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课件生化-糖代谢
合集下载
生化糖代谢主题医学知识培训课件
多酶体系,位于线粒体膜上。
E.coli:
分子量:4.5×106,直径45nm,比核糖体稍大。
酶
辅酶
亚基数
丙酮酸脱羧酶(E1)
TPP
24
二氢硫辛酸转乙酰酶(E2) 硫辛酸
24
二氢硫辛酸脱氢酶(E3) FAD、NAD+ 12
此外,还需要CoA、Mg2+作为辅因子
生化糖代谢主题医学知识
34
生化糖代谢主题医学知识
生化糖代谢主题医学知识
16
(7)、1,3—二磷酸甘油酸转化成3—磷 酸甘油酸和ATP
由磷酸甘油酸激酶催化。
酵解过程中的第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也是酵解过
程中第一次产生ATP的反应。
生化糖代谢主题医学知识
17
(8)、 3—磷酸甘油酸转化成2—磷酸甘油酸
磷酸甘油酸变位酶催化,磷酰基从C3移至C2。
合成代谢:糖异生、糖原合成、结构多糖合成以及光合 作用。
糖代谢受神经、激素、别构物调节控制。
生化糖代谢主题医学知识
3
第一节 糖酵解 glycolysis
一、 酵解与发酵
★ 酵解 glycolysis
细胞质中的酵解酶系统将Glc降解成丙酮酸,并生成 ATP的过程。
★ 发酵fermentation
乳酸发酵:厌氧有机体把酵解产生的NADH上的氢,传 递给丙酮酸,生成乳酸。
这是TCA中唯一的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直接生成
GTP。
生化糖代谢主题医学知识
45
(6)、 琥珀酸脱氢生成延胡索酸(反丁烯 二酸)和FADH
丙二酸是琥珀酸脱氢酶的竞争性抑制剂,可阻断三 羧酸循环。
生化糖代谢主题医学知识
46
(7)、 延胡索酸水化生成L-苹果酸
《生化-糖代谢》课件
糖异生
糖异生是将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或其他糖类 的合成新糖的过程,主要发生在肝脏和肾脏。
糖代谢异常与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机体对胰岛素反应异常导致血糖升高的一组代谢 性疾病。
2
低血糖
低血糖是血糖浓度过低的病理状态,可能与胰岛素过量或胰岛素抵抗有关。
3
糖储存病
糖储存病是由于特定酶缺乏或功能异常导致糖类无法正常代谢和储存的一类遗传 性疾病。
《生化-糖代谢》PPT课件
糖代谢是生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主题,本课件将深入探讨糖代谢的定义、结 构和分类,以及糖代谢途径中的糖酵解和糖异生。我们还将了解糖代谢异常 与疾病的关联,并展望研究的热点和前景。
糖代谢的定义和重要性
糖代谢是生物体中将葡萄糖转化为能量或储存为多糖的过程。它在维持能量 平衡、酶功能和生理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了解糖代谢的机制对于理解生物 体的生命活动和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糖的结构和分类
单糖
单糖是由一个糖分子组成的最简 单的糖类,如葡萄糖、果糖和半 乳糖。
双糖
双糖是由两个糖分子通过糖苷键 连接而成的,如蔗糖、乳糖和麦 芽糖。
多糖
多糖是由多个糖分子组成的复杂 糖类,如淀粉、纤维素和糖原。
糖的代谢途径
糖酵解
糖酵解是将葡萄糖通过一系列的酶催化反应分 解为乳酸或丙酮酸,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研究热点和前景
当前研究关注糖代谢与肿瘤、炎症、免疫和神经系统等疾病之间的关系。深入了解糖代谢的异常机制将有助于 发现新的治疗靶点和疾病预防策略。
医学生物化学糖代谢课件
激素调节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肾上腺素等激素参与糖异生的调节。
04
血糖及血糖浓度调节
血糖浓度及测定
血糖浓度通常以每升血液中的毫摩尔数或毫摩尔百分比表示,正常值为3.9-6.0mmol/L(70-110mg/dL)
血糖浓度单位及正常值
静脉取血、电极法、生化分析仪
血糖测定方法
血糖的来源
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糖异生作用
有氧氧化途径是糖分解代谢的主要途径之一,它的主要作用是将葡萄糖或丙酮酸彻底氧化分解为CO₂和H₂O,并产生大量ATP。
反应过程
有氧氧化途径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葡萄糖或丙酮酸在细胞质中分解为乙酰CoA,第二阶段是乙酰CoA进入线粒体,通过柠檬酸循环进行彻底氧化分解。
调节
有氧氧化途径受多种酶的调节,如丙酮酸脱氢酶、柠檬酸合成酶和柠檬酸裂解酶等。
调节
糖酵解途径受多种酶的调节,如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和柠檬酸合成酶等。
糖酵解
生成乳酸
在缺氧或运动情况下,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的作用下生成乳酸,乳酸可以在肝脏中降解为丙酮酸并进入糖异生途径。
进入线粒体
在有氧条件下,丙酮酸进入线粒体,通过柠檬酸循环进行彻底氧化分解,产生大量ATP。
丙酮酸的去路
有氧氧化途径
构成细胞
糖是构成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的重要成分,参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调节。
调节生理功能
糖参与多种生理功能的调节,如血糖水平、免疫应答等。
01
02
03
02
糖的分解代谢
糖酵解途径
糖酵解途径是体内糖类分解代谢的重要途径之一,它的主要作用是将葡萄糖降解为丙酮酸,并产生ATP和NADH。
反应过程
糖酵解途径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葡萄糖磷酸化生成葡糖-6-磷酸,第二阶段是葡糖-6-磷酸转化为丙酮酸。
生物化学课件糖类代谢(共84张PPT)
• 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肪、氨基酸代谢枢 纽。过程中形成的中间产物,又是物质 合成的起点
丙酮酸氧化脱羧
• 基本反应: • 糖酵解生成的丙酮酸可穿过线粒体膜进
入线粒体内室。在丙酮酸脱氢酶系的催 化下,生成乙酰辅酶A。
丙酮酸脱氢酶系
CO
2
丙酮酸 脱羧酶
TPP
硫辛酸
二氢硫辛酸 脱氢酶
FAD
乙酰硫辛酸
二氢硫辛酸
个葡萄糖分子,以(14)糖苷键聚合 而成。呈螺旋结构,遇碘显紫蓝色。 • 支链淀粉中除了(14)糖苷键构成糖 链以外,在支点处存在(16)糖苷键 ,分子量较高。遇碘显紫红色。
(2).纤维素
• 由葡萄糖以(14)糖苷键连接而成 的 直链,不溶于水。
(3).几丁质(壳多糖)
• N-乙酰-D-葡萄糖胺,以(14)糖苷键 缩合而成的线性均一多糖。
四、三羧酸循环(TCA) 五、磷酸戊糖途径(PPP/HMP)
六、其它糖进入单糖分解的途径
动物细胞
磷酸戊糖途径 糖酵解
丙酮酸氧化
三羧酸循环
胞饮 中心体
细胞膜 细胞质 线粒体 高尔基体
细胞核
吞噬 分泌物
内质网 溶酶体 细胞膜
植物细胞
细胞壁 叶绿体
有色体 白色体 液体 晶体
一、葡萄糖的主要分解代谢途径
H2C-COOH
H2C-COOH HO-C-COOH
H2C-COOH
HC-COOH C-COOH
H2C-COOH
HC-COOH C-COOH
H2C-COOH
HO-C-COOH H C-COOH H2C-COOH
HO-C-COOH H C-COOH H2C-COOH
CO -COOH CH -COOH CH2-COOH
丙酮酸氧化脱羧
• 基本反应: • 糖酵解生成的丙酮酸可穿过线粒体膜进
入线粒体内室。在丙酮酸脱氢酶系的催 化下,生成乙酰辅酶A。
丙酮酸脱氢酶系
CO
2
丙酮酸 脱羧酶
TPP
硫辛酸
二氢硫辛酸 脱氢酶
FAD
乙酰硫辛酸
二氢硫辛酸
个葡萄糖分子,以(14)糖苷键聚合 而成。呈螺旋结构,遇碘显紫蓝色。 • 支链淀粉中除了(14)糖苷键构成糖 链以外,在支点处存在(16)糖苷键 ,分子量较高。遇碘显紫红色。
(2).纤维素
• 由葡萄糖以(14)糖苷键连接而成 的 直链,不溶于水。
(3).几丁质(壳多糖)
• N-乙酰-D-葡萄糖胺,以(14)糖苷键 缩合而成的线性均一多糖。
四、三羧酸循环(TCA) 五、磷酸戊糖途径(PPP/HMP)
六、其它糖进入单糖分解的途径
动物细胞
磷酸戊糖途径 糖酵解
丙酮酸氧化
三羧酸循环
胞饮 中心体
细胞膜 细胞质 线粒体 高尔基体
细胞核
吞噬 分泌物
内质网 溶酶体 细胞膜
植物细胞
细胞壁 叶绿体
有色体 白色体 液体 晶体
一、葡萄糖的主要分解代谢途径
H2C-COOH
H2C-COOH HO-C-COOH
H2C-COOH
HC-COOH C-COOH
H2C-COOH
HC-COOH C-COOH
H2C-COOH
HO-C-COOH H C-COOH H2C-COOH
HO-C-COOH H C-COOH H2C-COOH
CO -COOH CH -COOH CH2-COOH
生物化学 --糖代谢(共32张PPT)
新陈代谢
同小分化子作物用质合成大分子的需能过程
中间代谢
大异分化子分作解用成简单小分子的放能过程
Top
1
2
3
4
糖代谢概述 糖原的代谢
糖酵解
柠檬酸循环
磷酸戊糖通路 糖异生
糖代谢与其 他代谢关系
第一节 糖类的一般概况
1.单糖:不能再水解的糖,葡萄糖,果糖,核糖等。
2.双糖:由两个相同或不同的单糖组成, 乳糖、蔗糖等.
CH3
丙酮酸
COO HC OH + NAD+
CH3 乳酸
甘油醛3-磷酸氧化为 甘油酸1,3-二磷酸
丙酮酸
无有氧条条件件
NADH
丙酮酸进一步被氧化分解
乳酸
NADH经呼吸链生成水
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乳酸
合成肝糖原或葡萄糖
糖异生
乳酸
乙醇
NADH
乳酸发酵
NADH 乙醇脱氢酶
丙酮酸 脱羧酶 乙醛
乙醇发酵
糖酵解途径汇总Βιβλιοθήκη HOCH 2C O P O OH
HC OH HO
H 2C O P O OH
3-磷酸甘油醛
上述的5步反应完成了糖酵解的准备阶段 。酵解的准备阶段包括两个磷酸化步骤由六 碳糖裂解为两分子三碳糖,最后都转变为甘 油醛3-磷酸。
在准备阶段中,并没有从中获得任何能量 ,与此相反,却消耗了两个ATP分子。
以下的5步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反应、磷酸
3113-PPii
3 生成甘油酸2-磷酸
4 生成烯醇式丙酮酸磷酸
ATP
ATP
5 生成烯醇式丙酮酸 6 生成丙酮酸
⑹甘油醛3-磷酸氧化为甘油酸1,3-二磷酸
O
同小分化子作物用质合成大分子的需能过程
中间代谢
大异分化子分作解用成简单小分子的放能过程
Top
1
2
3
4
糖代谢概述 糖原的代谢
糖酵解
柠檬酸循环
磷酸戊糖通路 糖异生
糖代谢与其 他代谢关系
第一节 糖类的一般概况
1.单糖:不能再水解的糖,葡萄糖,果糖,核糖等。
2.双糖:由两个相同或不同的单糖组成, 乳糖、蔗糖等.
CH3
丙酮酸
COO HC OH + NAD+
CH3 乳酸
甘油醛3-磷酸氧化为 甘油酸1,3-二磷酸
丙酮酸
无有氧条条件件
NADH
丙酮酸进一步被氧化分解
乳酸
NADH经呼吸链生成水
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乳酸
合成肝糖原或葡萄糖
糖异生
乳酸
乙醇
NADH
乳酸发酵
NADH 乙醇脱氢酶
丙酮酸 脱羧酶 乙醛
乙醇发酵
糖酵解途径汇总Βιβλιοθήκη HOCH 2C O P O OH
HC OH HO
H 2C O P O OH
3-磷酸甘油醛
上述的5步反应完成了糖酵解的准备阶段 。酵解的准备阶段包括两个磷酸化步骤由六 碳糖裂解为两分子三碳糖,最后都转变为甘 油醛3-磷酸。
在准备阶段中,并没有从中获得任何能量 ,与此相反,却消耗了两个ATP分子。
以下的5步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反应、磷酸
3113-PPii
3 生成甘油酸2-磷酸
4 生成烯醇式丙酮酸磷酸
ATP
ATP
5 生成烯醇式丙酮酸 6 生成丙酮酸
⑹甘油醛3-磷酸氧化为甘油酸1,3-二磷酸
O
生物化学第四章糖代谢ppt课件
为单糖。
吸收机制
单糖主要通过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以 主动转运方式吸收进入血液。
影响因素
糖的消化吸收受多种因素影响,如 食物中糖的
吸收后的单糖主要通过门 静脉进入肝脏,再经血液 循环运输到全身各组织器 官。
淋巴运输
少量单糖和寡糖也可通过 淋巴管运输到血液循环中 。
06 糖原的合成与分 解
糖原的合成
合成部位
肝和肌肉是合成糖原的主要器官,其中肝糖原占总量10% ,肌糖原占90%。
合成原料
主要有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等单糖。
合成过程
包括活化、缩合、分支和交联等步骤,最终形成具有高度 分支结构的糖原分子。
糖原的分解
01
分解部位
主要在肝脏和肌肉中进行。
02 03
分解过程
柠檬酸循环
在线粒体中,丙酮酸经过一系列反应生成CO2、 H2O和大量ATP。
糖有氧氧化的生理意义
1 2
能量供应
糖有氧氧化是体内主要的能量供应途径,为细胞 活动提供ATP。
物质代谢枢纽
糖有氧氧化连接糖、脂肪和蛋白质三大物质代谢 ,实现能量转换和物质转化。
3
维持血糖水平
通过糖有氧氧化,可以维持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 内。
糖有氧氧化的调节
激素调节
胰岛素促进糖有氧氧化,而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则抑制该过程 。
底物水平调节
细胞内糖浓度升高时,可促进糖有氧氧化;反之,则抑制该过程。
酶活性调节
关键酶的活性受到磷酸化和去磷酸化的共价修饰调节,从而控制糖 有氧氧化的速率。
05 磷酸戊糖途径
磷酸戊糖途径的过程
磷酸戊糖的形成
在磷酸戊糖途径中,葡萄糖首先经过磷酸化反应生成葡萄糖6-磷酸,随后经过异构化反应生成果糖-6-磷酸。果糖-6-磷 酸再经过磷酸化反应生成果糖-1,6-二磷酸,最终裂解成两个 磷酸丙糖分子。
吸收机制
单糖主要通过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以 主动转运方式吸收进入血液。
影响因素
糖的消化吸收受多种因素影响,如 食物中糖的
吸收后的单糖主要通过门 静脉进入肝脏,再经血液 循环运输到全身各组织器 官。
淋巴运输
少量单糖和寡糖也可通过 淋巴管运输到血液循环中 。
06 糖原的合成与分 解
糖原的合成
合成部位
肝和肌肉是合成糖原的主要器官,其中肝糖原占总量10% ,肌糖原占90%。
合成原料
主要有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等单糖。
合成过程
包括活化、缩合、分支和交联等步骤,最终形成具有高度 分支结构的糖原分子。
糖原的分解
01
分解部位
主要在肝脏和肌肉中进行。
02 03
分解过程
柠檬酸循环
在线粒体中,丙酮酸经过一系列反应生成CO2、 H2O和大量ATP。
糖有氧氧化的生理意义
1 2
能量供应
糖有氧氧化是体内主要的能量供应途径,为细胞 活动提供ATP。
物质代谢枢纽
糖有氧氧化连接糖、脂肪和蛋白质三大物质代谢 ,实现能量转换和物质转化。
3
维持血糖水平
通过糖有氧氧化,可以维持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 内。
糖有氧氧化的调节
激素调节
胰岛素促进糖有氧氧化,而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则抑制该过程 。
底物水平调节
细胞内糖浓度升高时,可促进糖有氧氧化;反之,则抑制该过程。
酶活性调节
关键酶的活性受到磷酸化和去磷酸化的共价修饰调节,从而控制糖 有氧氧化的速率。
05 磷酸戊糖途径
磷酸戊糖途径的过程
磷酸戊糖的形成
在磷酸戊糖途径中,葡萄糖首先经过磷酸化反应生成葡萄糖6-磷酸,随后经过异构化反应生成果糖-6-磷酸。果糖-6-磷 酸再经过磷酸化反应生成果糖-1,6-二磷酸,最终裂解成两个 磷酸丙糖分子。
生物化学-糖代谢PPT课件
6-磷酸果糖激酶-1
特点:不可逆反应。需ATP提供磷酸基和能量 磷酸果糖激酶-1 是糖酵解最重要的限速酶之一
(4) 1,6-二磷酸果糖裂解成2个磷酸丙糖
(5) 3-磷酸甘油醛氧化为1,3-二磷酸酸甘 油酸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催化,该途径唯一的氧 化步骤
(6)1,3-二磷酸甘油酸转变成3-磷酸甘油酸
5-磷酸核酮糖
NADP+
NADPH + H+ +CO2
2. 5-磷酸核酮糖的基团转移反应过程:
在此阶段,经由5-磷酸核酮糖的异构可生成 5-磷酸核糖 5-磷酸核酮糖经一系列基团转移及差向异构 反应生成3-磷酸甘油醛和6-磷酸果糖。 基团转移阶段的所有反应均为可逆反应。
5-磷酸核酮糖(C5) ×3
三羧酸循环的特点
②循环反应在线粒体(mitochondrion)中进行,是 单向反应体系,为不可逆反应。 ③三羧酸循环中有两次脱羧反应,生成两分子CO2; 有四次脱氢反应,生成三分子NADH和一分子FADH2。 有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一分子GTP。
⑤三羧酸循环是机体主要的产能方式,每完成一次 循环,氧化分解掉一分子乙酰基,可生成10分子 ATP。
糖代谢
Metabolism of Carbohydrates
第一节 概 述
Section 1 Introduction
生物化学
➢糖的概念
糖(carbohydrates)即碳水化合物,其化 学本质为多羟醛或多羟酮及其衍生物。如葡 萄糖、蔗糖、淀粉、糖原、糖复合物等。
食物中的糖主要是淀粉,经消化为葡萄 糖吸收入血后进行代谢,故糖代谢主要指葡 萄糖代谢。
5.红细胞中的糖酵解存在2,3-二磷酸甘
油酸支路
特点:不可逆反应。需ATP提供磷酸基和能量 磷酸果糖激酶-1 是糖酵解最重要的限速酶之一
(4) 1,6-二磷酸果糖裂解成2个磷酸丙糖
(5) 3-磷酸甘油醛氧化为1,3-二磷酸酸甘 油酸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催化,该途径唯一的氧 化步骤
(6)1,3-二磷酸甘油酸转变成3-磷酸甘油酸
5-磷酸核酮糖
NADP+
NADPH + H+ +CO2
2. 5-磷酸核酮糖的基团转移反应过程:
在此阶段,经由5-磷酸核酮糖的异构可生成 5-磷酸核糖 5-磷酸核酮糖经一系列基团转移及差向异构 反应生成3-磷酸甘油醛和6-磷酸果糖。 基团转移阶段的所有反应均为可逆反应。
5-磷酸核酮糖(C5) ×3
三羧酸循环的特点
②循环反应在线粒体(mitochondrion)中进行,是 单向反应体系,为不可逆反应。 ③三羧酸循环中有两次脱羧反应,生成两分子CO2; 有四次脱氢反应,生成三分子NADH和一分子FADH2。 有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一分子GTP。
⑤三羧酸循环是机体主要的产能方式,每完成一次 循环,氧化分解掉一分子乙酰基,可生成10分子 ATP。
糖代谢
Metabolism of Carbohydrates
第一节 概 述
Section 1 Introduction
生物化学
➢糖的概念
糖(carbohydrates)即碳水化合物,其化 学本质为多羟醛或多羟酮及其衍生物。如葡 萄糖、蔗糖、淀粉、糖原、糖复合物等。
食物中的糖主要是淀粉,经消化为葡萄 糖吸收入血后进行代谢,故糖代谢主要指葡 萄糖代谢。
5.红细胞中的糖酵解存在2,3-二磷酸甘
油酸支路
生化PPT课件:糖代谢
⑦延胡索酸水合生成 L-蘋果酸 Hydration of Fumarate to Produce Malate
⑧L-蘋果酸脫氫形成草醯乙酸 Oxidation of Malate to Oxaloacetate
8.3.2.2 檸檬酸迴圈的特點
1、CO2來自草醯乙酸而不是乙醯CoA 但淨結果是氧化了1分子乙醯CoA
→ 2 +3或5 = 5 或7 ATP
三羧酸迴圈 2丙酮酸 → 25 ATP
———————————————————————
30 或 32 ATP
32% • 儲能效率=30 ×7.3/686=
其餘能量以熱量形式: 一部分維持體溫,一部分散失。
總反應式
8.2.3.5 檸檬酸迴圈的生物意義
( 1) 是好氧生物體內最主要的產能途徑! (2) 是脂類、蛋白質徹底分解的共同途徑! (3) 提供合成其他化合物的碳骨架
① 草醯乙酸與乙醯CoA縮合成檸檬酸
Formation of Citrate
檸檬酸合酶是變構酶
②經順烏頭酸生成異檸檬酸
Formation o f Isocitrate via cis-Aconitate
烏頭酸酶
③異檸檬酸氧化形成α酮戊二酸
Oxidation of Isocitrate to α-Ketoglutarate and CO2
CoASH
乙醯CoA 草醯乙酸 CoASH 乙醯CoA 乙 醛 ②酸
檸檬酸
• 在異檸檬 酸與蘋果 酸間搭了 一條捷徑
① 異檸檬酸
蘋果酸 三羧酸迴圈
琥珀酸
①
H2C
HC
HO C H
COOH異檸檬酸裂解酶 H2C COOH
COOH
医学生物化学-糖代谢课件
糖异生途径与糖酵解途径在很多步骤 上存在交叉和关联,如丙酮酸在糖酵 解途径中先被磷酸激酶催化生成磷酸 丙酮酸,接着被丙酮酸激酶催化生成 乙酰CoA,而丙酮酸在糖异生途径中 则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反应还原成磷酸 烯醇式丙酮酸。
糖异生的调节
激素调节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肾上腺素 等激素对糖异生都有调节作用。
神经调节
下丘脑通过神经信号传递对糖异生进行调节。
代谢物调节
如乙酰CoA、柠檬酸等代谢物对糖异生途径 中的关键酶有抑制作用。
糖异生与糖酵解的调节
调节部位
激素调节
神经调节
糖异生与糖酵解的调节主要发 生在丙酮酸激酶和磷酸果糖激 酶的活性调控上。
激素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 可通过影响丙酮酸激酶和磷酸 果糖激酶的活性来调节糖异生 与糖酵解的平衡。
糖的有氧氧化
在细胞质和线粒体中,葡萄糖被彻底氧化成二氧 化碳和水,产生大量ATP。
糖的磷酸戊糖途径
细胞将葡萄糖转化为磷酸戊糖,进而合成核苷酸 、核酸等生物大分子。
糖的合成与储存
多余的葡萄糖合成糖原储存起来,或转化为脂肪 储存。
02
糖的消化与吸收
口腔中的糖消化
01
唾液腺分泌唾液,其中包含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
02
咀嚼食物时,口腔中的温度和酸度适宜,有利于淀粉的分解。
麦芽糖在口腔中进一步分解为葡萄糖。
03
肠道中的糖吸收
1
葡萄糖、半乳糖和果糖等单糖被小肠上皮细胞 吸收进入体内。
2
肠道中的葡萄糖通过主动运输进入血液循环。
3
肠道中的氨基酸和脂肪酸等营养物质也通过肠 上皮细胞进入体内。
血糖水平的调控
血糖水平的高低受到多种激素的调节,如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等。
糖代谢最新PPT医学课件
P700*
P680*
水裂解 复合体
A0 Pha
PQA PQB
PQ池
细胞色素 质体蓝素
A1 Fe-S Fd
Fd-NADP⊕ 氧化还原酶 NADP⊕
bf复合体
P700
NADPH
质子梯度
L
H2O
O+ 2 Tyr P680
L
质子梯度
53
2.暗反应
三个主要的过程: 一是CO2受体固定大气中CO2 二是将固定的CO2还原为糖 三是可接受CO2的受体分子的重新生成。
当需要核糖-5-P > NADPH时,G-6-P→5-磷酸核糖。 当对NADPH 和 5-磷酸核糖平衡时,G-6-P → 2个
NADPH和1个核糖-5-P 需要NADPH > 5-磷酸核糖时,G-6-P → CO2。 需要 NADPH和 ATP更多时, G-6-P →丙酮酸。
5、磷酸戊糖途径与疾病
TCA是否是一个永 不枯竭的系统
五、TCA的添补反应 --------------(草酰乙酸的回补反应)
1、TCA循 环中间产物 是某些物质 的合成原料
蛋白质 Asp
丙酮酸
脂肪酸 Tyr
Phe
Leu
乙酰CoA
Ile
Trp
草酰乙酸
柠檬酸
草酰乙酸 乙酰CoA
葡萄糖
苹果酸
Asp
Phe
延胡索酸
Tyr
TCA
光系统I (PS I)----系统I产生NADPH
PC
(2)光反应的电子传递链(光合链)
(3) 光合磷酸化
通过光激发导致电子传递与磷酸化作用相偶联 合成ATP的过程,称为光合磷酸化。
按照光合链电子传递的方式,光合磷酸化可 以分为两种形式: 非环式光合磷酸化 环式光合磷酸化
P680*
水裂解 复合体
A0 Pha
PQA PQB
PQ池
细胞色素 质体蓝素
A1 Fe-S Fd
Fd-NADP⊕ 氧化还原酶 NADP⊕
bf复合体
P700
NADPH
质子梯度
L
H2O
O+ 2 Tyr P680
L
质子梯度
53
2.暗反应
三个主要的过程: 一是CO2受体固定大气中CO2 二是将固定的CO2还原为糖 三是可接受CO2的受体分子的重新生成。
当需要核糖-5-P > NADPH时,G-6-P→5-磷酸核糖。 当对NADPH 和 5-磷酸核糖平衡时,G-6-P → 2个
NADPH和1个核糖-5-P 需要NADPH > 5-磷酸核糖时,G-6-P → CO2。 需要 NADPH和 ATP更多时, G-6-P →丙酮酸。
5、磷酸戊糖途径与疾病
TCA是否是一个永 不枯竭的系统
五、TCA的添补反应 --------------(草酰乙酸的回补反应)
1、TCA循 环中间产物 是某些物质 的合成原料
蛋白质 Asp
丙酮酸
脂肪酸 Tyr
Phe
Leu
乙酰CoA
Ile
Trp
草酰乙酸
柠檬酸
草酰乙酸 乙酰CoA
葡萄糖
苹果酸
Asp
Phe
延胡索酸
Tyr
TCA
光系统I (PS I)----系统I产生NADPH
PC
(2)光反应的电子传递链(光合链)
(3) 光合磷酸化
通过光激发导致电子传递与磷酸化作用相偶联 合成ATP的过程,称为光合磷酸化。
按照光合链电子传递的方式,光合磷酸化可 以分为两种形式: 非环式光合磷酸化 环式光合磷酸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磷酸Glc异构酶
H
fructose-6-phosphate,F-6-P 特点: ①反应的△Go′变化很小,反应可逆。 ②磷酸葡萄糖异构酶将葡萄糖的羰基C由C1移至C2 ,为C1位磷 酸化作准备,同时保证C2上有羰基存在,这对分子的β 断裂, 形成三碳物是必需的
⑶ 6-磷酸果糖再磷酸化生成1,6-二磷酸果糖
1 2 3 4 5 6
HO H H H2C C C C C H2C O H OH OH O HO P OH O O HO P HO O
1 H2C
HO O P O HO O OH
4
H C HC H2C
O
醛缩酶
2 3
C CH2
+5
6
OH O
HO P OH O
磷酸二羟丙酮
fructose-1,6-diphosphate (F-1,6-2P)
糖类是指多羟基醛或酮及其衍生物
一.糖类在生物体的生理功能主要有: ① 氧化供能:糖类占人体全部供能量的70%。 ②构成组织细胞的基本成分: *核糖: 构成核酸 *糖蛋白: 凝血因子、免疫球蛋白等 *糖脂: 生物膜成分 ③转变为体内的其它成分 *转变为脂肪 *转变为非必需氨基酸
糖酵解 : 是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在组织细
胞中降解成丙酮酸, 并释放出能量生成 ATP 的过程。
它是葡萄糖最初经历的酶促分解过程 , 也
是葡萄糖分解代谢所经历的共同途径。
一、糖酵解的反应过程
无氧酵解的全部反应过程在细胞溶胶
(cytoplasm)中进行。 从葡萄糖到丙酮酸的反应过程 包括两个 部分,可分为活化、裂解、放能三个阶 段,十步反应。
3-磷酸甘油醛经脱氢、磷酸化、脱水及放能 等反应生成丙酮酸和ATP. 包括五步反应:
P O OH
特点: ①此反应在体内不可逆,消耗1个ATP。 ②反应由磷酸果糖激酶1催化,是主要的调节位点
2.裂解(lysis)——磷酸丙糖的生成:
一分子 F-1,6-BP裂解为两分子可以互 变的磷酸丙糖(triose phosphate),
(4)
醛缩酶
(5)
磷酸丙糖异构酶
⑷ 3-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的生成
二.糖代谢的概况
主
缺氧 供氧充足
食物
糖酵解 有氧氧化 (CO2、H2O、ATP)
磷酸戊糖途径
(5-磷酸核糖、NADPH)
糖异生
血 中 葡 萄 糖
合成 分解
糖原
三.葡萄糖的分解代谢途径及定位
1、分解代谢途径
葡萄糖 糖酵解 丙酮酸
(有氧或无氧)
(无氧)
乳酸 乙醇
(有氧)
6-磷酸葡萄糖 乙酰 CoA
磷酸戊糖 途径
⑴ 葡萄糖磷酸化生成6-磷酸葡萄糖
O C H HO H H C C C C OH H OH OH
O
H
H C
H
C C C C
OH H OH OH
ATP
Mg
ADP 2+
HO H H
H2C OH
已糖激酶
糖酵解过程的第一 个限速酶
O P O
-
H2C OH
HO
glucose
HO
glucose-6phosphate (G-6-P)
OH
H2C C HO H H C C C H2C O OH O H OH OH HO P O OH
H2C C
O
-
-
P O OH
O H OH OH HO
ATP
Mg2+
ADP
HO H
C C C H2C O
磷酸果糖激酶-1
H
糖酵解过程的第二个限 速酶 fructose-1,6-biphosphate,F-1,6-BP
特点:①此反应不可逆,消耗1个ATP. ②催化此反应的激酶有已糖激酶和葡萄糖激酶。
⑵ 6-磷酸葡萄糖异构化转变为6-磷酸果糖
O C H HO H H C C C C H2C H
H2C C HO H C C C H2C O
OH O H OH OH HO P O OH
OH H OH OH OH O P OH O
三羧酸循环 (TCA)
NADH FADH2
呼吸链氧化 磷酸化
2、分解代谢途径及定位
磷酸戊糖途径 糖酵解
胞饮 丙酮酸氧化 三羧酸循环 氧化磷酸化 细胞膜 细胞壁
细胞质
中心体 线粒体 高尔基体 细胞核 内质网 吞噬 溶酶体
叶绿体
有色体
白色体
液体 晶体
分泌物
细胞膜
动物细胞
植物细胞
Section 1 糖酵解(glycolysis)
Mg2+
ADP
激酶:催化ATP分子与底物之间的磷酸基转移的酶称激酶, 激酶一般需要Mg2+或Mn2+作为辅因子。Mg2+可以掩盖ATP/ADP 分子中磷酸基氧原子的负电荷,使葡萄糖C-6/C-1位的羟基 易于对ATP的γ –位磷原子进行亲核攻击. 机理:葡萄糖C-6/C-1位的羟基对 ATP的 γ–位磷原子的亲核 进攻击
第六章 糖 代 谢
Chapter 6 Metabolism of carbohydrate 糖的无氧分解---糖酵解 糖的有氧氧化---三羧酸循环 磷酸戊糖途径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糖异生
教学目的: 1.掌握糖酵解、三羧酸循环、磷酸戊糖途径 的反应过程及生理意义 2.了解糖原的合成与分解代谢 3.掌握糖异生的概念及途径 教学重点难点: 糖酵解、三羧酸循环、磷酸戊糖途径的反应 过程及生理意义;糖异生 教学课时:10
3-磷酸甘油醛
机理:由于C-2的羰基及C-4的羟基存在,1,6-二磷酸果糖分子发生β 断裂,形成等长的三碳化合物 特征: ①该反应△Go′= 23.97kJ/mol,在热力学上不利,但是,由于F-1.62P的形成是放能的及甘油醛-3-磷酸后续氧化的放能性质,促使反应正 向进行。 ②在生理环境中,3-磷酸甘油醛不断转化成丙酮酸,驱动反应向右进行
(一)准备
1.葡萄糖的活化(activation)——己糖磷酸酯 的生成: 活化阶段是指葡萄糖经磷酸化和异构反应 生成1,6-二磷酸果糖(FBP,FDP)的反应过程。 该过程共由三步化学反应组成。
ATP
Mg2+ (1)
己糖激酶/葡萄糖激酶
*
ADP
(2)
磷酸己糖异构酶
* 磷酸果糖激酶-1
(3) ATP
⑸ 磷酸丙糖的互换
HO O P O HO O OH
H C HC O
H2C C CH2
OH O
HO P OH O
磷酸丙糖异构酶
H2C
dihydroxyacetone phosphate)
glyceraldehyde 3-phosphate1,6-二磷酸果糖2来自 3-磷酸甘油醛(二)贮能
3.放能(releasing energy)—丙酮酸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