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市场分析论文集(25个doc)

合集下载

房地产业发展形势分析论文(全文)

房地产业发展形势分析论文(全文)

房地产业进展形势分析论文一、房地产业增长面临的新背景迈向了21世纪的人类社会,经济进展出现了一个明显的趋势,即以高科技信息为主导的新型产业的崛起,推动了经济领域的一场空前革命,人类已经进入了新经济时代。

房地产业的增长也受到新经济的强烈冲击。

1.新经济必定伴随着新规则。

这不仅为制度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强化了对制度的需求,加速并深化经济体制的转变。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日浙成熟,产业系统的组织能力得到加强,从而使依赖于产业内部结构的各种动力因素对该系统的进展起到更为显著的作用。

2.新经济以知识经济为显著特征。

知识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渗透,促进了生产迂回化、专业化进展和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带来人类各种财富的加速增长。

经济进展水平提高为产业成长提供了更坚实的物质、知识基础和更广阔的进展空间。

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增长将一改过去主要依赖于稀缺资源投入规模的模式,转而强调知识、信息服务于用户的有效性,提倡敏捷制造和商品的个性化。

借助于通讯科技的迅猛进展而掀起的XX络革命,为新经济运行模式提供了支撑,并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和知识信息的传播利用。

由于知识资源的非稀缺性,即非排他或重复使用,从而具有使用越多其价值制造越高的特征,使得依赖于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的经济形态得到改变,支持了经济的可持续进展。

二、房地产业增长面临的新动因房地产业是指“从事房地产开发、建设、经营、租赁、抵押、信托以及维修、装饰等经济活动的行业”。

受传统体制和进展水平制约,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增长几乎一直是以物质生产环节的投资为主要推动力量的。

建筑业尽管在官方口径中被列为第二产业,但我国房地产业的成长与建筑业有着特别的紧密联系。

建筑业不仅是房地产业中不可缺的物质生产环节,而且是我国房地产业迄今进展历程中的主导环节。

这也是某种程度上使我国房地产业运行至今难以完全摆脱生产导向的轨道,因而忽视了市场需求的改变。

新经济时代,随着人们收入水平和知识水平的提高,在房地产市场上,服务需求远比物质商品需求更具有弹性,且服务需求形式扩展也比物质商品更多更广。

有关房地产市场分析论文范文

有关房地产市场分析论文范文

有关房地产市场分析论文范文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得到了大家的普遍关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房地产市场分析论文,供大家参考。

房地产市场分析论文篇一:《区域房地产市场分析技术探讨》【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住房的需求不断上升,房地产行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做出了贡献。

而今年,随着国家调控政策细则的逐步落实,与整个国民经济从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的转变相对应,房地产业经历了年初以来的调整后,正在逐步回归正常的增长态势。

房地产行业的软着陆,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为了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需要在已有调控之下加强对区域地产市场的具体分析,对此本文主要就地产市场分析技术的重要性以及实施办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区域房地产;市场信息;分析技术;宏观调控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顺应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市场化要求以来,我国房地产业便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政府管理部门在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不能有效地获取、利用市场信息,导致相关政策的制定与房地产市场的现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从而加剧了房地产业发展的不稳定性。

因此,想要解决上述问题,有效提高房地产市场的整体发展水平,需要构建一套区域房地产市场的系统分析思路和技术方法。

1 区域房地产市场分析的作用区域房地产的分析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对宏观经济的作用和对房地产业的作用。

具体分析如下:1.1 区域房地产市场分析对宏观经济所产生的影响首先,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其投资增长与宏观经济增长之间呈高度相关,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二者之间逐步形成了同向发展而又相互牵制的互动关系。

区域性地产市场分析致力于以具体实践为支撑,对这种互动关系进行发展方向和战略上的引导,避免房地产业和宏观经济出现主次模糊、互相冲突的现象。

其次,加强区域房地产的市场分析能够有效地促进其他行业的协调发展。

房地产市场论文(房地产市场论文)房地产市场分析论文房地产市场的供需

房地产市场论文(房地产市场论文)房地产市场分析论文房地产市场的供需

房地产市场论文(房地产市场论文)房地产市场分析论文房地产市场的供需房地产市场论文(房地产市场论文)房地产市场分析论文房地产市场的供需失衡分析【摘要】本文以房地产市场约束供需双方的制度环境、供需双方的处境及其动机作为逻辑依据,通过建立房地产市场的供需模型,剖析了房地产市场的特殊供需构成及其形成机理,并从高房价背后供需失衡方面考虑,推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房地产调控;分税制;住房供需一、文献综述关于我国房价上涨的原因,许多学者进行了各种探究。

张义凤(2009)发现我国房地产业面临着供给不足和空置率过高并存的矛盾,并分析了寻租因素。

邓志锋(2009)借助经济人假设,分析政府助推房价是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林依标(2009)认为土地供应的“漏出”现象造成有效供应不足,从而推高房价。

孔煜(2009)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房价波动、银行信贷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紧密联系,过度的金融支持使房价偏离经济基本面。

金承龙(2010)认为土地供给的垄断性决定了房价继续攀升。

目前,对于高房价的成因分析,主要集中于土地和房屋供给方面,虽也分析到需求,但没有把供需放在一起,也没有分析供需力量的构成,以及力量方的动机,而本文将在这些方面做出尝试。

二、高房价背后的税收制度和供需现状1.分税制改革。

分税制改革将与房地产业相关的房产税和土地税归人地方税种,主要包括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等,把土地出让金作为地方财政的固定收入全部划归地方所有。

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税收已经成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主力。

2.供需双方现状。

住房供给方面,根据原始提供主体,可以分为两大部分:政府提供的保障性住房,如廉租房;市场机制下房地产开发商提供的商品房。

现在阶段,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下文统称为保障性住房)的供给十分有限,申请该类住房时往往有相关政策限制,远未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住房供给仍然以利润很大的商品房为主。

对于商品房的供给,在土地出让市场和房地产交易市场出现了开发商不同程度的垄断。

我国房地产市场分析论文

我国房地产市场分析论文

我国房地产市场分析论文2007年,针对房地产市场运行中的主要矛盾,中国政府加强了调控政策,但同时房地产市场土地供应量不足,多种需求集中释放,投资投机需求大量入市,地价房价“倒挂”现象严重,导致全国房价总体涨幅较大,部分热点城市房价持续拉高。物价上涨、通货膨胀预期和相对于资产价格的货币贬值,从紧的货币政策,资金流动性过剩,外资投资国内房地产市场的扩张等,是影响房地产市场的重要因素。2022年房地产市场持续发展的支撑因素没有根本改变,供应紧张的状况将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预期逐渐向好。2007年,中国房地产市场运行主要有以下特点。(一)全国房价总体涨幅较大,部分热点城市房价持续拉高,供不应求是主因2007年,中国房地产市场总体上价格涨幅较大。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房、二手住房的销售价格持续走高,8月份,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9.0%,二手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7.9%,部分热点城市房价上涨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速。我们分析,导致2007年房价高涨的原因主要是供不应求。一方面,供给量大幅度下滑。2007年1~6月,全国房屋竣工面积增速低于房屋销售增速,商品房销售面积2.8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1.5%;房屋竣工面积1.5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1.1%;截至2007年6月,住宅竣工面积连续30个月低于住宅销售面积。以北京为例,新建商品住房供应自2005年以来持续减少,批准预售面积由2005年的2205万平方米下降至2006年的1706万平方米。另一方面,需求快速膨胀。资金流动性过剩导致投资性需求增长较快。同时,在房价快速上涨的趋势下,自住性购房者提前入市,也造成需求骤增。(二)土地供应量不足近两年来,土地供不应求的态势仍在持续,造成市场供求总量失衡,形成供不应求的市场预期。土地供应量的不足表现在两个环节。1.土地出让面积不足。以北京为例,2005年,计划供应的商品住宅用地为1750公顷,而实际入市的只有900公顷,仅为计划的51%;2006年,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用地计划供应合计为1900公顷,实际供应为1031公顷,仅为计划的54%。2.开发企业囤积土地导致出让土地无法全部形成当期的有效市场供应。根据中国建设银行研究部的报告,2001年初至2007年5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累计购置土地面积21.62亿平方米,但实际仅开发完成12.96亿平方米,不足购置面积的60%。特别是上市房地产公司成为大规模囤积土地的一个主要力量。这是由于土地储备量是投资者衡量上市房地产公司投资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且很容易从公开市场上募集大量资金支持大规模购置并囤积土地。(三)多种需求集中释放,投资投机需求大量入市在房价快速上升的过程中,多种需求集中释放。1.改善型需求。高收入家庭对改善型需求的支付能力比较强,家庭收入越高,利用自有资金购房的比例越高。据对某城市的调查,高档商品房一次性付款的比例高于贷款比例,一次性付款的比例一般达到60%以上;而普通商品房的贷款比例高于一次性付款的比例,贷款的比例一般达到60%以上。这使得中低端需求和初次购房需求受到挤压。2.婚龄人口对住房的需求。受传统的成家置业理念的影响,新组建家庭购买住房的需求刚性较强。3.城市新增常住人口的住房需求。近年来,中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加速时期,城市新增人口对住房的需求旺盛。4.城市拆迁导致的刚性需求。目前,中国处于城市建设快速推进时期,城市房屋拆迁带来的被动需求随之增加。5.父母提前为子女购房的需求。在目前房价上涨较快的影响下,年轻人住房需求提前释放,表现为父母为子女购房时间大大提前,高收入家庭为正在读大学,甚至读高中的子女购房的现象比较普遍。6.投资和投机性需求。除以上以居住为目的的需求外,还包括部分以投资和投机为目的的需求,买房直接用于投资,以增值获利;以改善住房条件为目的的高收入家庭,在购买新建商品房后,原有旧房并没有在存量房市场立即上市交易,更多的是继续持有用于投资。(四)地价房价“倒挂”现象严重,推动房价上涨2007年,在各地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大量地价房价“倒挂”的现象,即招标、拍卖、挂牌等公开出让土地的楼面地价接近或高于同地段在售新建房屋的价格。由于土地成本的大幅度增加,必然使得未来房价大幅提高,使市场形成了房价继续大幅上涨的预期;同时,推高了周边在售楼盘的销售价格,形成了地价和房价相互推高的恶性循环。当前地价房价“倒挂”的状况已经造成很多地方开发企业通过推迟开盘时间、放缓销售速度等方式捂盘惜售。捂盘惜售现象,正是“期指化”房地比价导致的必然结果。。

房地产市场论文(5篇)

房地产市场论文(5篇)

房地产市场论文(5篇)房地产市场论文(5篇)房地产市场论文范文第1篇1.全县房地产开发正处于高速进展阶段。

纵观乡宁县房地产市场近10年来的进展历程,无论是新开工面积,还是房地产投资额都消失了较快增长。

从当前市场交易状况看,全县商品房供不应求,房地产开发仍有较大进展空间。

主要缘由有:一是全县商业性房地产市场发育相对滞后,随着全县经济的进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合理的居民住房需求在短期内集中释放,特殊是在“羊群效应”的作用下,很多潜在购买者成为实际购买者。

再加上保障性住房、廉租房等多种住房供应形式进展缓慢,使得全社会住房需求都积聚到商品房需求上。

二是居民住房投资理念的转变及其高额回报预期,进一步增加了购房意愿。

随着县域居民金融学问普及程度不断提高,住房投资理念渐渐形成,特殊是在一般居民投资渠道不畅状况下,购买住房成为一种最简洁直接的投资方式。

特殊是最近几年房地产市场持续飙升的价格走势,增加了居民对住房投资及投机行为,使得购房意愿进一步放大。

据对乡宁县100户居民购房意愿问卷调查,有购房意愿的居民占到调查总数的81%,较上年同期增加了14个百分点,其中购房用于改善居住条件的占46%,购房用于投资增值的占35%。

特殊是居民购房增值的意愿增加,占比较去年同期增加了10个百分点。

另据调查,随着房价一路上涨和城市人口增加,商品房屋的转让和出租收入已成为县域居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来源。

乡宁县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在2021~2021年5年期间增长了46.8%,出租房屋收入5年内翻了一番多。

通过对2021年住户抽样调查:乡宁县城市居民拥有两套及其以上住宅的家庭比例高达34.5%。

县级城市的经济区位、人口、规模等缘由打算了外来投资和投机性购房对县域房地产业的冲击并不大。

针对楼盘销售的专项调查显示,乡宁县城的确存在有外来投机性购房,但总量小于全部住宅成交套数的1%。

县城商品房市场的富强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本地需求。

房地产市场分析论文

房地产市场分析论文

房地产市场分析论文2.1级差地租理论马克思指出:“凡是有地租存在的地方,都有级差地租,而且这种级差地租都遵循着农业级差地租相同的规律。

”这里所讲的规律是指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形式。

城市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也是土地等级的不同。

这种等级表现在位置距离城市中心的远近,交通是否方便,配套设施是否齐全等[25]。

城市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也是土地经营权的垄断。

比如,在住房开发建设中,一些较好的地段被某个房地产公司开发经营后,其他的房地产商就不可能介入,只好着手开发稍远稍差一些的地段。

城市级差地租的形式也可分为级差地租I 和级差地租II。

级差地租I是指城市内部地段的土地里,由于市场的位置不同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成的地租。

级差地租II是指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国家或企业在同一地块上追加投资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成的地租[26]。

例如,咸阳以东与西安交接处,在2000年以前还比较冷清,后来国家从总体规划、基础设施、招商引资等多方面追加投资和改善环境,经过四五年的建设,咸阳东南大学城地区高楼林立,马路宽敞,商业逐渐繁荣,即人们通俗所说的这个地段的土地升值,实际上是指这个地区土地的级差地租II大大增加了。

位置对城市级差地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因为使用位置便利的建筑地段,比如靠近销售市场,或者交通运输十分方便,或者是处于经济文化中心,市场容量大,特别是获得信息等特种资源的费用较低而且容易,因此这些企业能降低成本,加快资金周转率,提高利润率,获得较高的超额利润,这种超额利润转化为级差地租。

另外,这个中心是特指城市功能中心,而并非一定是地理位置中心。

2.2供求理论房地产供求变化是房地产运行的主要形式,而房地产市场供求之间的对立关系及相互制约关系,又是可以通过房地产供给和需求之间的数量关系,结构关系及时空关系表现出来[27]。

(1)房地产供求之间的数量关系,即房地产数量供求之间的变化,它是供求对立运动的最基本的表现形式。

(2)房地产供求的结构关系,主要是各类质量、品种不同的房地产商品供求数量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

房地产市场现状的参考论文

房地产市场现状的参考论文

房地产市场现状的参考论文温说: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于拉动钢铁、建材及家电家居用品等产业发展举足轻重,对金融业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对于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改善民生具有重要作用。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房地产市场现状的参考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房地产市场现状的参考论文篇一《浅析上海房地产市场现状》摘要:文章描述了上海近年楼市状况,通过科学的统计和分析,寻找上海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

为保证房产市场的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文章建议采取多种措施进行宏观调控,抑制投机活动,最终目的是使上海楼市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房地产;泡沫经济;宏观调控上海房地产市场从1999—2003年回暖,到2003—2005年初房价的“疯涨”,2005年6月—2007年4月其间出现短暂“停滞”,2007年5月以来,房价又开始缓步上扬,虽然期间政府陆续出台了限制房价过快上涨的信贷、土地和税收政策,但效果都不明显。

上海房产市场存在两个现状:涨得快、涨幅高。

上海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房地产的未来是否能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防范房地产泡沫有何良策?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一、房地产的特征所谓房地产,即房产与地产的合称。

房地产同其他商品一样,既有商品的一般属性,又有其特殊属性。

具体可从物理、经济和社会三个角度来分析房地产所具有的特征。

(一)房地产的物理特征1、固定性。

房地产从其建造的那一天起,都固定在一定的地方,房地产的固定性是不变的。

2、单件性。

由于每幢房屋的用途不同,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通常不能像其他普通商品那样按照同一套图纸大量复制。

3、耐久性。

房屋的寿命一般在50年左右,甚至更长。

(二)房屋的经济特征房屋的经济特征为:房产价值和地产价值具有结合性,包括建造房屋的人工、材料及土地的使用代价等;房地产开发周期长,投资大,房地产投资的流动性较差;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繁荣,对房地产的需求日益增长,房地产的长期供不应求导致房地产价格总的趋势呈不断上涨。

中国房地产市场分析(doc)

中国房地产市场分析(doc)

中国房地产市场分析名目第一局部:中国房地产业的开展现状一、目前的总体开展态势〔一〕房地产开发总量及增长率〔二〕销售总量及变化1、销售增长速度放缓,出现有效需求缺乏端倪2、存量住房市场火爆〔三〕销售价格变动状况1、总体开展态势2、第一第二季度房地产销售价格分析,重点以北京、上海为例二、地区开展态势三、房地产行业效益情况1、2001年上市公司效益分析。

2、2002年房地产上市企业业绩推测四、目前的行业运行环境第二局部:今后3到5年内房地产行业的开展趋势研究一、政策因素的碍事1、土地需求政策的变化2、预售条件及开发贷款门槛的提高3、货币化分房政策的落实4、经济适用房政策的推行二、经济开展因素的碍事分析1、GDP与人均GDP的高速开展对房地产行业的碍事1、1、今后10年内我国GDP的增长情况推测1、2、GDP的增长将带动“十五〞期间住房消费的增加1、2、1人均GDP的增长将增大住房消费支出1、2、2为了实现GDP的既定增长目标,必定要发扬房地产对经济的杠杆作用2、规模城镇化对房地产的推动。

3、西部大开发的积极碍事4、参加WTO对房地产业的长期利好5、奥运带动都市建设,从而促进房地产业的开展。

三、、行业相关因素分析1、技术因素变更〔交通、通讯〕的碍事1、1、交通技术的革新和交通工具的完善1、2、现代通讯技术的进步1、3、节能与供热方式改革。

1、4、节水、节地和治理污染。

1、5、住宅一次装修到位2、自然环境因素的碍事3、消费者文化品位与生活方式的提升对房地产的碍事。

第三局部、对全国房地产市场前景的总体判定一、开展态势总体判定(一)总体展瞧------三个判定1、我国房地产开展还处于初级时期,开展空间特别大2、我国房地产业仍将处于高速开展时期3、今后三年房地产业将在高位上进行调整,商品房销售面积增幅将有所落低,估量,今后三年增幅在15%左右(二)今后三年房地产业运行格局1、市供需两旺,但供大于求,空置房将增加2、市场体系逐步完善3、住房金融快速开展4、住宅投资性消费将进一步增长5、行业集中度将提高6、区域性房地产泡沫差不多产生二、市场需求分析专题〔一〕市场消费需求瞧念的变化〔二〕今后几年房地产潜在市场需求的推测1、“十五〞时期房地产市场投资总量的推测。

有关房地产市场现状分析的论文

有关房地产市场现状分析的论文

有关房地产市场现状分析的论文房地产市场是以房产作为交易对象的流通市场,也是房屋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房地产市场现状分析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有关房地产市场现状分析的论文篇一《浅析我国房地产市场现状》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历史回顾和现状总结,分析了目前房地产价格的不合理性,以及宏观调控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原因。

关键词:房地产价格地租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历程及现状中国近年来最红的经济话题莫过于房地产问题。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安家立命”、“安居乐业”的说法,与此息息相关的“房子”在国人眼中自然有不可比拟的重要性。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房地产市场应该是开始于1996年左右。

房地产业在深圳、广州等发达地区率先起步。

1998年,中国开始了“房改”,那一年,为了摆脱亚洲金融危机为中国经济低增长的影响,国家又出台了一系列拉动内需的政策,为个人房贷提供了政策支持。

由此,天时地利人和俱备,中国步入了房地产市场化的高速发展期。

房地产市场化的直接后果就是房地产价格的市场化,人们在计划经济时期被压抑已久的对房产的需求被激发出来,供需规律开始发挥其魔力,虽然供应量越来越大,但是需求更为强劲,房地产价格节节攀升。

2006年以前,房屋销售价格一直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

2006年到2007年,房价开始出现异动,呈现快速上升态势。

直到2008年,房价才有所回落,但仍然远远高于以前。

大多数普通老百姓发现,自己就算不吃不喝,光凭工资得几十年才能拥有一套仅够容身的房子。

二、对我国现在房地产价格合理性的分析世界银行认为比较合理的房价与人均收入比是4—6倍,为房价收入比所设定了5的警戒线。

而从上图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我国的房价收入比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一警戒线。

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在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同时也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房产品结构失衡的现象,房地产的总量大于有效需求,商品房空置率远超过国际警戒线。

同时,房地产过剩与短缺并存,一方面,大量的商品房积压,这主要是指没有充分分析市场需求,对市场有效需求估计不足,过多投资高档住宅,导致了空置;另一方面,大多数居民的住房还十分紧张,普通住宅尤其是经济适用房供给短缺、增长缓慢。

房地产市场分析论文

房地产市场分析论文

房地产市场分析论文近十几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发挥了应有之重,得到了社会各方的普遍关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房地产市场分析论文,供大家参考。

房地产市场分析论文范文一:内蒙古房地产市场探究[论文提要] 本文从内蒙古房地产市场现状出发,结合一系列推动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政策,分析存在的问题,进而整合内蒙古房地产业宏观调控具体方法和对策,以促进内蒙古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内蒙古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去库存一、内蒙古房地产市场现状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房地产开发投资1,081.05亿元,同比下降21.1%,回落幅度比1~11月份减缓0.03个百分点。

其中,住宅投资758.51亿元,同比下降19%,降幅比1~11月份减缓0.4个百分点。

住宅投资占房地产开放投资的比重为70.2%。

2015年,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13,637.3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3.3%,降幅比1~11月份收窄1个百分点。

房屋竣工面积1,697.1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5.7%,1~11月份为下降17.6%。

2015年,商品房销售面积2,369.3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6%,降幅比1~11月份收窄3个百分点。

商品房销售额1,052.18亿元,同比下降1.2%,降幅比1~11月份收窄1.6个百分点。

二、内蒙古房地产投资面临的问题2015年,自内蒙古治区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房屋开发规模萎缩、商品房销售低迷。

全年情况比1~11月份稍有好转,但形势仍不容乐观。

主要原因:一是全区各地现有库存较大,尤其是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等地区,经测算,消化现有库存平均需要10年以上;二是居民消费动力不足。

2015年,自治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增长乏力,同比增长1.1%,居住消费同比下降0.3%,12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环比上升0.5%,居住消费环比上升0.3%,住房销售成交量低迷;三是房地产开发到位资金不足、企业融资压力大、资金链紧张使得企业后续开发难以为继。

房地产 毕业论文

房地产 毕业论文

房地产毕业论文房地产:现状与展望引言在当今社会,房地产行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对于国家和个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房地产市场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房地产行业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旨在为相关从业者和决策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第一部分:房地产市场的现状1.1 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历程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从计划经济时代的住房分配制度到市场经济时代的商品住房体系,房地产市场在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居住方式,也对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房地产市场的现状分析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呈现出一些特点。

首先,房地产市场供需关系日益错配,一线城市和部分热点城市的房价居高不下,而部分三四线城市的房价则出现了下跌。

其次,房地产市场的投机现象严重,炒房现象屡禁不止,导致市场波动较大。

再次,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不断加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限购、限贷等措施,以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第二部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2.1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对住房需求的增加势在必行。

未来,房地产市场将面临更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城市化进程将带动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增长,同时也会对土地资源和环境造成压力,因此,需要制定科学的规划和政策以保障房地产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2.2 绿色建筑的崛起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建筑成为未来房地产市场的重要发展方向。

绿色建筑以节能、环保、可持续为核心理念,通过采用先进的建筑技术和材料,实现对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未来,绿色建筑将成为房地产行业的主流趋势,为人们提供更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

2.3 租赁市场的兴起在当前房价居高不下的情况下,租赁市场逐渐兴起。

随着年轻人对住房需求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租房而非购房。

租赁市场的发展将带动房地产市场的结构调整,推动住房租赁市场的规范化和健康发展。

房地产市场分析论文集(25个doc)9

房地产市场分析论文集(25个doc)9

房地产市场分析论文集(25个doc)9“方案营销”渐露端倪企业活力任燕飞,阴航明1999.09眼下,顾客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产品?服务?品牌?也是也不仅仅是,顾客真正需要的是“方案”。

随着制造和信息技术的飞跃,企业在实现单件差别化生产的同时,一种全新的营销方式———“方案营销”渐露端倪.方案:顾客的真正需要我们到底出售的是什么?这是每一个企业都要面对的问题,而在不同的营销模式背景下,这个问题有着不同的答案。

出售有形产品是一个最显而易见的答案。

产品的概念可谓由来以久,大约是随着人们开始生产生活必需品之后逐渐形成的。

最初,人们对产品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它能否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产品的概念在其实用性上。

随着生产的发展、产品的丰富,人们的注意力又逐渐转向了产品的品质。

消费者心理的进一步变化,使得人们的注意力进一步转移,品牌又成为产品的关注点。

这个过程中,产品的概念在不断深化。

但总的来说,这种理解还是仅停留在物质形态的产品上,是比较狭隘的,或者说是残缺不全的。

出售服务是一个具有竞争力的想法。

蓝色巨人的经营理念:“IBM就是服务”,使其执计算机业之牛耳达数十年。

营销学中的“整体产品牻有形产品+服务”的观点表明,有形产品本身的重要性在日趋下降,而服务的重要性则与日俱增。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在购买时,所购买的并不是哪个有形的物体,反而是那个无形的服务也未可知。

从企业自身的目的来说,首要的职责便是服务社会、服务消费者。

不管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都是要为顾客服务。

它们提供给顾客的最终产品,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产品而是服务,而顾客消费的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产品而是满意,在这种大服务观下,有形产品和服务已开始融合,变得日益不可分割。

出售方案是信息时代为企业营销给出的答案。

方案是企业向顾客提供的有形产品、服务和信息的组合体,是企业提供给顾客用以解决问题,创造更高价值的一揽子工具,其目标直接指向顾客的价值。

传统的营销活动具有一维的特征:产品卖出去,顾客买来使用,如果没有服务问题的话,最终即使顾客再回来,也只是为了进行新的一次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房地产市场分析论文集(25个doc)中国买方市场分析经济师靖学青1998.09本文介绍了中国买方市场对消费者,竞争者等的影响以及中国买方市场的特征,最后还分析了中国买方市场形成的原因.伴随着改革开放及近20年的经济快速增长,新中国成立后延续了几十年的短缺经济基本结束,买方市场开始形成。

到1997年底,中国不仅大部分消费品供过于求,而且一些投资本品甚至基础产品也供过于求,许多行业出现生产相对过剩,人们普遍感受到商品供给丰富的真实存在,这不能不可谓是一个划时代的巨大变化。

买方市场的形成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它将对21世纪中国经济的运行和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一、中国买方市场的影响买方市场是在供需关系中买方处于主动地位,成为主导方面的市场。

它对作为购买商品的消费者,作为供给商品的工商企业,以及作为宏观调控的经济管理部门造成不同的影响,并引起其一系列不同的行为变化。

一般地,买方市场对消费者有利。

消费者在宽松的市场商品选择环境中可以货比三家,购得价廉物美的商品,并在商品价格不断下降过程中无形中提高实际收入,实现更大的消费满足。

尤其是对于曾长期处于商品短缺,从粮、棉、油、肉、蛋、菜到糖、烟、酒,以及火柴等生活必需品都是按户实行票证供应的中国人来说,买方市场的形成则赋予其更多的欣喜感受。

买方市场给广大消费者带来益处,而给生产者和经营者带来的却是压力和挑战。

压力和挑战在于买方市场形成后,企业之间为争夺市场份额而必然展开的激烈竞争,竞争将导致如下几方面的变化:1、企业平均利润率下降。

企业对激烈竞争作出的反应常常是产品降价,由于中国相同行业的企业一般规模小而数量多,所以市场竞争尤为激烈。

过度竞争引发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不断降价,甚至刮起降价风,进行一种单纯的价格战,这往往使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收益递减,年均利润率不断下降,甚至一些行业和企业都出现了生产销售增长与盈利水平下降的反向运动。

2、企业分化加剧。

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市场竞争将促进优胜劣汰。

生产和效益向少数优势企业集中,多数中小企业经营日益困难。

在中国,这种情况最明显地发生在电视机、电冰箱和洗衣机等家电行业,钢铁、汽车等行业也逐渐出现同样的变化。

就是说,生产名牌产品、规模较大、经营效益好的少数企业经济效益高,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市场扩张促使规模越来越大(包括并购经营不善的中小企业),逐步达到规模经济水平,而生产非名优产品、规模过小、经营状况差的多数中小企业和劣势企业,市场占有率越来越小,以至倒闭破产,被经营状况好的大中企业并购,越来越趋于萎缩。

长此下去,将形成处于垄断地位的多数大企业与相当多数量的中小企业并存的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这种变化从当前看会造成一部分生产力闲置,以及失业率的上升,但从长期看是积极的,将增强企业和产品在显减弱,因此,宏观调控已不再是单纯控制需求的问题,而是要认真研究如何引导和推动消费需求,以及扩大消费领域等问题,从而保持消费对生产的推动作用。

总之,中国商品供应充足的买方市场的形成,不但对消费者有利,而且对全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和长远经济发展都有利,是人们梦寐以求的。

当然,对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短期阵痛,也应有足够的认识和思想准备。

二、中国买方市场的特征与发达国家的买方市场相比较,中国的买方市场具有如下两个明显的特征:1、初级性。

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需求结构来衡量,与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万美元的高层次消费水平的买方市场不同,中国的买方市场是初级性的、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的买方市场。

从中国国情出发,与一定收入水平相对应的需求结构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即生存型(需求内容主要是廉价的生存资料)、温饱型(需求内容主要是满足其温饱的生活必需品和服务)、小康型(需求内容主要是提高生活质量的耐用消费品、住房、基础设施和高水平服务)和富裕型(需求内容主要是满足人的发展与享受需求的高智能产品和服务)。

目前,中国农村居民的绝大部分已达到温饱型需求结构,并正在向小康型的家庭耐用消费品和较好的住房等需求内容转变,其中一小部分刚达到生存型,以及4000万人口的贫困家庭,另一小部分则已达到并超过一般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水平;城市居民的绝大部分已远远超过温饱型消费需求结构,拥有了多种家庭耐用消费品,正在向小康型的其它需求内容如较好的住房、方便的基础设施和高水平的服务迈进,另一小部分已达到小康型和富裕型的消费需求结构,或者正在从小康型向富裕型过渡。

可见,中国的主体人口群正处于从温饱型向小康型需求结构过渡的阶段,只是农村居民比城市居民落后一步,城市居民将率先进入小康型生活。

中国的买方市场就是在这样的由温饱型向小康型消费需求结构过渡的基础上形成的初级的买方市场。

2、相对性。

与发达国家绝对的、全面性的买方市场不同,中国目前的买方市场是相对的、不完全的买方市场,是卖不掉与买不到共生、买不起与没新东西买并存的市场。

例如,经过十几年的技术引进和发展,中国彩电、冰箱、洗衣机、收录机、影碟机等家用电器生产能力和产量大增,农村居民的主体人群也有了购置家电的愿望和冲动,市场潜力很大,但目前因受收入制约还支付不起,使大量耐用消费品堆放在仓库和商店形成积压,表现为消费市场上的供过于求。

城市住宅也基本上是同样的情况,目前城镇有大量城镇商品住宅待售,但由于其价格昂贵,城镇居民的主体人群虽有购房的极大愿望,也只好望而却步,巨大潜在的购买力难以变为现实的购买力,致使城镇商品房大量闲置。

因为耐用消费品和商品住宅是城乡主体消费人群的主要消费方向和全国主要消费商品供给领域,所以它们的滞销对中国买方市场的形成构成份额最大。

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已出现高收入阶层,这部分人虽然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还较小,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其绝对数量并不小,消费规模已相当可观,他们已达到小康型和富裕型消费需求结构,其消费重点已从一般的吃、穿、住、行、用转向医疗保健、教育、娱乐、旅游等。

然而适应这种高层次消费的产品和服务在中国发展不足,供不应求,导致在总体上形成买方市场的同时,还留下市场供给缺口。

总之,中国的买方市场是人均收入水平和总体消费水平均较低的初级性的买方市场,是总体上的市场供过于求与局部的具体的市场供不应求并存的相对的不完全的买方市场。

中国目前形成的买方市场只能说明其基本上而不是根本上摆脱了短缺经济状态,要从根本上走出短缺经济,形成全面的买方市场,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

三、中国买方市场形成的原因对于形成买方市场的原因,存在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由于货币政策偏紧或货币供应及决定的国内总需求不足所致,另一种观点认为主要是结构性矛盾或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适应的问题。

这两种观点不可谓不对,但最根本的原因,是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果,通过逐步消除旧体制的束缚,极大地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直接促进了工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供给的增加使市场上的商品日益丰富,最终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供求关系转化。

卖方市场是计划经济的产物。

市场经济的常态就是买方市场,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过程。

随着我国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后确立和完成,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供给进一步增加,买方市场将越来越巩固,越来越高级化和全面化。

当然,近几年来适度从紧的货币财政政策在有效地控制了通货膨胀的同时,促进了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大量的盲目重复建设和产业、产品结构未能随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而升级,使供需结构不相适应,也促进了买方市场的形成。

笔者认为,人均可分配收入水平差距的不断扩大和累积导致总需求不足,是促使买方市场形成的又一个比较重要但未能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的因素。

据有关研究,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表示的可支配收入来衡量,从1985年到1995年,全国29个省、市、区(未含西藏)的极值差率、变异系数和加权变异系数分别由2.96,0.2109和0.2291增加到4.75,0.3302和0.3807。

这说明“七五”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省际差异在不断扩大,而且低收入省区(除广西外)居民人均收入的相对水平都在下降,而绝大部分高收入省、市、区居民人均收入的相对收入水平都在迅速提高,出现了所谓的“马太效应”现象。

由于京津沪三个直辖市和东南沿海省区居民相对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和中西部省区相对收入水平的下降,导致居民收入在东、中、西三个大地带间的差异在原来的基础上也进一步扩大。

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不仅表现在省市区之间和三大地带之间,也表现在城乡之间,而且收入差距程度更甚。

从1985年到1995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物价因素后的可比收入)差距从2.34倍扩大到3.02倍。

农村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省际差异也一直在不断扩大,主要表现在东部沿海地区各省市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提高大大快于中西部地区。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衡量指标中,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收入未包括政府给予的各种补贴和劳保福利,农民家庭纯收入包含着扩大再生产的费用,而且未扣除各种不合理的摊派,农民的住房也由自己建设,医疗、养老费用也由自己负担。

因此,城乡居民收入实际的差距比用上述指标反映的差距还要大。

如果考虑到各种非正常性收入,则贫富差距及其扩大的程度又要加大。

我们知道,尽管影响消费需求的因素很多,但收入是决定消费支出最重要的因素,而且在短期内随着收入的增加,平均消费倾向递减,即收入越高,消费在收入中所占比例越小;不同阶层实际收入差距越大,全国实际消费总需求越是低于按全国平均人均收入水平后达到的消费需求水平,越是趋于总需求不足,因为占全国较大比例的低收入阶层消费水平自然地低下,潜在的市场难以变成现实的市场,同时占全国比例不大的高收入阶层在得到消费满足后趋向于增加储蓄,消费需求增幅也在下降。

中国有约9亿农村居民,其平均人均收入约为城镇居民的1/3,他们中的一部分属于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小于2000元的低收入阶层(一部分城镇低收入者在此范围之内),其消费需求不会很大,高收入的城镇居民(包括一部分农村暴发户)在吃、穿、住、行、用全部满足之后,如果未出现更高水平的供给,其收入的大部分转入储蓄。

正是这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总消费需求不足,加速了中国买方市场的到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