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画中的“笔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画中的“笔墨”
作者:王劲松
来源:《教师·上》2014年第06期
1.谈笔墨不可忽视它的本质含义
《中国画》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唐代张彦远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必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
’这句话完整地阐明了中国画的创作特点,形似与骨气相连,形质同一,就是以形写神之意。
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此创造艺术形象,传达思想感情。
”中国画中“笔墨”的重要性可想而知,那么“笔墨”的本质含义是什么呢?概括起来:其一是中国画使用的工具毛笔和水墨;其二是中国画中的笔墨技巧。
作为中国画中的“笔墨”技巧,实质就是“用笔”和“用墨”以及处理好它们之间的笔墨关系的技巧。
中国画中的用笔很有讲究,行笔时有规律地提按、停顿、转折、轻重、急徐等产生的变化,形成有节奏、有韵律的线条。
顾恺之的“春蚕吐丝”,吴道子的“吴带当风”等都是成功的典范。
用墨的方法也很多,有浓墨、淡墨、干墨、湿墨、焦墨、枯墨、宿墨、积墨破墨之分。
梁楷的《泼墨仙人图》,徐谓的《墨葡萄图》等都把用墨发展到了极致。
在中国画中无论大写意、小写意还是工笔画,都离不开“笔”与“墨”,用笔的抑扬顿挫,快慢虚实与淋漓尽致的水墨结合,画面就更加婆娑多姿,牵人思绪。
可见,“笔”与“墨”的关系如同骨骼和血肉的关系,墨由笔出,笔由墨现。
2.谈笔墨切莫误入歧途
关于中国画中的“笔墨”论述,在各种报刊中屡见不鲜。
有真知灼见的很多,但步人后尘、一知半解、断章取义、标新立异的也大有人在。
他们大意都是“笔墨当随时代”“笔墨是中国画的代名词”等。
这些高深的论调实则都是各持一端,有浅薄和轻薄之嫌。
出现浅薄的原因是人的惰性造成的,他们并不愿意花太多的精力深入研究,只停留在“好像是”的表面上。
认为“笔墨是中国画的代名词”“笔墨当随时代”,这都无形地夸大了、曲解了笔墨在中国画中的作用及其地位,只能是喧宾夺主。
“春蚕吐丝”“流水行地”“十八描”“皴擦点染”都只是画家表现当时画境的不可缺少的艺术语言。
明代“吴门四家”中文征明以细者为多,宗法赵孟頫,旁参王蒙,每于繁密中见文秀;沈周以粗者为主,其画法师承吴镇而上溯董源、巨然,笔丰墨健意态轩昂;唐寅的艺术在文人画家的风流洒脱中不乏职业的严谨缜密;优英的艺术严谨不苟,在精丽秀美中又闪现着文人画的妍雅温润。
可见笔墨并非当随时代,只随画家的个性,近代张大千的“泼墨泼彩”、黄宾虹的“浑厚华滋”、李可染的“浓郁醇厚”都印证了这一点。
古代画家说过“有笔有墨谓之画”。
有人就干脆断章取义地说“笔墨就是中国画的代名词”,把对中国画的研究方向重点放在了“笔墨”上,而忽略了中国画的人文精神。
中国画是有着它独具特色的哲学思想和人文道德作为脊柱的,禅学与老庄哲学思想中的“天人合一”“道器并
重”“质朴内秀”的审美观点,构成了意境深远的中国画。
一位理论家有过这样的论述:“画家手中的笔是他手指的延伸,笔的徐缓、飞动、顿挫,都受主观的驱使,成为他情感、情绪的宣泄,而国画艺术更能通过笔墨将艺术家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等折射出来,故通常都有‘画品即人品’的说法。
”王维的《山水论》中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以及郑板桥的“胸有成竹”,都阐述了一个道理:笔墨技巧是客体,客体是为画境这个主体服务的。
从以上例证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笔墨并不当随时代,笔墨也不是中国画的代名词,只有当笔墨和作者的情感,画面的内容水乳交融,而且是形成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视觉冲击力的绘画作品时,笔墨才具有它的魅力。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歌谣文理与世界推移”,有人打着革新的旗号,曲解刘勰的古训,大张旗鼓地鼓吹“笔墨过时论”。
时代变了,生活习惯变了,文艺审美倾向也变了,中国画中的笔墨纸砚也该歇歇了,又何尝不对呢?笔墨如同汉字一样,每一个朝代都用汉字记载着自己的时代特色,你能说发展到今天的汉字也过时了吗?就山水画而言,明代王世贞在《艺苑厄言》中说:“山水画至大小李(唐)一变也,荆关董巨(五代)又一变也,李成、范宽(北宋)又一变也,刘李马夏(南宋)又一变也,大痴、黄鹤又一变也(元)”,这些都说明了“变”,变的是物象,审美情趣,个人风格,不变的依然是变化无穷的笔墨。
没有笔墨的中国画,也就革了中国画的命。
那些鼓吹“笔墨等于零”“笔墨过时论”的革新派们根本就不知道艺术具有民族性、区域性和继承性的特点。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创新,只有从前人的成果中吸取丰富的营养,方能达到“温故而知新”。
总之,中国画中的笔墨是不可忽视的,要尊重中国画的笔墨特点,它具有民族性、区域性、继承性、工具性。
不可歪曲笔墨、夸大笔墨、否定笔墨。
中国画的最高境界就是把“笔”与“墨”完美地结合起来,充分地表达出作者内心的喜怒哀乐,如同蒙娜丽莎的微笑,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是有生命力的!
(作者单位:安徽省枞阳县牛集高级职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