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发出家的条件

合集下载

[剃发易服]剃发易服:剃发易服

[剃发易服]剃发易服:剃发易服

[剃发易服]剃发易服:剃发易服篇一: 剃发易服:剃发易服-背景,剃发易服-薙发令的颁布薙发令又称剃发令,是指中国清初时期满族统治者规定全国蒙古族、汉族改剃满族发型的政策。

由于这项政策涉及种族及文化认同,曾引起汉人强烈反对与抵抗,以及朝廷的严厉处罚乃至镇压。

剃发易服_剃发易服-背景剃发易服满族的发型与汉人迥异,满人男性把前颅、两鬓的头发全部剃光,仅后颅留下头发,编成一条长辫垂下,此种增加头皮面积的发型有助于打仗时佩戴头盔与军帽,头皮面积增多摩擦力增加,可减少打仗时头盔或军帽歪斜遮眼或掉落的机率,增加安全性也避免被友军误杀。

同时满族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

满服的特点是立领、对襟、盘扣等,紧窄合身,符合北方民族骑射之生活与作战需求。

汉人的服装汉服以交领、右衽、无扣、宽袖等为特色,反映农业生活文明。

汉族自古亦十分重视衣冠服饰,以汉服为主。

《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汉人成年之后就不可剃发,男女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顶。

汉服具备独特的形式,其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宽袖,又以盘领、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

1644年李闯大顺兵入燕京,明崇祯帝上吊自杀。

中国东北兴起之满清入关,彻底灭绝南明势力,并对占领地推行了剃发令,强迫汉人变更发型与穿戴满人服饰。

《研堂见闻杂记》曰:“我朝之初入中国也,衣冠一仍汉制。

……有山东进士孙之獬阴为计,首剃发迎降,以冀独得欢心。

乃归满班,则满人以其为汉人也,不受;归汉班,则汉以其为满饰也,不容。

于是羞愤上疏,大略谓:‘陛下平定中国,万里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

’于是削发令下。

而中原之民无不人人思挺螳臂,拒蛙斗,处处蜂起,江南百万生灵,尽膏野草,皆之獬一言激之也。

原其心,止起于贪慕富贵,一念无耻,遂酿荼毒无穷之祸。

”[]剃发易服_剃发易服-薙发令的颁布满族人入关之前,为了易于辨识顺逆,便已要求被征服或投效的汉人改变发式。

女子出家当尼姑的流程

女子出家当尼姑的流程

女子出家当尼姑的流程
出家当尼姑是佛教信仰中的一种修行方式,也是一种对自己的精神追求和对社会的奉献。

女子出家当尼姑的流程是一个严谨而庄重的过程,需要经过多个环节的考验和验证。

女子需要有出家的决心和信仰。

出家是一种对自己的承诺,需要有坚定的信仰和追求。

女子需要认真思考自己的信仰和修行目标,确定出家的意愿和决心。

女子需要寻找一位导师或师父。

导师或师父是女子出家的重要指导者和支持者,需要具备丰富的佛学知识和修行经验。

女子需要认真选择导师或师父,与其建立良好的师徒关系。

接着,女子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准备和学习。

女子需要学习佛教的基本知识和修行方法,了解尼姑的生活和规矩。

女子需要在导师或师父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的禅修和念佛,提升自己的修行水平和精神境界。

然后,女子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试住。

试住是女子出家的重要环节,需要在寺庙中生活一段时间,体验尼姑的生活和修行。

女子需要遵守寺庙的规矩和纪律,与其他尼姑和尼师建立良好的关系。

女子需要进行正式出家仪式。

出家仪式是女子出家的最后一步,需要在导师或师父的主持下进行。

女子需要剃度,穿上尼衣,接受三
皈五戒,成为正式的尼姑。

女子出家当尼姑的流程是一个严谨而庄重的过程,需要女子具备坚定的信仰和决心,选择合适的导师或师父,进行一定的准备和学习,进行试住,最后进行正式出家仪式。

女子出家当尼姑是一种对自己的精神追求和对社会的奉献,需要女子认真对待和珍惜。

出家宗致门述记

出家宗致门述记

出家宗致门述记引言出家,即指一个人离开世俗生活,加入宗教团体,追求精神上的超脱和解脱。

出家在不同的宗教中有着不同的意义和仪式。

本文将重点探讨佛教中的出家仪式和宗致门述。

一、佛教中的出家仪式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广泛传播的宗教之一。

佛教中的出家仪式被称为“剃度”或“剃发”,是成为僧侣或尼姑的第一步。

1. 剃度的含义剃度是指将头发刮去,代表着舍弃尘世繁华和个人欲望。

剃发后,僧侣或尼姑会穿上统一的袈裟,象征着他们已经脱离了世俗生活。

2. 剃度仪式剃度仪式通常在寺庙内进行,由高僧主持。

在仪式开始前,候选人会接受准备工作,包括念经、净身、沐浴等。

然后,在众多信众见证下,候选人的头发会被高僧剃去。

剃度过程中,会伴随着庄严的经文诵读和香火的燃烧,以示神圣和庄重。

3. 剃度后的生活剃度后,僧侣或尼姑将过上清心寡欲、修行苦行的生活。

他们遵守戒律,每天进行禅修、念经、晨钟暮鼓等修行活动。

他们通常住在寺庙中,依靠信众供养来维持生活。

二、宗致门述宗致门述是佛教出家仪式的一部分,也是出家者向师父表达自己对佛教信仰和修行的决心和愿望。

1. 宗致宗致是指出家者对佛教三宝(佛、法、僧)所发表的忠诚和归属感。

在宗致中,出家者会表示愿意遵守戒律、修行苦行,并为众生利益而努力。

2. 门述门述是指出家者向师父请益和求教。

在门述中,出家者会向师父请教关于佛法的问题,寻求指导和启示。

门述也是出家者与师父之间的对话,体现了师徒关系的重要性。

3. 宗致门述的意义宗致门述是佛教出家仪式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通过宗致门述,出家者向佛、法、僧表达自己的决心和愿望,同时也向师父请益和接受教诲。

这一过程不仅使出家者更加坚定信仰和修行的决心,也加深了师徒之间的联系和信任。

三、结语出家宗致门述是佛教中非常重要且庄严的仪式。

通过剃度,一个人舍弃了尘世繁华,选择了追求精神上的超脱;而宗致门述则进一步强化了他们对佛教信仰和修行的决心,并与师父建立起深厚的关系。

佛教中倡导舍弃贪欲、慈悲为怀、利益众生。

剪头发也有风水

剪头发也有风水

剪头发也有风水展开全文搜狐媒体平台 02-25 09:55 大大家了解风水知识吗?生活中风水处处有,家中有家居风水,人的面相也有风水。

大家知道吗?剪头发也有风水,如果时间选的不对可能会导致不好的事情发生,下面和小编一起通过风水分析看看哪些日子不能剪头发吧!藏历每个月中,每天剪发也有吉凶之别(婴儿除外),现根据《象雄历法书》解释,记录如下,依藏历。

初一:生命短。

初二:病多,麻烦多。

初三:变成富裕人家。

初四:怀业增广,气色好。

初五:增长财物。

初六:气色转衰。

初七:易招闲言,麻烦多。

初八:长寿。

初九:易遇年轻女子(出家人绝不能)。

初十:增长快乐。

十一:增长出世间的智慧与世间的聪明。

十二:招病,生命危险。

十三:精进殊胜,开发智慧,最好十四:东西增多。

十五:增上福报,吉祥。

十六:得病。

十七:容易失明,皮肤变绿。

十八:丢失财物。

十九:增加寿命。

二十:容易挨饿,不好。

二十一:易招传染病,疯癫。

二十二:病情加重。

二十三:家族富裕。

二十四:遇传染病。

二十五:得沙眼,出迎风泪。

二十六:得安乐。

二十七:吉祥。

二十八:易发生打架。

二十九:掉魂,声音变哑。

三十:预见被争讼及死人。

剃完头发必须要管理好,比如有病的人,头发扔掉河里,增加寿命;穷困的人,头发烧掉,能够增加福报,开发智慧;软弱人的头发放在有刺树上,会变成坚强勇敢之人;多病多灾人的头发扔在茅房,会消灾的,不稳定人的头发放在大石头边,或者石岩中,会变成稳定之人。

藏地一般每月的初八理发,头发扔在河里,或烧掉。

很少人头发扔掉茅房,石头边,有刺树上,这些是特殊情况下,不能随便扔掉头发。

西藏有些高僧大德,理发之后烧掉,然后做擦擦,最后埋在风水好的地方,这些并不是迷信,有深奥的道理。

另每月洗头日子吉凶之别,列如下。

1,2,7,9,12,17,20,21,24,25,28,29,30最好不要洗头发。

3,4,5,6,8,10,11,13,14,15,16,18,19,22,23,26,27是洗头发的好日子。

闽南佛教一奇:带发“出家”的菜姑

闽南佛教一奇:带发“出家”的菜姑

闽南佛教一奇:带发“出家”的菜姑7月19日,农历六月十九,观音成道日。

泉州铜佛寺的十三位“出家人”清晨三点多就起来了。

四点钟,早课诵经准时开始。

光线暗淡的大雄宝殿内,白发苍苍的叩首者格外引人注目。

跪在蒲团上的虔诚念佛者,没有一个是落发剃度的,齐刷刷身穿暗色海青,留着长短不一的头发。

眼前的一切,让人不禁发问:她们明明是寺院的出家人,为何还蓄发?她们究竟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带发“出家”虔诚念佛的菜姑们。

弘一法师赐名“梵行清信女”“我们当然是出家人。

”铜佛寺住持阿观姑脱下海青,黑白相间的短发,整洁素雅的短袖,慈祥中略带干练的笑容。

走在大街上,阿观姑与五十岁上下的普通妇女没有什么区别。

“我们这种出家修行方式,是闽南特有的,大概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

”阿观姑说,“我们只出家不落发,生活起居与寺院的僧尼几乎一模一样,大家都管我们叫菜姑。

”佛教信徒一般分“在家二众”和“出家五众”,合称“七众弟子”。

在家二众是优婆塞(男居士)和优婆夷(女居士)。

出家五众是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即将进入比丘尼的女性佛弟子)、沙弥、沙弥尼。

根据情况不同受戒,其中沙弥尼受十戒,比丘尼受五百戒。

不管如何,出家五众都必须剃发、单身、住寺。

此事从古至今在中国皆是如此,从未更改。

然而,近代闽南地区却增添出“菜姑”这样一种佛教徒。

她们带发“出家”,住寺、素食、单身、有自己的寺院,过着与僧尼相同的生活。

关于她们在“七众弟子”体系的归属,以及算不算出家人,一百多年来时有争论,未有准确的定论。

“菜姑是闽南俗语,原本应该叫斋姑,就是品行端正、长期食素的单身女子。

”泉州佛教协会前任会长陈珍珍居士虽已年逾九十,记忆力却非常好,“因为她们长期吃素,菜与素有关,并且在闽南语中菜比斋顺口,于是大家就叫她们菜姑了。

”根据一些年岁近百的老菜姑回忆,闽南最早的菜姑住寺,应该在清朝宣统年间,由泉州南安五塔岩的珠姑首创。

当时五塔岩的和尚往生后,寺院无人看守,这位菜姑经人介绍去了五塔岩,从此有了住寺的传统。

利剑剃发,莫负佛道

利剑剃发,莫负佛道

利剑剃发,莫负佛道文/恒传法师流转三界中,恩爱不能脱。

弃恩入无为,真实报恩者。

善哉大丈夫,能了世无常,舍俗入泥洹,希有难思议。

皈依大觉尊,能度三有苦,亦愿诸众生,普入无为乐。

《出家功德偈》“汝身出家?心出家?”有很多人对我说:“师父,我最近很痛苦,想出家,你收不收我?”当然,佛门广大,只要你来,必不会将你拒之门外,且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法的弘扬,有赖于正法僧团。

我也希望我们佛门龙象辈出,来“绍隆佛种”、“续佛慧命”。

但是同时,我希望每位有心出家的善士能够三思,正确理解“出家”的含义,这是至关重要的前提。

出家功德不可限量在我们佛教来说,出家学道是从释尊开始的,依《修行本起经》卷下〈出家品〉、《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等记载,释尊在半夜明星出时,令下人车匿准备自己的爱马犍陟,骑马出城,到闲静处下马,脱下宝冠璎珞等给车匿,又取利剑剃除须发,现出家相后前往跋伽婆仙人处问道。

自此以后,能出离烦恼系缚的世俗家,剃发、舍弃世俗事、断妻子眷属等的缘份而修行佛道称为出家。

出家的功德不可思议,若人出家,能脱三界轮回,证寂灭安乐,度无量众生,功德无量无边,直至究竟菩提都不会灭尽。

《宣说大种变经》云:大千界众生,皆发趣菩提,假令尽一劫,男女以奉施。

若人发道意,以信而出家,随佛而修学,其福胜于彼。

过去未来世,一切诸如来,无有不舍家,得成无上道。

三世一切佛,称赞出家法,若乐供养佛,当依佛出家。

出家的发心有很多人说想出家,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想出家,而是在世俗生活中受挫了,感情受伤了,工作不顺了,婚姻不幸等等这样的事情,他们这时候说出家只是想找一个逃避现实的窗口。

这并不值得鼓励。

如果出家是为了逃避烦恼,那么你要知道,修行是一个过程,并不是出家了,烦恼马上烟消云散,如果是想出家逃避,希望能够在落发瞬间达到心灵解脱,是不太可能的。

并且烦恼都是对境对人的,当在世俗中因为生活受挫而出家,离开了世俗生活,暂时没有起烦恼的环境,到寺院,又开始想念世俗生活。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 第二章 出家手续及沙弥戒行 第一节 出家相关条件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 第二章 出家手续及沙弥戒行 第一节 出家相关条件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第二章出家手续及沙弥戒行第一节出家相关条件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沙弥别行篇》解读第二章出家手续及沙弥戒行济群就后段中更分为五:一、明出家具缘,二、作法不同,三、受戒方式,四、随戒相,五、杂行教示。

第一节出家相关条件一、自身条件考察本章讲述出家手续和沙弥戒行。

在出家手续中,首先涉及出家资格的审查。

关于这一点,许多人都不甚明了。

查阅《律藏》可以发现,受戒问遮难的许多内容,也正是出家的相关条件。

换言之,这些遮难不仅会障碍受戒,也会障碍出家。

所以出家时就应问遮难,若等受大戒时再问,就为时晚矣。

《行事钞》中,这一部分的内容为:《僧祇》:“七岁解知好恶者,应与出家。

八十、九十太老,过七十卧起须人,不听度,若能修习诸业,听出家。

若太老、太小已出家不应驱出,比丘越悔。

”《央掘经》,老母求佛出家,佛以偈止:“汝今年衰老,出家时已过,但当深信心,以法自苏息。

”净饭王求佛出家,《律》中佛言:“但观无常诸行,足以得道,不须出家。

”《智论》云:“若二根、无根者,毗尼中以无得道根故,不得出家。

”失男女相,其心不定,结使多,智慧浅薄故。

大乘中无所不容,但以其心邪曲,难可拔济,如稠林曳曲木故,不得入佛法中。

《善见》:“欲烧寺者,听不白父母得度出家。

”《五百问》云:“父母王法不听,盗度犯重。

此谓教化示导,令弃背课役故。

”如《论》中得度,违王教,吉罗,自来者得。

又云:“若贼捉比丘卖,后来投比丘,初时得,经主不得。

若主赐姓放出,经无正文。

”《僧祇》:“欲新出家者,先说苦事,谓一食、一住、一眠,少饮食,多学问。

言能不?答可者,方得受之。

”主要提出年龄适当、生理正常、堪能吃苦耐劳几点要求,并就特殊情况的处理略作说明,相对比较简单。

在此,参考律藏相关内容,将出家条件补充为十六项。

其中也包括道宣律祖归纳的几个条件,所以《行事钞》的相关内容就不另外讲述了。

【1.年龄适当】第一,不能太老或太小,并且生活能够自理。

《摩诃僧祇律》卷23,T22-418中。

剃发修行遗尘路深入佛门不归途的意思

剃发修行遗尘路深入佛门不归途的意思

剃发修行遗尘路深入佛门不归途的意思剃发修行是指一种修行方式,即剃掉头发以示对尘世的舍弃,进入佛门寻求解脱的道路。

遗尘路深入佛门不归途的意思是指剃发修行者一旦踏入佛门修行,便很难再回到俗世中。

剃发修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佛教的初期。

在佛陀创立佛教后不久,有许多追随者为了追求精神解脱和修行成就,选择了剃发修行的道路。

他们剃发成为僧人,放弃了世俗的生活,致力于修行和传播佛法。

剃发是一种象征性的仪式,表明个人对世俗欲望的舍弃。

剃发修行者相信通过剃发,可以更好地专注于修行,摆脱世俗的束缚,实现心灵的净化和解脱。

他们生活在寺庙里,遵守戒律,修持禅定和智慧,以达到超越生死的目标。

然而,剃发修行并非一条容易走的路。

一旦剃发成为僧人,就象征着对世俗生活的永久放弃。

剃发修行者必须面对种种困难和考验,包括对物质欲望的抵制、对自我的超越、与家人和朋友的分离等。

他们选择了一种与常人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将佛法作为自己的指导,不再追求名利和物质财富。

遗尘路深入佛门不归途的意思在于,一旦剃发修行者进入佛门,他们很难再回到世俗生活中。

剃发修行并不是一种随时可以放弃的选择,也不是一种可以半途而废的修行方式。

剃发修行者必须要经历长时间的苦行和修行,以达到精神解脱和悟道的境界。

一旦踏入佛门,他们将终身奉行佛法,不再回头。

此外,佛教传统中还强调了一种观念,即出家人(僧人)的修行比在家人(居士)更加高深和殊胜。

因此,一旦剃发修行者选择成为僧人,他们就被视为更接近佛陀的示范,负有更大的修行责任和义务。

这也意味着他们不再有机会回到世俗生活中。

综上所述,剃发修行遗尘路深入佛门不归途的意思是指剃发修行者一旦踏入佛门,他们将面临许多困难和考验,同时也意味着他们将永远舍弃世俗生活,全身心地投入到修行中,不再回头。

这是一条充满挑战和奉献的道路,但也是通向心灵解脱和智慧境界的途径。

出家剃度偈语

出家剃度偈语

出家剃度偈语前言出家剃度偈语是指在佛教中,修行者剃度出家之前,会念诵的一段偈语。

这段偈语包含了对出家修行的思考和决心,是出家者对佛教教义的承诺和奉献。

本文将详细介绍出家剃度偈语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背景佛教是一种追求解脱和觉悟的宗教,出家修行是佛教中最高层次的修行方式。

出家者放弃了世俗的生活,进入僧团,致力于修行和教化众生。

剃度是出家者接受出家仪式的一个重要环节,象征着对世俗生活的舍弃和对佛陀教诲的承诺。

内容出家剃度偈语的内容主要包括对佛陀教诲的回应和对修行的决心。

以下是一段典型的出家剃度偈语: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持戒清净,修学慈悲,度众生;放下尘世,超越生死,觉醒心;剃发剃度,离尘入佛,成就道。

这段偈语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解读。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第一部分是对佛陀的皈依。

皈依佛是指对佛陀的崇敬和追随,表示出家者将佛陀作为榜样,以佛陀的教诲为指导修行。

皈依法是指对佛法的信仰和依靠,表示出家者将佛陀的教诲作为修行的依据,遵循佛法的教导。

皈依僧是指对僧伽的归属和依靠,表示出家者愿意加入僧团,与同修者一起修行。

持戒清净、修学慈悲、度众生第二部分是对修行的决心和目标。

持戒清净是指出家者要守持戒律,保持心灵的纯净,远离烦恼和煎熬。

修学慈悲是指出家者要修习慈悲心,关怀众生,帮助他人解脱苦难。

度众生是指出家者要以自己的修行成就和智慧,来度化众生,帮助他们走向解脱。

放下尘世、超越生死、觉醒心第三部分是对出家修行的期望和追求。

放下尘世是指出家者要舍弃世俗的欲望和执着,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超越生死是指出家者要超越轮回的苦难,追求永恒的解脱和涅槃。

觉醒心是指出家者要开发自己的智慧和觉知,认识到真实的自性和世界的本质。

意义出家剃度偈语是出家者在剃度仪式中念诵的一段偈语,它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出家剃度偈语是对出家者决心和承诺的表达。

通过念诵这段偈语,出家者向佛陀、佛法和僧伽表达了自己追随佛陀教诲的决心和对出家修行的承诺。

出家要有什么条件

出家要有什么条件

出家要有什么条件
关键是你的认识,如果你觉得出家是人生的最佳选择,只有走这条路,人生才会过得有意义,具有这种观念是选择出家的最基本条件。

如果你还没有形成这种认识,暂时先不要出家。

另外,家里的关系要处理好。

佛经里讲,父母不听,不得出家。

但这却不是原则性的,历史上有很多高僧大德,像虚云老和尚,虽然没有征得父母同意也还是出家了。

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情况,因为很多父母对佛教根本不理解,想要让他们同意了再出家根本就不可能。

所以,有的人不管父母是不是同意就跑出来了,这种情况也很多。

如果已经结婚了,出家之前当然先要离婚。

从年龄上看,戒律里规定,7岁以下不能出家,60岁以上不能出家,因为在那样的年龄连基本生活都不能自理,还要人家养着你。

所以说,没有独立生活能力也不能出家,不能出家后让别人来照顾你。

还有其他一些条件,比如说,如果担任比较重要的党政职务,必须辞职之后才能出家;如果欠了债,必须把债还清以后才能出家;还有一些其它的条件,如阴阳人不能出家,犯了破坏他人梵行、贼住等重罪的不能出家,也就是曾以在家人身份假冒出家人参与过僧团内部重要会议的人不能出家。

总之,有十三种情况会造成出家的障碍,这主要是为了保证佛教的健康发展。

附:从历史的情况来看,佛教最兴盛的时代,并不是僧众最众多的时代;相反的,僧徒太多的年代,往往是佛教衰坏的时代。

如唐代初年曾大量淘汰僧众,玄奘法师时代出家很严格,要经过考试,当时玄奘为取得出家资格,还曾经过了困难的手续,但是佛教当时最为灿烂。

(赵朴初居士释佛)。

出家人为什么要剃度

出家人为什么要剃度

出家⼈为什么要剃度 佛教信徒在出家为僧的时候都要做⼀件事就是剃度,也就是剃光头。

这成为了佛教的⼀⼤标⽰。

出家⼈为什么要剃度呢?现在请阅读店铺整理的⼀些出家⼈剃度原因的内容。

出家⼈为什么要剃度:宗教象征 凡是出家当和尚的⼈都要剃光头发,这在佛教中叫做剃度。

公元前5世纪,在尼泊尔和印度交界的⼀个释迦族部落⾥,王⼦乔达摩·翻达多离家修⾏,7年后觉悟成佛,开始在恒河流域布教,⼴收门徒。

佛教认为世界是虚幻的,⼈⽣是苦难的,只有断除⼀切烦恼修⾏成佛,才能达到永恒的幸福。

佛祖释迦牟尼最初对迦叶等5⼈说法时,亲⼿为他们剃去了头发,表⽰接受他们做⾃⼰的弟⼦。

出家⼈剃度的三重含义: ⼀是按佛教的说法,头发代表着⼈间的⽆数和烦恼和错误习⽓,削掉了头发就等于去除了烦恼和错误习⽓; ⼆是削掉头发就等于去掉⼈间的骄傲怠慢之⼼;去除⼀切牵挂,⼀⼼⼀意修⾏。

在我国古代,⼈们把头发看得⼗分重要,认为头发是从⽗母那⾥得到的,必须保护好,不能有损害,否则是对⽗母的不敬。

⽽佛教要求断除这些⽆谓的亲情牵挂; 三是为了区别印度其他的教派教徒。

当时的印度,教派林⽴。

可⼈们⼀见到剃光头的就知道是佛教徒了。

后来剃头就成了加⼊佛门的⼀种仪式。

佛教刚刚传⼊中国时,其他仪式还没有发展起来,所以只要剃掉头发,披上类似袈裟的粗布和尚的戒疤其实也是⼀种⾝份地位的象征。

刚剃度的⼩和尚在经过⼏个⽉的新⽣训练后,会参加⼀个简单的⼩测验,测验合格后,庙⾥的⽼和尚会⽤线⾹为他们点上僧侣⽣涯的第⼀颗戒疤,称之为“清⼼”。

然后在接下来的⼀两年内,如果表现良好,例如默写⾦刚经时不左顾右盼,则有资格得到第⼆个戒疤:“乐福。

” ⼀般⽽⾔,如果顺利的话,庙⾥⼀些年长的⽼和尚⼤多可以拥有五六个疤;⽽像少林寺等重要寺庙的住持,则可能是有⼋或九个戒疤的“⾼级和尚”或是“特级和尚”。

⽽第⼗个疤却不是⼀般和尚所能拥有的,除了达摩祖师、六祖禅师以外,⼗个疤的“⾸席和尚”不超过五个。

出家的条件及方法

出家的条件及方法

出家的条件及方法出家是指一个人选择放弃世俗生活,追求修行的道路。

在佛教中,出家被视为一种精神修行的方式,以追求解脱和觉悟为目的。

出家的条件和方法可以因宗派和地区而有所差异,但一般而言,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出家条件和方法。

第一,真心渴望修行。

出家需要具备强烈的内在愿望和追求解脱的渴望。

出家不仅仅是追求禅定与智慧的修行,更是放下世俗执着和欲望的修行,因此必须真心渴望修行的人生才能出家。

第二,了解和接受佛陀所传授的教义。

出家人必须对佛教的原理、戒律和修行方法有坚实的了解,并且能够完全接受并遵守这些教条。

第三,得到家人的支持和理解。

出家是一项重大的决定,对家庭关系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出家者需要与家人及相关人员进行沟通,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第四,寻找一个合适的寺庙或师父。

出家人需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寺庙,或是一个有资深导师的修行环境。

在佛教寺庙中,出家人可以接受更为系统和深入的佛法教育和指导。

第五,准备自己的修行物品。

出家人需要准备一些物品,例如僧袍、袈裟、钵等,以满足出家生活的各种需求。

第六,进行出家仪式。

出家人正式进入寺庙后,需要接受出家仪式。

这个仪式会由师父主持,包括念经、皈依、剃头和受戒等仪式。

第七,接受戒律训练。

出家人在出家之后必须严格遵守僧众的戒律。

这些戒律包括禁止杀生、禁止偷盗、禁止淫欲、禁止妄语、禁止饮酒等等。

除了以上的条件和方法外,出家者还应该有一颗平等宽容、慈悲无私的心态。

在修行的过程中,出家人需要将悲心和利他心的慈悲精神发扬光大。

出家并不是每个佛教徒都必须选择的道路。

无论是出家还是在家凡夫俗子,每个人都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修行,并以善心善行去回报社会,度化众生。

总之,选择出家修行是一个重要的决定,需要经过慎重的考虑和深思熟虑。

出家需要具备内在的强烈渴望,了解和接受佛教教义,得到家人的支持和理解,寻找合适的寺庙或师父,准备好修行物品,接受出家仪式,尊重并遵守戒律,以及展现慈悲无私的心态。

佛教历史发展,风俗礼仪与禁忌大全

佛教历史发展,风俗礼仪与禁忌大全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第一个时期是汉代佛教。此期佛教刚传人中国,以佛经翻译、解说、介绍为 主,翻译的主要是禅经和《般若经》。
第二个时期是魏晋南北朝佛教。 此期佛教被大量翻译,中国僧侣佛学论著纷 纷问世,般若学出现了不同学派,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
第三个时期是隋唐佛教。此期,是佛教的全盛时期,这时期翻译过来的佛教 典籍已极为丰富,随着政治的统一 ,经济的发展,文化交流融合趋势的加强, 佛教得到空前的发展,创立了不少新宗派。 第四个时期是宋元明清佛教。此期的佛教由盛转衰(主要指汉族地区),佛 教与中土固有文化和民俗进一步融合,在民间信仰上树立了广泛而牢固的基础。
佛教习俗
(一) 饮食
早饭 玉米圪糁稠饭和小米稠饭 萝卜咸菜,浆水菜(酸菜)等, 午饭 旧时小米焖饭为主,也称小米干包。 焖饭花样:红豆焖饭;豆角焖饭;酸菜焖饭; 现在以大米为主。刀割离面、擀面、炉面、炒面等多种。 晚饭 以稀、汤饭为主。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面条、大米、馒头 等为主,基本上与午饭差不多。
8/1/2013
佛教礼仪 一。佛教基本礼仪
1、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走,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 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2、拜佛:大殿中央拜垫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礼拜,宜用两旁的垫凳,分 男左女右拜用,凡有人礼拜时,不可在他的头前行走。 3、阅经:寺中若有公开阅览的经典,方可随便坐看,须先净手,放案上平 看,不可握着一卷,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不可加在经上。 4、拜僧:见面称法师,或称大和尚,忌直称为“出家人”、“和尚”。与僧人 见面常见的行礼方式为两手合一,微微低头,表示恭敬,忌握手、拥抱、摸 僧人头等不当礼节。向他顶礼时,假若他说一礼,不可再继续强拜,凡人礼 佛、坐禅、诵经、饮食、睡眠、经行、入厕的时候,俱不可向他礼拜。 5、法器:寺中钟鼓鱼磬,不可擅敲,锡杖衣钵等物,不可戏动。 6、听经:随众礼拜入座,如己后到,法师已经升座,须向佛顶礼毕,向后 倒退一步,再向法师顶礼,入座后,不向熟人招呼,不得坐起不定、咳嗽谈 话,如不能听毕,但向法师行一合十,肃静退出,不得招手他人使退。

古代剃度仪式流程

古代剃度仪式流程

古代剃度仪式流程第一步:准备在古代,剃度仪式是一项非常庄重和严肃的仪式。

在准备阶段,寺庙会事先准备好所需的一切。

首先,会为受剃度者准备一套整洁的僧袍,象征着新生活的开始。

其次,会备好一把锋利的剃刀,用来剃除受剃度者的头发。

第二步:洗浴净身在仪式开始前,受剃度者需进行净身洗浴。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了净化心灵和身体,以便更好地迎接新的生活。

在寺庙的浴室中,会有专人负责为受剃度者准备热水,供其沐浴净身。

第三步:入定冥想在洗浴之后,受剃度者会被引导到一个安静的房间。

在这个房间里,有一个专门用来进行冥想的座位。

受剃度者会被要求入座,并闭上双眼,开始冥想。

冥想的目的是为了让受剃度者能够净化心灵,达到一种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第四步:剃度仪式当受剃度者进入冥想状态后,剃度仪式正式开始。

一位经验丰富的僧侣会拿起剃刀,轻轻地将受剃度者的头发逐一剃除。

这个过程需要非常谨慎和小心,以免划伤受剃度者的皮肤。

剃度仪式的进行需要一种肃穆和庄严的氛围,以示对这个重要时刻的敬重。

第五步:诵经祈祷在剃度仪式完成后,寺庙内会为受剃度者举办一场简单而庄重的诵经祈祷仪式。

僧侣们会集体诵读佛经,祈求佛祖保佑受剃度者在新的生活中能够得到安宁和福祉。

第六步:接受教诲剃度仪式结束后,受剃度者会接受僧侣们的教诲。

他们会向受剃度者传授佛法的精髓,教导他们如何修行和追求内心的平静。

受剃度者需要虔诚地倾听,并尽力理解和领悟这些教诲。

第七步:新生活的开始剃度仪式标志着受剃度者的新生活的开始。

在剃度之后,他们将成为寺庙的一员,并开始过一种与常人不同的生活。

他们将摒弃世俗的欲望和杂念,专心修行,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这就是古代剃度仪式的流程。

这个仪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头发剃除过程,更是一个象征着新生活开始的重要仪式。

通过剃度仪式,受剃度者可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解脱,追求真正的幸福和福祉。

佛教的忌讳

佛教的忌讳

佛门的禁忌 1. 对一切学佛者的普遍禁忌 (1)皈依 佛教对一切学佛的人,无论是出家还是在家,都要求皈依三宝,即确信佛、法、僧为自己终生身心依靠之处,这是入佛、学佛的第一步,表现了佛教中对三宝不可分离的观点。

按照佛教制度,不皈依三宝,就不是真正的佛教信徒。

三皈依庄严而神圣的仪式,既体现了佛教的神圣,也表达了佛教信仰者的宗教感情,所以凡进入佛门的人,要郑重履行佛教三皈依。

(2)持戒 皈依佛教的人,无论在家、出家,为了发慈悲心,增长功德,都要持佛教的戒律,最基本的是“五戒十善”,“五戒”是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戒;“十善”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愤、不邪见。

2.对出家僧人的基本要求和禁忌 出家修行是佛教的传统,从印度到中国,都有男、女二众出家。

出家修行的两大任务:一是自度,为求得自己的解脱,为证得阿罗汉果而出家修行;二是协助他人和护持众生修学佛法,帮助众生得度和觉悟。

出家僧人的禁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饮食方面的禁忌 ①素食:素食成为汉传佛教区别于其他佛教宗派和其他宗教的重要标志之一。

素食的概念包括不吃“荤”和“腥”。

②不饮酒:酒能麻醉神经、能乱性,所以要绝对禁酒。

不饮酒也包括不饮一切能麻醉人的饮料,包括粳米酒、果酒、大麦酒、啤酒等。

能够麻醉神经与分泌系统的各种“毒品”,更在禁止之列。

③不吸烟:吸烟虽然不是五戒范围的内容,但是吸烟是一种精神依赖的不良习惯和嗜好,体现了一种精神的追求和贪欲,同佛教要求清净无我的境界不相符,因此也在佛教的禁忌之内。

④过堂:僧人在寺院过集体生活,吃饭要过堂,不能三三两两或个人在住处私自搞小灶,乱做饭菜。

过堂是出家人一项重要的仪规和修行生活,是出家团体修行的一项重要制度,作为出家僧众,要坚持进行,不能偏废。

⑤过午不食:这是佛陀在世时的制度,上座部佛教坚持较好。

汉传佛教不注重,但近年来也有不少汉僧把过午不食作为自己修行生活的重要内容,甚至有的寺院晚上不开火。

出家年龄_法律规定(3篇)

出家年龄_法律规定(3篇)

第1篇在我国,出家是一种宗教行为,指的是个人自愿放弃世俗生活,剃度为僧尼,进入宗教团体修行。

出家年龄是一个敏感而复杂的话题,涉及到法律、伦理、宗教信仰等多个层面。

本文将从出家年龄的法律规定、伦理考量以及现实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出家年龄的法律规定1. 法律依据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关于出家年龄的规定主要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法律中。

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宗教信仰自由。

”这一条款为出家年龄的法律规定提供了宪法依据。

2. 宗教团体内部规定除了国家法律外,各宗教团体也有自己的规定。

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团体都有自己的出家规定,其中对出家年龄有明确规定。

以下列举几个宗教团体的出家年龄规定:(1)佛教:根据《佛教出家戒律》,出家年龄一般为18岁以上,但个别寺院可能根据实际情况放宽至16岁以上。

(2)道教:道教出家年龄一般为18岁以上,但个别道观可能根据实际情况放宽至16岁以上。

(3)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没有明确的出家年龄规定,但一般要求信徒在成年后(约18岁以上)方可出家。

(4)天主教:天主教没有出家年龄规定,但一般要求信徒在成年后(约18岁以上)方可出家。

二、出家年龄的伦理考量1. 自愿原则出家是一种宗教行为,应当遵循自愿原则。

出家年龄的伦理考量首先应当体现在尊重个人意愿上。

在符合国家法律和宗教团体规定的前提下,个人有权选择出家与否,以及出家的时间。

2. 伦理责任出家意味着放弃世俗生活,承担起修行、弘法等责任。

出家年龄的伦理考量还应体现在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上。

过早出家可能导致个人成长不足,无法承担起宗教责任;过晚出家则可能影响个人修行成果,甚至影响宗教团体的传承。

3. 伦理教育出家年龄的伦理考量还体现在对出家者的伦理教育上。

宗教团体应当加强对出家者的伦理教育,培养他们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宗教素养,以更好地履行宗教责任。

剃度出家的程序

剃度出家的程序

剃度出家的程序
剃度出家是佛教传统的一种仪式,指的是一个人由此成为了一名出家人(僧人),他必须遵守比众更多的戒律,一生都要过简朴的生活,依仗自己的智慧去修行。

以下是剃度出家的程序:
1.一开始,在佛寺中举行开示仪式,传授出家人必须遵守的戒律,并且组织一个有资格的长老或剃度师傅主持出家仪式。

2.在仪式前,出家人要穿上一件整洁、朴素的服装,并且洗干净身体、清理美发和面部污渍,以示尊重整个出家过程。

3.在传授戒律和开示仪式之后,出家人需要献上三个鞠躬,然后跟着长老进入剃发室。

4.在进入剃发室之前,在佛像前献礼,表示自己已经准备好接受剃度成为出家人的信仰行程。

5.进入剃发室后,出家人坐在一个简单的蒲团上,由长老或剃度师傅剃掉其头发,然后将其发烧至成灰色。

6.在完成剃发的整个过程后,出家人会再次献上三个鞠躬,然后换上新的袈裟服装。

在仪式结束之前,出家人还需要行一些谦虚和奉仕的仪式。

7.出家后,出家人必须过着简朴的生活,不再沉迷于物质和欲望。

和其他出家人一样注重修行,努力掌握佛法的真谛,以实现升华。

剃度成为出家人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看似只是剃发、着袈裟,而实际上,它需要了解佛教的规律、坚定的信念、情感的宁静、对人生的理解等,这一切都是出家人需要掌握的技能,因此,十分重要,需要深刻体会。

优婆离是怎么出家的?又是怎么成为佛陀的弟子的

优婆离是怎么出家的?又是怎么成为佛陀的弟子的

优婆离是怎么出家的?又是怎么成为佛陀的弟子的本文导读:王子当中,有的是获得父母允许的,有的父母不准许,他们相约偷偷的出走,到尼拘陀树林中找到佛陀,出了家以后再说。

就这样,有七个王子要出家,跋提、阿难、阿那律、均在其中。

为了出家必须要剃发,他们不得不瞒着人把优波离带去。

在一个树荫下,优波离为跋提王子们剃发时,眼泪就滔滔的流下来,阿那律看到时,他以王子的身分责问优波离道:「你看到我们出家,应该欢喜才对,为什么要流泪?」优波离惶悚的回答道:「阿那律王子!请您宽恕我没有礼貌,因为跋提王子待我很好,现在他和你们一同剃发出家,出家以后,一定云游四方,我就没有办法看到他,想到这里,我才情不自禁的流下泪来!希望王子不要责怪才好!」阿那律听后,很是同情,对优波离安慰道:「你不要难过,我们会帮助你的生活!」阿那律说后,又回过头来对大家说道:「诸位王兄王弟!优波离服待我们很久,他很勤劳、忠实,我们今后出家,自然要把他的生活安排一下。

这里有一张毛毡,请你们把身上的装饰品完全除下来放在上面,我们出家后用不着这些东西,就把这些东西赠送给优波离吧!」阿那律的话,大家都非常赞成,他们立刻把上衣珠宝都脱下来送给优波离,并且叫他返回迦毘罗卫城,而他们都去找佛陀了。

优波离此刻本想回王城去的,但他忽然转念想道:「现在如果我接受这些珠宝衣服回去王城的话,老王和释迦族中的王公大臣,一定会怪我让王子们出家而杀我,那么,我怎么能轻易的回去呢?而且,如此尊贵的王子都能舍弃世间的荣华而出家,何况像我这下贱的人,对世间还有什么可留恋呢?我应该也去找佛陀出家!」优波离这么想后,下定决心,如同被磁石吸引的铁一般,没有丝毫犹豫,将珠宝衣服挂在树上,任过路的人去拿,他要去出家!他走了一程,想起他的出身,心里忽然又悲哀起来,他坐在路边流泪自语道:「我怎么有资格出家呢?他们都是王子,我是奴隶的身分,我怎能和王子一样的去出家呢?」他怨叹世间的不平等,怨恨自己的命运不幸,正哭得伤心时,忽然耳边有人问道:「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优波离抬头一看,见是舍利弗尊者,他揩拭一下眼泪,跪在舍利弗的面前问道:「尊者!您是佛陀的大弟子,您随佛陀回宫的时候,我就知道您,请问您,像我这首陀罗身分的人,不知可不可以做佛陀出家的弟子?我这样的妄想真是太大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剃发出家的条件
佛法大海,渐次而入。

从皈依三宝,到发心出家,经过剃发,受十戒,乃至圆满具足戒,这是一个渐次的过程。

正如《多论》所说:“染习佛法,必须次第。

先受五戒,以自调伏;信乐渐增,次受十戒;善心渐增,然后受具。

得法味故,好乐坚固,难可退败,不破威仪。

一时受者,反上失次,又破威仪。

如游大海,渐渐深也。


按照律典的规定,度人出家的师父及欲剃发出家的弟子,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现在,仅就求度者,简单谈谈应具备的条件。

在此之前,先简单分析一下剃发与出家的关系,以明确这两者的差别。

一、剃发与出家
依律制,剃发是出家必备的条件之一。

故《四分律藏》云:“应剃发,着袈裟。

”即现出家相,与公认的沙门释子形象相同,以区别于俗人、外道。

但是,如果只是剃发,受五戒,而没受十戒,仍然还是一个光头俗汉,律中称为“形同沙弥、形同沙弥尼”。

因为最初在寺庙内度人出家,同寺内的其它僧人都不知道,其家人来问,回答有差,而招致讥嫌。

所以,佛制:若度出家者,应和僧作法,告知大众。

也就是必须寺庙内全体僧众集中在一起作法,允许为此人剃发。

依南山律祖道宣律师所说,此时大众僧作的法,就叫做“形同单白羯磨”(单白羯磨,这是僧中决议事情的方法之一)。

因此,出家,除了剃除须发,着袈裟,在外相上现出家相外,最重要的还是受十戒。

因为只有受了十戒,才算真正出家,称为“法同沙弥、法同沙弥尼。

”依南山律典,受十戒时所作的法,叫做“法同单白羯磨。


可见,剃发不等于出家,但出家必须剃发。

二、求度者的条件
作为度人之师,一定要依律,如法谨慎地考察求度者,不可盲目度人。

依南山律《行事钞》,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检查请求剃度出家的人。

只有符合出家条件的人,才能被接纳。

1、简老少。

首先,要求年纪符合条件,不能太老、太小。

依《僧祇律》,7岁以上,70岁以下,有智慧,堪能忍苦,才符合教限。

彼律中说:“7岁解知好恶者,应与出家。

80、90太老,过70,卧起须人,不听度。

”当然,如果过70岁,仍然能修习道业,最多是允许此人出家作沙弥(尼)。

经中,央掘摩罗的老母求佛出家。

佛说偈制止:“汝今年衰老,出家时已过。

但当深信心,以法自苏息。

”律中,净饭王,即佛的父亲也求佛出家,佛说:但观无常诸行,足以得道,不须出家。

由此说明,年纪太大的人,是不适合出家的。

2、简根具。

其次,要求此人六根具足无缺,身心健康。

如果是一身具男女二根的二形人,或者根本不具备男女根的黄门,虽然依大乘佛法可以受戒,但是,依小乘律制,是绝对不允许出家的。

推其原因,正如南山律祖所说:“失男女相,其心不定,结使多,智慧浅薄故。

”又说:“但以其心邪曲,难可拔济。

如稠林曳曲木故,不得入佛法中。

”另外,诸部律中,列了很多六根缺限的情况,仅《四分律》中,就列有140多种。

最后总结说:“一切污辱众僧的人,都不得受戒。


3、简听否。

第三,要征求其父母的同意,不违国法,方可出家。

就父母许可,方听出家这一点,诸部律中,都有缘起。

如《四分律》中,因为佛的儿子罗
睺罗出家,令佛陀父亲净饭王极度忧伤。

于是,他悲泣来到僧伽蓝中,到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对佛说:“世尊出家,我有少望心,难陀童子当为家业;而世尊复度令出家。

难陀既出家已,我复有少望心,罗睺罗当为家业,绍嗣不绝;而今世尊复度出家。

父母于子多所饶益,乳养瞻视。

逮其成长,世人所观。

而诸比丘,父母不听,辄便度之。

唯愿世尊,自今已去,勅诸比丘,父母不听,不得度令出家。

”世尊默然受王语。

之后,就以此因缘集比丘僧,说:“父母于子多所饶益,养育乳哺,冀其长大,世人所观。

自今已去,父母不听,不得度令出家。

若度,当如法治。


另外,如果是在职的官员,或者是违法犯罪的人,或者是为了躲避债务而来求出家的,律中,都不允许度其出家。

最后,再补充一点:就是必须信仰三宝,动机正确,因为“道由信立,德自信生”。

这是求出家的根本要素。

所以,只有确实信仰佛法僧三宝,为了解脱生死,成就佛道而求出家的人,才适合出家修道。

故南山律祖在《行事钞》中说:“信为道原功德之母,智是出世解脱之因。

夫出家者,必先此二。

如未晓此,徒自剃着。

内心无道,外仪无法;纵放愚情,还同秽俗。

所以入法,至于皓首,触事面墙者,良由自无奉信,圣智无因而生;但务养身,宁知出要胜业?”
以上,只是略为解释剃发出家应该具备的条件,这不过是概括地列示而已。

其实,还有很多,如:对男女众出家的条件,随性别的差异,律教也略有差别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