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策略支架”的论述文写作教学(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4

本版编辑/·高中

基于“策略支架”的论述文写作教学(上)

筅郑可菜

论述文写作知识众多,系统庞杂。如何一一攻破,非一日之功,一课之得。在教学中,教师的指导如果总是围绕“用什么素材”“怎样开头结尾”“怎样写好每一段的首句”等写作技巧,而没有直抵论述文写作的关键思维品质的培养,其结果难免流于空泛和肤浅。孙绍振先生曾指出这种做法“最大的危害就是让学生失去独立思考能力,没有自己的思想”。要培养真正有思考能力、有思想的学生,在论述文写作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指导学生学会“说理”,说理重在“具体分析”,具体分析重在“思维品质”的培养。从技巧到思维的根本性转变,需要我们在“写什么”“怎么写”“怎么教”

上做出努力。一、写什么:以“策略支架”培养理性精神(一)开发“情境支架”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传统作文命题曾多有“忌浅尝辄止”“诚信”“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拒绝平庸”“仰望天空与脚踏实地(理想与现实)”等内容,这样的“道德指令式”的命题很容易使学生板着面孔说教,学生也很容易就成为命题者的“传声筒”“代言人”。无怪乎曾经一度风行的论述文模式是“堆积华美的词藻,枚举丰富多样化的事例”。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这种写作指向是模糊的,它缺少必需的文体规范意识,学生的思考空间太过逼仄,学生只能尽其所能大量堆砌材料阐释其正确性,

分析阐释空泛,以至大量作文都只是从“观点”(命题者)到“观点”(写作者)的思维的平面滑行。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不再用“我为命题唱颂歌、唱赞歌”的“线性思维”来写“印证式”“举证式”的文章,所以当务之急是改变我们的命题思路。

1.生活情境:关注生活和自我。

为了扭转这种风气,走出这种只举证不说理的“顽疾式”写作模式,教学中首先要避免命制诸如玄理化、空洞化的作文题,避免学生凌空蹈虚谈“道”论“德”,让“背名言找事例式”的写作思维绝无出路。命制作文题要尽可能地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生活,开发各种各类情境支架式命题,要求有情境、有具体的表达对象———具体真实的读者,要能给出“真问题”,要求“真思考”,以培养理性的精神。

如:(1)[跟妈妈谈]谈要不要穿秋裤。

(2)[跟运营公司或出租车司机谈]出租车要不要加收返空费?(3)[普通市民]碎片化阅读好不好?(4)[跟学校年段长谈]

可否带手机。(5)[给去台湾自由行的老师]放暑假出行提建议。(6)[面向本社区居民]“穿睡衣上街”适宜吗?(7)[跟高龄妇女谈]

要不要生二胎。这些话题或议题创设出的具体情境,

给出了明晰的写作对象、目的、场合等,要求学生做出理性判断,要求学生基于这些语境要素,进行“合乎语境”的论述。这种命题及其要求的说理思维,恰如叶圣陶、夏丏尊在《国文百八课》中所言:“凡是文章都以读者为对象,都有读者的预想。”这样的情境支架式命题重在挖掘日常生活的写作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断绝枚举事例以构文成篇,而注重培养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品质。简单地说,就是判定学生对复杂的生活现象能不能认清真伪、寻找根由、发现联系,其写作的意义是在表达与交流中认识社会、理解生活,表现自我的观点。

当一个学生试图说服母亲允许自己不穿秋裤,

若能从“我就是不想穿秋裤”的任性负气表达到“教室里空间小太闷热;体育活动多而穿秋裤不方便;穿秋裤显腿粗;若露裤腿会惹同学笑话”等各种理据呈现时,表现出的是用“原因”(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是“我持这样的观点的几大原因”的说理雏形。这要求学生在尊重自我感性的基础上,在有真实读者对象的基

(浙江省温州中学,

浙江温州325014)摘

要:论述文的写作过程是一个充满判断、推理、

抽象等内容的复杂思维过程。这对成熟的写作者而言属于自动化了的内隐的心智技能,而对学写论述文的高中生来说则需要外在的写作策略的帮助。论述文教学要给这种“抽象不可视”的思维活动提供操作层面的策略方法,设计以论述文写作知识与技巧为内核的“策略支架”,以显性、精要、好懂、管用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现有写作水平与潜在发展写作水平之间搭建“支架”,提示、建议、触发、指导学生,学生可就着支架,进行“模仿”、“实践”和“内化”。

关键词:论述文写作教学

策略支架

理性精神

◆写作论坛

表达

筱菀

62

2019.4

本版编辑/·高中

础上,观察世界、

判断是非、探究问题。2.思辨读写:参与公共事件。

任何写作都是具体语境中的语篇建构。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说理能力,

除要激活学生的思辨意识外,更要着意于培养学生关注、参与公共事务,以大语文、大视野、大情怀来引导学生关注具体社会热点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以提升学生开阔多元的视野,深度分析的思辨能力。教学中布置切近时事热点的具体思辨读写任务,让学生有话可说。如:

小学生为女教师撑伞事件/“雨伞爸爸”事件/罗一笑事件/“小马云”

事件/宁波动物园老虎咬人事件/王恩惠卖西瓜赚取学费/外卖小哥获中国诗词大会冠军/博士高铁“霸座”/家长自曝官职要求老师照顾孩子/重庆公交坠江事故/乐清男孩“走失”事件/《啥是佩奇》

走红之由对公共事件的阅读、讨论、表达,是每一个现代公民提高媒介素养的必由之径,也是扭转“举证文”之风的有效的、亟待开发的论述文写作教学内容。在论述文写作教学中,对公共事件的思辨读写,要基于公共事实、公共逻辑和公共价值,以时事热点切入,关涉社会变革、道德建设、民主与法制建设、观念和利益冲突、现代民主与人权理念建设、群己利益等内容。

确切地说,“思辨读写”的“读”不单是指阅读大量时评类文章,而且要对影像、音乐、图片等资料进行“跨媒介阅读”。“写”要求学生在全面了解事件始末的基础上,“贴着事件”理性客观地表达,如“给×××写建议”“为运营公司拟写公告”“给新闻报道撰写时事评论稿”“假设你是事件中的××,请以第一人称向公众说明事件始末”等。这类封闭式的任务驱动型写作,有具体的事件、具体的情境、具体的对象,作品读者和写作目的清晰明了,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看法和主张,追求客观、逻辑、实证,完全规避了“多空谈”“好印证”的写作路径。

(二)开发“问题支架”:

“黄金三问”建立思辨意识论断的可靠性不取决于被再次验证的次数,

而取决于可证伪性,“证伪”往往高于“证明”。显然,在论述文写作中,面对一个“已然”的观点,一味地举例不能“证明”,只能“说明”。面对命题者所给的材料、话题、事件要用“第三只眼”冷观,寻找合理的质疑,要借鉴销售行业的“黄金三问”,试问“really ”(真的吗)、“why ”(为什么)、“how ”(怎么办),严谨“证伪”,来进行反驳和否证,

纵深开掘观点的多种可能性。这个“黄金三问”用在论述文写作中,要求写作者思考:在命题者认定的观点、所举的现象、所呈的材料外———

真的吗?有特殊的情况吗?有没有存在的另一种可能?我要不要考虑反面论点?我这么说有什么条件和背景?

如对观点“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三个角度的追问:[真的吗?]“真”:一般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而“不耕耘,没有收获”;但,不是绝对的“真”:亦有“千分耕耘,零分收获”,偶有“零分耕耘,千分收获”

(诸如一夜爆红的“网红”“拆二代”“富二代”

等)。[为什么?]耕耘过程中,改变心态,提升思想,培养品质,收获良知等。

[怎么办?]要更正心态,“莫求收获,

只问耕耘”。[前提是什么?]“种子不是假的”(方向对的),不是拔苗助长的耕种方式(方法对)。

这样依循逻辑的推衍,

才能凸显写作主体向客观世界敞开和传达自己的意志、思想与情感,才能推进思维的层次,使议论有层次有张力,改“名言荟萃,名人开会”式的“印证”为“论证”或“论述”

。这不单是一种写作应试的技巧,更是一种实践能力,一种现代公民必备的素养,即全面客观地看问题,明辨是非、鉴别美丑的理性辩证表达。

写作中,面对任何一个现象,我们都可以设定以下支架,要求学生继续追问:

我持什么观点?我为什么这样说?

事件(现象)有什么条件和背景?它发展下去会怎样?我的观点含义是什么?不是什么?……

这个问题支架尤其适用于类似箴言式的作文题,诸如“凡所难求皆绝好,及能如愿便平常(朱光潜)”“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百里挑一(改王尔德语)”“人们不习惯于凝视,总是长于奔走和张望(韩少功)”等,学生写作时往往把它们当作“至理”“真理”来“印证”,但事实上,这类作文题所列的某一名人的某一句格言箴言,是针对某一现象、某一特例而言,而非“放之四海皆准”的圭臬。以这样的“问题支架”来训练学生的理性思辨表达能力,在表达中突出“具体”———写的过程,就是要明辨这一句话语的背景、条件、

前因、后果。(三)开发“图表支架”:考虑“异见”树立说理意识

许多所谓的论述文的“摆事实”,其实质是一味地举大量的同类、同层面的素材来“印证”观点,其所谓“说理”不过是根据命题所给的论点去选择跟论点一致的材料,倾尽全力、终其全文为了证明命题者的观点“正确”,甚至是“唯一正确”的论调。殊不知,为避免立意绝对化,使得说理周全,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理性思辨的策略之一恰恰是不固守己见,反而要关注反面意见,需要广纳“他言”,要尊重与自己不同意见的“论说假想敌”

。这一点拿辩论赛的论辩来比较认知就会很清楚。但凡是辩论赛正反两方的观点一般来说是相持的,没有明显的是非对错之分,关键在于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如何用确凿的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当辩手站起来陈词时,其表达往往是“对方辩友,您所持的观点……然而,

我方的观点却是……”。对这种陈述稍加分析,我们会发现这种思维恰是“以退为进”,充分发挥考虑“异见”,以更好地形成

“己见”。我们把这种思维方式概括为论述文写作中的“对方辩友”意识,论述中有预想的“论说假想敌”,说理过程中就会时时关注这个“假想敌”可能有的观点。

写作中也要承认对方观点的正表达

筱菀

6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