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异地扶贫搬迁移民文化适应探析(11.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省异地扶贫搬迁移民文化适应探析

贾效儒

(贵州民族大学研究生院,贵州贵阳 550025)

[摘要]文化适应是当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进行持续不断的直接接触时,一

方或双方的原文化类型所产生的变化。对于移民而言,努力适应迁入地原有居民的

文化意义重大。因此,我们以贵州省异地扶贫搬迁移民为例,从移民生产方式的适应、生活方式的适应、宗教信仰的适应、身份适应等方面对其“文化适应”进行分

析研究。

[关键词] 异地扶贫搬迁文化适应贵州省

“异地扶贫搬迁”是将居住在不宜居住地方的贫困群众,搬迁安置在本村以外自然和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地方,为他们脱贫致富创造条件。[1]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人们长期生产生活的产物。对与异地扶贫搬迁移民来说,他们所面临的生产、生活环境与原居住地所所不同,有的甚至完全不一样。这样一来,他们原有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服饰、居住方式、习俗等也会和迁入地有很大的差别,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生活会收到以文化极大的影响和冲击。以下我们以以贵州省异地扶贫搬迁为例,探讨移民们适应迁入地生活的过程中的种种适应性变化。

一、贵州省异地扶贫搬迁基本情况介绍

贵州省的异地扶贫搬迁工程是随着新农村建设在边远山区的深入和推进而进一步加强的。自2001年在贵州省试点以来,已先后在贵阳市、遵义市、安顺市、六盘水市、毕节地区、黔南州、黔东南州、黔西南州和铜仁地区等地区实施并完成了移民搬迁项目。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两种搬迁模式:一种是政府组织搬迁。这是贵州省异地搬迁的主要形式。这种搬迁形式由政府组织实施,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另一种是农民自主搬迁。这种搬迁始于上世纪80年代,山区许多有一定的经济头脑和生产技能、适应性强的农民千方百计搬出自然环境恶劣、生存条件艰苦的故土,迁入自然条件相对比较优越的地方求生存、求发展。这种自主搬迁已经成为政府组织搬迁的有效补充形式。

二、异地扶贫搬迁移民的“文化适应”

贵州省异地扶贫搬迁移民的“文化适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产、生活方式的适应

(1)生产方式的变化。贵州省异地扶贫搬迁的移民80%以上在原居地大多主要以农、牧业为生,原居住地有空闲的圈养或广阔的放牧空间。而他们的迁入地往往不具备这些生产条件,需要学习圈养等饲养方式;在农业耕作方面,原住地很少按照现代化技术进

基金项目:贵州民族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贵州异地搬迁居民与当地人关系研究”。

作者简介:贾效儒(1974.11~),男,汉族,甘肃庆阳人,贵州民族大学2011级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社会学。

行操作,一般是广种薄收式的粗放式经营。在迁入地人口比较密集,地少人多,在土地利用上要求集约式经营,要通过使用化学、农药等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因而在农业耕作上要求移民掌握一定的科技。(2)生活方式的适应。移居后,贵州省山区原来的鲜明民族特色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适应性的改变。①服饰:主要是基于生产劳作之便、服饰的价格以及族群的同化而变化服饰,他们由穿传统民族服饰为主变为基本上以汉族服装为主;②饮食:饮食由粗变细、由粗变精。过去,贵州山区的少数民族多以玉米、大米等为主食,基本上没有吃菜的条件,只有在逢年过节时才杀猪宰羊,肉食的烹饪极其简单(一般只是加点盐),人们的饮食生活较为简单,有碗肉、有壶酒即可。但移民后,他们学习并适应当地的饮食习惯:到市场买肉、来贵客杀鸡招待、吃肉精烹细调等,很少有人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了,而且多数移民开始种植或买各种蔬菜,也有了吃新鲜蔬菜的习惯;③居住:居住地点、住房结构等也发生了适应性的改变。移民几乎不再留恋过去又矮又黑的房屋,认为现在的房屋宽敞明亮,水、电都方便。随着民居格局的变化,火塘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迁到现居地后,远离山林地区,取薪极为不便,加之推广新式节能灶等,火塘原有的功能已基本消失,有的移民家里甚至已经没有了火塘。

(二)宗教信仰的适应

由忠信宗教变得宗教观念渐趁淡化。贵州山区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很多,也很复杂,一般是这样的:民族不同,宗教信仰也各有差异。但他们多数信奉万物皆有灵,以自然崇拜为主,如有信奉花草树木的,有尊拜山石的等等,以求得平安和顺;有的也信奉巫医巫术,但凡举家不顺必请巫师降魔除妖,祈求全家平安。因此,在原居住地,他们每族有祖先庙宇或祠堂,家家有神龛。迁入现居地后,尤其是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小康村规划,在住房结构、住房功能等方面都有程度不同的调整或改变,有的家庭甚至已经没有供奉神灵的场所,更谈不上完整地保留原来的祭祀了。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慢慢适应了当地的生活方式,有些移民甚至也渐渐淡化了原有的宗教信仰活动。而且居住地出入方便,人们逐渐适应了有病请大夫、看医生等,渐渐也不再请巫师驱鬼了。

(三)由“外来人”到“本地人”的历程

“身份是某人或群体标示自己为其身的标志或某一事物独有的品质。”[2]贵州山区的少数民族通常被外人(一般都是居住在条件较好的地方的人)称为“山里人”,但是这些人搬迁到条件较好的地方后,他们被当地人称为“外来户”、“搬迁户”或“外来人”。在他们的眼里,当地人就是与自己有区别,心理上存在的那种与当地人的隔阂很可能在相当长时间内不能完全消失。而在当地人的心目中,“外来人”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也可能在很长时间内不能被他们所接受,这方面所存在的差别或差异往往会是鄙视或歧视“外来人”的焦点之所在。这种情况的存在,使得“搬迁户”很难融入当地的社会生活,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与原住民沟通、磨合、消除隔阂等。

结束语

从以上对贵州省异地搬迁移民“文化适应”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出:贵州异地扶贫搬

迁移民的文化适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移民们既有适应的艰辛,又有收获的快乐。即他们在文化适应过程中一般乐于以克服本民族文化的不足为目的而学习异文化,从而能够更好地生存,但是学习的过程也很艰辛,排斥、歧视等亦是在所难免的,有时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文化适应也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弃异求同是广大移民所追求的适应目标,情愿或不情愿地放弃原来的一些不利于现在生存的生活方式而融合到当地人当中,最后变成迁入地的一个居民,这就是异地搬迁的最终结果。当然,这种适应往往是过程需要很长时间的,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真正达到移民和当地人相互适应和融合。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绝大多数移民的搬迁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和资助,而且有的搬迁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这在一定意义上起到了固定移民的居住地点、强化他们的身份、增强当地人的接纳意识等作用,从而大大缩短了移民文化适应的时间,加速了移民的文化适应进程,现在一般需要1年左右的时间就可以变成当地人。

参考文献:

[1]百度知道.什么是异地扶贫搬迁

[EB/OL]./link?url=V5WOQVDG6GgJHDIIpOupwJSNIhkSKrel3277ePebm25cT

6CsS5TX8bjCq-7uU6ecCHxyMlSf7xyldq35zsP-RK

[2]王亚鹏,李慧.少数民族的文化适应及其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2004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