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一二三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光》1.有些物体自身发光,如太阳、正在发光的台灯等。
发光的物体叫作光源。
有些物体自身不发光,如月球、镜子等,这些物体不是光源。
2.光源可以分为哪几类?分别举出至少三个例子自然光源:太阳、闪电、喷发的火山、恒星、发光的萤火虫、发光的水母等。
人造光源:正在发光的台灯、点燃的蜡烛、燃烧的篝火等。
3.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4.光穿过3张带孔的纸板照射到黑屏上来证明光沿直线传播,三个孔要在同一条直线上。
5.举例说明利用光可以做什么?答:灯光照明,激光切割,“浴霸”取暖,光伏发电等。
利用光可以照明、取暖、发电等,光具有能量。
6.古人对光沿直线传播的认识:2000多年前,墨子和他的弟子做了世界上有文献记载的第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墨子在堂屋朝阳的墙上开了一个小孔,让一个人对着小孔站在外,在阳光照射下,屋内相对的墙上出现倒立的人影。
证明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一)实验目的:探究光沿直线传播实验材料:纸筒、蜡烛、火柴实验方案:1.点燃蜡烛,直立并固定在桌面上。
2.用直纸筒观察蜡烛的火焰。
3.将纸筒弯曲再观察火焰。
实验现象:通过直纸筒可以看到火焰,纸筒弯折看不到火焰。
实验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7.发生光的反射现象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8.光从空气射向镜面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传播方向发生变化,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到空气中。
9.一般物体都能反射光。
10.我们看到物体的条件是:物体能发光或有光且物体反射光。
11.用什么方法能观察自己脑后的头发?答:用两块平面镜。
后脑勺反射的光传到手拿的平面镜上,再通过平面镜反射到桌面上的平面镜上,光线再次通过平面镜反射到我们的眼睛。
12.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使我们能看到物体。
13.光的反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平面镜:穿衣镜、舞蹈房平面镜、潜望镜等凸面镜(扩大观察范围):超市防盗镜、弯道反光镜、汽车后视镜等凹面镜(聚光,可成倒立的像):太阳灶、额镜等14.潜望镜是潜水艇的“眼睛”。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时间的测量 单元复习
概念三、摆的特点和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
结构
摆绳
摆锤
摆
摆速
往、返算摆动一次
摆角
调节摆锤到固定点的 距离,可以调节摆的 快慢,达到我们需要 的效果。
概念四、机械摆钟的原理
垂体时钟是利用下垂物的 重力来回转动齿轮,当垂体所 受的重力转动齿轮时,摆锤与 齿轮操纵器会联合工作,控制 转动的规律。
长针
齿轮操纵器:倒钩 可以控制齿轮上的 齿,一次一个转动
?
想一想
本单元有哪些需要我们重点学习的科学概念呢?让我们一起来想一想。
概念一、太阳钟的原理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 短会随着时间慢慢发生变化。
人们根据一天中影子 的方向变化制成了日 晷。用来测量一天的 时间。
人们根据一年中正午 时影子的长短变化制 成了圭表。用来确定 季节。
概念二、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
摆锤:来回摆 动,并牵动齿 轮操纵器
垂体:转 动齿轮
摆钟的齿轮操纵器
支轴
短针
齿轮:由垂 体控制,钟 表内部的齿 轮与指针可 以被牵动
用一用
通过学习,本单元的内容你掌握了吗?一起来用一用。
1.自己制作的摆在摆动时会发生( )的现象。 A.速度逐渐加快 B.摆幅逐验,仔细观察,一定会发现我们自己做的摆在摆动中方向发生变化,摆幅也发生变化。
体验到完成一个科学 制作需要不断重复实 验,在实验中逐步完 善。
实验验证
情感态度
观察记录
通过观察和记录,知 道阳光下物体影子的 长短和方向都在有规 律的变化。
制作调整
1.学习制作一个摆,能正确测 量一定时间内摆的摆动次数。 知道同一个摆在相同时间内 摆动次数是不变的。 2.改变摆的摆锤、摆长,研究 摆的快慢是否发生变化。知 道摆长长,摆动慢;摆长短, 摆动快。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整理)五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沉和浮一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只要物体不沉入水底,就说明这个物体是浮的。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沉浮状况不改变。
如:一块完整的橡皮放在水中是沉的,切四分之一放入水中还是沉的。
一个苹果是浮的,切二分之一还是浮的。
一个回形针是沉的,两个串在一起还是沉的。
一块木块是浮的,分成一半还是浮的。
二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1、对于(不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我们在判断在水中的沉浮时,往往采取改变一个因素、控制其它因到素不变的的方法来研究。
对于不同种材料制成的物体,(大小相同)判断轻重,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
(轻重)相同看大小,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体积大、重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重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2、小瓶子和潜水艇都是在体积稳定下经由过程(加减水改动轻重)来实现沉浮的。
3、潜水艇既能在水面上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
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
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氛围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
4、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的重量)来控制沉浮的,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三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1、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2、改动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动)。
3、一块橡皮泥放入水中是沉的,你有办法让它浮起来吗?做成空心)、(做成船形)、(做成碗形)、(做成花瓶形)等。
4、相同重量的橡皮泥,做成不同形状后,(排开的水量)越大,就越容易(浮)。
5、为什么铁块在水中是沉的,而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答:因为把钢铁做成轮船的形状,会增加轮船排开的水的体积。
6、总结:各种形状的实心橡皮泥在水中是沉的,要让橡皮泥浮起来,可以在大小不变下改变重量,如挖空成船或碗形。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知识点1、“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即时长)。
2、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慢慢地发生变化。
(“日晷”)与(“圭表”)是根据(日影长度)制成的计时器。
3、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4、(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
5、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
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们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6、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
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7、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
与(摆动幅度)无关,与(摆的轻重)无关。
8、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9、注意摆绳的长度不等于摆的长度,(摆长)是指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10、(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的。
11、一分钟正好摆动30次的摆长大约是(109厘米);一分钟正好摆动60次的摆长大约是(23厘米);12、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量时间的一种计时仪器。
13、水钟在我国古代又叫(刻漏),是根据(滴水的等时性)原理来计时的工具。
滴水计时有两种方法,即(泄水型)和(受水型)。
14、1656年,荷兰科学家(惠更斯)完成了伽利略的遗愿,造出了一座带摆的时钟。
15、设计一个计时器或水钟:给计时器取个名称、写出所需材料和制作过程;画出草图。
写出影响水钟计时准确性的因素以及改进方法。
计时器名称(可自己另起名):滴水水钟材料:透明大料瓶2个、剪子、钉子1个、纸条、彩色笔1支、水、秒表。
制作过程:(1)先将两空饮料瓶分别从上口和底儿的一侧剪开,然后在瓶盖上打一个小孔。
(2)将2个瓶子组装起来,装入水,用秒表计时。
(3)在饮料瓶壁上标出水流出1、2、3、……10分钟的刻度。
影响水钟准确的因素有:盛水容器的形状、滴水的速度。
大象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 第三单元 转动的地球 1 昼夜交替
1.昼夜交替
白天过后总是夜晚,夜晚之后总是白天。日复 一日,周而复始。为什么会出现昼夜交替的现 象呢?
为了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古希腊的费罗劳斯、
海西塔斯就提出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假
说;而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却认为是太阳在
绕地球旋转。
托勒密(约90—— 168年),古罗马 帝国时期著名的天 文学家、地理学家。
关于昼夜交替,我们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设是什么?
安全提示
使用手电筒进行实验时,不 要让手电筒发出的光直接照 射自己或同学的眼睛,以免 损伤视力。
昼夜交替现象模拟实验
1.地球自转
“太阳”不动
“地球”得是不透明的, 可以在“地球”上贴一 个彩色贴纸方便观察。
2.太阳围绕地球旋转
“地球”不动, “太阳”围绕
地球转。
我的假设
太阳围绕地球转导致昼夜 交替
模拟实验设计图
观察到的现象
地球产生昼夜交替
我们的模拟实验能够完全证明我们的假设吗? 还需要搜集更多的证据吗?
实验证明我们的假设成立,这两种情况都 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所以我们要搜集更 多的证据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
我看到了地球自转
为了证明地球在自转,法国物理学 家傅科做了一次成功的摆动实验, 傅科摆由此而得名。
使用地球仪进 行模拟实验, 地轴是倾斜的。
地球在不停地自转,从而形成了昼夜交替现 象。地球自转一圈刚好是一天。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 春夏星空(知识点总结)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春夏星空知识点第12课、看星空思维导图:知识点:1.观察星空时,要注意:(1)在天气晴朗的夜晚,选择周围没有强光的地方观察星空。
(2)明确站立位置和观察朝向,确定参照物。
(3)做好观察记录。
2.星的明暗程度用星等表示,星越暗,星等数值越大。
3.星等是指观测者用肉眼看到的星体亮度,也叫视星等。
4.正常情况下,星等小于6的星,人可以用肉眼直接观察到。
5.制作观星箱方法指导:(1)将观星箱固定在便于观察星空的位置,整个观测活动中,不能移动观星箱。
(2)从观星象的小孔观测选定的区域,把看到的星标记在方格纸的对应位置。
6.制作观星箱,观察星空【制作材料】纸盒、细线、胶带、黑色颜料等【制作步骤】(1)涂黑内壁:使用黑色颜料将盒子的内壁涂成黑色,以便减少环境光对观星结果的干扰。
(2)加标记线:在盒子开口的一面,用胶带、细线等将盒子分割成大小均等的方格区域。
(3)钻观察孔:用锥子在盒子底面靠近角落的位置钻出一个小孔,保证孔既能让人看到整个被细线均匀分割的盒子开口,又能尽可能小,减少观测误差。
【观察方法】(1)将观星箱固定在便于观察星空的位置。
整个观测活动中,不能移动观星箱。
(2)从观星箱的小孔观测选定的区域,把看到的星标记在方格纸上的对应位置。
【观星计划】(1)同一晚不同时刻观察。
(2)每晚同一时刻观察。
第13课、春季星空思维导图:知识点:1.经过长期观察,人们发现恒星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固定不变的。
2.人们把星空划分成很多区域,这些区域成为星座。
3.全天共分为88个星座,天空中每一颗恒星都属于某一特定星座。
4.北斗七星属于大熊座。
5.北极星又名勾陈一,是小熊座的一颗2等星。
北极星可以辨认方向。
6.制作北斗七星的空间模型【制作材料】细线、透明亚克力板、小彩球、尺子等。
【制作方法】(1)在透明板上画出北斗七星的位置。
(2)分别在这7颗星的位置上悬吊小球代表宇宙中的星,绳长要符合它们到地球距离的比例(如每5毫米代表1光年)。
小学科学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电磁铁(一)》知识点整理
第9课电磁铁(一)1.小马达里由铁芯和线圈两部分构成的装置是电磁铁。
2.通电时,电流通过绕在铁芯上的线圈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
电磁铁是将电能转换为磁能的装置。
3.根据电磁铁和磁铁都能吸铁,推想电磁铁可能具有磁铁的其他性质,就是在进行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的结果仅仅是一种可能性,推理结果是否正确需要进一步验证。
4.我研究电磁铁特征的记录:5.我根据磁铁的性质推想电磁铁可能还有这些性质:(1)有磁性,能吸铁。
(2)有两个磁极,即南极和北极,磁极的吸铁能力最强,这两个磁极能指示南北方向。
(3)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6.我了解到制作电磁铁时,为了让电磁铁断电后磁性立即消失可以这样做:(1)为了使电磁铁断电立即消磁,往往采用消磁较快的的软铁或硅钢材料来制做电磁铁。
(2)一般的铁钉或钢钉经过煅烧后可变成软铁再作铁芯用。
7.自制电磁铁为什么不能长时间通电?答:自制电磁铁不能长时间通电,特别是缠绕的线圈匝数较少时更不能长时间通电,更不能直接用导线连接电池的正负极,否则,电池、导线会发热,电池的电能一会儿就消耗掉了。
8.【活动名称】制作简易电磁铁【活动目标】学会制作简易电磁铁【活动材料】铁钉、导线(选择稍微硬些容易定型的导线)、曲别针、干电池。
【活动过程】(1)在铁钉上按同一方向缠绕导线20圈(匝)左右或更多。
(2)将导线两端分别连接在电池的两极,尝试用钉帽一端吸引曲别针。
(3)比较不同的电磁铁吸引曲别针的个数。
(4)观察:断电后电磁铁还有没有磁性。
(5)得出结论:电磁铁通电后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
1。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整理(分单元编排)(2023春)
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
2.植物可以吸收阳光、空气和水分,并在绿色叶片中制造其生存所需的养分。
3.动植物都有基本生存需要,如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食物等;栖息地能满足动植物的基本生存需要。
4.动植物的身体结构有助于适应其生存的环境。
5.动物在气候、食物、空气和水源等环境变化时会通过一些特定行为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6.不同动物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动物的生存依赖于植物或动物,如植物为动物提供维持生命所需要的能量;因此常见的植物和动物之间就形成了吃与被吃的链状关系。
7.由于自然或人为影响引起栖息地改变,会对生活在该地的动植物产生影响。
8.栖息地内的生物和非生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生态系统。
9.对比实验:指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各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
在对比实验中,一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同时确保其他因素保持一致。
10.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吸收太阳的能量,同化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粮食、煤炭中所含的能量,都是通过光合作用贮藏起来的。
大气中的氧气主要也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11.食物链:食物链亦称“营养链”。
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摄食的关系(包括捕食和寄生)所形成的一种联系。
一条食物链一般包括3~5个环节: 一种植物、一种植食性动物和一种或更多种肉食性动物。
12.生产者:指绿色植物、藻类和-些光能自养及异养微生物,它们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不仅提供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也是其他生物类群的食物和能源的提供者。
13.消费者:是指直接或者间接以生产者为食物的生物。
消费者通常是动物,植食性动物通常通过直接吃生产者以维持生命,然后再由肉食动物将植食性动物消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物。
14.食物网:各种食物链相互联系、相互交叉联结成的纵横交错的营养关系。
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要渠道,共同构成生物之间生命联系的纽带和桥梁。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沉和浮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其重量、体积大小有关。
如果物体不沉入水底,就说明这个物体是浮的。
对于不同种材料制成的物体,判断轻重时,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相同重量的物体,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小瓶子和潜水艇都是在体积不变下通过加减水改变轻重来实现沉浮。
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通过改变自身的重量来控制沉浮。
对于不同形状的实心橡皮泥在水中是沉的,但可以通过改变重量或大小来让它浮起来。
排开的水量指物体在水中排开的水的体积,也指物体与水相接触的体积。
全部沉入水里的物体排开的水量就是物体自己的体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排开的水量指物体在水下面部分的体积。
铁制的大轮船能浮在水面上,因为它排开的水量特别的大。
第二单元:空气与水空气和水一样,也是一种物质。
不同的是,空气是气态的,而水是液态的。
空气和水都有重量,都能对物体产生压力。
空气和水都能流动,但空气的流动不容易被感觉到,而水的流动则很容易被感觉到。
空气和水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空气中的分子比水中的分子更稀疏,所以空气的压强比水的压强小。
水中的分子比空气中的分子更紧密,所以水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空气中的分子运动很快,所以空气可以被压缩;而水中的分子运动较慢,所以水不容易被压缩。
第三单元:水的变化水可以在不同的温度下出现不同的形态。
在0℃以下,水会变成固态的冰;在0℃到100℃之间,水是液态的;在100℃以上,水会变成气态的水蒸气。
水的沸点和凝固点是固定的,但加入溶质后,水的沸点和凝固点会发生改变。
水的沸点会升高,凝固点会降低。
这是因为溶质会占据水分子之间的空隙,使水分子更难聚集在一起,需要更高的温度才能沸腾,更低的温度才能凝固。
第四单元:空气的压力空气的压力是由空气分子撞击物体表面产生的。
空气的压强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因为高处的空气分子数量较少,撞击物体表面的次数也较少。
气压计是用来测量空气压力的仪器,其中的水银柱会随着气压的变化而上下移动。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第一单元沉和浮一、填空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不同的物体在水中(沉浮)不同,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3、(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它可以用改变自身的重量来改变沉浮。
4、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5、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6、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7、(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8、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9、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力(等于)重力, 物体就浮在水面上。
10、当液体中溶解了(足够量)的其它物质时,如盐、糖、味精等,有可能会使马铃薯浮起来。
死海淹不死人就是因为海水里溶解了大量的(盐)。
(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1、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12、一块木头重5N,小明用了3N的力把木头压入了水中,这时木头受到的浮力是8N。
2023年青岛版(五四制)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归纳
2023年青岛版(五四制)小学科学五年级下
册全册知识点归纳
本文旨在归纳2023年青岛版(五四制)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的所有知识点,以便学生或老师进行复或备课时使用。
第一单元: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1. 生物的分类
2. 动植物的适应环境特点
3.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及其受到的威胁
4. 生物保护的方法
第二单元:地球与宇宙
1. 地球的结构
2. 物质的组成和变化
3. 太阳系的组成及其行星运动规律
4. 空间探索及未来的宇宙生活
第三单元:物质和能量的运动
1. 物体的运动
2. 物体的力和运动的关系
3. 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4. 能量及其转化
第四单元:物与性
1. 物的性质及分类
2. 物的状态及其变化
3. 材料的选择及其使用
4. 垃圾分类与资源利用
第五单元:数字与测量
1. 数的分类及数的读写
2. 单位及其换算
3. 长度、面积、体积的测量
4. 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第六单元:生产与生活
1. 日常生产与用水
2. 交通运输及安全
3. 食物与人体健康
4. 技术的应用及相关问题
以上是2023年青岛版(五四制)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的所有知识点归纳。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新粤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
新粤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第一单元身边的桥梁1、增加厚度或改变形状都可以增强纸桥的承重能力。
2、梁桥是一种常见的桥梁类型,它们平直,大多具有梁结构。
3、在山谷、丘陵、平原和水网密布的地区。
人们建造各式各样的拱桥。
4、拱桥:拱圈底部两端的拱脚由拱座支撑。
5、悬索桥:桥塔、桥面、缆索、悬索6、斜拉桥也是靠钢索吊起桥面的大跨度桥梁。
香港昂船洲大桥是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斜拉桥之一。
7、三角形形状最稳定。
第二单元微观生命世界1、两个放大镜组合起来,能提高放大倍数。
2、显微镜的构成:3、显微镜的使用顺序:取镜:一只手握住镜臂,另一只手托住镜座,从镜箱中取出显微镜。
安放:保持镜体直立,将其平稳放在实验台距边缘约7厘米处。
对光: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
通过目镜观察,同时调节反光镜,直到出现明亮的圆形视野。
调整: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慢下降,直到物镜靠近装片。
左眼朝目镜内注视,缓慢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到图像大致清晰;再稍微调节细准焦螺旋,使图像更清晰。
观察:稍稍向左右或前后移动装片,观察装片。
收镜:实验后,从载物台上取下装片,将显微镜收回镜箱中。
4、在观察生物材料前,要将其处理得薄而透明,并制成玻璃标本。
5、镜头上“10X”即放大倍数为10倍,若物镜发大倍数是10倍,目镜放大倍数是10倍,即放大镜放大倍数是100倍。
6、细胞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第三单元火山和地震1、地壳不断运动着,在大部分的时间里,地壳的运动非常缓慢。
2、岩浆岩: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3、沉积岩: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各种沉积物,经过水流等外力的搬运作用,再经过沉积、固结成岩等作用,形成沉积岩。
4、变质岩: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岩浆岩、沉积岩等各类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5、当地壳不能阻止岩浆向上运动时,岩浆就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向地表上升,然后突破地表急剧地喷发出来,形成火山喷发。
小学科学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无处不在的能量》知识点整理
第12课无处不在的能量1.举例说明生活中有哪些形式的能量?答:(1)运动的汽车具有动能。
(2)鼓声具有声能。
(3)通电的电磁铁具有磁能。
(4)炉火具有热能。
(5)灯光具有光能。
生活中常见的能量的表现形式有动能(机械能)、声能、光能、热能、电能、磁能等。
2.能量是一切活动的源泉。
能量有多种形式,并以不同的方式储存、转换。
3.把生活中能量的各种表现形式及转换进行汇总,总结出能量是一切活动的源泉,就是在概括。
4.列举能量间的相互转换:(1)弯折金属条会发热,是机械能转换成热能;(2)用梳子梳头发,梳子会吸引纸屑,动能转换成电能;(3)瘪了的乒乓球用热水烫一下就能鼓起来是将热能转换成机械能;(4)汽车行驶是将化学能转化成动能;(5)灯泡发光时将电能转换成光能和热能;(6)电磁铁将电能转换成磁能;(7)核电厂将原子能转换成电能;(8)原子弹将原子能转换成动能。
5.自然界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能量转换。
6.用能量转换的观点解释电视的声像与太阳能的关系。
答:电视的声音和图像分别含有声能与光能,声能和光能都由电能转换而来,电能由风能、水能、热能转换而来。
大气流动形成了风,大气流动的动力是阳光(太阳能);水的循环依靠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水从大海移动到陆地、从低处移动到高处都靠太阳能,所以水力(水能)也来自太阳能。
可用于发电的煤、石油、天然气、可燃冰储存的能量来源于远古的动物和植物,动物和植物蕴含的能量来自于太阳(光合作用)。
风能、水能、热能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电视的声像所需的能源最终来自太阳能。
7.我知道的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能量转换的现象:吃饱饭后去上学,是食物中的化学能转化为动能;体育课上打篮球,我们在跳跃时和篮球的运动都是动能和势能的转换;打了一会儿篮球,我们会出汗,这是动能与热能的转换;放学回家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洗个热水澡,这是光能和热能的转换......1。
小学科学人教鄂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健康生活》知识点(2023春)
第三单元健康生活8.人的感知与反应1.篮球是一项很好的体育运动,打球时我们需要密切注意求和其他人的运动,随时准备做出适当的反应。
2.雷雨天电闪雷鸣时,我们会有什么反应?哪些器官能帮助我们感知天气的变化?答:可以看到闪电,明亮的闪电在天空中特别耀眼;听到轰隆隆的雷声,雷声特别大,很刺耳;还可以听到哗啦啦的雨声用眼睛可以看到闪电,用耳朵可以听到雷声和雨声,还能用手和皮肤感觉到雨水,用鼻子闻到下雨时潮湿的空气味道3.在不同的环境刺激下,人体会做出哪些反应?当我们观看相声时,主要通过眼睛和耳朵感受到外界的刺激,看到滑稽的表演和有趣的故事,我们就会开怀大笑,身心放松,产生愉悦感。
当我们的鼻子闻到食物的香味时,身体就会产生饥饿的反应当我们不小心触碰到冰冷的物体时,手会使我们感受到冷的刺激,于是手会马上缩回来。
不仅手能感觉到冷的刺激,我们身体其他部位的皮肤也会感受到冷的刺激。
虽然没有吃到杨梅,但是也感受到了杨梅的酸。
4.打开遮光窗帘,我们会有什么反应?答:眼睛受到强光线刺激,闭眼慢慢适应,瞳孔逐渐变小。
当我们的眼睛受到外界光线刺激时,通过瞳孔的变化来适应外界光线的变化5.听到刺耳的噪音和美妙的音乐时,我们各有什么反应?答:当听到刺耳的噪音时,想避开感觉到烦躁,而听到美妙的音乐时,会感觉放松身心愉快6.将双手的食指分别放进热水和冷水中,过一会儿再同时放进温水中,两个手指的感觉一样吗?(水温不要太高,以免烫伤)答:不一样,热水遇到温水手指感觉由热到冷,而冷水遇到温水手指,感觉有冷到热7.有听觉障碍的人通过手语听到声音,有视觉障碍的人通过触摸进行阅读。
8.我们是如何感知环境和做出反应的,应该怎样保护感觉器官?答:我们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以及做出反应,都是依靠感觉器官来实现的。
感觉器官特别灵敏,能够感觉特别小的刺激,人体把这些刺激集中到大脑,而且能让身体做出迅速的反应。
经常做眼保健操,注意眼部卫生,不过度使用电子产品;注意耳朵的清洁,远离巨大的声音及噪音;注意鼻子清洁,正确佩戴口罩;不吃过冷过热的食物,注意口腔卫生;勤洗手,定期洗澡9.科学研究发现,人眼看到的景物形象能在大脑内保留大约0.1秒,光的作用结束后,视觉形象并不立即消失,而会形成一种残留的视觉后像,这种现象被称为视觉暂留。
湘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
中心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第一单元听话的电磁铁1.利用电流产生(磁性)的装置叫(电磁铁)。
2.1820年, 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通电的导线能吸引小磁针。
他发现通电的导线靠近小磁针, 小磁针就会发生(偏转), 断开电源后小磁针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这说明电流能产生(磁)。
他是第一个发现(电与磁)之间关系的科学家。
3.电磁铁是由(铁芯)和(线圈)两部分组成的。
制作电磁铁需要的材料有(导线)、(电池)、(铁钉)。
5.电磁铁的基本性质是: 通电时, (产生磁性);切断电源, (磁性消失)。
6.实验证明: 改变(电流强弱)、(线圈圈数)、(铁芯粗细)都可以改变电磁铁的磁力。
7、串联在电路中(电池的节数越多)、(线圈的圈数越多)、(铁芯越粗), 电磁铁的(磁力越强)。
8、电磁铁也有(南极)和(北极), 它的磁极是(可以改变的)。
线圈的缠绕方向改变后, 电磁铁的(磁极)会发生变化。
10、电磁铁的磁极的变化与(线圈的缠绕方向、电池的正负极)有关。
11.电磁铁与磁铁相比的优点是(磁极方向和磁力大小可以改变)。
12.制定研究计划要思考(实验方法),(需要的材料),(实验步骤)等等13.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指北的一端叫(北极),用(“N”)表示;指南的一端叫(南极),用(“S”)表示。
14.(磁铁)用起来简单, (电磁铁)使用起来烦麻。
单元地球的运动1.日晷是测定(时间)的仪器,日晷又称为(“日归”)。
它是根据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不断变化, 地面上物体的(影子)也在相应的变化的规律制成的。
2、现存最早的日晷是(秦汉)时期的赤道日晷。
最早在(隋朝)年间, 中国就有了关于日晷的文字记载。
3、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是(变化的)。
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 物体的影子的(长度)与(位置)和(地面上的气温)也随着而变化。
4、影子方向的变化与太阳在天空中方向的变化(相反)。
5.人看太阳的视线与水平视线之间的角度叫做(太阳高度)。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考点梳理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
单元考点梳理
本文将对新人教部编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考点进行梳理。
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
- 模型的制作和设计
- 定义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运动方式等
- 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与应用
- 车轮、轴承及其应用
- 简单机械的组成和应用
- 船的构造和原理
- 风的形成和风能的利用
- 太阳能的利用
考点详解
一、模型的制作和设计
通过模型制作,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来了解物体的特征,同时也能锻炼一定的动手实验能力。
因此,模型制作是本单元的重要考点之一。
二、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与应用
本单元也会涉及到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与应用。
包括杠杆、轮轴、滑轮、齿轮等。
三、船的构造和原理
在讲述船的构造和原理时,学生需了解到船的浮力、稳定性、水流的作用等知识点。
四、风的形成和风能的利用
本单元还会对风的形成和风能的利用进行讲解。
学生需了解到风是怎样形成的,以及如何利用风能。
五、太阳能的利用
本单元还会介绍太阳能的利用,学生需了解到太阳能的获取和利用方法。
总结
本文对新人教部编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考点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能够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1、如果不看时钟,要估计一分钟时间有多长,你有(数心跳),(数数),(写字)等方法。
2、时间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平时觉得时间有快慢是我们的感觉在起作用。
3、钟表以(时),(分),(秒)来计量时间,钟面上的秒针没转动一圈,表示时间流逝了一分钟。
4、在时钟还没发明之前,人们用(太阳)、(光影)、(流水)等方式计时。
5、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我们古时把一天(一昼夜)分成(十二)个时辰,每一个时辰为现在(两小时),古埃及根据一年内36个星座在天空的横穿情况将一天划分为(24)个小时,白天(12)个,晚上(12)个。
6、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慢慢地发生变化。
(日晷)和(圭表)是根据日影长度制成的计时器。
7、古代的人利用(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制成了太阳钟
8、古代的水钟有(受水型)和(泄水型)两种,都是根据水量的变化制成的。
9、(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
10、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们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11、在一条细绳上挂一个小重物,就做成了一个最简单的(摆)。
12、不同的摆自由摆动时的快慢是(不一样)的。
我们推测摆的快慢可能与(摆锤的重量)、(摆幅)、(摆绳的长度)等有关系,通过实验发现,每分钟摆来回摆动的次数与(摆的长度)有关,摆越长,速度越(慢)。
与(摆锤的重量)无关,与(摆幅)无关。
13、计时器的组成:(齿轮控制器)、(支轴)、(长针)(短针)、(摆锤)、(齿轮)、(垂体)。
14、我们可以从身边寻找时间留下的痕迹,如头发,头指甲,年轮。
15、在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中摆是(伽利略)先发现的。
16、设计一个氺钟,用画图的方法把你的设计方案表示出来,并配以简单的设计说明。
书上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