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论老子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浅析
年月第卷第期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浅析刘红霞(济宁任城区卫生学校,山东济宁)摘要《:老子》哲学,是我国奴隶制时代哲学发展圆圈的一个逻辑的终结,它合乎规律地出现在春秋末战国初,历史地承担了对行将崩溃的奴隶社会进行自我批判的任务,因而有可能对奴隶社会及其日渐崩溃的哲学矛盾运动进行理论总结。
特别是其辩证法思想所达到的理论高度,在哲学思维发展的逻辑进程上以比较完整的形态殿居孔、墨之后而总其成。
关键词《:老子》;辩证法;哲学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老子》哲学,是我国奴隶制时代哲学发展圆圈的一个逻辑的终结,它合乎规律地出现在春秋末战国初历史地承担了对行将崩溃的奴隶社会进行自我批判的任务,因而有可能对奴隶社会及其日渐崩溃的哲学矛盾运动进行理论总结。
特别是其辩证法思想所达到的理论高度,在哲学思维发展的逻辑进程上以比较完整的形态殿居孔、墨之后而总其成。
至于《老子》的作者是谁,司马迁写《史记》时已弄不清楚,他举出三个人,约与孔丘同时期的老聃和老莱子,另一个是战国时的周太史儋。
虽然在近代学者中间颇有争论,但学界一般认为《老子》的作者是老聃。
老聃学识渊博,相传孔丘曾向他请教过周礼。
老聃到晚年过着隐居的生活,“著书言道德之意”五千言,即流传至今的《老子》一书,它分上下两篇,共八十一章,是用韵文写的哲学诗。
汉以后被称为《道德经》。
据宋人及近代学者考证,《老子》可能是道家后学根据老聃的思想言论记述而成,成书约在战国时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郭沂先生认为,简本《老子》出自老聃,著今本《老子》五千言的是周太史儋。
参见《哲学研究》年第期)本文把《老子》作为从春秋末到战国初形成的系统的道家思想来加以论述。
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包含比较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由于春秋末[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刘红霞(),女,山东汶上人,济宁任城区卫生学校教师。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正是这一时期社会矛盾的到战国初的社会境况是“社稷无常,君臣无常”,因而可以说,集中反映。
世界名人论《道德经》国外篇
世界名人论《道德经》——国外篇文化传统:我们会发现国外的名人谈《道德经》 ,大多基于对老子智慧的崇高敬意以及其对西方现代科学发展的 启迪;我们也希望,这部还不为人所理解的自然科学最高经 典,能够随着西方科学的发展进步,被证实,被阐释,兑现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的自然规律,重拾国人的文化自信1、德国哲学家、启蒙运动学家康德( 1724 -1804 )认为,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和亲近然的思想与中国的老子思想有关”。
2、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1770〜1831)在《历史哲学》中说:术……。
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经》 ,最受世人崇 仰”。
3、德国哲学家谢林( 1775 -1854)在《神话哲学: 学》中指出:“道不是人们以前翻译的理,道是门”。
老子哲 学是“真正思辨的”,他“完全地和普遍地深入到了存在的最深 层”。
4、德国哲学家尼采 (1844-1900 )曾评论《老子》 一书说 :“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 ,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 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5、德国社会学家、古典社会学奠基人马克斯 &bull 韦伯 中国人承认的基本原则是理——叫做‘道' ”;“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源。
中国人把认识道的各种形式看作是最高的学中国哲1864 —1920 )在《儒教与道教》中说:“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每当道家(道教)思想被认可的时期(例如唐初),经济的发展是较好的,社会是丰衣足食的。
道家重生,不仅体现在看重个体生命,也体现在看重社会整体的生计发展。
”6、德国明斯特大学教授赫伯特.曼纽什(1929- ),在《中世界的不可缺少的要素。
公正地说,这个世界的精神孕育者,应当是柏拉图和老子,亚里士多德和庄子,以及其它一些人。
国哲学对西方美学的重要》指出:中国哲学是我们这个精神可惜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许多哲学著作总是习惯于仅提欧洲古代的一些哲学家,却忽视了老子的《道德经》,从而很不明智地拒绝了一种对欧洲文化的极为重要的源泉”。
“认识你自己”——对老子之“道”的一种解读
“认识你自己”———对老子之“道”的一种解读◎谢青松内容提要 老子之“道”,在一般意义上,指的是天、地、人的客观规律和基本法则,就此而言,道家乃是探寻规律亦即“求道”之学;在根本意义上,指的是“本来的自己”,也就是人的意识之本来状态(即纯净的意识),就此而言,道家乃是认识自己亦即“悟道”之学。
老子之“道”在本质上乃是人类对自我的反思与探索,对“我是谁”这一问题的终极追问。
在老子那里,“认识自己”意味着,识别并放下“自我”,最终消融“自我”,回到意识本身之纯净状态。
可以说,人们对“道”的探索在根本意义上是在找寻他自己。
《道德经》五千言,以凝练至简的语言、玄妙空灵的风格、正言若反的方式,从不同角度引导世人追问“我是谁”,进而“认识你自己”,这是老子之“道”的终极指向,也是老子撰写《道德经》的真正用意。
关键词 老子 《道德经》 道 意识 认识自己〔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0)04-0025-08 作为老子思想之核心范畴,“道”在《道德经》中总共出现了七十余次,学术界关于老子之“道”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
从《道德经》文本来看,老子所说的“道”显然具有多重涵义。
陈鼓应在《老子今注今译》中指出:有些地方,“道”是指形而上的实存者;有些地方,“道”是指一种规律;有些地方,“道”是指人生的一种准则、指标或典范。
①刘笑敢更多地将其理解为“宇宙万物存在的根据,是人类生命和万物存在之意义的根源”;②任法融则从道教的角度论述说,“《道德经》所谓‘道’,实为阴阳未判之前的混元无极,宇宙之起源,天地之本始,万物之根蒂,造化之枢机”;③黄克剑则认为,老子之“道”乃是“从终极处对世道人心作某种诱导”。
④综上可见,学术界对老子之“道”的解读,主要侧重于规律、存在、价值等三个维度。
本文借助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命题,⑤将老子之“道”理解为人类对自我的反思与探索,对“我是谁”这一问题的终极追问。
老子和孔子区别
老子和孔子的比较作为儒、道两大主干文化的创始人, 老子和孔子从一开始便有着思想上的直接对话,黑格尔说:“孔子的思想史道德哲学,而老子的思想是思辨哲学”,本文将从美学,法律以及历史观三个方面来加以粗浅的比较。
一、美学思想的比较:在美学理论中, 孔子和老子都标举“道”作为审美的本体,但他们对“美”理解是根本不同的。
孔子说的“道”是善。
老子所说的“道”:老子把宇宙看成一个彼此有机联系的大生命体,能创造出无穷无尽的万事万物, 使之彼此相因相克相化。
这个宇宙大生命体的总生机便是道。
孔子以善为审美本体, 但又强调审美中道德与情感的统一。
孔子视审美目的是感性的, 又是伦理化的, 所以他非常看重审美对人的心理影响, 认为文艺作品能够使人在审美愉悦中陶冶情操, 感发心灵, 达到对“礼”的深刻领会。
大音希声是老子重要的美学学说,老子所赞美是自然无为的, 没有人工造作的痕迹的自然之音。
复归于无知、无欲、无私的精神状态, 是老子审美的最高境界和终极目的。
二、法律观点比较:老子从“无为而治”思想出发,形成了崇尚“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及“道法自然”的自然法思想。
孔子以“仁”作为其法律观的基础和准则,形成伦理法律化, 法律伦理化, 熔伦理和法律于一炉的伦理化法律思想。
三、历史观的比较:孔子的社会历史观是一种倒退的历史观,之所以认为是一种倒退的历史观,是因为孔子要“从周”。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而老子认为:历史不是经验的历史,而是道的逻辑演化的抽象历史。
老子将道加于具体历史发展之中,具体的历史发展只是道的体现。
老子倡导少私寡欲、谦退至远、柔弱至胜的智慧;孔子推崇的积极入世、乐观向上、有为于天下的生命价值理念。
老子,孔子的语录《道德经》、《论语》,作为人类的智慧结晶,作为华夏的子孙,珍视民族优秀的传统,不仅会带给我们智慧,更昭示着我们的成熟。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剑号巨阙珠称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海咸河淡鳞潜羽翔龙师火帝鸟官人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让国有虞陶唐吊民伐罪周发殷汤坐朝问道垂拱平章爱育黎首臣伏戎羌遐迩一体率宾归王鸣凤在竹白驹食场化被草木赖及万方盖此身发四大五常恭惟鞠养岂敢毁伤女慕贞洁男效才良知过必改得能莫忘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复器欲难量墨悲丝染诗赞羔羊景行维贤克念作圣德建名立形端表正空谷传声虚堂习听祸因恶积福缘善庆尺璧非宝寸阴是竞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临深履薄夙兴温①似兰斯馨如松之盛川流不息渊澄取映容止若思言辞安定笃初诚美慎终宜令荣业所基籍甚无竟。
从“知其白,守其黑” 体悟老子的无上智慧
从“知其白,守其黑”体悟老子的无上智慧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他留传的《道德经》却穿透时空,留给人无限的遐思和感悟。
简单的“知其白,守其黑”却蕴含着老子的无上智慧下面是编者个人的体悟:知其白守其黑,在不同的境界中有不同的理解,如果仅仅在文字上面去研究,很难知其精髓。
老子是一个修行者,他的理解,是超于文字的。
文以载道,文字不过是承载道的一个工具而已。
我个人理解,知其白守其黑中有这么一层涵义:作为一个修行者,是要明明白白的放下自己利益的,譬如,一个修行者,看到有人侵占自己的利益【知其白】,也明知这利益的好处【知其白】,却能泰然处之,就当这个利益从来不属于自己一般,从内心坦然放下。
【守其黑】从而达到个人境界的提高。
作为一个修行者,有时明明白白地发现有人在“骗”自己【知其白】,却让对方以为自己不知道,且能从内心也不计较【守其黑】(当然,这得要这个人在大体上还是不错的,如果真是不可救药,那就只能敬而远之了),让他保持一定的尊严。
因为,如果真的说破了,那可能就真得失去这个朋友了,形同陌路,也就无从去帮助他或是渡他了!唐代黄滔创作了一篇散文《知白守黑赋》文词优美,值得一读:知白守黑赋白之能知,须守黑于所为。
黑之能守,则知白而无咎。
圣人所以立言于彼,垂训于后。
将令学者,得韬光用晦之机,不使来人,有炫实矜华之鬼。
是宜采厥理,扣其辞。
岂非白也吐耀含辉,禀西金而成姿,或元黄而可得,或苍赤而可期。
知之者必能洞彻万物,昭彰一时,故为祸患之所之。
黑也光沉影匿,浸北水而成色,既视之而不见,亦晓之而莫得。
守之者必能混合群象,冥蒙众惑,故为安宁之所则。
繇是任怀霜而怀雪,不在明言。
纵如璧以如圭,终须默识。
如此则准绳万国,龟镜八区。
俾其擅清名者若昧,抱明智者如愚。
有于不有,无于不无。
亦犹玉之贯虹,以韫石而为妙。
珠之象月,以蚌胎而为殊。
论于物而物且能尔,验于人而人焉忽乎。
是以钓璜于西渭之滨,扣角向南山之夕。
须知刖足以招祸,莫若漆身而遁迹。
老子有无思想
论:老子的有无思想及其启示老子之学,博大且晦涩,故历来注释者众众,而得其意者寥寥。
平日同学常戏谑曰:老子之言,古人尚且不尽懂,而今之小子又有何能哉?以前我深以为然。
然而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我渐渐改变了以前的想法。
在课堂上,常听老师把老子的某些观点和一些西方哲学大家的精髓理论进行比较,顿觉意义非凡。
从西学东渐以来,对于西方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人们从接受到精读再到现在的中西比较,一步步深入着,逐渐做到融会贯通。
学习老子的学说也应如此。
现今我们有能力也有条件充分利用前人智慧的精华,立足东方,和西学相互参照,从而真正把握老子学说的精髓。
一本道德经,主要凸显了两个字:有无。
何也?第一章就直入主题: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几句话,就把道德经的主要讨论对象全部交代明白了:道,名,母,天地,万物。
在这里我不禁想起巴门尼德所说过的话:“你不能知道什么是不存在的,那是不可能的,你也不能说出它来;因为能够被思维的和能够存在的乃是同一回事。
”【1】能够被思维的东西是有名字的,即是“有名”,而我们不能给它起名字的,即是很难理解的“道”: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而有“名”的却无“常”,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无常之物即是大地上的万物,“飘风不终日”。
这便是“有”和“无”的第一次亮相。
在此基础之上,我们会看到随后出现的“高下相成,难易相形”其实简而言之,就是“有高”和“不高”相成,“有难”和“不难”相形。
而这些就是第一章提到的“有名”之物。
为什么“有”和“无”会相形相成呢?老子说“有名”的东西也叫做“玄”,而世界的本原是“玄之又玄”。
不过非常可惜的是,我发现关于“有”和“无”会相形相成的价值和意义老子除了在之后的章节中给出了诸如“功成身退,天之道”等例证外,并无更多哲学上的说明,也许这也是老师上课提到的老子思想的晦涩之处,确实有些“玄”。
在学习西方哲学时,会发现一些哲学大家也说出了和老子这个思想类似的语句,虽然部分观点不尽相同。
黑格尔与老子的辩证法比较
黑格尔与老子的辩证法比较黑格尔和老子都是著名的哲学家,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文化环境下,他们都提出了自己的哲学思想。
两位哲学家虽然隔了几千年的时空,但是他们的思想具有相似之处,尤其是在辩证法方面。
本文将对比分析黑格尔和老子的辩证法的异同点。
一、历史背景黑格尔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哲学家,他的思想主要在工业革命时期产生,并且受到了启蒙运动的影响。
他的思考主要是对于近代资本主义的反应,因此他的辩证法思想更多的是处理现代社会发展和历史的问题。
老子则是公元前5世纪中国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中国处于分裂状态,许多哲学家都在思考如何理解世界万物的问题,并且致力于探索各种文化和宗教传统。
因此老子的思想更多的是关注人类生命和社会的本质问题。
二、辩证法的含义黑格尔的辩证法主要表现为“主观辩证法”,他认为世界的发展是因为主体的自我发展和变化。
他认为,世界并非完美的,它充满着对立和矛盾。
只有通过对对立和矛盾的认识和解决,才能使世界趋于完美。
这种辩证法是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个统一,是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成果,也是人类自身立体发展的一种表现。
2.老子的辩证法老子的辩证法蕴含在他的思想中,尤其是在《道德经》中。
他认为,世界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而这种变化的根源是“道”。
“道”不是可见可知的,它超越了人类所知道的所有事物。
但“道”指导着一切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并且促进了事物的发展和互动。
同时,老子也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有一对相对的对立面,例如天地、阴阳、善恶等。
这些对立面有时是直接对立的,但“道”会使它们相互转化和互补,进而推动世界的和谐发展。
三、辩证法的异同点1.思考的角度不同黑格尔的辩证法更多的关注主体的发展和变化,他认为,世界的发展取决于人类的实践和自我反省。
而老子的辩证法则更关注自然界的发展和变化。
他认为,自然会给人类提供启示,通过反思自然的变化和发展,人类可以发现自身的生命和社会的本质问题。
2.对立的处理方式不同黑格尔认为,对于矛盾的存在,人类应该通过对立的合成来解决问题。
老子《道德经》的辩证法智慧
老子《道德经》的辩证法智慧一、关于老子其人:大家是否了解老子其人?何时何地人?据《史记》记载,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生活于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人(今河南鹿邑东),苦县在彼时为陈国相县,陈为楚的属国。
楚惠王六年(前483年)楚国灭陈。
他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
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了三个老子:老聃、老莱子、周太史儋。
前两位是春秋末期人,约与孔子同时。
后一位是战国时人。
学术界一般都认为老子是老聃(大约生于公元前581年,或前571年,卒年不详)。
他的家,世代为周史官。
他自己曾做过周守藏室之史,是东周王朝掌管典籍图书的史官。
他潜心于书籍之中,对于商、周文献有深刻的研究,同时又具有天文历算和农耕方面的知识。
后因避内乱,他隐归故里。
一说离开王畿时,守关长官、也是他的好友尹喜,请他写下了后世称为《老子》的书。
《史记》本传是这样记载的:“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老子学问渊博,相传孔子非常敬重老子,曾经向他请教过周礼。
这件事在《史记·老庄申韩传》中描述的很生动。
孔子究竟向老子问了哪些问题,不得而知,但老子回答孔子的话是意味深长的。
老子说:“你所提到的那些人早就不在人世了,唯独他们说过的话留了下来。
一个德才卓著的人,如果有好的机遇,当然不妨乘着时势展示自己的抱负;如果终于不为人知,那也自当甘于寂寞,不必攀附或依傍他人。
高明的商人深藏不露,像是没有多少财货的样子;德行修养深厚的人,容貌往往显得很愚钝。
你要摒除你身上的骄气和过强的欲求与愿望,这些都无益于你的身心。
我所能告诉你的,也就是这些罢了。
”孔子回去后,告诉他的弟子:“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奔跑。
对地上走的野兽我可以设网捕捉它,对水中游的鱼我可以下钓饵去钓它,对天上的飞鸟我可以用带丝绳的箭射它,至于龙,据说能腾云驾雾、直上九天,我不知道该怎么对付它。
有无之辩—《道德经》第一章的黑格尔诠释
有无之辩—《道德经》第一章的黑格尔诠释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第一章这一章的重要性似乎很少得到过应有的重视,同时对其解读也仅强调其本体论意义。
实际上,这一章的性质及其在道德经全书中的作用类似于黑格尔逻辑学的性质及其在黑格尔全部哲学体系中的作用。
老子在这里第一次提出了哲学上的存在概念,并对存在与非存在——即有与无——作了逻辑学的考察,阐明了有与无的辩证法,从而构成了其学说体系的逻辑开端。
这里的关键是“玄”字如何理解。
人们历来理解为幽远之意。
清黄元吉《道德经注释》云:玄者,深远之谓也。
王弼注曰:“玄者,冥也”。
冥即幽暗深远。
苏辙《老子解》云:凡遠而無所至極者,其色又玄,故老子常以玄寄極也。
而如果对玄字作这样的解释,必定只能导致对有无作本体论上的解读并从经验上加以把握。
冯友兰认为玄即作为宇宙本体的道,“有无同出于道,盖即道之两方面也。
“① 朱谦之说:“盖华夏先哲之论宇宙,一气而已,言其变化不测,则谓之玄。
变化不测之极,故能造成天地,化育万物,而为天地万物之所由出。
鸢飞鱼跃,山峙川流,故曰’众妙之门’。
张衡曰:‘玄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能先;包含道德,构掩乾坤;橐钥元气,禀受无形。
’(御览引玄图)“②。
杨雄便以玄作为宇宙本体发挥出《太玄经》。
把玄理解为作为宇宙本体的道,并从经验上加以界定,显然难以论证有无的统一,更与后文相矛盾。
既然深远不测,又如何得知不过异名罢了?且何谓“生”,何为”母“?实含糊不清也。
故王弼无奈地承认,有无之同就在于不可说,不清楚。
他说:玄,“始母之所出也,不可得而名,故不可言,同名曰玄。
而言谓之玄者,取于不可得而谓之然也(老子注)。
且既然有无不过同出而异名,何以后文又说: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
正从这一论述出发后世乃发展出贵无论。
老子的“道”与黑格尔的“绝对理念”
老子的“道”与黑格尔的“绝对理念”老子的“道”与黑格尔的“绝对理念”是两种不同的哲学观点,但它们都指向宇宙中万事万物的本质和存在的根源。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究这两种观点的异同点,并且举出五个例子证明。
老子的“道”:老子所说的“道”,是指宇宙中万事万物的本质和存在的根源。
他认为“道”是所有存在的源头,是万物的根源和终极目标。
不同的实体形式都源自于“道”,并最终都回归于“道”,形成了一个永恒循环的过程。
老子强调要“无为而无不为”,“道”是一种无为而有为的存在,它超越了一切,却又渗透于一切,是宇宙最终的真理。
黑格尔的“绝对理念”:黑格尔的“绝对理念”源于他的哲学体系,它是一种全面的、庞大的、循环往复的哲学思想。
黑格尔认为,绝对理念包含了整个宇宙的本质和展开,是宇宙历史的动态普遍原则。
绝对理念包含了一切,是存在的内在必然性;它是“自我思考的思考”,是完美、无限的存在。
异同点:老子的“道”强调的是宇宙的本源和根源,是对自然的一种启示,它超越了一切,无所不在;而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强调的是一种完美、无限的存在,是对人性的启示,它自己就是自己的内在需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也就是说,“绝对理念”是一种思维反省和观念范畴,而“道”是一种直观和自然的存在。
举例证明:1. 自然界中的生命现象在自然界中的生命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到“道”的影子。
生命从无到有,从发育到成长,再到消亡,形成了一个循环的过程。
这种循环的过程就表现出了“道”的本质特征——它是超越了一切、渗透于一切、又与一切息息相关的存在。
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则通过这种循环的过程来表现出其完美、无限的本性。
2. 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道”的影子。
社会的进步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从一个起点开始,通过不断的发展和变化,最终回到一个更加完善的起点。
这也表现出了“道”是超越了一切并与一切息息相关的存在。
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则通过社会发展这种循环的过程来表现出其完美、无限的本性。
评黑格尔论老子
-文化百花园-评黑格尔论老子□牛新喜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辩证法大师,在世界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一生著述颇丰,在他的%哲学史讲演录》里,他提到了中国的孔子和老子。
值得注意的是,他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哲学描述为一种道德教训,认为其中并没有什么真理性的东西。
但对于道家哲学特别是老子则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并竭力发挥其中的辩证法因素,这为我们更好地理解道家哲学提供了帮助。
与此同时,黑格尔也指出了老子哲学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尝试对此做一简要分析。
一、康德的批评与黑格尔的回应早在黑格尔之前的康德就有对中国哲学的简短描述,他认为在老子那里“理性并不理解它自己本身以及自己所要求的东西,但却流连忘返,而不愿像与一个感性世界里的智性居民所相称的那样,把自己限制在这个感性世界的限度之内。
由此便产生了至善就在于无这一老君体系的怪诞,亦即就在于感觉到自己通过与神性相融合并通过自己人格的消灭而泯没在神性的深渊之中的这样一种意识。
”(康德:《万物的终结》,%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90页)康德认为老子的“道”(理性)是盲目的,是一种与神性相融的意识,这种意识通过自己的泯灭而达到对神性的认识。
道虽然超越了感性世界的限度,但一旦落入知性世界将会是虚无的。
我们知道,康德的批判哲学区分了物自体与现象、人类认识的能力和限度,并认为我们所认识的只是现象,而现象背后的实在、本质(物自体)则是不可知的。
简言之,对象呈现给我们的只是事物本身的表象。
但在老子那里,本体与现象却不是截然分别的。
道生天生地生万物,万物复归于道。
道不仅预示着开始,还昭示着终结。
康德这种思维方式在黑格尔看来割裂54了实体与主体的关系,是一种知性思维,即仅仅局限于“我们能够知道什么”。
在黑格尔看来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实的东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主体”(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册,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75年,第10页),“说真理只有作为体系才是现实的,或者说实体在本质上即是主体,这乃是绝对即精神这句话所要表达的观念”(%精神现象学》,第15页)o要想把握真理、把握绝对,“我”作为一个能思的主体必须自觉地表现出来,相信精神的力量足以认识事物的真实属性。
老子的思想主张
⽼⼦的思想主张
⽼⼦的思想主张是“⽆为”。
《⽼⼦》(⽂名《道德径》),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
“道”为客观⾃然规律,同时⼜具有“独⽴不改,周⾏⽽不殆”的永恒意义。
《⽼⼦》书中有着扑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如以为⼀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
书中也有⼤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补不⾜,⼈之道则不然,损不⾜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化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款,⽽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化的发展产⽣了深远的影响。
⽼⼦的著作、思想早已成为历史上遗产的宝贵财富。
欧洲从⼗九世纪初就开始对《道德经》的研究,到⼆⼗世纪的四五⼗年代,欧洲共有60多种《道德经》译⽂,德因哲学家⿊格尔、尼采,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等世界著名学者对《道德经》都有深⼊的研究,并都有专著或专论问世。
⿊格尔说:“中国哲学中另有⼀个特异的宗派……是以思辨作为它的特性。
这派的主要概念是‘道’,这就是理性。
这派哲学及与哲学密切联系的⽣活⽅式的发挥者是⽼⼦。
”前苏联汉学家李谢维奇说,“⽼⼦是国际的”。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研究中国,对中国⽂化情有独钟,著有多卷本《中国科技史》专著。
他说,中国⽂化就像⼀棵参天⼤树,⽽这棵参天⼤树的根在道家。
世界名人论《道德经》国外篇
世界名人论《道德经》——国外篇文化传统:我们会发现国外的名人谈《道德经》,大多基于对老子智慧的崇高敬意以及其对西方现代科学发展的启迪;我们也希望,这部还不为人所理解的自然科学最高经典,能够随着西方科学的发展进步,被证实,被阐释,兑现“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的自然规律,重拾国人的文化自信。
1、德国哲学家、启蒙运动学家康德(1724-1804)认为,“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和亲近然的思想与中国的老子思想有关”。
2、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1770~1831)在《历史哲学》中说:“中国人承认的基本原则是理——叫做‘道’”;“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源。
中国人把认识道的各种形式看作是最高的学术……。
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
3、德国哲学家谢林(1775-1854)在《神话哲学:中国哲学》中指出:“道不是人们以前翻译的理,道是门”。
老子哲学是“真正思辨的”,他“完全地和普遍地深入到了存在的最深层”。
4、德国哲学家尼采(1844-1900)曾评论《老子》一书说:“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5、德国社会学家、古典社会学奠基人马克斯&bull韦伯(1864—1920)在《儒教与道教》中说:“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每当道家(道教)思想被认可的时期(例如唐初),经济的发展是较好的,社会是丰衣足食的。
道家重生,不仅体现在看重个体生命,也体现在看重社会整体的生计发展。
”6、德国明斯特大学教授赫伯特.曼纽什(1929-),在《中国哲学对西方美学的重要》指出:“中国哲学是我们这个精神世界的不可缺少的要素。
公正地说,这个世界的精神孕育者,应当是柏拉图和老子,亚里士多德和庄子,以及其它一些人。
可惜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许多哲学著作总是习惯于仅提欧洲古代的一些哲学家,却忽视了老子的《道德经》,从而很不明智地拒绝了一种对欧洲文化的极为重要的源泉”。
7、德国学者克诺斯培说:“解决我们时代的三大问题(发展、裁军和环保),都能从老子那里得到启发。
《道德经》到底有什么价值,为何说它是中国的圣经?
《道德经》到底有什么价值,为何说它是中国的圣经?一条羊肠小道上,一位老者倒骑着青牛行路,气定神闲地经过一座关塞。
关塞的管理者尹喜早已在城门前恭迎,老者见盛情难却,于是入关论道,留下了洋洋五千言后再次骑上青牛,飘然而去。
这就是老子入函谷关的故事,而故事中的那五千言,也就是不废江河万古流的《道德经》。
得到老子亲笔写下的论道之文后,尹喜奉为至宝,常读常新,如今《道德经》能够流传下来,尹喜有很大的功劳,他本人也成为了道家的祖师之一。
那么,《道德经》中的思想究竟有多厉害,对我们追求幸福的生活有何帮助?这就要从一个名叫李耳的人说起了。
01《道德经》到底有多牛?1.《道德经》作者老子原名李耳,字聃。
韩愈曾经在《师说》中提到“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这里的老聃就是老子,孔子曾经向他学习周礼。
由此可见,老子本身学识渊博,他曾经是周朝的史官,负责管理藏书,做官期间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典籍。
对于人类的历史非常熟悉,掌握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后。
他开始分析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最后酝酿出了《道德经》。
这就是为什么老子在《道德经》中讲的道理,常常令人吃惊。
因为他是从整个世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单单思考人该如何做事。
所以说出来的话,乍一听让人难以接受,只有反复品味,才能品出些滋味,甚至越读越有益。
世界的道理,就是人的道理,如果能够懂得这一点,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不一样。
2.《道德经》的影响力在中国,儒家为尊,所以《论语》更受人们欢迎。
而在国际上,《道德经》就堪称最受世人喜欢的哲学指导书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统计,2016年以前,《道德经》在西方国家中的发行量和销量仅次于《圣经》。
位于世界文化名著总销量排行榜的第二位。
2016年以后,《道德经》超越了《圣经》,成为文化经典销售榜单上的榜首。
《道德经》对德国社会影响相当大。
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根据老子的阴阳学说印证二进制,直接影响后世计算机的发展。
哲学家黑格尔,认为老子的思想是真正的哲学,并且承认自己的思想很多来自老子。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有着哪些成就?具体是哪些方面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有着哪些成就?具体是哪些方面本文导读:黑格尔青年时代恰逢法国大革命,J.卢梭的思想对他产生了极大影响,他被法国革命崇尚的自由精神深深打动。
他反对专制和民族分裂,渴望德国在政治上实现统一,把德意志民族的复兴与民主革命联系起来,并把立宪政治制度视之为理想的国家制度。
1815年拿破仑战争的失败、欧洲专制势力的复辟,使他的政治态度发生变化,放弃了激进的政治主张,开始赞颂现存的普鲁士王国,主张以此为基础而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
黑格尔晚年对普鲁士王国表现出忠顺态度,但对法国革命始终持有好评,对德国保守派──历史法学派持反对态度。
黑格尔的国家观继承和发展了I.康德、J.G.费希特以来德国古典哲学的传统。
他用哲学的思辨揭示国家的本质,反对17、18世纪的社会契约论从国家的外部特征解释国家的本质,国家不是契约的任意产物。
他的国家概念指的不是现存的国家制度,而是精神的国家理念。
现实的国家只是国家理念的表现。
国家的本质在于它是伦理理念的现实,是绝对自在自为的理性的东西。
黑格尔对国家与社会进行了区分,市民社会是外在的国家,是主观意志、个人利益的结合形式。
国家以它至高无上的意志、伦理精神把整个民族凝聚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国家先于并高于家庭、市民社会,是它们存在的前提,是决定的力量,是人类生活的最高形式。
它是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的统一。
个人只是国家的一些环节,生活在国家中,才能获得个人的人格、自由和价值。
黑格尔对德国古典哲学中整体国家观的倾向给予充分发挥,表明了他对古希腊以伦理和整体为特征的城邦国家观的崇尚。
在国家制度方面,黑格尔认为世袭君主制是国家制度的顶峰,王权是普遍利益的最高代表,国王拥有最后的主观决断权。
但他主张限制王权,三权只是政治国家统一意志的象征,只能依法签署议会通过的决议。
他对行政权的论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指出行政权是执政权,应当掌握在为社会服务、与普遍利益相一致的等级手中。
论老子所谓的“道”——从其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的角度
作品评析西 风[摘 要]从五个方面分析了老子《道德经》中的“道”,最后得出:老子所谓的“道”完全是一种唯物主义的“道”。
[关 键 词]哲学;唯物主义;老子本文主要研究的是老子所谓的“道”的性质,即它到底是唯物主义的概念还是唯心主义的概念。
为此,作者考察了《道德经》全文所提到的“道”的含义,试图从五个方面的论证加以证明。
《道德经》全文共81节,其中大致有36节提到了“道”;在这36节中又有大约75次提到了“道”,也就是全文大约75次提到了“道”。
本文在论证前先把原文提到的这75个“道”的具体含义搞了个清楚,以此作为论证的基础。
一、从老子所谓的“道”中的鬼神观来看待“道”的性质在《道德经》全篇75次提到的“道”中,仅有3次提到的“道”与鬼神有关。
第一次是在第四讲中,讲“道”好像是出现在上帝之前。
这一节主要讲“道”是如何博大、深远,承受着万物的压力而不会枯竭;它具有化育万物的功能,甚至好像是万物的始祖,只有它好像是真实的存在,而这样的“道”竟渊源于上帝之前!老子在这里提到的上帝,也就是鬼神,而这鬼神是在“道”之后才有的,可见这鬼神的地位低于“道”的地位,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老子在这里提到了上帝,说他存在,这实际上也就肯定了鬼神存在,就不能说老子是无神论者了,但可以肯定的是,老子所说的“道”不是鬼神的道。
那么这就可以肯定地说,老子的“道”虽然不是鬼神之道,那么它肯定就是人的道了。
第二次提到他的“道”与鬼神的关系是在第三十九讲,在这一讲中,他两次讲到了神。
第一次讲过去得到了“一”的道理:天得到了“一”的道理就清明,地得到了“一”的道理就安宁,神得到了“一”的道理就灵验……在这里,首先可以说,老子也肯定了神的存在;其次,神的地位也不高,是在道、天、地之后的,而且神只有得到了“一”的道理才灵验,如果不灵验,就会被废止。
所以,这里所提的“道”,也根本不是神魔之道,而是先于天地的物质性的道,也就是人的道。
第三次老子提到他的“道”与鬼神的关系是在第六十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格尔在其哲学体系中,既充分吸收了古代西方的哲学思想,亦明显受到中国古代道家“形上学”思想的影响。
他在《哲学史讲演录》中,对孔子、孟子讲得很简略,一笔带过;而对《易经》,尤其是对道家的老子却很重视,并特别专门讨论了《老子》中的“道”和“无”。
道家是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流派,道教则是形成于东汉时期的一种宗教。
虽然道教哲学以宗教化、方术化的方法对先秦道家哲学加以改造吸收,但两者是有联系更有区别的;老子更非道教创始人。
黑格尔将“道家”和“道教”合为一谈。
他说:“还有另外一个宗派即‘道家’。
这一宗派的信徒不是官员,不与国家宗教有关,……这一派的哲学和与哲学密切相关的生活方式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的书,《道德经》,并不包括在正式经书之内,也没有经书的权威。
但在道士中,……它却是一部重要的著作。
他们献身于‘道’的研究,并且肯定人若明白道的本原就掌握了全部的普遍科学,普遍的良药,以及道德;——也获得了一种超自然的能力,能飞升天上,和长生不死。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东方哲学·中国哲学》,124页,商务印书馆,1995。
)黑格尔不通汉语,他从法国汉学家雷缪萨(Rémusat)的著作中间接地了解到老子,同时也接受了雷缪萨本人关于老子和道家的一些观点。
黑格尔将道家和道教合为一谈,大概便是沿袭了雷缪萨的观点。
他们二位大概都不知道,在战国末的田齐和西汉初年,曾经有过作为国家施政指导思想而风靡一时的黄老之学这一道家学派。
所以,黑格尔只说“孔子的哲学就是国家哲学”,而认为道家“这一宗派的信徒不是官员,不与国家宗教有关”。
他又说:“老子的信徒们说老子本人曾化为佛,即是以人身而永远存在的上帝。
”(同上,127页。
)这可能是听信了道教经典如《老子化胡经》中关于“老子入夷狄为浮屠”之类的传说故事。
黑格尔理解老子的思想,所依据的是雷缪萨的解说。
他写道:“据雷缪萨说,‘道’在中文是‘道路,从一处到另一处的交通媒介’,因此就有‘理性’、本体、原理的意思。
综合这点在比喻的形而上的意义下,所以‘道’就是指一般的道路。
‘道’就是道路、方向、事物的进程、一切事物存在的理性与基础。
”(同上,126页。
)黑格尔接受了雷缪萨对于“道”的解释,又引用《易传·说卦》中的一段话,来加以附会,认为:“‘道’(理性)的成立是由于两个原则的结合,像《易经》所指出的那样。
天之道或天的理性是宇宙的两个创造性的原则所构成。
……”(同上,126页。
)这是黑格尔对于“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的理解,他用这来诠释《老子》中的“道”。
最后黑格尔得出结论:“所以‘道’就是‘原始的理性,产生宇宙,主宰宇宙,就象精神支配身体那样。
’”(同上,126页。
)黑格尔对于“道”的这种理解,已经和他在哲学体系中用来指作为一切存在的共同本质和根据的那种无限的、客观的、无人身的思想、理性或精神的“绝对理念”完全一样了。
德国学者杜辛(Klaus Düsing)认为,在1805至1806年间的《耶拿讲演录》中,黑格尔阐明了最初的哲学史理论。
在这一时期的讲演中,黑格尔“第一次”确认了“他的理论”与先前理论的“历史关系”。
(《黑格尔与哲学史》,16、17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本文引用的《哲学史讲演录》,主要是依据黑格尔的《海德堡讲演录》整理增补而成。
而《海德堡讲演录》则是他在1816—1817年和1817—1818年的冬季学期讲授的哲学史,比《耶拿讲演录》晚了十多年。
所以,这应当是更为完善的版本。
道教视“道”为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并把“道”人格化为神,称为“元始天尊”,并有“一气化三清”之说。
而黑格尔则说:“只有当人把上帝当作精神,知道了精神的规定,上帝的规定才是对理性的本质的、绝对的规定,也就是对人的义务以及人的内在义务的本质的、绝对的规定。
”(《中国的宗教或曰尺度的宗教》,见夏瑞春编、陈爱政译《德国思想家论中国》,江苏人民出版社,108页,1995。
)在“把上帝当作精神”这一点上,黑格尔并未完全接受雷缪萨的观点。
雷缪萨认为,“道”这个字最好用“逻各斯”(λóyos)来表示,它的意思是很不明确的。
黑格尔接受了将“道”解释为理性、尺度的观点,这是与逻各斯相近的。
但逻各斯在古犹太神秘主义哲学家斐洛和早期基督教那里,被说成是神的理性与智慧,或者是神创造世界的原型,基督则被说成是逻各斯的化身,是人和神之间的中介。
而黑格尔主张“把上帝当作精神”,
这和道教把“道”人格化为神,在方法上是完全一致的;“逻各斯”本身不是神,而“道”和“绝对理念”本身就被看成神或上帝。
与黑格尔同时的谢林,对于“道”的理解,则持有不同的观点。
谢林认为:“‘道’不是以前人们所翻译的理性;道家学说亦不是理性学说。
‘道’是门,道家学说即通往‘有’的大门的学说;是关于‘无’(即纯粹的‘能有’)的学说;通过‘无’,一切有限的‘有’变成现实的‘有’。
生活的最高艺术或智慧,就在于把握住这种纯粹的‘能有’,它既是‘无’,但同时又无所不是。
”(《中国——神话哲学》,同上,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