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印迹技术及应用
分子识别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
分子识别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对各种不同的分子进行识别,例如检测污染物、确定药物分子与受体蛋白的互作等等。
为此,分子识别技术一直是化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本文将介绍目前热门的分子识别技术——分子印迹技术和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并探讨它们的应用前景。
一、分子印迹技术1. 原理分子印迹技术是基于化学亲和作用的一种识别技术。
它通过在合适的条件下,将目标分子与功能单体共同反应形成固定相,再将目标分子从固定相中洗脱出来,留下能与目标分子高度亲和、有特定识别性的模板分子,在最后的分析中使用。
这种技术的核心在于“印迹”,即将目标分子与功能单体结合,形成一种高度特异的固定相。
此时,功能单体能够和目标分子发生非共价键作用,比如氢键、离子键、范德华力等等。
而对于其他分子,则几乎不能与功能单体发生这些非共价键作用。
在提取目标分子后,留下的模板分子可以重复识别目标分子。
2. 应用分子印迹技术主要应用于生物医药、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
例如:(1)分离分析:利用印迹技术可以实现对生物样品中特定分子的快速富集和分离,从而便于后续的分析。
(2)药物研究:印迹技术可以用来筛选与靶分子有高度亲和力的化合物,从而帮助药物研究中的药物设计和优化。
(3)环境监测:印迹技术可以对水、大气、土壤等环境样品中的污染物进行检测和分析。
二、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1. 原理SPR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表面生物化学和生物医学研究的技术。
它是一种传感技术,通过检测光学信号,实时地测量生物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变化。
SPR技术的核心是金属薄膜表面上,被称为“感知芯片”的金属分子表面。
当感知芯片与物质相互作用时,物质在感知芯片表面的折射率会发生变化,导致入射光线的反射角发生变化。
利用特殊的光学仪器可以监测到这种变化,从而确定物质与感知芯片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
2. 应用SPR技术主要应用于制药、免疫学、基因组学等领域。
例如:(1)药物筛选:SPR技术可以用来筛选药物分子和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帮助制药厂家提高药物的研发效率。
分子印迹技术及其应用
分子印迹技术及其应用材料,功能单体与模板分子形成稳定的复合物,以使交联聚合后把模板分子的结构固定在聚合物的母体中,产生识别位点。
此外,功能单体的用量对聚合物的识别性能有较大的影响,但功能单体—模板分子比例过高时,所制备的聚合物具有更紧密的结构和更好的耐溶胀性能。
因此,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的选择对于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至关重要。
2.1模板分子的选择印迹过程可以形成与模板分子形状及功能基排列互补的孔穴有关,因此研究模板的分子结构对MIP分子识别性能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用小分子芳香族化合物,部分羟基数目及羟基位置不同的羟基苯甲酸化合物为模板分子,采用非共价印迹技术制备了相应的MIP,通过对比研究,探讨了模板分子中作用基团的数目及位置对非共价MIP分子识别能力影响的规律。
模板分子中含有较多作用基团有利于得到对模板分子具有高印迹亲和力的印迹聚合物,即得到高印迹效率的MIP。
当模板分子中作用基团间能形成分子内氢键时,印迹效率降低。
这是由于印迹过程中模板分子的分子内氢键削弱了其与氢键型功能单体丙烯酰胺的结合,从而降低了模板分子的印迹效率。
孙宝维等就模板结构与分子印迹效果间关系提出:大多只有一个极性基团的化合物,与功能单体作用的数目较少,不易产生印迹效应;一般含多个极性基团,少数含一个极性基团并具有一个大的疏水结构的化合物在印迹过程中表现出协同效应;具有多个极性基团,而且同时具备部分刚性和柔性结构的化合物,可更好地与功能单体作用。
2.2功能单体的选择在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过程中,选择合适功能单体种类及与模板分子的配比至关重要,下面是几种筛选功能单体的方法。
(1)紫外光谱法根据紫外光谱原理,当价电子与氢原子形成氢键后,电子的能量会发生变化。
同时张力或偶极作用迫使分子轨道发生扭曲变形,电子跃迁概率发生变化,导致吸光度发生变化。
因此,根据紫外光谱的变化,可推测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间相互作用强度和复合比例等有关信息。
(2)核磁共振法核磁共振光谱法(NMR)可以提供有关确切作用位点和作用强度的大量信息,是一种更具潜力且准确的筛选方法。
分子印迹技术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分子印迹技术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对于物质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其中,分析化学作为化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已经成为了我们理解物质本质特性的重要手段之一,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持。
而在分析化学中,分子印迹技术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认识物质的性质和特性。
本文将会详细介绍分子印迹技术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一、什么是分子印迹技术分子印迹技术简称MIP,是一种以特定分子为模板,通过分子间力的作用生成分子配位聚合物,并将模板分子从聚合物中除去而形成的一种特定分子识别技术。
准确地说,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利用分子自组装形成高度选择性配体的新技术。
利用分子印迹技术,我们可以将目标分子与聚合物中的配体形成一种非常特殊的相互作用,实现目标分子的高度选择性分离、识别和分析等过程。
分子印迹技术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化学分离和富集领域中的应用;二是在化学传感和生物诊断领域中的应用。
二、分子印迹技术在化学分离和富集领域中的应用在化学分离和富集领域中,我们通常需要从复杂的样品混合物中寻找目标分子,并将其高效地分离和富集出来。
而传统的化学方法往往无法实现对目标分子的高度选择性富集和分离。
针对这一问题,分子印迹技术提供了非常好的解决方案。
具体来说,分子印迹技术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实现目标分子的选择性富集和分离。
1、毛细管电泳在毛细管电泳中,分子印迹技术可用于制备非常高效的分离材料,从而实现对目标分子的选择性富集和分离。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将分子印迹聚合物固定在毛细管壁上,然后将样品加入到毛细管中。
由于分子印迹聚合物对于目标分子具有非常高的选择性,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毛细管电泳技术将目标分子富集和分离出来。
2、液相色谱在液相色谱中,分子印迹技术也可以用于制备非常高效的色谱柱填充材料,从而实现对目标分子的选择性富集和分离。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将分子印迹聚合物固定在色谱柱填充材料上,然后将样品加入到色谱柱中。
分子印迹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分子印迹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介绍现代医学研究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科学家们已经可以通过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精确地研究疾病的病理机制,并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法。
其中,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技术手段,它可以通过颜色和形状等特定的分子识别出匹配物质,并应用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
一、什么是分子印迹技术分子印迹技术 (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ology, MIT) 是一种新兴的生物技术,通俗地说,就是通过生化手段来制备特异性的人工分子识别体系。
这些分子识别体系可识别和区别出特定的分子结构,因此可以用于药物分析、生物检测和疾病诊断等方面。
研究人员通过分子印迹技术制备出一种“分子印迹聚合物”,这种聚合物在化学结构上能够与特定的分子完全匹配,从而实现特异性的拟分子识别。
二、分子印迹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1.肿瘤诊断肿瘤的早期诊断对肿瘤治疗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早期干预可以使患者的生命得以延续。
但是,肿瘤早期也很难被检测出来,因此,需要一种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检测方法来帮助诊断。
分子印迹技术就是一种这样的检测方法。
科学家可以使用分子印迹聚合物来识别特定的肿瘤标记物。
例如,针对乳腺癌标记物HER2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已经被制备出来,并且在实验中被证明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这种技术为早期诊断和更好地了解肿瘤的潜在机制提供了可能。
2.糖尿病诊断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但是在早期也很难被检测出来。
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血糖检测来诊断糖尿病,但是血糖水平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这种诊断方法不够可靠。
分子印迹技术可提供一种不同的方法来诊断糖尿病。
研究人员可以使用分子印迹聚合物来识别糖类分子,从而检测血液中的糖浓度。
这种方法比当前临床使用的血糖检测更为准确和可靠。
3.心肌梗死诊断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病变机制很复杂。
临床上通常使用心肌酶标记物来进行心肌梗死的诊断,但是这种方法有时不够准确。
环保监测中的分子印迹技术
环保监测中的分子印迹技术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的日益凸显,环保监测和食品安全监测成为了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话题。
为了更好地保障公众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安全,科学家们通过不断研究和创新,不断提高监测技术的水平和精准度。
而其中,分子印迹技术无疑是一项具有前途和广阔发展前景的监测技术。
一、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及应用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基于化学反应原理的监测技术,它主要利用聚合物材料的亲和性和选择性来识别和分离目标分子。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特定分子与聚合物发生化学反应,从而选择性地捕获并固定目标分子,在后续过程中实现分离和检测的技术。
分子印迹技术在环保监测领域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水环境和大气环境中的有害物质的检测。
能够利用分子印迹技术检测的污染物称为核心分子,它们可能在水中、大气中或其他环境中出现。
一些常见的核心分子包括重金属离子、有机物、农药残留等。
分子印迹技术通过分子印迹聚合物材料和核心分子的化学反应,选择性地捕获并固定核心分子,实现对环境中有害物质的检测和分离。
二、分子印迹技术与传统监测方法的比较相对于传统监测方法,分子印迹技术具有重要优势。
在水环境污染的监测中,传统的监测方法主要是通过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等手段,对单一污染物进行检测和分析。
而分子印迹技术则是基于分子选择性的检测原理,能够针对多种污染物进行有选择性的检测和分析,且操作低成本、操作简单、检测快速。
除此之外,相较于传统监测方法,分子印迹技术还具有很高的检测灵敏度和准确度。
由于分子印迹聚合物材料具有很高的亲和性,能够非常有效地捕获目标分子,从而增加了检测的准确性。
同时,分子印迹技术能够进行跨学科交叉,将多个优势点进行整合,从而实现更完善的监测。
三、分子印迹技术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食品安全问题也被广泛关注。
在这方面,分子印迹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监测。
例如,在检测食品中的有害物质、添加剂和农药残留等方面,分子印迹技术都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
分子印迹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分子印迹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根据分子的特异性识别进行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这种技术在药物分析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尤其对于药物的检测、提纯和分析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以下是分子印迹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介绍。
一、分子印迹技术原理及基本步骤分子印迹技术通过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在适当的反应条件下共聚合形成的高分子材料(分子印迹材料,MIMs)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选择性。
在药物分析中,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可以精准识别出药物分子,同时快速、高效完成药物的分离、提纯和检测。
具体的实验步骤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的共聚合,模板分子的去除和分子印迹材料的制备。
其中制备分子印迹材料是整个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
二、分子印迹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1、药物分子检测:分子印迹技术可以用于药物分子的检测,尤其在对药物中的有害物质、其它杂质的分离、提纯和检测上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选择性。
例如在对抗肿瘤的药物的检测中,使用分子印迹技术可以很快、高效地识别出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药物分子,同时排除其他杂质的干扰,从而保证药物品质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2、制药质量控制:分子印迹技术可以用于制药质量控制,特别是在对药物中的有害物质等影响药品质量的因素的检测上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例如在对于制剂中不同批次药品的监控时,使用分子印迹技术可以很快、高效地识别出不同批次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从而对问题进行及时的排查和处理。
3、药品研发:分子印迹技术在药品研发中的应用可谓匪夷所思。
分子印迹技术的优秀特性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各种新型药物,跟踪药物颗粒的生化作用。
甚至,通过合理的分子印迹材料,将药物持续性、溶解性等物理性质调控到更优状态。
4、检验、分离和提纯草药中的有效成分:筛选出质优草药中的有效成分和药效团,是制备中药制剂的基础工作。
传统的中药药性评价缺少准确性,不能为草药分子提纯、化学组成鉴定等提供科学的依据。
因分子印迹技术良好的专属性和选择性,可以有效识别和提取草药中的有效成分,从而指导中药制剂的研究和合成。
分子印迹技术及其应用
分子印迹技术及其应用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利用生物和化学原理,针对特定分子的选择性识别和分离技术。
通过分子印迹技术,可以制备出具有特定分子识别性的分子印迹材料,在分离、检测和定量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一、分子印迹技术的发展历程分子印迹技术自1970年代提出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改进,现已成为一种成熟的技术。
其发展历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初步探索阶段(1970年代-1980年代):在这个阶段,科学家们尝试通过合成各种聚合物来制备分子印迹材料,并开始研究分子印迹材料的特异性和选择性。
2. 技术改进阶段(1990年代-2000年代):在这个阶段,科学家们开始采用新的聚合物合成方法和控制技术,使得分子印迹材料的特异性和选择性得到了极大提高,并开始研究分子印迹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
3. 微纳技术应用阶段(2010年代至今):在这个阶段,科学家们开始利用微纳技术制备分子印迹材料,并尝试将其应用于各种领域,如生物医学、环境检测等。
二、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是基于模板分子与聚合物之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来制备分子印迹材料。
具体步骤如下:1. 模板分子选择:选择具有特定结构及性质的分子作为模板分子,并与功能单体一起共聚合或交联生成聚合物。
2. 聚合体制备:在模板分子的作用下,功能单体参与聚合或交联反应,在模板分子的“引导”下,其它单体则不参与反应,从而形成模板分子的“印迹”空腔,最终得到具有特异性的分子印迹材料。
3. 分子印迹材料性能评价:通过评价分子印迹材料在分离、检测和定量领域的特异性和选择性来判断其性能。
三、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分子印迹技术在药物检测、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1. 药物检测:利用分子印迹技术制备出特定药物印迹材料,在药物检测和分离中具有很高的选择性和灵敏度。
例如,根据药物的结构特点,可设计出具有选择性对某种药物进行分离的纯化工艺,从而控制药物的质量。
2. 环境监测:利用分子印迹技术制备出特定污染物印迹材料,在环境检测中具有很高的选择性和灵敏度。
分子印迹技术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
分子印迹技术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独特的生物分析技术,它使用分子印迹材料(MIPs)以高度特异和选择性地捕获特定分子。
这种技术可以在多个领域和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如生物医学、环境分析和食品安全等。
本文将探讨分子印迹技术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
1.分子印迹技术是什么?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在聚合物基质中通过模板分子进行选择性捕获的技术。
MIPs可以是聚合物或高分子材料,可以选择性地与目标分子相互作用,从而实现特异性捕获。
该技术包括在聚合物基质中聚集模板分子,然后通过交联聚合反应固定它们,最后去除模板分子以形成MIPs。
2. 分子印迹技术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分子印迹技术可以应用于生物分析的多个方面,如药物筛选、蛋白质分离和生物分子检测等。
药物筛选:分子印迹技术可以用于药物筛选,例如筛选具有突变蛋白的新型抗癌药。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使用分子印迹材料,将抗癌药的分子结构与已知的突变蛋白结构进行匹配,从而选择最优化的药物。
蛋白质分离:分子印迹技术可以用于蛋白质分离。
通过选择性捕获特定蛋白质,分子印迹技术可以将混合物分离成不同的组分,以分析和识别它们。
这种技术对于精确的蛋白质鉴定和组织学研究都非常有用。
生物分子检测:分子印迹技术还可以用于生物分子的检测。
例如,可以使用MIPs捕获特定肿瘤标志物,以达到高度敏感且特异的肿瘤筛检。
在肿瘤筛检中,该技术与传统抗体检测方法相比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性。
3. 分子印迹技术与传统技术的比较与传统技术相比,分子印迹技术具有很多优势。
传统技术通常是依据成像技术、免疫技术和重组蛋白技术等来实现对生物分子的检测;而MIPs具有更广泛的应用范围和更强的特异性。
此外,MIPs可以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因为它们在生物分析中始终具有相同的分子结构。
4. 结论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独特的生物分析技术,在许多领域和应用中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药物筛选、蛋白质分离和生物分子检测等方面,该技术不仅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灵敏性,而且还具有应用范围广、重复性和稳定性高的特点。
三种分子印迹的原理与应用
三种分子印迹的原理与应用1. 引言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基于分子识别的方法,通过合成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来选择性识别目标分子。
根据不同的制备方法,可以分为三种分子印迹:非共价相互作用型、共价相互作用型和半共价相互作用型分子印迹。
2. 非共价相互作用型分子印迹非共价相互作用型分子印迹主要利用分子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如氢键、范德华力等)来识别目标分子。
主要工艺包括自组装、缩合聚合法和前驱体中位取代法。
•自组装法:通过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形成一定的分子间作用力,进而在功能单体中自组装形成孔道结构来识别目标分子。
•缩合聚合法:通过在模板分子周围引入功能单体,通过缩合反应形成共价键,生成聚合物介孔结构,实现对目标分子的识别。
•前驱体中位取代法:通过将模板分子置于功能单体中间位置,然后利用引发剂诱导交联反应,形成孔道结构以识别目标分子。
3. 共价相互作用型分子印迹共价相互作用型分子印迹是利用目标分子与功能单体之间通过共价键形成的稳定连接来实现目标分子的选择性识别。
主要有两种方法:原位聚合法和后位聚合法。
•原位聚合法:在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经过共价键连接后,以功能单体为单体发起剂进行自由基聚合,最终形成孔道的聚合物结构来选择性识别目标分子。
•后位聚合法:首先将模板分子稳定连接在载体上,然后对功能单体进行自由基聚合反应,最终脱除模板分子,形成孔道结构用于识别目标分子。
4. 半共价相互作用型分子印迹半共价相互作用型分子印迹是利用目标分子与功能单体之间通过共价键和非共价键(如氢键)形成的半共价键连接来实现目标分子的选择性识别。
•比较常见的方法是利用共轭自由基诱导剂(CDRI)作为共价发起剂,引发功能单体的自由基聚合,最终形成聚合物介孔结构,实现对目标分子的识别。
5. 应用分子印迹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生物医学领域:可以用于药物分析、生物传感器等。
例如,可以使用分子印迹聚合物来选择性识别某种药物,从而实现药物检测和分离纯化。
分子印记技术及其应用
三、分子印迹材料的制备方法:
1. 预组装法,共价键法 1972年Wulff G研究小组首 次成功制备出分子印迹聚合物,使这方面的研究产 生了突破性进展。 2. 自组装法,非共价键法 80年代后非共价型膜板 聚合物开始出现,尤其是1993年Mosbach等人有 关茶碱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研究报道,使这一技术有 了新的发展,并由此使其成为化学和生物交叉的新 兴领域之一。
3. 将共价作用与非共价作用相结合,应用于置备分 子印迹聚合物(MIPs)。
两种制备方法的比较
结合力
预组装法 可逆的共价 键结合,强 静电引力、 氢键、疏水 作用以及范 得华力等。 其中最重要 的类型是静 电引力 弱
单体
低分子的化 合物 多功能单体
空间结构
精确
反 物理萃取, 专一性不如 共价键法
原理步骤:
(1)在一定溶剂中,膜板分 子(即印迹分子)与含有合 适功能团的单(Functional Monomer)依靠官能团之间 的共价或非共价作用形成主 客体配合物
(3)将聚合物中的印 迹分子洗脱或解离出来。
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示意图
模板分子
模板分子需要根据所要识别分离的化合物的结构和 性质进行选择; 模板分子可以是低分子化合物、低聚物、金属离子 或金属络合物,也可以是分子聚集体。
Table 4
Enzyme2minic catalyzed reaction on MIPs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21 127 122 127 123 128 124 121 125 96,129
催化反应 Catalyzed reaction 苯甲酸酯的乙酰基转移 Acetyl transferof ethyl 4 氟 4 (对硝基苯基) 丁酮脱 HF benzoate fluorine2(p2nitrobenzyl) butanone HF 催化Diels2Alder 反应 氨基酸衍生物水解 Hydrolysisof an amino acidaction derivativ 2 苯乙酮和苯甲醛的缩合反应 Condensation re 改进固定化钌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 actoin of acetophenone and benzaldehyde 2 氨基酸的缩合反应 Condensation reaction of 纳米级催化材料的制备 Preparation of nmamino acid catalytic materials 控制枯草溶菌素的活性和选择性能 Controlling aldol condensation 醛醇缩合选择性反应 Selective catalysis of an tivity and selectivityof analysisn
分子印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分子印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分子印迹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专属分子识别技术”,该技术通过在特定的模板分子的作用下,使得单体在形成聚合物时可以选择性地结合到模板分子,从而制备出具有特异性的分子印迹聚合物。
分子印迹技术应用广泛,并已成为各种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分析手段,下面将介绍分子印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1. 分子印迹技术的研究进展首先,探究分子印迹技术应用的基础——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和性能。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是该技术的核心问题之一,它涉及到选择单体、功能单体和模板分子三个方面的问题。
近年来,研究者陆续开展了有关单体、功能单体和模板分子的选择和配比、聚合反应条件的优化等一系列方面的研究工作。
例如,功能单体的选择是影响聚合物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研究人员经过多次实验验证,发现与自由基反应较缓慢的、含有双键官能团的单体与模板分子配比在1:2,丙烯酸为促进剂,可以获得良好的分子印迹聚合物。
此外,近期开展了很多新型功能单体的设计,如双馏分子(DLM)单体、离子液体(IL)功能单体等,其中的官能团与模板分子的作用力较大,可以进一步提高聚合物的分子识别性。
其次,关于分子印迹聚合物的性能表征也是近年来研究的重点之一。
常用的性能表征方法包括形貌表征、组成表征和性能表征等。
形貌表征方面,近年来已经发展出了各种表征手段,例如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荧光光谱、拉曼光谱等。
特别是近年来逐渐成熟的原子力显微镜(AF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使得科学家们可以更清晰地观察到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形貌结构。
组成表征方面,涉及到化学分析、热分析等方法,诸如元素分析、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热重分析(TGA)等,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
性能表征方面,包括对分子印迹和非分子印迹聚合物识别能力的比较、动态弥散光谱(DLS)和表面等电点(pHIEP)等的表征,以及对印迹聚合物特异性识别能力的表征。
2. 分子印迹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2.1在生物领域的应用分子印迹技术具有良好的生物适应性和特异性,因此在生物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
分子印迹技术的制备及在样品前处理中的应用
分子印迹技术的制备及在样品前处理中的应用
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分离技术,它利用特定的分子模板制备定向分子印迹聚合物,从而具有手性、分离、净化和检测分子中目标分子的特异性和高效性。
一、分子印迹技术的制备
(1)模板性溶剂化学聚合物(SBP)。
SBP可用于制备各种模板材料,可根据需要制备不同的模板分子印迹聚合物,例如蛋白质、核酸、咪唑醇类化合物等。
(2)催化聚合。
常见的催化聚合有两种,一种是缩聚聚合,包括链增强缩聚聚合(ATRP),另一种是无催化聚合,包括力学聚合(MPP)。
(3)分离分析。
聚合物是耦合器,它可以用于蛋白质、核酸分子之间的特异性结合,将分子结合物从混合样品中分离出来,进行分析分离。
二、在样品前处理中的应用
(1)生物样品处理。
分子印迹聚合物可以用于分离细胞内的分子,从而改善实验室测定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此外,它也可以用于分离植物、细菌分子以及水环境中的抗性等有价值的分子,这些分子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资源。
(2)定量检测。
分子印迹聚合物可以用于同位素定量的检测,例如用于医学、食品、环境及有毒物质等的检测。
此外,它还可以用于构建复杂的传感器,以测定多种不同的样品中的特异物质。
(3)活性物质分离检测。
分子印迹聚合物可以用于提取活性物质,以便快速准确地检测多种物质,包括蛋白质、核酸、碳水化合物等。
综上所述,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分离技术,具有高灵敏性和特异性,可以检测多种样品中的有价值的分子,并且在样品前处理中也有广泛应用,可以更好地检测多种物质。
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分析工具,旨在培育或制备具有特异性结合能力的高度选择性分子。
该技术在药物检测、生物检测和环境监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探讨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一、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基于生物学中抗体结合原理的化学分析方法,但是它使用人工合成的分子代替天然的抗体。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聚合物、功能材料或生物大分子作为母体,添加布满功能单体的“模板”分子进行聚合。
在反应结束后,去除模板分子,留下结构上对应的“印迹”位点。
从原液或标准答案中筛选出可高度特异性识别目标分子的“印迹聚合物”。
分子印迹聚合物是聚合物大分子,其分子结构中包含有针对目标分子的固定结构。
这些结构可以与目标分子发生特异性结合,并选择性地分离目标分子。
分子印迹技术主要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模板分子的选择和与该模板分子相应的交联单体的选择。
在这一阶段,分子印迹聚合物需要被打造成在相同条件下多次差不多的合成成果。
因此,在合成聚合物时,要列出药物、毒物或肽段分子的性质和性质之间的变异范围。
第二阶段是单体与模板的洗脱。
在这一阶段,可以使用地刺橙、导体薯等溶剂来洗脱模板分子。
这些溶剂通常是与水失去平衡,而且是不相容的。
第三阶段是印迹聚合物的筛选、制备和性能评估。
在此阶段,需要选择合适的试验条件,以确定印迹聚合物的最佳运行条件。
此过程中的关键是判断功能单体与可用的世界性的选择性。
另外,聚合物分离的纯度和分离结果的结果也需要考虑。
二、分子印迹技术在药物检测中的应用分子印迹技术主要被应用于药物检测和分析中。
在药物检测中,分子印迹技术可以被用来检测毒品、药物和化合物,从而帮助控制药品滥用和城市污染。
例如,根据分子印迹技术,可以开发出针对多种药物的检测系统。
三、分子印迹技术在生物检测中的应用在生物检测领域中,分子印迹技术可以被用来检测各种生物分子。
例如,它可以用于蛋白质、抗体、细胞和细胞表面物质的检测和分离。
分子印迹技术及其应用
药物筛选:分子印迹技术 可以用于药物筛选和优化, 提高药物研发效率
生物材料:分子印迹技术 可以用于生物材料的制备, 如生物膜、生物支架等, 用于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
环境监测
应用领域:环境监 测、水质监测、大
气监测等
技术原理:利用分 子印迹技术对污染 物进行识别和检测
优势:灵敏度高、 选择性好、操作简
得到结果
应用领域
生物医学:如疾 病诊断、药物筛 选、基因检测等
环境监测:如水 质、土壤、大气 等污染物检测
食品安全:如食 品添加剂、农药 残留、微生物检 测等
化学分析:如有 机化合物、无机 化合物、高分子 材料等分析鉴定
2
生物医学
疾病诊断:分子印迹技术 可以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 和筛查
生物传感器:分子印迹技 术可以用于生物传感器的 制备,实现生物分子的快 速检测
前景预测
技术发展:分子印迹 技术将不断发展,提 高其选择性和灵敏度
01
技术挑战:需要克服分 子印迹技术在制备、识 别等方面的技术挑战
03
02
应用领域:分子印迹技 术将在生物医学、环境 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 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04
市场前景:分子印迹技 术市场前景广阔,预计 未来几年市场规模将快 速增长
02
技术优化:改进分子印迹
技术,提高制备效率和稳
定性
03
应用拓展:将分子印迹技 术应用于生物医学、环境 监测等领域
04
智能化发展:结合人工智
能技术,实现分子印迹技
术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应用拓展
环境监测领域: 如水质、空气污
染监测等
生物技术领域: 如基因工程、生
物制药等
生物医学领域: 如疾病诊断、药
分子印迹技术在癌症诊断中的应用
分子印迹技术在癌症诊断中的应用癌症是一种令人害怕的疾病,每年有数百万的人因癌症而失去了生命。
癌症可以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发生,并且很难在早期检测到。
因此,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找新的癌症诊断方法,以便在早期发现癌症并采取有效的治疗。
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新的癌症诊断技术,可以用于检测癌症标志物。
下面我们将介绍分子印迹技术是什么,以及它在癌症诊断中的应用。
一、分子印迹技术是什么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基于分子识别的技术,可以用于检测特定的分子。
相当于制作“锁”来识别“钥匙”。
该技术是基于分子的选择性结合,以及成特定的结构的原理。
这种技术利用分子亲和性,通过模板分子的高度选择性结合,制作出具有相应的空穴结构的材料。
这种材料可以选择性地捕获模板分子或其类似物。
在使用分子印迹技术进行癌症诊断时,先使用人体样本制备模板。
然后,在合适的相聚物质帮助下根据模板分子形态进行合成,得到分子印迹聚合物。
经过后续的处理,得到纳米级别的分子印迹材料。
这样的材料被用于检测在癌症组织或血液样品中存在的分子。
由于材料只能特异地识别位于目标分子表面的相关特异性表位,因此分子印迹材料具有极高的选择性和灵敏性。
二、分子印迹技术与癌症诊断2.1 分子印迹技术的优势分子印迹技术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该技术精确地识别某种分子。
其次,分子印迹技术可以在低浓度的情况下对许多分子进行检测,有较高的灵敏性。
此外,分子印迹技术易于扩展,可检测多种类型的分子。
相对于传统的癌症诊断方法,如组织学分析、血清学分析等,分子印迹技术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和特异性,可以增加癌症的检测率,降低误诊率。
还可以在早期发现癌症,并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2.2 分子印迹技术在癌症诊断中被广泛应用。
它可以用于检测癌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分子,如癌细胞表面的受体、酶等。
这些分子被认为是癌细胞的标志物,在癌症诊断中有很重要的意义。
例如,分子印迹技术可以被用于精确地检测乳腺癌。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分子印迹技术可以检测出其中的钙调素B蛋白(CaM-BP)作为乳腺癌的标志物。
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和应用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
分子印迹技术便是其中一种,它被广泛用于制备功能材料和药物筛选等领域。
今天,我们将谈论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1. 基本原理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高效的化学分离技术,其中核心思想是根据模板的特定结构来制备选择性材料。
这种选择性材料可以识别并捕获与模板分子相似结构的分子,从而实现具有选择性的识别和分离。
通俗来说,就是“一碗水端平”。
为了实现分子印迹技术,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模板分子。
模板分子可以是蛋白质、核酸、糖类、酶类等生物大分子,也可以是小分子化合物。
然后,通过不同的方法将模板分子固定到聚合物上,形成模板分子的空位。
接下来,通过交联反应引入交联剂以固定模板分子的空位,并固定在聚合物中。
随后,可以将交联剂解除或破坏,以形成空腔。
最后,从聚合物中去除模板分子,留下特定的结构与模板分子相似的空腔,这些空腔即为分子印迹材料。
通过这些空腔,可以识别与模板分子相似结构的分子。
2. 应用前景分子印迹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它在不同领域都有发挥作用的机会,例如:药物分离和纯化,污染物分离和检测,食品安全检测,生物传感材料,分子识别膜等。
药物分离和纯化:利用分子印迹材料可以提高药物分离和纯化的效率。
将分子印迹材料加入药品混合物中,识别和吸附具有相似结构的杂质,从而提高死亡排放率和质量。
污染物分离和检测:迅捷、灵活和定量地检测环境中的污染物是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任务。
分子印迹技术可以制备适合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分子印迹材料,并且可以实现快速吸附和检测这些物质。
食品安全检测:食品安全关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对食品中潜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快速有效的检测有助于风险的降低。
分子印迹技术可以检测食品中常见的添加剂和农药残留,通过制备高质量的分子印迹材料提高检测灵敏度和准确性。
生物传感材料:分子印迹技术可以制备具有高选择性、高特异性、高灵敏度和高经济性的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可用于生物、环境以及食品行业实时监测和检测。
分子印迹技术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分子印迹技术在生物学中的应用近年来,分子印迹技术已在生物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该技术研究的深入,它在生物学中的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
一、分子印迹技术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将具有特异性结构的分子与印迹材料相结合,形成“记忆结构”的方法。
印迹材料中存在着与目标分子结构相适应的空腔,使得目标分子可以选择性地进入其中,形成稳定的协同作用,从而实现对目标分子的高灵敏度和特异性检测。
分子印迹技术具有选择性、特异性和灵敏度高、稳定性好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学以及环境科学等领域。
二、生物学中的应用1. 蛋白质印迹在生物学的研究中,蛋白质印迹是分子印迹技术的一种应用。
蛋白质印迹可以用于检测、分离和鉴定蛋白质,通过与目标蛋白结合,实现其高灵敏度和特异性检测。
目前已经有很多研究使用蛋白质印迹技术来检测肿瘤标志物、免疫球蛋白、肝炎病毒以及其他生物分子。
2. DNA印迹DNA印迹是分子印迹技术在生物学中的另一种应用。
DNA印迹通过选择合适的印迹材料和DNA样本,实现对DNA的筛选、分离和鉴定。
DNA印迹技术在DNA分析、基因诊断、药物研究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例如,DNA印迹可以用于诊断遗传疾病、筛选抗癌药物以及进行环境监测等方面。
3. 细胞印迹细胞印迹是在细胞表面印制印迹剂的技术,可以用于分离、鉴定和检测细胞。
这种技术可以对细胞表面结构进行定量和定位分析,从而实现对细胞功能和病理状态的研究。
细胞印迹技术在细胞治疗、药物开发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4. 基因芯片印迹基因芯片印迹是一种将DNA序列印制在芯片上,实现对基因信息的检测和分析的方法。
该技术可以同时检测上千个基因表达模式,从而快速、准确地进行细胞功能和病理状态的分析。
基因芯片印迹在癌症、心血管、神经系统等疾病的诊断、治疗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三、技术发展分子印迹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而近年来,其发展和应用取得了迅速的进展。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分子印迹技术的选择性和灵敏度不断提高,对生物学研究和生物医学应用的影响也越来越深远。
分子印迹技术及应用
5.2 固相萃取
固相萃取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技术,该技术设备简单,能将分离和浓缩合为一 步,是目前样品处理最高效,简捷,灵活的一种手段。分子印迹聚合物可以作为固相 萃取柱的填充相,对目标化合物选择性分离,富集。
5.3 手性拆分
手性异构体是指分子结构互为镜像但又不能重合的两个化合物,在普 通试剂中它们具有相同的物理化学性质。但在药物化学领域,不同的手性 异构体具有不同的药效,因此,将手性异构体拆分具有重要意义。
中,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依靠官能团之间的共价或非共价作用形成主客体配合物; 其次,加入交联剂,通过引发剂进行光或热聚合,使主客体配合物与交联剂通过 自由基聚合在模板分子周围形成高度交联的刚性聚合物。
聚合方法有本体聚合、分散聚合、沉淀聚合、原位聚合、悬浮聚合、表面 印迹和抗原印迹等。
3. 印迹分子的去除 采用温和的物理化学手段将占据在识别位点上的绝大部分印迹分子洗脱或
自组装法(Monbach发明)也叫非共价型分子印迹法。 在自组装法中,印迹分子与功能单体之间靠弱的分子间作用 力自行组织排列,形成多重作用位点的非共价键单体—模板 分子复合物,在交联聚合中这种复合物的空间构型被固定下 来,然后通过淋洗出去印迹分子,得到分子印迹聚合物的方 法。
相对于预组装法,自组装法由于印迹分子 与功能单体结合强度弱,所以采取温和的物理 洗脱的方法就可以去除印迹分子,吸附速度快, 解离方便。
2、分子印迹技术的起源及发展
分子印迹技术起源于免疫学。著名的诺贝尔奖得主Pauling 在 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抗体形成学说:抗原物质进入生物机 体后,蛋白质或多肽链以抗原为模板进行分子自组装和折叠形 成抗体。该学说的要点是:抗体在形成时其三维结构会尽可能 地同抗原形成多重作用位点,抗原作为一种模板就会“铸造” 在抗体的结合部位。虽然后来这一理论被“克隆选择”理论所 推翻,但它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并启发了后来的化学家。
化学中的分子印迹技术及应用
化学中的分子印迹技术及应用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ology,MIT)是一种通过将模板分子嵌入聚合物网络中,从而通过特定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实现选择性地识别和提取目标分子的方法。
该技术类似于制作“钥匙”,“锁”要识别该“钥匙”,从而实现高度选择性地检测与分离。
MIT的基本原理是将目标分子(例如药物、激素、生物大分子等)作为模板,与引发聚合反应的单体混合,经过交联、反应和洗脱等一系列工艺步骤,得到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MIP)。
得到的MIP中具有能与目标分子高度配对的“印记”,从而实现了选择性识别和吸附的功能。
由于印迹聚合物中的“印记”是由目标分子所决定的,因此可以实现对目标分子高度的选择性和专一性。
MIT的优点显而易见:高度选择性、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无须昂贵和复杂的设备、制备过程简单易于控制等。
因此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检测、分离纯化和生化传感等领域。
在生物医学应用领域,MIP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分离和提取工具,例如用于检测体内激素、药物或其他生化分子。
一些近期的文献报告中,MIP已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使用人体静脉血样进行体内药物浓度测量,从而实现了区间药物浓度的临床应用。
另外,还有报道称,在和实验操作员直接接触的药品中,其中的印迹聚合物能够提高药品的安全性和可控性。
在环境检测和污染控制领域,MIP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例如,在海洋环境中,MIP可以用于捕获和检测有毒物质,从而监测海洋污染情况;在地下水和自来水中的应用,可以选择性去除有毒物质或药品残留,从而提高自来水的饮用质量。
总之,分子印迹技术作为生物医学、环境监测和生物化学等领域中的一种高效、经济、可控、选择性强的分子识别和分离方法,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我们相信,在人们的不懈努力下,这一技术必将在更多领域中被应用和推广。
分子印迹技术在天然产物分离纯化中的应用
分子印迹技术在天然产物分离纯化中的应用
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化学技术,它能够根据给定的分子构型精确地分离和纯化天然产物,具有优势的可操作性、选择性和杂质的低检测能力等多项优势,极大地拓展了天然产物的分离纯化技术空间。
一、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
分子印迹技术是在可编程的水凝胶中,以吢啶环或其它反应型发生器作为印迹分子,在分子掩蔽效应的坚实桥接效应特点下,根据印迹分子的形状微小细小变形将有效药物固定到支撑体(亲和体)表面,用以实现目标分子的精确分离和纯化。
二、分子印迹技术在天然产物纯化中的应用
1、简化操作步骤:通过分子印迹技术可以将原来得到天然产物的复杂操作步骤简化为一步法或两步法,大大简化了操作步骤。
2、提高分离纯化效率: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可以避免传统方法的步骤重复,减少时间耗费,从而显著提高分离和纯化的效率。
3、准确精确:分子印迹技术在天然产物分离纯化中可以实现更为准确精确,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混合物污染,提高天然产物的纯度。
4、实现广泛的成分分离:分子印迹技术的分离和纯化的范围不仅限于单一的天然产物,还可以用于一级代谢物和多糖类的分离纯化。
总之,分子印迹技术在天然产物分离纯化中的应用会带来革命性的改变,它的优势显而易见,将极大地拓展分子印迹技术在天然产物分离纯化领域的应用空间,为药物研究和开发提供更好的应用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印迹技术及应用林凯城1李永莲2(1.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广东揭阳522000;2.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广东广州510300)摘要:分子印迹技术是构建高分子聚合物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简便、成熟。
所构建的纳米孔穴与印迹分子在空间形状、大小以及作用点上相匹配,所以能被印迹分子高效地选择性识别出来。
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离子、小分子、大分子等的印迹。
文中阐明了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简述了分子印迹技术的主要制备方法,并展望了光子晶体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分子印迹;聚合方法;应用中图分类号:Q50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4896(2012)12-0026-05分子印迹技术最先应用于20世纪40年代Paulin首次提出抗体形成学说[1],为后来分子印迹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972年,Wulff在分子印迹技术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首次成功制备出分子印记聚合物(MIPs )[2]。
1993年Mosbach开展的有关茶碱分子的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研究也取得巨大成就,并在《Nature》上发表了相关的论文。
从此,分子印迹聚合物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因为其具有高度专一性和普适性,并且广泛地应用于化学和生物学交叉的新兴领域,如模拟酶、药物分析、催化剂、色谱分析与色谱分离、仿生传感器等方面,受到世界关注并迅速发展。
高分子聚合物的合成,在合成之前将印迹分子加入到功能单体之中,两者之间发生化学作用,与此同时,加入交联剂及引发剂,通过一系列的聚合反应形成一个固态高分子化合物,这个化合物是高度交联的,接着将印迹分子从高分子中移除,这个可以利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移除,经过这个步骤之后,大量的空腔结构就在高分子化合物的内部形成并存在了,通过这些空腔结构内各官能团的位置以及它们各自的形状,空腔结构可以与印迹高分子进行互补,并且还能发生具有特殊性能的作用。
分子印迹技术各方面的研究也正是利用这一原理开展工作的。
功能单体和印迹分子之间存在的化学作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共价键,另外一个是非共价键,其中又以非共价键作用方式的应用较多,它包括离子键作用、疏水作用、氢键作用等。
图1典型的分子印迹步骤[3]当前,利用分子印迹技术合成的聚合物,由于其具有广泛的通用性和惊人的立体专一识别性,全世界进行MIPs的研究与开发的国家至少有10多个国家,包括日本、美国、德国、中国等,另外还有企事业单位和学术机构,其总数也不少于100个。
但是,由于目前所利用的制备聚合物的分子印收稿日期:2012-09-04作者简介:林凯城(1983-),男,广东揭阳人,助教,研究方向:化学传感材料。
第5卷第6期2012年12月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ofQingyuanPolytechnicVol.5,No.6Dec.201226迹技术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所制备的MIPs对目标分子的结合量较少、可接触性差、达到结合平衡时所需要的时间较长、制备过程中所使用的印迹分子难以完全洗脱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近年来分子印迹技术的聚合方法,并介绍分子印迹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1制备聚合物的分子印迹技术的聚合方法功能单体和印迹分子之间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多重作用点。
根据作用方式的不同,分子印迹技术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1.1共价法(预组装法)该方法是由Wulff等[4]创立。
在此法中,功能单体和印迹分子通过不稳定的共价键相连,在聚合前,通过印迹分子和功能单体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生成西夫碱、硼酸酯、缩醛和缩酮等的衍生物,再合成高分子聚合物,这一步骤通过加入交联剂进行聚合反应制得,接着去除印迹分子即可以得到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这个可以通过水解等方法实现,该聚合物是共价结合型的化合物。
目前,通过分子印迹技术获得的MIPs主要有甘油酸、糖类、扁桃酸,氨基酸及其衍生物,菌类,联辅酶,芳香酮以及二醛类等化合物。
共价结合型的MIPs不适合于快速识别化合物,因为其所受到的限制较大,并且分子之间的共价作用力比较强,热力学平衡状态难以达到,这是由于其与印迹分子的解离与结合速度比较缓慢,另外,其与生物识别的作用机理相差甚远,且操作难度较大,因此发展比较缓慢。
1.2非共价键法(自组装法)该方法主要是由Norrlow等[5]创立。
在此法中,单体主要通过较弱的分子间作用力在模板分子周围进行自组装。
制备MIPs最有效且最常用的方法是非共价键法。
制备MIPs的非共价键主要有金属与配体的络合作用、偶极作用、π-π电子键、氢键、静电作用力、疏水作用和范德华力[6-7]。
其中又以离子作用最为重要,另外是氢键的作用力。
但在制取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的一系列过程中,通常制得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选择性较低,这是由于使用了单一的作用方式的结果,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为了制备具有高选择性和分离能力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一般都使用多种作用相互结合的方式。
非共价法的模板分子容易除去,操作方法简单易行,具有更接近于天然分子的识别系统,如“抗体一抗原”等,这是与共价法相比所具备的优点。
为了改善印迹的效果,还可以在印迹过程中同时提供多种单体,这样就可以给模板分子提供更多的相互作用效果。
所以,分子印迹技术中的非共价法成为了研究热点,并且发展非常迅速。
2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制备技术具有的特点通过以上对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的聚合方法的介绍,可见MIPs主要具有下面三个方面的特点。
(1)可预定性。
也就是说,不同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可以根据各种不同的需要制备。
(2)可识别性。
也就是说MIPs可专一地识别印迹分子,这是因为MIPs是按照模板分子定做出来的。
(3)实用性能。
也就是说MIPs由于它是由化学合成的方法制备出来的,具有抗恶劣环境的能力,这是天然的生物分子识别系统如受体与激素、抗原与抗体、酶与底物所不具备的优点,所以说MIPs能表现出长的使用寿命和高度的稳定性。
3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各要素的选择3.1模板分子甾醇类、金属离子、碳水化合物、羧酸类、有机胺类、氨基酸、蛋白质及核酸都可以用于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所以说在非共价型印迹聚合物的制备中,模板分子几乎不受什么限制。
而如果用金属晶体、细胞[22]等大分子作模板分子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却有一定的困难,虽然在这方面也有一些相关的报道。
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一般选用有强极性基团的化合物,这样能制备出高选择性能的MIPs。
另外,也可以选择能与功能单体形成氢键的印迹分子,因为氢键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并且作用力较强,制备出的MIPs也同样具有高选择性能。
3.2溶剂溶剂对非共价型MIPs的制备有很大的影响,能影响分子的形态和相互之间的作用力,并且有第5卷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27致孔作用。
印迹分子与功能单体之间可能存在某种作用力,因此制备时必须选择合适的溶剂,所用的溶剂最好能够促进功能单体与印迹分子之间更好结合,并且对印迹分子不能有干扰效应,另外溶解度也要高一点。
一般来说,尽可能选用苯、甲苯、二甲苯、二氯甲烷、氯仿等介电常数较低的溶剂,因为极性强的溶剂会干扰功能单体与印迹分子之间形成氢键,或者降低两者之间的作用力,导致生成识别能力较差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
当然,功能单体与印迹分子之间也可能存在疏水作用,如果采用的溶剂是四氢呋喃、乙腈、丙酮、乙酸乙酯、N,N-二甲基甲酰胺、甲醇、乙醇甚至醇水混合液,合成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在分析时可能会造成识别作用减弱,这是由于受溶剂的影响,发生了溶胀现象,导致结合位点的三维有序多孔结构发生改变。
所以,在进行吸附与聚合反应时,为避免发生溶胀现象,所用的溶剂最好一致。
3.3功能单体制备共价键型印迹聚合物时,功能单体一般使用醛、含有乙烯基的硼酸、胺、酚和二醇或者含有硼酸酯的硅烷化合物。
分析糖类衍生物异构体时,单体通常使用4-乙烯基苯硼酸,这是由于邻二醇基团和硼酸能形成酯键,并且易于形成也易于断裂、可逆性好。
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酯、三氟甲基丙烯酸、丙烯酰胺、4-乙烯基苯乙酸、1-乙烯基咪唑、4-乙烯基吡啶、2,6-二丙烯酰胺吡啶、N-丙烯酰胺基丙氨酸、β-环糊精和含乙烯基L-缬氨酸的衍生物等常用做非共价型印迹聚合物的单体,其中α-甲基丙烯酸分子内有一个碳碳双键和一个羧基,可以与胺、酰胺、离子键、氢键、羧基化合物和氨基甲酸酯等相互作用,因此是最常用的。
3.4交联剂目前制备MIPs最常用的交联剂之一是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这种交联剂制备时容易纯化,价格便宜,而且能制备出性能比较稳定的分子印迹聚合物。
另外,常用的交联剂还有3,5-二丙烯酰胺基苯甲酸、二乙烯苯、三甲氧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TRIM)、L-二丙烯酰胺基苯丙醇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RA)、N,N'-亚甲基二丙烯酸胺等。
3.5链引发方式通过自由基引发聚合反应是制备MIPs的一般方法,光照、加压、加热、电合成是一些常用的引发方式,这些方法中最为普遍的是低温条件下光照引发的应用,特别是以紫外光引发应用最多。
当然也经常应用热引发方法,但如果化合物对热不稳定就不能应用。
最常用的引发剂有偶氮二异庚腈和偶氮二异丁腈(AIBN)。
3.6聚合方法封管聚合、表面印迹、悬浮聚合、膜制备技术、原位聚合等是一些常用的聚合方法,并且目前以封管聚合最为常用,该方法是在惰性溶剂(甲苯或氯仿)中,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入功能单体、印迹分子、引发剂和交联剂,溶解成为澄清溶液,然后将溶液转移到一个玻璃安培瓶中,经超声波脱气,氮气除氧等一系列步骤之后,真空条件下将安培瓶密封,再用紫外光照射(在室温下波长通常为366nm)或热引发(60℃ ̄120℃)使得发生聚合反应,聚合24h后得到块状聚合物,再将块状物粉碎、研磨,筛选其中适度大小的粒子,接着将模板分子洗脱去除,最后真空干燥即完成。
封管聚合方法的实验装置简单,合成操作条件易于控制,便于普及,并且能制备具有高度“记忆功能”、对印迹分子有很强的识别特性和选择性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
当然,这个方法也存在一定的缺点,首先是繁琐的粉碎、研磨、筛选等预处理操作,最终得到的是均匀度较差的粒子,而且没有很高的制备率(约是总量的50%左右)。
4目前制备聚合物的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4.1应用于色谱分析[8]在色谱分析方面利用分子印迹技术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主要有两个应用:前处理样品(分离、提纯、浓缩)和分离手性物质。
利用MIPs的特异识别性能分离混合物,这是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研究领域中的一个。
最近几年,特异选择性分离工作、立体方面的相关工作已完成了。
其能印迹的分子的范围比较宽广,在各种印迹技术中已经广泛应用了许多大分子化合物(比如蛋白质)和小分子化合物(比如药品、碳氢化合物和氨基酸),并且也总第26期林凯城李永莲分子印迹技术及应用第6期28用于HPLC、TLC和CE分离中制备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