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抵退税有关公式及手册核销时抵减额的计算

合集下载

免抵退税有关公式及手册核销时抵减额的计算共35页

免抵退税有关公式及手册核销时抵减额的计算共35页
免抵退税有关公式及手册核销时抵减额 的计算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生产企业进料加工日常申报与手册核销

生产企业进料加工日常申报与手册核销

生产型企业进料加工出口退税核算与申报讲解1生产企业进料加工的出口会计实务与核算2进料加工出口货物的日常退税申报理论进料演化新实耗法申报方式进料加工是指经营企业专为加工出口商品而用外汇购买进口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经加工或者装配后,将制成品和半成品复出口的经营活动。

我国进料加工贸易海关一般对进口材料按85%或95%的比例免税或全额免税,货物出口后按免抵退计算退(免)增值税时购进法计划分配率备案:在退税系统里进料向导进行手册备案,企业终生只备案一次。

一.生产企业进料加工的出口会计实务与核算续表理论进料演化新实耗法申报方式须考虑进口环节海关已减免的部分不能退税或征税,即需先计算“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和“免抵退税额抵减额”。

其中日常出具的免税证明的出具方法又分为“购进法”和“实耗法”两种方法。

国税2013年12号文件根据新政策作出了全国取消“购进法”和“旧实耗法”采用“新实耗法”的决定。

旧实耗法日常申报:进口关单不需要申报,进料的出口退税和一般贸易的出口退税通过退税系统申报.新实耗法核销申报:每年2月到4月20日将上年所有海关核销过的进料加工手册一次性的拿到税局通过退税系统核销.某生产型企业,2019年6月以进料加工贸易方式免税购进C1手册进口料件价格9000美元,以进料加工贸易方式C1手册复出口货物销售收入(FOB )10000美元,内销销售收入不含税20000元人民币,销项税2600元人民币,国内购进某材料本期进项发生额5000元人民币,该企业销售的货物的征税税率适用13%,退税率适用10%美元汇率为6.70,该企业进料加工海关登记C1手册中注明的计划进口总值为60000美元,计划出口总值为100000美元。

假设当月出口单证、信息全部齐全。

(1.1)(购进法):一般贸易进料加工进口材料9000*6.7=60300进项税50005000出口金额10000*6.7=67000(10000-9000)*6.7=6700销项税200002600200002600不得抵扣税67000*(13%-10%)20106700*(13%-10%)201留底税5000-2600-20103905000-2600-2012199免抵退税67000*10%67006700*10%670应退税额3906701.计算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免税进口料件组成计税价格×(出口货物征税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9000×6.70×(13%-10%)=1809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征税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10000×6.70×(13%-10%)-1809=2012.计算期末留抵税额期末留抵税额=-(销项税额-(进项发生额-进项税额转出)=-(2600-(5000-201))=21993.计算免抵退税额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免税进口料件组成计税价格×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9000×6.70×10%=6030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额抵减额=10000×6.70×10%-6030=6070-6030=6704.计算应退税额由于期末留抵税额2199大于免抵退税额670应退税额=免抵退税额=6705.计算免抵税额免抵税额=免抵退税额-应退税额=670-670=0(1)为什么放弃购进法选择实耗法?-购进c1保税购进进料出口余额一月10000010000-90000二月20000-70000三月30000-40000四月400000五月6000060000(2)为什么放弃购进法选择实耗法?-实耗c1保税购进进口材料实际消耗进口材料分配率进料出口余额一月100000600060%100004000二月1200060%200008000三月1800060%3000012000四月40000五月60000某生产型企业,2019年6月以进料加工贸易方式免税购进C1手册进口料件价格9000美元,以进料加工贸易方式复出口货物销售收入(FOB )10000美元,内销销售收入20000元人民币,销项税2600元人民币,国内购进某材料本期进项发生额5000元人民币,该企业销售的货物的征税税率适用13%,退税率适用10%美元汇率为6.70,该企业进料加工海关登记C1手册中注明的计划进口总值为60000美元,计划出口总值为100000美元,计划分配率60%,假设当月出口单证、信息全部齐全。

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计算

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计算

1、一般的计算公式:免抵退税不免税购征退得免征和抵扣=进原材 ×(税-税)税额抵减额料价格率率2、根据政策规定,公式中各项数据解释如下:①由于我市采用的是“购进法”,因此“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一般来说指的是当月取得的所有进口材料的人民币价格。

②“征税率”和“退税率”,原则上是根据其出口货物的商品编号进行确定。

但实际操作中,日常的计算是根据进料加工合同手册登记时的“复出口商品码”进行确定的。

直到该进料加工合同核销时,才根据整个合同的出口产品去确定其实际适用的“征税率”和“退税率”。

③当期的具体金额可以根据《生产企业进料加工贸易免税证明》上第12栏金额进行确定。

3〃2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的计算1、一般的计算公式:免抵退税出口货外汇征退免抵退税不不得免征=(物离岸×人民币)×(税-税)-得免征和抵扣抵扣税额价牌价率率税额抵减额2、根据政策规定,公式中各项数据解释如下:①“出口货物离岸价”是指当月发生的直接出口货物的出口离岸价(包括当期单证齐和单证不齐两部分,不包括前期单证不齐当期收齐部分)。

其金额乘以“外汇人民币牌价”等于《汇总表》的第2栏“当期免抵退出口货物销售额”。

②“外汇人民币牌价”根据税务机关公布的当月汇率进行计算。

③“征税率”和“退税率”根据出口货物的商品编号进行确定。

如果出口货物的商品编号不是“基本代码”时,必须上报主管国税分局,以确定其具体出口货物的商品编号的明细码。

(4)在实际计算中,考虑到直接出口货物适用多种“征税率”和“退税率”的情况;考虑到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只能为正数,若为负数只能留至下期抵减的规定;考虑到有“上期结转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存在时,其免抵退税不予免征抵扣税额的计算公式变为:A=∑[直接出口额n ×(征税率n -退税率n)]当期免抵退税上期结转免抵退-不得免征和抵-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扣税额抵减额补充说明:①直接出口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

出口退税:“免、抵、退”税计算简便方法

出口退税:“免、抵、退”税计算简便方法

“免”税,是指对⽣产企业出⼝的⾃产货物,免征本企业⽣产销售环节增值税;“抵”税,是指⽣产企业出⼝⾃产货物所耗⽤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动⼒等所含应予退还的进项税额,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退”税是指⽣产企业出⼝的⾃产货物在当⽉内应抵顶的进项税额⼤于应纳税额时,对未抵顶完的部分予以退税。

〖原理分析〗应纳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内销的销项税额-(内销的进项税额+外销的进项税额)=内销的销项税额-内销的进项税额-外销的进项税额=内销的应纳税额-外销的进项税额外销进项税额中,由于我国的增值税的征税率和退税率存在着不⼀致,中间的差额部分不予退税,我们称为“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的税额”。

所以要在上边的公式中剔出该部分数额,公式变为:应纳税额=内销的销项税额-内销的进项税额-(外销的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的税额)数学运算后变为:应纳税额=内销的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的税额)算出后的结果,⽆⾮是两种:>0,不涉及退税的问题;<0,需要进⼀步计算。

这个得出的负数不⼀定是全部应退的税额,如果全部内销的情况下,当期的进项⼤于销项也会出现应纳税额为负的情况,所以,我们还要计算税法最多允许退多少,即:出⼝货物离岸价×外汇⼈民币牌价×出⼝货物的退税率,算完⽐较,哪个⼩按哪个退,出⼝退税额就出来了。

其实过程很简单,以上我们没考虑有免税购进原材料的情况,有这种情况只是在上边的基础上作⼀个修正。

具体我们来看⼀下:出⼝“免、抵、退”税的计算⽅法,计算分两种情况:1、出⼝企业全部原材料均从国内购进,“免、抵、退”办法基本步骤为五步:第⼀步剔税:计算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的税额=出⼝货物离岸价格×外汇⼈民币牌价×(出⼝货物征税率-出⼝退税率)第⼆步抵税:计算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应纳税额=内销的销项税额-(进项税额-第⼀步计算的数额)-上期留抵税额第三步算尺度:计算免抵退税额免抵退税额=出⼝货物离岸价×外汇⼈民币牌价×出⼝货物的退税率第四步⽐较:确定应退税额(第⼆步与第三步相⽐,谁⼩按谁退):注意:第⼆步⼤于第三步的情况下,当期应纳税额与确定的应退税额的差额为下期留抵税额。

免抵退计算公式

免抵退计算公式

(一)免抵退税额的计算
1.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额抵减额
2.免抵退税额抵减额=进料加工耗用的免税进口料件金额×出口货物退税率
3.进料加工耗用的免税进口料件金额=单证齐全的出口货物金额×计划分配率(手册核销后为实际分配率)
(二)当期应退税额和当期免抵税额的计算
1.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时,
当期应退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
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
2.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时,
当期应退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
当期免抵税额=0
(三)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的计算
1.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征税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
2.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进料加工耗用的免税进口料件金额×(出口货物征税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

以上的“外汇人民币牌价”为销售额发生的当天或当月一日的国家外汇牌价的中间价。

纳税人应事前确定采用何种折合方法,确定后一年内不得变更。

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的抵减额是什么意思?

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的抵减额是什么意思?

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的抵减额是什么意思?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是指在免税购进的物资中,有改变用途的物资是不允许免抵退的,要在计算免抵退税额时予以减除的金额。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的计算公式是,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
这两个公式分别看都比较难理解,但是将两个公式合并后就成为: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

这样一来,不得免征和抵扣的税额就表现得比较明晰起来,也就是从认定的出口销售额中,剔除掉免税购进的原材料价款后的剩余部分对应的征退税差额。

这样计算的原因包括三个:
第一,免税购进材料本身不包含进项税,所以不应该计算免征和抵扣税额,因此要予以剔除;
第二因为出口货物实际消耗的材料物资对应的进项税额无法准确确定,因此计算免抵退税额时采用人为设定其进项税额是按照销售额的一定比例计算,这个比例就是定公式中的退税率;
第三,基于第二条同样的理由,因为无法直接计算应退税额,所以变通的办法,先来计算不得免征和抵扣的税额,并以此作为间接计算免抵退的一个中间数据。

生产企业进料加工货物“免抵退”税实耗法实例

生产企业进料加工货物“免抵退”税实耗法实例

【例】某生产企业2007年6~7月产生下列业务(该企业××出口货品征税率l7%,退税率13%)。

6月份产生下列业务:(1)本月从外洋进口甲质料l0吨,到岸代价l 040万元(折算人民币金额),使用的海关手册号为C42296320067,海关全额保税,该企业无上期留抵税额。

依有关票据,做如下管帐分录:借:原质料——甲(进口料件) 10 400 000贷:应付账款——外洋进料 10 400 000(2)本月从海内购入乙质料400万元,进项税额68万元,已入库,做如下管帐分录:借:原质料——乙4 000 0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680 000贷:应付账款4 680 000(3)本月产生内销收入300万元,做如下管帐分录借:应收账款3 510 000贷:主营业务收入——内销收入 3 000 0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510 000(4)本月产生出口销售收入(一般贸易出口)离岸代价计150万元(折算人民币金额),做如下管帐分录:借:应收账款——外汇账款 1 500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出口收入l 500 000(5)月末,盘算当月出口货品不予免征和抵扣税额,做如下盘算和管帐分录:当月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1500000×(17%一l3%)=60000(元)借:主营业务本钱60 000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60 000在次月,管理增值税纳税申报时,做如下盘算: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品的销项税额一(当期进项税额一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一上期留抵进项税额=510 000一(680 000—60 000)一0=-110 000元(6)本月收齐3~5月部门出口货品的单证,到岸代价110万元(折算人民币金额),实际支付海运费和保险费8万元(换算人民币金额),到退税构造进行申报,做如下盘算:当月免抵退税额=(1100000—80000)×13%=132600元当月期末留抵税额ll0000<当月免抵退税额132600当月应退税额=当月期末留抵税额=110000元当月应免抵税额=当月免抵退税额一当月应退税额 =132600一110000=22600(元)(7)7月初,收到退税构造审批的《生产企业出口货品免抵退税申报汇总表》,确认应退税额ll0000元,免抵税额为22600元。

进料加工免抵退税计算

进料加工免抵退税计算

进料加工免抵退税计算进料加工”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的计算“进料加工”贸易方式出口货物与一般贸易方式出口货物的“免、抵、退”税计算大致相同,只是在计算当期不予抵扣或退税的税额和应退税额上限时,对免税进口的保税料件视同已征税款计算模拟抵扣税款。

即:当期不予抵扣或退税的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格×外汇人民币牌价×(征税率-退税率)-当期海关核销免税进口料件组成计税价格×(征税率-退税率),应退税额上限=本季度出口货物的离岸价格×外汇人民币牌价×退税率-本季度海关核销免税进口料件组成计税价格×退税率注:免税进口料件的退税率以复出口货物的退税率为准。

其余抵、退税的计算,具体步骤和公式与前述一般贸易方式出口货物的“免、抵、退”税计算步骤与公式相同。

一、生产企业进料加工的计算方法生产企业进料加工的计算方法有两种,一是实耗法;二是购进法。

目前采用“实耗法”的比较多,两者在税收管理上各有利弊,它们的区别是:(一)出具生产企业进料加工免税证明的计算方法不同。

实耗法出具《生产企业进料加工贸易免税证明》,是按当期单证齐全部分(含前期收齐单证)实际所耗用的进口料件计算组成计税价格计算的,属于估算实际耗用比例抵扣;采用“购进法”出具《生产企业进料加工贸易免税证明》,是按当期或手册全部购进的进口料件计算组成计税价格计算的,属于进料加工虚拟进项抵扣。

(二)实际操作中两种方法的繁简各异。

实耗计算法有利于监管,但是计算、操作时复杂,由于不能及时扣减当期出口货物不予免征、抵扣和退税的税额,相对占用了出口企业的资金,实用于进料加工业务较大的出口企业。

购进计算法操作简便,减少出口企业资金占用,但是不便于管理。

采用该办法应当注意及时核销已过返销期的手册,实用于进料加工中、小型的出口企业。

二、生产企业进料加工两个抵减额的特殊填报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不予抵扣或退税的税额)当期不予抵扣或退税的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征税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征税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抵减额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退税率举例:某自营出口生产企业,本月外购原材料200万元,支付进项税额34万元,本月海关核销免税进口料件价格100万元,本月内销货物销售额500万元,自营进料加工复出口货物折合人民币金额600万元(按离岸价计算),该企业内、外销货物适用增值税税率17%(非应税消费税品),复出口货物的退税率为15%。

免抵退税计算方法案例详解

免抵退税计算方法案例详解

免抵退税计算方法案例详解免抵退税是指对应税率的货物和应税劳务,按照国家规定的政策和程序进行结算后,可以获得退还增值税的一种方式。

免抵退税是国家为促进出口和经济发展而推出的一项政策,通过这个政策,企业可以免除抵扣进项税额的限制,增加了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了出口贸易的发展。

首先是免抵退税的计算公式。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规定,免抵退税的计算公式为“免抵退税金额=出口销售额×免税性质货物标准税率”。

其中,出口销售额是指企业出口销售的货物和应税劳务的金额,免税性质货物是指国家规定的可以享受免抵退税政策的货物,标准税率是指国家规定的货物的增值税税率。

例如,企业在一年内出口销售了100万元的货物,这些货物的免税性质货物标准税率为13%。

因此,该企业可以获得的免抵退税金额为100万元×13%=13万元。

这个金额就是该企业可以获得的退还增值税的金额。

接下来是免抵退税申请的流程和要求。

企业在申请免抵退税时需要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进行申报。

首先,企业需要在每月的预缴税金时填写免抵退税申请表,申报应享受免抵退税政策的销售金额和免税性质货物的标准税率。

然后,企业需要在每年年底进行免抵退税终审,将年度免抵退税金额进行汇总,并进行审计审查。

最后,企业需要根据审计结果填写和提交免抵退税申请表,税务部门进行审查和核准后,企业才能获得退还增值税的金额。

免抵退税申请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企业需要具备出口货物的资格,即要有出口货物的合法合规的资格,包括注册登记、贸易许可证等。

其次,企业需要按照国家关于免抵退税的规定进行申报,如在预缴税金时填写免抵退税申请表,年底进行免抵退税终审,填写和提交免抵退税申请表等。

再次,企业需要按照国家的规定对免抵退税金额进行审计,确保申请的金额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最后,企业需要配合税务部门的审查和核准,提供相关的材料和信息,如财务报表、销售合同、运输单据等。

总结起来,免抵退税是国家为促进出口和经济发展而推出的一项政策。

生产企业免抵退税计算及会计处理

生产企业免抵退税计算及会计处理

生产企业免抵退税计算及会计处理实行“免、抵、退〞税方法的“免〞税,是指对生产企业自营出口或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的自产货物,免征本企业生产销售环节增值税;“抵〞税,是指生产企业自营出口或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的自产货物应予免征或退还所耗用外购货物的进项税额抵扣内销货物的应纳税款;“退〞税,是指生产企业自营出口或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自产货物,在当月内因应抵扣的税额而未抵扣完时,经主管退税机关批准,对未抵扣完的税额予以退税。

一、应免抵退税额的计算当期应免抵退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当期免抵退税额扣减额当期应免抵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当期免抵退税额扣减额-当期应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按以下公式计算: 1.如当期应纳税额≥0时,那么:当期应退税额=0 2.如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当期免抵退税额扣减额)时,那么:当期应退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当期免抵退税额扣减额 3.如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当期免抵退税额扣减额)时,那么:当期应退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应纳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根据?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的有关指标确定。

“免、抵、退〞税方法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出口货物退税率、出口货物离岸价,计算“免、抵、退〞税额。

出口货物离岸价(FOB)以出口销售发票的离岸价为准。

二、免抵退税抵减额的计算(一)计算公式当期免抵退税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退税率。

免税购进原材料=国内购进免税原材料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

国内购进免税原材料:是指购进的属于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那么中列名的且不能按免税金额计算进项税额的免税货物。

免抵退税额怎么计算

免抵退税额怎么计算

免抵退税额怎么计算
简单理解就是
免:对于外销的销项税额予以免除;
抵:外销的进项税额抵扣当期应纳税额;
退:抵扣下来还有还有剩余,予以退还
计算公式: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
率-免抵退税额抵减额
举例:生产企业2023年6月一般贸易出口货物折合人民币100万元,内
销60万元,当期进项税额为16万元,适用征税率17%,退税率13%,
计算应纳税款、应退税额和免抵税额
第一步:计算“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
额=外销收入×(征税率-退税率)=100×(17%-13%)=4万元。

第二步:计算“当期应纳税额”。

当期应纳税额=内销收入×征税率-(当期
进项税额-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60×17%-(16-4)=-1.8万元。

第三步:计算“免抵退税额”。

免抵退税额=外销收入×退税率=100×13%=13万元。

第四步:取当期“留抵税额”与“免抵退税额”较小者作当期应退税额,则免抵
税额=免抵退税额-应退税额。

由于留抵税额1.8万元<免抵退税额13万元,因此当期应退税额=1.8万元,免抵税额=免抵退税额-应退税额=13-1.8=11.2万元。

因此,该生产企业2023年6月应交增值税0元,应退增值税1.8万元,免抵税额11.2万元
概括一句,应纳税额的绝对值(因为是负数),和退税上限,哪个小退哪个。

免抵退计算方法!

免抵退计算方法!

免抵退计算方法!
大家进行出口退税税会处理,要学会免抵退计算方法哦!下面就给大家带来详细步骤:
第一步:剔税(相当于进项税额转出,即:计算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
免抵退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 出口货物离岸价格×外汇人民币牌价×(增值税率-出口退税率)
第二步:抵税(即:计算当期应纳增值税额)
当期应纳税额= 当期内销的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的税额)-上期末留抵税额
第三步:算尺度(即:计算免抵退税额)
免抵退税额 = 出口货物离岸价 * 外汇人民币牌价 * 出口退税率
第四步:确定应退税额
若第二步中当期应纳税额为正值,则本期没有应退税额,即退税额为0
若当期应纳税额为负值,则比较当期应纳税额的绝对值和免抵退税额的大小,选择较小者为应退税额。

第五步:确定免抵税额
免抵税额= 免抵退税额 - 应退税额
总结上五步:1. 剔税 2. 抵税 3. 算尺度 4. 确定应退税额 5. 确定免抵税额
大家都学会了免抵退计算的方法了吧,恭喜大家在出口退税行业又多掌握了一项技能哦!。

手册核销

手册核销

1.手册核销在出口退税系统录入后,为什么免抵退抵减额等跟正常出具的免税证明有差额呢?在手册核销时,是有可能会产生负数的。

核销证明出具的是一个"调整金额",它是根据“应参与计算金额”-“已参与计算金额”对比自动计算出来的一个调整数。

开具免税证明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计算两个“抵减额”。

按财税[2002]7号文的规定,两个抵减额的计算是根据直接出口产品所耗用的进口料件金额*出口产品征退税率差(或退税率)计算得出的。

但在软件设计上由于无法得知进口的料件用于何种出口产品,也就无法得知其适用的征退税率是多少,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两个抵减额的计算就分为两步计算了。

第一步:软件会开具一个日常证明,即根据企业当月录入的进口报关单金额*手册登记时的征退税率(或退税率)计算两个模拟抵减额暂时参与免抵退税额计算。

但如此操作起码存在如下两个问题:一是企业申报录入进口报关单不管用于直接出口还是用于转厂出口均参与了两个抵减额计算,如果企业有转厂出口业务并存,则日常证明的开具必然会导致企业平时参与免抵退税额计算的两个抵减额多计算了。

二是企业手册登记时只能录入一个征退税率,但企业出口产品可能有多种征退税率,因此日常证明中两个抵减额的计算只按手册登记时的征退税率计算,也必然会导致计算的结果与实际有偏差的情况发生。

由于有了上述数据计算上的偏差,所以才会有如下第二步数据的调整。

第二步:软件会开具一个核销证明,即根据整个手册的进出口情况计算出一个实际分配率,再用整个手册的直接出口额*实际分配率来计算出整个手册直接出口实际耗用的进口报关单金额,再按此进口金额与对应的出口产品的真实征退税率计算整个手册“应参与免抵退税额计算的两个抵减额”,与日常证明中“已参与免抵退税额计算的两个抵减额”进行对比,计算出一个“应调整的抵减额”出来,这就是免税证明报表中的"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栏产生的哪一个负数。

这是合理的,而且是必要的。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的计算填报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的计算填报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的计算填报在中国税收政策中,免抵退税是一种特殊的税收政策,其核心原则是在一定条件下允许企业在出口产品上不用缴纳销售税或者可以抵免销售税。

然而,在享受免抵退税政策时,企业需要进行税额的计算和填报,以确保合规遵法。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免抵退税政策的基本概念。

免抵退税是指在中国出口环节中,通过将出口货物税额完全或部分退还给出口企业,促进企业出口以及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一种税收优惠政策。

该政策有助于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增强企业的出口竞争力,促进了国家的对外贸易。

在免抵退税政策下,企业需要进行税额的计算填报。

具体而言,计算填报免抵退税的税额需要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确定适用税率。

根据中国的税收法规,不同产品适用不同的税率。

企业需要明确自己所生产或者销售的产品适用的税率是多少。

这一步骤非常关键,因为只有在明确适用税率后,企业才能正确计算税额。

第二步,确认应缴纳的销售税。

企业需要根据适用税率和销售额来计算应该缴纳的销售税额。

公式为:“应缴纳的销售税额=适用税率*销售额”。

这样,企业可以根据销售额和适用税率来快速计算应缴纳的销售税额。

第三步,确定免抵退税的比例。

根据免抵退税政策,企业可以免除或者抵销一定比例的销售税。

该比例根据国家的政策来确定,企业需要根据政策要求,确认可以享受的免抵退税比例。

第四步,计算免抵退税的金额。

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免抵退税的金额:“免抵退税金额=应缴纳的销售税额*免抵退税比例”。

根据这一公式,企业可以得出实际可以免去或者抵销的销售税金额。

第五步,填报免抵退税申报表。

企业需要按照税务部门的要求,填写免抵退税申报表,并将计算得到的免抵退税金额填入相应栏目中。

在填报申报表时,企业必须如实填写相关信息,并附上必要的证明文件。

在计算填报免抵退税的过程中,企业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企业必须遵守中国税法和税务部门的规定。

在计算填报免抵退税时,企业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政策和规定来执行,确保合规性和准确性。

生产企业“免、抵、退”税基本财务操作

生产企业“免、抵、退”税基本财务操作

生产企业“免、抵、退”税基本财务操作作者:郎云孙玉梅来源:《科学与管理》2006年第04期生产企业“免、抵、退”税是出口退税的一种方式。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推动出口货物实行免抵退税办法的通知》(财税[2002]7号)规定,我国对生产企业自营或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的自产货物,除另有规定外,增值税一律实行“免、抵、退”税管理办法;这里的生产企业是指独立核算,经主管国税机关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并具有实际生产能力的企业和企业集团;这里的生产企业出口的货物是指自产货物(含扩散产品和协作生产产品)和视同自产货物。

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出口自产货物仍继续实行免征增值税办法,相关进项税额不予退还或抵扣。

“免”税,是指对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免征本企业生产销售环节增值税;“抵”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动力等所含应予退还的进项税额,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退”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在当月内应抵顶的进项税额大于应纳税额时,对未抵顶完的部分予以退税。

一、“免,抵、退”税计算公式生产企业货物出口后,必须在口岸电子执法系统出口退税子系统查询到报关单出口信息后,方能计算出口货物免抵退税。

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增值税的计税依据为出口货物的离岸价格,即F O B价;如按其他价格成交的,在货物离境后所发生的应由出口企业负担的国外运费、保险费、佣金等有关单据冲减主营业务收入;发生的外币业务,应当将有关外币金额折合为人民币金额入帐,折合汇率可以采用固定汇率或变动汇率。

1.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上期留抵的进项税额2.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一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其中:(1)出口货物离岸价(FOB)以出口发票计算的离岸价为准。

(2)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退税率。

免抵退税的计算公式

免抵退税的计算公式

免抵退税的计算公式免抵退税中免是指出口货物免交增值税或消费税,抵是指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退是指退还购进货物的进项税额。

计算公式如下: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等于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格乘外汇人民币牌价减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乘出口货物征税率减退税率;Z当期应纳税额等于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减当期全部进项税额减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的税额减上期留抵税额;3免抵退税额等于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格乘外汇人民币牌价乘出口货物退税率减免抵退税额抵减额;4免抵退税额抵减额等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乘出口货物退税率;5免抵退税限度等于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格乘外汇人民币牌价减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乘出口货物退税率。

生产企业出口退税的分录该如何做货物出口并确认收入实现时,根据出口销售额做如下会计处理:借记应收账款或银行存款,贷记主营业务收入或其他业务收入。

N月末根据《免抵退税汇总申报表》中计算出的免抵退税不予免征和抵扣税额做如下会计处理:借记主营业务成本,贷记应交税金。

3月末根据《免抵退税汇总申报表》中计算出的应退税额做如下会计处理:借记其他应收款,贷记应交税金。

4收到出口退税款时,做如下会计处理: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其他应收款出口退税。

企业所得税退税申请】、办理退税的纳税人除需报送涉税管理系统要求的相关资料外,还需要报送《税收电子转帐专用完税证》原件及复印件;2、个体工商户在报送退税资料时必须另附银行存折的首页复印件;3纳税人提交的复印件材料必须加盖单位公章;4所退的税款必须已入库而且以前未办理退库;5《退税申请书》上的签名、印章必须齐全、清晰;6、《退税申请书》各项要素填写正确、完整。

信用卡境外交易怎样办理退税,现场退税:即交易金额不包含应缴的税金,前提是游客必须履行该国政府规定的退税手续,否则商户有权从担保信用卡中补扣应缴纳的税费。

Z事后退税:即交易金额包含税金,由商户在游客支付全额交易金额后,依据游客选择的领取方式返还退税金额。

生产企业出口货物退免税申报管理(2)

生产企业出口货物退免税申报管理(2)

(4)产品的销售方式不同
在来料加工业务中,生产加工出来的产 品由外商负责运出我国境外自行销售,销 售的好坏与我方毫无关系;而在进料加工 业务中,经营单位在产品生产加工出来后 要自己负责对外推销,产品销售情况的好 坏与自己密切相关。
(5)税收政策规定不同
进料加工复出口货物实行退(免)税 (或免抵退),来料加工复出口货物实行 免税。
3、出口企业在办理认定手续前已出口的货物,凡 在出口退税申报期期限内申报退税的,可按规定 批准退税;凡超过出口退税申报期限的,税务机 关须视同内销予以征税。(国税发[102]号)
4、如一张报关单上有一条记录,出口企业在出口 申报(单证不齐)时,错将报关单一条录入两条, 出口企业应在单证收齐的月份,前期不做单证不 齐,当期出口申报调整中要将两条错误记录作为 单证不齐在当期进行冲减,并在当期录入一条正 确的作为单证收齐的记录,帐务不用调整。
❖ 实耗法的计算:
❖ 1、计划分配率的计算
❖ 退税机关根据进料加工手册中的“计划进 口总值”和“计划出口总值”,计算确定 该手册的计划分配率。
❖ 计划分配率=计划进口总值÷计划出口 总值
2、进口料件组成计税价格的计算
分两种情况:
(1)当期单证齐全部分(含前期收齐单证) 进料加工贸易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 币牌价×计划分配率 小于 剩余购进的进口 料件组成计税价格
不予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当期进口料件组 成计税价格×(征税率—退税率)
(4)免抵退税抵减额的计算
免抵退税抵减额=当期进口料件组成计税价格 ×退税率
3、进料加工业务核销的计算
(1)实际分配率=实际进口总值÷实际出 口总值
(2)本手册应开证明的免税进口料件组 成计税价格=进料加工直接出口总值×实际 分配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且在本期收齐了电子信息所有的人民币销售额。 • 第27栏:前期信息齐全,本栏是前期录入的报关单在前期做了单证收齐
但是前期未收齐信息而在本期收齐电子信息所有的人民币金额。
三、手册核销时在出口退税系统免税证 明中数据的计算过程
1、原理解释 2、数据导出 3、实例讲解
1、原理解释
①《生产企业进料加工海关登记手册核销申请表》的有关数据计算出另两上抵减 额(简称为调整数),且当月实际的抵减额应=基数+调整数。
2、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的计算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X外汇人民币牌价) X(征税率-退税率)-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
举例: A企业10月份进口原材料100万元人民币,对应的手册的复出口商品码的征税税
率和退税率税分别为17%和13%,A企业本月出口金额为150万港币,港币汇 率为0.9,出口商品所对应的征退税税率分别为17%和11%,那么免抵退税不 得免征和抵扣税额计算出下: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150万X0.9X( 17%-11% )- 100万X( 17%13%)=4.1万
②在每一个进料加工海关登记手册核销前所有进口料件所产生的抵减额其实是一 个预抵的过程,并未是实际抵减额。在进料加工海关登记手册核销前所有的 抵减额的计算都是按照当初手册登记时的复出口商品码的征退税率来计算的。
③实际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计算如下: 实际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直接出口额X实际分配率X(征税率-退
举例: A企业10月份进口原材料100万元人民币,对应的手册的复出口商品码的征 税税率和退税率税分别为17%和13%, A企业本月单证收齐的出口货物销售 额(包括当期和前期)为150万港币,港币汇率为0.9,出口商品所对应的征 退税税率分别为17%和11%,期末留抵税额为1万元人民币,那么当期的应 退税额为: 免抵退税额=(150万X0.9)X11%- 100万X13%=1.85万 当期的应退税额=期末留抵税额=1万
免抵退相关公式及手 册核销抵减额的计算
——黄 河
培训内容
一、生产企业“免抵退”税相关计算公式讲解 二、生产企业出口退税申报系统汇总表解析 三、手册核销时在出口退税系统中免税证明中的数据的计算过程
一、生产企业“免抵退”税相关计算公式讲解
1、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的计算 2、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的计算 3、应纳税额的计算 4、免抵退税额抵减额的计算 5、免抵退税额的计算 6、应退税额计算 7、免抵税额的计算 8、进料加工贸易免税证明的计算方法
• 第10栏:全部出口货物销售额(人民币2+8),直接出口和免税出口的人民币总 和。
• 第11栏:不予免抵退出口货物销售额,早先内销数据要填入此处,现在此栏是 不用填。
• 第12栏:出口销售额乘征退税率之差,本月直接出口销售额乘征退税率之差 (人民币)。
• 第13栏:上期结转免抵退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上月没有抵减完的抵减 额,也是上期16栏的结转数。
率和退税率税分别为17%和13%,那么免抵退税额抵减额计算如下: 免抵退税额抵减额=100万X13%=13万
5、免抵退税额的计算
一般的计算公式: 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X外汇人民币牌价)X退税率-免抵退税额抵减额
根据政策规定,公式中数据解释如下:
“出口货物离岸价”是指当月单证收齐的出口货物销售额(包括当期和前期).其 金额乘以“外汇人民币牌价”等于“汇总表”的第6栏.
销申请表》的有关数据计算出另两上抵减额(简称为调整数),且当月实际的 抵
减额=基数+调整数。
二、生产企业出口退税申报系统汇总表解析
• 第1栏:出口货物销售额(美元),此栏表示本月所发生的直接出口 美元的销售额。
• 第2栏:出口货物销售额(人民币3+4),此栏表示本月所发生的直 接出口人民币的销售额,并且是等于第3栏加第4栏。
7、免抵税额的计算
当期的免抵税额=当期的免抵退税额- 当期的应退税额
8、进料加工贸易免税证明的计算方法
a.在当月没有进料加工合同核销的情况下,两个抵减额的计算可以按上述方法进 行计算得出。
b.在当月发生进料加工合同核销的情况下,两个抵减额的计算就有所不同,除 上
述方法计算两个抵减额出来外,还必须根据《生产企业进料加工海关登记手册 核
3、应纳税额的计算
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全部进项税额-中数据解释如下: 应纳税额是按月计算的,“当期内销货物销项税额”是根据当月发生的内销销售
收入X对应的征税率计算出来的。 举例: A企业10月的内销货物100万人民币,适用征税税率为17%,取得的进项发票金额
抵扣税额抵减额 ⑦免抵退税额抵减额的调整数为: 实际免抵退税额抵减额-每月产生预抵的免抵退税额抵减额 ⑧料件组成计税价格的调整数为: 实际料件组成计税价格-每月实际进口料件组成计税价格
2、数据导出
数据导出是手册核销时在出口退税系统免税证明中的数据计算 过程的重要步骤 ①导出本手册“进料加工免税证明表” ②导出本手册“直接出口货物明细表”
• 第18栏:上期结转免抵退税额抵减额,上期21栏 • 第19栏:免抵退税额抵减额,本月料件组成计税价格乘以退税率。 • 第20栏:免抵退税额(17>18+19等于17-18-19否则为0) • 第21栏:结转下期免抵退税额抵减额(17<18+19等于18+19-17否则为0) • 第22栏:增值税纳税申报表期末留抵税额,此栏是电子报税管理系统主表第
进料加工免税证明表导出过程,如下图所示:
直接出口货物明细表导出过程,如下图所示:
3、实例讲解
①计算每月预抵抵减额总和 在考虑每月预抵抵减额总和之前必需导出本手册的全部免税证明数据
②计算实际抵减额 在计算实际抵减额之前我们首先做导出本手册的全部出口明细数据和查询实际 分配率。
免税证明数据,并计算出各金额总和,如下图所示:
4、免抵退税额抵减额的计算
一般的计算公式: 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X退税率
根据政策规定,公式中数据解释如下: 对于购进法来说,“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一般来说指的是当月取得的所 有进口材料的人民币价格。
举例: A企业10月份进口原材料100万元人民币,对应的手册的复出口商品码的征税税
80万人民币,适用税率为17%, 10月份进口原材料100万元人民币,对应的手 册的复出口商品码的征税税率和退税率税分别为17%和13%,A企业本月出 口金额为150万港币,港币汇率为0.9,出口商品所对应的征退税税率分别为 17%和11%,那么当期应纳税额的计算如下: 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100万X 17%=17万 当期全部进项税额=80万X17%=13.6万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150万X0.9X( 17%-11% )- 100万X( 17%13%)=4.1万 当期应纳税额=17万-(13.6万-4.1万)=7.5万
查询实际分配率,如图所示:
导出本手册全部出口货物明细表,并先计算出各第记录抵减额,再求和.如下图所示:
培 训 结 束!
• 第16栏:结转下期免抵退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如果13+14>12,则为 13+14-12,否则为0),此栏是在本月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未在 本月抵减完,所乘余的抵减额将留下期再进行抵减。
• 第17栏:出口销售额乘退税率,本月所有参与免抵退税计算销售额乘退税率, 也就是第6栏乘以退税率。
• 第14栏: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本月进料组成计税价格乘以手 册登记时录入的复出口商品码的征退税率之差。
• 第15栏: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如12>13+14则为12-13-14, 否则为 0),本栏是进税税额转出的金额,如果出口销售额乘征退税率之差-上期结转 免抵退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免抵退不得免征和抵扣税局抵减额等于正数 则为正数,如果等于负数则为0,正常情况下此栏也是电子报税管理系统中的 “增值税纳税表附表二”18栏数据。
举例: A企业10月份进口原材料100万元人民币,对应的手册的复出口商品码的征税税率
和退税率税分别为17%和13%, A企业本月单证收齐的出口货物销售额(包括 当期和前期)为150万港币,港币汇率为0.9,出口商品所对应的征退税税率分别 为17%和11%,那么免抵退税额的计算如下: 免抵退税额抵减额=100万X13%=13万 免抵退税额=(150万X0.9)X11%-13万=1.85万
1、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的计算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的价格X(征 税率-退税率)
根据政策规定,公式中的数据解释如下: “征税率”和“退税率”,原则上是根据其出口货物的商品编号进行确定。 但实际操作中,日常的计算是根据进料加工合同手册登记时的“复出口商 品码”进行确定的。直到该进料加工合同核销时,才根据整个合同的出口 产品去确定其实际适用的“征税率”和“退税率” 举例: A企业10月份进口原材料100万元人民币,对应的手册的复出口商品码的 征税税率和退税率税分别为17%和13%,那么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 额抵减额的计算如下: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100万X( 17% — 13%)=4万
6、应退税额计算
a、当期的免抵退税额=0时:当期的应退税额=0 b、当期的免抵退税额>0且期末留抵税额(即《汇总表》的第19 栏“计算退税的期末留抵税额”)≥当期的免抵退税额时,当期的应 退税额=当期的免抵退税额。那么在下月还会一部份期末留抵税额未 退税,这样下月就会有一部份还可以做留抵来用(期末留抵税额-免 抵退税额)。 c、当期免抵退税额>0且期末留抵税额<当期的免抵退税额时,当 期应退税额=“期末留抵税额”。说明:出口时并未征增值税额,所 以不可能退免抵退税额,那以本月免抵退税额-期末留抵税额这个数 今后也不会退。本月的免抵退税额只不过是一个做比较的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