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枳壳的药性理论、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
中药枳壳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
枳壳的功效和作用
枳壳的功效和作用枳壳(zhǐ qiào)是《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药用来源为芸香科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 L.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
7月果皮尚绿时采收,自中部横切为两半,晒干或低温干燥。
下面就由店铺为大家介绍下枳壳的功效和作用,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中药枳壳的功效理气宽中,化痰消积。
主治胸膈痞满,胁肋胀痛,痰滞咳嗽,食积不化,脘腹胀满,泻痢后重,肠风痔疾,脱肛,阴挺,风疹瘙痒。
1.《药性论》:"治遍身风疹,肌中如麻豆恶痒,主肠风痔疾,心腹结气,两胁胀虚,关膈拥塞。
"2.《日华子》:"健脾开胃,调五脏,下气,止呕逆,消痰,治反胃,霍乱泻痢,消食,破瘕结痃癖,五膈气,除风明目及肺气水肿,利大小肠,皮肤痒,痔肿可炙熨。
"3.《开宝本草》:"主风痒麻痹,通利关节,劳气咳嗽,背膊闷倦,散留结,胸膈痰滞,逐水,消胀满,大肠风,安胃,止风痛。
"4.《医学启源》:"治胸中痞塞,泄肺气。
《主治秘要》云,其用有四:破心下坚痞,一也;利胸中气,二也;化痰,三也;消食,四也。
又云:破气。
"5.姚可成《食物本草》:"治产后肠出不收。
"6.《本草正》:"束胎安胎,炙热可熨痔肿。
"7.《本草述钩元》:"治肺气水肿。
"8.《现代实用中药》:"治咳嗽,水肿,便秘,子宫下垂,脱肛。
"中药枳壳的作用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2、镇静作用3、利尿作用4、兴奋子宫作用(孕期女性易导致流产)5、对变态反应抑制作用6、强心作用7、升压作用8、利胆作用中药枳壳的炮制1.枳壳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筛去脱落的瓤核。
《雷公炮炙论》:“用时先去瓤。
”《日华子》:“人药浸软,锉。
”生品长于理气宽中,多用于脘腹胀痛。
2.麸炒枳壳取麸皮撒入热锅内,用中火加热,待冒烟时,加入枳壳片,迅速拌炒至深黄色,麸皮呈焦黄色,取出,筛去焦麸皮,放凉。
中药枳壳的药性理论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
中药枳壳的药性理论、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枳壳始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为中医常用理气药。
枳壳性微寒,味苦、辛、酸,具有理气宽中、行滞消胀之功效,主治胸胁气滞、胀满疼痛、食积不化、痰饮内停、脏器下垂等症。
虽然枳壳是中医临床常用药,但其性味及相关理论,文献记载出入较大,仍存在很多疑惑。
本文基于中药“一药X味Y性(Y≤X)”的中药性味新假说理论,以枳壳为研究对象,运用中药性味可拆分,可组合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中药学、药理学、化学等理论和技术,对枳壳的性味物质基础和性味药理学进行了研究,力求阐明其性味科学内涵,明晰其作用特点与适应症,为临床遣药组方奠定理论基础。
同时也以更多的研究实例验证“中药一味一性、一药X味Y性(Y≤X)”的中药性味理论假说的客观性,进一步完善中药性味可拆分性、可组合性研究的规范,进而丰富中医药性味理论,并为临床用药及新药研发提供重要的参考。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文献综述(1)本部分在系统查阅历代本草有关中药性味记载的基础上,通过对枳壳古今文献的整理与分析,介绍了枳壳品种及道地沿革考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研究现状,从而为本文研究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文献资料基础。
(2)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查阅,对植物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生物活性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为枳壳中多糖类大分子化合物的研究提供参考。
(3)枳壳的性味有着相当复杂的演变历程,通过检索大量古籍文献与现代临床资料,系统梳理了枳壳性味理论的演变过程,确认不同时期、不同医家对性味理论的认识,深化对枳壳性味的理解。
枳壳性味变化主要历经:由始载于《神农本草再到现、,辛、微寒”,酸、微寒”和“苦,经》的“苦、寒”到唐、宋代的“苦.当代记载的“苦,辛,酸、微温”,经历了由“单味”到“复合药味”及药性“由寒到微温”的巨大发展演变过程。
2枳壳性味物质基础的可拆分性研究中药的性味不仅表明了中药所具有的功能,也表明了其相应的物质基础。
枳壳与作用与功效与作用
枳壳与作用与功效与作用枳壳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它是枸杞的果皮,经过干燥后得到。
枳壳呈现出红褐色或暗褐色,有着特殊的气味和苦涩的味道。
在中医中,枳壳被用来治疗多种疾病,它具有消炎、杀菌、改善消化、抗氧化和抗肿瘤等多种功效。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枳壳的作用与功效。
首先,枳壳具有消炎作用。
枳壳中含有一种叫做枳壳素的活性成分,它具有抗炎的效果。
枳壳素可以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减轻炎症病变。
所以,中医常用枳壳来治疗一些由炎症引起的疾病,如胃肠炎、肝炎、胆囊炎等。
此外,枳壳对皮肤炎症也有一定的疗效,可以帮助减轻瘙痒和红肿的症状。
其次,枳壳具有杀菌作用。
枳壳中的枳壳素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可以抑制多种细菌和真菌的生长。
所以,中医常用枳壳来处理一些感染性疾病,如肺炎、膀胱炎、口腔溃疡等。
此外,枳壳还可以杀灭肠道寄生虫,对治疗肠道寄生虫感染也有一定的疗效。
此外,枳壳还具有改善消化的作用。
枳壳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其中一种叫做枳壳内酯,在中医中被认为具有促进胃液分泌的作用。
所以,中医常用枳壳来治疗胃寒、胃脘疼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此外,枳壳还可以增加食欲,促进身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对于体弱或恢复期的患者而言,具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
另外,枳壳还具有抗氧化作用。
枳壳中含有丰富的多酚类物质,这些物质具有很强的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可以减轻氧化应激对人体的伤害。
实验研究发现,枳壳具有抗氧化的作用,可以减轻脑损伤、心脏病、肝脏病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此外,枳壳还可以延缓衰老过程,保护肌肤免受环境污染和紫外线伤害。
最后,枳壳被发现具有抗肿瘤作用。
研究发现,枳壳中的活性成分枳壳素对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扩散。
此外,枳壳还可以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加机体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
因此,枳壳可以作为辅助治疗癌症的药物使用。
总之,枳壳是一种具有多种功效的中药材,具有消炎、杀菌、改善消化、抗氧化和抗肿瘤等作用。
枳壳
枳壳文章目录*一、枳壳的概述*二、枳壳的功效与作用*三、枳壳的分类*四、枳壳的药方选录*五、枳壳的服用方法*六、枳壳的选购方法、保存方法枳壳的概述1、枳壳的概述枳壳是《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药用来源为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
7月果皮尚绿时采收,自中部横切为两半,晒干或低温干燥。
枳壳性苦、辛、酸、温,具有理气宽中、行滞消胀的功效,主治胸胁气滞,胀满疼痛,食积不化,痰饮内停;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等病症。
枳壳在我国多地都有生产,以湖南和江西的产品为佳。
其中江西省新干县的枳壳又名商洲枳壳、三湖枳壳,具有“果肉厚,外翻如覆盆,瓤瓣数较多”的特点,其药用的有效成分优于其他品种,被列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枳壳的别名无。
3、枳壳的性状形态本品呈半球形,直径3~5cm。
外果皮棕褐色或褐色,有颗粒状突起,突起的顶端有凹点状油室;有明显的花柱残迹或果梗痕。
切面中果皮黄白色,光滑而稍隆起,厚0.4~1.3cm,边缘散有1~2列油室,瓤囊7~12瓣,少数至15瓣,汁囊干缩呈棕色至棕褐色,内藏种子。
质坚硬,不易折断。
气清香,味苦、微酸。
4、枳壳的性味归经性味苦、辛、酸,微寒。
归脾、胃经。
5、枳壳的来源入药部位为植物的干燥未成熟果实。
6、枳壳的产地分布主产于四川、江西、湖南、湖北、江苏。
枳壳的功效与作用1、枳壳的化学成分、营养成分各种枳壳均含挥发油和黄酮甙等物质。
玳玳花未熟果实的果皮中,含新橙皮甙;果实成熟时,新橙皮甙消失而柚皮甙增多。
接近成熟的酸橙果实中,含维生素C-36.6~82.1毫克/100克。
2、枳壳的功效作用具有理气宽中,行滞消胀之功效。
常用于胸胁气滞,胀满疼痛,食积不化,痰饮内停,脏器下垂。
3、枳壳的毒副作用毒性小、无副作用。
脾胃虚弱及孕妇慎服。
枳壳的分类绿衣枳壳、酸橙枳壳、香圆枳壳、玳玳花枳壳。
枳壳的药方选录1、《药性论》:治遍身风疹,肌中如麻豆恶痒,主肠风痔疾,心腹结气,两胁胀虚,关膈拥塞。
枳壳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枳壳药材名称:枳壳拼音名称:ZHIKE别名:川枳壳、江枳壳、苏枳壳。
科属:为芸香科植物枸橘、酸橙、香圆或玳玳花等将近成熟的果实。
产地:主产于四川、江西、福建、江苏等地。
性味:[性味、归经]苦、辛,凉。
归肺、脾、大肠经。
功效:破气、行痰、消积中成药:共有346种中成药使用枳壳:盐酸贝那替秦片便秘通国公酒胃肠复元膏追风壮骨膏特制狗皮膏荆防颗粒参苏丸胃安胶囊泻痢消胶囊等。
应用:胸膈痰滞、胸痞、胁胀、食积、噫气、呕逆、下痢后重、脱肛、子宫脱垂。
配伍效用:枳壳配伍郁金:二者均苦辛性凉,但枳壳入肺、脾、大肠经,破气除胀、消积宽中,走气分,以理气消胀为主;郁金入心、肺、肝经,活血止痛、行气解郁、凉血清心、利胆退黄,既走气分,又走血分,偏于行气解郁、活血止痛。
二者合用,共奏行气解郁宽胸、活血散淤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肝郁气滞血淤之胁肋胀痛、刺痛、胸痞、胃脘不适;慢性肝炎、肝硬化之肝区疼痛;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之胁肋疼痛等症。
用法用量:煎汤,3~9G(大剂15~60G);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洗或炒热熨。
注意事项:脾胃虚弱及孕妇慎服。
采收加工:宜在大暑前后采摘,过早则果小,过迟则果瓤过大,肉薄,影响质量。
选采绿色尚未成熟的果,在晴天横切对开,一片一片铺开(一般可在草席上),晒时瓤肉(切口)向上,切勿沾灰、沾水,晒至半干后,再反转晒皮至全干。
若阴雨天,可用火炕,切口向下,被炕火力稍大点,半干后,小火炕至全干。
炮制工艺:1、枳实: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
生品擅于理气宽中,多用于脘腹胀痛。
2、炒枳壳:取净枳壳片,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黄色,或用武火炒至焦黄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放凉。
清炒缓和其药性。
3、麸炒枳壳:取麸皮撒入热锅内,用中火加热,候冒烟时,加入净枳壳片,迅速拌炒至深黄色,麸皮呈焦黄色时,取出,筛去焦麸皮,放凉。
每枳壳100KG,用麸皮10KG。
麸炒后缓和其辛燥之性,多用于和胃消胀。
枳壳的现代研究
枳壳研究现状关键词: 枳壳; 化学成分; 炮制机制;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枳壳为芸香科( Rulaceae ) 柑橘属植物酸橙( C itrus auran–tium L. ) 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
枳壳的主要成分为挥发油类、黄酮类及有机碱类等, 药理作用以这三大有效成分为物质基础。
本文将从枳壳的商品药材、化学成分、炮制机制、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方综述其研究进展。
1 商品药材宿树兰[ 1] 概述了枳壳商品药材主要为酸橙枳壳、绿衣枳壳、香圆枳壳、甜橙枳壳、蟹橙枳壳、柚枳壳、宜昌橙枳壳、红河橙枳壳、桔柑枳壳、大麦柑枳壳, 另外拘橼C. m edica L1 未成熟果实在云南亦作枳壳用。
各种橙桔的果实都进入了药材市场充当枳壳,而真正的枳壳却反而相形见拙, 被称为臭桔。
药商往往因需香味浓烈, 逐渐发展到用酸橙代之。
蔡逸平[ 2] 在对江西、四川(重庆)、湖南、湖北、云南、陕西、福建、贵州、浙江、江苏等省区枳壳枳实的产地进行了药源调查和标本采集与鉴定,得出目前中药枳实、枳壳原药材主要来源于酸橙C1 aurantium 及其变种臭橙C1auran tium - X-iucheng. 、香橙C. aurantium -X iangcheng. 、枳橙C? aurant iu @ P trifo liata 的未成熟果实或幼果,/江枳壳0、/江枳实0 为枳壳、枳实道地药材/江枳壳0、/江枳实0 为枳壳、枳实的道地药材,/ 川枳壳0 / 川枳实0 为主流品种, /湘枳壳0、/湘枳实0 产量较大, 为大宗药材, / 苏枳壳0 曾经有一定产量, 现在在市场上基本消失。
枸橘Ponc irus trifo liata 未成熟果实或幼果曾为古代枳壳(实) 的主要来源, 现仅见福建、广东两省收购和使用。
2化学成分211挥发油类成分枳壳中挥发油是理气、行滞、镇咳、祛痰、抑菌作用的重要成分, 但挥发油又具有/燥性0, 多量服用后易引起恶心、呕吐等副作用。
【每日一药】理气类中药——枳壳
【每日一药】理气类中药——枳壳【性味】苦;酸;性微寒【归经】肺经;脾经;肝经;胃经;大肠经【功能主治】破气,行痰,消积。
胸隔痞满、胁肋胀痛、食积不化、脘腹胀满、下痢后重、脱肛、子宫脱垂。
【禁忌人群】脾胃虚弱及孕妇慎服。
【功效作用】①《药性论》:治遍身风疹,肌中如麻豆恶痒,主肠风痔疾,心腹结气,两胁胀虚,关膈拥塞。
②《日华子本草》:健脾开胃,调五脏,下气,止呕逆,消痰。
治反胃,霍乱泻痢,消食,破症结痃癖,五膈气,除风明目及肺气水肿,利大小肠,皮肤痒。
痔肿可炙熨。
③《开宝本草》:主风痒麻痹,通利关节,劳气咳嗽,背膊闷倦,散留结、胸膈痰滞,逐水,消胀满、大肠风,安胃,止风痛。
④《珍珠囊》:破气,泄肺中不利之气。
⑤《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破心下坚痞,利胸中气,化痰,消食。
⑥《纲目》:治里急后重。
⑦《现代实用中药》:治咳嗽,水肿,便秘,子宫下垂,脱肛。
枳实枳壳枳实、枳壳的区别宋代之前只有枳实而无枳壳,到宋代《开宝本草》方分枳之小者为枳实,大者为枳壳。
枳实:苦酸,微寒,除胸胁痰癖,逐停水,破结实,消胀满,心下急痞痛,逆气,胁风痛,安胃气,止溏泄,明目。
枳壳:苦酸,微寒,主风痒麻痹,通利关节,劳气咳嗽,背膊闷倦,散留结、胸膈痰滞,逐水,消胀满、大肠风,安胃,止风痛。
采收的季节不同,其所得之气会有一些差别,如《本草求真》说:枳实实小性酷,不似枳壳体大气散。
《本草崇原》也说:小者其性藏密而气全,大者其性宣发而气散。
理气药、温理药、泻下药(攻下药)、利水渗湿药(利水消肿药)、消食药和化湿药与枳实配伍比与枳壳配伍常用。
活血化瘀药(活血止痛药)和驱虫药与枳壳配伍比与枳实配伍常用。
化痰止咳平喘药中只有清化热痰药和温化寒痰药常与枳实或枳壳配伍应用,且与枳实配伍要比与枳壳配伍常用;对于枳实的配伍,温化寒痰药要比清化热痰药常用,但是对于枳壳则刚好相反。
清热药中,清热燥湿药是使用最多的配伍,且与枳实的配伍应用比与枳壳的配伍常用;但清热凉血药却只偏向于与枳壳配伍,清热泻火药只偏向于与枳实配伍。
枳壳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概况
枳壳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概况摘要】枳壳是芸香科植物酸橙和它的栽培变种的未成熟的干燥果实,性苦、辛、酸、温,能理气宽胸、行滞消胀,常被用作中医理气药物。
枳壳的药理作用较为广泛,其有效成分主要为黄酮、生物碱、挥发油类等。
本文主要从枳壳的主要有效成分和其对应药理作用进行概述,目的是为进一步研究开发和综合利用枳壳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枳壳;有效成分;药理作用【中图分类号】R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3-0233-01枳壳是芸香科植物酸橙和它的栽培变种的未成熟的干燥果实。
主要产于四川、江西、湖南、福建等地。
果皮初绿时采摘,切至两半,于低温下干燥或直接晒干。
其归脾、胃经。
其具有破气,行痰,消积之功效[1]。
枳壳作为药用典型的理气药之一,已被广泛应用于中药临床实践中。
其基源植物的生长对环境温度要求较高,因此其生长范围受限,主要分布于较为温暖的南部地区。
1.枳壳的化学成分枳壳内的化学成分比较复杂,黄酮类、挥发油类、香豆素类、生物碱类及一些微量元素是目前已知的主要有效化学成分。
1.1 黄酮类枳壳中的黄酮类主要是:橙皮苷、新橙皮苷、柚皮苷、柚皮芸香苷、异柚皮苷、新圣叶苷(新圣草次苷)、新枳属苷(新枸橘苷)、陈皮素、柚皮素、川陈皮素、红橘素、5-O-去甲基川陈皮素、去甲川陈皮素、橙黄酮等。
其黄酮类成分中柚皮苷和新橙皮苷含量相对最高,它们最能体现枳壳特征,是其主要的有效化学成分。
其药理作用主要表现在抗病毒、消炎杀菌等。
1.2 挥发油类枳壳挥发油类作为其主要的有效成分主要含有柠檬烯,其起止咳化痰、理气镇痛作用。
挥发油能够祛痰平喘,扩张人体支气管,并且能够较温和的刺激胃肠道的平滑肌,使人体分泌更多的消化液,最终有助于积气从肠道内排出。
1.3 生物碱类生物碱属于天然含氮原子的有机化合物,其具有碱性,并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
枳壳中含有的主要生物碱类有辛弗林、N-甲基酪胺、酪胺、大麦芽碱等。
中药材枳壳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材枳壳的功效与作用枳壳,又名枳实,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许多独特的功效与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枳壳的起源、性味归经、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内容,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
一、起源及产地枳壳起源于中国,是一种有很高药用价值的中草药。
它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南方沿海和向西至云贵川一带的地区。
在中国的各种药典中,枳壳都被列为常用的中药材之一。
二、性味及归经根据中医理论,枳壳的性味为苦、辛、温,具有较强的药性。
其归经为胆经、脾经和肝经。
三、化学成分枳壳含有丰富的化学成分,包括橙皮甙、丙二酸、苯乙酸、异枳皮苷、虎杖皮苷、异决明甙等。
这些化学成分赋予了枳壳多种药理作用。
四、药理作用1. 收敛止泻作用:枳壳具有收敛止泻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治疗腹泻、痢疾等疾病。
2. 散寒温经作用:枳壳具有散寒温经的作用,可以治疗寒症、冷痹等疾病。
3. 理气宽中作用:枳壳具有理气宽中的作用,可以调整人体气血运行,促进消化功能。
4. 抗炎抗菌作用:枳壳具有抗炎抗菌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
5. 抗氧化作用:枳壳具有抗氧化的作用,可以降低自由基对细胞的损伤,减轻机体老化。
五、临床应用1. 治疗腹泻:枳壳可以收敛肠道,止泻作用明显,尤其适用于脾胃虚弱引起的腹泻。
2. 治疗寒症:枳壳具有散寒温经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感冒、寒症、冻疮等疾病。
3. 调理脾胃:枳壳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增加胃液分泌,促进食物消化吸收。
4. 镇痛止痒:枳壳可以舒缓肌肉痉挛,具有镇痛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肌肉酸痛、关节疼痛等。
5. 防治感染:枳壳具有抗炎抗菌作用,可以预防和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
六、副作用与禁忌尽管枳壳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但它并不适用于所有人群。
在使用枳壳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孕妇禁用:枳壳具有收敛作用,对胎儿有一定影响,孕妇应避免使用。
2. 脾胃虚寒禁用:枳壳具有散寒作用,但对于脾胃虚寒的人来说,过量使用会导致脾胃功能进一步减弱。
枳壳
枳壳的化学成分、以及药理作用、治疗作用枳壳中的三大有效成分分别是挥发油类、黄酮苷类、生物碱类枳壳挥发物,主要有柠檬烯(Limonene)、芳樟醇(Linalool)、r-松油烯(r-Terpinene)、月桂烯(Myrcene)、a-蒎烯(a-Pinene)、B-蒎烯(B-pinene)、B-罗勒烯(B-Ocinene)、异松油烯(Terpinolene)、大根香叶烯-D (Germacerene-D)和桧烯(Sabinene)等。
这十种挥发物占枳壳挥发油总量的71.91%,其中9中是分子式为CH的单萜化合物,另一种为单萜的含氧衍生物芳樟醇,柠檬烯是枳壳挥发油中含量最高的成分,达到40.90%。
[1]2.黄酮苷类化合物它们分别是新圣草苷(Neoeriocitrin)、异柚皮苷(Isonaringin)、柚皮苷(Naringin)、橙皮苷(Hesperidin)、新陈皮苷(Neohesperdin)和新枸橘苷(Neoponcirin)。
另外,还发现枳壳中含有川皮陈素(Nobiletin),并且也是黄酮苷类化合物的一个有效成分。
3.生物碱类辛弗林(Synephrine)和N-甲基酪胺(N-methyltyramine),只能测得生物碱总量占枳壳成分的0.105%.药理作用:1.柠檬烯的药理作用柠檬烯又称苎烯,单萜类化合物,无色油状液体,有类似柠檬的香味。
柠檬烯对离体动物的大肠、子宫、末梢血管有收缩作用;同时具有良好的镇咳、祛痰、抑菌和溶胆结石等生理活性。
枳壳挥发油主要含有极性小、脂溶性大,并具有挥发性的小分子药物,此枳壳挥发油可以从肺部排泄,柠檬烯是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可能容易在肺部排泄,这说明柠檬烯在肺部能产生药效作用。
2.芳樟醇对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芳樟醇也是枳壳挥发油的重要成分之一,含量达13.13%。
它具有浓青带甜的木青香气,是链状单萜,具有防腐抗菌、抗病毒、镇静的作用。
在实验过程中,枳壳挥发油能显著减少醋酸引起的小鼠扭动反应次数及小鼠自发活动次数,表现出枳壳在一定程度上有镇痛作用。
枳壳燥湿祛痰缓解咳嗽
枳壳燥湿祛痰缓解咳嗽枳壳,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其性味苦、温,归脾、胃、大肠经。
在中医理论中,枳壳具有燥湿祛痰、理气化痰的功效,被广泛应用于缓解咳嗽等相关症状。
下面将对枳壳的药理作用、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进行详细论述。
一、枳壳的药理作用枳壳主要含有挥发油、苦味成分等多种活性物质,具有以下药理作用:1. 燥湿祛痰:枳壳具有燥湿的作用,对于体内湿气过重、痰湿不化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湿气重时,容易导致咳嗽、咳痰、胸闷等情况,枳壳通过燥湿作用可以改善这些症状。
2. 理气化痰:枳壳还能够理气化痰,对于痰湿郁滞、气机不畅引起的咳嗽、胸闷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枳壳可以促进气机的流通,帮助痰湿排出体外。
3. 止咳平喘:由于枳壳具有燥湿祛痰的作用,可以缓解咳嗽症状,尤其对于湿痰阻肺引起的咳嗽效果更佳。
对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也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二、枳壳的使用方法枳壳一般可采用多种方式使用,如煎服、泡水、研末等。
以下将分别介绍几种常见的使用方法:1. 枳壳煎服:将适量的枳壳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煎煮,煮沸后改用小火煎煮20分钟,过滤后得到药汁。
可每日分2-3次温服,每次10-15毫升。
2. 枳壳泡水:将枳壳粉末放入杯中,加入适量的热水冲泡,盖好待5-10分钟,待温度适宜时可饮用。
可每日2-3次,每次3-5克。
3. 枳壳研末:将枳壳研磨成细末,加入适量的蜜糖搅拌均匀,制成糊状物。
可每日分2-3次食用,每次5-8克。
三、枳壳的注意事项虽然枳壳有诸多益处,但在使用时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葱姜等,可引发上火或胃肠不适。
2. 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应慎用枳壳,以免影响胎儿或婴幼儿健康。
3. 使用过程中如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停用,并咨询医师意见。
4. 请严格按照医嘱或药品说明书上的使用方法使用,不得随意改变用量。
总结:枳壳是一种常用中药材,具有燥湿祛痰、理气化痰等功效,能够缓解咳嗽等相关症状。
枳壳的作用与功能主治
枳壳的作用与功能主治1. 枳壳的简介枳壳,即枳实壳,是常见的中药材之一,属于芸香科植物枳树(学名:Zanthoxylum),多生长于我国南方及西南地区。
枳壳外形呈圆锥形,颜色多为黄褐色或棕黑色,有特殊的香气。
它有着广泛的药用价值,被广泛应用于中医领域。
2. 枳壳的主要成分枳壳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包括挥发油、柠檬酸、黄酮类化合物等。
这些活性成分为枳壳赋予了多种药理作用。
3. 枳壳的作用和功能枳壳具有以下主要作用和功能:•理气止痛:枳壳能够促进气血运行,舒筋活络,具有镇痛和止痛的作用。
它常用于缓解胸腹胀满、腹痛、胃痛等症状。
•行气消食:枳壳具有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加胃肠蠕动的作用,有助于消化食物,缓解胃肠功能紊乱引起的消化不良、胃胀等问题。
•祛湿导滞:枳壳有较强的祛湿作用,能够帮助排出体内的湿气,改善湿热引起的不适症状,如湿疹、水肿等。
•化痰止咳:枳壳能够刺激呼吸道黏膜,促进痰液的排出,减少痰液引起的咳嗽症状。
•祛寒散寒:枳壳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能够改善寒冷引起的腹痛、腹泻等症状。
4. 枳壳的主治枳壳主要用于治疗以下疾病和症状:•胸腹胀满:枳壳能够理气消食,缓解胃肠胀气引起的不适感。
•胃痛腹痛:枳壳具有止痛的作用,适用于寒湿引起的胃痛和肠道绞痛。
•消化不良:枳壳能够增加胃肠蠕动,帮助消化,改善消化不良的症状。
•食欲不振:枳壳具有促进食欲的作用,适用于食欲不振、胃口差的人群。
•湿热症状:枳壳有祛湿作用,适用于湿热引起的湿疹、水肿等问题。
•咳嗽痰多:枳壳能够化痰止咳,适用于痰液较多的咳嗽。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症状和疾病仅为枳壳的常用主治范围,并非可以替代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5. 如何使用枳壳枳壳可以制成不同剂型供人们使用,包括:•煎剂:将枳壳煮沸后取汁,用于饮用或外敷。
•研粉:将枳壳研磨成粉末,可以用于制作胶囊或饮片。
•蒸馏液:通过蒸馏枳壳提取的液体,可以用于制作药酒、药膏等。
使用枳壳时,应遵循医生或药师的建议,按照剂量和使用方法正确使用。
枳壳的化学成分
枳壳的化学成分枳壳的化学成分、以及药理作用、治疗作用摘要:枳壳中的三大有效成分分别是挥发油类、黄酮苷类、生物碱类,分析并测定它们的化学成分。
例如:建立顶空液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枳壳中有机挥发物的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与电喷雾质谱联用技术研究枳壳中的黄酮苷类化合物;在酸性介质中,高锰酸钾可氧化生物碱产生化学发光,因此建立了高锰酸钾化学发光体系测定生物碱的方法。
了解枳壳的治疗作用,理气宽中,行滞消胀。
通过查阅资料,分析其中主要成分柠檬烯、芳樟醇、川皮陈素、辛弗林、N-甲基酪胺等的药理作用。
关键词:枳壳;挥发油;黄酮苷;生物碱;柠檬烯;芳樟醇;辛弗林;N-甲基酪胺;化学作用;药理作用。
Chemical Composition、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and Treatment Function of Fructus AurantiiLi Biyun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Life ScienceAbstract :The three effective components of Fructus Aurantii are volatile oil 、flavonoid glycosides and alkaloid .Analysis and determine their chemical ingredients . For example ,a novel method has been develop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in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uctus Aurantii by headspace liquid-phase micro-extraction coupled with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 ;A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ic method is developed for analysis and identification of flavoniod glycosides extracts from Fructus Aurantii ; A method is establish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alkaloids in Fructus Aurantii based on acidic potassium permanganate chemiluminescence , the optimum conditions forthe chemiluminescence , the optimum conditions for the chemiluminescence , the optimum conditions for the chemiluminescence reaction between alkaloids and potassium permanganate are studied in detail . Understand the treatment function ofFructus Aurantii , regulating qi-flowing and relieving flatulence . By consulting material , analyse the pharmacdogical activities of Limonene、Linalool、Nobiletin、Synephrine and N-methyltyamine.Key word: Fructus Aurantii; Limonene; Linalool; Synephrine; N-methyramine; Cheical Composition; Pharmacological Activites.一、引言枳壳(Fructus Aurantii)为芸香科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L)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实。
枳壳(中药)(百度百科)
枳壳(中药)(百度百科)枳壳,中药名。
为芸香科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 L.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
7月果皮尚绿时采收,自中部横切为两半,晒干或低温干燥。
具有理气宽中,行滞消胀之功效。
常用于胸胁气滞,胀满疼痛,食积不化,痰饮内停,脏器下垂。
中文学名:枳壳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目:芸香目科:芸香科属:柑橘属种:酸橙分布区域:四川、江西、湖南、湖北、江苏等地采收时间: 7月果皮尚绿时采收用量: 3~10g 毒性:无毒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蛀目录生理特性本品呈半球形,直径3~5cm。
外果皮棕褐色至褐色,有颗粒状突起,突起的顶端有凹点状油室;有明显的花柱残迹或果梗痕。
切面中果皮黄白色,光滑而稍隆起,厚0.4~1.3cm,边缘散有1~2列油室,瓤囊7~12瓣,少数至15瓣,汁囊干缩呈棕色至棕褐色,内藏种子。
质坚硬,不易折断。
气清香,味苦、微酸。
产地主产于四川、江西、湖南、湖北、江苏。
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未成熟果实。
炮制方法1、枳壳: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后筛去碎落的瓤核。
2、麸炒枳壳:取枳壳片,照麸炒法(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用麦麸熏炒的方法。
)炒至色变深。
性味苦、辛、酸,微寒。
归经归脾、胃经。
功效理气宽中,行滞消胀。
主治用于胸胁气滞,胀满疼痛,食积不化,痰饮内停,脏器下垂。
相关配伍1、《全幼心鉴》初生便闭:甘草、枳壳(煨)各一钱。
水半盏,煎服。
2、《南阳活人书》胸满不痛:桔梗、枳壳等分。
水二钟,煎一钟,温服。
3、《简便方》消风顺气:老人大肠秘涩。
防风、枳壳(麸炒)一两,甘草半两,为末,每食前白汤服二钱。
用法用量3~10g。
禁忌孕妇慎用。
相关论述1、《开宝》:风痒麻痹,通利关节,劳气咳嗽,背膊闷倦,散留结胸膈痰滞,逐水,消胀满大肠风,安胃,止风痛。
2、《活人书》:治痞宜先用桔梗枳壳汤,非用此治心下痞也。
3、《本草纲目》:治里急后重。
渝枳一号枳壳枳壳生枳壳《雷公炮炙论》枳壳:雷公云∶凡使,勿使枳实,缘性、效不同。
枳壳的临床应用与研究
枳壳的临床应用与研究枳壳,是指金橘科植物中的果皮,在中医药学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临床应用。
枳壳被认为有着理气化湿、健脾化滞的功效,可以用来治疗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疾病。
除了传统的临床应用外,现代研究也对枳壳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发现了更多的药理作用和潜在的医疗价值。
一、枳壳的传统应用枳壳在古代医学著作中被广泛提及,如《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等,被视为一种常用的中药材。
根据中医理论,枳壳味苦、性寒,具有健脾和胃、理气化湿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湿浊内蕴、气滞脾胃等症。
在临床实践中,枳壳常与其他中药搭配使用,如枳实、白术、半夏等,共同发挥综合效应,对脾胃湿滞引起的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
二、枳壳的现代研究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学家们对枳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其更多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研究表明,枳壳中含有丰富的挥发油、柠檬素、植物鞣质等成分,这些成分具有抗菌、抑菌、抗炎、抗氧化等作用,对一些疾病有着一定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此外,枳壳还可以降低胆固醇、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胃肠道的粘膜保护功能等,对调节人体的代谢和消化功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枳壳在临床中的应用基于枳壳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目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
比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胃肠功能紊乱、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都可以通过使用枳壳来改善症状、缓解疼痛。
此外,枳壳还被发现对于预防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以作为辅助治疗药物来使用。
四、枳壳的副作用与注意事项尽管枳壳有着丰富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但在使用过程中仍需注意一些副作用和注意事项。
长期或大量使用枳壳可能会导致胃肠道不适、便秘等问题,尤其对于孕妇、儿童和慢性病患者需要特别慎重。
因此,在使用枳壳前应根据医生的指导来确定剂量和疗程,避免不必要的健康风险。
综上所述,枳壳作为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丰富的药理作用和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通过传统医学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利用枳壳,为人类的健康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帮助。
中药枳壳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中药枳壳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摘要:中药枳壳是常用的理气药,化学成分复杂,对胃肠系统、心血管系统具有调节作用,能够抗癌、抗肿瘤、降血脂、抗炎、抗氧化等。
本文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枳壳的研究情况,期望为枳壳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枳壳;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枳壳来源于芸香科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 L.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1],采收时间一般是7月。
是中医常用的理气药,其味苦、辛、酸,微寒,归肺、胃经,具有行滞消胀、理气宽中之功[2],能够破气、行痰、消积,主要用于胀满疼痛、胸胁气滞[2]、食积不化、痰饮内停、脏器下垂[2]等症状。
本文将对枳壳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综述。
1.化学成分1.1黄酮类黄酮类主要有橙皮苷、新橙皮苷、柚皮苷[3]、柚皮芸香苷、异柚皮苷、新圣叶苷、新枳属苷[3]、陈皮素、柚皮素、川陈皮素、5,6-二羟基-7,4′-二甲氧基黄酮[4]、红橘素、5,6,7,8,4',-五甲氧基黄酮、5-O-去甲基川陈皮素、去甲川陈素、橙黄酮、4',5,7,8-四甲氧基黄酮、4-O-甲基黄芩素、3,5,6,7,8,3',4'-七甲氧基黄酮、2-(3,4-二甲氧基苯基)-5,6,7,8-四甲氧基-4H-色烯-4-酮、5,7,4'-三羟基-8,3'-二甲氧基黄酮-3-O-6″-β-D-葡萄糖苷、4'-羟基-5,6,7-三甲氧基黄酮[4]。
1.2挥发油挥发油含量最多的主要有柠檬烯、芳樟醇、α-蒎烯、β-蒎烯、β-月桂烯、β-蒎烯等[4],其中柠檬烯有镇咳、祛痰、抗菌的作用,芳樟醇具有抗病毒、镇静的作用。
1.3生物碱生物碱有脱氧肾上腺素、N-甲基酪胺[5]、酪胺、大麦芽碱、乙酰去甲辛弗林、那可汀、喹诺啉等[5],其中辛弗林的含量较高,为肾上腺素α-受体兴奋剂,对心脏β-受体具有一定的兴奋作用,可收缩血管、升高血压,支气管松弛。
中药枳实的药理作用和主要医疗成分
中药枳实的药理作用和主要医疗成分
1.主要成分。
枳实和枳壳均含挥发油和黄酮类成分。
酸橙未成熟果实所含挥发油中,其主要成分为右旋柠檬烯、右旋芳樟醇柠、檬醛;还含蒎烯、月桂烯、对聚伞花素、石竹烯等。
黄酮类成分为苦橙素、橙皮苷、新橙皮苷、柚皮苷、枳黄苷、酸橙素、5-羟基酸橙素、去甲基川陈皮素等。
另含辛弗林、N-甲基酪胺、新陈皮苷在果实成熟时消失。
2.药理作用。
枳实对实验动物的胃肠平滑肌有双重调节作用,即有时对胃肠呈抑制作用,有时呈兴奋作用。
这可能与机体的功能状态、药物不同成分和动物种属不同有关。
枳实煎剂、注射液及有效成分辛弗林和N-甲基酪胺对麻醉动物有明显升压作用,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和收缩血管提高总外周阻力,使左心室压力和动脉血压上升,而发挥抗休克作用。
枳实煎剂对小鼠离体子宫无论已孕未孕均呈抑制作用;对家兔离体或在体子宫呈兴奋作用。
枳实和N-甲基酪氨都有明显增加尿量的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肾上管重吸收等产生的。
还有一定的镇静、抗炎、抗菌、抗病毒、抗氧化及抗变态反应的作用。
枳壳的功效与作用
枳壳的功效与作用
概述:
枳壳是一种常用的理气类中药,其药性苦、辛、酸,温,归于脾、胃、大肠经。
枳壳具有行气消积、理气宽胸、消胀、化痰散痞的功效。
临床上,枳壳主要用于食积不化、脘腹胀满、脘痞腹痛等病症;也可用于痰浊阻滞,心下痞满等病症;还可用于治气虚下陷的病症等。
临床应用:
在临床上,常使用枳壳来治疗以下几种病症:
1、枳壳可以用来治疗食积气滞,脘腹痞满的病症。
枳壳辛散苦泄,是破气消痞,消积导滞的要药。
在治疗食积不化,脘腹痞满胀痛的患者时,可以配伍山楂、神曲等药一同使用;在治疗热结便秘、腹满胀痛的患者时,可以配伍大黄、厚朴等药一同使用,如大承气汤;在治疗湿热积滞,脘痞腹痛、泻痢后重的患者时,可以与大黄、黄连等配合使用,如枳实导滞丸;在治疗脾虚食积,食后脘腹痞满的患者时,常与白术同用,如枳术丸。
2、枳壳也可以用来治疗痰浊阻滞、胸脘痞满的病症。
在治疗胸阳不振,痰阻胸痹的患者时,常与薤白、桂枝等配伍使用,如枳实薤白桂枝汤;在治疗痰热结胸的患者时,常可以配伍黄连、瓜蒌等药一同使用,如小陷胸加枳实汤;在治疗脾虚痰滞,寒热互结,心下痞满,食欲不振的患者时,可以配伍半夏曲、黄连等药一同使用,如枳实消痞丸。
3、此外,在治疗气虚下陷的子宫脱垂、脱肛、胃下垂、胃扩张等病症时,多与黄芪、升麻、柴胡等补气升阳药一同使用,以增强疗效。
使用注意:
由于枳壳药性辛温香燥,容易耗气伤阴,所以气虚以及阴亏的患者要谨慎使用;其次,由于枳壳具有破气、行气的功效,所以孕妇要谨慎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枳壳的药性理论、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枳壳始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为中医常用理气药。
枳壳性微寒,味苦、辛、酸,具有理气宽中、行滞消胀之功效,主治胸胁气滞、胀满疼痛、食积不化、痰饮内停、脏器下垂等症。
虽然枳壳是中医临床常用药,但其性味及相关理论,文献记载出入较大,仍存在很多疑惑。
本文基于中药“一药X味Y性(Y≤X)”的中药性味新假说理论,以枳壳为研究对象,运用中药性味可拆分,可组合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中药学、药理学、化学等理论和技术,对枳壳的性味物质基础和性味药理学进行了研究,力求阐明其性味科学内涵,明晰其作用特点与适应症,为临床遣药组方奠定理论基础。
同时也以更多的研究实例验证“中药一味一性、一药X味Y性(Y≤X)”的中药性味理论假说的客观性,进一步完善中药性味可拆分性、可组合性研究的规范,进而丰富中医药性味理论,并为临床用药及新药研发提供重要的参考。
本文主要
研究内容如下:1文献综述(1)本部分在系统查阅历代本草有关中药性味记载的
基础上,通过对枳壳古今文献的整理与分析,介绍了枳壳品种及道地沿革考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研究现状,从而为本文研究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
文献资料基础。
(2)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查阅,对植物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生物活性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为枳壳中多糖类大分子化合物的研究提供参考。
(3)枳壳的性味有着相当复杂的演变历程,通过检索大量古籍文献与现代临
床资料,系统梳理了枳壳性味理论的演变过程,确认不同时期、不同医家对性味理论的认识,深化对枳壳性味的理解。
枳壳性味变化主要历经:由始载于《神农本草经》的“苦、寒”到唐、宋代的“苦,酸、微寒”和“苦,辛、微寒”,再到现、
当代记载的“苦,辛,酸、微温”,经历了由“单味”到“复合药味”及药性“由
寒到微温”的巨大发展演变过程。
2枳壳性味物质基础的可拆分性研究中药的性味不仅表明了中药所具有的
功能,也表明了其相应的物质基础。
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提示,一类化合物或结构
骨架类似的一类化学成分可能具有共同的药理作用。
因此,本文综合考虑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种类、成分类别及成分的理化性质
等因素,将枳壳水煎液拆分成4个组分,即多糖组分、黄酮组分、挥发油组分和生
物碱组分。
在获得各化学拆分组分基础上,采用UPLC-MS和GC-MS两种方法开展化学拆分组分的一般化学特征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本文研究工作中建立的拆分方法,可达到组分之间拆分明确,化学成分互不交叉,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可以为开展同类研究提供借鉴。
3枳壳性味药理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各化学拆分组分的性味归属(1)本部分研究以“性
味是对中药功效的高度概括与凝练”为切入点,采用传统的中医思维方式和现代
药理学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性味—功效—药理指标的相关性,进而构建枳壳
的性味药理学评价体系。
本文采用与枳壳性味功效相关的促进胃排空,抗胃溃疡作用,镇痛、平喘化痰、利胆和健脾等复合药理学指标作为性味功效评价体系,对全部化学拆分组分的生
物学效应开展研究。
结果表明:促进胃排空作用的物质基础为挥发油组分和生物
碱组分;抗胃溃疡作用的物质基础为黄酮组分和多糖组分;镇痛作用的物质基础
为挥发油组分和生物碱组分;平喘化痰作用的物质基础为挥发油组分和生物碱组分;利胆作用的物质基础为黄酮组分;健脾作用的物质基础为多糖组分。
(2)通过上述的实验研究结果,结合传统中医药理论、中医临床用药经验及现
代药理学理论,对枳壳各化学拆分组分进行性味归属。
实验结果如下:挥发油组分和生物碱组分为“味辛”的物质基础,黄酮为“味酸”的物质基础,多糖组分为“味苦”的物质基础。
4枳壳多糖的分级提取、结构鉴定及生物活性研究(1)枳壳多糖的分离纯化
及其抗氧化作用研究本文研究发现,枳壳中多糖组分具有一定的“健脾”活性。
经过文献查阅,目前对于枳壳中多糖类化合物的研究仍处于空白阶段。
本文对枳壳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结构鉴定以及其生物活性进行了深入
研究①采用冷水、热水、1mol/LNaOH溶液对枳壳多糖进行分级提取,得到枳壳冷浸粗多糖(CALA)、热提粗多糖(CALB)和碱提粗多糖(CALC);采用体外抗氧化实验(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羟自由基清除实验、超氧自由基清除实验和H2O2清除实验)和小鼠体内抗氧化实验评价了 3种枳壳粗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CALB的抗氧化活性最强。
②通过弱阴弱阳离子交换串联树脂、离子交换纤维素、离子交换琼脂糖凝胶、高分辨丙烯葡聚糖凝胶等离子交换和分子筛柱色谱对
CALB进行分离和纯化,得到4种均多糖,即CALB-1、CALB-2、CALB-3和CALB-4。
进一步的研究证明,这4种均多糖均为非淀粉类物质,不含还原性单糖、多肽和蛋白质等杂质。
通过高碘酸氧化、Smith降解、甲基化分析等方法和紫外、红外、HPLC和GC-MS等仪器对4种均多糖进行了初步的结构鉴定。
③采用PMP柱前衍生化法测定了 4种均多糖的单糖组成,结果如下:CALB-1由甘露糖、鼠李糖、半乳糖醛酸、半乳糖和阿拉伯糖组成;CALB-2由鼠李糖、半乳糖醛酸、半乳糖和阿拉伯糖组成;CALB-3由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半
乳糖醛酸、半乳糖和阿拉伯糖组成;CALB-4由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半
乳糖醛酸、半乳糖和阿拉伯糖组成。
通过体外抗氧化实验证明,在4种均多糖
中,CALB-3的抗氧化活性最强。
本文研究表明,枳壳的药效物质基础不仅仅是人们一直认为的挥发油、生物
碱和黄酮等,还包括多糖类成分。
枳壳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其抗氧化作用研究深化
了对中药枳壳的认识,为枳壳多糖的进一步研究以及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2)基于MAPKs信号通路的枳壳多糖CALB-3诱导PBMCs中细胞因子表达的作用机制研究本文发现,枳壳多糖具有促进小鼠脾细胞增殖的作用。
因此,本文继续选取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为研究对象,以均多糖CALB-3为研究药物,探讨CALB-3免疫调节活性的作用机制。
实验结果表明:CALB-3可促进PBMCs细胞增殖及细胞上清液中NO和细胞因子的分泌。
此外,采用 Western blot 技术检测,发现 CALB-3 还可上调MAPKs(ERK,JNK,p38)的磷酸化水平,并促进p65的核转位,进而诱导细胞因子的分泌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3)枳壳粗多糖CALB对60Coγ-射线诱导小鼠的抗辐射作用的研究通过上述实验发现,枳壳粗多糖CALB既表现出抗氧化作用又呈现出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
综合两方面的活性,本文首次尝试探讨枳壳粗多糖CALB对60Coγ-射线诱导小鼠的抗辐射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CALB各剂量组均能显著提高辐射小鼠的存活率,并提高小鼠骨髓细胞中DNA含量及降低骨髓细胞微核数。
此外,CALB还可以促进脾细胞增殖,提高辐射小鼠血清、脑和肝组织中SOD和GSH-Px水平,同时降低MDA含量。
这些结果证明,CALB对辐射损伤具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可用于枳壳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
5基于NF-κB信号通路的红橘素对LPS诱导的神经小胶质细胞免疫抑制作用的机制研究本文以LPS诱导的小胶质细胞为体外模型,筛选了枳
壳中7种黄酮类化合物抗神经炎症的活性,结果证明红橘素的活性为最强。
继之以红橘素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抗神经性炎症可能的作用机制。
实验结
果表明:红橘素可以减少一氧化氮(NO)、前列腺素E2(PGE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分泌。
同时,可抑制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环氧合酶(COX-2)的蛋白表达水平以及TNF-α,IL-1β,IL-6的mRNA表达水平。
此外,运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发现红橘素还能抑制LPS诱导的ERK1、JNK1和p38的磷酸化水平以及p65核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