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因子

合集下载

3病毒(Viruses)和亚病毒(virusoid)

3病毒(Viruses)和亚病毒(virusoid)
大肠杆菌T4噬菌体构造
④有囊膜的病毒粒子
Fig. 4: Virus Obtaining Its Envelope from Host Cell Membrane by Budding
Enveloped viruses
The capsid of some viruses is covered by an envelope. Enveloped viruses are roughly spherical but highly variable in shape because the envelope is not rigid. When helical or polyhedral viruses are enclosed by envelopes, they are called enveloped helical and enveloped polyhedral viruses. An example of an enveloped helical virus is the influenza virus.
① 病毒的核酸
病毒基因组核酸
RNA
双链 环状 单链 线状 双链
DNA
单链 环状
线状
线状
多片段
单片段 单片段
多片段
②病毒的蛋白质
▼有的病毒只有一种蛋白质,多数含有为数不 多的几种蛋白质。 ▼病毒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与其他生物一样, 但不同病毒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和含量各不相 同。 ▼病毒蛋白质主要在构成病毒结构、病毒的侵 染与增殖过程中发挥作用: 1、结构功能 3、破坏宿主细胞壁与细胞膜 2、吸附 4、增殖
据Bradley(1967)归纳,噬菌体共有六类形态。
(一)噬菌体的形态结构与组成
1、组成:主要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 2、基本形态:蝌蚪形、微球形和纤丝形。

第03章 病毒与亚病毒因子

第03章  病毒与亚病毒因子

E.coli T系--phage
本节提要:
噬菌体的形态结构与组成 噬菌体的增殖 噬菌体的分离检出 噬菌体的应用和防治

一、噬菌体的形态结构与组成
噬菌体的形态结构与组成
1. 形态:
基本形态:
蝌蚪形——复合对称结构
微球形——廿面体对称结构 纤丝形——螺旋对称结构 形态可分6群。 复合对称结构
②用于生物防治。
病毒的形态结构
2.噬 菌 斑(plaque)
概念:将少量噬菌体与 大量敏感菌混合培养在 营养琼脂中,由于噬菌 体不断裂解细菌,在平 板上形成一个个透明圆 斑,称为噬菌斑。(每个
噬菌斑一般是由一个噬菌体 粒子形成的。)
应用: 噬菌斑可用于检 出、分离、纯化噬菌体 和进行噬菌体的计数。
•(2)特点:亚基的组成和数目 的不同是区别不同壳体蛋白 的标志
病毒的形态结构
(3)亚基形成衣壳的意义:
a.具较大的灵活性和方便性; b.减少形成畸形衣壳的可能性;
c.避免因合成错误而破坏结构; d.符合遗传节约原则。
病毒的形态结构
3. 核 衣 壳(nucleocapsid):
概念:又称核壳体; 病毒蛋白质衣壳与病 毒核酸的合称,为病 毒的基本结构。
• • • 储存病毒的遗传信息 控制病毒的遗传变异 控制病毒的增殖

控制病毒对宿主的感染性
病毒的大小和组成
(2)蛋 白
•结构蛋白

•非结构蛋白
病毒的大小和组成
①结 构 蛋 白(structural protein):
•概念:为形态完整、成熟的病毒粒子所 必需的
蛋白质,包括衣壳蛋白、包膜蛋白及组成酶系
病毒的大小和组成
2. 病毒的大小: 最大的病毒与最小的病毒

微生物(修改)

微生物(修改)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因子重要名词1. 烈性噬菌体:感染细胞后能在寄主细胞内增殖,产生大量子代噬菌体并引起细菌裂解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

2. 噬菌斑形成单位(效价、感染中心数):表示每ml 样品中所含有的具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

3. 朊病毒:又称“普里昂”或蛋白侵染子,是一类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质分子,因能引起宿主体内现成的同类蛋白质分子发生与其相似的感应性构象变化,从而可使宿主致病。

复习思考题1. 什么是烈性噬菌体?试述其裂解性增值周期。

烈性噬菌体:感染细胞后能在寄主细胞内增殖,产生大量子代噬菌体并引起细菌裂解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

①吸附噬菌体尾丝散开,固着于特异性受点上。

②侵入尾鞘收缩,尾管推出并插入到细胞壁和膜中,头部的核酸注入到宿主细胞中,而蛋白质衣壳留在细胞壁外。

③增殖增殖过程包括核酸的复制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注入细胞的核酸操纵宿主细胞代谢机构,以寄主个体及细胞降解物和培养基介质为原料,大量复制噬菌体核酸,并合成蛋白质外壳。

④成熟(装配)寄主细胞合成噬菌体壳体(T4噬菌体包括头部、尾部),并组装成完整的噬菌体粒子。

⑤裂解(释放)子代噬菌体成熟后,脂肪酶和溶菌酶促进宿主细胞裂解,从而释放出大量子代噬菌体。

2. 什么是效价,测定噬菌体效价的方法有几种?(5 种)最常用的是什么方法(双层平板法),其优点如何?效价:每ml 样品中所含有的具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

测定方法(5种):斑点试验法、液体稀释管法、单层平板法、双层平板法、快速玻片法。

双层平板法:精确且常用。

加了底层培养基后,可弥补培养基底部不平的缺陷;可使所有的噬菌斑都位于近乎同一平面上,因而大小一致、边缘清晰且无重叠现象;又因上层培养基中的琼脂较稀,故可形成形态较大、特征较明显以及便于观察和计数的噬菌斑。

3. 简述用双层琼脂平板发测定噬菌体效价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操作步骤。

基本原理:在涂布有敏感宿主细胞的固体培养基表面,若接种上相应噬菌体的稀释液,其中每一噬菌体离子由于先侵染和裂解一个细胞,然后以此为中心,再反反复复侵染和裂解周围大量的细胞,结果就会在菌苔上形成一个具有一定形状、大小、边缘和透明度的噬菌斑。

pw03第三章2亚病毒和病毒的应用

pw03第三章2亚病毒和病毒的应用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
第二节
亚病毒
亚病毒:凡在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成分种,只含有 其中之一的分子病原体,称为亚病毒。该名词最 早是由Lwoff提出(1981年)。 有三类: 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
一、类病毒(Viroid)
类病毒:只含有RNA一种化学组分、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分子病原 体。 1、发现: 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病(potata spindle tuber disease, PSTD)是1922年在美国发现的,它可使马铃薯减产20~70%。 我国于1960年时在黑龙江省发现,减产极其严重。 • 1967~1971年在美国工作的瑞士学者Dimer发现,患PSTD的块 茎抽提物经超离心和凝胶电泳后,出现一条比一般病毒分子更 小的10S的区带(TMV19S)。经一系列试验后,证明它是一个 没有衣壳包裹的RNA分子,经过电镜观察,发现它是一条长 50nm的棒状dsRNA分子,他称它为STV。 • 从此,一类新的病原体—类病毒就被广泛承认并进行了深入的 研究。在1977~1988年间陆续发现的类病毒已有18种,例如番茄 散顶病、柑橘裂皮病、菊花矮化病、菊花褪绿斑驳病、黄瓜白 果病、椰子死亡病和酒花矮化病等的类病毒。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
2、关于拟病毒的复制机制 • 拟病毒的复制是以自身侵染性RNA分子为模板,借助寄主 细胞内依赖于RNA的RNA聚合酶进复制。 • 具体过程是:先以滚环方式合成一条高分子量多拷贝的负 链RNA,再以负链为模板合成一系列的正链RNA,于是形 成了一个双链的复制中间体,然后在从复制中间体上产生 线状的ssRNA-3分子,ssRNA-3再在RNA连接酶的作用下 环化成RNA-2这种拟病毒分子。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
现将它们的核酸拟病毒极其微小,一般仅由裸露的RNA或DNA 组成。被 拟病毒“寄生”的真病毒又称辅助病毒,拟病毒则成为它 的“卫星”病毒。 • 拟病毒它是一些必须依赖辅助病毒才能复制的小分子核酸 片段,它被包装在辅助病毒的壳体中,本身对于辅助病毒 的复制不是必需的,而且它与辅助病毒的基因组无明显的 同源性。拟病毒利用辅助病毒的复制酶进行复制,犹如病 毒利用宿主细胞的能量、原料及酶进行复制一样。故可认 为拟病毒是寄生于辅助病毒粒子中的分子寄生物。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第三版)重点1-7章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第三版)重点1-7章

绪论微生物与人类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个体微小(一般小于0.1nm)、构造简单。

微生物种类:①原核类:细菌(真细菌,古生菌),放线菌,蓝细菌,枝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

②真核类:真菌(酵母菌,霉菌,蕈[xun]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

③非细胞类: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微生物五大共性: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一般构造: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

特殊构造:鞭毛,菌毛,性菌毛,糖被(包括荚膜和粘液层)和芽孢,伴孢晶体。

细胞壁是细胞的外被,主要成分肽聚糖。

功能:①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②为细胞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③阻拦大分子有害物质(某些抗生素和水解酶)进入细胞④赋予细菌特定的抗原性以及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⑤与革兰氏染色反应密切相关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磷壁酸,脂磷壁酸,肽聚糖。

厚度大(20层),90%肽聚糖和10%磷壁酸。

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肽聚糖,脂蛋白,磷脂,脂多糖,孔蛋白,外膜蛋白。

壁薄,层次多,成分复杂,机械强度较弱。

革兰氏染色法:涂片固定→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乙醇脱色→番红覆染阳性菌:紫色。

阴性菌:红色。

缺壁细菌1.实验室中形成:①自发缺壁突变:L型细菌。

②人工方法去壁:彻底除尽(原生质体)、部分去除(球状体)2.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枝原体。

L型细菌:专指稳定的L型即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

芽孢形成:①DNA浓缩,形成束状染色体;②细胞膜内陷,细胞发生不对称分裂,其中小体积部分即为前芽孢;③前芽孢的双层隔膜形成,这时芽孢的抗热性提高;④在上述两层隔膜间充填芽孢肽聚糖后,合成DPA-Ca(吡啶2,6-二羟酸钙),开始形成皮层,再经脱水,使折光率提高;芽孢衣合成结束;⑥皮层合成完成,芽孢成熟,抗热性出现;⑦芽孢囊裂解,芽孢游离外出。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因子()-图文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因子()-图文
功能:
a.可启动感染;
b.可诱生免疫保护作用; c.可中和抗体;
d.可促使病毒从宿主细胞上释放.
病毒的核酸
– dsDNA/ssDNA dsRNA/ssRNA
– 线状/环状, 闭环/缺口环
– 单分子/双分子 /三分子/多分子
病毒核酸的功能
储存病毒的遗传信息 控制病毒的遗传变异 控制病毒的增殖 控制病毒对宿主的感染性
一步生长曲线
可分以下阶段:
• 潜伏期(侵入到 装配):隐晦期 +胞内积累期 (eclipse period)
• 裂解期 (lysis period)
• 稳定期 (steady period)
此期为病毒复制所需的最短时 间。为病毒复制的特征性数据 。
噬菌体以分钟计; 动植物病毒以小时、天计。
潜伏期:是指病毒侵入宿主细胞 到病毒粒子释放出胞外前的一段 时间。曲线平行于横轴。
1. 吸 附
噬菌体特异性识别专性的细菌细胞的过程。
①吸附蛋白(在尾丝上) 功能:启动感染,特异性识别
宿主细胞,与宿主细胞表面受 体发生结合. ②细胞受体(图中红箭头示) G+细胞壁上的肽聚糖、磷壁酸 ,G-细胞壁上的LPS以及鞭 毛、荚膜、菌毛上均有噬菌 体吸附的位点。
2. 侵 入
核酸注入细胞的过程。
包膜的功能
包膜的结构具有高度稳定性。 功能: a. 维系病毒体结构; b. 保护病毒核酸; c. 包膜型病毒感染所必需:
包膜表面上的糖蛋白识别并结合宿主表面受体; 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结合; 病毒衣壳和病毒基因组进入宿主,完成感染过程 。
刺突
概念:病毒包膜或衣壳表面的突起物。
图中可见流感病毒的刺突。
潜伏前期又称隐蔽期,是指 病毒的核酸侵入宿主细胞后至第 一个病毒粒子装配前的一段时间 ,此时宿主细胞内不含有完整的 、有侵染力的成熟病毒粒子。

第三章病毒与亚病毒

第三章病毒与亚病毒

10
20
30
40 Tim e(m in)
现在是34页\一共有43页\编辑于星期四
F ig. O ne-step grow th curve of T 2
5、温和噬菌体的繁殖
★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吸附并侵入细胞后,噬菌体的
DNA整合在宿主的染色体组上,并可长期随宿主DNA的复制而 同步复制,因而在一般情况下不进行增殖和引起宿主细胞裂 解的噬菌体, 如E.coli的 、P1、P2,Salmonella typhimurium的P22等。 ★前噬菌体(prophage):处于整合态的噬菌体核酸。 ★温和噬菌体的特点:其核酸的类型都是dsDNA;具有整合能 力;具有同步复制能力。 ★温和噬菌体的三种存在形式:游离态、整合态、营养态
现在是14页\一共有43页\编辑于星期四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graph of HIV-1 Stained to Show Surface Glycoproteins
现在是15页\一共有43页\编辑于星期四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graph of HIV-1
病时发现将感染花叶病的烟草叶的提取液用烛形滤器过滤后能够感染其
他烟草。
• 1899年,荷兰微生物学家马丁乌斯·贝杰林克(Martinus Beijerinck) 重复了Ivanovsky的实验,发现这种新的感染性物质只在分裂细胞中 复制,并称之为contagium vivum fluidum(可溶的活菌)并进一步命 名为virus(病毒)。
大肠杆菌T4噬菌体构造
现在是27页\一共有43页\编辑于星期四
2、烈性噬菌体的繁殖
◆The lytic life cycle consists of the following steps: Adsorption→ Penetration→ Replication→ Maturation → Release

华东理工大学微生物学考研复习资料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华东理工大学微生物学考研复习资料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细菌:狭义上指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且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广义上指所有原核生物。

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后,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形渗透敏感细胞。

球状体:又称原生质球,指还残留了部分细胞壁的圆球形原生质体。

(中)间体:是一种由细胞膜内褶而形成的囊状构造,内部充满着层状和管状的泡囊。

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状物质。

“栓菌”试验:设法将单毛菌鞭毛的游离段用相应抗体牢固的拴在载玻片上,在光镜下观察该细胞的行为,发现该菌只能在载玻片上不停打转而未作伸缩性“挥动”,肯定了“旋转论”的正确性。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会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壁厚、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称为芽孢。

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如苏云金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正方形或不规则形状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

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群肉眼可见、有一定形状和结构特征的子细胞集团。

基内菌丝:长在培养基内的放线菌菌丝,菌丝无分隔,可产生多种水溶性、脂肪性色素,是培养基着色,具有吸收营养和排泄代谢废物的功能。

异形胞:是存在于丝状生长种类中的形大、壁厚,专司固氮功能的细胞,数量少且不定,位于细胞链的中间或末端。

静息孢子:是一种长在细胞链中间或末端,形大、色深、壁厚的休眠细胞,含有丰富的贮藏物,能抵御外界不良环境。

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介于独立生活和细胞内寄生生活的最小型原核生物。

立克次氏体:是一类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内的G-原核生物。

第二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真核生物:是一大类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含有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的生物。

真菌、显微藻类、原生动物都是属于真核生物类的微生物,故称真核微生物。

酵母菌: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

03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

03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

4)病毒的糖类
某些病毒含有少量的糖类。糖类主要是以寡糖侧链存在于病毒糖 蛋白和糖脂中,或以粘多糖形式存在。除了有包膜病毒的糖蛋白刺突 外,某些复杂病毒的病毒颗粒还含有内部糖蛋白或者糖基化衣壳蛋白。 糖蛋白还是重要的免疫原,例如抗流感病毒血凝素的血清具有明显的 病毒中和作用。
5)其他化学成分
一些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噬菌体病毒颗粒内,存在一些丁二胺、 亚精胺、精胺等阳离子化合物。某些植物病毒中还存在金属阳离子。 这些含量极微的有机阳或无机阳离子与病毒核酸呈无规则的结合,对 核酸的构型有一定影响。其结合量仅与环境中相关离子浓度有关,是 病毒装配时从环境中获得的不恒定成分。
二、 病毒的主要类群与繁殖方式
(一)病毒的主要类群与分类系统
1.病毒的分类系统
属(genus)、种(species)分类阶元。 国际 病 毒 分 类委 员 会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国际病毒分类系统采用目(order)、科(family)、亚科(subfamily)、
病毒的非结构蛋白数量和功能依据病毒的种类、病毒基因
组的复杂程度和病毒复制时期的不同而不同。
有的具有酶活性,参与和调控病毒的复制与转录。 有的具有抗凋亡、抗细胞因子活性及干扰抗原递呈的功能, 如口蹄疫病毒的 3ABC蛋白已经用来区分野毒感染和弱毒苗免疫。
3)病毒的脂类
病毒脂类是病毒在成熟释放过程中从宿主细胞获得,主要存在于 病毒的包膜,约占其结构成分的 20%-35%。但痘病毒脂类的含量约占 5%,而狂犬病毒脂类的含量高达50%。
RNA: 线状单链
双链
小 RNA 病毒、披膜病毒、RNA 噬菌体、烟草花叶病毒和大多植物病 毒 线状、单链、负链 弹状病毒、副粘病毒 线状、单链、分段、正链 雀麦花叶病毒(多分体病毒) 线状、单链、二倍体、正链 逆转录病毒 线状、单链、分段、负链 正粘病毒、步尼亚病毒、沙粒病毒 (步尼亚病毒和沙粒病毒有的 RNA 节段为双义) 线状、双链、分段 呼肠孤病毒、噬菌体 Φ 6,许多真菌病毒

第3章_病毒与亚病毒因子作业(答案):总结计划汇报设计可编辑

第3章_病毒与亚病毒因子作业(答案):总结计划汇报设计可编辑

第3章:病毒和亚病毒因子填空题:1、病毒分为和,真病毒、亚病毒因子2、病毒直径很小,通常用作为度量单位,病毒、细菌和真菌个体直径比约。

nm、1:10:1003、病毒粒的基本成分是和。

核酸、蛋白质4、病毒的核酸位于病毒颗粒的中心,称为,蛋白质包围后形成。

核心或基因组,衣壳5、病毒粒的对称体制有、和。

螺旋对称、二十面体对称、复合对称6、病毒粒大量聚集后可以形成具有一定形态和构造的特殊“群体”,植病毒在细胞内形成,在植物叶片上形成;噬菌体在细菌菌苔上形成;动物病毒在宿主单层细胞培养物上形成。

包涵体、枯斑、噬菌斑、空斑7、T4噬菌体由、和三部分组成。

头部、颈部、尾部8、噬菌体的繁殖一般分为5个阶段,即、、、和。

凡是在短时间内连续完成5个阶段的噬菌体称为,其经历的繁殖过程称为,在短时间内不能连续完成5个阶段的噬菌体称为。

吸附、侵入、增殖(复制与生物合成)成熟(装配)、裂解(释放)、烈性噬菌体、裂解性周期或增殖性周期、温和噬菌体9、烈性噬菌体以进行繁殖,从生长曲线上可以分为、和三个阶段。

核酸复制、潜伏期、裂解期、平稳期10、温和性噬菌体侵入寄主细胞并不立即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现象称为,带有温和性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称为,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上的噬菌体基因组称为。

溶源性、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11、温和性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即可以进行循环繁殖,又可以进行循环繁殖,所以其在宿主细胞内存在的形式有、和三种状态。

裂解性、溶源性、游离态、整合态、营养态12、病毒同细胞生物之间的最主要区别:病毒侵入细胞后,向寄主细胞提供物质,利用寄主细胞的系统进行。

遗传、合成、复制13、人和动物病毒的形态一般为,植物和昆虫的病毒形态一般为,而原核生物的病毒形态一般为。

球状、杆状、复合型14、TMV病毒粒子的形状为,所含核酸为。

杆状、ssRNA15、T4噬菌体感染寄主细胞依靠将注入寄主细胞。

尾鞘收缩、头部核酸(DNA)16、病毒是一种无细胞结构,能通过,严格寄生于超显微生物。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一、名词解释1.病毒2.真病毒3.亚病毒4.噬菌斑5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一、名词解释1.病毒2.真病毒3.亚病毒4.噬菌斑5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一、名词解释:1.病毒2.真病毒3.亚病毒4.噬菌斑5.烈性噬菌体6.温和噬菌体7.溶源性细菌8.原噬菌体9.自发裂解10.诱发裂解11.包涵体12.半致死剂量13.卫星RNA14.类病毒15.一步生长曲线16.逆转录病毒17.噬菌斑二、填空题1.病毒的存在范围是病毒能够感染并在其中复制的()。

2.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的病毒统称噬菌体,它们包括()、()和()等。

3.病毒属名的词尾是()、科名的词尾是()、亚科名的词尾是(),目名的词尾是()。

4.纯化的病毒制备物应保持其()和()。

5.血凝抑制试验是根据异性的病毒抗体与病毒表面蛋白作用可能抑制()性质设计的。

6.螺旋对称病毒体的直径是由()决定的,而其长度则是由()所决定的。

7.病毒蛋白质根据其是否存在于毒粒中分为()和()两类。

8.病毒包膜糖蛋白是由多肽链骨架与寡糖侧链,通过()将糖链的()与肽链的()连接形成。

9.由一步生长曲线可获得病毒繁殖的两个特征性数据,即潜伏期和裂解量。

前者为所需的最短的时间,后者为()的平均数目。

10.病毒的复制过程依其发生事件顺序分为以下()、()、()、()和()5个阶段。

11.病毒在寄主体外,很易因外界环境如高温,射线等作用而();带封套的病毒容易被()破坏,因而可用消毒剂如()来消毒。

12.溶源性细胞在正常情况下有大约10-5细胞会发生()现象,这是由于少数溶源细胞中的()变成了()的缘故。

13.温和噬菌体能以()整合在寄主胞的染色体上,形成()细胞,该细胞具有()、()、()、()、()等几个特征(填三个特征即可)。

14.烈性噬菌体入侵寄主的过程可分为()、()、()、()、()等五个阶段。

.15.TMV病毒粒子的形状为(),所含核酸为()。

16.T4噬菌体感染寄主细胞依靠()将()注入寄主细胞。

17.检查细菌是否被噬菌体感染的方法,通常是()、()。

18.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即()或();植物病毒多为()病毒;噬菌体多为()病毒。

第三章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第三章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种名必须赋予种恰如其分的鉴别特征。
数字、字母或其组合已经广泛用作种的形容词, 然而新指定的编号、字母或其组合不再单独作为 种的形容词。现存的数字或字母名称仍可以继续 保留。
当ICTV下属委员会不能肯定某一个新种的分类地 位,或不能将这一新种确定在已设定的属中时, 新种会作为暂定种(tentative species)
真核生物的藻类、真菌。。。。。。
脊椎动物乃至人类中都能分离到病毒。
其中,从细菌、被子植物、节肢动物、脊椎动 物和人类中找到的病毒最多;
病毒(Virus)
噬菌体(Phage)
噬菌体(bacteriophage) 噬蓝绿藻体(cyanophage) 支原体噬菌体(mycohasmemaphage)
(type species)。
(六)种的规则
病毒种是指构成一个复制谱系(replicating lineage),占据一个特定小生境(ecological niche),具有多原则分类(polythetic class)特 性的病毒。
种名由少数几个有实际意义的词组成,但 不应该只是由宿主名加“virus”构成。
些属是否构成亚科)。
科名的词尾是“…viride”。
(四)亚科的规则
亚科是一群具有某些共同特性的种。这一分类 阶元只在需要解决复杂分类阶元问题时使用。
亚科名的词尾是“…virinae”。
(五)属的规则
属是一群具有某些共同特性的种。
属名的词尾是“…virus”。 一个承认的新属必须有一个同时被承认代表种
价阳离子后的稳定性。
⑦ 病毒抗原性质
包括病毒血清学性质 抗原的关系。
⑧ 流行病学特点
包括: 病毒天然的宿主范围 病毒在自然状态下的传播与媒介体的关系; 病毒的地理分布,致病机理,组织嗜亲性; 病毒引起的病理和组织病理学特点。

病毒

病毒

病毒与人类关系密切: 人类的许多疑难疾病几乎都是病毒病; 发酵工业污染了病毒会导致减产; 病毒可制成生物防治药剂; 病毒是基础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材料。
病毒的人工培养
一、病毒的形态构造和化学组成
(一)病毒的大小:17~450nm (二) 病毒的形态
1.典型病毒子)
疱疹
麻疹
腮腺炎
鸡痘
天花
(四)昆虫病毒 1.核型多角体病毒 在昆虫细胞核内增殖、具有蛋白质包含体的 杆状病毒。 2.质型多角体病毒 在昆虫细胞质内增殖、可形成蛋白质包含体 的球状病毒。 3.颗粒体病毒 每个包含体内通常仅含一个病毒粒子。
第二节 亚病毒因子
亚病毒因子定义: 一、类病毒 只含有RNA一种成分,为环状ssRNA。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因子
第一节 病毒(virus)
病毒: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几种成分组 成的生物大分子,不具备细胞构造。能以 感染态和非感染态两种形式存在。
病毒的特性:
形体极其微小,17nm-450nm; 无细胞构造; 每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 只有在活细胞内才能繁殖; 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生物大分子状态 存在,但保持侵染活性; 以核酸和蛋白质的装配来完成其繁殖; 对抗生素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
双链
无包膜、二十面体
三、4类病毒及其繁殖方式 (一)噬菌体 1.噬菌体的繁殖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即吸附、 侵入、增殖、成熟和释放。
组装的顺序
几个名词:
(1)自外裂解:大量噬菌体吸附在同一细胞 表面导致细胞裂解。 (2)裂解量:
2.噬菌体效价的测定 (1)噬菌斑:
(2)效价:每mL试样中所含有的具侵染性的噬 菌体粒子数。 测定效价的方法:
底层培养基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病毒学(virulogy)研究病毒(virus)的本质及其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的科学,是微生物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第一节病毒一、病毒的发现和研究历史第一个记载的植物病毒病当属郁金香碎色花病,至今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博物馆还保存着一张1619年荷兰画家的一幅得病的郁金香静物画。

当时人们对郁金香病花的狂热了,一枚得病的郁金香球茎竟能换成吨的谷物或上千磅的奶酪。

1886年,A. Mayer 发现烟草花叶病具有传染性1898年,M W Beijerinck对烟草花叶病病原体的研究结果:能通过细菌滤器;可被乙醇沉淀而不失去其感染性,能在琼脂凝胶中扩散;用培养细菌的方法不能被培养出来,推测只能在植物活细胞中生活;结论:病原是一种比细菌还小的“有传染性的活的流质”。

真正发现病毒存在的是贝叶林克,给病毒起拉丁名叫“Virus”也是他。

一百多年以来,烟草花叶病毒在病毒学发展史乃至遗传学、生物化学以及当代基因工程中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1917年迪海莱(F. D'Herelle)⏹痢疾杆菌培养液(浑浊)+ 污水⏹培养液变清澈⏹细菌过滤器⏹清液+痢疾杆菌培养液(浑浊)⏹培养液变清澈⏹引起细胞破裂的因子叫噬菌体二、病毒的特点和定义1. 特点1)不具有细胞结构,具有化学大分子的特征。

Eg. 一些简单的病毒仅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coat)构成,故可把它们视为核蛋白分子。

朊病毒甚至仅由蛋白质构成3)大部分病毒不能进行独立的代谢作用。

4)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必须依赖宿主细胞进行自身的核酸复制,形成子代。

5)个体微小,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6)对大多数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

7)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生物大分子状态存在,并可长期保持其侵染活力。

8)有些病毒的核酸还能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并诱发潜伏性感染。

2. 定义★什么是病毒?病毒(virus)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其本质是一种只含DNA或RNA的遗传因子。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2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2

丝状噬菌体不杀死细胞
左:疱疹病毒 右:流感病毒
裂解量:平均每个宿主细胞裂解后产生的子代噬菌体数。
The Life Cycle of Bacteriophage T4
2、一步生长曲线(one-step growth curve)
概念: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称 作一步生长曲线 一步生长曲线可分为三个时期:
类病毒发现的意义
为生物学家探索生命起源提供了一个新的低层次 上的好对象; 为分子生物学家研究功能生物大分子提供了一个 绝好的材料; 为病理学家各种传染性疑难杂症带来了一个新的 视角; 为哲学家认识生命本质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革命 性的例证。
二、拟病毒(virusoids)
@ 又称类类病毒(viroid-like),可认为是一类包 裹在植物病毒粒子中的有缺陷的类病毒; @ 一般仅由裸露的RNA或DNA组成; @“寄生”于真病毒内——辅助病毒(helper virus); @ 其复制必须依赖辅助病毒。
1、病毒的培养
实验动物 动物病毒 鸡胚
多种细胞培养
四、病毒的培养和纯化 1、病毒的培养 实验动物
(参见P166~167)
动物病毒
鸡胚
2、病毒的鉴定 可通过以下方法确证病毒的存在: 形态学观察 检查包涵体 细胞病变 检测某病毒抗原或确证特异性抗体 的存在
3、噬菌体效价的测定
效价(titre,titer) 表示每毫升试样中所含有的侵染性的 噬菌体粒子数,也即噬菌斑形成单位(pfu, plaque-formingunit)数或感染中心 (infectivecentre)数。
大分子线状ssRNA (RNA-1)
环状ssRNA 及其线性 ssRNA (RNA-2) (RNA-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线状
环状 线状 环状
线状
E.coil的MS2 和 RNA噬菌体
(真菌病毒、假单 菌的Φ6噬菌体)
环状
铜绿假单胞菌的 PM2噬菌体
细菌病毒
真菌病 毒
三)病毒的组成、结构与对称性
• 1、病毒的化学组成
– ②病毒蛋白质:由病毒核酸编码 • 结构功能:结构蛋白组成病毒体的成分
衣壳蛋白:包在病毒外构成病毒的基本结构——核衣壳 包膜蛋白: 基质蛋白:连接衣壳蛋白与包膜蛋白的部分
烈性噬菌体噬菌斑
应用:
1、噬菌体定量计数 2、噬菌体的鉴定
温和噬菌体噬菌斑
③空斑和病斑:
由动物病毒在宿主单层细胞培养物上形成的。 也可以采用噬菌斑法类似的技术。用于动物 病毒粒子的计数。
④枯斑:
植物病毒在植物叶片上形成的群体称为枯斑
三)病毒的组成、结构与对称性
• 1、病毒的化学组成
– 基本成分为核酸和蛋白质,有的还有脂质、糖类等。 – ①病毒核酸
– 病毒或其一部分进入宿主细胞的过程
• 噬菌体:吸附后尾丝收缩,使尾管碰及细胞壁,这时,尾管端 所携带的少量溶菌酶水解细胞上的肽聚糖,然后,尾鞘收缩, 把尾管推出并插入细胞壁中,头部的核酸就通过尾管迅速注入 宿主细胞中,而将蛋白质外壳留在壁外。 • 动物病毒:核衣壳侵入,需脱壳 • 植物病毒:通过表面伤口或昆虫口器插入细胞而侵入
装配(成熟)
• ①偶数噬菌体的装配
– 指导装配:需要有一些非结构蛋白作指导
成熟 (装配)
• ②TMV的装配
– 自体装配:各个组分自发地组装形成病毒粒
双层盘
双圈螺旋
完整病毒粒
裂解(释放)
• 裂解(Disintegration) : 裸露病毒
– 裂解
• 当宿主细胞内的大量子代噬菌体成熟后,由于水解细胞膜的脂 肪酶和水解细胞壁的溶菌酶等的作用,促进了细胞的裂解,从 而完成了子代噬菌体的释放。
稍弯曲----马铃薯X病毒、甜菜黄化病毒
– 球状:豌豆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大多数动物病毒 – 蝌蚪状:有些细菌病毒
杆状
球状
蝌蚪状
二)病毒的形态
• 2、病毒的群体形态
– – – – ①包涵体 ②噬菌斑 ③病斑和空斑 ④枯斑
①包涵体(inclusion body)
概念:
感染病毒的宿主细胞内,出现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大小、 形态、数量不等的小体,称为包涵体。
– 自外裂解
• 指大量噬菌体吸附在同一宿主细胞表面并释放众多的溶菌酶, 最终因外在的原因而导致细胞裂解。 – 裂解量:平均每一宿主细胞裂解后产生的子代病毒粒子数
• 一种病毒只有一种核酸,核酸构成了病毒的基因组,具有 遗传信息的载体和传递体的作用。 • 是病毒系统分类中最可靠的分子基础。大多数病毒粒子中 只有一个核酸分子,但有少数RNA病毒含2个或以上的核酸 分子,各个分子担负着不同的遗传功能,它们一起构成了 病毒的基因组,这些病毒为双组分基因组、三组分基因组 和多组分基因组。 • 类型极为多样化:病毒DNA和RNA不仅有是单链(single strand,ss)还是双链(double strand,ds) ,线状和环状,而 且有正链(+链)和负链(-链),其类型为生物之最。
• 裂解性周期(增殖性周期)
– ——烈性噬菌体所经历的繁殖过程
The Lytic Life Cycle of Lytic Bacteriophages
吸附和侵入
• 吸附:
– 接触→结合→特异性吸附(病毒以其特殊结构与 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异受体结合)
• 侵入
• 噬菌体:尾丝、刺突--------- 细胞壁(脂多糖、脂蛋白、磷壁酸) 荚膜、鞭毛、性毛 • 动物病毒:刺突、吞噬作用和胞饮作用被动进入 • 植物病毒:刺突
几个概念
• 烈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
– ——感染细胞后,能在寄主细胞内短时间完成吸附、侵入、 增殖、成熟和裂解5个阶段而实现繁殖,产生大量子代噬菌 体并引起细菌裂解的噬菌体。
• 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rage)
– ——噬菌体感染细胞后,将其核酸整合(插入)到宿主的核 DNA上,并且可以随宿主DNA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在 一般情况下,不引起寄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Fig. 1: Adsorption
Fig. 2: Penetration
The bacteriophage binds to receptors on the bacterial cell wall.
The bacteriophage injects its genome into the bacterium's cytoplasm
第一节
• 病毒的特点
病毒
– 1、形体极微小,都通过细菌滤器,只能在电镜下观察; – 2、无细胞构造,其主要成分仅为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故又称 “分子生物”; – 3、每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不是DNA就是RNA; – 4、既无产能酶系,又无蛋白质和核酸合成酶系,只能利用宿 主活细胞内现成代谢系统合成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质组分; – 5、以核酸和蛋白质等“元件 ”的装配实现大量繁殖; – 6、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生物大分子状态存在,并可 长期保持侵染活力; – 7、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 – 8、有些病毒的核酸还能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并诱发潜伏 性感染。
在细胞中的形成部位:
位于细胞核内—如包疹病毒 位于细胞质内—如狂犬病毒等 细胞核、细胞质内都有—麻疹病毒
包涵体的本质
—大多数是病毒粒子组成的,少数是细胞对病毒的反应。
了解研究包涵体的实践意义
—病毒鉴定、 临床诊断依据
②噬菌斑(plaque)
概念:
指在宿主细菌的菌苔上, 噬菌体使菌体裂解而形成的一 个具有一定形状、大小、边缘 和透明度的空斑(负菌落)。
• 种类:
– 可归纳成6种主要形态
噬菌体的六类形态
★T-系噬菌体——T-系噬菌体是研究的最广泛而又深入的细菌噬菌 体,按发现的先后顺序进行从T1---T7编号,后来发现其中偶数者的 形态都相同(蝌蚪形收缩性长尾),故统称T偶数噬菌体(A型)。
1、噬菌体的繁殖
• 吸附(adsorption) • 侵入 (penetration) • 增殖(复制与生物合成) • 成熟(装配)( assembly ) • 裂解(释放)( release)
• 至今和许多有益动物疑难疾病和威胁性最大的传染病几 乎都是病毒病 • 发酵工业中的噬菌体污染会严重危及生产 • 许多侵染有害生物的病毒则可制成生物防治剂而用于生 产实践 • 许多病毒还是生物学基础研究和基因工程中的重要材料 或工具
一、 病毒的形态构造和化学成分
• 一)病毒的大小 重点 • 二)病毒的形态 • 三)病毒的化学组成、结构和对称性
上次教学回顾
• 第二章 真核微生物
– 第三节 霉菌
• 霉菌细胞形态和构造:菌丝体及其各种分化形式 • 霉菌的繁殖
– 无性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节孢子、厚垣孢子 – 有性孢子:卵孢 子、结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
• 霉菌的菌落
– 比较四大类微生物的细胞形态和菌落特征 – 讨论:比较四大类微生物细胞壁成分的异同及其原生质体制
A
G
葡萄球菌 (1000nm)
D、乙脑病毒( 40nm )
B C
牛痘病毒 300×250nm
F E
E、蛋白分子(10nm ) F、流感病毒(100nm )
G、烟草花叶病毒
D
二)病毒的形态
• 1、病毒的细胞形态
– 多种多样,有杆状、球状、蝌蚪状、砖状、子弹状 – 杆状:直杆状----烟草花叶病毒、苜蓿花叶病毒
若干有代表性病毒的核酸类型
病毒 种类 动 物 病 毒 植 物 病 毒 微 生 物 病 毒 核酸 形态 DNA ssDNA 细小病毒 (鼠细小病毒) dsDNA 痘病毒。疱疹病毒 腺病毒,彩虹病毒 乳多孔病毒 (鼠多瘤病毒) 双生病毒 (玉米条纹病毒) 花椰菜花叶病毒组 E.coil的T系和λ系 噬菌体 (E.coli的 ΦX174、fd、f1 噬菌体) (烟草花叶病毒、 黄瓜花叶病毒) 伤瘤病毒 (玉米矮缩病毒) ssRNA 细小RNA病毒 (脊髓灰质炎病毒) RNA dsRNA 呼肠孤病毒、质 型多角体病毒
备方法
– 第四节 蕈菌
• 菌丝分化过程:二级菌丝的锁状联合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
•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 学习病毒的形态和大小,掌握病毒的化学组成、 形态结构、增殖方式和生活周期,了解亚病毒 的特点,了解病毒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 二、 教学内容:
– 1、病毒的形态结构、化学成分与增殖方式(★) – 2、亚病毒的组成与特点 – 3、病毒与实践(☆)
一)病毒的大小
• 测量单位为纳米,直径20-200nm
(病毒:细菌:真菌 约为1:10:100) <50 nm 小型病毒 50 nm -150 nm 中型病毒(大多数) > 150nm 大型病毒 最大:痘病毒,直径约为200 nm 最小:菜豆畸矮病毒,直径9-11nm
微生物的大小比较
衣原体 390nm 立克次体 450nm A、大肠杆菌噬菌体 ( 65 ×95nm ) B、腺病毒(70nm ) C、脊髓灰质炎病毒 (30nm )
95nm
95nm (中空的核心) 20nm
T2、T4、T6
二、 4类病毒及其繁殖方式
• • • • 一)原核生物病毒—噬菌体 二)植物病毒 三)人类和脊椎动物病毒 四)昆虫病毒
一)原核生物病毒—噬菌体
• 概念:
– 即原核生物的病毒。包括噬细菌体、噬放线菌体和 噬蓝细菌体等。
• 分布:
– 噬菌体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凡有原核生物活动之处 几乎都发现有相应噬体菌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