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甘肃方言与甘肃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文化漫谈》课程论文

班级:电气1151班

学号:201588888808

姓名:雷锋

浅谈甘肃方言与甘肃文化

班级:电气1151班姓名:雷锋学号:201588888808

摘要:不同地方方言,体现出当地的地方特色。方言是活着的上古语言化石,在岁月的沧桑变迁中,能在当下依然生生不息流传着。方言不仅是区分每个地区的一种标志,更是作为中国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载者。甘肃方言是甘肃文化的载体,甘肃方言属于官话方言。甘肃方言的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可以传达出有关甘肃文化的丰富的信息。甘肃方言文化,从不同角度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农耕传统型,二是民族混合型,三是走廊过渡型。

关键词:甘肃方言,民俗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总和。方言是某个地域生活的社会集团对共同语使用的变体,是逐渐形成的,记载了这个地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出现、形成、变化和发展的历史。甘肃方言是生活在陇原大地的人们使用共同语的变体,反映了丰富多彩的甘肃文化。身为一名兰州人,我就来浅谈一下甘肃的方言和民俗文化。

甘肃方言属于官话方言,内部又主要分属于中原官话、兰银官话,有几个点的方言属于西南官话,这是目前语言学界的权威分类。如果从甘肃内部的地理角度来看,甘肃方言可以分为陇东方言、陇中方言、陇南方言、洮岷方言、河州方言、兰州方言、河西方言七个小片。兰州片包括兰州市三县五区及周边的一些方言,河西片包括整个河西走廊的方言。

兰州话和汉语普通话类似,有4种音调,并且有自己的发音规律。和汉语普通话比较而言,兰州话发音规律如下:汉语普通话中的阴平,在兰州话里发阴平;汉语普通话中的阳平,在兰州话里发去声;汉语普通话中的上声,在兰州话里发阳平;汉语普通话中的去声,在兰州话里发上声。例如,“五泉山”,用兰州话将被读做“无劝山”,“山”读去声。

兰州话其实是很生动的,有很多语气词和自造词,还有很多形象的比喻和歇后语。论及兰州话的种种,也是包含京兰腔在内的。听兰州人讲话,只见上下嘴皮翻飞,句首发语词和句末语气词层出不穷,花样繁多,情绪跌宕起伏,若描述一事则非让听者有眼见之效。虽不及北京话之贫,天津话之油,上海话之快,也是自成一统,趣味无穷。

兰州话形容人有很多不同之语,比如说小孩子可爱是“心疼”,说小伙子精

干是“干散”,说日子过的好是“攒劲”,说人在社会上混的开是“叶子麻的很”,说小孩子是“尕子子子”,这三个“子”还分别发不同的音调,第一个发二声,第二个发四声,最后一个发轻声,而说一个人老大不小则说“老扎扎的”,说人或者东西小则说“尕丁丁的”特别要指出的是,兰州话里有一个别处绝无仅有的副词:“席嘛”,就是“很”、“非常”、“特别”的意思,可以用在一切形容词之前,来表示程度。比如说“席嘛心疼”,“席嘛”是在京兰腔里的发音,在正宗的兰州话里,这两个字被发为“洗吗”。这也是个生动的词,在金城几乎可以随时随地听到。还有兰州话的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特点,就是比较正宗的兰州话,在一些发音上是无法用国际音标来标注,也就是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发音,在声母“zh、ch、sh”的发音中都有出现。比如“老鼠”,今天的大部分兰州人都会说“laochuzi”,而老兰州人就会说出一种类似“fu”和“chu”的混合音,只有从小就听正宗兰州话的人,才能准确的发出这个音调。

文化是人类进步的符号,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甘肃大地上的人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及文明和精神财富及文明的总和就是甘肃文化,包括可见的、显性地、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物质文明和不可见的、隐性的制度文化及心理文化三方面。甘肃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主要有丝路文化、黄河文化、伏羲文化、敦煌文化、藏传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黄土地文化、草原游牧文化、农耕文化等类型。这些类型的文化,在甘肃方言这个符号系统里都有充分的表现和反映。地名和亲属称谓的读音都有很强的传承性,从中可以看出形成时期的一些文化信息。兰州市红古区有一个地名叫“张家寺”,给人造成的假象,好像这地方应该有一座佛教寺院。这实际是“祠”字在甘肃方言里有读sì的音造成的。“张家寺”原来应为“张家祠”,“祠”就是祠堂、家庙。张家寺,原来应该是此地张姓的家庙所在地。一字之音读,可能会改写当地的文化事实。

甘肃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传说人文始祖伏羲就生活于今天水一带。这一带的地名与文化活动、山川河流与伏羲、女娲有关的就有很多,如封台山、画卦山、人祖庙、风沟、风谷、人宗庙会。这些都与民众的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有密切的关系。甘肃民族众多,除一些少数民族有专门的宗教信仰之外,汉族信仰驳杂,三教九流,无所不信,形成了复杂的民间信仰,深刻地影响着民众的世界观。体现民俗信仰的词语可说是地道的方言词了。洮岷一带民间供奉的神灵里有18位龙神,其中供奉三国时的庞统叫“白马爷”,蜀汉时的姜维叫“王家三爷”,北宋时的范仲淹叫“太子爷”,明初胡大海叫“黑池爷”,唐代许茂功叫“显神爷”,明初常遇春叫“常爷”,这些历史人物,大家都比较熟悉,尤其是明代的这几位,但为何成神了呢?著名学者、历史学家顾颉刚说:“盖此间汉人皆明初征人之后裔,各拥戴其主为龙神,以庇护其稼穑,与主之职位大小,立功地域无与也。”朱元璋的“封神碑”里就有“于民有功者神之,于民无功者不祠”之语。不管专

家、皇帝如何说,关键还是老百姓心里有一杆秤。只要为老百姓自己能带来福祉,人民就会把人变成神,世代供奉,永志不忘。陇中会宁一带,各地大大小小的寺庙里都能看到一尊神,就是“法王爷”,也有叫“斗战胜佛”的,其原型就是保唐三藏去西天取经、一路降魔除妖的孙悟空。孙悟空虽然是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但由于其充满正义,嫉恶如仇,也成为民间老百姓热捧的对象,寄托了老百姓的一种追求和愿望。

甘肃方言和甘肃文化都有自己的结构系统。这两个系统中,其构成要素的发展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就方言来说,词汇是最活跃的因素,语音之中,音值变化快,音类变化慢,语法结构相对比较稳固,但不是绝对的,如河州语法。就文化来说,表层文化变化最快,制度文化就变得慢些,尤其是政治、法律方面的,还有人们的意识观念方面的。根据方言与文化的相互关系,互相参照,把一个大地域的文化可以分成一些小的类型。

甘肃方言的划分既有语言角度的,也有地域角度的。如果把二者结合起来,再考虑甘肃文化的特色,我们把甘肃方言和文化结合起来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农耕传统型,分布在说陇东、陇中、陇南方言的地区;二是民族混合型,分布在说河州、洮岷方言一带的地区及说河西方言的部分民族杂居地区;三是走廊过渡型,分布在说河西和兰州方言的一些地区。农耕传统型的方言和文化具有传统和保守性的特点,方言和文化要素稳固,演变较慢;民族混合型的方言和文化具有接触特点,方言和文化要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具有区域性特征;走廊过渡型具有开放速变的特点,方言和文化要素既有外来特色的,也有本土特色的,更有现代特色的。河西等地虽然也有农耕文明,但跟陇中一带的稍有不同,即耕种人口是否长期定居和流动、耕种的目的是为了农业生产还是为了戍守,这些因素对其类型的划分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崔恒昇.中国古今地理通名汇释合肥:黄山书社,2003.

[2]李如龙.汉语地名学论稿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雒鹏等.悠扬的乡韵——甘肃方言民俗.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

[4]王仲保,胡国兴.甘肃民俗总览.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