘤细胞的侵袭性。乙酰唑胺是磺胺类的一种,被当做CA抑制剂。 T等报道CA抑制剂,作为化疗原则的一部分可以增加化疗药物的作用并且有助于延缓肿瘤进展,一些新型CA抑制剂,在试验中被当做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有效成分,例如白血病、非小细胞肺癌、黑色素瘤、卵巢、肾、前列腺、乳腺细胞系列肿瘤。尽管存在一些CA 抑制因子作用机制。人们依旧认为在直接抑制肿瘤相关CA同工酶后,导致了酸化肿瘤细胞外环境的抑制作用,这一切似乎与之前描述的理论相矛盾。因此,我们假设一定存在通过CA抑制因子抑制肿瘤转移的其他途径。 水通道蛋白,是一种作用于高选择性水通道膜蛋白的大家族,目前研究强调了他们在生物学上的作用,以及人类许多种疾病中,包含快速水通道的疾病,并且已经成为了介入治疗的目标靶向蛋白。AQP1是第一种水特点通道蛋白,广泛存在于红细胞膜、肾输尿管、脉络膜、眼睛、肺、血管内皮、肝管上皮细胞以及其他肿瘤细胞。许多肿瘤显示出极高的血管通透性和高的间隙渗透性,但是肿瘤中的水运输通路仍旧未知。 在之前已经出版的关于AQP1以及CA研究报道中,尤其是CA2和CA4,我们发现他们具有共同的生物学特点。例如,它们均在液体通

水通道蛋白综述与展望

水通道蛋白水通道- 从原子结构到临床医学 生物膜的透水性在生理学上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但负责此类蛋白质的蛋白质仍然未知,直到发现水通道蛋白1(AQP1)水通道蛋白。AQP1由渗透梯度驱动的水选择性渗透。人类AQP1的原子结构最近被定义。四聚体的每个亚基含有允许水分子单文件通过但中断氢键通过质子所需的单独水孔。已经鉴定了至少10种哺乳动物水通道蛋白,并且它们被水(水通道蛋白)或水加甘油(水甘油聚糖)选择性渗透。表达位点与临床表型密切相关,从先天性白内障到肾源性尿崩症。在植物,微生物,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中发现超过200个水通道蛋白家族成员,并且它们对这些生物体的生理学的重要性正在被揭开。 在20世纪20年代发现脂质双层提供了当沐浴在较低或较高pH或含有毒性浓度的Ca2 +或其他溶质的细胞外液中时细胞如何维持其最佳细胞内环境的解释。从1950年代开始发现离子通道,交换剂和共转运体为溶质的跨膜运动提供了分子解释。然而,长期以来,假定水的输送是由于通过脂质双层的简单扩散。来自具有高膜渗透性的多个实验系统的观察,例如两栖膀胱和哺乳动物红细胞,表明通过脂质双层的扩散不是水跨越膜的唯一途径。虽然提出了各种解释,但直到10年前发现AQP1才能知道分子水- 特异性转运蛋白(Preston等,1999)。

现在人们普遍同意扩散和通道介导的水分运动都存在。通过所有生物膜以相对较低的速度发生扩散。水通道蛋白水通道发现于上皮细胞的一部分10至100倍的水渗透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水通道蛋白水通道的选择性非常高,甚至质子(H3O +)被排斥。在大多数组织中,扩散是双向的,因为水进入细胞并从细胞释放,而水通道蛋白介导的体内水流则由渗透或液压梯度引导。扩散的化学抑制剂是未知的,扩散发生在高Ea(Arrhenius活化能)。相比之下,大多数哺乳动物水通道蛋白受汞的抑制,Ea等同于大量溶液中水的扩散(?5 kcal mol_1)。 水通道蛋白的发现说明了偶发性在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并且引起了上游流体运输过程中水如何穿过生物膜的范式的完全转变。这个话题对正常生理学以及影响人类的多种临床疾病的病理生理学非常重要。水通道蛋白在几乎每一种生物体中被鉴定出来,包括高等哺乳动物,其他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植物,真细菌,原细菌和其他微生物,表明这种新认可的蛋白质家族参与了整个自然界的不同生物过程。 一、发现AQP1 红细胞Rh血型抗原不知道参与水运(Heitman&Agre,2000),但是Rh的研究导致了水通道蛋白的偶然发现。用于纯化Rh多肽的生物化学技术产生污染的28kDa多肽(Agre等,1987)。基于洗涤剂中的28kDa蛋白质的相对不溶性,N-月桂酰肌氨酸,开发了产生大量蛋白质的简单纯化系统。红细胞和肾近端小管- 具有最高已知水渗透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