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丰富的文化底蕴,深刻的理性色彩

——《废墟》赏析摘要:余秋雨的散文总能给人一种宁静与厚重之感,就像一首融注着诗情与哲理的散文诗,令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废墟》是余秋雨先生的代表作,本文主要通过思想内涵和表现手法两方面对这篇佳作进行赏析。

关键词:废墟;文化;散文

再读余秋雨先生的《废墟》,再一次被他散文的字里行间透出的浓厚文化气息所折服,那些洋溢着“诗”的激情、闪烁着“理”的光芒的词句,给人以宁静与厚重之感,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如一缕清风扑面而来。

《废墟》的写作缘于当时国内有人曾提出修复圆明园废墟的建议,主张保留废墟者有之,主张修缮者有之,主张重建者也有之。一时间,沸沸扬扬,引起一场不大不小的争议。参议者各持理由,莫衷一是。为此,作者写下了这篇《废墟》,算是对争议的一孔之见。散文短短不到三千字,令人由废墟而顿悟,由此而又生发对人生、文化和历史的深沉思考,无论从语言还是构思上说,都可谓精美绝伦,说它是一首散文诗也不过分。

一、《废墟》的思想内涵

(一)丰富的文化知识

正如孙绍振在《当代作家评论》上撰文说:“在‘五四’以来的散文经典中,我们还没有发现任何先例:这么长的篇幅,这么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资料,这么巨大的知识容量,这么接近于学术论文的理性色彩又这么充满了睿智和情趣。”这篇《废墟》包含了方方面面的知识信息:

1.语言知识

从作者的笔下,我们可以品味到“诅咒”、“陨灭”、“蹒跚”、“怂恿”、“盘桓”等动词的意味,还可以揣摩到“小心翼翼”、“不露痕迹”、“悲壮”、“崇高”等形容词描述的状态,知道“齑粉”的意思是细粉,“冬烘”的含义是思想迂腐、知识浅陋,知识量非常丰富。

2.文学知识

作者由古及今依次枚举了屈原、杜甫、曹雪芹、孔尚任、鲁迅、白先勇等,

不仅涉及了历史知识、文学知识等,还无形中勾勒了一部中国悲剧文化史的轮廓,其中每位作家的创作实绩、不同时代的艺术传承关系,给人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可谓视野开阔,包罗万象。

(二)强烈的文化意识

提到废墟,喜欢旅游观光的人们都能从记忆中找到它模糊而又清晰的印象:或一条古巷;或一截城墙;或一处石窟。对许多人来说,观光即便是观光而已,而对废墟有深邃见解并上升到文化哲学层面上,却只有余秋雨一人。正如作者在《文化苦旅序》中提到的“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文人与古代文化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

对待废墟,作者情深意长。废墟的意义在于:“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因为“废墟是进化的长链”。没有文化意识的人是无法理解废墟的深厚意蕴的。

文章强烈的文化意识还表现在对废墟的尊重和保护上。“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这是从正面对废墟表示尊重。“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没有废墟的大地太挤了,掩盖废墟的举动大伪诈了。”这是从反面对掩盖废墟的批判。文章正反对比,旗帜鲜明地反对重建废墟。

(三)深刻的文化内涵

废墟是什么?在常人看来,废墟可能就是与现代文明相对立的一堆垃圾,应该彻底清理掉。但是,作为学者、作家的余秋雨却深入挖掘到了“废墟”的文化内涵。在作者眼中,许许多多地理意义上的废墟可以读成最具体、最生动、最完美的历史课本,因此,“废墟是课本”;无数废墟的综合组成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足迹,所以,“废墟是过程”;废墟是历史的见证,它在历史上所发生的作用简直无与伦比、不可替代,因而,“废墟是归宿”;而“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因此,“废墟是起点”。睿智的思想、精辟的哲理将废墟的现代作用阐释得明明白白,给人以时间的纵深感和无限的自豪感。

“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拨离大地的美转化为皈依大地的美。”任何美的表

现形态,无论是优美、崇高,还是喜剧、悲剧,它只是一时一会地存在于人们的视野、感官和心理之中。随着岁月的流逝,任何美的都会失去其瑰丽的色彩而化作废墟,成为一道凝固单调的风景,被大地拥入怀中,默默地向后来者诉说着过去的一切。作者从断瓦残垣中看到了废墟的“形式美”。废墟的美表现为悲剧的美。大团圆是喜剧的美,不完美才是悲剧的美。文学家“保存了废墟,净化了悲剧,于是也就出现了一种真正深沉的文学。”深刻地表现力文化大散文的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沧桑感,一种毫不矫情的雍容与大气,一种俯仰天地古今的内在冲动与感悟,一种涌动着激情与灵性的智慧与思考。

二、《废墟》的表现手法

(一)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从全文来看,作家紧扣“废墟”,环环相联,思路纵横,谈古论今。文章共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寄情废墟;第二部分提醒人们应该正确对待废墟,正确对待民族昔日的荣耀和耻辱,第三部分从文化的角度谈到真正的文化应该是废墟文化,它能给人以教训、思考和借鉴;最后一部分呼应开头,写留存废墟的价值。全篇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以文理完善了事理的表达。这样的结构安排符合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废墟》可以说把常见的“总分式”结构手法运用到了极致,文章的结构,显得稳实缜密如浇铸物,精严工巧如艺术品,远远超出了人们平常所说的“有序”和“谨严”。这种结构,隐隐透出一种沉静刚健的气度和雄强犀利的思辨风格,与文章所要表达的厚重深刻的思想内涵是高度和谐的。

(二)语言优美,富有诗意

作者的语言富有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全文富有抒情性、哲理性和铺陈性,这与作者的学识、性情、才气分不开。在抒情中融注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蕴涵着生命哲理。这种语言不追求水一样的清澈,而追求潮一般的愤激和诗意。

1.抒情性

作者既擅长在比喻或想象性描写中抒情,也惯于在才华横溢富于诗性的议论中抒情。如“废墟表现出固执,活像一个残疾了的悲剧英雄。废墟昭示着沧桑,让人偷窥到民族步履的蹒跚。废墟是垂死老人发出的指令,使你不能不动容。”把废墟这一形象拟人化了。而这三个排比句,句式整齐,具有中国古典散文的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