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环境毒理学研究分析

合集下载

毒理学实验报告

毒理学实验报告

化学化工学院环境毒理学实验报告专业:环境科学班级:09级02班姓名:学号:二〇一一年六月莱茵河污染事件(以DDT为例分析)1、污染事件发生原因及过程:1986年11月1日深夜,瑞士巴富尔市桑多斯化学公司仓库意外起火,装有1250吨剧毒农药的钢罐爆炸,硫、磷、汞等毒物随着百余吨灭火剂进入下水道,排入莱茵河。

警报传向下游瑞士、德国、法国、荷兰四国835公里沿岸城市。

剧毒物质构成70公里长的微红色飘带,以每小时4公里速度向下游流去,流经地区鱼类死亡,沿河自来水厂全部关闭,改用汽车向居民送水,接近海口的荷兰,全国与莱茵河相通的河闸全部关闭。

翌日,化工厂有毒物质继续流入莱茵河,后来用塑料塞堵下水道。

8天后,塞子在水的压力下脱落,几十吨含有汞的物质流入莱茵河,造成又一次污染。

11月21日,德国巴登市的苯胺和苏打化学公司冷却系统故障,又使2吨农药流入莱茵河,使河水含毒量超标准200倍。

这次污染使莱茵河的生态受到了严重破坏。

2、直接影响及经济损失:事故造成约160公里范围内多数鱼类死亡, 约480公里范围内的井水受到污染影响不能饮用。

污染事故警报传向下游瑞士、德国、法国、荷兰四国沿岸城市, 沿河自来水厂全部关闭, 改用汽车向居民定量供水。

由于莱茵河在德国境内长达865公里, 是德国最重要的河流, 因而遭受损失最大。

事故使德国几十年为治理莱茵河投资的210亿美元付诸东流。

接近海口的荷兰, 将与莱茵河相通的河闸全部关闭。

法国和前西德的一些报纸将这次事件与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件、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件相提并论。

《科普知识》总结了世纪世界上发生的最闻名的污染事故, 莱茵河水污染事故被列为“六大污染事故”之六。

3、毒理学相应原理:污染事故中,被迫排入河流的污染物多为有机农药,如: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氨基钾酸酯类农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等。

这里选择其中有机氯农药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DDT,为例分析农药类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会对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

农药环境毒理学 有机汞农药

农药环境毒理学 有机汞农药




——技术发展目标 到2015年,农药行业 整体技术水平将有较大提高,大型企业主导产 品的生产实现连续化、自动化;新开发品种的 技术指标、大部分老品种的质量达到国际先进 水平。 ——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目标 到 2015年,特殊污染物处理技术进一步提高和完 善,“三废”排放量减少15%。农药产品收率 提高5%,副产物资源化利用率提高30%。
有机汞农药
姓名:陈宇 学号:2010401701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有机汞

有机汞可引起肾浊肿、脂肪变性,部分肾 小管上皮细胞坏死,尤以近曲小管最显著, 肾小管受损后,由于重吸收不良,患者多 尿,烦渴,肾浓缩功能减退,尿比重低, 出现蛋白尿,尿内有红细胞、白细胞及管 型。 。

有机汞农药是含 有汞元素的有机 化合物农药。有 机汞杀菌剂由于 杀菌力高、杀菌 谱广,过去多年 来一直被农业上 应用。


——产品发展目标 在保持总量略有增长的情况下优化产品 结构,提高产品档次,保证产品质量,力争到2015年,杀 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的比例调整为40:15:45。高效、 安全、经济和环境友好的新品种占总产量的50%以上,高 毒、高残留品种的产量由目前的5%降至3%以下。
——创新发展目标 全面提高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 并完善农药创制体系和创新机制,加强创制品种的市场开 发,提高市场分额。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集团)建立和完 善GLP体系及通过相关国际互认。到2015年,农药创制品 种累计达50个以上,重点农药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 比重达到5%以上,农药全行业的研发投入占到销售收入的 2%以上。
目前治疗





1、呼吸道中毒者立即脱离中毒环境,皮肤污染时立即 用清水彻底清洗。 2、口服中毒者尽快催吐,用2%碳酸氢钠溶液或清水 反复彻底洗胃。 3、驱汞药物以二巯基丙磺酸钠或二巯基丁二酸钠为主, 在急性病重期,驱汞剂量酌减。 4、对症与支持疗法,应着重保护神经系统、心、肝、 肾,纠正低血钾。 5、严重神经精神障碍可考虑高压氧治疗。 6、皮肤损害时对症处理。病情严重者可考虑用肾上腺 糖皮质激素治疗。

农药毒理学论文

农药毒理学论文

农药毒理学论文
农药毒理学是研究农药对非靶生物和环境的危害性的一门学科。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药使用量不断增加,农药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危害性也日益凸显。

因此,研究农药毒理学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首先,农药毒理学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农药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残留物,长期的累积残留会对土壤、水体、空气等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此外,农药对于非靶生物也会产生严重的危害,例如,在生态环境中存在大量的靶标外的昆虫、鱼类等非靶生物,它们的数量和多样性对生态环境的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药对于这些非靶生物的生存和繁衍也产生了不可回避的影响,因此,研究农药毒理学对于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农药毒理学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

过量的农药残留可能会进入人体,长期的积累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对农药残留限量进行了严格的监管,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地方和农业生产企业存在违法使用和排放农药的情况。

因此,加强研究农药毒理学,对于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最后,农药毒理学的研究能够为农药的研发和制造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农药毒理学的研究,能够找到对生态环境和非靶生物影响较小的物质,进一步提高农药的安全性和环保性。

此外,对于已经生产的大量农药,也需要进行毒理学评估和监测,确保其使用不会对环境和人类造成过多的危害。

总之,农药毒理学研究对于生态环境、人体健康和农药科研制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未来,应该进一步加强农药毒理学研究,为推动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环境毒理学研究及潜在健康风险分析

环境毒理学研究及潜在健康风险分析

环境毒理学研究及潜在健康风险分析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中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的学科。

在现代社会中,人类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环境毒理学风险。

了解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和潜在健康风险分析对于保护人类健康以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环境毒理学研究的范畴非常广泛,涉及到许多不同类型的化学物质对人类和其他生物体的毒性影响。

这些化学物质可以是来自工业排放、环境污染和农业使用的农药等,它们可能会污染空气、水源和土壤。

环境毒理学研究的目的是评估这些化学物质对生态系统和生物体的潜在风险,以及为环境保护和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在环境毒理学研究中,科学家们使用多种方法来评估化学物质的毒性。

其中包括实验室研究、动物模型实验、体内外毒性测试以及流行病学调查等方法。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化学物质对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损害程度,进而评估其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潜在危害。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不仅仅关注化学物质对人类健康的直接影响,还包括长期暴露和慢性效应的评估。

某些化学物质可能在长时间内积累在环境中或个体体内,对个体和群体产生慢性影响。

因此,研究人员需要考虑到化学物质的生物积累、生物转化和生物降解等因素,以准确评估潜在的健康风险。

在潜在健康风险分析方面,环境毒理学的研究为政府和决策者提供了重要依据。

通过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确定化学物质的安全限值和环保政策,以减少公众可能遭受的潜在风险。

此外,环境毒理学研究还可以为工业界提供指导,帮助他们开发更环保和安全的产品和生产工艺。

需要指出的是,环境毒理学研究和潜在健康风险分析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

这需要科学家们进行长期的实验研究,并综合考虑不同化学物质的特性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

此外,不同人群的敏感性也需要加以考虑。

例如,儿童和老年人可能对某些化学物质更加敏感,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安全标准和保护策略。

在未来,环境毒理学研究将继续发展,并以更全面的方式评估化学物质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风险。

农药环境毒理学检测内容

农药环境毒理学检测内容

农药环境毒理学检测内容
1. 毒性测试,农药的毒性测试是评估其对环境中不同生物的毒性效应,包括对水生生物、陆生生物和微生物的影响。

这些测试通常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生殖毒性、毒素累积等方面的评估。

2. 生物富集和生物标志物,通过采集环境中的生物样本,如水生生物、植物或土壤中的生物,来评估农药在生物体内的富集情况以及对生物体的影响。

同时,还可以通过检测生物体内的特定标志物来评估农药的暴露情况和毒性效应。

3. 环境归趋分析,通过对农药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的分布和迁移进行分析,评估其在环境中的归趋和残留情况,以及对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

4. 生态毒理学研究,通过对农药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和影响进行研究,评估其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包括对群落结构、食物链传递、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

5. 靶标分析,通过对环境中的非靶标生物和生态过程进行监测和分析,评估农药对非靶标生物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可能引起
的生态风险。

综上所述,农药环境毒理学检测内容涉及了对农药在环境中的毒性效应、富集情况、残留情况以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全面评估的过程,旨在揭示农药对环境的潜在风险,为环境保护和农药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

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

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农药是一种用于保护农作物、畜牧、林业以及家庭中害虫、草药和微生物的化学物质。

由于农药的使用会产生潜在的环境和人类健康风险,因此,对于农药的授权需要进行严格的评估和审批过程。

其中,毒理学试验方法是评估农药对生物毒性的主要工具之一。

毒理学试验方法是基于生物学理论和毒性机制的,可分为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试验。

急性毒性试验通过直接暴露测试对象(如实验室动物和细胞)来评估化合物在短时间内对生物的影响。

慢性毒性试验则更关注长期使用农药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因此需要更长的试验时间。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毒理学试验方法:1.急性毒性试验急性毒性试验一般应用于生物体内某些口服、吸入或皮肤接触的化学物质,试验结果可以产生毒性分类标准和确定最大容忍剂量(MDT),从而确认农药使用的安全性。

目前国际通行的急性毒性试验是斯图尔特法。

斯图尔特法是使用实验动物体内的Lethal Dose(LD)作为毒性的指标,其安全系数根据不同物种和试验组进行调整。

2.染色体畸变试验染色体畸变试验通过评估农药对动植物细胞核DNA的影响来评估农药的致突变效应。

这些效应包括染色体片段、染色体断裂、染色体畸变等。

该试验是在实验室中使用动植物细胞的分裂期进行的。

3.遗传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通过评估农药对DNA的影响来评估其致突变效应。

与染色体畸变试验不同,遗传毒性试验可以检测出突变后DNA序列的改变。

此次试验一定会使用实验动物进行。

4.慢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的设计是为了持久性接触或摄入导致的毒性。

gavage试验和繁殖试验是用于进行此类试验的一种环节。

长期饮用毒性实验是毒理学试验中使用的最常见的方法之一。

它的主要目的是评估长时间使用农药对生物的健康影响。

这种试验可以进行几个月甚至几年的长期暴露。

总体而言,农药的毒理学试验方法是在安全性评估中不可避免的一环。

通过这些试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该物质的潜在危险。

然而,毒理学试验环节需要仔细设计,以使试验结果有实用意义,同时避免动物的不必要痛苦和伤害。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和应用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和应用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和应用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了可怕的影响。

环境毒理学正是应运而生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环境因素如何影响生物的健康,并探索如何减少对环境的危害。

本文将探讨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和应用。

环境毒理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跨学科科学。

它结合了化学、生物学、医学和环境科学等学科的知识,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

环境毒理学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了环境污染源的检测和分析、毒理学实验的设计和管理,以及毒素的溯源和去除等方面。

广义的环境毒理学还包括了对环境污染和生物响应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的环境健康学、环境遗传学等分支学科。

环境毒理学应用领域的广泛性与其研究的基本原理密不可分。

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活动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各种污染物,从空气、土壤、水体,以至于食品和饮料等生活必需品都可能存在各种污染物。

研究毒物的毒性和危害可以帮助减少其对环境和人体造成的负面影响。

例如,在新兴的环保领域中,环境毒理学可以用于评估新材料的毒性,从而更好地管理物质的含量和用途。

在医药领域,环境毒理学可以用于评估某些药物的潜在毒性和安全性。

在农业领域,环境毒理学可以用于评估杀虫剂和其他农药的潜在毒性,从而更好地管理农药的运用量和使用方法。

总而言之,环境毒理学无论在哪个领域都可以发挥其作用,以确保各项工作和活动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环境污染的加剧,环境毒理学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对于环境污染的各种来源和影响,我们需要有比以往更为系统和精准的研究,才能更好地对污染源进行识别、监测和治理。

除此之外,环境毒理学还可以评估环境质量,指导环保政策,预测高风险地区和人群的健康风险等。

可以看出,环境毒理学在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之,环境毒理学已经成为研究一个可持续的社会所必备的重要学科。

事实上,在环境问题不断恶化的时代,它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通过研究和方法的创新,环境毒理学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从而更好地改进环境保护和治理。

环境毒理学研究的进展与挑战

环境毒理学研究的进展与挑战

环境毒理学研究的进展与挑战近年来,环境污染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环境污染对于人类健康的影响是巨大的,而环境毒理学则是研究环境污染对生物(包括人类)的毒性效应的学科。

本文将介绍环境毒理学研究的进展与挑战。

一、环境污染对生物的毒性环境污染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它的波及面非常广泛,可以影响到人类、动物和植物等不同层面的生物。

其中,一些常见的环境污染源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

由于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环境毒理学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污染物可以影响到生物体内的许多生物过程,如DNA合成、细胞代谢和蛋白质合成等。

这些影响可能会导致一些重要的健康问题。

例如,空气中的细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可能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而水中的重金属物质和农药等有毒物质也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二、环境毒理学的进展环境毒理学是一门研究环境污染对生物毒性效应的学科。

它研究毒性物质对生物机体、人类健康、海洋环境等的影响和解毒机理,旨在为环保、食品安全、药品筛选提供科学依据。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环境毒理学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现代环境毒理学已经开始从传统毒理学的描述性方法向更深入的分子机制和疾病预测方向发展。

其中,毒理学性质预测和快速筛选试验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已经成为许多化学品评价和安全性测试的工具。

例如,高通量筛选技术(HTS)可以评估大量化学物质的毒性和生物学效应,并筛选出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有潜在影响的化学物质。

此外,定量构效关系(QSAR)模型是使用计算机模拟方法来预测化学物质毒性的方法之一。

这些方法可以在有限预算内快速筛选出潜在的有毒物质,为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提供更多有效的数据。

三、环境毒理学研究面临的挑战虽然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还有很多挑战需要面对。

其中,最大的挑战之一是缺乏有效的测试方法来评估化学物质对生物体产生的不良影响。

许多现有的测试方法都需要使用大量的动物试验,这不仅令人担忧动物福利问题,而且也存在许多困难和争议。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与应用前景环境毒理学是对有机化学物质和污染物在生物体中对生物体的影响进行研究的学科。

在当今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和应用已成为保障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从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进展以及应用前景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研究对象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化学物质和污染物。

其中,化学物质包括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学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氯农药、兽药、药物、化妆品等。

这些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种类繁多,来源广泛,对生物体的毒性也不尽相同。

而污染物则包括大气、水体和土壤中的各种污染物质,如颗粒物、氮氧化物、硫化物、有机物等。

研究方法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研究和野外调查。

实验研究是环境毒理学的基础,在实验室中可以控制环境因素和化学物质的种类和浓度,从而研究化学物质和污染物对生物体的毒性和作用机制。

野外调查则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研究,通过采集样品和现场调查了解污染物对自然环境和生物体的影响。

研究进展随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环境毒理学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进展。

其中,以下几个方面比较显著:1. 污染物的快速检测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传统的污染物检测方法需要多个步骤,耗时且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

而现在,随着一些新技术的出现,有了更为快速,准确的污染物检测方法,如基于质谱的检测技术、无损检测技术和生物传感器技术等。

2. 毒性机制的研究得到了深入。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不仅要了解化学物质和污染物的毒性水平,还要深入了解其毒性机制。

近年来,一些研究重点转向了毒性机制的研究,主要通过生物学、蛋白质学和基因组学等学科手段,探究污染物的作用机制,进一步了解其毒性特点。

3. 生态毒理学的发展趋势明显。

生态毒理学是基于生态学的毒理学,主要研究污染对环境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与传统的环境毒理学相比,生态毒理学重视生态完整性和生态平衡,研究物种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演化,有力推动了环境科学的发展。

第四章 农药的环境毒理及环境归趋

第四章  农药的环境毒理及环境归趋
3土壤的不同类型和性质4其它因素如温度湿度等光解光解施用农药后无论是残留于植物表面还是进入土壤水施用农药后无论是残留于植物表面还是进入土壤水体和大气均受到太阳光的照射而发生光化学降解光稳体和大气均受到太阳光的照射而发生光化学降解光稳定性已成为农药环境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
导入
农药主要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控制危 害农林牧业生产的有害生物(害虫,害螨, 线虫,病原菌,杂草及鼠类等)和调节植物 生长和昆虫发育的制剂。
(3)有些农药的降解产物保持母体的生物活性,且在环境中 比较稳定,也能通过光解产物的分离与鉴定作为农药新品 种筛选的途径之一。

利用气质(GC-MS)和液质(LC-MS 或 LC-MS/MS)对光解产物
进行质谱分析,从质谱的分子离子峰信息和碎片信息再结 合母体化合物的结构,推导光解产物的结构。再结合激光
农药残留毒性的控制
一、通过对作物、食品、自然环境 中农药残留情况的普查,通过对人 、畜毒性的研究,制定出农药的应 用范围。



二、制定各种农药的每日允许最大摄入量和各 种作物和食品的农药最大残留允许量。 1、最大残留允许量(MRL) :供消费食物中 允许的最大限度的农药残留。 2、每日允许摄入量(ADI,Acceptable Daily Intake):是保证人类一生中如果每日摄入该剂量也不
农药,叶菜类易受药液污染,果菜类受污染最 轻。由易到难:胡萝卜>草莓、菠菜、萝卜、 马铃薯、甘薯等>番茄、圆辣椒、白菜等。
六、农药对大气的污染

大气中的农药污染来源主要是指使用农 药防治作物、森林和卫生害虫及各类病 害和农田杂草时,药剂的微粒漂浮到空 中所致。
七、农药在环境中的生物富集
生物富集作用 生物富集作用是指一些化学结构稳定而 脂溶性强的化合物,在动植物体内可较

环境毒理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环境毒理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环境毒理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人类依赖化学物质的程度日益加深,但同时,这些化学物质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人类健康的威胁。

环境毒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化学物质对环境和生物的毒性和危害的学科,已经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着重介绍环境毒理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一、环境毒理学的基本概念环境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分布、转化和对生物的毒性与危害的学科。

毒性是指化学物质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生物结构或功能异常反应的能力。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范围涉及到物质的分子层次、细胞层次、器官层次和个体层次,探究各个层次对化学物质的毒性反应。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和评估化学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风险,制定环境保护政策,以保证环境和人类健康。

二、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室研究和野外调查。

在实验室研究中,研究者利用动物模型或体外实验来评估化学物质的毒性,研究所得数据可以建立剂量-反应关系,并确定各种化学物质的阈值。

野外调查则着重探究各种化学物质在真实环境中的分布和转化过程,根据野外数据可以评估化学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风险。

三、环境毒理学实践研究环境毒理学的实践研究范围广泛,包括以下方面:1.水生生物毒性测试:通过评估化学物质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了解化学物质的生态效应。

2.农药残留与农产品安全:评估农药在土壤、植物和水中的分布、转化和生态效应,了解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安全性问题。

3.环境重金属污染及其生态效应:通过采样分析和动物试验,评估重金属在大气、水和土壤中的分布和生态效应。

4.全球污染物排放、生态风险和人类健康评估:研究各种污染物的生态风险评估,并评估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5.新化学物质判断模型:通过基于现有的实验数据,利用预测模型评估该特定化学物质的毒性和生态效应。

四、环境毒理学的前沿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得到了不断完善和创新。

以下是环境毒理学的前沿技术:1.基于大数据的环境毒理学研究:利用大数据技术,将分布广泛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挖掘出大规模数据集中的有价值信息,对化学物质的生态风险做出更为精准的风险评估和确定。

农药毒理学pdf

农药毒理学pdf

农药毒理学是研究农药对生物体产生的有害影响的学科。

它主要探究农药对人类、动植物以及环境的毒性效应、作用机制以及风险评估等方面的内容。

主要内容和研究方向:
1.毒性效应研究:包括农药对人体、动物和植物的急性和慢性毒性效应研
究,探究农药的毒性程度、剂量效应关系等。

2.作用机制分析:研究农药进入生物体后的作用机制,包括吸收、代谢、
分布、排泄等过程,并探讨农药对生物体内器官和系统的影响机制。

3.环境毒理学:考察农药对土壤、水体和空气等环境的影响,包括对微生
物、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生态风险评估。

4.生物监测和评估:建立农药暴露的监测方法和评估模型,评估人类和动
植物对农药的暴露情况以及潜在的健康风险。

5.农药安全和管理:研究农药的安全使用和管理,制定农药使用标准、管
理政策和安全措施,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

农药毒理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化学、生物学、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

它的研究成果和应用对保护人类健康、动植物安全和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生态毒理学课程案例汇报-农药的危害

生态毒理学课程案例汇报-农药的危害
04
类杀虫剂、毒杀芬和以萜烯为原料的冰片基氯也属于有机氯农药。
典型代表
https:///wikisecond/search?wd=%E6%9C%89%E6%9C%BA%E6%B 0%AF%E5%86%9C%E8%8D%AF%E4%B8%AD%E6%AF%92
DDT
六六六
三氯杀螨醇本是一种用于棉花、果树和花卉的低毒有机氯类杀螨剂,某大型农药股份有限公司 的刘厂长告诉记者,他们厂也曾生产三氯杀螨醇,但目前该产品已停产。他解释说,目前国内大多 数三氯杀螨醇产品仍以DDT为主要中间体,而残留提炼这个环节又不过关,导致大批成品中DDT含 量超标。如果要使DDT达到国家标准,厂家至少得增加一半的成本。他承认目前很多国内厂家生产 的三氯杀螨醇类农药中DDT含量至少在3%左右,至于很多规模小操作不规范的厂家,情况更是严 重。
分布: 部分贮存于脂肪,部分排出体外(分布于贮存与组织中 脂肪含量成正比)。
体内代谢过程
代谢: 脱氯化氢、脱氯、氧化反应 DDT脱氯原子,加氢原子形成DDD(低毒),再转化 为DDA (无毒);脱HCL形成DDE(低毒,蓄积)。 六六六:脱氯形成多氯苯或多氯酚。 氯丹:进行双键环氧化生成环氧化物贮存于脂肪中。
有机氯农药随食物等途径进人 人体后,主要蓄积于脂肪组织 中,其次为肝、肾、脑、血液最 低。此外,有机氯农药还发现于 人乳中,母体中的有机氯农药不 仅可以从乳汁中排出,而且可以 通过胎盘屏障准人胎儿体内,引 起下一 代发生慢性中毒。
04 预防以及治理措施
研制、生产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制定合理使用有机氯农药的规章制度 限制农药在食品中的残留量,加强食品卫生监测 应加强有机氯农药安全运输和保管 生物净洗
01 农药的定义
CONTENTS

学科 农药毒理学科

学科 农药毒理学科

农药毒理学是研究农药对人、畜的危害、食品污染及破坏环境生态作用及其机制,提供制定防护措施与救治方案的理论依据的一门学科。

其研究目的是配合工农业部门研制与筛选新农药,对投入使用的农药做全面的安全性评价,为制定防治农药危害的对策和卫生标准提供科学的依据。

农药毒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测试农药的毒性(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蓄积毒性、联合毒性等)和特殊危害(致突变、致畸、致癌、诱发生殖、免疫功能和行为等)的改变;探究农药对哺乳动物产生的毒性作用的机制,为筛选高效、低毒、低残留、无公害农药,制定防止农药危害措施等提供科学依据。

学习农药毒理学可以为农药合成与创制、农药应用相关研究与技术推广工作打下理论基础。

环境毒理学研究进展与应用现状

环境毒理学研究进展与应用现状

环境毒理学研究进展与应用现状随着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环境污染成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

环境毒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旨在研究化学物质及其混合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和环境负荷,对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环境毒理学的定义、研究进展和应用现状三个方面深入讨论这一问题。

一、环境毒理学的定义环境毒理学是研究有害物质在环境中存在、转化和传播过程中,特别是它们对生物的毒性及其生态副作用的科学,它涉及有毒物质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的走向与分布、化学反应、作用机理、剂量效应、影响途径和协同效应的问题,同时也包括环境毒理学中所涉及有毒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生物成分与传播途径以及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影响等问题。

从定义上来看,环境毒理学是非常综合和跨学科的。

它不仅要涉及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的知识,同时也要融合环境、生态等交叉领域的知识。

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掌握环境毒理学的内容和重要性。

二、环境毒理学的研究进展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当时主要是围绕农药的使用展开了研究。

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包括空气、水体、土壤、生态系统等各个层面。

现在,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已经相当成熟了,研究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其中,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是环境毒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1、有害物质的来源和分布规律研究。

研究这方面问题,可以更好地了解有害物质的来源和分布规律,为制定更加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生物标志物研究。

通过分析生物体内的有害物质含量和代谢产物,可以更好地了解有害物质的暴露和影响程度,为维护人类健康提供科学保障。

3、生态系统对有害物质的响应研究。

研究有害物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可以揭示不同层面上生态系统的抗毒性和恢复能力。

4、有害物质的非线性效应研究。

随着高科技化、全球化的发展,有害物质之间的非线性效应越来越突出,因此,研究这方面的问题有助于更好地预测和评估环境风险。

5、有害物质的宏观-微观尺度相结合研究。

环境毒物生态毒理学效应研究

环境毒物生态毒理学效应研究

环境毒物生态毒理学效应研究引言:环境毒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环境毒物的存在危害着许多生物体,从微生物到高等动物,进而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此,了解环境毒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是至关重要的,以便采取有效的保护和修复措施。

本文将探讨环境毒物生态毒理学效应的研究,旨在揭示环境毒物对生态系统的危害和潜在的应对策略。

1. 环境毒物的来源与特征环境毒物是指存在于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具有对生物体产生有害影响的特性。

它们可以来自于工业排放物、农药、重金属污染以及废弃物等,通过空气、水、土壤等途径进入生态系统。

环境毒物的特征包括稳定性、生物积累性和生物活性。

这些特征决定了环境毒物的迁移途径和潜在的危害效应。

2. 环境毒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环境毒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物多样性损失、种群结构改变、生态服务功能丧失等方面。

(1)生物多样性损失:环境毒物可以对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群落造成严重损害,导致物种灭绝、退化和失去生态位。

(2)种群结构改变:环境毒物的暴露导致个体生存和繁殖能力的下降,从而影响种群数量和结构。

这可能导致生态系统中的生态过程和物质循环被打乱。

(3)生态服务功能丧失:环境毒物的影响还会导致生态系统中的生态服务功能丧失,如水源保护、空气净化和土壤养分循环等。

这将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福祉。

3. 环境毒物生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环境毒物生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室和田间试验、生物学监测和生态模型等。

(1)实验室和田间试验:通过在受控条件下暴露生物体于不同浓度的环境毒物,可以评估其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和潜在的机制。

这些试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环境毒物的暴露剂量-效应关系以及作用机制。

(2)生物学监测:通过采集环境样本中的生物体,分析其组织或体液中环境毒物的存在和累积情况,可以评估环境毒物对生物体的影响程度。

这对监测环境毒物的暴露水平和生态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3)生态模型:生态模型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和生物学过程建立的数学模型,可以模拟环境毒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传输和转化过程,预测其潜在的影响范围。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毒理学-环境化学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毒理学-环境化学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毒理学及分析检测方法综述农药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投入物质,对农业发展和人类粮食供给作出了重大贡献.有资料表明,世界范围内农药所避免和挽回的农业病、虫、草害损失占粮食产量的1/3[1].我国拥有世界7%的土地,养育着世界上22%的人口,农药的作用不容忽视[2].但同时由于使用方法不当和过量使用,导致环境中残留的农药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残留在环境中的农药给人和动植物带来了极大风险,尤其是在我国农村,现象更为严重,我国目前农村人口为5.7亿人[3],农药的不当使用给农村人口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因此研究农药的环境毒理学及其检测技术是十分必要的.1.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概述1.1.发展历程在很久以前,人们就发现自然界中存在一种蔓生豆科植物毒扁豆,生长在西非地区,这种扁豆的种子中存在一种剧毒物质.19世纪八十年代,研究人员分离得到毒扁豆碱,20世纪20年代确定了其化学结构,30年代完成了毒扁豆碱的人工合成.毒扁豆碱就是首次发现的天然存在的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研究发现,氨基甲酸酯类的衍生物对蚜虫和螨虫具有触杀活性.到了1951年第一个生产氨基甲酸酯衍生物用以除虫剂的公司成立[4].这种除虫剂凭借其独特的优势迅速发展了起来,在20世纪末,在全世界范围内,销售额居第三位,而且产量仅次于有机磷类杀虫剂[5].现如今,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更是已经成为了农业上重要的除虫剂.1.2.理化性质氨基甲酸酯农药是一类具有N-取代基的氨基甲酸酯化合物,属于尿素的衍生物,其基本结构式为:式中R1和R2为烷基或芳基,目前,含N-烷基的氨基甲酸酯农药多为杀虫剂,具有N-芳基的多为除草剂.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一般多为白色或者淡黄色晶体,无特殊气味,味道苦且有冰冷的感觉,无腐蚀性.有的溶于水,比如呋喃丹、异索威[6],有的微溶于水,比如西维因,有的不溶于水,比如叶蝉散,而这些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基本都可以溶于有机溶剂[7].熔点较高,在酸性条件下稳定,遇到碱性物质则会分解失效,暴露在空气和阳光下容易衰减,在土壤和河流中的半衰期为数天或者数周.2.分类根据氨基甲酸酯类所带的R基的不同,这类农药主要分为五大类:a.萘基氨基甲酸酯类,如甲萘威,比如西维因;b.苯基氨基甲酸酯类,如异丙威(灭扑散、叶蝉散);c.氨基甲酸肟酯类,如涕灭威(铁灭克);d.杂环甲基氨基甲酸酯类,如克百威、卡巴呋喃;e.杂环二甲基氨基甲酸酯类,如异索威等.这五大类是目前较为常用的除虫剂,其中是剧毒物质,比如异索威,是国家严格要求的.3.毒性作用长时间接触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就会产生中毒表现,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中毒表现与有机磷农药中毒时的表现十分相似,但是与有机磷农药中毒最大的不同是有机磷农药中毒后,中毒表现出的症状时间相对较长,但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毒表现十分迅速,并且反应强烈,中毒情况也比较严重.如果是急性中毒,那么症状表现十分明显,主要有流涎、流泪、瞳孔缩小和肌肉颤动等表现.但是经过及时治疗,短时间内就能恢复正常.所以说,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与有机磷农药相比,独行还是较低的.氨基甲酸酯农药中毒的原理与有机磷农药是相同的,都是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使其活性降低,从而使神经系统受到强烈的刺激,发生一系列临床中毒表现[7].实验表明,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经口对实验动物进行急性染毒后,在很短的时间内,染毒动物会出现与有机磷农药中毒相似的症状,比如:大小便失禁、肌肉震颤、瞳孔缩小、流涎等症状.与此同时,胆碱酯酶活性降低,导致乙酰胆碱蓄积.如果实验动物发生重度中毒,实验动物多数于1h内死亡,并表现出强烈的抽搐现象,24h内未死亡者,次日中毒现象就会减轻,机体也会逐渐恢复正常[8].目前,各学者研究较多的就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三致作用”,即致癌、致畸、致突变,以及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蓄积作用.对于蓄积性作用,由于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与胆碱酯酶的结合使可逆的,而且在体内能够被水解,所以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蓄积作用不强.但事无绝对,现在有研究表明在动物的肝脏、肾脏、心、肾上腺、大脑、生殖腺中,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的二硫代类会发生蓄积性作用,并且在此代谢过程中会产生比母体活性要强的物质,比如乙烯硫脲、乙烯硫单硫化合物等,会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9].已有研究表明,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具有胚胎毒性和生殖毒性,并且有对实验动物呈现出胚胎毒性和性机能毒,并有“三致作用”,其中致畸作用表现明显,这类毒物以代森锰为代表,其次为福美锌和代森锌.对于“三致作用”,有研究表明,用西维因对实验动物染毒后,大鼠和小鼠会发生癌变现象;对狗、猪等大型哺乳动物染毒后,胚胎会发生致畸作用;西维因进入人体胃部后,在酸性条件下,西维因会保持活性,可以与食物中的硝酸盐生成N-亚硝基化合物,具有致癌作用[10].虽然大量的实验都表明了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具有“三致作用”,但是目前没有报告表明此类农药会引起癌症的流行病.除了蓄积性作用和“三致作用”外,目前也发现少数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会引起机体的迟发性神经作用.4.毒作用机制国内外的学者关于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致毒机制已经取得很多效果.学术上主要有两种学说.一种是说胆碱酯酶的阴离子部位和酯解部位发生了争夺氨基甲酸酯分子的可逆性竞争抑制[11],就是说氨基甲酸酯全部的分子与胆碱酯酶形成了一种中间物,该物质在机体内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进行分解,分解产物是胆碱酯酶和氨基甲酸酯,在这个过程中,胆碱酯酶并没有发生结构上的变化,也就是化学性质没有改变,氨基甲酸酯也是如此.另一种学说是受到了有机磷农药的毒作用机理的启发,认为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致毒机制与有机磷农药的致毒机制是一样的[12],胆碱酯酶与氨基甲酸酯的结合是不可逆性的竞争抑制.即氨基甲酸酯与胆碱酯酶发生了不可逆性的化学反应,胆碱酯酶的化学结构发生了改变,失去原来的性质,形成了氨基甲酰化的胆碱酯酶[13].在上述两种致毒机制中,第一种致毒机制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可,即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与胆碱酯酶的结合是可逆性的.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化学结构与机体内的乙酰胆碱的化学结构相似,因此,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进入机体后会与胆碱酯酶相结合,主要结合部位是胆碱酯酶活性中心的丝氨酸,形成氨基甲酰化ChE,结果使胆碱酯酶失去原来的活性,不能够在与乙酰胆碱结合.可以说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是一种抑制剂,抑制胆碱酯酶,而不会根本性的改变胆碱酯酶的化学性质.这一点和有机磷农药的致毒机制是不一样的.而且,氨基甲酸酯在机体中不需要经过代谢活化,与胆碱酯酶的结合是直接的,整个分子与胆碱酯酶结合,然后形成一种疏松的络合物,不是真的化学键合,因此在水解酶的作用下,络合物会快速水解,从而使胆碱酯酶不在受到抑制,自动复活.从这一点可以知道,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属于急性毒药,潜伏期相比较有机磷农药较短,症状较轻,如果接触的不多,机体可以自动恢复原有机能.5.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对环境和人的影响5.1.环境中的迁移转化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虽然具有高效、残留期短的优点,但是它依然是一种高毒性的物质,可以通过大气、水、土壤、植物、动物等进行迁移转化,通过食物链还会给人类健康造成损害,而且接触污染空气.接触污染水源,也会造成人体暴露[14].因此,研究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也是不容忽视的.5.2.大气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可以依靠空气中的空气中的尘埃和其他小颗粒的物质进行附着或者进行反应,有的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还会被小颗粒物质吸收,产生新的物质,使其不易沉降,从而在风的动力下,扩散到其他地区.当然,在空气中,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会受到温度、光照、湿度和颗粒物的影响.比如在日光的照射下,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还会分解出独特的结构,或者产生较毒的副产物,对环境造成二次危害.5.3.水除了部分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不溶或者难溶于水外,其余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具有一定的水溶性.而且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利用率不高,在喷洒农药的过程中,大概只有10%的农药得到了有效利用,其余60%多基本都落在土壤中.在雨水的冲刷下,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会随雨水下渗到地下水中,或者汇入河流、湖泊和海洋中.从而污染了地下水,进入河流和海洋的会影响水生动植物的生存,抑制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其死亡,使得鱼虾及贝类等水生动物发生病变,降低生殖能力,导致海洋生态失调[15].5.4.土壤因为喷洒的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大部分都落入土壤,所以土壤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一个重要富集区.土壤中生存着大量的微生物,几乎所有土壤微生物均可参与对氨基甲酸酯的代谢过程,其中包括真菌和细菌.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下,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会迅速被分解,生成无毒的二氧化碳、氮气和水等.但是分解速率受到土壤温度、湿度及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化学结构的影响.不同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物质.一般来说湿润土壤中的分解速率要大于干燥土壤.有些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稳定性较高,在土壤不易分解,比如涕灭威,对昆虫、水生生物、水生植物和哺乳动物均有毒性,在土壤中的代谢产物也有较高的毒性,且水解缓慢,这类农药在使用中要十分注意使用量[16].5.5.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对人的影响目前有研究表明部分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比如涕灭威、呋喃丹等高毒性农药会对人类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和免疫系统造成不利的影响,尤其是对生殖系统的影响,更是受到研究人员和普通人的关注,因为这与我们的后代息息相关[17].根据资料表明,男性如果长时间暴露于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下,男性的生殖功能会有所损害.夏彦恺曾做过相关实验,当男性工人的精子接触到西维因时,镜子中出现了异常情况,X和Y染色体的数目是不正常的,而且精子会产生畸形,染色体畸变率也有所变大[18].对于女性来说,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也会影响女性的生殖功能,而且影响危害要大于男性,因为女性受到影响后会流产率会增加.李燕南在排除其他实验干扰的情况下,发现生产西维因的女性工人的流产率要大于在行政办公的女性[19].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对生殖功能的影响主要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进入人体后,会生成大量的活性氧,活性氧会消耗体内的酶类物质,使得机体出现氧化应激,最终破坏了精子的细胞膜和损害女性卵巢的机能,最终影响了男性和女性的生殖功能.6.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分析检测方法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检测分为前处理和仪器分析两个步骤.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由于在环境中停留时间短,因此通常残留浓度不高,而且会携带副产物,会对分析检测造成干扰,需要对待处理样品进行提纯、净化浓缩等预处理.预处理是分析检测中最重要的环节,该步骤出现问题将会导致整个检测的失败.目前用来进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与处理方法已经比较成熟,比如液-液萃取、微波辅助萃取、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超临界萃取、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凝胶渗透色谱等[20].其中液-液萃取和微波辅助萃取是对简单的样品进行萃取,也可以用作复杂样品的第一次萃取.有些样品含有较多的脂肪和蛋白质,只萃取一次是达不到检测的标准的,而且会污染色谱分析系统,甚至造成堵塞.因此需要对初步提取液做净化处理,此时就要用到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和凝胶渗透色谱这两种提纯方法,因为这两种方法可以去除脂肪、蛋白质等大分子,提高色谱分析的准确性.在实际操作用,要根据待测样品的组成,选择合适的提纯净化方法,才能使检测事半功倍.目前常用仪器分析法检测分析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在环境中的残留含量.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在国家标准中采用的是气相色谱法检测蔬菜中残留的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含量.除了气相色谱外,比较常见的仪器分析法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质谱法(GC-MC)、液相色谱-质谱法(HPLC-MS)等.此外还有分光光度计法,但是分光光度计法测量范围有限,测量样品的类型也较为单一,所以实际应用中不多.目前在检测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仪器分析法中,最常用的是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于含有未知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化合物的样品,通常采用色谱-质谱联用法,该方法准确性高而且分析迅速,所以也适合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检测.7.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的其他用途万事万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虽然被人们主要应用到农药领域,而且因为它的毒性,让人们谈之色变,但是,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的用途不单是农药领域,还可以应用到其他领域,比如,医药领域,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被用作镇静剂;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可以用作水泥添加剂, 生产低收缩水泥;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用于丝织品,使得织物抗皱性能好.可见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可怕.我们要用辩证的思维对待它.8.结语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是我国目前广泛使用的除草剂和除虫剂,由于不规范的使用,造成了农药污染.本文通过综述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毒性作用、致毒机制、环境效应、对人的影响、环境中迁移转化规律和分析检测方法等方面,对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毒理学做了简单的分析,最后提出对于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去对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产品与食品中的残留农药主要来自三方面:
1. 施药后对作物(或食品)直接污染 2. 从污染环境中对农药的吸收 3. 通过食物链与生物富集作用而产生间接污染
7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生物富集与食物链是促使食品中农药残留 富集的一个重要原因。
• 生物富集又称生物浓集,是指生物体从环境中不 断吸收低剂量的农药并逐渐在其体内积累的现象。
• 食物链是指动物体吞食有残留农药的农产品或生 物后,农药在生物体间转移的现象。
8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三、农药对土壤、水体及大气的污染
(一)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土壤是农药在环境中的“储藏库”与“集散 地”,研究表明使用的农药有80%左右将最终进 入土壤。
1、农药进入土壤的途径主要有:
(1)农药直接进入土壤;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农药对水体的污染
1、水体农药污染的主要来源: • 直接向水体施药 • 农田施用的农药随雨水或灌溉水向水体的迁
移 • 农药生产、加工企业废水的排放 • 大气中残留农药随降水进入水体 • 农药使用过程中,雾滴或粉尘随风漂移沉降
进入水体,以及施药工具和器械的清洗等
(一)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主要表现在农药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对土 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如硝化作用、氨化作用、呼 吸作用、根际微生物,及对根瘤菌的影响。
• 对土壤微生物影响较大的是杀菌剂,这类农药不 仅能杀灭或抑制病原微生物,同时也危害了一些 有益微生物,如硝化细菌和氨化细菌。
16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2. 分类:
根据成分来源农药可分为:矿物源农药(无 机农药) 、生物源农药 、有机合成农药 ; 根据防治对象可分为:杀虫剂、杀螨剂 、杀 线虫剂、杀鼠剂、杀菌剂、除草剂、 植物生 长调节剂
2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3. 农药环境毒理学:
– 是研究农药在环境(水、土、气等)介质中 的行为和农药对非靶标生物有机体的毒害作 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2)为防治地上部分病虫草害而喷洒于农田的 各类农药落入土壤表面或水面而进入土壤,或附 着在作物上的农药落入土壤中;
(3)随着大气沉降、灌溉水和动植物残体而进入
土壤。
9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2、农药对土壤污染的特点
• 各类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期长短的大致次序:是含 重金属农药>有机氯农药>取代脲类、均三氯苯类和 大部分磺酰脲类除草剂>拟除虫菊酯农药>氨基甲酸 酯农药、有机磷农药。
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人们评价一 种农药的价值已不再局限于它对有害生物的 防治效果和提高作用产量的经济效益,而更 关注它有无损害环境质量的社会效益。
3
第二节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农药残留与污染
一、农药进入环境的途径 二、农药残留与在生物体内富集 三、农药对土壤、水体及大气的污染
13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2、农药对大气污染的特点
• 农药对大气的污染程度主要取决于施用农药的品 种、数量及其所处的大气环境状况 。
• 一般情况下农药的挥发与农药品种结构、农药剂 型、施药方式、环境状况因素关系密切。
• 影响大气中残留农药迁移的主要因子有:风、上 升气流、蒸气散发和对流 。
• 农药对土壤污染还表现其在土壤中的移动污染,农 药的移动性不仅与农药的性质有关,而且与土壤质 地、有机质含量、土壤胶体所带电荷性质和降雨情 况有关。
• 一般来说,水溶性强的农药极易在土壤剖面中下渗, 从而污染地下水。而脂溶性强的农药易被土壤粘粒 和有机质吸附,不易在土壤剖面中移动,使农药主
要分布在土壤表面或施药层内。 10
• 地表水体中的残留农药,可发生挥发、迁移、光 解、水解、水生生物代谢、吸收、富集和被水域 底泥吸附等一系列物理化学过程。
12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三)农药对大气的污染 1、大气中农药污染的主要来源有 : 地面或飞机喷洒农药时,药剂的微粒在空中 漂浮。 农药生产、加工企业排放的废气。 残留于水体、土壤表面农药的挥发等。
• 农药的迁移作用主要发生在地表以上0-20km的对 流层中。
• 光解是大气中残留农药消解的主要途径。
14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三节 农药的环境毒性
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农药对植物的影响 农药对环境有益生物的影响 农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农药对野生生物的影响
15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农药残留:是指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生物体、农副 产品和环境中的微量农药原体及其有毒代谢物、 降解产物和杂质的总称,残存的数量称残留量。
• 农药残留是农药施用后的必然现象,但如果超过 最大残留限量,将会对人、畜产生不良影响或通 过食物链对生态系环境中的生物造成毒害。
6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纲要
➢ 概述 ➢ 农药残留与污染 ➢ 农药的环境毒性 ➢ 农药的降解与代谢 ➢ 农药的环境毒性 ➢ 几种重要农药的毒理效应
1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一节 概述
1. 概念:
农药系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 林业的病、虫、草害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 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者 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 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一)农药对土壤的污染(途径,特点) (二)农药对水体的污染(途径,特点) (三)农药对大气的污染(途径,特点)
4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农药进入环境的途径
农药的直接使用 农药生产过程中的废水排放
大气中的农药带入地表
5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 农药残留与在生物体内富集
11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2、农药对水体污染的特点
• 水体受农药污染的程度和范围与农药品种和水体 环境质量有关。
• 一般来说,农药水溶性越大、性质越稳定,农药 使用后进入水体的可溶解性就越大、在水体中的 残留也就越高。
• 不同水体遭受农药污染程度的次序依次为:农田 水>田沟水>径流水>塘水>浅层地下水>河流水>湖 泊水>自来水>深层地下水>海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