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肉桂桂枝与肉桂油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肉桂桂枝与肉桂油等
肉桂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树皮。又名:桂、大桂、玉桂、牡桂、油桂、桂皮、菌桂、筒桂、紫桂、辣桂。原植物肉桂主产于广西、广东等地,云南、福建、台湾等地亦广为栽培;越南、老挝、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亦产。
本品药材性状:呈槽状或卷筒状,长30~40cm,宽或直径3~10cm,厚0.2~0.8cm。外表面灰棕色,稍粗糙,有不规则的细皱纹及横向突起的皮孔,有的可见灰白色的斑纹;内表面红棕色,略平坦,有细纵纹,划之显油痕。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外层棕色而较粗糙,内层红棕色而油润,两层间有1条黄棕色的线纹。气香浓烈,味甜、辣。
进口肉桂:多来自越南、锡兰、柬埔寨等地。越南桂加工后,总的样式有“平板”与“卷筒”2种,到香港后,按肉桂质量制成各式各样的规格。
清化桂:为越南的北圻清化的“净挽山”、“冷精山”所产,系野生,桂质最佳;其皮质细薄,有青白色大形花斑(地衣斑),饱含紫油,经久不干,肉腻滑如玉,故称“清化玉桂”,为桂类最上品;其加工方法多将平板状之皮,二边拗拢名为“企边”,横撑竹片如梯
子状,两头用刀刮去外皮,露出桂心1cm左右,全体长30~45cm,宽4~7cm,每条重100~200g。企边桂:产越南中圻、会安,多系家种,形式与清化桂相仿,质量稍逊;皮质厚体重,表面较平坦,皮孔圆而小,内面及断面色发乌,油足,香浓,分为1~4等。桂楠:企边桂剔下的次桂;皮纹粗,多残破,油少,香味稍淡。夹桂:体重皮厚,一般称“大板桂”。以上均属平板类,统称为“玉桂”。筒桂:统称为“安桂”;用桂皮卷成筒状,长30~40cm;用蔑扎成圆把,每把重4~4.5kg,以品质分“三品桂”(12支、16支、20支,各6把合装1箱)、“30支油桂”、“30支把桂”等。
北越近我国云南边境的孟山,有一种野生桂,皮分特厚,体轻松,质亦很好。一般栽植15年后,其树干已高6~10m,时可砍剥。第一次砍伐者称“前期”,砍伐时必须留距离地面60cm高的树干头,以后仍会抽枝发叶,逐年成长,在经过10年后作第二次砍伐,称“后期”。桂树栽植于高山者品质佳,低山者差;后期质佳,前期质差,故有“高山后期紫油玉桂”的称号。本品呈两侧向内卷曲的筒状,中央略向下凹的槽形,两端皆斜向削去外皮。长40~50cm,宽6~8cm,厚0.5~0.7cm。外表面稍粗糙,具皱纹,有灰白色和黄棕色相间的斑块,习称“彩皮”,处处可见圆形或半圆形皮孔。内表面棕色至棕褐色,光滑有细线纹,用指甲刻划可见油痕。有特殊芳香气,味甜、微
辛。(1)低山肉桂:外表面粗糙,皮薄体较轻,断面石细胞环节明显,内表面略粗;含挥发油量较少,香气弱,甜味淡,辛味较浓;(2)高山肉桂:外表面细致,皮厚体较重,断面石细胞环带不显著,内表面细致而润滑;含挥发油量高,香气浓,甜味强,辛味弱。
肉桂味辛、甘,性大热;归肾、脾、心、肝经。功能: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通经脉。中医临床用于阳痿宫冷,腰膝冷痛,肾虚作喘,虚阳上浮,眩晕目赤,心腹冷痛,虚寒吐泻,寒疝腹痛,痛经经闭。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品有镇静,镇痛,抗溃疡,促进胆汁分泌,抗炎,抗凝,抗心肌缺血,扩张外周血管,降压,抗菌,调节体温及解热,抗肿瘤,抗补体,抗放射,抗血小板聚集,提高免疫机能,平喘,杀虫,抗内毒素作用,对内分泌及肠管、对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有影响。
其它药用部位:(1)桂枝:为肉桂的干燥嫩枝,春、夏二季采收;药材呈长圆柱形,多分枝,长30~75cm,粗端直径0.3~1cm,表面红棕色至棕色,有纵棱线、细皱纹及小疙瘩状的叶痕、枝痕和芽痕,皮孔点状或点状椭圆形,质硬而脆,易折断,切片厚2~4mm,断面皮部红棕色,木部黄白色至浅黄棕色,髓部略呈方形,有特异香气,味甜、微辛,皮部味较浓;本品味辛、甘,性温,归心、肺、膀胱经,功能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中医临床用于风寒
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奔豚;(2)肉桂油:为肉桂的干燥枝、叶经水蒸气蒸馏得到的挥发油;为黄色或黄棕色的澄清液体,有肉桂的特异香气,味甜、辛,露置空气中或存放日久,色渐变深,质渐浓稠,本品在乙醇或冰醋酸中易溶,将其冷却至0,加等容的硝酸振摇后,即析出结晶性沉淀;本品为祛风药及健胃药;(3)桂子:为肉桂的带宿萼的未成熟果实,又名桂丁、桂丁香、肉桂子;干燥幼嫩的果实包藏于宿存的花被内,全体呈倒圆锥形,外层的花被呈杯状,长6~11mm,顶端膨大,边缘6浅裂,表面暗棕色,有皱纹,基部有时带有果柄,剥去宿萼后可见未成熟的果实,呈扁圆形,直径3~4mm,厚约2mm,黄棕色,有光泽,上面正中有一微凸的花柱残基,下面有放射状皱纹,中央有凸起的子房柄,质松软,易压碎,气芳香,味微甜;本品味甘、辛,性温,功能温中散寒,中医临床用于胃腹疼痛,肺寒喘咳;据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院测定,肉桂子舍挥发油2.90%。
肉桂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称为“菌桂”。谓“味辛,温。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通使。久服轻身不老,面生光华,媚好常如童子。”《本草图经》曰:“菌桂,生交趾山谷;牡桂,生南海山谷;桂,生桂阳。旧经载此三种之异,性味、功用亦别,而《尔雅》但言,梫,木桂一种。郭璞云:南
人呼桂,厚皮者为木桂。苏恭以谓牡桂即木桂,及单名桂者是也。今岭表所出,则有筒桂、肉桂、桂心、官桂、板桂之名,而医家用之罕有分别者。旧说菌桂正圆如竹,有二、三重者,则今所谓筒桂是也。筒、菌字近,或传写之误耳,或云即肉桂也。牡桂,皮薄色黄,少脂肉,气如木兰,味亦相类,削去皮,名桂心,今所谓官桂,疑是此也。桂是半卷多脂者,今所谓板桂,疑是此也。今观宾、宜、韶、钦诸州所图上者,种类亦各不同,然皆题曰桂,无复别名。参考旧注,谓菌桂,叶似柿叶,中有三道文,肌理紧,薄如竹,大枝、小枝皮俱是筒,与今宾州所出者相类。牡桂,叶狭于菌桂而长数倍,其嫩枝皮半卷多紫,与今宜州、韶州者相类。彼土人谓其皮为木兰皮,肉为桂心。此又有黄、紫两色,益可验也。桂,叶如柏叶而泽黑,皮黄心赤,今钦州所出者,叶密而细,亦恐是其类,但不作柏叶形为疑耳。皮厚者名木桂,即板桂是也。苏恭以牡桂与单名桂为一物,亦未可据。其木俱高三、四丈,多生深山蛮洞中,人家园圃亦有种者。移植于岭北,则气味殊少辛辣,固不堪入药也。三月、四月生花,全类茱萸。九月结实,今人多以装缀花果作筵具。其叶甚香,可用作饮香尤佳。二月、八月采皮,九月采花,并阴干,不可近火。中品又有天竺桂,云生西胡国,功用似桂,不过烈,今亦稀有,故但附于此。”李时珍认为:“桂即牡桂之厚而辛烈者,牡桂即桂之薄而味淡者”,又称“桂即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