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 五代十国
寒冷干燥期
西晋境内内迁各族分布图 北 方 民 族 南 迁
中原人民南迁
1、民族迁徙 如西晋:五族内迁,汉族南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
北朝 魏 东 蜀 汉 南 吴
方 北 方
十六国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
西晋
东晋

齐 南朝

陈 朝
二、民族大融合
二、经济
1、特点:北方经济破坏严重,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2、原因:北方混战不已,南方相对稳定。 北民南迁,劳动力、技术与工具。 统治者保境安民、劝课农桑的措施。 3、表现: 兴修水利(吴越——捍海塘) 农业: 增加耕地(圩田) 经济作物(桑柘、茶树) 造纸业印刷业——很发达(成都、金陵) 手工业: 丝织业——生产规模大(蜀绣、吴绫、越锦) 制茶业——很普遍(南唐建州茶)
民族融合的途径及突出事件
1、民族迁徙 突出事件:西晋时五族内迁,汉族南迁 2、政治斗争或民族冲突 突出事件:北方各族之间的战争(淝水之战) 3、友好往来 经济文化交流 突出事件:南方青瓷制作技术传到北方 4、少数民族首领的改革,促进民族融合 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 时代特征:
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 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向南大迁徙、大融合时期。 北方发生频繁激烈的战争; 江南相对稳定,社会经济的发展较快。
民族和民族融合的概念
• 民族:指人们在 一定的历史发展 阶段形成的有共 同语言、共同地 域、共同经济生 活、共同的民族 文化特点和共同 心理素质的稳定 的共同体。
• 民族融合:指民族间 的自然融合,是民族 间经济、文化以及生 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 果。 • 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 种进步和经常的现象, 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 走向统一的必然趋势。
看图读史
(1)魏晋时期民族融合加强,汉族和少数民族的饮食 风俗相近,胡汉差异逐渐消失。 (2)魏晋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
特征:各民族社会经济交流加强
回忆:安史之乱后出现了怎 样的局面?
北方经济破坏 北方人口南移 中央集权削弱 藩镇割据 边防空虚
欧阳修《新五代史》论五代:
呜呼!……五代乱世也,其事无法而不合 理者多矣,皆不足道也。 《汉本 纪赞》 呜呼!……甚矣,五代之际,君君臣臣父 父子子之道乖,而宗庙、朝廷,人鬼皆失其 序,斯可谓乱世者欤!自古未之有也。 《唐废帝家人传赞》 呜呼!……五代,干戈贼乱之世也。礼崩 乐坏,三纲五常之道绝,而先王之制度文章 扫地而尽于是矣! 《晋 家人传赞》
商业:城市(杭州、扬州);贸易(楚国商业税)
南朝与五代十国江南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A、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稳定
B、大批少数民族内迁
C、南方政权统治者都重视发展生产 D、民族融合的促进作用
A
ABCD
南朝与五代十国江南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是(多选)
A、社会相对稳定 B、北方人民南迁 C、部分统治者采取发展生产的措施
鲜卑拓跋--骑在马背上的民族
游牧为生流动性强 擅长射猎骑兵凶猛 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畜牧迂徙,射猎为业,淳 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 刻木纪契„„” 《魏书·序记》
问题:根据材料和图片,你能 分别描绘长城南北人民的生产、 生活方式吗?
长城-- 两种文明的分隔线
农耕文明的防卫线
“秦长城长度超过万里,标志着万里长城的开 始;同时也代表着中华大地上两种不同文化形态共 存的开始。”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李鸿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 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70页
请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谈谈你对这一历史观 点的看法。
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1、经济:农业经济成为主要生产方式; 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商业、农业、手工业)
奠定国家坚实的经济基础。 2、政治: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 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为结束长期分裂奠定基础。 3、民族文化 :促进鲜卑族社会制度封建化、 生产方式农业化、风俗习惯汉族化。 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与周世宗改革相似的改革。
北周武帝改革:
背景: 南北长期分裂,北方恢复发展
内容: 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吏治。 释放奴婢,严惩隐瞒田地户口的大地主。 强制僧尼还俗。 扩大兵源。
影响:
为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准备了条件。
呜呼!世道衰,人伦坏,而亲疏之理反 其常, 干戈起于骨肉,异类合为父子。开平、 显德五十年间,天下五代而实八姓,其三出 于丐养,……岂非因时之隙,以利合而相资 者邪! 《义儿传序》 呜呼!……甚哉,五代之君,皆武人崛 起,其所与俱勇夫悍卒,各裂土地封侯王, 何异豺狼之牧斯人也! 《杂传· 王进传赞》
• 智略猜忍,威福兼作
二、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第一阶段改革——冯太后主持 重点是: 创建新制 用新制取代不适应统治需要的旧制度 内 容: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2、实行均田制

用:
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北魏 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措施之间的关系:彼此影响,相互作用: 俸禄制为新制推定提供了政治保障; 均田制构成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兵 天后 强 子晋 马 宁的 壮 有一 者 种个 为 乎节 之 ?度 尔 使 。 说 :
五代十国时代特征
政治: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 经济:封建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 民族关系:摩擦和战争 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对外贸易:海外贸易发达兴旺 科技文化:成就突出,承前启后,影响深远。 逐步走向统一 南方超过北方 促进发展 民族融合 为统一奠基

文明的碰撞和融合:马背上得天下
北魏建立者魏道武帝拓跋珪
439 北魏统一北方
北魏初期 汉 化
政治:解散部落组织,实行编户 仿汉制设官制; 经济:计口授田,劝课农桑; 文化:延揽人才,重用汉族儒生, 兴办太学,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北魏统一了北方,社会相对安定、民族融 合加强。 2.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各地人民起义 不断,出现统治危机。 3.北魏统治者实行汉化政策,推动了封建化 进程 4.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5.孝文帝良好的汉族文化教育,对汉族的先 进和鲜卑的落后有深刻认识。
时间
919-937
937-975
907-925 934-965 923-978 933-945 917-971 927-951
907-963
951-979
创建者 杨隆演 李昪 王建 孟知祥 钱镠 王鏻 刘龑 马殷 高季兴 刘崇
国都 广陵 金陵 成都 成都 杭州 福州 广州 长沙 江陵 太原
灭于 南唐 北宋 后唐 北宋 北宋 南唐 北宋 南唐 北宋 北宋
五代十国的政治
五代更迭
国号
后梁 后唐 后晋
时间
907-923 923-936 936-947
创建者
朱温 李存勖 石敬塘
族属
汉 沙陀 沙陀
都城
开封 洛阳 开封
后汉 后周
947-951 951-960
刘知远 郭威
沙陀 汉
开封 开封
五代十国的政治
十 国 更 迭
国号 吴 南唐 前蜀 后蜀 吴越 闽 南汉 楚 南平 北汉
北齐 北周 隋
西晋
东晋

齐 南朝

陈 朝
下列对五代十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五代是黄河流域并存的政权 B、五代都定都在开封 C、十国是与五代并存的割据政权
C
D、十国的政权都在江南各地
五代十国的统治特点不包括:
A、藩镇割据继续发展
B、朝代更替频繁 C、统治残暴、赋税苛重 D、经济空前发展
D
五代十国的经济
第二阶段改革——孝文帝主持 汉化政策 侧重点是: 目 的 是: 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
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主要内容:
1)迁都洛阳 2)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 改汉姓、通婚姻及改籍贯 3)学习汉族的制度①尊儒崇经,兴办学校②恢复汉 族礼乐制度 ③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作 用: 迁都洛阳使北魏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统治,而 移风易俗则加快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 族融合
五代十国的政治
五代相似点:
建立方式相同:武将夺权 地域大致相同:黄河流域 定都:定都开封(后唐例外) 时间:都很短暂
五代十国的政治
特点:北方政权更迭频繁, 南方局势相对稳定——北民南迁
实质: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
北朝 魏 东 蜀 汉 南 吴
方 北 方
十六国
北魏
东魏 西魏
实行汉制
孝文帝还宣布:凡属鲜卑族旧制一概都在废 除之列。政权机构的设置、官吏的名称、礼仪、 典章等,一律改行汉制。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丘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赖 贺 独孤 刘 鲜卑姓改汉姓
北魏服饰图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及成功原因:
1.特点: 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是一 次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2.成功原因: 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根本原因) ②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③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的以身作则及其坚定信 心; ④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D、兴修水利
周世宗改革
五代十国时代特征
政治: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 经济:封建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 民族关系:摩擦和战争 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对外贸易:海外贸易发达兴旺 科技文化:成就突出,承前启后,影响深远。 逐步走向统一 南方超过北方 促进发展 民族融合 为统一奠基
后周世宗改革
1、背景:统一趋势的加强 (民心所向;社会经济发展;统治者削弱地方势力) 2、内容: 政治上——严法纪,惩贪官,抑藩镇,强集权; 经济上——抚流民,垦荒田, 核田亩,定租赋, 减苛敛,裁僧尼; 军事上——整顿军队,严肃军纪 3、评价:顺应历史潮流,增强后周实力, 为北宋统一奠定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