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一、课程名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二、教学对象适用于全院各专业大一高职学生三、课程性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院结合实施学生素质教育工程而开设的一门集理论知识教学、个体咨询、团体心理辅导以及宣传教育活动等为一体的必修和任选相结合的课程。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现实意义,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信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心理整体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基础。

四、教学目标通过主体体验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心理调适方法;通过该课程的实训模块,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耐挫性,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顽强的意志品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养的目的,从而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五、能力要求:1.自我认知能力要求:通过课堂学习、宣传活动和团体训练,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能够运用标准正确衡量自己,能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点,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特征、行为能力等客观地评价;认识自己的兴趣特长,肯定自己的价值,学会悦纳自己,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潜能,提高学习与生活质量;同时,探索适合自己的生活型态,作为未来职业选择的参考。

2.环境适应能力要求:了解自己进入新环境后的困惑,了解心里有困惑时可以寻求帮助的资源和途径;认识人际交往在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掌握人际沟通的技巧;分享和了解别人的困惑,并学习使用倾听和共情两个最基本的技巧;要能够准确表述个人想法或意愿,并能以恰当的语言进行交流沟通;增强同学间的团队合作意识,达到能够适应大学生活的目的。

3. 心理调适能力要求:了解常见心理障碍及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学会觉察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掌握简单的自我心理调适技巧,能够宣泄自己的困惑,及时调节情绪;能够辨证看待顺利与挫折、成功与失败,学会写心理日记。

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本课程通过系统讲授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关心理学知识与参与相关活动的体验,使学生能够关注自我及他人的心理健康,树立起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学会和掌握心理调解的方法,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环境适应、学习方法、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以有效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和心理危机的发生,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分类目标(一)知识目标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如: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怎样正确认识自我,了解情绪的作用、挫折的意义,人际心理效应,熟悉常见心理问题及其预防等心理学基础知识。

(二)能力目标(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1.自我认知能力通过课堂学习、宣传活动和团体训练,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能够运用标准正确衡量自己,能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点,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特征、行为能力等客观地评价;认识自己的兴趣特长,肯定自己的价值,学会悦纳自己,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潜能,提高学习与生活质量;同时,探索适合自己的生活型态,作为未来职业选择的参考。

2.环境适应能力了解自己进入新环境后的困惑,了解心里有困惑时可以寻求帮助的资源和途径;认识人际交往在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掌握人际沟通的技巧;分享和了解别人的困惑,并学习使用倾听和共情两个最基本的技巧;要能够准确表述个人想法或意愿,并能以恰当的语言进行交流沟通;增强同学间的团队合作意识,达到能够适应大学生活的目的。

3. 心理调适能力了解常见心理障碍及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学会觉察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掌握简单的自我心理调适技巧,能够宣泄自己的困惑,及时调节情绪;能够辨证看待顺利与挫折、成功与失败,学会写心理日记。

4. 应对挫折能力通过理想信念教育、榜样激励和挫折教育情境的训练,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挫折、正视挫折,增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超越不足,不断完善自我,增强自信心,在积极心态下创造性地生活。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课程编号:1050512110课程名称:心理健康教育学分: 1学时: 16合用专业:全部专业开课学期:第一学期一、课程概括(一)课程性质《心理健康教育》属德育类,人文科学课程。

(二)教课目的与要求1.让全部重生成立心理健康观点,关注心理健康,认识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服务系统。

认识大学生常有心理问题及对策,能辨别他人明显心理危机状态。

2.认识自我意识和人品发展有关知识,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塑造意识。

3.认识情绪形成体制,学会情绪自我调理方法,提高挫折应付能力。

4.掌握人际交往基来源则,学习人际交往基本技术,提高实质人际交往能力。

5.认识两性感情,建立优秀爱情观,掌握异性交往原则,学会应付爱情挫折。

(三)重点和难点1.提高心理健康意识,自觉追求心理救助。

2.正确认识和对待人际交往,学会人际交往基本技术。

3.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提高挫折应付能力。

4.建立优秀爱情观,正确办理爱情关系,能够应付爱情挫折。

(四)与其余课程的关系1.与《医学心理学》、《护理心理学》的关系:对于心理学基本观点和基来源理是共同的。

医护心理学重视研究工作服务对象的心理及心理服务,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侧重传输自己心理健康理念,提高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自己的幸福度,防止因心理问题造成人身损害。

(五)教材及教课参照书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胡凯主编,湖南人民第一版社,2009年 8月第 1版;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左泽文主编,中南大学第一版社,2008 年 8 月第版;二、学时分派章课程内容学时分派总学时理论实训1心理健康与心理求援222大学生自我意识与人品发展223挫折心理与情绪调理422 4大学生人际交往422 5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422合计16106三、课程内容第一章心理健康与心理求援【教课目的和要求】:1.掌握健康新观点(含心理健康),关注心理健康。

2.认识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正确对待心理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目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旨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必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了解自我,增强自我认知能力,提高情绪调节能力,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应对压力的能力,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从而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目标与内容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应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了解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掌握自我认知、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压力应对等技能。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应学会自我评估,制定心理健康计划,通过积极思考、行为调整来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增强自我保健意识,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基础知识、自我认知与自我探索、情绪管理、人际交往与沟通、压力应对、心理危机应对、心理疾病预防与康复等。

三、教学要求与方法1.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反思。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

2. 教学方法:可以采用课堂讲授、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心理测验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同时,应注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网络课程、多媒体教学等,提高教学效果。

四、考核方式与评估1. 考核方式:考核应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部分。

平时成绩可以通过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等来评定;期末考试可以采用笔试、口试或操作等形式进行。

2. 评估标准:评估标准应包括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应用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参与度和积极性等方面。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否有改善,是否能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五、师资要求与资源条件1. 师资要求:教师需要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背景,具备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同时,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教育教学能力,能够为学生提供积极健康的心理环境。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一)课程性质与作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就是我院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

本门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宣传普及心理保健知识,协助大学生重新认识健康心理对蜕变成才的关键意义。

指导大学生践行心理保健意识,重新认识心理活动的规律与自身个性特点,掌控心理健康科学知识和心理校正方法,学会解决心理所苦;指导他们处置不好环境适应环境、自学成才、人际交往、爱情情感、求职者求职、人格发展、情绪调节和挫折应付等方面的疑惑,解决心理问题,防治心理疾病和危机事件出现,推动健康成长;指导大学生践行自我意识,学会正确认识评价自己,悦纳自我,进一步增强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压力管理能力、自学发展能力、问题化解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科学规划自己的未来和人生。

鼓励他们具有悲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学会自学,培育创造性思维,训练坚强意志,优化心理品质,培育健全人格,研发心理创造力,推动全面成才。

(二)课程设计思路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有心理知识的传授,心理活动的体验,还有心理调适技能的训练等,是集知识、体验和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课程。

课程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2、课程必须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必须认同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予的积极性,积极开展课堂互动活动,防止单向的理论灌输和科学知识传授。

二、课程目标培育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中的关键能力。

具体内容定义如下:知识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大学阶段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

1技能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

如学习发展技能、环境适应技能、压力管理技能、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和生涯规划技能等。

自我心智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并使学生践行心理健康发展的独立自主意识,介绍自身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能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展开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采纳自己,在碰到心理问题时能展开自我校正或谋求协助,积极探索适宜自己并适应环境社会的生活状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一、课程简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旨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课程。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适方法,增强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提高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

2. 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3. 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学会有效沟通与合作。

4. 培养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保持积极心态和乐观态度。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1. 心理健康基础知识:介绍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和重要性。

2. 自我认知与自我管理: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和技巧。

3. 人际交往与合作:教授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和技巧,帮助学生学会有效沟通与合作。

4. 情绪调节与压力应对:介绍情绪调节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学会应对压力和挫折。

5. 心理危机干预:介绍心理危机的基本概念和应对方法,提供心理危机干预的实践机会。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理论讲授:结合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心理健康知识。

2. 实践训练: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参与互动式学习,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3. 心理测评:利用心理测评工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调适。

4. 讲座与互动:邀请专家进行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学生互动交流,增强教学效果。

五、考核方式与标准1.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小组活动参与度等,占总成绩的30%。

2. 作业:完成心理健康相关作业,占总成绩的20%。

3.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考察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占总成绩的50%。

六、课程资源1. 教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及相关参考书籍。

2. 网络资源:推荐相关网站、公众号等,供学生自主了解心理健康知识。

3. 实践教学:组织心理讲座、团体辅导等活动,提供实践机会。

七、课程设置原则1. 科学性原则:课程内容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规律,准确无误地传达心理健康知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201908)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为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等文件精神,制订本课程标准。

1.课程性质与设计思路1.1课程的性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

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课程是学院各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培养和提升高职学生心理素养的主干课程,也是学院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基础课程之一。

1.2设计思路本课程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指导,向大学新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三个层面,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并能初步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与技能,有效地解决成长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升其心理素质。

本课程将教学内容形成课内十二个教学。

力求切合学生心理实际,将知识、体验和训练融为一体,切实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建议课程在第一学年开设。

学时数为32课时,其中课内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26学时,其他6学时,2个学分。

2.课程目标2.1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教学对象全院各专业在校大学生2.学分与学时成绩=期末考试60%+平时40%;学时根据各校实际进行调整。

课程模块类别及课程属性模块类别:学习目标、情境导入、正文(名人名言)、案例精选、知识链接、小贴士、课堂讨论、综合案例解析、本章小结、教学检测、拓展阅读、心理测验课程属性:公共课4.课程性质、任务和目的性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及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必修课程。

任务: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协调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目的: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并为以后进入社会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

主要先修与后续课程相关课程: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学应用与素质拓展等。

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分章节)第一章目的要求: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

掌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了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常见症状。

掌握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

主要内容:1.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2.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3.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6.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远意义第二章目的要求:1.了解适应的含义。

2.认识角色适应与转变的重要性。

3.了解大学生常见的适应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4.掌握迅速适应大学环境的方法。

主要内容:培养角色意识2.孤僻封锁心理3.大学生常见适应问题的调适4.学会适应大学环境的意义第三章目的要求:1.理解情绪与情感的含义。

2.理解情商包括的内容。

3.学会调控情绪的基本方法。

主要内容:1.合理表达情绪——情绪管理的方法2.情绪和情感的关系3.情绪的简单分类第四章目的要求:1.了解自我意识的概念及作用。

2.熟悉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

3.了解大学生自我意识存在的问题。

了解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途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二〇一三年一月修订)一、基本信息管理1.课程类型:公共必修课2.学时:36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一)课程的性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属大一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及必修课,定位于素质培养。

课程教学大纲及实践教学大纲能够反映该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要求,指导思想明确,能准确定位课程在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地位;强调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的任务该课程结合我院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系统讲授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积极开展互动教学及体验式教学实践,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了解自身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的心理自我调节及助人自助意识,掌握维护自身及朋辈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为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大学生活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养,促进大学生开发个体潜能,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理解心理健康的理论;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和自我调适的策略。

对主讲教师来说,必须通晓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技术体系,具有丰富的知识经验积累,教学风格稳健而又不失幽默风趣、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而又注重师生互动。

对学生而言,全程听讲,认真记录,才可以系统学习心理健康的理论技术;积极思考,大胆提问,更能够体验应用心理学课程的专业魅力。

四、课程设计(一)课程教学设计理念以学科交叉与综合的优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德育特色教育等联手)研究和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了建设以人为本,育德为先,育心为重,为全体学生服务的“生理、心理、伦理、社会”结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思想。

该体系是一个以课程建设为龙头,融教学、科研、服务为一体的,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为主要目标,同时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三级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和多种工作机制(如教育机制、辅导机制、互助机制、危机干预机制、外援机制、保障机制等)在内的立体型工作网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标准(统一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标准(统一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课程代码:11055)学分:2学时:36适用专业:学院各专业一课程简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公共必修课,是集知识讲解、行为训练、心理体验与个体咨询、团体辅导、心理活动等内容为一体的大课程。

本课程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选取有针对性的课内专题与课外活动,运用科学有效的心理学知识与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将课程的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与课程的互动性、活动性、开放性相结合,将课内的学习体验与课外的活动教育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行动意识。

旨在提高大学生关注心理健康的意识,促进高职学生心理成长、潜能开发,增进其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养。

二、课程目标总体目标: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与相关活动的体验,使学生能够关注自我及他人的心理健康,树立起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同时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能,能从容地应对生活。

能力目标:培养高职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能力,调节情绪的能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友谊和爱情的能力,塑造健康的人格和磨砺优良的意志品质,以及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做一个健康快乐的大学生。

知识目标: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如: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怎样正确认识自我,了解情绪的作用、挫折的意义,人际心理效应,熟悉常见心理问题及其预防等心理学基础知识。

素质目标:通过教学,帮助高职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和面临心理困惑、心理危机时的自助和求助意识;能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善待他人;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优化心理品质,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时期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

三、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着“预防为主、教育为本”的理念,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学会调适心理困惑,避免心理事故,营造和谐的阳光校园。

1.在学生心里种下一棵种子——关注心理健康的意识激发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学会自我分析,培养内省意识,引导学生体验和领悟自己的成长,积极主动地塑造自我,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建设、自我突破。

心理健康课程标准

心理健康课程标准

心理健康课程标准
心理健康课程标准是指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其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问题处理能力,制定的教育课程的一些基本要求和指导原则。

以下是一些心理健康课程的标准:
1. 知识体系:课程应包含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发展、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和问题,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 培养心理素质: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应对压力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心理态度和品格。

3. 问题处理能力:课程应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心理问题处理方法,如情绪调节、压力释放、解决冲突等,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应对心理问题,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4. 培养心理辅导能力:课程应培养学生一定的心理辅导能力,使其能够帮助他人解决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5. 实践与体验:课程应包含一定的实践教学和体验活动,如小组讨论、心理测试、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互动体验心理知识和技能。

6. 考核与评估:课程应设立相应的考核和评估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评价和反馈,以促进课程的有效实施和学生的积极参与。

总的来说,心理健康课程标准旨在通过系统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能力,帮助他们有效应对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一、课程名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二、教学对象适用于全院各专业大一高职学生三、课程性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院结合实施学生素质教育工程而开设的一门集理论知识教学、个体咨询、团体心理辅导以及宣传教育活动等为一体的必修和任选相结合的课程。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现实意义,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信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心理整体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基础。

四、教学目标通过主体体验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心理调适方法;通过该课程的实训模块,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耐挫性,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顽强的意志品质,通过理论够宣泄自己的困惑,及时调节情绪;能够辨证看待顺利与挫折、成功与失败,学会写心理日记。

4. 应对挫折能力要求:通过理想信念教育、榜样激励和挫折教育情境的训练,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挫折、正视挫折,增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超越不足,不断完善自我,增强自信心,在积极心态下创造性地生活。

六、教学内容(参考学时:20学时)1. 基本知识(必修学时:2学时)了解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心理健康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2.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必修学时:4学时)(1)理论知识(参考学时:1学时)了解“认识自我”的重要性,学习运用标准正确衡量自己。

能认识自己的心理、性格特点和自己的兴趣特长。

(2)心理测量(参考学时:1学时)通过心理测量协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质类型;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特质与自己兴趣、职业选择之间存在的关联;帮助学生定位,为正确认识自我奠定基础。

(3)团体训练(参考学时:2学时)引导学生掌握“认识自我”的自查方法,查找自身缺点与不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方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方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方案新形势下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惑和心理问题,,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下面是为你精心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方案,希望对你有帮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方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方案篇1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010-2020年)‣)‣精神,精神,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心理调节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全面推进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建设。

二、基本原则加强和改进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坚持普及教育与个别咨询相结合坚持普及教育与个别咨询相结合;;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三、主要任务加强和改进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1.1.全面提高各级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全面提高各级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全面提高各级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切实加强领导,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

2.2.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有效开发大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开设学期:第3学期总学时:32(2学分)编制人:审核人:一、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心理健康教育教程》是一门结合艺术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发展特点,面向全院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是一门理论实践课程。

其功能是对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心理素养和心理调适技能,促进个人成长,为以后的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二)课程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大学生能够具有心理保健意识,认识心理活动的规律与自身个性特点,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学会化解心理困扰,培养学生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课程理念及设计思路(一)课程理念本课程在设计理念上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为核心,以提升高素质艺术人才心理健康素质为目标,以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为主线,增强学生的自我心理保健意识,提升维护和增进自身心理健康能力,应对心理危机,全面提高学生心理整体素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二)设计思路本课程在设计思路上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课堂行为训练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通过典型案例、心理测试和课堂活动等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切实提高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理论适度,内容洗练,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情理性、针对性、生动性、可读性和实践性并重视方法论指导,以实现本课程培养目标。

三、课程目标(一)素质目标通过课程教学,使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的意识,养成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具有正确的自我观念、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情绪,不断增强自信心、合作意识,全面提高学生整体心理素养。

(二)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和维护心理健康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学会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能正确面对生活中出现的自我意识、学习、人格、情绪、挫折、人际关系、恋爱、职业选择等心理问题,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三)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大学生能够运用心理健康知识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能够预防和缓解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提升增强心理健康水平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一、课程名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二、教学对象适用于全院各专业大一高职学生三、课程性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院结合实施学生素质教育工程而开设的一门集理论知识教学、个体咨询、团体心理辅导以及宣传教育活动等为一体的必修和任选相结合的课程。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现实意义,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信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心理整体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基础。

四、教学目标通过主体体验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心理调适方法;通过该课程的实训模块,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耐挫性,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顽强的意志品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养的目的,从而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五、能力要求:1.自我认知能力要求:通过课堂学习、宣传活动和团体训练,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能够运用标准正确衡量自己,能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点,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特征、行为能力等客观地评价;认识自己的兴趣特长,肯定自己的价值,学会悦纳自己,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潜能,提高学习与生活质量;同时,探索适合自己的生活型态,作为未来职业选择的参考。

2.环境适应能力要求:了解自己进入新环境后的困惑,了解心里有困惑时可以寻求帮助的资源和途径;认识人际交往在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掌握人际沟通的技巧;分享和了解别人的困惑,并学习使用倾听和共情两个最基本的技巧;要能够准确表述个人想法或意愿,并能以恰当的语言进行交流沟通;增强同学间的团队合作意识,达到能够适应大学生活的目的。

3. 心理调适能力要求:了解常见心理障碍及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学会觉察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掌握简单的自我心理调适技巧,能够宣泄自己的困惑,及时调节情绪;能够辨证看待顺利与挫折、成功与失败,学会写心理日记。

4. 应对挫折能力要求:通过理想信念教育、榜样激励和挫折教育情境的训练,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挫折、正视挫折,增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超越不足,不断完善自我,增强自信心,在积极心态下创造性地生活。

六、教学内容(参考学时:20学时)1. 基本知识(必修学时:2学时)了解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心理健康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2.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必修学时:4学时)(1)理论知识(参考学时:1学时)了解“认识自我”的重要性,学习运用标准正确衡量自己。

能认识自己的心理、性格特点和自己的兴趣特长。

(2)心理测量(参考学时:1学时)通过心理测量协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质类型;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特质与自己兴趣、职业选择之间存在的关联;帮助学生定位,为正确认识自我奠定基础。

(3)团体训练(参考学时:2学时)引导学生掌握“认识自我”的自查方法,查找自身缺点与不足。

通过“自画像”、“说说你我他”、“优点轰炸”等团体训练从别人的反馈中,使自知的“我”和他人所知的“我”更为一致。

3.培养学生环境适应能力(参考学时:6学时)(1)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任选学时:2学时)通过任选“新生心理健康宣传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开展的寓教于乐的宣传教育活动,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增强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帮助学生适应学习生活环境。

(2)团体训练(必修学时:2学时)通过“让我们同行”、“打破瓶颈”等项目训练帮助学生增强团队意识,通过“情绪脸谱”、“学会倾听、体验共情”等项目训练,使学生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逐步改善自身不足,增强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从而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从而更好地适应学校及社会生活。

(3)心理咨询(任选学时:2学时)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有困惑的学生答疑解惑,协助学生减轻心理压力,改善适应能力。

帮助学生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自己,正确面对人生。

4. 增强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必修学时:4学时)(1)理论知识(参考学时:2学时)了解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及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学会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调控情绪,掌握简单的自我心理调适技巧,增强学生自我调节和自我保护意识,学会写心理日记。

(2)团体训练(参考学时:2学时)结合学生实际生活案例教学,通过“心情故事”、“困惑大碰撞”、“心理秘笈”等心理小品及短剧演练,使学生学会通过情绪宣泄,释放心中的郁闷,从而缓解各种压力,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以求得心理的平衡和健康,达到提高学生整体心理素养的目的。

5. 培养学生应对挫折能力(必修学时:4学时)(1)理论知识(参考学时:2学时)分析和借鉴当代大学生常见的挫折反应类型,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和典型人物引导和激励,增强学生的自信与自尊,培养自立、自强的优良品质和竞争意识。

(2)团体训练(参考学时:2学时)开展“我优秀,我自信”自我肯定训练、“换个角度看图案”、“条条大路通罗马”等素质拓展情景训练和体育活动,使学生体验参加不同项目训练及运动时的心理感受,学会在历经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控制自己紧张、恐惧自卑等情绪,正确认识挫折、增强抵抗挫折能力,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

在体会成功的喜悦的同时,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有能力战胜困难,从而实现自我和超越自我。

七、教学要求1.面向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向全体学生,以整体目标为核心,结合学院大一年级自身特点和大一学生普遍存在的诸如学校适应问题、自我认识问题、人际关系处理问题、异性交往问题等设计菜单式的心理健康课程内容,充分体现课程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2.精选教学内容根据能力要求与教学内容编写讲义,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选择具有时代气息、真实反映社会、学生感兴趣的题材,使其不仅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还能够让学生对社会有比较全面、客观的认识。

同时,尽可能设计趣味性较强的内容和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热情。

3.倡导体验分享本课程倡导活动型的教学模式,教师应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结合教学实际,选用并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以活动为载体,使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参与、合作、感知、体验、分享等方式,在同伴之间相互反馈和分享的过程中获得成长。

4.开发课程资源教师应将现代化教育技术与本课程教学有机结合,要通过合理利用音像、电视、报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生活实际、贴近学生发展水平、贴近时代的多样化的课程资源,拓展学习和教学途径。

5.注重教学过程(1)丰富学生经验教师要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和手段,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帮助学生增进积极的自我认识、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获得感悟和提高。

(2)引导学生自助、助人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和生活,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分享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及时鼓励学生相互间的支持和互助行为。

(3)注重团体动力在教学中应特别重视利用团体动力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利用团体气氛调动学生相互的分享和反馈;利用团体支持使活动效果得到加强。

八、考核方式及要求1.本课程为过程考核,采用理论知识测验、课程作业评定、各项活动参与情况计分相结合作为考核成绩。

每能力培养模块考核成绩为20分,共分五个模块,总计100分。

根据学生得分情况进行优、良、及格、不及格折算。

2.考核时间在授课的同一学年内有效。

每个能力培养模块必须达到要求,任何一个模块未通过者,本课程考核均视为不合格。

3.能力模块考核点及考核分值(1)基本理论知识测验20分。

(2)自我认知能力考核20分其中:理论知识测试5分,心理测量5分,参加“认识自我”主题班会及“自画像”、“优点轰炸”等团体训练活动10分。

(3)环境适应能力考核20分其中:参加“新生心理健康宣传周”选项活动5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选项活动5分,心理咨询或沟通活动5分,参加“情绪脸谱”、“学会倾听、体验共情”等团体训练项目5分。

(4)心理调适能力考核20分其中:理论知识考试5分,心理日记作业10分,参加“心情故事”、“心理秘笈”等心理小品及短剧演练5分。

(5)应对挫折能力考核20分其中:理论知识考试5分,成长感悟作业5分,参加团体训练“我优秀,我自信”自我肯定训练、“条条大路通罗马”等素质拓展情景训练和体育活动10分。

4.学生不得以任何原因提前结束本课程的学习或免修。

5.授课教师、学生所在系部参与教学者及辅导员等共同完成学生成绩评定。

九、教学评价本课程需要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评价。

其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在于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学生进行比较与分等。

本课程评价具有预防与鉴别功能,即:通过评价了解课程实施的情况,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状况,了解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为课程下一步的实施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并为个别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个别咨询。

本课程评价具有强化与教育功能,评价本身具有教育性,是人与人互动与交流的过程。

利用评价对学生的进步进行鼓励,对于辅导过程中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本课程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不同教学模块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同时,直接或间接地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1.教师观察记录。

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在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 写出记录, 作为评价的材料。

2.作品分析。

根据教学内容, 教师布置相应的作业(学习体会、个案分析、心理日记等),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分析评定,通过学生的作业对其心理素质发展状况进行评价, 进而评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3.学生自评。

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特别让学生评价自己是否感觉经过心理健康教育后, 自己的人际关系、学习情况、情绪调控能力等方面有提高或改善。

4.学生互评。

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5.心理测量。

使用心理测验了解学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前后的心理素质的变化情况, 通过心理测试(后测)与实施前的诊断性评价(前测)相对照, 考察在前后测之间学生心理素质变化的差异显著性, 进而评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评定课程对学生心理素质发展影响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