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管理论文

合集下载

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论文

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论文

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论文一、盈余管理的“经济收益观”与“信息观”在学术界,盈余管理早期一般被理解为旨在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猎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disclosure management)。

对于这个定义,以下几点需要引起我们特殊的留意:1.把盈余管理限定在对外报告领域,而把管理睬计报告以及那些意在或转变公认会计原则的活动(如游说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等排解在其商量之外。

这样考虑的主要缘由可能有两个:一是便于商量。

假如将盈余管理仅限于对外报告领域,在现行的公认会计原则和应计制下商量“干预”问题,则可以把对盈余管理的讨论简化很多。

二是在1990年以前,会计理论界对盈余管理的讨论以对外财务报告为主。

尽管当时人们就留意到酬劳方案(compensation schemes)和部门经理的私人信息是激励对内部管理睬计报告进行操纵的潜在因素,但很可能是由于资料难得,这一领域的讨论成果比较少见。

那一阶段比较多见的讨论成果是盈余管理的技术,应计制下的会计政策、会计选择与股票回报的关系等。

难怪戴维森等人在其所著的《会计:商业语言》中,专辟一节商量“会计戏法”(accounting magic)问题,并给盈余管理下了一个更加详细而狭义的定义:在公认会计原则限制的范围内,为了把报告盈利调整到满足水平而实行有打算行动步骤的过程。

2.在这个定义中,提出了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是猎取某些私人利益(private gain)。

这里所说的猎取某些私人利益是与对外财务报告过程的中立性运作(neutral operation)相对立的。

由于,现代财务报告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中立性原则以及由此而来的财务报告的不偏不倚。

盈余管理实质上是背离了中立性原则,由此造成对外财务报告有所偏重、有所倚靠。

盈余管理的动身点在局部利益、部分利益或某些人的利益,它无疑会损害公众利益。

3.在定义盈余管理时,并没有倚赖某一特定的盈利概念,而是基于会计数据作为是信息的观点进行商量的。

有关写企业盈余管理论文

有关写企业盈余管理论文

有关写企业盈余管理论文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那么的根底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到达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课题。

下面是给大家的有关写企业盈余管理,欢送阅读。

盈余管理对于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至关重要,也是一些上市公司容易出现会计舞弊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将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内容入手,进而分析其对于审计意见的影响,并对于如何提高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质量提出一些建立性的意见。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审计意见20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分别在上海、深圳两个城市成立了证券交易所,开始了资本市场的尝试,对企业上市融通资金、促进上市公司开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我国政府为了更好地保护上市公司各类投资者的利益,在《公司法》及《证券法》中对于上市公司经营情况,尤其是持续获利能力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相关法律规定如果上市公司出现经营业绩不佳、连续亏损的情形,且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最终将遭到退市的严厉处分。

少数经营前景堪忧的公司为了保住其上市资格,采取人为调节公司盈余的手段,以到达虚假盈利之目的。

因此,国内上市公司因盈余管理而产生的会计舞弊问题时有发生,进而严重地损害了广阔投资者及其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并为国内证券市场的改革及开展增添了一定的难度。

这就需要相关审计机构及人员,在其执业过程中,对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加大审计力度,进而出具独立、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以期到达对公司投资者及债权人负责的目的,并最终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安康开展保架护航。

目前,盈余管理的理论问题国内乃至国际对其争论较多,其中有代表性的大致可以分为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的“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到达最大化的行为”观点及凯瑟琳雪珀的“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观点。

但笔者认为其本质都是会计主体利用一定手段来人为调节公司盈余,以到达某种目的的行为。

治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3篇

治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3篇

治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3篇第一篇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一)会计手段1.利用准备金项目实行盈余管理资产减值准备有较大的盈余管理空间,根据自身需求高估或低估坏账准备计提金额;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和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可收回金额难以确定,使上市公司计提减值准备具有主观性,会计人员能够在追溯调整的年度或者其后的年度多计提减值准备,从而相对应减少当期利润,而在以后年度处置该项资产时,能够冲回所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以增加相对应年度利润。

2.利用营运资金项目实行盈余管理为避免摘牌停止上市,很多上市公司通过其他应收应付款实行盈余管理。

在正常情况下,其他应收应付款的期末余额不应过大,不过有些公司这两个科目的余额巨大,往往和应收应付款不相上下,显然这种现象和管理者实行盈余管理密切相关。

3.利用“线下项目”实行盈余管理利润表中的“线下项目”具体指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及补贴收入等项目。

很多上市公司管理者正是成功地利用了涉及“线下项目”的交易以达到监管部门对指标收益的要求。

为达到配股资格,处于配股边缘的上市公司会利用这些非经营性项目增加收益。

同时,前一年度发生亏损的公司往往通过涉及这些项目的交易在当年度扭亏为盈,而当年亏损的公司则利用交易的方式进一步降低报告期利润。

4.利用资本利息化调节利润利用利息资本化更隐蔽的做法是利用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难以界定的事实,通过人为划定资金来源和资金用途,将用于非资本性支出的利息资本化。

5.利用多种形式的“利润存储器”部分企业会作出不切实际的估计,对如退货、贷款损失、保修费用等或有事项实行盈余管理,在业绩良好时多计提准备,以调节利润。

(二)非会计手段1.关联交易因为关联方之间存有控制关系,往往不以公平交易实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方式有虚构经济业务,人为抬高上市公司业务水平和效益;采用大大高于或低于市场价格的方式实行购销活动;以低息或高息发生资金往来,调节财务费用;以收取或支付管理费,或分摊共同费用调节利润等。

盈余管理毕业论文

盈余管理毕业论文

盈余管理毕业论文盈余管理毕业论文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企业竞争的加剧,盈余管理逐渐成为了企业管理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来管理和调控其盈余水平,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一种行为。

而盈余管理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声誉。

在我即将完成的毕业论文中,我将对盈余管理这一话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首先,我将从理论的角度出发,对盈余管理的概念、目的和原则进行阐述。

随后,我将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探讨盈余管理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效果。

最后,我将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和对策进行研究,以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和建议。

在理论部分,我将引用大量的文献和研究成果,对盈余管理的定义和内涵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释。

盈余管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企业的各种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包括股东、债权人、员工等。

而盈余管理的原则包括真实性原则、谨慎性原则、连续性原则等,这些原则对于企业的财务报告和盈余管理行为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实践部分,我将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案例,对其盈余管理行为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研究,我将探讨盈余管理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效果,并对其合理性和合规性进行评价。

同时,我还将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包括企业规模、行业特点、市场环境等。

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的分析,我将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作为一个复杂而敏感的话题,涉及到了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因此必须谨慎对待。

在我的毕业论文中,我将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通过对大量的文献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力求做到客观、全面和准确。

同时,我还将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研究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总之,盈余管理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话题,在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和探讨,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和调控其盈余水平,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在我的毕业论文中,我将对盈余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和建议。

企业盈余管理论文

企业盈余管理论文

企业盈余管理浅析【摘要】由于债权人贷款利益、避税、筹资、政治成本等原因的推动,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控制、调整会计收益信息,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为减少盈余管理现象,需要建立和完善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体系、加强和提高审计质量、提高会计人员的理论水平、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等方法,来健全和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

【关键词】盈余管理;会计准则;治理对策一、盈余管理的含义及特征盈余管理在会计学界存在着不同的定义,按照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普的定义,盈余管理实际上就是旨在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

而另一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认为盈余管理是“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

随着人们对盈余管理认识和研究的深入,盈余管理有了更加全面和准确的概念,管理当局从更好地实现其经营目标出发,在会计法规和准则允许的范围内,以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为前提,通过会计估计的合理变更、会计方法的选择运用、交易事项的时间控制及关联交易的适度调节来修正财务报告,已达到平衡收益、稳定股价、合理避税、规避风险等目的,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或股东财富最大化的一种行为。

根据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

尽管经管人员和董事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并不完全一致,但他们对企业会计政策和对外报告盈余都有重大影响,企业盈余信息的披露由他们各自作用的合力所决定。

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即会计收益)。

在雪普的定义中,盈余管理除了对会计收益的调整和控制,还包括对其他会计信息披露的管理。

它的的目的是盈余管理主体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其中又包括管理人员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董事会成员所代表的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二、盈余管理存在的动因盈余管理行为虽然是在公认的会计范围内,但是在多数人心目中,盈余管理是不符合道德的,那么为什么企业还允许其存在呢?1、债权人贷款利益的推动。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3篇精品资料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3篇精品资料
从本文前述公司概况中可得知,煤气化的最终实际控制人是山西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具有政府背景。由于上市公司可以带来一些政绩上的好处,如促进地方就业率,保障地方财政收入等,地方政府往往有动机给予一些财政补贴或政策优惠来支持上市公司,避免上市公司被ST,甚至摘牌。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煤气化暂停提取安全生产费可以减少计入成本或当期损益的费用,从而对公司利润产生影响,从某种程度增加了公司利润,削弱了煤气化被ST的风险。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3篇
第一篇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
经济利益支配人们的经济行为,信息相关者经济利益不一致是盈余管理产生的直接动因,通过分析盈余管理动因相关理论,本文认为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债务契约动因债务契约是指债权人(金融机构)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在向上市公司提供贷款时与其签订的保护性条款,如:限制发放过多现金股利、限制举债规模、规定流动比例、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的变动范围等。一旦上市公司出现违约行为,债权人就会采取相应惩罚措施,上市公司为了避免被惩罚,降低违约成本,就会通过采取会计方法或者会计政策的选择进行盈余管理。
(四)从外部审计角度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的外部审计是通过聘任会计师事务所,由注册会计师对公司的财务报告发表相应的审计意见,但是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独立性受到严重影响,很难保证审计意见的客观、公正。
三、防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对策
(一)完善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规范了会计核算的标准和依据,适用于不同类型的企业,客观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准则在运用的过程中存在可选择的空间。为了压缩盈余管理空间,笔者认为,应从根本上完善会计准则,涉及管理者主观选择的会计政策,应做到更加具体细化,减少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减少管理层的会计估计和主观判断;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盈余管理行为,但随着新准则的实施,上市公司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盈余管理方法。再者,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经济业务,为能使这些新业务在会计处理时有法可依,防止企业利用新业务进行盈余管理,我们应及时对会计准则进行修订。

企业盈余管理论文

企业盈余管理论文

企业盈余管理论文一、产生盈余管理行为的客观条件(一)会计准则等会计法规本身具有不完善性由于客观的、主观的原因,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或漏洞,而这些缺陷或漏洞很容易给职业道德方面有问题的企业管理当局及其会计人员进行盈余管理提供条件。

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不完善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制定过程本身可能存在不合理因素。

例如,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人员组成如果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会计准则就可能出现偏向性。

同时,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各利益相关方为了使准则对自己更为有利,都会提出各自的要求,而准则制定机构为了使自己效用函数的最大化,为了在利益相关方之间求得平衡,就必须赋予企业一定的会计政策选择权。

第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本身固有的特点为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机会。

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经营活动范围的扩大化,社会、法律和金融环境的日趋复杂化,使得同类会计事项的个性日益丰富,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形千差万别,会计准则不可能事无巨细都制定得很完备,势必留有一定的余地,即对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会有多种备选的会计处理方法,从而使法定的会计政策在对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以及会计报告的编报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了更大的会计政策选择范围。

同时,会计准则与会计实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时滞性,即会则与会计制度的缺位会使企业在准则外会计事项的确认和计量等方面由于“无法可依”而带有很大的弹性。

第三,各项会计以及相关法规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协调,也导致企业会按照有利于自己的原则选择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

(二)现行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固有的缺陷性1.现行会计确认基础所固有的缺陷。

权责发生制是国际上通用的会计确认基础,这一基础理论虽然较好地解决了收入与费用的配比问题,但在确认的过程中加入了主观性。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如果继续单纯地采用权责发生制,需要主观确认“量”的机会会越来越多。

除此之外,关于发生时间的确认也具有很大的主观性,这些都会给盈余管理行为提供机会。

盈余管理运用研究论文

盈余管理运用研究论文

盈余管理运用研究论文盈余管理(EamingsManagement)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那么的根底上,通过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到达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盈余管理在国内外的企业中被广泛运用,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

企业盈余管理信息的披露都是由董事会及管理层合力决定的,在盈余管理中有决定权的一般都是公司的经理、部门经理和董事会。

也就是说,会计政策与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不正确运用、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运用选择的时点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等,最终的决定权都在他们手中,他们扮演着运用盈余管理的主要角色。

当然,会计人员也会参与其中,但充当配角。

2、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

盈余管理的客体主要是根据公认会计准那么、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

在运用盈余管理时,必须同时具有空间和时间的观念。

一般会计准那么、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等属于盈余管理的空间因素;会计方法运用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选择那么可看作是盈余管理的时间因素,但盈余管理最终的对象还是会计数据本身,也就是说,盈余管理的最终结果表达在会计收益的数据上。

3、盈余管理不会增减社会的实际盈余。

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运用和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运用的时点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都是典型的盈余管理手段。

从一个足够长的时段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社会的实际盈余,但会改变实际盈余在企业的不同会计期间或不同企业的分布。

换句话说,盈余管理只会影响到企业某期或不同企业的会计报告盈余,而不会增加或减少全社会中的实际盈余。

4、盈余管理的目的既明确又复杂。

盈余管理明确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私人利益或局部利益,但与公众利益、中立性原那么那么是相矛盾的。

盈余管理的目的非常复杂,特别是在谁是盈余管理的受益者这一点上。

盈余管理考虑的主要是企业管理层的利益,如经理的分红、认购股权、局部利益以及晋升时机等。

盈余管理论文(教授推荐6篇)

盈余管理论文(教授推荐6篇)

盈余管理论文(教授推荐6篇)标题一:财务管理中的现金流量盈余控制现金流量盈余是企业财务管理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可以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现金流是否足够,以及企业盈利能力的高低。

在财务管理中,现金流量盈余的控制也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帮助企业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降低企业面临风险的可能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本篇论文通过案例分析和理论探讨,以引导企业如何在财务管理中有效控制现金流量盈余。

标题二:成本管理在企业绩效管理中的应用探讨成本管理在企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篇论文通过对多家企业的实际操作案例分析和对现有成本管理理论的探讨,详细剖析了成本管理在企业绩效管理中的应用及其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标题三:企业战略财务管理的现状与展望企业战略财务管理是指企业在制定战略决策时,以财务管理为基础,在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之间进行优化配置和风险控制的一项管理活动。

本篇论文对企业战略财务管理的现状进行了概述,分析了企业战略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同时提出了未来企业战略财务管理的发展方向及应对措施。

标题四:融资决策的财务分析与评估对于企业而言,融资决策是十分关键的,它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在融资决策中,财务分析和评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本篇论文通过对不同类型的融资方式进行分析,探讨了财务分析和评估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并给出了一些典型案例,为企业融资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标题五:价值驱动的绩效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价值驱动的绩效管理是指通过财务和非财务因素评估企业绩效,并以实现投资者期望回报为目标,协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篇论文分别从价值驱动的概念、价值驱动的绩效管理模型以及价值驱动的应用案例展开阐述,详细介绍了价值驱动的绩效管理在企业中的具体应用。

标题六:财务风险管理中的风险识别和评估财务风险管理是指通过对企业内部和外部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以保障企业资产安全,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摘要:在西方国家,盈余管理已经有近20年的研究历史了,而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盈余管理学的研究能从客观上揭示一些领域中存在的有规律现象。

它不是简单的会计问题,还涉及到管理学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稳健发展,证券市场也在逐渐的发展和完善,但是,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主要阐述了现在国内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治理对策一、盈余管理概念及其特征1.盈余管理的概念。

盈余是评价经营者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是指企业在一定的时间内经营所得的利益,是一个企业重要的会计信息。

西方的学术界还没有对盈余管理问题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定义,不过大体上可划分为两种观点:一种是经济收益观下的盈余管理;另一种是信息观下的盈余管理。

由于证券市场在不同国家发展的程度不一样,所以,各国对经济观和信息观的重视程度也存在差别,在一些资本比较发达,证券市场较完善的国家主要注重信息观,而那些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地区则主要注重经济观。

2.盈余管理的特征。

盈余管理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征:①主体是企业的管理层,现代市场市场经济活动中,一个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分开的,企业的股东并不是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企业所有经营事宜都是由董事会决定的,所以,管理层是英语管理的主体,但是管理层的执行人并不起决定和控制作用。

②盈余管理的对象可分为中介对象和最终对象两个层面,中介对象主要是指公认的会计准则、方法、估计以及时间的选择;最终对象就是会计数据本身,即会计数据自身信号和信息含量的作用。

③盈余管理目标,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寻求企业自身市场和效用的最大化,从而获得企业生存、收益和长期发展的能力,也正是盈余管理在这方面有巨大的优势,所以才使其有了存在和发展的空间。

二、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会计准则的选择空间比较大,这是产生盈余管理的最主要条件。

在我国,由于特殊的国情,产生盈余管理的现象不仅仅是会计准则这一因素,还有政府监督和审计市场等多方面的因素。

[盈余,研究论文,公司]公司研究论文:盈余管理

[盈余,研究论文,公司]公司研究论文:盈余管理

公司研究论文:盈余管理盈余管理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我国自20世纪末开展企业股份制改造,资本市场逐渐得到发展,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越来越普遍,盈余管理带来的诸多问题日益受到各方关注。

为与国际接轨并保证证券市场的有序运行及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推出了39项会计准则,并要求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然后逐步在各类企业中推行。

新的会计准则在很多方面规范了公司会计行为,并对盈余管理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鉴于上市公司的利益驱动与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盈余管理现象在我国并未完全得以消除。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由于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缺陷和我国公司上市制度的一些规定,以及会计准则制定机制的相对静态性与内容的滞后性,为盈余管理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也成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原因。

(一)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治理结构不完善是盈余管理产生的根源上市公司两权分离的机制,形成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三会共存的组织结构,而经理层由董事会聘任,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下,没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就无法抑制盈余管理。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很不完善,存在着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股现象,虽然经过近几年的治理有所改观,但股权集中、董事会人员构成不合理、监事会监督功能不强、独立董事的职责难以发挥的现象依然存在,并严重制约着上市公司的发展,也为其进行盈余管理提供着土壤。

(二)上市制度的相关规定是盈余管理产生的诱因为了规范公司上市行为,我国的《公司法》、《证券法》及证监会某些条例对上市公司的上市资格、配股、特别处理及停牌等都作了相应规定。

比如按照我国《证券法》的规定,公司上市的条件之一是必须在近三年内连续盈利,在企业盈余无法达到这一要求,又为了实现上市的目的,企业便只好进行财务包装,以取得上市资格,这便是申请上市阶段的盈余管理。

上市之后,配股、增发新股和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等再融资行为,均须有较高的盈利能力作为基础,这也促使上市公司想尽办法提高盈利水平。

盈余管理分析范文

盈余管理分析范文

盈余管理分析范文盈余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的热点领域。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通过合理的财务操作和决策来管理和控制企业的盈余水平。

本文将从盈余管理的概念、盈余管理的目标、盈余管理的方式和盈余管理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盈余管理的概念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来实现盈余目标的过程。

盈余是指企业在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后所获得的净收入,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直接结果。

盈余管理是企业为了实现经营目标,通过调整和优化财务操作和决策,对盈余进行管理和控制的过程。

盈余管理的核心是实现盈余最大化,提高企业的营利能力和竞争力。

其次,盈余管理的目标是实现盈余最大化。

盈余最大化是指企业通过优化经营决策、合理安排财务操作和控制成本等手段,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获得最大的净收入。

实现盈余最大化既是企业的利益追求,也是企业的责任。

盈余最大化对企业的经营决策和运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高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

盈余管理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经营管理方式,包括市场营销策略、生产管理、采购管理等,通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高市场份额等手段来实现盈余最大化;二是财务管理方式,包括资金规划、财务报表分析、资本结构优化等,通过合理的财务决策和财务调整来实现盈余最大化;三是会计政策选择方式,包括会计估计、会计确认和会计应对等,通过调整会计政策来影响企业的盈余水平。

综上所述,盈余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企业的经营目标、股东利益和社会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应该注重盈余管理的科学性、合法性和可持续性,通过合理的财务决策和经营管理来实现盈余最大化。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该加强对盈余管理的监管和评估,推动企业健康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盈余管理 毕业论文

盈余管理 毕业论文

盈余管理毕业论文盈余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涉及到企业利润的分配和运用。

在现代商业环境中,盈余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盈余管理的定义、盈余管理的目标、盈余管理的方法以及盈余管理的挑战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盈余管理的定义盈余管理是指企业对于利润的分配和运用的过程,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将企业的盈余用于投资、分红、留存等方面,以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

盈余管理不仅仅是简单的利润分配,更是对企业未来发展的规划和决策。

二、盈余管理的目标盈余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和最大化股东权益。

具体来说,盈余管理的目标包括合理分配利润、提高企业价值、增加股东回报、保持企业的竞争力等。

通过有效的盈余管理,企业可以使利润得到最大化的利用,进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盈余管理的方法盈余管理的方法包括投资决策、分红决策和留存决策等。

首先,企业可以通过投资决策来运用盈余,将其投入到有利于企业发展的项目中,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其次,分红决策是指企业将部分盈余以股息或红利的形式分配给股东,回报他们的投资。

最后,留存决策是将盈余保留在企业内部,用于扩大生产规模、研发创新等方面,以增加企业的长期竞争力。

四、盈余管理的挑战盈余管理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企业规模、行业特点、经济环境等因素都会对盈余管理产生影响。

首先,企业规模的不同会导致盈余管理的难度不同,大型企业需要更加复杂和精细的盈余管理系统。

其次,不同行业的特点也会对盈余管理产生影响,例如高科技行业需要更多的资金用于研发创新。

此外,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也是盈余管理的挑战之一,企业需要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来灵活调整盈余管理策略。

综上所述,盈余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通过合理的盈余管理,企业可以实现长期稳定发展和最大化股东权益。

然而,盈余管理也面临一些挑战,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和经济环境来制定相应的盈余管理策略。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盈余管理,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研究及治理建议论文.doc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研究及治理建议论文.doc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研究及治理建议论文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研究及治理建议论文在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研究中,盈余管理问题一直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

盈余管理通常来说是公司管理层出于自身利益,选择性的采用有利于自身规划的财务及非财务手段,改变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已经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趋势。

随着近年来我国监管机构对市公司信息披露工标准性不断增强,以及广阔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使用程度不断提高,使得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重要性日益显现。

根据上市公司所处的不同时期,盈余管理的动机也是不同的。

(一) IPO上市的动机在目前阶段下,公司融资活动偏好于股权性融资,为了满足自身开展所需资金的需要,大多数公司把IPO作为解决资金问题的第一选择。

按照《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方法》的相关规定,在主板上市的上市公司盈利标准为:最近3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人民币3000万元,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累计超过人民币5000万元,或者最近三个会计年度营业收入累计超过人民币3亿元。

按照《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方法》的相关规定,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盈利标准为:最近两年连续盈利,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且持续增长;或者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

中国证监会根据申请在主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的公司规模及行业性质不同,对盈利性及成长性分别提出了要求。

但无论是在主板还是在创业板上市,公司能否上市及募集资金规模的大小,获利能力均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企业进行IPO申报时,需要提供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的根本财务资料。

因此,为了获得上市资格,特别是申请在创业板上市的中小型企业,在盈余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

经过粉饰的盈余不仅有助于公司获得股票发行上市的资格,还可以提升企业的股票定价水平,以最大限度从证券市场筹集到资金。

论盈余管理的动机论文

论盈余管理的动机论文

论盈余管理的动机论文众所周知,目前我国企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在这些失真的会计信息中,一部分纯属违背会计法规、准则的会计造假,以下就是由查字典大学网为您提供的论盈余管理的动机。

另一部分则是盈余管理所致。

随着我国治理会计造假的深入,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空间必将受到限制,这时上市公司可能另辟路径即通过盈余管理进行利润操纵。

因此,为了防止上市公司滥用盈余管理,从而造成另一种大面积的会计信息失真,有必要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进行探讨。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人员在公认会计准则的范围内,为了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而做出的会计选择。

盈余管理主要是借助于合法的会计手段来实现的,其目标是得到一种令管理当局满意的财务报告结果,而会计盈余是决定财务成果是否满意的重要参数。

因此,公司管理当局为了明确或解除受托经济责任和减少各种债务约束的限制,必然会借助盈余管理来实现管理人员自身效用或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的总目标,进而获得公司的未来生存、获利和长期发展的潜力。

正因为如此,盈余管理表现出巨大的生命力,已经成为各国公司财务理论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而会计造假是企业为了达到隐瞒和粉饰真实的经营业绩,采用伪造凭证、虚增企业收入、披露虚假信息等一系列超过法律允许范围的手段来对企业利润进行调节的一种非法行为。

报酬契约动机。

希利(Healy,1985)发表的一篇名为《奖金计划对会计决策的影响》(The Effect of Bonus Schemes on Accounting Decisions)的文章就对盈余管理进行了着名的实证研究。

一个典型的奖金计划,从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经营者盈余管理的动机来源于奖金计划。

如果净收益偏低(即低于L),经营者就会想办法进一步降低利润,这称作注销巨额资产;同样,如果净收益偏高(超过了U),也会促使经营者选择降低报告净收益的会计政策和程序,因为超过盈余上限的那部分净收益会永远失去带来奖金的机会;只有当净收益介于L与U之间时,经营者才会采纳增加报告净收益的会计政策和程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盈余管理
【摘要】盈余管理普遍存在于企业报表编制过程中,但随着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企业在政策范围内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越来越小。

本文试从盈余管理的涵义、动机、本质等方面对盈余管理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以期推动盈余管理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盈余管理;盈余管理涵义;盈余管理动机
一、引言
盈余管理始于西方较为发达的资本市场,并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而日渐普遍。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一些上市公司利用盈余管理操纵利润的问题接连暴露,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些足以证明盈余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

那么理清盈余管理的概念、手段、动机等,对投资者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盈余管理的涵义
william.k.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

kathehne.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

从国内的研究文献来看,我国对盈余管理的定义主要有:魏明海(2000)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或影响那些基于会计数据的契约的结果。

陈国欣、祝继高(2004)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实现自身利益或企业利益,误导某些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经营业
绩的理解或影响基于会计盈余的契约的结果。

william.k.scott和kathehne.schipper都强调了盈余管理的动机之一是经营者企图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相比之下,william.k.scott更侧重于盈余管理是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认为盈余管理是一种合法的行为。

而kathehne.schipper则认为盈余管理不仅是利益的实现过程,同时也是信息披露的过程。

从国内来看魏明海(2000)给出的定义从“经济责任观”和“信息观”两个方面均对盈余管理进行了阐释,但更偏向于以“信息观”的观点从盈余管
理造成的后果来定义。

但该定义未对盈余管理与财务造假等相关概念进行区分,也未对盈余管理的合法性给予肯定。

陈国欣和祝继高的观点基本与魏明海的观点一致,只是他们有意识地去将盈余管理与财务造假区别开来。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盈余管理是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经营者为影响会计盈余、实现企业和自身价值最大化而进行的一些列会计政策选择和信息披露的过程。

三、盈余管理的动机
1.资本市场动机
王亚平等(2005)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司从1995年到2003年都存在为避免报告亏损而进行的盈余管理。

赵春光(2006)研究发现亏损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的转回与计提进行盈余管理以避免当
年亏损或者加大当年亏损争取下一年度扭亏为盈。

吴联生等(2007)比较了同样具有避免亏损动机的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发现上市
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远高于非上市公司,由此得出结论认为股票市场提高了盈余管理的程度。

张昕、杨再惠(2007)和张昕(2008)的研究均发现上市公司会在第四季度进行盈余管理来实现当年扭亏或者调低盈余为来年扭亏为盈作好准备。

2.迎合监管的动机
蔡祥、张海燕(2000)认为,迎合政府监管的动因是规避资产减值的重要原因。

上市公司之所以要迎合政府的监管,无非是想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赵春光(2006)认为亏损公司利用资产减值的计提或转回加大当期的亏损以牟取下期的巨额利润。

吴联生等(2007)比较了同样具有避免亏损动机的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发现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情况优于非上市公司,于是得出结论股票市场提高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程度。

3.契约动机
王克敏、王志超(2007)研究分析高管报酬与盈余管理行为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高管报酬与盈余管理正相关。

由此认为我国上市公司高管报酬动机是盈余管理的动机之一。

李延喜等(2007)的研究表明薪酬水平与调高的操控性应计利润高度正相关,这一结果证实了薪酬激励是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的一个基本诱因。

王跃堂(2000)指出,决定上市公司会计选择行为的不是watts等(1986)的高管报酬契约假设等,而是证券市场的监管政策、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经营水平以及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

四、盈余管理的本质
gunny(2005)把交易操纵定义为“管理者为了提高报告盈余而采取的偏离最佳做法的行为”。

roychowdhury(2006)则将盈余管理定义为“公司管理层为了使利益相关者相信公司在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已经实现了财务报告目标而采取偏离正常业务活动的行为”。

宁亚平(2005)研究了盈余管理本质,他认为“盈余管理活动是欺诈性行为,它使得财务报表反映管理层期望的盈余水平而非企业真实业绩表现,从而损害财务报表的可信度。

五、总结及展望
盈余管理是会计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但盈余管理本身并不完全是一个会计问题,盈余管理还涉及一系列企业管理以及经济问题。

了解盈余管理的涵义、动机、本质等对企业和投资者都十分重要,以便双方更好的适应政府政策和市场经济的环境。

但就政府来说如何制定相关的准则来规制企业不合理的盈余管理行为,也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会计学术界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也还存在不少问题。

其中最为主要的问题是:各种各样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的结果迄今还有非常大的差别。

主要原因有: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中采用了不够严密的方法将盈利划分为操纵过的和没有操纵的部分;对盈余管理的大多数实证研究都只限于某一时期或某一项目;对盈余管理的解释太狭义;盈余管理很可能是由两个或多个因素导致的,目前大多数的实证研究只着重于一个因素,研究结果当然不够理想。

可以预期,未来的盈余管理研究不仅要进一步解决以上问题,而且还要特别注意研究盈余管理对股价和
资源配置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宁亚平.盈余管理本质探析[j].财会通讯,2005(06).
[2]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评述[j].会计研究,2000(09).
[3]宁亚平.盈余管理的定义及其研究意义[j].会计研究,2004(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