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生产物流系统现状分析及整合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生产物流系统现状分析及整合策略
一、影响企业生产物流的主要因素分析
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流程式企业,生产物流管理都是整个供应链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考虑的是在优化资源、能力的基础上,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快的速度生产出最好的产品,快速的满足用户对产品品种、质量、数量、交货期的要求,以提高企业反应能力和效率,减少不增值的业务。具体从企业接受订货开始,包括合同处理、组织原材料申请、生产作业计划编制、制造命令的制订与下达、生产过程的控制与调整、生产实绩的收集与整理,直至组织产品出厂为止等过程。影响生产物流的主要因素有。
1、生产的类型
不同的生产类型,它的产品品种、结构的复杂程度、精度等级、工艺要求以及原料准备不尽相同。这些特点影响着生产物流的构成以及相互间的比例关系;
2、生产规模
生产规模是指单位时间内的产品产量,通常以年产量来表示。生产规模越大,生产过程的构成越齐全,物流量愈大。反之生产规模小,生产过程的构成就没有条件划分得很细,物流量也较小。
3、企业的专业化与协作水平
社会专业化和协作水平提高,企业内部生产过程就趋于简化,物流流程缩短。某些基本的工艺阶段的半成品,如毛坯、零件、部件等,就可由厂外其它专业工厂提供。
二、企业生产物流管理应满足的要求
为了保证生产稳定、协调地进行,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消耗,生产物流管理应满足如下要求。
1、连续性生产
产品按其固有工艺流程连续通过各环节,不发生或很少发生不必要的中断。
2、生产能力匹配性
生产过程各阶段、各工序之间,在生产能力上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当能力出现不平衡时,要采取措施予以调整或协调。
3、均衡生产
即生产的各个环节在相同时间内生产出大体相等或逐步递增数量的产品,保持各工作环节负荷相对稳定。
4、生产过程的平行性
即物料在各工序之间平行的作业,以充分利用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
生产物流管理应该从规范企业基础管理数据入手,建立和完善生产和物流优化指标体系,以基础数据为基础,合理制定生产经营计划,优化生产作业计划,强化生产和物流控制,同时加强在制品库存和厂内运输的管理,才能实现上述生产物流管理的目标。
三、生产企业物流现状分析
在普遍意义上讲,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状况存在很大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设施布局
从工厂整体布局上,我国部分早期建成的厂矿本身从生产工艺上布局不大合理,工序间的衔接性差,厂内交叉物流现象比较严重,这无疑增加了生产的复杂性和生产物流成本。合理的厂区布置可使企业能从其提供的服务中获得最大的效益,具体有:在满足生产工艺过程的要求下,达到最短的运输路线,尽可能减少或没有交叉物流;有最大的灵活性,以使企业能对将来的发展变化有快速响应能力;最有效的面积利用;最良好的工作环境;最合理的发展余地,对一个企业来说,生存和发展是它的两大目标,因此,合理的厂区平面布置应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适当的余地。上述物流问题的改善耗时长,投入大,但改进后会对整体物流的改善起到重要的作用。
2、生产物流管理
从生产物流计划管理上,生产物流计划制订缺乏基础数据和预测信息,计划的执行率偏低。企业生产计划是企业生产管理的依据,也是生产物流管理的核心内容。生产计划工作的内容就是要在企业生产计划策略的指导下,根据生产预测和优化决策来确定企业的生产任务,将企业的生产任务同各生产要素进行反复的综合平衡,从时间上和空间上对生产任务作出总体安排,并进一步对生产任务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到车间、班组,以保证计划任务的实现。编制一个科学的生产计划,除了要掌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企业经营的环境外,还要使用有关企业生产活动的许多基础资料,如生产工序能力、工序的作业率、生产效率、产品收得率、主要原燃料和能源单耗、副产品的发生量等。充分而准确的信息资料是编制生产计划的基础。因此,编制生产计划前收集和整理各方面的资料是一项必做的工作。这些资料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反映企业外部环境和需求的,如宏观经济形势、国家方针政策、竞争者情况、原材料及其它物资的供应情况、国家计划及订货合同协议、市场需求等;另一类是反映企业内部条件和可能的,如企业发展战略、生产经营目标、劳动力及技术力量水平、生产能力水平、各种物资的库存水平、流动资金和成本水平、服务销售水平及上期计划完成情况等。在这些资料中,尤其重要的是反映外部需要的市场需求量和反映内部可能的生产能力两方面的资料,而它们必须通过生产预测和生产能力核算取得。
库存管理方面,大部分企业在制品和产成品库存没有合理的定额依据,在制品和产成品库存较高。就生产过程的角度而言,库存可分为:原材料库存、在制品库存和产成品库存。库存管理的目的是在满足顾客服务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对企业的库存水平进行控制,力求尽可能降低库存水平、提高物流系统的效率,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库存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必要的库存量是防止供应中断、交货误期、保证生产稳定和连续的重要条件,它有利于提高供货柔性、适应需求变动、减少产销矛盾。但库存同时也需要占用资金、支出库存费用,过量的库存会掩盖生产中的各种问题,因此,合理压缩库存已经引起各企业普遍重视。
在生产调度方面,调度机构设置比较臃肿,调度手段较为落后,信息反馈不实时等。
工序能力匹配方面,大部分生产企业生产过程中各工序生产能力不匹配现象较为严重,要么能力不足,要么能力过剩。
信息系统建设方面,我国大部分企业信息系统整体上比较滞后,企业内信息孤岛现象比较严重。物流和信息是密不可分的,物流是信息流的载体,而信息流反映着物流的运行,因此,利用以网络为依托的信息技术构建企业信息平台,实现物流领域及时、透明的信息传递和数据交换,这是企业生产和物流管理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四、生产企业物流整合优化策略
根据我国部分企业生产物流现状,如何在现有客观条件下从全局高度对整个生产系统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达到均衡生产、降低库存、及时供给
、降低成本的目的,是物流整合优化的核心所在。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整合生产物流系统:
(1)通过建立和逐步完善生产物流优化指标体系和生产计划优化体系(包括规范生产计划编制流程、市场预测品种优化产量优化等),解决生产经营规划和生产作业计划中存在的问题。
(2)通过加强生产及物流过程控制,解决生产作业计划优化编制、物流跟踪、生产调度等方面的问题。生产及物流控制是指以生产作业计划为依据,对从原料进厂到产成品出厂整个生产和物流过程进行动态的控制与调整,保证按时、按质、按量的完成生产计划和合同规定的产品。要实现上述目标,优化的生产作业计划是基础、物流跟踪和合理的调度是手段、准确实时的信息是保障。物流跟踪是从原料开始到成品出厂,动态收集记录各工序的生产、库存、运输等实时数据,掌握生产物流的流量、流向及变化,物流跟踪既是生产及物流控制的主要内容之一,又是生产及物流控制的基础。
(3)建立一体化的物资供应管理体制,采用实用拉动式库存管理方法及原则,彻底改进传统企业库存管理模式。
(4)通过企业流程再造,改进物流管理体制,独立出专门的物流管理部门,以规范整个生产物流管理过程,同时也解决了调度机构臃肿现象。
(5)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