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大全
政治经济学习题集及答案

《政治经济学》习题集目录第一部分同步练习 (3)第二部分综合练习 (26)第三部分参考答案 (36)第一部分同步练习第1章政治经济学导论一、填空题1. 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出发点。
2.社会生产的总过程包括、、、等四个环节。
3.物质资料的生产是和的统一。
4.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在于。
二、单项选择题1.构成劳动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是()A 劳动者、劳动对象、生产工具B 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C 劳动者、科学技术、经营管理D 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济信息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C )A 物质资料生产B 生产力C 生产关系D 商品3.矿藏和原始森林属于()A 劳动对象B 劳动资料C 生产工具D 人们劳动的生产物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A 古典政治经济学B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C 唯物辩证法D 数学方法和系统分析方法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来源是()A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B 马克思主义哲学C 重商主义经济思想D 重农学派经济思想6.经济规律就是()A 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B 经济现象的客观性C 经济行为中的主观能动性D 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的相互联系1、B2、C3、A4、B5、A6、A三、多项选择题1.生产关系包括( )。
A直接生产和交换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B交换关系C消费关系 D产品分配关系 E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2.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是( )。
A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B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C生产的数量水平和结构,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数量结构D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起着反作用E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起着决定作用3.与自然规律比较,经济规律的特点有( )。
A经济规律是自然界存在的规律 B经济规律同人的活动紧密相联C经济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D大多数经济规律随经济条件消失而消失E人们对经济规律的利用受到认识能力和利益关系的限制4.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意味着( )。
政治经济学课后练习题答案

政治经济学课后练习题一、是非题1、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都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紧密相联。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3、虽然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是随着时代和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科学。
(√)5、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6、以直接的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生产是产品生产。
(×)7、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是历史的进步。
(√)8、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9、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愈越的历史阶段。
(√)10、不同形式的分工是不同历史阶段上生产力发展的结果,(√)11、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量相同。
(×)12、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1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 × )14、凡是能交换的东西都有价值。
(×)15、在商品经济中,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16、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17、凡是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一定有价值。
(×)18、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19、商品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违背了价值规律。
(√)20、交换价值是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与比例。
(√)21、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22、如果货币供应量超过或小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局面。
(√)23、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24、商品流通过程的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
(√)25、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6、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待售商品的总量、商品的价格水平和货币的总量。
(√)27、信用制度并没有节省流通费用。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良心出品)

第二章商品和价值一解释下列概念1 商品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③商品体现了一种生产关系。
2 商品经济①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
②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3 交换价值①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是商品的交换价值。
②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
③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 价值①价值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
②价值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③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一个历史范畴。
5 抽象劳动①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称为抽象劳动。
②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③抽象劳动是一个历史范畴,体现了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6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7 劳动生产率①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
②劳动生产率可以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用公式表示为:劳动生产率=产品量 / 劳动时间③劳动生产率同商品的使用价值成正比,同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8 价值规律①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来进行,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因此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②价值规律具有三大作用:⑴调节作用。
指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⑵刺激作用。
指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竞争中努力降低商品价格。
⑶分化作用。
指价值规律作用导致优胜劣汰,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③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政治经济学课后重点习题及答案13页word

第三章:货币1.银行信用有什么特点:银行信用是银行或货币资本所有者向职能资本提供货币而形成的借贷关系。
银行信用的特点是:①银行能把社会上各种闲置资金集中起来,形成巨额借贷资本,因此,银行信用不受个别资本的数量和周转的限制;②银行信用的对象不是商品资本,而是货币资本;③银行信用的债务人是职能资本即工商及农业企业、债权人是银行。
银行信用较之商业信用的进步性:银行信用所具有的特点突破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扩大了信用的规模和范围。
一方面,银行信用不受个别资本数量和周转的限制。
另一方面,银行信用也不受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因为货币资本可以投向任何部门。
2.论述货币的起源与本质货币的起源即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原始社会末期与那种简单或偶然的商品交换相适应,价值形式表现为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商品交换范围不断扩大并成为经常现象。
于是简单价值形式就发展到扩大价值形式。
这种扩大的价值形式,由于等价物表现为一个商品序列,一切商品没有一个共同的统一的价值表现。
随着交换的发展,交换的困难增大,这种困难反映了物物交换的局限性,商品的价值形式必须随着交换的发展而发展。
最后,逐渐从无数商品中分离出来一种商品充当一般等价物,通过它来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这就过渡到一般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是克服了扩大价值形式中商品交换的困难,但仍有不足,一般等价物还没有固定在一种商品上,它因时因地而不同。
一般等价物不固定、不统一,限制了不同地区之间的商品交换,因而仍须向前发展。
于是,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之后有了货币形式,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黄金或白银上,贵金属金银成为货币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达到最高阶段。
一:1只绵羊= 2把斧子二:三:四:货币的本质在于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这一本质说明,货币也是一种商品,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它又与普通商品不同,是惟一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课后题参考答案

《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导论一名词解释经济规律①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客观的必然联系。
同其他自然规律一样,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人们必须按照经济规律办事。
按照经济规律办事的前提是认识客观经济规律。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就是揭示客观存在的经济规律。
③经济规律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
有经济规律所依存的客观经济条件所决定,经济规律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各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第二层次是几个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第三层次是某个社会形态所特有的。
二简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科学。
1、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
这里讲的生产不仅涉及物质资料生产,也涉及在服务领域提供服务。
生产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的社会属性,但对生产社会属性的分析不能脱离生产的自然属性。
2、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以生产为对象但不是一般地研究生产,而是研究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
3、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研究生产力。
社会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马政经的基本分析框架。
从与西方经济学的对比来看,马政经偏重对经济关系本质的分析,它研究物与物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研究经济制度的本质规定,特别是注重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性分析。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一解释下列名词1 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基本关系和地位,同时又通过社会生产各个环节来实现自己。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②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
作为所有者,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处置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
占有,是一种有条件的归属关系,即占有者不能任意处置占有的生产资料(如不能售卖)。
政治经济学专题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政治经济学专题课后练习题及答案第⼀章温州——个私经济发展历程的经典微缩1982年初,在个私经济发源地温州,⼀批处在市场经济“风头浪尖”上的⼈被处以“投机倒把罪”。
“五⾦⼤王”胡⾦林、“矿灯⼤王”程步青、“螺丝⼤王”刘⼤源、“翻砂⼤王”吴师廉、“旧货⼤王”王迈仟、“⽬录⼤王”叶建华、“线圈⼤王”郑祥青以及“电器⼤王”郑元忠等被列为重要打击对象,此被称为“⼋⼤王”事件。
1984年3⽉来了中央⼀号⽂件,提倡农村发展商品⽣产,提倡要搞活流通。
温州市委常委们在讨论时,联想起“⼋⼤王”,认为这8个⼈是市场经济中先富起来的个体私营经济的代表⼈物,是农村的希望,是农民的榜样。
要贯彻好、落实好中央⼀号⽂件,⾸先必须解决“⼋⼤王”问题。
因此,由温州市政法委牵头,会同公检法三家,对全案进⾏复查。
调查结果,“⼋⼤王”的所作所为基本上符合中央精神,由于界线不清,把他们作为经济犯罪判了刑。
法院合议庭经过多次争论认为:“⼋⼤王”案应该⽴即平反,⽆罪释放。
“⼋⼤王”的平反,作为头条新闻在温州城乡传开,基层⼲部的胆⼦⼤了,⼴⼤群众放开⼿脚⼤⼲了,温州城乡的活⼒被极⼤地激发起来了。
从1982年“⼋⼤王”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到 1985年“温州模式”被正式提出,再到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温州被称为“奇迹”,这番历程折射的是我国个私经济发展的历程。
思考题1.从温州个私经济的发展是不断发展壮⼤的,我国是如何⿎励、⽀持、引导⾮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的?答:1)⾮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需要⼀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进⾏了拨乱反正。
我国改⾰开放进⼊全⾯展开阶段。
中共⼗三⼤的中⼼任务是加快和深化改⾰,⼤会讨论了尤其是经济体制改⾰的问题,并作出了相应的决策。
中共⼗四⼤确⽴了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中共⼗五⼤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了进⼀步的改⾰开放。
2)⾮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需要消除影响其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以此来确保其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实现其公平竞争。
政治经济学习题及答案

政治经济学习题第一章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是()A、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B、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领袖的学说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A、社会生产力B、社会生产关系C、社会生产方式D、物质资料生产3、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A、生产力B、生产关系C、经济基础D、上层建筑4、政治经济学在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时,必须联系()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结构B、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状况C、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D、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物质利益5、生产资料是指()A、劳动资料与劳动工具之和B、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之和C、劳动对象与生产工具之和D、劳动对象与劳动工具之和6、构成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B、产品分配关系C、产品交换和消费关系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7、社会生产过程的决定性环节是()A、生产B、分配C、交换D、消费8、经济学说的发展历史表明,没有抽象的各阶级适用的政治经济学,根本原因在于( )A、经济发展过程与经济现象的复杂性B、不同时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C、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上的差异D、研究对象直接涉及不同阶级的利益9、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在于( )A、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经济规律是主观的B、自然规律有重复性,经济规律没有重复性C、自然规律有阶级性,经济规律没有阶级性D、自然规律通过盲目的、自发的力量起作用,经济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10、列宁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运用( )从根本上来重建整个政治经济学A、历史唯物主义B、唯物主义辩证法C、科学抽象法D、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二、不定项选择题1、劳动过程必须具备的三个简单要素是( )A、劳动B、资本C、生产资料D、劳动对象E、劳动资料2、生产力是( )A、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B、社会生产方式的一个方面C、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D、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E、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3、生产关系是( )A、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B、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的总和C、人们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D、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E、社会生产方式的一个方面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中( )A、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B、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C、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D、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E、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重大的决定作用5、构成社会再生过程的基本环节是( )A、生产B、市场C、分配D、交换E、消费6、社会生产总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其中( )A、消费决定生产、交换和分配B、生产反作用于分配、交换、消费C、分配和交换对生产、消费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D、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E、分配、交换和消费反作用于生产7、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意味着()A、人们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B、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C、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D、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E、不论人们是否认识经济规律,它们都存在和起作用8、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人们()A、不能消灭它B、不能认识它C、不能发现它D、不能利用它E、不能创造它9、政治经济学是()A、研究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B、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C、研究上层建筑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D、具有鲜明阶级性的科学E、为其它各种经济学科提供理论基础的科学10、人对经济规律的主观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A、能够创造经济规律B、能够认识经济规律C、能够改造经济规律D、能够利用经济规律E、能够消灭经济规律[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C2、D3、B4、B5、B6、A7、A8、D9、D 10.B二、多项选择题1、ADE2、ABCE3、ABCDE4、ABC5、ACDE6、CDE7、ACDE8、AE9、BDE 10、BD一、辨析题1.任何社会都必须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为基础。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章商品和价值一解释下列概念1 商品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③商品体现了一种生产关系。
2 商品经济①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
②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3 交换价值①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是商品的交换价值。
②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③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 价值①价值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②价值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③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一个历史范畴。
5 抽象劳动①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称为抽象劳动。
②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③抽象劳动是一个历史范畴,体现了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6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7 劳动生产率①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②劳动生产率可以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用公式表示为:劳动生产率=产品量 / 劳动时间③劳动生产率同商品的使用价值成正比,同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8 价值规律①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来进行,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因此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②价值规律具有三大作用:⑴调节作用.指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⑵刺激作用。
指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竞争中努力降低商品价格.⑶分化作用。
指价值规律作用导致优胜劣汰,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③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9 市场经济①市场机制是通过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②市场经济是在商品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政治经济学课后答案

新编政治经济学课后答案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生产力: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经济基础:在一定社会形态只能够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政治、法律等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如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哲学等方面的观点和思想体系..经济规律:社会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二、单项选择题1.C2.B3.C4.D5.D6.A7.D8.B三、多项选择题1.ABDE2.ABCDE3.ABCE4.ABCDE5.ABCDE四、判断题1.错2.错3.错4.对5.错五、简答题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如何产生的答:一方面;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逐步成熟;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逐步激化;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历史舞台;要求有一种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另一方面;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2.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答:四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其中直接生产过程是再生产过程的起点;起决定作用..一方面;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只能是生产的结果;另一方面;分配、交换、消费也会对生产起反作用..3.研究生产关系为什么要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答:生产力决定;如果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适应;必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则必然发生改变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其中的一个表现就是发生变化;所以;研究生产关系一定要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4.什么是经济规律如何区分经济规律的不同类型答: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着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按涉及范围不同;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三类:各个社会形态共有的普遍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某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如价值规律;某一社会形态特有或独有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规律..第二章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一、名词解释商品:人们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使用价值:物品的有用性;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自然属性;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交换价值:一种商品能同其它商品相交换的属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P23具体劳动:人们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或从事的劳动..P22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P23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P19通货膨胀:纸币的过量发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P33市场机制:通过市场竞争资源配置的方式;即资源在市场中通过市场自由竞争与自由交换来实现配置机制..二、单项选择题1.B2.B3.A4.C5.D6.A7.D8.D三、多项选择题1.ACE2.BCE3.CE4.AB5.ABCE6. ABCD7.ABCD8.ABCDE四、判断题1.错2.错3.对4.对5.对6.错7.错8.对五、简答题1.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条件是什么答: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社会分工;这是产生和发展的前提条件..第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物质利益主体所有;这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条件..2.商品经济有哪些基本特征答:第一;商品经济本质上是交换经济;第二;商品经济是开放型经济;第三;商品经济是开拓进取型经济;第四;商品经济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3.货币的本质是什么货币有哪些职能答:货币的本质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4.简述货币流通量规律的内容..答:货币流通量规律就是货币流通量决定于待实现的全部商品价格总额和之比..用公式表示: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待实现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5.简述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答: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1商品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是与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这些经济形态相对应的..2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特殊方式;是与计划经济相对应的资源配置方式..3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6.简述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答:1商品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2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3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7.简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答:第一;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进而决定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第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第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8.如何理解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答:价值规律的内容是:商品的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的作用是: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一、名词解释资本:资本家预付一定数量的货币购买特定商品;然后卖出商品换回货币..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超过原来货品价值的余额..P43不变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成本..P48可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P48绝对剩余价值: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产生的剩余价值..P49相对剩余价值:工作日长度不变;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而产生的剩余价值..P51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名义工资: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的货币额;即货币工资..P56实际工资:工人用货币实际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数量..P56简单再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生产..P57扩大再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生产..P57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P62相对过剩人口:相对于资本的需要表现为过剩的人口..二、单项选择题1.B2.D3.C4.D5.B6.C7.D8.C三、多项选择题1.ABE2.CDE3.CDE4.BCD5.BD6.BCDE7.ABCDE四、判断题1.对2.错3.错4.对5.对6.对五、简答题1.简述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解决答:资本总公式:G—W—G′..资本总公式在流通过程中发生了价值量的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总公式矛盾的解决:价值增殖不能发生在G—W阶段的货币上;也不能发生在W—G′阶段上;只能发生在G—W阶段的商品上..货币所有者购买到的这种特殊商品;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价值;而且创造出比这个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并使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得到解决..2.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答: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之所以能产生;是因为资本家在流通中买到了一种特殊的商品——劳动力..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它不仅能创造出自身价值;而且还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剩余价值..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3.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何在答:1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马克思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2意义: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4.相对剩余价值时怎样产生的答: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5.简述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和影响资本积累的主要因素..答:资本积累有其客观必然性: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决定了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竞争规律也迫使资本家必须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影响资本积累的主要因素有:剩余价值率的高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所用和所费之间的差额;预量的大小..6.简述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关系..答: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资本积累过程中的两种方法;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第一;积聚为集中创造条件..积聚的越多;越有能力吞并弱者..第二;集中也必然加速积聚..因为规模越大;越有条件改进技术;提高生产率;从而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必然加大了积聚..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很大区别:资本集中可以不受社会财富增长的限制而使个别资本迅速增大;但却不能增加社会资本的数量..而资本积聚虽然要受到社会财富增长程度和社会资本分散程度的限制;但却可以增加社会资本的总量..第四章产业资本的循环和周转一、名词解释产业资本循环:资本从货币形态出发;经过一定的运动;又回到货币形态;从而完成一个循环过程..资本周转时间:资本循环一次所需要的时间..固定资本: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中;全部一次性投入并一次性转移的那部分..社会资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单个资本的总和构成社会资本..经济危机: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二、单项选择题1.A2.D3.B4.D5.B6.D7.D8.A三、多项选择题1.DE2.ACD3.AB4.ABE5. BE6. BDE7. BE8.BD四、判断题1.对2.错3.对4.对5.对6.错五、简答题1.什么是产业资本产业资本连续进行循环的条件是什么答:产业资本是指投资于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资本..在资本的循环运动中;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形式;接着又放弃这些形式;并在每一种形式中完成着相应职能的资本;就是产业资本..产业资本连续进行循环的条件:l必须保持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2必须保持产业资本每一种职能形式的依次转化;即在时间上的继起性..2.加快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有什么影响答:1可以节省预付资本;特别是节省流动资本..2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答: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在于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第五章剩余价值的分配形式一、名词解释成本价格:生产商品时所费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利润:在观念上把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利润率: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平均利润率:把社会总资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时所得利润率..生产价格:商品成本与平均利润之和..商业流通费用:商业资本在商品流通中所支出的各种费用..借贷资本:借贷资本家为了取得利息而贷放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利息率: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借贷资本的比率..股票:股份公司发行的投资入股并取得股息的凭证..虚拟资本:能够定期给其持有者定期带来收入的有价证券..虚拟经济:经济活动中以虚拟资产为对象进行经营以获取利润或报酬为目的的经济活动..级差地租:与土地不同等级相联系的地租..绝对地租:由土地所有权垄断产生的租用任何等级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二、单项选择题1.C2.D3.A4.C5.A6.C7.A8.B三、多项选择题1.AD2.ABCDE3.ABCDE4.BCD5.ABCDE6. CDE7.AB8.CD四、判断题1.对2.对3.错4.错5.对6.对五、简答题1.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利润的本质是什么答:剩余价值只是可变资本的增加额;但是在资本家看来;剩余价值就是由全部所用资本产生的..当人们把剩余价值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2.平均利润率是如何形成的答: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同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它是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3.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哪些答:剩余价值率;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速度;不变资本的节约..4.简述资本主义商业利润的来源..答:商业利润就是商业资本家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它的来源是产业部门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5.影响利息率的因素有哪些答:一是平均利润率的高低..二是借贷资本的供求和竞争关系..三是习惯和法律传统..6.简述借贷资本的特征..答:第一;借贷资本是资本商品..第二;借贷资本是所有权资本..第三;借贷资本的特殊运动形式最具有拜物教性质..7.试述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的联系和区别..答:联系:第一;历史上看;级差地租Ⅰ是级差地租Ⅱ的基础和出发点..第二;从一定时期内级差地租量的变化看;级差地租Ⅱ是以级差地租Ⅰ为基础的..区别:第一;投资方法不同..第二;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的方式不同..8决定土地价格的因素是什么答:土地价格是由两个因素所决定的:一是地租数量的多少;二是银行利息率的高低..第六章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一、名词解释垄断: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或者集团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通过协议;同盟而联合起来;控制或独占一个或几个经济部门的大部分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市场..垄断组织:占据垄断地位的大企业或大企业联盟..垄断价格:垄断组织依靠自己在经济上的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垄断利润:垄断组织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利润..金融寡头:掌握大量金融资本;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机器的少数最大资本家集团或垄断财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跨国公司:资本主义国家中那些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或非股权支持下在国外设立子公司和分支机构;从事跨国界的生产;销售和其他业务活动;以取得高额利润的现代企业组织..二、单项选择题1.C2.C3.D4.B5.D6.A7.D8.D三、多项选择题1.ABD2. CD3.ABCDE4.ABDE5.ABCDE6. ABCDE7.ABCDE8.BCDE四、简答题1.简述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答:第一;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第二;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第三;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第四;从经济上瓜分世界的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第五;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2.金融寡头如何实现经济上和政治上的统治答:在经济领域;金融寡头实行全面统治的主要手段是“参与制”..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个人联合”的方式实现的..3.垄断为什么不能消除竞争而是与竞争并存答:1垄断的出现并没有、也不可能消灭资本主义这一基础;只要存在着;市场竞争是不可避免的..2在垄断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仍然存在着不少没有加入的“”;在这些“”之间仍然存在着..3在垄断占统治地位的部门内部;几个大之间也存在着竞争..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答:l市场问题日益严重;要求利用国家的力量来扩大国内外市场..2大生产以及一系列新型工业的建立需要巨额投资..3大生产客观要求有一个权力机构来协调整个国民经济发展..4科学技术开发和研究的;使得垄断资本无力承担开发与研究项目..5.如何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答:资本主义同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其实质是直接控制和利用;并通过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获得高额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6.简述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实施调控的客观必然性..答: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必然要求国家参与和干预社会经济活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导致出现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给社会的经济、政治等方面造成巨大的破坏和危害;要求借助国家的力量出面有效干预;矫正单纯依靠市场机制调节存在缺陷的需要..7.简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答:1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反映了生产社会化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激化的必然结果;国家利用经济杠杆调节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推动了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的矛盾和利害冲突得到缓解;通过社会福利、收入政策和直接干预劳资关系;缓和了阶级矛盾..2历史局限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没有改变无产阶级被雇佣受剥削的地位;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8.试比较平均利润和垄断利润的主要区别..答:是家凭借自己在社会生产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的高额利润..高额一般是通过规定实现的..以高于条件下形成的的“目标”为中心来制定;这样家凭借其垄断地位来操纵;促使实际和“目标”趋于一致;就可以较有把握地获得高额第七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一、名词解释略二、单项选择题1.A2.B3.B4.C5.B6.C7.A三、多项选择题1.ABCD2.ABCDE3.ABCD4.BCD5.ABCDE6. ABC7.ABCE四、简答题1.如何理解公有制经济的地位答: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居于主体地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2.现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必然性是什么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理论;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它能依靠经济力量和经济手段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沿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3.说明社会主义时期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答:首先;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其次;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决定性物质条件;最后;社会主义社会劳动的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重要社会条件..4.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答:在个人收入分配中;公平与效率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其矛盾性要求在对公平与效率的理解上不能绝对化;其统一性使得公平促进效率;效率保证公平;二者互相促进..第八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一、名词解释略二、单项选择题1.C2.C3.B4.D5.C6.B7.D三、多项选择题1.ABCD2.ABCDE3.BCDE4.ABCD5.ABCDE四、判断题1.对2.错3. 对五、简答题1.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基本特征..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有:在所有制结构上;市场经济体制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结合;在分配制度上;市场经济体制同按劳分配相结合;在经济调节上;市场经济体制同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相结合..2.简述国有企业改革的途径..答:一是进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也就是从外部改进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管理;二是准确界定国有企业功能;分类推进改革;三是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第九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一、名词解释略二、单项选择题1.A2.C3.D4.A5.BC三、多项选择题1.ABCDE2.ABCDE3.ABCD4.BCD5.ACD四、判断题1.错2.对3.对4.错五、简答题1.试述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内容和目标..答:内容:社会主义国家根据社会化大生产和宏观经济规律的要求;采取各种手段;从总体上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调节和控制;以保证国民经济均衡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社会进步的过程..目标:保证经济稳定增长;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实现充分就业;保证物价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2.试述我国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的任务..答:一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是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主要依据;二是把完善并充分发挥财政、货币政策的作用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三是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产业、价格等政策手段协调配合;四是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制定机制化;五是加快形成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的机制..3.简述我国健全宏观调控体系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答: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处理好分领域调控与全局性统筹的关系;处理好政策落实与调整完善的关系..4.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答:适应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结构的需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维护农民利益的需要..5.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原则及任务..答:目标: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如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健全社会保障财政投入制度及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等..原则:坚持从国情出发;以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保基本为优先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增强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增强改革的整体和协调性;坚持试点先行;及时总结推广改革创新经验;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加强对改革方案的研究论证和改革实施的社会监督..任务:加快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健全保证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第十章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一、名词解释略。
政治经济学课后题答案

导论1、如何科学地认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答:研究对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这里讲的生产不仅涉及物质资料的生产,也涉及在服务领域提供服务。
生产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不是生产的自然属性,而是生产的社会属性。
生产关系式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既要研究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要研究人们在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中的关系。
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不可避免的也要研究生产力。
社会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社会发展阶段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采用哲学思维法,比如科学抽象法,先从预提到抽象的研究过程,总结出最基本的经济规律,然后是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过程去解释现实经济中的现象。
但也常常采用数学分析法。
2、现阶段学习政治经济学有哪些意义?答: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矛盾,以及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学习政治经济学,能使我们认清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其发展趋势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器,为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奠定理论基础。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经济运动规律,正确制定和执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和政策,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实践。
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关经济理论和经济规律,是正确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需要,也是我们正确理解政策和自觉执行政策的客观需要。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做好各项工作,才有可靠的保证。
提高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能力,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排除“左”的和右的思想干扰。
《政治经济学》课后答案.

7.试分析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包含的方法意义。其中可以分 析出哪些方法? 答:马克思经济学的“元方法”:唯物辩证法,这个方法原本存在于“阴阳辩证法”之 中。其中可以分析出逻辑思维方法:(1)逻辑起点。(2)研究环节,即从现实具体到 抽象。(3)叙述环节,即从抽象到思维具体。(4)逻辑与历史统一。
《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经济学原理)2014 年 8 月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 课后习题详解 Nhomakorabea第一章 导论
关键词(名词解释) 经济学:研究经济的学问,意思是家庭、家族、财产权,本意为家族管理或是政府的管 理。 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而 形成发展的。 马克思经济学:马克思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重要内容,又是马克思主义 哲学思想的具体运用,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物质生产中人和物相结合的方式,即生产要素相结合的方式。 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学方法体系:经济学方法是由哲学基础、逻辑形式和分析工具组成的一个完整有机 体系。 逻辑起点:逻辑起点是一个理论体系的起始范畴。 科学抽象法:科学抽象法是研究经济现象不可缺少的方法,它能更深刻、更正确、更全 面地反映经济现象的本质。 逻辑与历史统一:逻辑的方法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所采用的思维推理法,历史方法 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按照它的历史发展的实际进程来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发展过 程。逻辑的进程与历史的进程基本上是一致的。 抽象到具体:“科学抽象法”的叙述方法环节。即把研究结果叙述出来,叙述过程就是 理论创建的过程,载体就是理论论文或者著作。“具体”是指理论具体,是经过了科学 思维后现实具体的概念化理性形式。 分析工具:分析工具是达成逻辑思维结果的具体手段,是“有形”的方法。分析工具有 数学、数据统计、计量模型、图形、图表、案例等。
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大全

上编始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P11)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即社会的生产方式,不仅包括社会生产力,而且包括社会生产关系。
2、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3、什么叫经济规律?如何理解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质?与自然规律相比较,经济规律有何特征?答:经济规律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条件的产物。
只要某种经济条件存在,由这种经济条件所决定的经济规律就一定会存在并发生作用。
当某种旧的经济条件发生变化或消失时,由这种旧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经济规律就会相应的发生变化或自行退出历史舞台。
随着新的经济关系出现,与这种新的经济关系相适应的新经济规律就会产生并发生作用。
人们不能自由的选择客观经济规律,也不能随意的创造、改造和消灭经济规律。
第一章商品和货币(P42)1、什么叫价值?怎样理解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答: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2、劳动二重性学说★答:商品的二重属性指的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从一方面看,一切劳动是人类劳动力在胜利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
从另一反面看,一切劳动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首先发现和证明的,它为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是理解全部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3、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答:价值形式经历了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或总和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四个发展阶段。
当某种商品从其他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处在等价形式上,专门用来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导论复习思考题答案要点1、如何科学地认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首先,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上:1、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基础,现在服务领域因其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提高而进入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围。
这里的生产不是生产的自然属性,而是生产的社会属性。
2、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既要研究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要研究人们在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关系。
3、政治经济学不只研究生产关系,还要研究生产力,研究影响和制约生产关系发展的生产力,特别注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到底偏重生产关系还是偏重生产力,要看研究任务。
其次,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上: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运用的哲学方法,也就是唯物辩证法和抽象法。
政治经济学发展到现代阶段,方法论应该与时俱进,包括数学在内的科学研究方法都应该成为重要的研究方法。
关于数学方法,可以肯定,能够得到数学证明的理论是科学地理论。
但不能反过来说,得不到数学证明的理论就不是科学的。
2、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目的,是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即在中国如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主线应该是如何通过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调整,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把对生产力的研究放在重要位置,以增进国民财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目标和归宿。
第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该回答如何认识现代资本主义,如何认识实践中的社会主义这样的问题。
第三,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寻求指导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经济理论。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还应围绕我国发展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改革和发展的理论和理念。
3、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什么?现阶段学习政治经济学有哪些意义?政治经济学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有不同任务,对资本主义分析的任务,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揭示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因此它是批判的武器;对社会主义分析的任务,是以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促进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增加国民财富为目标。
政治经济学程恩富版练习题参考答案

政治经济学(程恩富版)第一至十一章练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政治经济学导论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1—5(A A B D C)6—10(B B B D A)11—15(C C C B D)16—20(A D A C C)21(A)二、多选题(每小题2分)1(ABCDE)2(ABC )3(A CD )4(ABCDE)5(ABCD )6(ABCDE)7(AB DE)8(ABC )9(ABCDE)10(A C E)11(ABC )12(ABCD )13(A C E)14(ABCD )15(ABCDE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四、简答题1.简述经济规律的含义及其特点。
(P5-6)答案要点: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
(1分)与自然规律相比,经济规律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大多数经济规律都不是长久不变的。
它只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发生作用,随经济条件的变更而变化。
(2分)第二,经济规律的作用,必须通过人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而得到发挥,并直接涉及人们的物质利益。
因而,人们在经济规律时,经常会受到认识能力和利益关系的限制,从而使经济规律的作用受到干扰。
四、名词解释1. 生产力是指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能力,它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实体性要素,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技术。
2.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
它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和交换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中的其他方面。
政治经济学练习题及答案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标志是什么?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有哪些?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什么?4.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是什么?5.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有哪些?二、商品与货币1. 商品的二因素是什么?2. 商品的交换价值是如何形成的?3. 货币的本质是什么?4. 货币的职能有哪些?5. 货币流通规律是什么?三、资本与剩余价值1. 资本的本质是什么?2.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什么?3. 剩余价值的源泉是什么?4. 剩余价值率是什么?5. 剩余价值的实现形式有哪些?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1.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有哪些?2.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什么?3.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什么?4.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地位是什么?5.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有哪些?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1.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2.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3.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5.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六、国际政治经济学1.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产生背景是什么?2.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3.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有哪些?4.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有哪些?5.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趋势是什么?七、中国政治经济学1. 中国政治经济学的产生背景是什么?2. 中国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3. 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有哪些?4. 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有哪些?5. 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八、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1.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区别是什么?2. 不同经济制度下的资源配置方式有哪些?3. 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是什么?4.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5. 经济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有哪些?九、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1. 经济发展的内涵是什么?2.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什么?3. 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有哪些?4.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是什么?5. 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什么?十、宏观经济调控1. 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是什么?2. 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有哪些?3.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什么?4. 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是什么?5. 宏观经济调控的效果评估方法有哪些?十一、国际经济关系1. 国际经济关系的特征是什么?2.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是什么?3. 国际贸易的作用是什么?4. 国际投资的特点是什么?5. 国际金融体系的基本框架是什么?十二、劳动价值论1.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2. 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的关系是什么?3. 劳动价值论在当代的发展是什么?4. 劳动价值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是什么?5. 劳动价值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是什么?十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是什么?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是什么?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是什么?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行为是什么?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收入分配制度是什么?十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是什么?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什么?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是什么?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什么?十五、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1. 经济发展战略的内涵是什么?2. 经济发展规划的编制原则是什么?3. 经济发展规划的目标是什么?4. 经济发展规划的实施措施有哪些?5. 经济发展规划的评估方法是什么?十六、收入分配与消费1. 收入分配的原则有哪些?2. 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是什么?3. 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有哪些?4. 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的关系是什么?5. 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有哪些特点?十七、对外经济关系1. 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形式有哪些?2. 对外贸易的作用是什么?3. 外汇市场的运行机制是什么?4.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是什么?5. 对外经济政策的调整策略有哪些?十八、财政与税收1. 财政的职能有哪些?2. 财政收入的来源有哪些?3. 财政支出的构成是什么?4. 税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5. 税收制度的设计原则有哪些?十九、金融体系与金融市场1. 金融体系的构成要素有哪些?2. 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是什么?3. 银行体系的运作机制是什么?4. 证券市场的运行规则是什么?5. 金融监管的目标与手段有哪些?二十、国际经济组织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作用是什么?2. 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有哪些?3.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主要任务是什么?4. 国际能源署的职能是什么?5. 亚洲开发银行的目标是什么?二十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1.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什么?2.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什么?3. 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有哪些?4. 环境保护政策的效果评估方法有哪些?5. 绿色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关系是什么?二十二、经济全球化1.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是什么?2. 经济全球化的原因是什么?3.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有哪些?4. 经济全球化中的风险与挑战是什么?5. 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策略有哪些?二十三、区域经济一体化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是什么?2.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类型有哪些?3. 欧洲联盟的经济一体化进程是什么?4.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目标是什么?5.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挑战与机遇有哪些?二十四、劳动与就业1. 劳动市场的特征是什么?2. 劳动就业的影响因素有哪些?3. 失业的原因与类型是什么?4. 劳动保障制度的内容是什么?5. 劳动与就业政策的效果评估方法有哪些?二十五、人口与城市化1. 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有哪些?2. 城市化的进程与特征是什么?3. 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什么?4. 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有哪些?5. 城市化政策与规划的原则是什么?二十六、农业与农村发展1.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什么?2.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是什么?3. 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有哪些?4.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点是什么?5. 农村扶贫政策的效果评估方法有哪些?二十七、工业与产业政策1.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什么?2. 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是什么?3. 产业政策的目标与手段有哪些?4.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5. 产业政策的效果评估方法有哪些?二十八、能源与资源1. 能源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是什么?2. 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的原则是什么?3. 能源结构调整的方向是什么?4. 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什么?5. 能源政策与资源管理的效果评估方法有哪些?二十九、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1. 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流派有哪些?2. 国际贸易政策的目标是什么?3. 关税与贸易壁垒的作用是什么?4. 贸易自由化的影响有哪些?5. 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有哪些?三十、国际金融体系与政策1. 国际金融体系的基本框架是什么?2. 国际货币体系的作用是什么?3. 国际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是什么?4. 外汇市场的风险管理方法有哪些?5. 国际金融政策的效果评估方法有哪些?三十一、国际贸易法规与协定1. 国际贸易法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 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协定有哪些?3. 区域贸易协定的作用是什么?4. 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有哪些?5. 国际贸易法规的实施与监督方法有哪些?三十二、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1. 国际投资的基本形式有哪些?2. 跨国公司的特征与作用是什么?3. 国际投资政策的目标与手段有哪些?4. 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是什么?5. 国际投资的效果评估方法有哪些?答案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标志是《资本论》的发表。
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二章商品与货币1(1)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2)劳动的两重性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3)具体劳动创造物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物品的价值,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2(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2)①从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来看:相同时间内生产的全部价值总量相等;②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来看:劳动生产力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商品增加,单位商品价值量减少。
3 ①社会分工;②排它性占有关系。
4(1)价值形式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交换价值,或交换价值关系;(2)随着商品交换范围的扩大,要求一般等价物固定地由一种商品来充当。
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功能被固定在某种特殊的商品上,这种商品就变成了货币。
5(1)内容: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2)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3)作用:①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社会各部门间的分配;②促进生产者改进技术、加强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优胜劣汰,促进社会发展;③拉大收入分配差距,造成两极分化。
6(1)商品经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统称;(2)市场经济: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基础配置经济资源的经济形式,是发达商品经济的表现形态,是近代以来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3)见书。
7(1)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也有私有制经济。
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
(2)体现:①公有制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②多种形式劳动者合作经济在市场经济中普遍充分发展;③体现在社会生产关系方面。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1(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在流通中实现了价值增值通价值规律要求等价交换之间的矛盾;(2)增值发生在特殊商品W的自行运动中,这种特殊的商品即是劳动力;(3)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①劳动者拥有个人劳动力的所有权;②劳动者不拥有使自身劳动力得以实现的所必须的生产资料,也没有足以维持自身与家庭成员物质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4)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取得自主择业、自主处置自身劳动能力的充分权利;另一方面劳动者个人并不拥有公有生产资料的占有权、使用权和处置权。
政治经济学课后参考答案

政治经济学课后参考答案政治经济学课后参考答案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与政治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经济体制、经济政策、经济发展等。
在这门学科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经济与政治的相互作用。
一、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
在现代社会中,主要有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两种形式。
计划经济体制强调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和调控,而市场经济体制则注重市场自由竞争和供需关系的调节。
两种经济体制都有其优缺点,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经济体制。
二、经济政策经济政策是指政府为了实现经济目标而采取的措施和政策。
其中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等。
财政政策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的总需求和总供给;货币政策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的流动性和投资活动;产业政策则是为了促进特定产业的发展而采取的政策措施。
三、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过程和结果。
经济发展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衡量,如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收入、就业率等。
经济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增长的问题,还包括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社会福利的提高等方面。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需要采取合适的政策和措施,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国际间经济联系和交流的加深和扩大。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化,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如国际贸易的增加、跨国公司的兴起等。
同时,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贫富差距的加大、环境污染的增加等。
我们需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寻找平衡点,实现共同发展。
五、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是指经济活动出现严重困难和问题的时期。
经济危机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等现象。
经济危机的原因多种多样,如金融风险、宏观经济政策失调等。
政府在经济危机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政策来应对危机,以保护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政治经济学(第五版)课后思考题答案汇总

《政治经济学》第五版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你是怎样理解的?马克思与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科学成分,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科学体系,是经济学领域划时代的科学变革,代表作就是《资本论》。
列宁根据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的现实,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代表作是《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以后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根据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探索建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继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随着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为什么要从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围绕着生产的各种因素即生产力要素而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会因为生产力的不断变化而变化。
生产关系也会受到上层建筑的影响和反作用。
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研究。
3.什么是经济规律?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什么必须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经济规律是各种经济现象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是由各种经济现象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决定的。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的实际条件出发,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因为经济规律是客观经济条件的必然的联系,不以人们的主观愿望为转移,只要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的经济条件存在,经济规律就必然起作用。
4.为什么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客观世界的运动发展和变化,归根到底,是遵循唯物辩证法规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对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彻底颠倒,是伟大的科学发现,是普遍的宇宙规律。
客观事物的发展,是由事物内部的矛盾发展决定的。
唯物辩证法也是科学的基本方法,马克思第一次运用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取得了划时代的革命。
第二章商品和货币1.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它与自然经济有什么区别?它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如何?商品生产产生的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私有制。
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二章商品与货币1(1)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2)劳动的两重性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3)具体劳动创造物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物品的价值,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2(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2)①从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来看:相同时间内生产的全部价值总量相等;②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来看:劳动生产力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商品增加,单位商品价值量减少。
3 ①社会分工;②排它性占有关系。
4(1)价值形式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交换价值,或交换价值关系;(2)随着商品交换范围的扩大,要求一般等价物固定地由一种商品来充当。
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功能被固定在某种特殊的商品上,这种商品就变成了货币。
5(1)内容: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2)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3)作用:①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社会各部门间的分配;②促进生产者改进技术、加强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优胜劣汰,促进社会发展;③拉大收入分配差距,造成两极分化。
6(1)商品经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统称;(2)市场经济: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基础配置经济资源的经济形式,是发达商品经济的表现形态,是近代以来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3)见书。
7(1)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也有私有制经济。
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
(2)体现:①公有制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②多种形式劳动者合作经济在市场经济中普遍充分发展;③体现在社会生产关系方面。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1(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在流通中实现了价值增值通价值规律要求等价交换之间的矛盾;(2)增值发生在特殊商品W的自行运动中,这种特殊的商品即是劳动力;(3)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①劳动者拥有个人劳动力的所有权;②劳动者不拥有使自身劳动力得以实现的所必须的生产资料,也没有足以维持自身与家庭成员物质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4)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取得自主择业、自主处置自身劳动能力的充分权利;另一方面劳动者个人并不拥有公有生产资料的占有权、使用权和处置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编始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P11)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即社会的生产方式,不仅包括社会生产力,而且包括社会生产关系。
2、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3、什么叫经济规律?如何理解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质?与自然规律相比较,经济规律有何特征?答:经济规律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条件的产物。
只要某种经济条件存在,由这种经济条件所决定的经济规律就一定会存在并发生作用。
当某种旧的经济条件发生变化或消失时,由这种旧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经济规律就会相应的发生变化或自行退出历史舞台。
随着新的经济关系出现,与这种新的经济关系相适应的新经济规律就会产生并发生作用。
人们不能自由的选择客观经济规律,也不能随意的创造、改造和消灭经济规律。
第一章商品和货币(P42)1、什么叫价值?怎样理解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答: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2、劳动二重性学说★答:商品的二重属性指的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从一方面看,一切劳动是人类劳动力在胜利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
从另一反面看,一切劳动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首先发现和证明的,它为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是理解全部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3、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答:价值形式经历了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或总和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四个发展阶段。
当某种商品从其他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处在等价形式上,专门用来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随着货币形式出现,货币就产生了。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的职能有价值尺度(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流通手段(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贮藏手段(把货币作为一般社会财富贮藏起来)、支付手段(用货币清偿债务以及支付工资、利息、房租、地租和税金等)和世界货币(货币在国际范围内执行其职能)4、什么是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有哪些一般作用?答:价值规律就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等价原则进行的规律。
作用:1资源优化配置2促使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3促使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5、试从货币流通量的规律说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形成。
答:纸币只是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贵金属货币的代替品。
它本身没有价值,但可以用来代替贵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
纸币的流通总量等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贵金属货币量,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流通所需量。
然而货币本身并没有价值,并不具有贵金属所具有的贮藏手段职能,从而不能使流通中的纸币量自动地调节,使之达到流通中所需要的贵金属货币量。
纸币流通量持续地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贵金属货币量,每一单位纸币实际所代表的贵金属货币的价值就会降低,物价就会持续地上涨,称为通货膨胀;纸币流通量持续地少于流通中的需要的贵金属货币量,每一单位纸币实际所代表的贵金属货币的价值就会上升,物价就会持续地下跌,称为通货紧缩。
6、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答:商品拜物教来源于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货币拜物教来源于劳动产品的货币形式7、什么叫市场?它有哪些基本构成要素?答:狭义上,把进行商品交易的固定地点称为市场。
广义的市场则是指整个商品流通领域,指商品供求关系的总和。
虽然市场在形式往往指的是一定空间,但其本质上是一种交换关系和实现交换关系的过程。
市场的三种基本要素包括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和市场交换媒介三种基本要素。
8、什么叫市场机制?为什么它能够实现经济资源在各地区、各生产部门的合理配置?答:狭义上,把进行商品交易的固定地点称为市场。
广义的市场则是指整个商品流通领域,指商品供求关系的总和。
虽然市场在形式往往指的是一定空间,但其本质上是一种交换关系和实现交换关系的过程。
市场的三种基本要素包括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和市场交换媒介三种基本要素。
第二章资本及其增值(P62)1、什么叫资本?它是怎样形成的?它有哪些特征?答:资本是能够增值的价值,资本形成的关键在于劳动商品化。
资本的特征:1具有预付性和垫支性2具有补偿性和回流性3具有增值性4具有运动5资本不是单独运用的生产要素6资本不是物,而是一种价值,一种经济关系。
2、资本增值的真正源泉何在?答:资本之所以增值,是因为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所购买的劳动力的特殊使用价值发挥作用的效果,是劳动者剩余劳动的产物。
3、什么叫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哪些条件?什么是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答:劳动力是存在于人体中的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合。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缺一不可的条件:1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具有法律规定的人身自由,可以自由支配属于自己的劳动力,可以把它当做商品来卖2劳动力所有者因为各种原因缺乏生产资料为了自己和家庭成员的生存和发展,不得不把属于自己的劳动力当做商品来出卖3商品生产者的投资,需要部分或全部靠吸纳家庭成员以外劳动力的劳动来推动,即社会上存在着投资对劳动力的需求4、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怎样实现的?(增值价值的基本方法有哪些?)答:假定工资等于劳动力价值,要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就要降低工人及其家属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于是首先要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其次是提高与这些生活资料有关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随着这些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活资料价值下降,从而劳动力价值下降,于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绝对剩余价值产生。
相对剩余价值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这是通过资本家追求超剩余价值实现的。
劳动生产率高的企业所产生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资本家得到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
但某个资本家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是暂时的,因为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迫使每个资本家都必须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当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到先进企业水品时,原先的超额剩余价值就消失了,相关部门生产的商品价值也下降了,最终导致劳动力价值下降,相对剩余价值就产生了。
5、机器人能够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吗?为什么?★自动化机器系统仍然是机器,属于劳动资料。
其价值只能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机器本身不会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机器人是复杂劳动制造的机器,是由人来控制和操纵,它虽然代替了人的部分劳动,而不是全部。
直接生产劳动的工人减少,但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生产管理人员等的复杂劳动却增加了。
个别企业首先采用自动化机器系统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正是超额剩余价值的得到与消失,推动企业不断地发明和改进机器。
6、工资的本质是什么?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之间是什么关系?答: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计时工资是按照劳动者的劳动时间支付的工资,是劳动力的月价值、周价值、日价值和小时价值的转化形式。
计件工资是按劳动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完成的工作数量支付的工资。
计件工资和计时工资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两者都是以劳动力的日价值和劳动日长度为依据的;而计件工资又是以计时工资为基础的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在物价不变的情况下,当名义工资提高时,实际工资也会提高;反之,当名义工资下降时,实际工资也会下降。
但二者常常是不一致的,名义工资的高低并不能反映实际工资的水平。
在名义工资不变甚至有所提高的情况下,实际工资反而可能下降。
这是因为,实际工资不仅取决于名义工资的高低,还要取决于物价水平、房租、税收和服务费用的高低等许多因素。
因此,只要劳动者的名义工资不变,或名义工资增长的速度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实际工资就仍然要下降;只要房租上涨、各种捐税负担加重以及服务费用提高,就会引起实际工资的降低。
7、如何正确看待各国工人在劳动报酬上的差异?答:第一,各国自然的和历史的条件不同,劳动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范围和数量也不同。
第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需要工人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
第三,有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使用女工、童工较少,在业男工的工资水平因劳动力供不应求而较高;不太发达国家大量地招雇女工和童工,男工工资因劳动力供过于求而降低。
第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生产率较高,而生产率较高的国民劳动在世界市场上也被算做强度较大的劳动或较复杂的劳动,在同一时间内能生产出更多的价值,因而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也应该高一些。
此外,各国的工资水平的差异,还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工人的组织程度、工人运动的发展水平等有关。
第三章资本积累(P80)1、什么叫资本积累?它的实质是什么?答:把剩余价值当做资本使用,或是说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叫资本积累。
它的实质是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扩大资本的规模,来继续无偿占有更多剩余价值。
2、决定和制约资本积累量的因素有哪些?答:资本积累率已定,积累起来的资本量取决于剩余价值的绝对量,所以决定剩余价值的多少的一切因素也制约着资本的积累量。
1剩余价值率:一般剩余价值率越高,剩余价值量越多,从而有有利于资本积累。
2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剩余价值量越多,从而资本积累也越多。
3决定于剩余价值用于积累和用于消费的发配比例。
4预付资本的大小,预付资本越多,资本家雇佣的工人人物数量越多,剩余价值就越多,从而资本积累量越大。
3、什么叫资本积聚?什么叫资本集中?二者有哪些区别和联系?答:资本积聚是单个资本通过资本积累而扩大它的生产规模,资本集中是已经形成的单个资本的积累。
资本积累和集中是个别资本增大的两种形式。
资本积累是指进行的过程,资本积累是该过程的结果,这是直接按积累为基础的积聚。
资本集中是通过大资本吞并小资本合并成少数大资本而实现的个别资本的迅速增大,资本集中不引起社会资本积累的方式扩大个别资本,速度缓慢,很难适应组织技术先进的大企业,完成生产集中地需要,而资本集中把社会资本各个部分个量的组合加以改变,可以使个别资本迅速增大,很能适应这种需求。
4、相对过剩人口是怎样形成的?答:资本有机构成随着资本积累的增进不断提高,这意味着总资本可变资本组成部分所占比例不断下降,而总资本的有机构成决定了对劳动力的需求,所以对劳动力的需求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而递减。
与此同时,资本造成的劳动力供给要比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增长快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